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收购摩托罗拉的案例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案例分析-精选文档
前言——中国企业收购海外企业失败案例
• 2019年2月25日,通用汽车在底特律总部宣布四川腾中重工未能按期完成 对悍马的收购,此项收购交易失败,通用汽车将逐步关闭对悍马的运营。 • 2019年2月19日,华为决定接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要求,撤销收购 3Leaf Systems专利技术的交易。 • 2009年6月5日,力拓集团董事会已撤销195亿美元交易的推荐,并将依据 双方签署的合作与执行协议向中铝支付1.95亿美元的“分手费”,中铝与 澳大利亚力拓的195亿美元“世纪大交易”失败。 • 2019年,中海油以185亿美元的价格大手笔展开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 在与雪铁龙公司拉锯战、美国政府干预等情况下,最后撤回收购。 • 2019年,华为和美国贝恩资本试图以22亿美元联手收购3Com公司,但因 美方担忧国家安全而流产。 • 2019年,华为竞购摩托罗拉业务失败,被诺基亚西门子公司以低于华为 报价的12亿美元收购成功。 • 2009年7月24日,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召开新闻发布会,该北 汽集团竞标收购欧宝最终失败。北汽集团通报,根据目前美国通用公司宣 布的最新结果,通用和北汽在拟引进的五款车型的知识产权问题上没有达 成共识,存在重大分歧,因此此次收购项目宣告失败。
国际知名金融数据提供商Dealogic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 中国企业跨境收购的失败率(指已宣布的跨境交易被撤回、拒 绝或听任其过期失效的比率)为全球最高,达到12%;2019 年,这一比率降至11%,但仍为全球最高。相比之下,美国 和英国公司2019年从事海外收购的失败率仅为2%和1%。 其他国家
VOLVO(沃尔沃)
沃尔沃,英文名为Volvo,瑞典著名汽车品牌,又译为富豪,该品牌汽车是 目前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沃尔沃汽车公司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也是 瑞典最大的工业企业集团,世界20大汽车公司之一。创立于1927年,创始 人是古斯塔夫· 拉尔松和阿萨尔· 加布里尔松。吉利与福特在瑞典哥德堡正式 签署协议,吉利联合大庆国资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沃尔沃公司100%的股 权。按照规划,吉利收购沃尔沃后将在中国建立年产能力达30万辆的新工 厂,使沃尔沃汽车的全球年产量提高近一倍,并力争在2019年前实现沃尔 沃轿车公司扭亏为盈的目标。 沃尔沃汽车以质量和性能优异在北欧享有很高声誉,特别是安全系统方面, 沃尔沃汽车公司更有其独到之处。美国公路损失资料研究所曾评比过十种 最安全的汽车,沃尔沃荣登榜首。
企业经典转型案例
企业经典转型案例企业经典转型案例:1. IBM的转型:IBM是世界著名的科技巨头,曾经主要以硬件销售为主。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硬件市场逐渐饱和,IBM决定转型为一个以软件和服务为主的企业。
他们通过收购和内部创新,加大了软件和服务业务的投入,转型成为了一家以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企业。
2. 乐高的转型:乐高是世界著名的玩具品牌,以积木玩具闻名。
然而,随着电子游戏的兴起,乐高的销售逐渐下滑。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乐高进行了转型,将传统的积木玩具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推出了乐高电子游戏和乐高电影等新产品,成功地实现了品牌的转型升级。
3. 谷歌的转型:谷歌最初是一家以搜索引擎为核心的公司,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谷歌决定转型为一家以移动互联网为重点的公司。
他们推出了Android操作系统,进入了智能手机市场,并且通过收购和内部研发推出了一系列移动互联网产品,如谷歌地图、谷歌助手等,成功地实现了转型。
4. 亚马逊的转型:亚马逊最初是一家以在线书店起家的企业,然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亚马逊决定转型为一家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企业。
他们逐步扩大了产品线,从图书扩展到电子产品、家居用品、服装等领域,并且通过收购和内部创新,推出了亚马逊云服务等新业务,成功地实现了转型。
5. 苹果的转型:苹果最初是一家以个人电脑为主要产品的企业,然而随着移动设备的兴起,苹果决定转型为一家以移动设备为核心的企业。
他们推出了iPod、iPhone和iPad等产品,成功地打造了一个以移动设备和数字娱乐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实现了品牌的升级和转型。
6. 耐克的转型:耐克最初是一家以体育鞋服为主要产品的企业,然而随着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耐克决定转型为一家以运动科技为核心的企业。
