最新-九年级政治 第二章可持续发展[1]说课稿 教科版 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人类的环境观

人类对其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及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就是人类的环境观,在一些相邻的学科中或称之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它决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并制约着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环境观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知识基础上的,因此它随着社会与科学的发展而改变。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环境观指导和制约着该民族或该社会的行为(生产和生活);社会行为作用于环境,造成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人类社会的发展。

一、天命论的自然观

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限于直觉地和表面地观察和记述自然现象,对自然规律尚无正确认识。对林火、洪水、火山、地震等自然力的恐惧产生了原始宗教——从图腾、自然神、祖先神到人格神,都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屈服;另一方面,征服自然的幻想与欲望产生了美丽的神话——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以及西方神话中的巨人安泰等,均属征服自然幻想的体现。

二、地理环境决定论

在天命论占统治地位的远古时代,地理环境决定论(Determinism,又称决定论)早已埋下了种子,这就是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所说的“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环境决定论把自然环境看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三、征服论的自然观

人类必将征服自然的思想古而有之,即使在天命论占主导地位的原始社会就已产生了征服自然的幻想和神话,有如上文所述。战国时代孟子(公元前约372—前289)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即具有人定胜天的思想。荀子(公元前约313—前238)进一步发挥这一思想,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这些伟大的思想有力地抨击了无所作为的天命论,为人类认识自然环境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减少了思想障碍,鼓舞人们更好地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

四、协调论的环境观

它既摒弃了“天定胜人”的天命论和决定论的环境观,也摒弃了“人定胜天”的征服论环境观。前者认为自然界是主人,人类必须畏惧和服从它;后者认为人类是主人,而自然界是被“改造”和“征服”的对象。新的环境观则认为人类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主人,人类只有保持同自然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人”与“天”的关系不再是谁战胜谁,而应是“人天共存”或“人地归一”。并称之为“人地归一”(Earthmanship)的世界观。

纵观历史上环境观(自然观)的演变,从“天定胜人”到“人定胜天”,最后发展为“人天共存”或“人地归一”,走过了“正—反—合”的曲折道路。当然,目前的认识并不等于发现了终极真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的环境观(自然观)还将继续发展。

五、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是对20世纪以来人类发展观念的反思和创新。在环境与发展领域,一个带有战略性意义的问题是:如何认识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这一问题回答的正确与否直接关

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这个问题上,20世纪以来曾经出现过两种思潮。

1、经济增长决定论

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凯恩斯学派把环境与发展对立起来,主张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把环境质量放在经济增长之后,认为只能在国家富裕后才有可能去考虑环境问题。

2、零增长论

60年代出现了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以反增长或零增长为特征的另一种发展思想。他们认为,现代化社会最大的祸害是追求增长。为了摆脱人与自然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他们主张应该在世界范围内或在一些国家范围内有目的地停止物质资料和人口的增长,回到“零增长”的道路上去。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

人类经过了对自然顶礼膜拜、唯唯诺诺的漫长历史阶段之后,通过工业革命,从而一跃成为大自然的主宰。可就在人类为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累累硕果津津乐道之时,却不知不觉地步入了自身挖掘的陷阱。种种始料不及的环境问题击破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美好神话,固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受到强大冲击,传统的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历史把人类推到了必须从工业文明走向现代新文明的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环境与发展理念的不断更新中逐步形成。

1、《寂静的春天》—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Karson)在潜心研究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种种危害之后,于1962年发表了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作者通过对污染物富集、迁移、转化的描写,阐明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初步揭示了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她向世人呼吁,我们长期以来行驶的道路,容易被人误认为是一条可以高速前进的平坦、舒适的超级公路,但实际上,这条路的终点却潜伏着灾难,而另外的道路则为我们提供了保护地球的最后惟一的机会。

2、《增长的极限》-引起世界反响的“严肃忧虑”

1968年,来自世界各国的几十位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等学者聚会罗马,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的国际协会——罗马俱乐部(The Club of Rome)。受俱乐部的委托,以麻省理工学院(Dennis.L.Meadows)为首的研究小组,针对长期流行于西方的高增长理论进行了深刻反思,并于1972年提交了俱乐部成立后的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报告深刻阐明了环境的重要性以及资源与人口之间的基本联系。

3、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正式挑战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来自世界11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汇聚一堂,共同讨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问题。这是人类第一次将环境问题纳入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政治的事务议程。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宣布了3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

4、《我们共同的未来》——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跃

1983年3月成立了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G.H.Brundland)任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