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学习环境的建构

合集下载

校园学习空间设计

校园学习空间设计

校园学习空间设计学校是我们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

如何设计一个适合学生的学习环境是一个尤为重要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学习空间设计?如何设计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与环境?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学校学习空间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学校学习空间设计1、从“教室”到“学习室”,变的不仅是名称学校空间是教育活动得以发生的物质基础,是儿童学习、生活、成长的重要场所,而我们对学校空间的理解既包含显性的学校建筑、校园景观、教室、廊道、运动场、设备等物理空间;又包括隐性的交往空间、思维空间、想象空间等非物理空间。

环境心理学从空间的心理安慰、空间激励和鼓舞人心的效果等方面研究表明:无论从心理还是生理的角度,物理空间都能够对人类的活动产生影响。

以教室的空间为例,如何让学生每天带着期待走进来,持续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是学校空间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重点。

合肥市屯溪路小学教育集团下的星斗小学将“教室”改为“学习室”,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室的名称,还从儿童学习的角度进行了学习室空间的布局和设计,探索学习室带给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发现学习活动对学习空间的影响。

(1)为学习而设计学习是个体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学习室的设计理念是从原有支持教师“教”到支持学生“学”的转变。

学习室依据学校的育人目标和价值追求,从文化学、教育学、心理学、设计学角度进行整体设计,主动发现学习空间与儿童学习的内在联系,体现学习空间的功能性、教育性、艺术性和灵活性。

我们明确了学习室的设计理念,即每一间学习室都是为真实的学习而建;每一间学习室都能满足师生的学习需求;每一间学习室都能适合多种学习方式的需要;学习室就是师生共同的“家”;不同学科的学习室根据需要进行专门的设计。

我们希望学习室带给学生的感受是:当“我”踏入学习室的那一刻,就情不自禁地爱上它。

英国南丁格尔建筑事物所与索尔福德大学联合对7所小学的34间教室进行了一年的研究,发现教室的灯光、温度、声音、布局和颜色等物理元素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高达73%。

桌面学习环境:优势、系统架构及技术

桌面学习环境:优势、系统架构及技术

的落脚点。( 武法提, 0 )网络学习环境通过互联 2o o 网及各类信息技术来构筑 网络化的学习空间以支持 教 学 ,并 通过 意义 丰富 的学 习活动和 交互促 进学 习
和意义建 构 。
当前 的 网络 学 习 环 境 大 多 是把 浏 览 器作 为前 端 ,基于 BS /模式 进行 架 构 的 。基 于 浏览 器 的 网络 学 习环 境 具 有 信 息显 示 多 样 化 、信 息组 织超 文 本 化 、资源 共享性 、同步与异 步交互 性等 优点 。随着 人 们对 网络学 习及 网络 学 习环境 理 解 的不 断深 入 , 基 于 浏 览 器 的 网络 学 习 环 境 设 计 已不 再 停 留在 “P + P T 流媒体 视频 ,文本 图片 + 表格 ”等注重 内容呈
【 技术亚 用 】面 习 境优 、统 构 技 桌 学 环 :势系 架 及 术
桌面学 习环境 : 势、 优 系统架构及技术冰
口黄 如 民
摘 要: 传统的基于浏览器的网络学习环境在 画面呈现 、操作 交互、信息更新等方面有一定局限性。基于富媒
体技术架构的桌面学习环境具有强大、便捷 的操作 交互和信息交互功能,能整合 多种媒体,实现桌面集成化、信. g -
1 络 学 习环境 的 概 述 网
展创造 了有利条件 ,因此网络学 习环境设计 成为当前
研究的热点 。然而 ,当前 的网络学 习环境大多把浏览 器作 为前端 ,以BS /模式 进行 架构。这种基于浏览器 的学 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受 限于技术 ,使得学 习者很 难获得最佳的学 习体验,从而削弱了学习效果。例 如 ,以We 虚拟现 实技术 构建 的系统仿 真学 习环 境 b 总是无法在浏览器 中很好 地体现 ,与三维游戏画质相 去甚远 ,直接影响 了学习的沉浸感 ;安全沙箱的限制 使得学习者无法即时地利用本地的各类学习支持工 具 ,如概念 图工具 、任务工具 、即时交流工具 、数据 分析工具等 ,从而降低 了学习效能 ;若不登录学习站 点 ,学 习者则永远保持离线状态 ,始终游离于学习环 境之外 ,只有打开或刷新 浏览器 、登录学习站点之后 才可能获得最新的学习资源和教学反馈 ,这样学 习者 无法在第一时间了解资源更新 的情况和学习内容 的变 化 ;缺乏针对 眭推送机制 的资源更新方式不 仅增加 了 信 息的冗余和检索的时间, 浪费了学习者宝贵的学习 时间,阻滞 了学 习的过程 ,打断 了学习的连续性 ,也 忽视 了学习者 的个 I 生化学习需求 。 为克 服基 于浏览器 的网络学 习环境 中存在 的诸 多难 题 ,我 们提 出桌 面学 习环 境 的概 念 。桌面学 习 环境从技术架构 上突破 了当前 以 “ 浏览 器一 b 用 We应 服务 ( 资源 型网站 + 论坛 留言板 )”为主 的学 习环境 设 计 的 窠 臼 ,在 支 持 交 互 协作 、提 供 资 源 组 织 方

