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城区垃圾中转站分布及其建设的思考

合集下载

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问题建议

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问题建议

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问题建议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省会城市,人口众多,日益增加的生活垃圾给城市环境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问题。

针对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现状问题,提出以下建议来解决。

现状问题一:缺乏有效的宣传教育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宣传教育工作薄弱,很多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意识和方法不清楚,导致垃圾分类习惯不好,垃圾混排的现象屡禁不止。

建议一:加强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栏等来进行垃圾分类处理的宣传,向居民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方法。

组织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包括讲座、宣传展览、宣传日等,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

现状问题二:缺乏有效的收运体系合肥市的垃圾收运体系存在不完善的问题,尤其是对可回收垃圾和湿垃圾的收运体系不到位。

垃圾收运不及时、不规范,导致垃圾滞留、发生异味、招惹害虫等问题。

建议二:建立完善的收运体系加强对垃圾收运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确保垃圾收运的及时性和规范性。

增加垃圾收运车辆和设备的投入,提高收运的效率和质量。

要建立垃圾处理站点和中转站点,将垃圾收运和处理环节相互衔接,确保垃圾分类处理的全程。

现状问题三:缺乏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合肥市缺乏垃圾分类处理设施,使得垃圾分类处理的效果不明显。

既有的垃圾处理设施也不足以支撑城市的垃圾产生和处理需求。

建议三:加大投资建设垃圾分类处理设施政府应该加大投资力度,建设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包括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湿垃圾处理中心、干垃圾填埋场等。

鼓励公私合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的建设。

通过建设完善的垃圾分类处理设施,提高垃圾分类处理的能力和效率。

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面临着宣传教育不足、收运体系不完善、垃圾处理设施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组织力度,同时要引导居民形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问题建议

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问题建议

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问题建议作为国家“垃圾分类”的先行者之一,合肥市在垃圾分类处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截至目前,合肥市已经建立了300多个垃圾分类投放站点,并划分了20多个垃圾分类大区。

然而,垃圾分类处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人员培训不足。

在垃圾分类处理的过程中,人员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现有的垃圾分类人员难以掌握专业技能和操作知识,也缺乏对垃圾资源化处理的认识和方法。

建议:需要加强对垃圾分类处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操作能力,培养垃圾分类处理的专业人才。

二、普及宣传不够。

目前,合肥市垃圾分类普及率较低,大部分市民没有养成分类垃圾的习惯。

许多人对于垃圾分类的意义和意义不够了解,对分类标准也存在较大的认知差距。

建议: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普及活动,采用多种形式的宣传方式,向市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和技能,提高市民垃圾分类认知度和行动力。

三、分类设施不完善。

按照国家标准,城市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应该覆盖小区、超市、学校、医院等经常产生垃圾的场所。

然而,目前合肥市的分类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许多地方缺乏分类投放设施,垃圾分类难以实现。

建议:加大分类设施建设力度,合理规划分类投放设施,以小区为基础大规模推广分类垃圾桶,使分类投放设施实现小区全覆盖。

四、垃圾资源化处理工艺不合理。

目前,合肥市的垃圾处理工艺主要采用焚烧和填埋两种方式,存在着垃圾处理成本高、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

建议:加快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的推广,探索采取分类回收、生态厌氧发酵、沼气发电等方法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提高垃圾处理和资源利用效率。

五、监管机制不完善。

目前,合肥市垃圾分类治理还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

一些违法行为难以得到有效地处置,不仅影响城市环境质量,也影响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热情。

建议: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加强对垃圾分类过程中的违法行为的处置力度,同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以切实维护垃圾分类的规范。

综上所述,合肥市垃圾分类治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加大力度、整合资源、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不断推动垃圾分类治理的进程,为全国垃圾分类治理提供经验借鉴。

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问题建议

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问题建议

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问题建议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省会,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城市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关系到城市环境卫生和人民生活质量,对此现状问题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现状问题合肥市的城市生活垃圾数量逐年增加,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1. 垃圾数量庞大,处理不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合肥市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生活垃圾也在快速积累。

由于长期以来的没有有效的垃圾分类处理制度,很多垃圾被随意丢弃在街道、河道等地方,给城市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2. 垃圾分类不到位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教育和垃圾分类处理制度,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较低,导致垃圾分类不到位,大部分垃圾都被混合丢弃在一起,给垃圾处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3. 垃圾处理设施落后合肥市的垃圾处理设施相对落后,对于大规模垃圾的处理能力不足,导致了垃圾倾倒场所的逐渐增多,甚至出现了一些乱倒垃圾的现象。

4. 缺乏垃圾处理技术和经验由于长期以来对于垃圾处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合肥市缺乏足够的垃圾处理技术和经验,面对复杂的垃圾处理问题时,无法有效地进行处理。

二、建议针对以上的现状问题,合肥市需要采取以下的措施来解决:1. 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处理制度合肥市应该建立健全的垃圾分类处理制度,并通过立法的方式将垃圾分类纳入城市管理的范畴,以此来推动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并加强对于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让市民明白垃圾分类对于城市环境的重要性。

合肥市需要加大对垃圾处理设施的投入,更新和改造落后的垃圾处理设施,提高垃圾处理的能力和效率,从而满足不断增长的城市垃圾处理需求。

3. 引入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合肥市应该引进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并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技术支持,以提高垃圾处理的技术水平和经验,从而更好地应对复杂的垃圾处理问题。

4. 营造良好的垃圾处理氛围合肥市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垃圾处理氛围,鼓励和支持一些垃圾处理领域的企业和个人,让他们参与垃圾处理工作,通过各种方式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和处理,从而实现垃圾处理的合理化和社会化。

