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等待戈多》中的对立人物关系及深层含义
【课外阅读】消遣与时间---论《等待戈多》中的基本冲突
【课外阅读】消遣与时间---论《等待戈多》中的基本冲突一戏剧的高度哲学化是荒诞派戏剧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些戏剧都基于一种形而上学意义系一种特定的世界观。
在反传统戏剧方面,荒诞派戏剧由于取消了完整统一的鲜明人物性格,明确的人物身份背景,人物与人物之间已经不可能发生传统戏剧中作为戏剧内驱力的戏剧冲突。
以《等待戈多》为例,戏剧中出场主要有四个人物:戈戈,狄狄,波卓,幸运儿。
戈戈,狄狄是两个没有身份背景的类似流浪汉的人物,而波卓,幸运儿类似一对主仆。
戈戈,狄狄的处境是相同的,他们之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而完全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冲突;波卓和幸运儿表面上虽然是主仆关系,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之间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幸运儿害怕被波卓抛弃,而第二幕里变瞎了的波卓需要幸运儿的牵引。
他们两个从出场到下场几乎都是被一条绳子联系在一起的,第一幕里是波卓牵引幸运儿,第二幕是幸运儿牵引波卓。
这两组人物也只是偶然相遇而已,他们之间也不会有冲突。
但是,不管戏剧怎么发展变化,从古希腊悲剧到古典主义戏剧到浪漫主义戏剧,“冲突”这一要素是包含在戏剧本质中的,没有冲突也就没有戏剧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戏剧中,戏剧冲突看似被取消了,实际上被取消的只是传统戏剧中人与人之间基于性格,道德,命运等因素的冲突,一种维持戏剧形式存在的冲突仍然是存在的,尽管它已经变得更加隐蔽,冲突从人与人之间转到了人与世界之间。
在《等待戈多》中,不论戈戈,狄狄,波卓还是幸运儿,他们首先要面对的,是同一个荒诞而不可理解的世界。
我们只能从抽象的,形而上学的角度才能把握住这种冲突。
因此,本文所要论述的,也就是《等待戈多》哲学意义上的基本戏剧冲突。
二让我们从第一幕幸运儿那大段的“胡言乱语”开始。
第一幕中,在波卓鞭子的命令下,幸运儿表演了大段“思想”。
这里明显的表现出对当代思想的嘲笑,解构,更加揭示出一个荒诞的世界。
但是,我认为这些“胡言乱语”的意义并不仅仅在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把幸运儿这一大段独白看作是作者贝克特清醒的“无意识”独白,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部戏剧的基本冲突,也就是上文所说到的哲学意义上的冲突。
等待戈多读后感 800字
《等待戈多》是法国20世纪文学奇才塞缪尔·贝克特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探寻人类命运与自由的戏剧作品。
两位主人公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贝在一片废墟中等待着戈多这个人物的到来,他们对这个人物既期盼又恐惧,期望他能为他们带来救赎和希望,却又不知道他真实的身份。
一方面,该作品探寻了人类的困境,跳出具体历史背景,将人存在于虚无与黑暗的境地中,寻求存在的意义。
作品中两个主人公的等待代表着矛盾与苦难,等待使得他们感受到无限的孤独与无助。
他们的言行反应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类的几种基本姿态——离群、焦虑、无助和悲哀。
另一方面,该作品对人的自由做出了探讨,探索了人在历史背景中追求自由的内在冲动。
作者利用两个主人公之间的关系,刻画出对于自由的追求和对自由的怀疑,因间接的对话与暗示,引出了自由的悲喜、遗憾与苦痛。
阅读《等待戈多》,我们常常会感到迷惑和无助,因为这部作品特意拒绝了情节和空间的明确和有限,给读者带来不安和焦虑。
不过作者这种独一无二的写作风格,却显现出现代主义的独特价值,它坚信人类的思想表达可以不局限于传统的文学完整技巧,更能运用言语的能量与精神的力量,让读者根据自身阅读体验而发现自我诠释与发掘。
此外,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用一种独特的虚无美学,把主人公对于未知的恐惧和无助表达得淋漓尽致。