他们通过技术创新,推出了智能运动鞋、智能手环等产品,并且通过数字化营销和社交媒体等渠道,成功地实现了品牌的转型和升级。
7. 联想的转型:联想最初是一家以电脑销售为主要业务的企业,然而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联想决定转型为一家以智能设备为核心的企业。
企业并购重组案例分析
企业并购重组案例分析企业并购重组是指企业通过购买、合并、吸收等方式,将两个或多个独立的企业进行整合,共同形成一个新的企业实体。
这种战略行为常常伴随着市场机会的利用、资源的整合和风险的分担等优势,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下面将以典型的企业并购重组案例,谷歌收购Motorola为例,分析其动机、目标和效果等方面。
谷歌是全球著名的科技公司,广泛涉及引擎、互联网广告、硬件设备等领域。
2024年,谷歌宣布以1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摩托罗拉移动(Motorola Mobility),这是谷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并购。
这一举措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首先,谷歌收购Motorola的动机之一是为了获取其专利组合。
在当时,全球各大科技公司之间的专利战日趋激烈。
而Motorola拥有众多关键的移动通信专利,特别是在3G和4G技术方面。
通过收购Motorola,谷歌可以拥有这些专利,并加强自身在移动通信领域的竞争力,从而更好地抵御来自竞争对手的专利诉讼。
其次,谷歌收购Motorola还可以进一步整合硬件和软件资源。
Motorola作为一家具有悠久历史和品牌影响力的手机制造商,可以提供谷歌所需的硬件制造技术和渠道资源。
通过与Motorola合作,谷歌可以更好地掌握Android操作系统在移动设备上的应用和性能优化,更好地整合软硬件,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另外,谷歌收购Motorola还能进一步巩固自身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地位。
Motorola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有一定的份额和声誉,谷歌通过收购可以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进一步与苹果等竞争对手展开竞争。
此外,Motorola在中低端市场也有一定的优势,这使得谷歌能够更好地覆盖不同层次的用户群体,提高市场占有率。
收购完成后,Motorola成为谷歌旗下的子公司,继续独立运营。
然而,在此之后的几年里,谷歌并没有像预期那样充分利用Motorola的资源和技术优势。
2024年,谷歌宣布将Motorola以29亿美元的价格卖给联想集团。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联想并购摩托罗拉
以29亿美元从谷歌收购摩托罗拉
.
3500名多家运营商的合作关系
相关的专利组合和其他知识产权的 授权许可证
04
并购融资方式
在这次联想收购摩托罗拉的例子中,主要涉及到了两种并购融资 方式:购买式并购和股权交易式并购。联想在并购中一共支付了29亿美 金,分为三个部分:1、6.6美元的现金用于直接支付2、7.5美元用联想 的股份支付 3、15 亿美元是3年期的本票支付。 在本次并购之后,谷歌将得到联想大约5.94%的股份,对于联想 而言,在使用股份作为收购支付的一部分代表着谷歌在这起交易中对联 想的入股,这对于联想来说有重要的意义,本身联想在安卓圈中并不凸 显其地位,然而一旦有谷歌入股,联想在安卓手机制造商中的地位将大 大提升,在安卓阵营保持坐二往一的地位是很有保证的。而且站在联想 的角度来说,收购摩托罗拉也会得到一部分专利授权和摩托罗拉的移动 通讯技术,还有运营商关系渠道关系、以及相关经验,无疑会大大加强 自己在移动领域的竞争。
谷歌方面
对于谷歌来说,这是一次战略的变化,谷歌当年收购Moto可以 更接近智能手机制造商实现软硬结合;但其CEO拉里佩奇表示,与联 想达成这项收购协议后,谷歌将更专注安卓生态系统的优化和创新。 摩托移动现任CEO Dennis Woodside则表示,联想硬件的专 业经验相信会加速业务的发展。
03
成功之处
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引进了摩托罗拉的员工 及技术,若联想能够充分利用这些人的理念和设计 思路,用中国本土的理念和美国理念相碰撞,想必 会制造出联想与摩托罗拉相结合的手机。
总结
联想总的来说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业务的过程是 成功的,但效果很差,移动业务的发展不但不如预期, 反而出现颓势,如今似乎成了累赘。但不排除未来会 往好的方向发展。
华为收购摩托罗拉的案例分析37页文档
华为收购摩托罗拉的案例分析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收购失败案例分析
收购失败案例分析收购失败是指企业在进行收购活动过程中未能达成预期的收购目标或者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的情况。
收购失败可能导致企业遭受经济损失、财务压力增大、企业发展方向偏离甚至影响企业的声誉和发展前景。