合肥垃圾分类整治方案

合肥垃圾分类整治方案

合肥垃圾分类整治方案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问题逐渐凸显。

垃圾分类是解决城市垃圾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保护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合肥作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城市,在垃圾分类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整治方案。

二、整治目标合肥垃圾分类整治的目标是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垃圾分类体系,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资源的浪费。

具体目标包括:1.提高垃圾分类的普及率和正确率,使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2.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收运体系,确保垃圾能够得到有效处理;3.增加垃圾的分类回收利用率,减少垃圾的填埋和焚烧量;4.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和理解。

三、具体措施1. 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合肥将加大对垃圾分类设施的建设力度,包括:•安装垃圾分类垃圾桶:在城区、社区、商业区等人流密集的地方安装垃圾分类垃圾桶,方便居民分类投放垃圾;•新建垃圾分类中转站:设置垃圾分类中转站,对居民分类投放的垃圾进行再次分类和转运,确保垃圾得到正确处理。

2. 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合肥将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对居民进行常态化、系统化的宣传,包括:•垃圾分类知识宣传:组织宣传活动,通过媒体、网络、社区宣传栏等形式,向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垃圾分类示范活动:组织垃圾分类示范活动,在社区、学校等场所进行示范,让居民亲身参与,感受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3. 垃圾分类管理和监测合肥将加强垃圾分类管理和监测,包括:•垃圾分类制度建设:建立垃圾分类管理制度,明确垃圾分类的责任主体和操作细则;•垃圾分类监测:对垃圾分类情况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分类效果,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改进。

四、实施计划合肥垃圾分类整治方案将分阶段实施,具体计划如下:1.第一阶段(2022年):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活动,建立垃圾分类知识库,筹备垃圾分类设施建设;2.第二阶段(2023-2024年):逐步建立垃圾分类设施,完善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开展示范活动,提高垃圾分类普及率和正确率;3.第三阶段(2025年以后):加强垃圾分类管理和监测,推动垃圾分类工作长效化。

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问题建议

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问题建议

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问题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合肥市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重要的中部城市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合肥市的生活垃圾数量不断增加,垃圾分类处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垃圾分类不仅关乎城市环境卫生和资源利用效率,还直接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形象。

目前,合肥市的垃圾分类工作尚未达到理想状态,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进一步改善和完善。

本文旨在就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解决建议,探讨政府和社会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角色和作用,以期为合肥市垃圾分类工作的改进和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以上内容为整理输出,不计入总字数。

】1.2 问题现状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前,市民对垃圾分类的意识还较为淡薄,导致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难度加大,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垃圾分类现状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居民分类意识不强,环卫设施滞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城市生活环境的整体质量,也给垃圾处理工作带来了挑战。

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不强是当前垃圾分类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

许多居民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意识去进行分类处理。

环卫设施的不完善也造成了垃圾分类的困难。

缺乏相关分类设施和信息指引,使得居民在进行垃圾分类时遇到诸多困难。

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也是垃圾分类问题的一大症结。

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垃圾分类政策的执行和推行都会受到一定的阻碍。

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居民共同努力,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措施,加强对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分类意识,促进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开展。

【内容结束】。

1.3 目的意义垃圾分类是一项涉及每个市民生活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意义在于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效率和环境保护的水平。

通过正确分类垃圾,可以有效减少垃圾的总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合肥市城区垃圾中转站分布及其建设的思考

合肥市城区垃圾中转站分布及其建设的思考

合肥市城区垃圾中转站分布及其建设的思考随着国家“中部崛起”及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合肥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

到2006年底,GDP总量突破1073.86亿元,增长率为17.5%,而合肥中心城区人口已达224万人,近几年的人口增长率为8102%,同时城市生活垃圾也成增长趋势,平均每年以5%~8%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合肥市生活垃圾年产量50.37万吨。

根据汪浩[1]等人对合肥市生活垃圾量回归预测表明,到2010年、2015年合肥市生活垃圾量将分别达到86.01万吨、102.61万吨。

根据《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所以未来合肥的发展对其产生的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到2010年,全市垃圾中转站要达到60座以上。

城市垃圾中转站作为垃圾处置系统中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必然是举足轻重的。

1合肥市城市垃圾管理合肥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负责全市垃圾的管理工作,对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进行监督与管理,并根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制定《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

合肥市1996年7月1日开始征收生活垃圾处理费;2000年制定并实施了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2003年进行了分类收集、贮运的试点。

目前,合肥市对城市垃圾的处置仍然以单一填埋为主,距市中心33.5km龙泉山填埋场每天容纳合肥市所有的垃圾。

近期正在实施垃圾填埋气回收发电项目,筹划垃圾焚烧项目。

2合肥市城区垃圾中转站及垃圾清运基本情况合肥市城区的面积约为596Km2,城区原有中转站17座,主要分布在4个行政区中(见表1)。

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原老城区17座中转站不能满足垃圾日清运的需要,新兴城区的生活垃圾处理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市容部门新建14座垃圾中转站(如表1中标“3”)。

从这31座中转站在地图上分布情况看(如图2所示),基本满足了城区垃圾中转的需要。

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问题建议

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问题建议

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问题建议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生活垃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而在这个问题中,垃圾的分类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垃圾分类处理的健康理念,可以大大减少破坏环境的垃圾,还可以从中获得经济价值。

然而,现阶段,合肥市在城市垃圾分类处理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现状问题1.社会心理障碍在我国,长时间以来,人们之间没有养成垃圾分类处理的意识。

