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道教世界观之对比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的世界观
由此可见,道家的宇宙观是纯唯物主义的,没有具 有位格的神的概念。道家所追求的其实是按照自然 无为的理念,努力使自己的身心符合自然法则,并 认为一旦达到了这一标准(即真人的标准),身体 就有希望获得更多超凡功能,延长寿命,成为所谓 的仙人。但是仙人的概念与佛有本质的区别:仙人 本质上还是人,具有人身逐渐转化而得的仙身,而 佛是元神回到真如本性的状态,一般不具有人可见 的身体(虽然佛在需要时可以显现化身)。可见, 道家追求的不仅仅是灵魂的延续,而是此生肉体与 灵魂统一体的延续。
佛教的世界观
Biblioteka Baidu
除了佛与人之外,其他不同层次的生命形态, 例如动物,也都存在互相转化的可能,这其中 的连接枢纽就是灵魂,或称元神。对于元神的 确切属性,佛教典籍并未作过多阐述。但是, 既然佛家认为元神可以在不同形态的物质生命 体间转移,而且在转移间隙还可以独立存在, 则显然元神本身也是物质性的,否则何谈转移? 如何能独立存在?从这一意义上看,元神可谓 人的主体(或自我)意识的最核心载体。元神 并非意识本身,而是意识的主体。意识是元神 思维或认知的结果。
佛教、道教世界观之对比
什么是佛教
佛教是以“佛”为最高 教主,以佛崇拜为基本特 征的宗教。与基督教、 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 大宗教。 佛是“佛陀”的简称, 是梵语Buddha的音译, 佛陀的意义是“觉者” 或“智者”。
观世音菩萨
佛教的起源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 释迦,种族名,牟尼是一种 尊称,意即“释迦族的圣 人”。他本姓“乔答摩”, 意为“ 最好的牛”。名 “悉达多”,意为“达到了 目的的人”。
佛教的世界观
佛家还有一个概念,就是真如本性,即元神的 最初始形态。佛教认为,元神的初始状态是最 好的,而随着元神不断接受宇宙中的不良信息, 元神也就不断被污染、蒙蔽,直至到了人的状 态。所谓修佛的过程,就是人重新找回或回到 真如本性的过程。一旦找回真如本性,人即获 得解脱,达到了佛的状态,不生不灭,无垢无 净,无增无减。
释迦牟尼出家后,其父净饭 王曾选派憍陈如等五人伴随 他,但他们都在释迦摩尼成 道之前离开了。成道以后, 释迦牟尼首先来到波罗奈城 外的鹿野苑,向憍陈如等五 人宣讲他所证悟的佛法,这 在佛教史上被称为“初转法 轮”。
佛教四大圣地之一:鹿野苑
佛教的起源
u
释迦牟尼去世后,在迦 叶的主持下,于王舍城 附近的七叶窟举行了佛 教的第一次结集,参与 结集者共五百比丘。将 一切佛典统摄为经、律、 论三藏。
西藏贝叶经
佛教的世界观
u
佛家世界观对宇宙的本源问题并未涉及,而是 在大宇宙已经存在的前提下,对宇宙结构、生 命结构、层次及相互关系的认识。佛家认为, 佛与人都是宇宙中物质运动的产物,只是佛是 比人更高级的生命形态,比人具有更高智慧, 但人可以通过修炼而成为佛。宇宙之中并不只 存在唯一的佛,而有无数的佛。因此佛与佛之 间、佛与人之间彼此并不存在创造与被创造的 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释迦摩尼佛像
佛教的起源
释迦摩尼约生于公元前六世纪中 叶,逝于公元前五世纪,享年八 十岁左右,与中国的孔子同时。 他是当时古印度北部一个小国迦 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当时, 印度实行种姓制度,将人划分为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四个等级。释迦摩尼属于刹帝利 种姓。
释迦摩尼佛像(唐卡)
佛教的起源
演讲完毕
制作:于文魁
2013年4月15日
佛教的世界观
佛家认为,一切世间诸法(即人能认知到的各 种现象和事物,包括人本身),不过是因缘和 合的产物,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所谓因,指 产生事物的内在原因;所谓缘,指事物发生的 外在条件。因此事物没有其本性或本体,即所 谓的“性空”之义。“性空”之理念并非否定 物质世界的存在,而是认为事物并无一成不变 或者不可继续前推的质的规定性。“空”与 “实”相对,“实”有“确定、不变”之义。 既然事物没有确定不变的本性,而是在不断转 化、变化中,则万物即无本质区别,也无须区 分此物与彼物,或者你我,因此无须执着于物 我的概念。
什么是道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 长的宗教,它的理 论广泛容纳了中国 古代社会的宗教意 识和学术思想,是 古代宗教、民间巫 术、神仙方术、阴 阳五行及道家思想 等汇聚、融合的产 物,带着鲜明的中 国特色。
道教的起源
道教,起源于春秋时期诸 子百家中的道家和阴阳家。 以其思想为宗,倡导在治 国方面“无为而治”,即 尊重事物客观规律;在做 人方面倡导“上善若水”, 即跟随自己的本性;在为 人处事方面倡导“老死不 相往来”,即自给自足。
二者对比总结:
道教重现实、重经验、重方法、重世俗生活; 轻理论思维、轻对彼岸世界的构想。 佛教则反之,重心性之学,重思想理论,贬视 人生。 佛教唯心哲理丰富、精致,道教义理则较朴素; 在宗教修炼方法上则道教丰富多彩,佛教则较 贫弱。 佛教认为一切并非真实,都是假合、暂合的偶 然现象,因此宇宙一切都是空的。 道教则认为宇宙是由「道」演化而成。
道教的起源
清源山(福建省泉州 市 )老君岩 我 国现存最大的 道教石雕。
道教的世界观
道教的理论体系相对于其他宗教而言非常简单,称之为宗教 着实有点名不副实,更像一套养生体系。道家并无前生来世 之说,也不认为有创世之神。道家认为,宇宙是真实存在的, 人也是真实存在的,宇宙万物起源于道。对于道的确切属性,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其实论述很少。在其唯一留世之作《道德 经》中,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冲,而用之或 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知子,象帝 之先。”“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大意为,道无形无相,混沌空虚,无可名状,但空虚中蕴含 着万物万象。另外,老子还认为,天地并无仁义道德或自我 观念,只是依道而行,而道的运行原则是“自然”。何谓自 然,老子并未作进一步论述,后人各按自己的理解赋予其含 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