在收购失败的案例中,可以发现一些常见的原因和教训,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避免类似的风险,提升自身的收购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收购失败案例分析一:谷歌收购摩托罗拉2011年,谷歌公司宣布以1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摩托罗拉移动。
但是在收购完成后不久,谷歌就发现摩托罗拉移动在专利方面的价值远不及它所支付的价款。
摩托罗拉移动的业务和谷歌的核心业务并不契合,导致谷歌在收购后很快就面临了整合困难和盈利压力。
经过分析,谷歌收购摩托罗拉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收购定价过高,谷歌高估了摩托罗拉的价值,导致后续难以为收购支出找到相应的回报;其次是收购目标选择不当,谷歌并没有充分考虑摩托罗拉移动在专利和核心业务方面与自身的匹配度,致使后期整合困难,影响了收购的效果和价值;最后是收购后的管理和整合问题,谷歌并没有很好地规划和执行对摩托罗拉移动的整合计划,导致业务发展和盈利能力受到了很大影响。
2000年,思科公司以6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思科公司,但是在收购完成后不久,思科公司就发现思科公司的业务和产品线与自身并不兼容,导致整合矛盾和利润压力。
思科公司自身的管理和执行能力也受到了很大挑战,导致收购效果并不如预期。
收购失败案例分析三:日本软银收购威瑞森2013年,日本软银公司宣布以2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威瑞森公司。
但是在收购完成后不久,日本软银就发现其对威瑞森的盈利预期明显高估了实际情况,威瑞森的业务和市场表现并不如预期,导致收购效果大打折扣。
通过对上述收购失败案例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些常见的教训和启示:1. 要合理评估收购对象的价值,不要高估收购对象的价值,以免后续难以为收购支出找到相应的回报。
2. 要选择与自身业务和发展方向相匹配的收购对象,以确保收购后能够顺利整合和发展,避免出现业务冲突和利润压力。
华为收购摩托罗拉的案例分析
一场赤裸裸的 炒作
2获益
3与政府的一场密谋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将收购的业务归于国 有
炒作上市(华 为至今尚未上 市)
华为看上了摩托罗拉的家 庭以及移动网络部门,借 此进入北美市场扩大其市 场份额.(我们认为的最大 可能) 华为看上了摩 托罗拉品牌的 影响力 倒手卖出,赚取利润
由于任正非的军人背 景,此次收购可能是 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 一个惊天阴谋的一个 试脚石
Company Logo
市场分析(09年12月数据)
市场份额 各大企业 爱立信 华为 诺西 阿朗 中兴
31.6% 20.1% 19.4% 13.1% 6.8%
摩托罗拉网络设备业务目前率 属于一个更大的部门,该部门 的产品还包括电视机顶盒,该 部门的营收为80亿美元,同比 下降21%。运营性利润 则同 比下降39%,至5.58亿美元。
我们认为的最大可能华为看上了摩托罗拉品牌的影响力倒手卖出赚取利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将收购的业务归于国由于任正非的军人背景此次收购可能是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惊天阴谋的一个炒作上市华为至今尚未上26第五内外环境分析27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1政府态度2法律法规3产业政策1华为发展状况2家庭和移动网络部门的发展趋3此产业的竞争境况1双方的文化冲突2对方军方国会国务院的态度1得到的摩托罗拉的家庭和移动网络的技2扩大华为的市场规模外部环境pest分析28内部环境分析优劣分析文化与品牌匹配度资本实力企业竞争财务状况经营管理能力企业内部优势1财务状况2经营管理能力3资本实力4企业竞争劣势文化与品牌匹29第六美国政府角度看美国在国家安全方面一贯的态度
资本: 雄厚的资本利于 企业规模的扩大
结
品牌: 企业的品牌是企 业长期生存壮大 的保证
著名的公司并购案例探讨
著名的公司并购案例探讨题目:谷歌收购Motorola Mobility案例探讨引言:公司并购是一种常见的商业策略,通过收购其他公司,可以实现市场份额的扩大、技术能力的增强以及资源的整合等好处。
在这个案例探讨中,我们将讨论谷歌收购Motorola Mobility的案例,并分析该收购案的目的、影响和后续发展。
一、背景:2011年,谷歌宣布以125亿美元收购Motorola Mobility,这是谷歌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收购。
Motorola Mobility是美国一家知名的移动设备制造商,拥有众多专利和技术。
对于谷歌来说,这笔收购是其进军移动设备市场的重要举措。
二、目的:1. 市场份额扩大:收购Motorola Mobility可以帮助谷歌扩大其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市场份额。
此前,谷歌通过其开发的操作系统Android已经成为市场领导者,但谷歌自己没有自己的硬件制造能力。
通过收购Motorola Mobility,谷歌可以在硬件和软件的整合上更加密切,推动整个Android生态系统的发展。
2. 专利强化:Motorola Mobility是全球最大的手机专利持有者之一,拥有众多关键技术和专利。
