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场上覆岩层垮落步距计算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场上覆岩层垮落步距计算方法
摘要:影响采场的运动岩层由直接顶和老顶组成。

本文主要利用“板”模型和“梁”模型对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老顶初次来压步距和老顶周期来压步距进行推算,为工作面顶板管理提供技术支持,确保采煤工作面安全生产。

关键词:板模型;梁模型;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老顶初次来压步距;老顶中期来压步距
1 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
初次运动阶段,直接顶将首先垮落。

工作面从开切眼开始推进,直接顶悬露跨度增大,当达到其极限跨度时直接顶将垮落。

直接顶初次垮落标志是:直接顶垮落长度达工作面长度一半,垮落高度达1m 以上。

直接顶初次垮落时,从开切眼到支架后排放顶线的距离叫做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

直接顶初次垮落又称工作面初次放顶。

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是衡量顶板完整程度的重要指标。

直接顶的初次垮落现象是一种典型的矿压显现。

1.1 利用“板”模型计算
将直接顶视为工作面上方的“板”,利用弹性力学理论推导得到的“板”极限破坏步距公式进行计算求解。

b
L oz /23ββ
-=
,α
γσβcos 3.14km
t =
(1)
式中,oz L 为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t σ为岩层抗拉强度;k 为岩层的龟裂系数,k =0.25~0.75;m 为岩层厚度;b 为工作面斜长,;γ为岩层容重;α为工作面倾角。

根据具体工作面几何尺寸、直接顶厚度以及岩性,取得式中参数,计算出结果。

1.2 利用“砌体梁”结构模型计算
1.2.1 按固支梁计算
q
R h
L t
21= (2)
1.2.2 按简支梁计算
q
R h
L t
321= (3)
1.2.3 考虑最大剪应力计算
q
hR L s
341=
(4)
式中,1L 为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h 为直接顶厚度;t R 为岩层抗拉强度;s
R 为岩层抗剪强度;q 为直接顶所承受的载荷。

采场覆岩中的任一岩层所承受载荷除自重外,一般还受上覆临近岩层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载荷。

一般来说,采动岩层的载荷是非均匀分布的,但为了分析问题的方便,假设岩层载荷为均匀分布。

假设煤层上方共有m 层岩层,如图1所示。

考虑第n 层对第1层影响形成的载荷,按下式计算:
()
()3
32
23
1
122113111
n
n n n n h E h E h E h h h h E q +⋯+++⋯++=
γγγ (5)
式中,i E 为岩层的弹性模量;i h 为岩层的厚度;i γ为岩层的容重。

当()11+n q <()1n q 时,说明第n+1层对第1层载荷不起作用。

此时,直接顶所承受载荷为q =1q +()1n q 。

q
n
21
……
图1 岩层载荷计算图
显然,在同样的条件下,由简支梁计算所得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要比由固支梁计算所得的小。

在一般情况下,由于弯矩形成的极限跨度要比剪切应力形成的极限跨度小,因此常按弯矩来计算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

在什么条件下应按简支梁或按固支梁计算,需根据煤层赋存深度及边界煤柱两侧采空的情况来定。

1.3 利用“传递岩梁”理论计算
当工作面长度明显大于岩层初次垮落步距时,可用“传递岩梁”理论近似计算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

1.3.1 直接顶由单一岩层组成 如图2所示。

[]
Z
t Z oz M L γσ2=
(6)
式中,oz L 为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Z M 为直接顶厚度;[]t σ为岩层极限抗拉强度;Z γ为岩层容重。

1.3.2 直接顶由多个分层组成
直接顶由多个分层组成时,先利用挠度法判断相邻分层的运动组合情况,再计算出各具有不同运动特性分层的垮落步距,取其平均值作为直接顶的初次垮落步距。

如图3所示。

相邻岩层同时运动则:
24225.1c c s s m E m E ≥
(7)
相邻岩层分别运动则:
24225.1<c c s s m E m E
(8)
式中,s E 为下位岩层的弹性模量;s m 为下位岩层的厚度;c E 为上位岩层的弹性模量;c m 为下位岩层的厚度。

假设直接顶从下往上由1m 、2m 、3m 和4m 四个分层组成。

其中1m 和2m 同时运动(1m 为支托层,2m 为随动层);3m 和4m 同时运动(3m 为支托层,4m 为随动层)。

1m 和2m 同时垮落的步距为:
[]
()γσ212
1122m m m L t oz +=
(9)
3m 和4m 同时垮落的步距为:
[]()γ
σ432
3342m m m L t oz +=
(10)
此时,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预测为2
34
12oz oz oz L L L +=。