基于DVEs的分布式虚拟语言学习环境研究

基于DVEs的分布式虚拟语言学习环境研究
以营造 目的语 社 会 环 境 , 生 生 活 在 目的语 的氛 学 围之 中 , 提 高 学 生 的 目的 语 能 力 有 积 极 的 作 对 用” 。这种基 于 VR 的 目的语 习得 环 境 被 称 为 虚拟语 言 学 习 环 境 。“ 拟 语 言 学 习 环 境 是 一 种 虚 人工创 造 和控 制 的环 境 , 此 可 以把 课 堂 学 习 和 因
制等 因素制 约 , VR环 境 中 , 在 因为学 生 彼 此见 到
的都是 三维化 身 , 际 话题 随心 所 欲 , 语理 解 出 交 言
现障碍 时 可 以保 持 沉 默 , 而避 免 过 度 的情 景 焦 从 虑, 赢得 尽可 能多 的 习得 机 会 。总 之 , 着虚 拟 语 随
学 习者那 样 拥 有 一 个 较 理 想 的课 堂环 境 , 对 语 是 言课堂 教学 的补充 和 扩 展 ; 一 方 面 , 用 VR可 另 运
关 键 词 : 布 式虚 拟 语 言 学 习环 境 ; 分 目的语 习得 环 境 ; 外语 学 习 ; 布 式 虚拟 环 境 分 基 金 项 目 : 0 8年 河北 省 教 育厅 社 科 基 金 项 目“ 语 虚 拟 世 界 研 究 ” 编 号 : Z 8 9 1 20 外 , S000 。
作 者 简 介 : 冲 宇 (9 5 ) 男 , 北 保 定 人 , 北 大 学外 国语 学 院 俄 语 系主任 , 育 学 博 士 , 究 方 向 为 信 息 化 外语 教 学 、 马 17 一 , 河 河 教 研 俄
罗斯 学等 。
中 图分 类 号 : H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5 3 8 2 0 ) 5— 1 0 0 1 0 —6 7 ( 0 9 0 0 3 — 5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学设计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学设计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学设计模式作者:刘欣来源:《大学教育》2014年第01期[摘要]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学设计,十分强调“学习中心”的有意义学习环境设计的理念。

文章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分析了学习环境教学设计模式的结构程序和操作策略,旨在突显主体价值取向的学习环境教学设计的实践模型,促进学习者意义建构能力。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学习环境设计结构程序教学模型[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007-03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学习本质及教学设计研究的不断深入,主体价值取向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学设计逐渐兴起,对客观理性取向的教学系统设计提出了挑战,并受到教育理论界和实践者的广泛关注。

一、意义阐释:学习环境教学设计模式的内涵建构主义教学系统设计特别强调“学习中心”的有意义学习环境的设计,设计的结果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简称CLEs)。

CLEs的创建可以看成是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典型倾向。

美国教学设计专家乔纳森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是一种以技术为支持的学习环境,学习者从中可以展开有意义的、有益的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技术作为学习者探索、实验、建构和反思学习的工具,可以使学习者从经验中学习”。

[1]可见,学习环境的显著特征,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是能“给养”或支持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活动,并能与环境互动而建构个体意义的学习环境。

20世纪90年代后,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研究构建了许多创新性的学习环境设计。

尽管这些方式在应用的范围、技术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是他们所蕴涵的促进主体有意义建构能力的认识论是相似的,而且在设计上倾向于CLEs的创建和运用。

二、理论框架:学习环境教学设计模式的原理(一)基本原理:学习环境教学设计的要素构成乔纳森六要素学习环境设计。

“云”中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诉求——分布式认知

“云”中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诉求——分布式认知

云计 算辅助教 学学习环 境的设计
就 是对利用云计算 辅助教学 过程 中所 涉及 的各 种要素进 行合理 的设计与整 合, 以促进学 习者 在云计算环境 中的有 意义 学习和能力的发展。
赫钦斯 ( thn) Huc is等人
明确地提 出了 “ 分布式认 知” 的概 念 , 并认 为它 是 重 新思考 所有 领域 认知
素观 主要 有 以下 五种观 点: 四要素 观、 五要素观、 六要素观 、 认知学徒观。 在 钟 志贤教 授的 论学 习环 境 设 计 一文中, 提出了 “+ ” 7 2 学习环境构成 要素观 , 具体 包括 活动、 情境 、 资源 、 工 具、 支架、 习共同体和评 价七大要素, 学 这七 大要 素又与学 习者和教 师有 着密
在 该 模型 中, 云计 算 管理 人 员可
能不与教师、 学习者 、 教学 管理人 员、 教
对 学习环境 所包含 的各 个要素进 行有 机 整合, 创设 适应学 习者认 知水平 、 符 合学 习者学习风格 的学习条 件, 进 以促 学 习者 的有意 义学 习和 学习者能力 的
发展 。
现象 的一 种新 的基本 范

分布 式认 知存 在于 个体 内、 体 个 问、 媒介 、 环境 、 文化 、 会和时间等维 社
度之 中, 强调个体 / 体对认 知的促 进 群 作用, 也强调社会、 情境 、 人工制品认知
式 。 分布 式 认 知” 对 “ 是
内部和外部特征的信息加工过程 , 是一 个 包括认知主体和环境的系统, 认知分
为学习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 究方向。
2学 习环 境 内涵 的界 定 .
语、 学等学科的2世纪技能标准 ( s 科 l 2t 1 Cnuy S i ) etr k s更强调在学习 境中 n 环 为

国内分布式认知理论与应用研究综述

国内分布式认知理论与应用研究综述

国内分布式认知理论与应用研究综述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Hutchins等人明确提出了分布式认知的概念。