而在移动设备领域,专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通过收购Motorola Mobility,谷歌可以获得丰富的专利资源,进一步加强自身在移动设备领域的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3. 生态整合:谷歌希望通过收购Motorola Mobility,将其硬件制造能力与谷歌的软件和服务整合在一起,打造更加完整的移动生态系统。
这样一来,谷歌可以更好地控制整个用户体验,进一步提升自身品牌形象和用户黏性。
三、影响:1. 引发竞争:Motorola Mobility的收购使得谷歌与其他移动设备制造商如三星、HTC等成为了竞争对手。
由于谷歌本身也是开发Android系统的公司,而且Motorola Mobility作为其子公司,谷歌在与其他厂商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新的动态。
管理学决策案例分析-摩托罗拉
管理学摩托罗拉 案例分析
目录
- CONTENT -
01 02 一·基本事件
二 ·案 例 分 析
03 三·反思
事件回顾
2011年8月15日谷歌公司宣布与摩托罗 拉移动签署最终协议,将以每股40美元 的现金收购后者,总价约125亿美元。 2012年2月14日谷歌收购摩托罗拉获欧 盟和美国批准。
2
数字手机
发明第一款双向
3
式寻呼机(1995)
“百年老店”摩托 罗拉为什么做出被 年仅13岁的谷歌 收编 的决定呢?
环境因素
决
组织自身的因素
策
决策问题的性质
的
影 决策主体的因素
响
社会环境分析:
1. 智能手机的强势崛起,改变了世界手机行业的格局,以及手 机市场阵营对抗处于白炽化的状态
2. 当今世界手机品牌众多,竞争激烈,打破了摩托罗拉控制市 场的格局,市场走向了多元化竞争局面,而且摩托罗拉的市场 份额下滑
谢谢
汇报人姓名
摩托罗拉生产了风靡全球的经典V 3手机,但 之后推出的数款手机,都没能跳出V 3的影子, 导致销售额一直低迷。
注重提高用户体验,依据用户的体验及时更新 升级产品。
摩托罗拉在推出一款产品后,更关注下一部手 机的开发 ,而不是相应的售后服务。 因此, “界面及软件不友好、功能和易用性差”等抱 怨声不断。
摩托罗拉公司 (Motorola Inc.),原 名Galvin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成立于 1928年。1947年,改 名为Motorola,从 1930年代开始作为商标 使用。总部设在美国伊 利诺伊州绍姆堡,位于 芝加哥市郊。
v3 (2004) ME511(2010)
贸易壁垒实例
此外,2012年10月12日,英国议会情报和安 全监管部门展开对华为的调查,以确定华为是否 对英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鉴于相关国家的类 似行动,有理由相信,美国政府对华为、中兴的 调查和发布的报告已经并将继续在国际上产生示 范效
华为的国际化之路不可阻挡
在中国快速发展及民族企业国际化的进程中,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华为的坎坷 遭遇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目前,充满危机感的霸权国—美国和新兴全球大国—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内的竞争 越来越多,企业之间的竞争、赶超与防范也愈加激烈。由于两国的体制差异巨大, 加之高科技产业的收益及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战略意义,美国对中国企业的防范和打 压会继续持续。 如果这些企业能够正视企业自身存在的一 些问题,不断改善企业的结构,提高自身的 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学习美国的游戏规则, 辅以政府的国际交涉,目前的困难很可能会 成为中国企业实力质变的契机。
----- 贸易壁垒案例
事件回顾
2008年,华为与贝恩资本曾试图联合并购3com,但却被CFIUS(美国外国投资委 员会)否决。 2010年8月,在华为与美国电信商Sprint洽谈一份60亿美元左右的电信合同。美 国政界认为如果由华为向Sprint提供设备,会对后者在公共和私人部门的客户 (包括军方)都构成“重大风险”,其后华为被告知不能再参与合同竞购。 2010年5月,华为以200万美元收购了美国旧金山湾区技术开发商3Leaf的专利技 术,但这项交易再次被CFIUS认为会“威胁美国安全”,华为最终于2011年2月 18日撤销该交易。 而在2012年摩托罗拉宣布出售资产时,华为也曾有意参与并购,但同样被美国 政府认为存在 国家安全问题而拒绝接受申请。
3.中美之间的制度差异和竞争关系,导致美国对中国企业的不信任
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西方大国并不认可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而且中国的政企 关系确实要比西方国家的政企关系更为密切,美国政府正好以此为借口,声称这些 企业的技术和业务资源会被中国政府用以攻击美国,并以此来制裁相关的中国企业。 此外,“电子战”的威力也成为美国政客发挥想象力、打击华为的有力借口。美 国政客们认为中国制造的电信设施会成为瘫痪美国网络的武器,如果美国政府允许 华为为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 ;T)和威瑞森电信(Verizon)等运营商建设电信网络,华 为可能会在软硬件中留下后门,对美国的国家安全形成潜在威胁。众议院情报委员 会的报告称,设备中植入的恶意软件或硬件可以使中国在战时关闭或将美国国家安 全体系降级,并可能攻击美国电网或金融网络。