整个故事看似空旷无比,实则道尽了人的悲欢离合,呈现出虚无的存在感,这种虚无又表达出一种由恐惧转化为期望的楚楚可怜和悲壮。
总之,《等待戈多》作为当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作之一,它所表述出的人性与人世的历程,以及我们自己的存在,都具有探讨人类深层次问题的价值,它为我们展现了现代文学的、特别是现代戏剧文学的精髓之处,是一部字字铭刻于读者心中的杰作。
从《等待戈多》的主要人物看灵与肉关系并由此窥见人类生存的分裂状态
从《等待戈多》的主要人物看灵与肉关系并由此窥见人类生存的分裂状态作者:张佳贺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4期摘要:在古今中外关于人的哲学和宗教观念中,灵与肉的性质和相互关系问题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受到教俗学者的高度重视,因为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对自身本质的解释,对人生的意义和奥秘的理解。
塞缪尔·贝克特在其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即:肉体与精神是对立统一的整体,同时也暗示了现代人生存的荒诞与分裂状态。
关键词:肉体与精神;对立统一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1-0101-01塞缪尔·贝克特是著名的荒诞派剧作家,其戏剧具有“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
在《等待戈多》中,贝克特塑造了戈戈与狄狄两个主要人物。
他俩在人物性格上截然不同,并且形成互补。
借此,贝克特表达了自己对于精神与肉体关系的观点并由此延伸出对于战后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
一、肉体与精神的对立统一关系戈戈代表着精神。
他在等待戈多的过程中,常把玩自己的帽子,他“抖抖帽子,在顶上敲敲,往帽子里吹吹又戴上”,这是一种看起来比较灵巧和优雅的活动。
他有尊严和自制力,能够拒绝不道德的要求。
他有较强的记忆力,并且试图思考。
狄狄代表着肉体。
他最喜欢把玩自己的靴子,他“脱下靴子,往里看看,伸手摸摸又穿上”。
他没有记忆力和思考的能力,说话支离破碎,没有逻辑。
贝克特没有将人物性格简单化,他试图增加性格都有两面性,并以此暗示精神与肉体的复杂关系。
戈戈有性格上的弱点,他总是“开始拿定主意”却“一辈子老是拿不定主意”。
相比之下,狄狄虽然蠢笨而缺乏尊严,但他确定自己认定的事物或立场,他为了一根鸡骨头向波卓多次恳求,不要到决不罢休。
戈戈与狄狄的关系表明了精神与肉体的对立统一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精神的升华总是受到肉体的制约戈戈时刻受到狄狄的影响,戈戈不想讲英国妓院的故事,狄狄偏要讲出来。
高二语文《等待戈多》课文解析
【导语】以下是⽆忧考为⼤家推荐的有关⾼⼆语⽂《等待⼽多》课⽂解析,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持! ⼀、创作背景 贝克特出⽣于20世纪初,经历过两次世界⼤战。
⼈类所遭遇的劫难使他忧虑、迷惘,感到极⼤的悲观与绝望。
虽然他积极参加了法国反纳粹的地下抵抗运动,曾受到盖世太保的追捕,但战争那可怕的阴影始终在⼼头难以忘却。
⽽“⼆战”后西⽅社会信仰坍塌、物欲横流的现实,⼜使他和西⽅民众共同感受了未来的渺茫与⽆望。
他在此时创作出《等待⼽多》是不奇怪的。
作为侨居法国的爱尔兰裔作家,贝克特早年结识了同样侨居巴黎的爱尔兰作家乔伊斯,深受其现代派⽂学创作的影响。
他在23岁时写的论⽂《但丁、布鲁诺、维柯、乔伊斯》中,就指责当时的读者只愿意“不费劲”地阅读“形式与内容严格分离”的作品,⽽不愿意接受像乔伊斯⼩说那种“直接表述”的作品,因⽽主张将作品的语⾔形式与思想内容紧密结合在⼀起,获得“形式即内容”的艺术表达效果。
他的⼩说中的哲学沉思就往往与叙述的⽆序、情节的重复、词语的含混难以分解,彼此⼀致。
贝克特的创作有诗歌、⼩说、戏剧等。
1969年,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荣获诺贝尔⽂学获。
⼆、关于“⼽多”与“等待” 始终未出场的⼽多在剧中居重要地位,对他的等待是贯穿全剧的中⼼线索。
但⼽多是谁,他代表什么,剧中只有些模糊的暗⽰。
对此,西⽅评论界众说不⼀。
有的⼈认为他是巴尔扎克早期戏剧中的⼀位神秘⼈物,有的⼈认为他是上帝,还有的⼈认为他是“虚⽆”或“死亡”。