分布式认知是一种新的认知观点,是重新思考所有领域认知现象的一种新的基本范式。

对分布式认知的理论与应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分布式认知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不足和尚未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分布式认知;研究现状;认知现象;认知科学0引言随着电视、电话、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等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的许多认知活动(如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远程教育等)越来越依赖于这些认知工具。

认知分布的思想,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受到人们的重视。

分布式认知的理论和方法来源于认知科学、认知人类学以及社会科学,但实际上分布式认知的思想自1879年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建立后不久就已经有人提出来了。

1884年Dewey曾写道:“机体离不开环境。

有了环境这个概念,把心理活动看作是孤立存在于真空中的个体活动是不可能的。

”后来经过Wundt、Munsterberg、Gibson的继承与发展,Hutchins等人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明确提出了分布式认知的概念,认为它是重新思考所有领域认知现象的一种新的基本范式。

1文献来源本文的研究材料来自“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分布式认知”为关键词共检索到52篇相关文章。

从图1中看到,2008年有关分布式认知的文章最多,达到12篇,但总体上文章数量还很少。

图12002-2010年发表的论文数量2分布式认知的研究为了了解我国关于分布式认知的研究情况,我们选取文章内容和文章数量两个维度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6个方面:图2分布式认知研究概况2.1分布式认知的理论研究研究者对分布式认知的概念、模式及理论基础进行了界定。

周国梅等、周友士介绍了分布式认知的概念,并介绍了描述这种关系的交互模型和同心圆模型。

交互模型由Salomon提出,在该模型中,每个反应物既保持自己的独立身份,同时又交互影响,甚至赋予意义于其它反应物。

基于Web3d的分布式虚拟学习环境的构建

基于Web3d的分布式虚拟学习环境的构建

的 开 发 和 W e3 b d网 络 服 务 平 台 的 构 建 。 当 前 流 行 的 We 3 b d虚 拟 环 境 的 开 发 工 具 有 很 多 , U i 3 ( 麦 )V r os 法 国 ) 如 nt d 丹 y 、 iol( t 、
V ML Q etd 荷 兰 )Bae d 英 国) 国内 的 V P等 ]国 内 R 、 us ( 3 、lz3 ( 和 R 。
oaeS re 、 S ae V t 。 用 We 3 的 网 络 服 务 平 台 rt ev rVR pc 、 Ne 等 ]利 bd 和 虚 拟 环 境 相 结 合 构 建 基 于 We 3 b d的 分 布 式 虚 拟 环 境 ] 分 布 式 虚 拟 学 习 环 境 (i r ue iu l erige vrn ds i tdvr a lann n i — tb t o
外 有 很 多 利 用 We 3 b d开 发 的 虚 拟 环 境 , 虚 拟 奥 运 村 、 拟 国 如 虚 家 体 育 馆 、 京 明 孝 陵 、 拟 紫 禁 城 等 。 较 有 名 的 网 络 服 务 平 南 虚 比
台 有 B a x n C mm nc t n S r e lt r A N tB olb lx u o u iai ev rpa o m、 B e 、 S C l — o f a
式 。 布 式 虚 拟 现 实 是 多 个 地 理 上 相 互 独 立 的 用 户 实 时 地 通 过 分
教育 成 本 , 享 教 育 资源 , 高教 育 效果 , 现个 性 化 学 习 , 共 提 实 是
远程 教育 的一 种理 想选 择 。
1 基于 We3 b d的 DVL 构 建 的 理 论 依 据 Es
做 : 的 :

分布式认知学习环境下有效学习的支持研究

分布式认知学习环境下有效学习的支持研究

~一~ ~一一 ~~~ 一一一 ~~ ~一
Ba ro lme Morw从 绩效技 术 角度研 究 了技 术 整 合 到 教学 中 的 促进 因素 。哈 佛大 学 的 无 线手 持设 备在 支持 教学 方面 的HDU 项 目 ; L
欧洲 旨在 开发 一个 在线语 言 学 习系统 的移 动 版本 的 Mo i L I 项 目 ;爱 尔兰 的 R — bl E D T e e T a i g T e a t 目 ; E本 德 岛大 学 的 r cn h P s项 l 情境 感 知 语 言 学 习 支持 系 统 J AMI AS, OL 研究 重点 瞄准 情境 感知领 域 。还有 我 国清华 大学 的S r lsr o ma t a so m是追 求现 实环 境 的 C 智能化 ,完全 感知并 自动 完成 师生 的要 求 的 研 究项 目。从 各个 国家 的研发 现状 来看 ,随 着新技 术 在研 究领域 中 的应用 以及 研 究的不 断深 入 ,有效 学 习的技 术支持 研究 和 实际 应 用将越 来越 深 入和广 泛 。 我 国对于 技术 支持学 习的相关 研 究起 步 较晚 ,理 论和 实践研 究开 展 的时 间并 不长 。 开展这 方 面研 究的 有华东 师大 的学 习科学研 究 中心 ,南京 大学 数字 媒体 与知 识 工程 》 研 究 室 ,华 南 师大 教育信 息技 术学 院 ,上海 浦东教 育 发展研 究 院等 。理论 研究 方面 ,高 文 教授 带领 研 究团 队出版 的 2世 纪 人类学 1 习的革 命 丛书 ;张 建伟 博士 的著 作 《 建构
D I 0 3 6 / . s .0 1 8 7 .0 2 1 .9 O :1 .9 9 ji n 10 — 9 2 2 1 .9 0 0 s