华为收购案例
华为收购案例【篇一:华为收购案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企业并购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生活领域的一个焦点,成为经济改革、发展和优化经济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
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并购重组以发挥协同效应,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规模经济,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从而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下面是我对华为并购港湾网络的案例分析。
一、文化整合在文化的整合方面,华为强调“狼性文化”,在这次收购中,港湾在收到还债压力而发展停滞后,无论在技术还是市场上都不大可能再对华为造成威胁,但它对华为内部人员的心理冲击却很强烈。
从华为出来的员工前后超过3000人,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都选择了创业,且大多是运用华为的技术,克隆华为的运作,其中港湾是做得最大的。
如果港湾最终获得成功,将对现在还留在华为的人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特别是华为有很多员工的手中都有的创业资金和技术。
可见此次收购资产和业务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人。
对内华为高层希望华为的员工能够与华为同心协力,不要再去考虑创业的问题,对外是希望能够吸纳更多的人才。
收购后合理科学的人员整合,使得华为没有失去原有的优势,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开拓市场从而提高效益。
二、人力资源整合华为近些年来增长迅速,但与爱立信等国际电信设备巨头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华为的国际化之路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瓶颈”也随之出现。
为应对这种局面,全球的电信设备商之间也掀起了合并的风潮,阿尔卡特与朗讯的惊天大合并就是这种趋势的集中体现。
华为收购港湾也是为了减少国内同类企业的竞争压力,更多地聚合技术和人才。
港湾的千名素质高、经过专业训练,文化与华为相近的人才也是一笔巨大宝贵的财富。
李一男的回归,让华为的企业管理队伍如虎添翼,一方面,少了一个直接的竞争对手使得华为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与国际设备巨头之间的竞争中去;另一方面,这些在港湾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原华为人也将给华为注入新的活力。
李一男出任华为副总裁兼“首席电信科学家”。
联想并购摩托罗拉案例分析
联想并购摩托罗拉案例分析
2014年1月,中国联想宣布以2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谷歌旗下
摩托罗拉移动(Motorola Mobility)的手机业务。
这一收购具有里
程碑意义,因为它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进行的一项重大收购,同
时也标志着联想希望成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制造商的努力。
收购摩托罗拉移动后,联想得以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自己的品牌
和产线,并能够在全球市场上扩大销售。
此外,联想还从摩托罗拉
移动的技术和专利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这些技术和专利将有助于
联想在研发和设计方面取得进展,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具吸引力的
产品。
此次收购还将有助于增强联想在全球市场的品牌知名度。
摩托
罗拉移动在美国市场的知名度非常高,而这是联想迄今为止无法做
到的。
因此,通过收购摩托罗拉移动,联想将能够在美国市场上更
加广泛地推广自己的品牌和产品。
然而,收购摩托罗拉移动的过程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障碍。
首先,这是联想首次进行的大规模并购交易,因此该公司需要耗费大量时
间和资源来管理新的业务和流程。
此外,摩托罗拉移动在全球市场
上的表现一直不尽如人意,这意味着联想需要增加对该业务的投资
来扭转局面。
总之,联想收购摩托罗拉移动是一次重大的并购交易,该交易
为联想提供了机会进一步扩大在全球市场上的影响力。
虽然该交易
存在一些风险和挑战,但联想有望从中获得长期收益。
企业多元化成功案例