图2 单一岩层直接顶
图3 多分层直接顶 2 老顶初次来压步距
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老顶就逐渐弯曲下沉,当达到极限跨度时断裂下沉。

这时工作面顶板下沉加快,煤壁片帮严重,支架受力增大,甚至发生顶板的台阶下沉。

工作面自开切眼推进以来,老顶岩梁初次断裂,使工作面支架承受较大的静载或冲击载荷,这种矿山压力显现叫做老顶初次来压。

老顶初次来压时,由开切
眼到工作面煤壁的距离叫做老顶初次来压步距。

2.1 利用“板”模型计算
由于老顶强度较大,来压前呈悬露状态。

因此,可将老顶视为悬露的薄板。

根据板结构的破损极限分析建立老顶初次来压步距的计算方法。

2
/132⎪⎪⎭
⎫ ⎝⎛=q
M l p
m
(11)
式中,m l 为老顶初次来压步距;p M 为老顶单位极限弯矩,6
2
h k M t p σ=
;k
为岩层的龟裂系数,k =0.25~0.75;t σ为岩层抗拉强度;h 为老顶岩层厚度;q 为老顶载荷。

2.2 利用“砌体梁”结构模型计算
q
R h
L t
b 2= (12)
式中,b L 为老顶初次来压步距;h 为老顶岩层厚度;t R 为岩层抗拉强度;
q 为老顶顶所承受的载荷,按式(5)计算。

2.2 利用“传递岩梁”理论计算
由于工作面沿倾斜方向的长度远大于沿走向悬露的跨度。

因此,可将老顶视为一端由工作面煤壁支撑,另一端由边界煤柱支撑的嵌固梁。

利用公式(2)计算老顶初次来压步距为:
[]
E
t E M C γσ20=
(13)
3 老顶周期来压步距
老顶初次来压后,随着工作面的继续推进,老顶岩梁周期性断裂,工作面周期性出现顶板下沉加快、煤壁片帮严重、支架受力增大以及顶板台阶下沉等。

这种由于老顶周期性断裂引起的矿山压力显现叫做老顶周期来压。

3.1 利用“板”模型计算
q
h
L t
3σ= (14)
式中,L 为老顶周期来压步距;h 为老顶岩层厚度;t σ为岩层抗拉强度;q 为老顶载荷,按式(5)计算。

3.2 利用“梁”模型计算
3.2.1 利用经验公式计算
由于支承条件和受力情况的变化,周期来压步距C 与初次来压步距0C 相比要小得多。

一般取C =(1/4~1/3)0C 。

周期来压步距C 和初次来压步距0C 的这种关系,在我国很多矿井的回采工作面生产实践中得到了证实。

3.2.2 按照悬臂梁结构计算
老顶初次来压结束后,老顶岩梁可近似看成是悬臂梁受力状态。

[]E
t E M C γσ3=
(15)
3.2.3 利用递推公式计算
老顶初次来压结束后,其受力条件和支承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变化后的老顶受力状态可以简化为一个不等高支承的铰接岩梁。

因此,可用递推公式进行计算。

[]E
t E i i i M C C C γσ3421212
1++-
=+ (16)
由式(11)可以看出,各次周期来压步距并非都完全相等,而是呈一大一小的周期性变化。

这个变化将随来压次数的增加,差值越来越小。

由式(11)可以分别求出周期来压步距1C 、2C 、3C ……n C 。

取其平均值即得老顶周期来压步距=C n
C C C C n
+⋯⋯+++321。

4 结 论
文章从理论的角度利用2种不同的力学结构模型推算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老顶初次来压步距以及老顶周期来压步距,为工作面顶板管理控制,工作面安全生产提供了理论支持。

理论计算结果还要结合工作面直接顶和老顶实际垮落情况,最终确定顶板垮落步距。

参考文献:
[1]谭云亮.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8.
[2]邹喜正.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3]宋振骐.实用矿山压力控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8.
[4]刘涛,王敬冰,胥清贵.利用板模型和梁模型计算首采工作面来压步距[J].煤矿现代化,2014(1).
[5]孔德森,孟庆辉,张伟伟等.综采工作面上覆岩层运动与破坏规律研究[J].煤,2008,1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