(完整)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

(完整)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学校的教学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环境,这个环境很重要.如梅里尔说“学习者”是从自己的经验中建构自己意义的人,我们大家都是学习者,但是只有那些能使自己忍受精心策划教学情境的人才才是学生。

其实我们现在的所谓的学生都是在一定定型的教学模式下接受教学,因此缺少创新,思想呆滞,因此不是真正的学生,也没有真正学到知识和去应用它。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介绍了一些学习理论新的一些进展,这些理论有望成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设计基础,这种环境将给养一种新型的学习.这些研究者认为“学习不是传输的过程,也不是批判的过程。

学习是需要意志的、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的、建构的实践”因此理论不再是空洞而抽象的,而是具体而可感的。

这也是我觉得本书写得深入我心.同时看完这本书后看到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新的概念,这些理论和概念在深度和广度有个很大的提升。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下面分章来谈谈我对本书的感受。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很久就听说现在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这个以学生为中心在现实中确实很难实现,而在本章中,引入了贯一学习环境,该环境把与建构主义认识相关的基础,假设和方法结合起来,并设计了这种学习环境的原则。

贯一设计要求考虑每一个基础,使各个基础之间的协调性能达到最优程度。

贯一设计的实践有几个基本条件(1)设计必须根植于普遍接受的理论框架,只有核心一致学习环境才能得到延伸;(2)方法必须与研究的结果一致。

(3)贯一设计及其框架在后继的应用中要得到反复的验证。

而许多教学环境设计都是不能达到贯一设计的基本条件,或者就是按照某个理论直接设计,根本不会考虑实施的效果和学习者真正想要学习的东西。

不过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和贯一设计主要的认知基础和假设还是一样的。

但是建构主义认识论还是很少在课堂里面进行实践的.在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积极建构意义.自己选择和追求自身的兴趣的机会,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大责任。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论文》读书笔记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论文》读书笔记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论文》读书笔记开始读《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一书,一章一篇文章,集中了有关学习与意义制定理论的描述,包括:社会共享认知、情境学习、日常认知和日常推理、活动理论、生态心理学、分布式认知以及基于案例的学习。

该书由乔纳森主编,郑太年、任友群翻译,高文老师审校,是《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译丛之一,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一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作者:兰德(Susan M. Land),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汉纳芬(Michael J. Hannafin)乔治亚大学本章致力于发展一个更原则性的方法来连接教学、学习和技术,介绍了贯一学习环境(把建构主义认识论相关的基础、假设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明确了设计这种学习环境的基本原则。

文章列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认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学习理论和环境建设工作,指出“他们共享着关于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学习的重要性的相同的假设和价值观”,但“没有统一的理论来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设计(Hannafin & Land,1997)”。

由此为切入点,作者提出了贯一设计及其原则。

1、什么是贯一设计?贯一设计就是“建立在已有的人类学习理论和研究基础上的过程和程序的系统执行”(Hannafin, Hannafin, Land & Oliver, 1997,P.102)。

强调核心基础和假设的精致协调,强调方法与手段以与其认识论一致的方式相联系。

它提供了一个框架,将不同的设计实践和相关思想系统的基本信条整合在一起。

2、贯一设计的基础和假设(1)心理学基础。

强调个与个体如何思考和学习相关的理论和研究。

(2)教学论基础。

提出了环境的给养和活动,这一基础应与相应的心理学基础相联系。

(3)技术基础。

影响到媒体如何支持、限制或加强学习环境。

不同的媒体可以被用来以不同的方式支持学习,但技术的贯一性应用于特定的情况下的特定认识论框架有关。

(4)文化基础。

反映了学习共同体的主导性价值观。

基于Web的分布式协同虚拟学习环境的构建

基于Web的分布式协同虚拟学习环境的构建

好的协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之间能够通过相互观
摩 ,共 同进 步;每 个人在 各 方面 的进 步或后 退都会 被 同伴所 注 意和评 价 ,这些外 部评价 以及积 极 向上
E v r n e t 简 称D V E n iom n C L )的构建方 法 ,分析 了虚
拟 环境 的模 型构建 和关键 技术 ,并利用 v m  ̄ J v r lHaa
系H M 协议 的二维性  ̄ I t r e 下层 构造 的 限制 , TL H nen t
世 界所应 用 的方法 ;建构 主义 学习环 境所要 求 的知
识的建构是在情境中进行积极的连接和反思过程的
结 果 ,所产 生 的知识 是大脑 的产 品 ,是学 习者来 自 于情 境 的经验及 对情 境解释 的 结果 ,这些经验 能够 在学 习环 境也能够在 真实世 界环 境 中遇到 。基 于w b e 的协作 学 习环境 具备共 享 的信 息资源 、交 互工 具和 学 习空间 ( 协作 空间 、个人 空间 )三 个功 能 ,在 良
改 善 了协 同环 境的用 户 界面 ,提 高 了协 同学 习者之 间 的可感 知性和 协 同交互性 ,使学 习者 获得更真 实
的身临其境的体验。本文提出了一种C C 与虚拟现 SW
实 技 术 相 结 合 的 分 布 式 协 同 虚 拟 学 习 环 境
( i t i u e C o e a i e Vi t a L a n n D s r b t d o p r t v r u l e r i g

随着 计算 机技术 、通 讯技术 和现代 教育技 术 的
深 入发展 和结 合 ,以 “ 软件 代替硬 件 、 以图形 代替
分 布 式 协 同 虐 拟 学 习 环 境 ( C E 的环境构 逢 D V ) L