很多市民认为,垃圾分类处理只是手上多了一些工作,带来不必要的烦恼。

有些市民认为,只有别人在前面做了,自己才会跟着做。

这使得一些市民对垃圾分类处理充满着抵触情绪,导致垃圾分类处理健康理念的推广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2.政策法规缺失目前,合肥市在垃圾分类处理方面还没有完善的法规措施。

缺少权威性的政策法规是引导市民正确进行垃圾分类的前提。

如果没有相应法规的支持,许多市民就难以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就算理解,也难以坚持垃圾分类处理,会使得垃圾分类处理的推广遇到极大的阻力。

3.缺乏全民素质垃圾分类处理工作需要的是全民素质,其实垃圾分类处理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这需要全民的共同合作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需要广大市民共同承担并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垃圾资源化的循环利用,从而减少卫生和环境方面的损害,缺乏全民素质是制约合肥市城市垃圾分类处理的一大障碍。

二、问题建议1.科学、全面实施垃圾分类处理要实施垃圾分类拒绝、降低垃圾产生、加强垃圾清理及处置的各项措施,可以与城市环境、公共卫生、城市管理、社区经济发展等紧密结合,做到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垃圾分类处理。

2.加大宣教力度要通过城市广场、市政府官网、报纸、广告牌、媒体等多种方式,加大垃圾分类管理的宣传力度,提高市民对垃圾分类管理的认识和意识,触发大家的意识,提高大家对健康生活的质量的需求,增强人们的垃圾分类处理意识,创造良好的环境,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完善垃圾分类处置政策法规要建立完备的垃圾分类处置政策法规体系,可以明确各个行业、专业、人员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以便于调动广大市民积极性,控制环境质量,创造良好的环境,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永续城市。

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问题建议

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问题建议

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问题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合肥市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重要的科教文化城市和长江中上游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之一。

作为国家“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合肥市正面临着城市化进程加速、经济发展迅猛和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等多重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合肥市的垃圾数量也在急剧增加,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成为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

目前,合肥市的垃圾分类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和积极性还不够高,导致垃圾分类效果不佳,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严重。

解决垃圾分类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市民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健全的分类处理系统,推动垃圾资源化利用,合肥市可以有效解决垃圾分类问题,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合肥市将不断完善垃圾分类处理机制,为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作出更大贡献。

2. 正文2.1 垃圾分类现状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一直是城市管理的难题。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合肥市仍然存在着垃圾分类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大部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意识较低,导致生活垃圾混合投放的情况较为严重。

在城市各区域中,垃圾处理设施的覆盖率不高,且垃圾分类设施建设还存在一定的欠缺。

部分社区尚未完善垃圾分类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宣传和引导措施,导致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和参与度不足。

城市管理部门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监管力度和执行力度也有待加强。

垃圾分类违规行为处罚不力,未能形成有效的垃圾分类治理机制。

垃圾处理厂的垃圾分类设备更新滞后,技术水平不高,且部分垃圾处理厂存在环保设施不完善的情况,导致垃圾处理效率低下,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

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改进建议和措施进行处理。

2.2 存在问题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垃圾分类意识不强。

目前,部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导致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

城市生活垃圾中转站的建设与运行管理

城市生活垃圾中转站的建设与运行管理

城市生活垃圾中转站的建设与运行管理摘要:垃圾处理是解决城市生活废物污染和资源再利用的根本措施,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社会经济、生态与环境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

近年来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中转站运行管理。

本文首先分析城市生活垃圾现行的收运方式,了解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情况,随后分析城市生活垃圾中转站的建设要点,分别从中转站构架、中转站选址以及中转站技术展开分析,最后根据城市生活垃圾中转站运行管理需要提出管理对策。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中转站;管理;对策垃圾处理是城市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促进经济可持续健康增长的关键。

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日益突出且棘手繁重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及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等因素影响下,垃圾运输量逐年上升;同时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了许多垃圾堆场无人问津[1]。

在这种背景下政府部门进一步开展节能环保行动,切实推进城市垃圾分类收集,明确指出要加大对生活垃圾的回收和清运处置力度;鼓励发展清洁能源,改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1城市生活垃圾收运方式绝大部分城市生活垃圾的运转以直接运输或者是收集后的集中运输两种方式为主。

直接运输方式指使用城市垃圾收集车将各个地区垃圾收集点收入的垃圾收集起来,运输到垃圾处理点,直接运输方式适用于城市垃圾收集车容量较大且各个垃圾点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近的条件下,适用于大中型城市[2]。

此类收运方式的特点在于简单便捷,无需经过垃圾中转站处理,可以有效节约空间和资源,目前大城市的中心区域通常使用直接运输的收运方式。

采用城市垃圾收集车将垃圾收集点的生活垃圾集中运输到垃圾中转站,随后用大型运输车将压缩处理后的垃圾运输到垃圾处理厂。

这一运转方式适用于运输距离较远的情况下,此类收运方式的优点在于垃圾运输效率提升,有效减缓城市交通拥堵情况,且在垃圾中转站内能完成垃圾分拣,提高垃圾分类处理效率。

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问题建议

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问题建议

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问题建议一、现状问题1. 垃圾分类容易出错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并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垃圾分类习惯。

他们将可回收物和其他物品混在一起,不加区分地扔到同一个垃圾箱里。

这样就会增加垃圾的分类难度和处理成本。

2. 缺乏标准的垃圾分类指导垃圾分类需要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而市民需要一个明确的指导,以帮助他们正确分类垃圾。