有⼈曾就此问贝克特本⼈,贝克特回答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说出来了。
”⼽多给剧作增加了很多神秘⾊彩。
⼽多到底是什么呢?剧中说,“⼽多是⼀个救星,是⼀个希望”,“他要是来了,咱们就得救了”,“要是不来呢,咱们明天就上吊”。
据此可以认为,⼽多实际上是⼀种象征,是现代西⽅⼈的精神寄托,是处于困境中的迷惑不安的⼈们对于未来若有若⽆的期望。
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背后的人生哲理荒诞派戏剧是二战后出现在欧洲戏剧舞台上反戏剧流派,《等待戈多》被认为是轰动当时欧洲乃至世界文坛的荒诞派戏剧典范之作,它是贝克特从小说转向戏剧创作的转折点。
也是20世纪戏剧风格从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的重要标志。
它以二战后西方世界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深重的精神危机为基础,揭示战后西方社会的荒诞生存环境、人的孤独、沉寂、绝望、生命的无意义等精神困境以及在这种境遇里“等待”的意蕴。
荒诞派戏剧与现实的关系,是它关心的是人类状况的终极现实,即生与死,孤立与交流等为数不多的根本性问题。
《等待戈多》自1953年问世以来就以其晦涩难懂的内容,荒诞不经的表现形式而著称,因而在文学界、评论界颇受关注,直到今天,关于该剧的新见解不断问世,对它的评论和阐释也是见仁见智。
《等待戈多》中的主人公流浪汉戈戈和狄狄不是一般的小人物,在戏剧中,他们做的仅是一些机械的动作,如重复地脱靴子、穿靴子、脱帽子、戴帽子;他们说的是一些牛头不对马嘴的话,人与人之间根本没有办法交流;对于外部世界,他们失去了最起码的认知感,不知道地点也不知道时间;宗教信仰在他们眼里没有丝毫的神圣感。
一切都充满了强烈的怀疑,不确定是作品的主导因素,生存就是死亡,时间的河流是一潭死水,在黑暗中,美丑、是非、甚至你我都没有必要再加以分辨。
人类在精神家园里迷失了方向,成了彻头彻尾的流浪汉。
自尼采说上帝已死,西方传统的信仰和道德价值观念便土崩瓦解。
人们没有了信仰,人生变得没有意义,失掉了目的,于是荒诞感便随之而来。
在《等待戈多》中,人们还在苦苦等待那能拯救一切的神出现,他出现了,可是已让人无法辨认。
例如:波卓:“想一想,我本来很可能处在他的地位,他也很可能处在我的地位。
要不是命运愿意我们像现在这个样子的话。
人各有命。
”可见,在人们的精神现实中,神是存在着,可此时已是降落的神,尚需困苦中的人来搭救。
人们还能再寄希望于他,再无始无终地等待他吗?一、等待是一种未完成的人生状态从全剧给人的总的印象看“戈多”是一种象征,是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寄托,是处于困境中的迷惑不安的人们对于未来若有若无的期望。
解析《等待戈多》中的对立人物关系及深层含义(合集五篇)
解析《等待戈多》中的对立人物关系及深层含义(合集五篇)第一篇:解析《等待戈多》中的对立人物关系及深层含义解析《等待戈多》中的对立人物关系及深层含义摘要:《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品,其文本没有设置激烈的戏剧冲突和引人入胜的情节,没有塑造任何具有具有魅力的舞台角色,而是通过流浪汉之间的琐碎对话表现中心思想,这种成对人物关系设置并不是偶然现象,本文通过对《等待戈多》中的两对流浪汉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揭示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贝克特;等待戈多;对立Analysis of Opposing Characters in Waiting for Godot and Its Deeper Meaning Abstract:Waiting for Godot is a masterpiece of Theatre of the Absurd.The text does not have fierce dramatic conflicts, fascinating scenarios and live characters, expressing the central theme by the dialogues between tramps,but it is not a coincidence.This dissertation intends to expose the deeper meaning of this work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s of two pairs of tramps.Key word:Beckett, Waiting for Godot, opposition 在《等待戈多》这部作品中,没有设置激烈的戏剧冲突和引人入胜的情节,没有塑造任何具有具有魅力的舞台角色,而是通过流浪汉之间的琐碎对话表现全局,但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剧中的人物并不是孤单出现,而是每一个角色都有一个相对的角色相伴出现,构成不可分离的一对。