分布式学习在研究生教学中的优势探究

分布式学习在研究生教学中的优势探究

辨证式思维活动 。传统 的学 习方式一般强调基础知识 的 掌握 ,而对 于学 习者思维 的走 向没有过 多的关注 ,这非
常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课题 的展开 。在分 布式学习 中,强
调研究生教育重点所关 注的并不是学习者学到 了多少知
识 ,而是其对知识的掌握 和理解 的方法。因此 ,教师在 分布式学习的布置上 ,可以不 限定完成任务 的形式 ,仅 仅将所需知识点和难点 、重点列 出,这就为学生发挥想 象力和 自由创作 留下 了充分 的余地 ,研 究生可 以根据 自 己的爱好 、兴趣 和特点 ,自主地抉择对问题看法 的切入 点 ,在逻辑关 系上既可以正向推理 ,也可以逆 向思维 。
习 ,就是采用建构 主义 的L D 学习环境设汁) E ( 思想 ,将
必不可少的。在分布式学习中 ,教学交互是通过各种信 息技术通信工具实现的 ,例如视频或音频会谈 、可视 电 话 、聊天室、卫星广播和基 于网络的多媒体形式等 ,而
且随着信息技术 的不断发展 ,在分布式学 习中交互 的种
传统 的以教 师为中心改变为以学 习者为 主体 ,着重于情 境 、建构 、合作与交流 ,着重于为学 习者提供丰富的资


分布 式 学 习的定 义
教师提出一对一单独辅导 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请 ,还可 以依托各类资源
独立 自主地进行个性化学习 。总之 ,学习者在这种学习
关 于分布 式学 习 的定 义 , 目前 国 内外还 缺乏 统一
的认 识 。Se e a z eg tvnS l br教授认 为 “ t 分布式学习是一 种教学模式 ,它允许教师 、学生和教学内容分布于不 同
源建 立 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 2 ] 的观点认 为 , “ 还有 分

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_心理学视角

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_心理学视角
从教育意义上来说,所谓发展,是指学习者作为 教育中的主体,其素质或潜能不断完善的活动过程。 “促进学习者发展” 反映的是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即 使每个学习者的素质或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获 得相应的成功。 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是一种 “以人为 本”的教育哲学观。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 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育和社会、人的发展是辩证统一 的。 教育是通过培养社会所要求的人来推动人类社 会不断地延续和发展的, 培养社会所要求的人是一 切教育活动的中心。 教育最本质的要求是使受教育
在促进学习者发展方面, 学习环境设计注重的 是学习者高阶能力的发展。 它是对传统教学设计局 限于低阶能力的一种制衡与超越, 是对知识时代特 点和个人发展要求的自觉回应。 即通过有效的学习 环境设计,促进学习者在创新、问题求解、决策、批判 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 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十大方面的能力获得有效 发展 [6]。
··
理论与争鸣
文章编号:1006—9860(2011)06—0030—09
总第 293 期 中国电化教育 2011.6
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
本科心理学论文辅
心理学视角 导 扣扣七八七零三
*
七零八三
钟志贤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27)
摘要:学习环境设计是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隐喻。促进学习者发展的学习环境设计需要适切的理论基础。
(二)教育学视角 教育学尤其是教学理论主要关注如何表现要学
习的内容或领域, 如何为学习者的有效学习提供适 切的支持。 学习者发展的需求是多维、多面和多层次 的,体现出不同的差异,因而需要不同的教学活动模 式支持,如“个体—接受、个体—探究、群体—接受、 群体—探究”等等。 不同的教学活动模式有不同的教 学策略,例如直接教学(讲授式)特别强调目标结果 的明晰确定性、层级结构和基于目标的活动,其评价 是建立在客观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 以学习者为中 心的学习环境通常是基于情境的教育学方法, 例如 抛锚式和支架式教学。 各种教学模式共同构成丰富 的教学策略,以支持学习者不同方面的发展。 教学观 直接建立在学习观的基础上,因此,将心理学和教育 学理论基础相互结合在一起, 便反映了对学习本质 理念、所运用的方法和策略、所要学习内容的组织方 式和对学习者支持条件的综合把握。

“问题导向—分布式”学习模式建构

“问题导向—分布式”学习模式建构
途 学 习 工 作 站 以 及 很 多 用 于 专 门 目 的 的 工 作 站 . 如 用 于 多 媒 比
[ 2] C u cl nomainT c n lg o t e 1 9 )Z]R cn e d - on iIfr t eh oo yC mmie (9 9 [ . eo man a o t
建 设 数 字 化 学 习共 享 空 间 中 最 应 该 时 刻 铭 记 的 基 本 准 则 。
参 考 文 献
和计 算 机素 养还 不 够 , 习者 要 想有 效 地开 展学 习活动 , 学 还必
须掌握 一定 的学 习技 能 , 因此 这个数 字化 学习 共享 空间还 教给 学习者 一些 如何 对 自己 的时间进 行管 理和安 排 , 如何 阅读 学习
备 。 在 事 实 上 应 该 成 为 一 个 数 字 化 学 习 装 备 集 成 和 展 示 的 空 它 间 场 所 。 后 , 重 要 的 一 点 是 , 字 化 学 习 共 享 空 间必 须 服 从 最 最 数
活动相 关 的信息 资源 , 对这 些信 息资 源进行 化学 习 共享 空 间功 能 的充 分发 挥 还有 赖 于
学 习者 对 计 算 机 素 养 及 技 能 的 掌 握 , 此 对 核 心 软 件 工 具 的 掌 因
握也 是其 学 习 支助 服务 关 注 的一个 焦 点 。 当然 . 有信 息 素养 仅
学 校整 体布 局和发 展 的需要 , 须 能够真 正有 助于学 习者学 习 必 经 验 的丰富 , 助于人 才 培养质 量 的提升 。 许 , 有 或 这才是 我们 在