目前,合肥市虽然出台了一些宣传措施,但是这些措施不够全面、具体,缺乏针对性。

3. 垃圾分类设施不足对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城市必须建立专门的设施和机构。

然而,目前合肥市的垃圾分类设施还不足,城市中并没有足够的分类垃圾桶、分类回收站、垃圾处理设施等。

4. 垃圾分类形式单一合肥市垃圾分类处理的形式也比较单一,只有通过公共环卫部门来收集垃圾,缺乏其他创新的方式来解决垃圾问题。

二、建议解决方案1. 宣传教育处理垃圾问题首先需要市民的积极参与。

为了让市民了解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合肥市应该加强对市民的宣传教育。

并且针对不同的垃圾分类,需要制定相应的详细指南,以便市民准确地分类。

同时,应该尝试使用多种宣传方式,如利用媒体、社区宣传、校园教育等方式。

2. 加强设施建设城市应该加快垃圾分类设施的建设,提升垃圾分类的便利性和有效性。

垃圾分类桶、分类回收站、垃圾处理设施等应该增加建设数量,并以实用性为导向,让市民方便快捷地进行垃圾分类。

3. 探索多种垃圾分类处理方式为了更好地解决垃圾问题,合肥市应该尝试多种垃圾分类处理方式。

比如,可以创建一个市内垃圾收集和处理的在线平台,方便市民随时随地分类处理,同时也可以尝试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以提升垃圾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4. 鼓励企业参与除了政府的积极参与,企业也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加强垃圾分类处理工作。

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垃圾处理。

此外,政府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和推广节能环保技术,以减少生产企业对环境的影响。

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问题建议

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问题建议

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问题建议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当前全国各大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

合肥市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城市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工作,但由于人口增长、快速城市化进程和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不强等原因,使得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仍存在一些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以下是我对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现状问题和建议。

一、现状问题:1.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不强:不少居民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养成分类投放的习惯,无法正确分辨和分类垃圾。

2.分类器具覆盖率低:公共区域缺乏分类垃圾桶,垃圾分类容器不足,导致居民在投放垃圾时无法进行准确分类。

3.垃圾收运体系不完善:在垃圾收集和运输环节,存在垃圾混装、分类不准确等问题,导致垃圾分类效果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4.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目前宣传教育力度较小,宣传渠道局限,无法广泛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

二、建议:1.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通过城市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媒体宣传、社区教育等方式,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和积极性。

3.加强垃圾收运管理:建立完善的垃圾收集、分类、运输体系,提高分类准确率,避免垃圾混装现象发生。

4.建立奖惩机制: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同时加强对违反垃圾分类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

5.加强政府部门监督和指导: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确保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进行。

6.加强合作与交流:与其他城市、学校、社区等开展垃圾分类经验交流,借鉴先进经验,加强合作力度,提高合肥市的垃圾分类工作水平。

合肥市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完善分类器具配置,加强垃圾收运管理,建立奖惩机制,加强政府监督和指导,加强合作与交流等方式,可以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水平。

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的有效分类处理,为建设美丽的合肥贡献力量。

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问题建议

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问题建议

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问题建议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的省会,人口逐年增长,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城市垃圾分类处理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城市环境的整洁与美观,也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本文将对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现状、问题和建议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现状目前,合肥市的生活垃圾处理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垃圾分类意识不强。

部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垃圾混合投放的现象严重。

在一些社区和小区,垃圾桶中的生活垃圾被混在一起,分类效果不佳。

2. 垃圾分类设施不完善。

虽然合肥市政府在城市各个地区都有设置垃圾分类箱和指示牌,但是数量不足,位置分布也不够合理。

一些居民需要较远的地方才能找到垃圾分类箱,给垃圾分类带来不便。

3. 垃圾收集和处理系统不完善。

合肥市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相对于城市发展的需求还不足够,导致部分地区的垃圾处理不及时,甚至出现垃圾堆积的现象。

二、问题1. 垃圾分类投放混乱,分类效果不明显。

2. 垃圾分类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居民垃圾分类的便利性。

3. 垃圾处理设施不足,导致部分地区的垃圾积压问题。

三、建议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

市政府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户外媒体等多种形式,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方法,并鼓励居民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

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等也应该加强垃圾分类的教育宣传工作,培养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

2. 完善垃圾分类设施建设。

市政府应该加大对垃圾分类设施的投入,增加分类垃圾桶的数量和设置位置,方便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投放。

垃圾分类设施的标识和指示牌也应该清晰明了,便于居民分辨投放的垃圾种类。

4. 加强执法力度。

市政府应该加强对垃圾分类的执法检查,加大对垃圾分类投放乱象的处罚力度,形成垃圾分类投放的舆论氛围,促使居民自觉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

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广大居民的共同努力。

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问题建议

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问题建议

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问题建议合肥市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合肥市的生活垃圾产量也在逐年增加。

垃圾分类处理一直是合肥市城市管理的一大难题,现状问题十分突出。

本文将就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现状问题1. 垃圾分类意识薄弱在合肥市,由于多年来对垃圾分类工作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市民们对于垃圾分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比较低。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居民依然将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混在一起投放,严重影响了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开展。

2. 垃圾分类设施不够完善目前,合肥市在社区内设置的垃圾分类设施相对较少,而且分布不均匀,很多社区甚至没有专门的分类垃圾桶,这导致了居民们没有便捷的条件进行垃圾分类投放。

3. 垃圾分类处理技术不成熟合肥市的垃圾分类处理技术相对不够成熟,尤其是对于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的处理方法和设施相对滞后,导致了这两类垃圾的高污染和低回收率。

4. 缺乏专业人员指导当前,合肥市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中,缺乏专业人员对居民进行指导和服务,因此垃圾分类的工作效果大打折扣。