企业多元化成功案例企业多元化是指企业在原有的主营业务基础上,通过收购、兼并、投资等方式,进入与原有业务不相关的新领域,以实现企业利润增长、风险分散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选择。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多元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战略选择。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企业多元化成功的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借鉴。
首先,我们来看一家知名的跨国公司——联想集团。
联想最初是一家专业制造计算机的企业,随着市场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联想逐渐意识到单一业务的风险,于是开始进行多元化布局。
通过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部门和摩托罗拉移动业务,联想成功进入了全球PC和移动设备市场,实现了业务的多元化发展。
这一举措不仅帮助联想实现了业绩的快速增长,还使得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成为了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之一。
其次,我们来看一家国内知名的企业——华为集团。
华为最初是一家专业从事通信设备制造的企业,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智能手机市场的崛起,华为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同时也加大了对软件和服务业务的投入。
通过多年的努力,华为成功打造了自己的芯片和操作系统,实现了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面布局,进一步拓展了其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华为的多元化发展战略不仅帮助公司实现了业绩的稳步增长,还使得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成为了全球领先的通信技术企业之一。
最后,我们来看一家新兴的互联网企业——腾讯集团。
腾讯最初是一家专业从事互联网服务的企业,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数字经济的崛起,腾讯积极进行业务拓展和投资布局,逐步形成了互联网、移动支付、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多元化的产业格局。
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布局,腾讯成功打造了自己的生态系统,实现了从社交娱乐到数字经济的全面布局,进一步拓展了其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腾讯的多元化发展战略不仅帮助公司实现了业绩的快速增长,还使得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成为了全球领先的互联网科技企业之一。
华为收购案例
国际知名金融数据提供商Dealogic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企业跨境收购的失败率(指已宣布的跨境交易被撤回、拒绝或听任其过期失效的比率)为全球最高,达到12%;2010年,这一比率降至11%,但仍为全球最高。相比之下,美国和英国公司2010年从事海外收购的失败率仅为2%和1%。
【来源:广州日报】
2010年,中化集团与新加坡淡马锡联手用约500亿美元收购加拿大钾肥的计划失败。
2010年,华为竞购摩托罗拉业务失败,被诺基亚西门子公司以低于华为报价的12亿美元收购成功。
专家建议
根除跨国公司的超国民待遇
2010年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达到590亿美元,其中40%通过并购实现,但我国企业在海外并为,中国应从屡屡受阻中吸取教训,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谢明敦说,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要求华为撤销购买美国小型科技公司专利和产品,以及最近摩托罗拉有可能会将华为的专利技术出售给诺基亚西门子,表面上这两件事是法律层面的问题,背后反映的是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中美两个国家在高科技产业利益上的博弈,核心还是在于产业利益,而非单独的企业权益。
境外壁垒可能增多
华为跨境并购避开337条款仍遭打压
中国兰州网2月25日消息 数据显示,过去两年,中国企业跨境收购失败率全球最高。知识产权专家指出,未来,西方国家以国家安全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案例还会更多,对此,一方面中国要加强立法和执法;另一方面要尽快从法理上根除跨国公司的超国民待遇。
美国对中国企业设置三重防线
【编辑:马亮】
华为并购再失意
就在几天前,华为公司迫于压力,放弃了对美国三叶公司(3Leaf)的收购,这也是华为公司近年来受阻的多起跨境并购案之一,这也是在“337条款”无法生效的情况下,美国将外国投资委员会(CIFUS)审查作为新的干涉手段。而有数据显示,过去两年,中国企业跨境收购失败率全球最高。
华为对抗摩托罗拉背后的中国骨气?