吴拿 曩
感 和易 怒等 。显然 , 养学 习者有 效判 断和 选择 信息 的能 力 已 培
们 认 为 , 谓 数 字 化 学 习 共 享 空 间 , 主 要 目 的 是 应 对 学 习 者 所 其

分布式学习环境下的协作学习交互类型研究

分布式学习环境下的协作学习交互类型研究

分布式学习环境下的协作学习交互类型研究【摘要】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探究分布式学习环境下学习者协作学习交互类型的研究为数较少。

为了能够促进学习者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有效交互,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分布式认知学习理论,搭建了Moodle和微信平台共同支持的分布式学习环境,采用内容分析法对78名大学生网络交互内容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学习者社会交互和学习交互两种类型。

得出两点结论:第一,在Moodle和微信平台协作学习交互过程中,学习者自我中心的细化种类数量较多,非自我中心的细化较少,整体交互知识建构层次普遍较低,处于浅层交互水平;第二,Moodle平台更适合以学习交互为核心的学习过程,微信平台更适合以社会交互为核心的生活表达。

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提高学习者有效协作交互具有参考作用。

【关键词】分布式学习环境;协作学习;交互类型;Moodle;微信【中图分类号】G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58x(2017)01-0030-08一、引言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探究课程学习活动中日益增长的技术复杂性趋势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如虚拟学习环境(VLEs、Moodle、Blacokoard等)的广泛传播与使用、Web 2.0工具的使用等(Conole & Alevizou,2010;Prieto et al.,2014),显示出对分布式学习环境的探究。

在分布式学习环境中,采用多种信息技术环境并且整合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和扩展的Web工具来支持学习活动(尤其是协作学习)(MacNeill & Kraan,2010)。

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分布式学习环境为学习者在线群体发展做出了贡献(Michinov & Michinov,2008)。

它提供了远距离学习者在共同协作任务过程中不受时间或者空间限制的可能性(Brandon & Hollingshead,1999;Graham & Misanchuk,2004;Holliman & Scanlon,2006)。

分布式认知视域下的学习环境构建及绩效分析——以中小学多媒体教室构建为例

分布式认知视域下的学习环境构建及绩效分析——以中小学多媒体教室构建为例
O gni o o ti n: T e C ak ons u ti o a tr o on f MuI me a ti di CI sr o as o m f Pri ar an S on ar Sc ooI for or m y d eo d y h s
E a p / W i g Xi i xm /u Jn , a Bn l e
L ear ng En r m ni vi on ent Co tr ti n a Per or ns uc o nd f man An ysi fro P sp ti of Di tri te ce aI S m er ec ve s bu d
认 知理 论 对 学 习环 境设 计 的 3 启示 。 以多媒 体教 室 这 一 典型 的学 习环境 为 例 ,尝 试架 构 分布 式认 知 视域 下 多媒 点
体教 室 总体模 型 结构 。提 出 多媒体 教 室 内部配 备方 案 ,并 剖析 其应 用绩 效 。
关键 词 分布 式认 知;学 习环 境 :多媒 体 教室 中 图分 类号 :G8 41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 号 :1 7—8 X2 1) 00 9— 3 6 14 9 (0 13— 0 70
m lie i l sro , ad te n l zs iS ap ia in pr om n e u tmd a ca so m n h na ay e t p lc to e fr ac .
Ke y wor di t b e c g ti e: l ar ng nvi n nt: mul i ed a l s o m ds s ri ut d o ni v e ni e ro me t m i c as r o
吴靖 夏斌。
1常州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管理 中心 江 苏常州 2 30 1 10 2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 院 江 苏常州 2 36 114

泛在学习环境下个人学习空间的构建_毕家娟

泛在学习环境下个人学习空间的构建_毕家娟

92014年第5期(总第66期)2014年10月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GUANGZHOU OPEN UNIVERSITY Vol.14 NO.5Oct.2014*基金项目: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精品资源共享课促进学习方式转变研究”(项目编号:2013YYB107)。

收稿日期:2014-09-21作者简介:毕家娟,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与远程教育。

陈琳,男,教授,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数字媒体艺术。

宋盐兵,男,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技术。

泛在学习环境下个人学习空间的构建*毕家娟 陈 琳 宋盐兵(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江苏 徐州 221116)摘 要:“人人通”的建设正引起一场“空间革命”。

新型学习理念如创新学习、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泛在学习呼吁空间的设计要重视学习者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个人学习空间作为网络学习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环境,目前深入研究的成果尚少,以服务于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出发点,本研究分析泛在学习环境下个人学习空间的概念和特征,构建了泛在学习环境下个人学习空间概念模型,并对学习活动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人人通”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人人通;泛在学习;个人学习空间;网络学习空间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85(2014)05-0009-05一、引言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使得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更使得学习环境发生了革新。

新型学习理念已由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演变到泛在学习。

泛在学习的出现,使我们意识到学习是无处不在的,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通过适当的工具便可获得无障碍的学习服务。