二、建议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民垃圾分类意识合肥市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增加对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包括在社区、学校、单位等场所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市民树立垃圾分类意识,增强市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合肥市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垃圾分类设施的投入,提高社区内设施的覆盖率和完善度,确保每个社区都有专门的垃圾分类桶,并且有人员对其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

4. 增加专业人员投入,提升服务水平三、总结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在当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必须要加大对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重视和投入。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完善设施建设,引进先进技术,增加专业人员投入等一系列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合肥市的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水平,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为打造宜居城市做出积极贡献。

关于设立建筑垃圾中转站的建议

关于设立建筑垃圾中转站的建议

关于设立建筑垃圾中转站的建议
建议设立建筑垃圾中转站,以有效解决建筑垃圾处理问题。

建筑垃圾是指在建筑施工和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包括混凝土、砖块、木材、钢铁等废弃物。

这些垃圾数量庞大,如果不加以处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因此,设立建筑垃圾中转站是解决建筑垃圾处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建筑垃圾中转站是指将建筑垃圾暂时存储在中转站内,再由专业处理公司进行分类、清理和回收的设施。

设立建筑垃圾中转站,一方面可以减少建筑垃圾占地,为城市空间腾出更多的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建筑垃圾的运输量,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处理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在建设建筑垃圾中转站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址:建筑垃圾中转站应该选在离城市中心较远的地方,以避免噪声、异味等污染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同时,也要考虑到交通的便利性和治安因素。

二、设施建设:建筑垃圾中转站需要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清理、回
收设施,以保证垃圾的处理效率和质量。

其中,垃圾分类系统是建设
的重点之一,需要根据不同种类的垃圾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

三、管理控制:建筑垃圾中转站需要专业管理团队进行监管和控制,
以保证垃圾处理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也需要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
防火、防爆措施,确保中转站的安全运行。

综上所述,设立建筑垃圾中转站是解决建筑垃圾处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到选址、设施建设和管理控制等方面,以保证
中转站的高效运行和经济可行性。

相信,在中转站的帮助下,城市的
环境质量将会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改善。

合肥市城区垃圾中转站分布及其建设的思考

合肥市城区垃圾中转站分布及其建设的思考

摘 要: 垃圾 中转站是城 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置 系统 中一个必不可 少的环 节, 合肥 市居 民生活垃圾 中转站 目前有 3 1个, 中2 其 7个正常运行 。由于合肥市垃圾采取 卫生填埋 处置 , 现有垃圾 中转站的最大特点 , 就是将垃圾采用高
强度的压缩技 术进行“ 包” 打 。我们对合肥 市各 区垃圾中转站分布及 其具体情况也作 了详细的调 查 , 并对 中转站 的位置进行 了卫星定位 , 以期为居 民生活垃圾的清运机制的优 化打下基础 。在对合肥 市老城 区垃圾 中转站进行 调查的基础上, 出了合肥 市老城 区的 中转站存在的问题 , 提 并对合肥 市滨湖新区垃圾 中转站的建设提 出建议 。 关键词 : 垃圾 中转站 ; 老城 区; 滨湖新 区
维普资讯
第3 2卷第 6期
20 0 7年 6月
环 境 科 学 与 管 理
ENVI RONM哐 NTAL CI S ENCE AND ANAGEM ENT M
Vo 2 6 L 3 N
Jn o7 u e2 o
文章 编号 :6 3—1 1 (0 7)6- 0 1- 4 1 ne r n i n n ehoo n n we g rnfr Hee U ie i ,H fi 30 2 C ia .C iee e et f v ome t cn l adK o l eTa s , fi nvr t ee 2 0 2 , hn ) ma ro E r T y g d e s y A src : nc a sl at MS )t np ̄ t n s t ni a n i esbepoesi ss m f at cl ci , b t tMu i l i w s a i p d o e( W r s a o t i s nids nal rcs n yt o s ol t n a o i ao p e w e e o

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问题建议

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问题建议

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问题建议合肥市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城市化水平较高。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垃圾分类处理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现状问题1. 垃圾产生量大:随着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合肥市的垃圾产生量迅速增加。

据统计数据显示,合肥市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超过1000万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

2. 垃圾分类意识不强:部分市民对垃圾分类的意识不强,普遍存在随意丢弃垃圾的现象。

垃圾分类的概念和方法没有得到有效的宣传和普及,导致垃圾混在一起,难以进行有效处理和资源再利用。

3. 垃圾分类收集难度大:由于垃圾分类不规范,加之城市规划和设施建设的不完善,垃圾分类收集难度较大。

特别是在老旧小区和农村地区,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存在不足的情况。

4. 垃圾处理设施不足:相较于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合肥市的垃圾处理设施相对不足。

目前,合肥市的焚烧处理设施和压缩填埋场面临容量不足的问题。

二、建议1. 加强宣传教育:政府和媒体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宣传片、海报、社区宣讲等方式,向市民推广垃圾分类知识,提高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

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的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垃圾分类的社会影响力。

2. 完善垃圾分类收集设施:政府可以加大投入,改善老旧小区和农村地区的垃圾分类收集设施。

可以引入智能化垃圾分类箱、分类回收站等设施,便利市民进行垃圾分类投放,并提高分类投放的便捷性。

3. 推行“奖惩”机制:建立健全的垃圾分类奖惩机制,对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市民给予一定的奖励,如提供生活用品、文化娱乐抵用券等;对拒绝垃圾分类的市民进行相应的惩罚,如罚款或者社区服务等。

通过奖惩机制,可以激发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政府加大投入:政府要加大对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的投入,扩建城市焚烧处理设施和压缩填埋场,并且加强对设施的管理和运营,确保设施能够有效应对城市日益增长的垃圾处理需求。