胜 而 告罄 ,这 与其说 是 华 为的大 胜 。
的翻身仗 。
2 1 年2 0 月底 ,伊利诺伊州北方 区 美元 的价格 出售 给诺 西 ,低 于原 定的 1
不如 说是 中国企业 的大 胜 ,一个 漂 亮 法院作 出裁决 ,禁 止摩 托 罗拉公 司在 1 亿 美元 。 2
收 购过 程 中向诺 西转 移 华为 的保 密信
扬 骨 气 是 需 要 资 本 的 。 中 国企 度上 青 出于蓝 而胜 于 蓝 ,不 断刷 新 世 年成立 ,2 0 年 的销售 额达2 .1 09 1 2 亿 8 6.2f 美元 ,成 为 Z 业 多年来 扮演 着 为外 国大企 业 加工订 界纪 录 。取得 了举世 瞩 目的成就 ,甚 美 元 ,净 利润 达 2 7 ', 货 的角色 ,长 期处 于 国际产 业链 的 末 至美 国 总统奥 巴马也在 国情 咨 文 中对 第 二家 闯入 世 界5 0 的 中 国民 营企 0强
摩 托 罗拉 公司 在北 京联合 宣 布双 方 已 公 司 ,称其 窃取 包括 摩托 罗 拉 多项 新 收 购 案 中有 可能 泄露 给诺 西 的华 为机
就 之 前的 知识产 权 纠纷 案达成 和解 。 双方 将 向各 自提起 诉讼 的法 院 申请撤 技术在 内的商业机密 ; 密技 术 向华 为公 司支 付知 识产 权使 用
事 情 看 来 就 此 告 一 段 落 。 事 实
息 ,并 要 求摩托 罗拉 公 司聘 请独 立第 上 ,摩 托 罗拉公 司和 华 为公 司有 着 良
华为 、摩托 :欢喜冤家 ?
年7 月。
三 方进 行华 为保 密信 息 的安全 删除 检 好 的合作经 历。从 2 0 年开 始 ,摩托 00 查 ,同 时允许 华 为对 诺西 维护 摩托 罗 罗拉 就将 华 为生产 的 设备 贴牌 出售 。 拉设备的服务记录进行审计 等要 求。 彼 时的 华 为虽然 有 自 己的 品牌 有 自 己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摘要: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移动是一宗备受瞩目的企业并购案例。
本文将对此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包括该并购案例的背景、目的、过程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解析。
通过对此案例的分析,我们能够了解到企业并购的动机和价值,并对未来的并购活动提供借鉴。
一、案例背景2024年8月,谷歌宣布以125亿美元的价格全面收购摩托罗拉移动。
这是谷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笔并购交易,也是谷歌进军硬件制造业领域的重要一步。
二、案例目的谷歌进行此次收购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摩托罗拉移动的知识产权,并进一步加强其在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力。
此外,谷歌还希望通过收购摩托罗拉移动的专利和技术来保护自己免受侵权诉讼的困扰。
三、案例过程谷歌此次并购的过程经历了多个阶段。
首先是双方公司的谈判和交流,确定了收购价格和交易方式。
然后是相关监管机构的审批程序,包括美国等国家的反垄断审查等。
最后,在2024年完成了该交易的全部程序,摩托罗拉移动成为谷歌的子公司。
四、案例影响这笔并购交易对谷歌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方面,谷歌通过收购摩托罗拉移动的知识产权,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地位。
另一方面,谷歌将获得摩托罗拉移动在手机生产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有助于谷歌提高硬件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此外,通过收购摩托罗拉移动的专利和技术,谷歌也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避免侵权诉讼的打击。
然而,这笔并购交易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整合两家公司的文化和团队可能面临一些困难。
其次,摩托罗拉移动过去几年的业绩并不理想,如何重振其业务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最后,如果谷歌不平衡地利用摩托罗拉移动的知识产权,可能会引起其他竞争对手和监管部门的不满,进而影响谷歌的声誉和业务。
总结: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移动是一宗具有重要意义的企业并购案例。
通过此次并购,谷歌不仅巩固了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地位,还获得了摩托罗拉移动的专利和技术,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