然而无处不在的资源和服务是否就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却值得深思。

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在丰富而浩瀚的资源海洋中迷航了。

创造力导向的《模拟电子技术》学习环境构建之重大转向

创造力导向的《模拟电子技术》学习环境构建之重大转向
参考文献
[1] 兰国帅.探究社区理论模型:在线学习和混合学习研究范式[J].开 放教育研究,2018,24(1):29-40.
[2] 王洋,刘清堂,戴维·斯坦,等.网络探究社区教学性存在测量框架 [J].开放教育研究,2019,25(6):103-111.
[3] 周笑.基于TPACK的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J].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9,17(4):89-92.
1 同步+异步催生创造力
现在的学校普遍采用的是一种集中式学习环境下的同步 通信教学方式。教师主要通过言语以讲座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和 技能,学生构建能力的方式很单一。使用上了互联网,如果仍 然停留在传统的讲课基础上,寄希望于学生有更多的创造力, 是不可能的。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需要在科学教育和 艺术指导下,如何把异步学习和面对面地同步学习两者结合起 来,才能创新教育。混合式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一部分 学习通过在线完成,以便学生自己能够自由选择学习路径、地 点、时间及平台,另一部分(能力)通过面对面的指导、训练 来实现。要知道,混合式学习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它是 一个统称。其含义可以和教育领域里的方针,软件开发领域的 架构类比。方针或架构是更高层面的一种抽象,具体实施或操 作,需要更底层的教育方法和功能模块。混合式学习这种抽象 的教学方式,有许多具体分支,也就是说可以有很多具体的方 法将互联网应用于课堂教学。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信息化技术应用
创造力导向的《模拟电子技术》学习环境构建之重大 转向*
邓显林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重庆 401331
摘 要 一个好的学习环境需要具备3个方面的元素:认知存在、教学存在、社交存在。“存在”是指一种潜力。 具体的教学结果(技能、创造力),则是学生在这样的存在中,因各种交互而产生。交互主要有三种:①教师与学 生的交互;②学生与学生的交互;③学生与学习材料(理论、实验、实训)的交互。 关键词 探究社区;创造力;TPACK框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分布式学习环境构建张展摘要:分布式学习体现着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与终身化,代表着先进的学习理念,有助于学习者素质的全面提高。

本文在深刻理解分布式学习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布式学习环境的组成要素,并对要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分布式学习环境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分布式学习环境要素1分布式学习何为分布式学习?观点不一。

1.1 分布式学习的概念顾清红等认为:“分布式学习是网络时代的远程教育……采用建构主义的LED 思想,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改变为以学习者为主体,着重于情景、建构、合作与交流,着重于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资源,建设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1]Steven Saltzberg等在《Distributed Learning on the World Wide Web》中是这样描述分布式学习的,“分布式学习并不是一个用来替换…远程学习‟的新名词,它来源于…分布式资源‟的概念。

分布式学习是一种教学模式,它允许教师、学生和内容分布在不同的非中心的地方,这样使得教和学独立于时空而发生。

分布式学习模式可以结合传统的基于课堂的课程使用,也可以结合远程学习课程,或者可以用来创建完全虚拟的教室。

”分布式学习从广义上讲,只要学习者不在唯一的场所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就可被视为分布式学习。

狭义的分布式学习通常指的是基于网络的分布式学习。

本文所指的分布式学习是后者。

综合各种概念现将自己对分布式学习的认识总结如下:第一,分布式学习是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模式。

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习者间的交流与合作创设逼真的情境,提供便捷的工具,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第二,分布式学习强调资源的非中心化,这是分布式学习最显著的特征。

此处指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

这种非中心化首先表现为学习可以独立于时间和空间而发生,课堂将仅仅作为学习活动的一个场所。

其次,它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平等化。

教师走下讲坛,由学习活动的支配者转变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和学习活动的指导者,为学习活动的展开进行准备、设计,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教师对于学生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资源而存在,所有参与教学活动的成员彼此都被视为可利用的资源,大家在平等的气氛中,对话、交流与合作,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再次,体现在各种信息资源的分布式存储与统一管理上。

第三,分布式学习与计算机的发展密切相关。

“分布式”这一名词的出现最初是在计算机领域,对应于计算机的两大功能:存储数据和处理数据,使网络实现了分布式存储和分布式计算两方面的功能。

分布式存储指的是将数据存储于多台计算机中而不是仅存储在一台计算机中,而分布式计算指的是一项任务由网络中的多台计算机协作完成。

将分布式的概念引入教育后,就出现了分布式学习模式。

分布式对于学习模式来说,不仅在于概念上的借用,更在于理念的引入和思想的渗透,它表现为学习资源的分布式存储以及协作式的学习方式等。

第四,分布式学习是以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知识构建,依赖协作与交流,获得学习技能和社会技能。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分布式学习具有以下特征: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资源分布式存储;组建学习共同体;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以学习者共同的进步为学习目标。

1.2 分布式学习的理论基础分布式学习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了这些理论观点的精髓,才能对分布式学习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才能对分布式学习环境组成要素有一个科学的划分和合理的分析,才能更好地进行分布式学习环境的建设。

1.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的过程,“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2]而是需要不断深化与发展,把握知识在真实情境中的灵活变化,从认识上的具体到抽象,最终走向“思维中的具体”。

下面本文从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学习观、知识观、教学观这四方面进行深入的剖析。

在学生观上,建构主义理论指出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的不同,他们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也会各异。

它视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为一种宝贵的学习财富,并努力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

在学习观上,它认为学生通过在学习共同体中相互交流,互相合作,可以对问题形成全面的、多角度的理解。

在知识观上,学习者通过与外界刺激不断建立联系,进行推理活动,将外部提供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同时,原有知识因为新知识的吸纳和介入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变。

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相反的作用方式实现学习者经验结构的建构或“生长”。

在教学观上,它将教学的关注点放到了激发和挑战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支持,营造宽松融洽的协作交流环境上。