城市垃圾分类工作的实践困境与对策建议——以合肥市为例

城市垃圾分类工作的实践困境与对策建议——以合肥市为例

城市垃圾分类工作的实践困境与对策建议——以合肥市为例作者:朱梦姗卢伟来源:《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第6期朱梦姗卢伟(合肥市委党校,安徽合肥 230031)基金项目:安徽省党校系统2019年度重点课题“巢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立项编号:QS2019020)。

收稿日期:2019-11-08作者简介:朱梦姗,合肥市委党校(合肥行政学院)校刊编辑部讲师。

卢伟,合肥市委党校(合肥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

[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污染现状,剖析了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通过调研合肥市市级和区级城管局以及向普通市民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汇总合肥市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困境。

借鉴上海和厦门两地工作的成果和经验,对合肥市垃圾分类工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活垃圾污染垃圾分类实践困境对策建议我国668座城市,超过2/3有垃圾环带。

这些垃圾造成了各种危害:一是占用土地,城市环带上很多土地空置难以使用或再利用;二是污染土壤,垃圾中含有多种病原微生物和金属物质,改变土壤酸碱度和影响土壤质量,不利于植被生长;三是污染水体,垃圾在腐败变质过程中产生大量酸碱性物质溶解重金属,病原微生物、有机物、重金属又会伴随雨水下渗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四是产生疾病,苍蝇、蚊虫经常飞落在垃圾堆上,它们体表及腹中携带着数以万计的细菌、病毒以及寄生虫卵,容易引发多种传染病的流行;五是污染空气,长期堆积的垃圾在变质的过程中产生氨、硫化物等有害气体,污染大气环境;六是产生事故隐患,堆放的垃圾过多,有机物含量增加,厌氧环境更易造成甲烷等气体的易燃易爆。

城市生活垃圾的堆放逐渐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顽疾。

目前我国垃圾处理主要是三种方法:焚烧、堆肥和填埋,以填埋为主。

没有分选性的填埋不仅浪费资源也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垃圾分类推广中,社区垃圾分类的困境与韦伯所说“铁笼”[1]的悲观前景相似,需要我们转换思路,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

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问题建议

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问题建议

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问题建议
合肥市是我国的重要二线城市之一,近年来城市发展迅速,人口数量也逐年增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合肥市的城市生活垃圾产量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合肥市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目前,合肥市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垃圾分类意识不足。

由于长期以来的习惯和缺乏相关教育宣传,部分市民对垃圾分类意识不强,很多人还是将不同类型的垃圾混在一起投放,导致分类处理困难。

二是分类设施不完善。

合肥市的分类垃圾桶设置不够密集,有些小区甚至没有分类垃圾桶,导致市民无法方便地进行垃圾分类投放。

三是收运体系不完善。

合肥市的城市垃圾收运体系尚不完善,对不同类型的垃圾收运方式不够科学,垃圾中转站和处理设备的建设也存在短板,无法有效地进行资源回收和垃圾处理工作。

四是管理监督不到位。

目前,合肥市的垃圾分类形势不容乐观,但政府部门的管理监督力度还不够大,相关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也不够严格,导致垃圾分类工作效果不明显。

合肥市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完善分类设施、改进收运体系和加强管理监督,相信合肥市的垃圾分类工作将有所改善,并逐步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

合肥市垃圾中转站适宜区评价及精细化规划

合肥市垃圾中转站适宜区评价及精细化规划

合肥市垃圾中转站适宜区评价及精细化规划张世文;鲁胜军;陈方可;王阳;刘俊【期刊名称】《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22(42)3【摘要】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合肥市生活垃圾产量日益增加,城市生活垃圾转运也成为政府与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

以合肥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选取社会要素、自然环境要素等方面6个指标,在AHP确定各指标权重的基础上,建立垃圾中转站选址适宜性指标体系,同时结合时间序列下产量预测结果,提出垃圾中转站适宜建设区选址方案。

研究结果表明:“高度适宜”区域面积为959km^(2),“适宜”区域面积为2492km^(2),“中适宜”区域面积为2526km^(2)。

预计2025a,庐阳、蜀山及包河区将会产生垃圾转运缺口。

基于垃圾产生量预测与适宜性评价结果,庐阳区需新建1座大型垃圾中转站;蜀山区需新建1座大型垃圾中转站、2座中型垃圾中转站;包河区需新建1座大型垃圾中转站;同时需拆除4座垃圾中转站。

精细化地确定了中心城区各行政区所需建设垃圾中转站数量与具体地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参考性。

【总页数】11页(P54-64)【作者】张世文;鲁胜军;陈方可;王阳;刘俊【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安徽理工大学安徽省高潜水位矿区水土资源综合利用与生态保护工程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42.9【相关文献】1.基于GIS技术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应用——以吉水县城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2.生态适宜度评价在开发区环评和环境规划中的应用——以江苏常熟东南开发区为例3.合肥市周边垃圾填埋场场地适宜性评价4.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的双评价应用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生态适宜性评价为例5.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村庄规划“双评价”应用研究--以广安区大龙镇生态适宜性评价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垃圾中转站建设与管理制度

垃圾中转站建设与管理制度

垃圾中转站建设与管理制度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口的快速增加,城市垃圾处理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问题。

垃圾中转站作为垃圾处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垃圾中转站的建设与管理制度进行探讨,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建设和管理垃圾中转站,提高垃圾处理的效率和质量。