然而,这笔并购交易也存在一些挑战,如文化整合、业务重振和知识产权使用等问题。
11跨国公司典型案例—华为
二、华为发展历程
• 2009年:无线接入市场份额跻身全球第二。 • 成功交付全球首个LTE/EPC商用网络,获得的LTE商用 合同数居全球首位。率先发布从路由器到传输系统的端 到端100G解决方案。获得IEEE标准组织2009年度杰出 公司贡献奖。获英国《金融时报》颁发的“业务新锐 奖”,并入选美国Fast Company杂志评选的最具创新 力公司前五强。主要产品都实现资源消耗同比降低20% 以上,在全球部署了3000多个新能源供电解决方案站点。 • 2010年:全球部署超过80个SingleRAN商用网络,其中 28个已商用发布或即将发布LTE/EPC业务。在英国成 立安全认证中心。与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签署节能自愿 协议。加入联合国世界宽带委员会。获英国《经济学人》 杂志2010年度公司创新大奖。
(二)公司战略
• 1、运营商网络
• 华为向电信运营商提供统一平台、统一体验、具 有良好弹性的Single 解决方案,支撑电信网络无 阻塞地传送和交换数据信息流,帮助运营商简化 网络及其平滑演进和端到端融合,快速部署业务 和简单运营,降低网络CAPEX 和OPEX。同时, 华为专业服务解决方案与运营商深度战略协同, 应对无缝演进、用户感知、运营效率和收入提升 等领域的挑战,助力客户商业卓越。
(四)公司治理
(五)华为的研发
•
华为公司进行产品与解决方案的研究开发人 员有62,000多名(占公司总人数的44%),并在德国、 瑞典、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印度及中国等地 设立了23个研究所 。我们还与领先运营商成立34 个联 合创新中心,把领先技术转化为客户的竞争优势和商业 成功。 • 2011 年华为累计申请中国专利36,344 件,国际PCT 10,650 件,外国专利10,978 件。共获得专利授权 23,522 件,其中90% 以上为发明型专利。在云计算相 关技术上拥有中国专利685 件、欧洲专利226 件、美国 专利107件,并积极参与到云计算的标准工作中,担任 了DMTF 的十四个董事成员之一,主导成立了IETF 云 计算/ 数据中心领域的ARDM 工作组并担任主席职位, 广泛参与云计算标准相关组织。
从华为诉摩托罗拉案看中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海外战略
从华为诉摩托罗拉案看中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海外战略杨宏芹;胡威【期刊名称】《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年(卷),期】2011(018)006【摘要】In the ten years since China jointed in WTO, cases related with intellectual property had always been a trouble to Chinese enterprises. The lose of these extraterritori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cases also forces Chinese enterprises to pay a huge amount of compensation,it's even more rarefor a Chinese enterprise to issue a intellectual property litigation. While the case Hua Wei suing Motorola happened earlier this year is the first case for Chinese enterprise to win in the nam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Some scholars even claim this to be the first step for Chinese enterprisesto integration into the world. Strategy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enterprise benefit can be concluded with analyzing this case.%自中国加入WTO将近十年时间以来,有关知识产权的案件几乎成为中国企业的“死穴”,在域外知识产权案件中被起诉必输的窘境也导致了中国企业为此支付了大量的赔偿金,中国企业主动发起知识产权诉讼的案例更是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