与以往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了三方面重心的转移,即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出现了替代传统教学设计(ISD)的方法即学习环境的设计(LED)。

这种方法旨在设定明确宽松的学习目标,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广泛的机会,学习者通过与学习资源的交互,获得知识的增长和技能的提高。

学习环境的设计(LED)充分反映了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原则,注重学习资源的非中心化和学习情境的创设,强调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分布式学习环境的建设提供了教学设计上的支持。

1.2.2 分布式认知理论笛卡儿的身心二元论作为原有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基础,认为身和心是断然不同的两种存在:身有广延性,有空间性;心是没有广延性的。

他认为人的身体像一部机器,其结构和行动皆可用机械的原理来说明,对此他提出反射的公式。

他强调认知是封闭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属于个人头脑的私有财产,忽略了社会互动与认知的情境性背景。

随后与这种认知观相适应的教育技术的媒体观应运而生,它认为技术的作用在于呈现信息形式的多样性和更好地传递信息,学生通过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形成预期的知识技能,学习效果的评价采用标准化考试的形式。

随着教育、心理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这种传统的认知观受到了一些新理论的挑战,如社会互动理论、情境性学习理论等。

在以上理论的影响下,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分布式认知理论对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指出在群体的学习环境中,知识的形成必须通过整合分散在群体中每个组成份子的部分知识才能够形成。

[3]分布式认知强调人的认知不是封闭在头脑之内的,而是在人与其环境(包括物质和社会要素)构成的整个系统中完成的,人往往要借助外在的环境线索、文化工具和与他人的互动来完成各种认知活动。

[4]其中物质要素是指人在认知过程中要利用的各种沟通工具和认知工具(心智性的和物理性的)。

社会要素指人在认知过程中的其他人,如教师、专家、学习同伴等都可以作为认知资源,起到辅助作用。

分布式认知对分布式学习环境建设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首先,它强调学习者之间的互动。

将孤立的学习转变成群体的社会化学习,由以往关注个体知识构建转向关注知识的社会性构建。

这为分布式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协作学习的组织和学习资源的共享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其次,它重视在分布式学习环境建设中技术的作用,强调运用多种技术加强学习者与各种资源的交互。

指出技术不仅仅是传递信息、丰富呈现方式的媒体,其本身还是分布式认知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支持学习、帮助认知的工具,可以帮助更好地实现认知活动的社会性延伸和物质性延伸,促进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同社会文化间的互动。

为我们构建分布式学习支持系统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1.2.3 活动理论活动理论源于发展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方法,它深入剖析了影响人类学习的社会关系,认为学习不只是个人对孤立信息、技能的内化,而是不断地利用他们文化中的其他人和工具扩展参与社会的智力的活动。

活动理论对分布式学习的意义在于,把对复杂的学习任务进行设计时的关注点放在了深入理解影响学习的社会关系上,强调通过各种工具支持和促进交流。

指出学习不是信息的平稳传递,而是工具调节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

Engestron对维果斯基基本调节三角形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活动系统所包含的不同要素:主体、对象、工具、团体、劳动分工和规则等。

该理论一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在分布式学习环境建设中,不应只局限于对学习者个体和网络交互界面的考虑上,应深入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分布式学习支持系统,充分发挥管理与评价的促进和监督职能,来帮助学生利用周围的资源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另一方面,该理论为本文提出和阐述分布式学习环境的组成提供了要素上的参考。

2 分布式学习环境环境是指主体周围与主体密切相关的一切要素构成的体系。

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一种动态的组合。

[5]它包括学习者可能要利用的学习资源、技术工具等,包括可能会发生交往关系的人,如教师、同学等,也包括作为学习活动的一般背景的物理情境和社会心理情境。

2.1 分布式学习环境组成要素分布式学习环境应以理论和技术基础为依托,由客体环境、主体环境两大部分组成。

其中客体环境包括网络与硬件设施、分布式学习支持系统、信息资源、管理与评价五个方面。

主体环境主要是指学生、教师。

进行分布式学习环境建设要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网络、硬件设施以及分布式学习支持系统的构建为基础,以分布式的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为重点,以教师较强的导学能力、学生良好的分布式学习能力、完善的管理模式、科学的评价体系为保障。

2.2 要素分析学习环境就是为促进学习者发展创设的支持性条件。

分布式学习环境就是为开展分布式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有力的支持。

本文在对分布式学习深刻认识的前提下,从主体与客体两方面对分布式学习环境进行了划分,并力争通过对其下属各组成部分的详细阐述,勾勒出一幅院校开展分布式学习的蓝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和活动理论是分布式学习环境建设坚实的理论基础。

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先进技术是我们进行信息资源建设,构建分布式学习支持系统,实现管理与评价自动化的技术保障。

理论与技术贯穿于分布式学习环境建设的始终,它们在分布式学习环境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从宏观上讲,主体环境与客体环境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客体环境中各要素是由主体环境中的人来建设和维护的,人员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客体环境建设的质量,反过来,良好的客体环境可以促进主体环境的发展与完善。

具体来讲,网络与硬件设施就像我们铺设的高速公路,分布式学习支持系统就像车辆,二者共同的作用为我们开展分布式学习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可以实现教师网上备课、授课和师生交流;学生能得到各种信息资源的支持,实现个性化学习,通过组建学习共同体,获得全面素质的提高;可以实现学生管理、资源管理、学习评价的网络化与自动化等。

网络、硬件设施以及分布式学习支持系统是分布式学习环境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