二、垃圾中转站建设1.选址垃圾中转站的选址是非常重要的,应该选择在离城市中心不远的地方,方便垃圾的运输。

同时,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环境保护的要求,确保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此外,还要考虑到规划的长远发展,预留足够的用地空间,以便未来发展的需要。

2.场地规划对于垃圾中转站的场地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到垃圾的分类、临时存放、运输等环节的需要。

场地应该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包括垃圾分类区、临时存放区、运输区等。

此外,还应该考虑到员工休息室、办公室、设备维护区等配套设施的规划。

3.设施建设垃圾中转站应该配备相应的设施,以确保垃圾的有效、安全处理。

包括垃圾分类设备、垃圾压缩设备、防臭设备、防火设施等。

同时,还需要配备相应的车辆和设备,以确保垃圾的及时转运。

三、垃圾中转站管理制度1.人员管理垃圾中转站的管理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能够科学合理地指导和管理垃圾处理工作。

此外,还应该制定相应的岗位职责和考核机制,以确保各个岗位的工作能够有效进行。

2.垃圾分类管理垃圾中转站应该建立健全的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将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等进行分类处理。

同时,还应该建立相应的分类标准和处理流程,以确保不同垃圾的处理方式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指导。

3.安全管理垃圾中转站应该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人员安全、设施安全、环境安全等。

要保证员工的安全生产,避免发生安全事故,保障周围环境和公众安全。

4.垃圾运输管理针对垃圾的运输管理,应该建立规范的流程和程序,确保垃圾能够安全、高效地从中转站转运到最终处置地。

同时,还应该加强对运输车辆和司机的监管,确保运输安全、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市城区垃圾中转站分布及其建设的思考随着国家“中部崛起”及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合肥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

到2006年底,GDP总量突破1073.86亿元,增长率为17.5%,而合肥中心城区人口已达224万人,近几年的人口增长率为8102%,同时城市生活垃圾也成增长趋势,平均每年以5%~8%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合肥市生活垃圾年产量50.37万吨。

根据汪浩[1]等人对合肥市生活垃圾量回归预测表明,到2010年、2015年合肥市生活垃圾量将分别达到86.01万吨、102.61万吨。

根据《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所以未来合肥的发展对其产生的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到2010年,全市垃圾中转站要达到60座以上。

城市垃圾中转站作为垃圾处置系统中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必然是举足轻重的。

1合肥市城市垃圾管理合肥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负责全市垃圾的管理工作,对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进行监督与管理,并根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制定《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

合肥市1996年7月1日开始征收生活垃圾处理费;2000年制定并实施了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2003年进行了分类收集、贮运的试点。

目前,合肥市对城市垃圾的处置仍然以单一填埋为主,距市中心33.5km龙泉山填埋场每天容纳合肥市所有的垃圾。

近期正在实施垃圾填埋气回收发电项目,筹划垃圾焚烧项目。

2合肥市城区垃圾中转站及垃圾清运基本情况合肥市城区的面积约为596Km2,城区原有中转站17座,主要分布在4个行政区中(见表1)。

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原老城区17座中转站不能满足垃圾日清运的需要,新兴城区的生活垃圾处理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市容部门新建14座垃圾中转站(如表1中标“3”)。

从这31座中转站在地图上分布情况看(如图2所示),基本满足了城区垃圾中转的需要。

由表1可以看出垃圾大部分采取压缩中转,使垃圾压实减容,方便贮运。

如表2所示各区垃圾中转站服务区内人口密度差异比较大,日清运垃圾量存在差异,这可能是与城市内区域功能有关的。

中转站运行费用是政府部门一笔大的开支,它包括了人员工资、水电费、机动车油费及维修费用;选择合理的中转站建设面积、建设用地和人员数量也是政府面临的问题。

合肥市垃圾清运如图1所示,垃圾从中转站到垃圾场基本采用密封式垃圾箱运输,对于离中转站远的服务区垃圾采用自带压缩设备的机动车辆清运,这就减少了垃圾在清运过程中对环境污染,但一些自运单位仍然是拉臂式垃圾车厢。

图1合肥市生活垃圾收运方式现状表1合肥市各城区垃圾中转站具体情况表2合肥市各区垃圾中转站基本功能情况图2合肥市老城区垃圾中转站位置分布图(来源:互联网)3存在的问题合肥市垃圾中转站由各区的建设部门设计建成后移交给市容管理部门管理。

建设部门只根据城市发展规划来选择建设垃圾中转站,而不是从区域功能、人口密度、环境影响等角度合理地建设中转站。

建设部门和市容部门工作上相互独立,致使中转站的建设存在一定问题。

3.1位置的不合理,对周围环境有影响先前建设的合肥市老城区垃圾中转站的位置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现在处于城市中心地段,如居民小区、菜市场附近等,市中心某两个中转站与居民楼只有一墙相隔。

从表面上看给这些地段的垃圾清运带来了方便,但实际上,由于垃圾中转站所产生的气味、卫生(包括蚊蝇)、噪声、扬尘污水等问题[2],给公众日常生活、工作及健康带来相当的影响,由此可见,垃圾中转站的位置选择必须与城市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合理布置周围用地,使垃圾中转站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小。

3.2分布不均,服务范围差别大调查中发现,相同的设备和人员数量的中转站,服务区的人口密度相似,但服务区域面积却相差很大。

这可能与区域内的产业结构有很大的关系,但由于面积过大可能会增加垃圾清运成本及其他管理费用。

老城区中的垃圾不应严格按照行政区划内的中转站进行清运,应采取就近、及时、方便的原则,从而提高清运效率,降低清运成本。

3.3设备数量不足,维护不到位,配套设备不完善合肥市老城区垃圾中转站现有的垃圾压缩设备均由市政府采购中心统一招标采购,大部分设备都是珠海和南宁环卫机械设备厂生产的,每台垃圾压缩机价格约为18万。

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季节性的原因,设备每天工作运转的时间不同。

冬季等淡季时设备工作时间正常,但夏季垃圾量比较大,大部分设备每天要连续工作8~9个小时,超负荷运转对机械设备损耗极大,加上管理人员缺乏机械方面的维护知识,再加上厂家不能及时检修,使得部分设备带伤工作,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年限。

另外设备型号不同、设备之间的接口不匹配也增加了管理和维护的难度[3]。

增加设备、完善设施、制定设备管理档案、提高操作水平,才能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3.4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尚需提高对垃圾中转站的管理也是市容管理部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管理是否合理对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城市面貌、管理开支都有一定的影响。

在合肥市从事垃圾中转站管理的人员中,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相对匮乏,从业人员的平均文化程度不高。

只有将现行的工作人员进行在岗培训和引进技术型人才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推动垃圾中转站管理工作的高效持续发展[4]。

3.5部分中转站改、扩建后仍闲置自2004年上半年开始,合肥市有关方面筹出4000多万元巨资在合肥市老城区17座中转站基础上进行大规模改扩建。

大部分中转站工程结束后投入正常运转,增加了中转垃圾的容量,但有几座中转站在设备安装好后仍没有运行,使得周围的垃圾中转不得不舍近求远。

这既增加了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同时给相邻的中转站增加了运转负荷。

及时按计划启动扩建好的中转站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4对滨湖新区垃圾中转站的建议合肥市滨湖新区是以省级行政办公为领航功能,省级旅游度假基地、会展中心为主导功能,合肥未来新形象的集中展示区。

其发展规模为197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为112.6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规模为90万人建设生态节能滨湖新城。

基于新区与老城区功能的差异,其垃圾成分,及收集、运输和处理等方面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垃圾中转站的建设必然要适合其变化。

因此要从技术、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新区的垃圾中转站的建设。

4.1改变垃圾中转站功能,强化合理布局为便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中转处理,建议新区内的垃圾中转站要改成具有分送功能的中转站。

由于垃圾的收集、清运时间要求在夜间进行,因此新设计的垃圾中转站其分布要尽可能合理,特别是要在运输线路上作优化设计;另外,中转站分送垃圾到处理厂,途经的街道、线路长度、收集、运输车辆及动力设备这些可能产生噪音的污染源,都要一并作全盘考虑,尽可能减小对市民生活、城市环境的影响程度,尽量达到设计线路最佳[5]。

贾传兴等人提出,引入逆向物流系统寻求城市垃圾中转站优化选址可行实用[6]。

4.2注重设备管理及人员培训,建立管理档案设备要求对其中转的垃圾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投资、运行费用适中;中转站内设备之间的接口要求简单,便于管理和维修。

对管理和操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不断学习新经验,建立起管理档案;同时中转站与周围的单位和居民要互动,积极推动垃圾分类工作。

4.3外观设计创新,与城市色调相和谐首先要体现人性化的理念,将有创意的中转站工艺流程和整体环境平衡及周围建筑相协调,其次要体现理性化的设计,创造性地发展和合理运用投资。

大面积引进全封闭、集装箱式垃圾中转站,新式垃圾中转站还要有条件地进行艺术性的外观设计,艺术造型展现“人文”,让它们自然融于周边的人文、自然环境,实现风格高度统一,从而达到与城市环境的协调统一。

4.4改变中转站形式,节约城市用地在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城市垃圾中转站建设用地和建设面积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将固定的中转站改为可移动的中转站,定时收集,即时压缩运输。

这不仅方便了居民,减少了环卫工人数,清洁了环境,还解决了中转站选址的困难问题,但这需要政府的大力投资。

4.5打破城市界限,引进垃圾管理新模式滨湖新区与巢湖市区仅一水之隔,考虑区域性合作,以利于节省土地、资金和人力,将两区的垃圾管理与处置联系起来,走出城市界限[7],是值得考虑的一条新思路。

基于新区的功能,垃圾的成分,辖区内人们的环境意识,垃圾分类收集是必由之路,引进垃圾分类收集产业对生活垃圾进行二次分类[8],同时也要引入垃圾管理新模式,改变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政府向企业招标,将垃圾的清运、处置逐步按产业化、市场化运作[9],这种管理体制保证了资金的利用效率和政策的有效执行。

参考文献:[1]汪浩,吴克,司武飞,等.合肥城市生活垃圾产量预测研究[J].技术经济,2007(2):96-103.[2]舒军龙,潘仲麟.城市垃圾中转站对周围环境影响调查[J].环境与健康杂志,1999,16(3):132.[3]上海市环境工程研究院课题组.生活垃圾中转站的形式及其应用[J].城市管理-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39-40.[4]吴克,蔡敬民,俞志敏,刘斌,金杰.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现状和实施措施[J].环境卫生工程,2005,13(3):4-6.[5]聂坤琪,张伟云.大力推行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处理[J].贵州社会科学,2002,178(4):16-19.[6]贾传兴,彭绪亚,刘国涛,刘长玮,伍翔,邓镓佳.城市垃圾中转站选址优化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J].环境科学学报,2006(11):1927-1931.[7]卢英方,田金信,孙向军.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制探讨[J].环境卫生工程,2002,10(2):92-94.[8]郝莉,马民涛.对北京市城市垃圾综合管理的研究[J].再生资源研究,2005(1):24-27.[9]仝攀瑞,赵小峰.西安市生活垃圾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5,19(3):315-3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