《等待戈多》读后感
《等待戈多》读后感《等待戈多》是法国戏剧大师萨特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该剧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存在的焦虑以及个人自由与责任的关系,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等待戈多》的剧情非常简单,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荒凉的地方,只有一棵死树和一个小石头座椅。
两个主角加齐和维隆,终日等待着一个人叫做戈多的出现,但是戈多从未出现过。
他们之间常常互相斗嘴,但又无法离开对方。
他们的等待与希望成为了剧中的主题。
通过加齐和维隆的角色,萨特巧妙地揭示了人类的本质。
他们通过互相攻击来缓解无聊和虚无感,却又依赖彼此。
他们试图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承诺来给自己希望,但每次戈多都没有出现,他们的希望逐渐消失。
他们陷入了恶性循环中,无法摆脱。
这种等待戈多的行为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的状态。
我们常常在物质与欲望的追求中迷失自我,追求一种不存在的完美以及无法实现的幸福。
我们不断地等待外界的认可和善意,却又往往无法得到。
我们追求的东西常常只是一个幻想,一种从未存在过的虚幻。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和自由。
《等待戈多》还深刻地揭露了人类的自由与责任的关系。
加齐和维隆通过等待戈多来逃避自己的责任和选择。
他们的存在就是一种逃避,一种对现实的拒绝。
但他们也明白,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发掘生命的意义。
萨特在剧中通过加齐的台词“行动即真理”来表达这一思想。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去塑造自己的生活,去创造自己的意义。
只有通过积极的行动,我们才能找到生活的真理,实现我们真正的自由。
《等待戈多》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思考。
在这个充满焦虑和迷茫的时代,我们常常陷入迷失和无能为力的状态。
我们等待着某个人或某个事物的到来,期待着某个时刻的到来,但往往会失望和沮丧。
但是,我们不能停止等待,不能停止寻找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需要积极地行动起来,创造自己的生活,找到自己的真正的自由和责任。
通过读完《等待戈多》,我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等待,而是在于行动。
《等待戈多》人物解读
《等待戈多》人物解读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 余秋作《等待戈多》人物解读摘要:《等待戈多》作为欧美文坛最具代表性的荒诞派戏剧作品具有深刻的战争影响烙印。
虽然整个作品中几乎不具有相对明显的故事情节,但是在人物极具跳跃性的对话或自白中,物质和精神世界共同崩塌造成的迷惘、困惑乃至痛苦都表露无疑。
而总是成对出现的人物设置则不仅影射了人性分裂的自相矛盾,也暗喻了突破精神迷障的最终手段。
关键词:《等待戈多》;人物;解读《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作家贝克特于1952年创作的作品,由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摘得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这部作品不仅使荒诞派戏剧从此得到了世界文坛的认可,也使贝克特一举跃升成为荒诞派戏剧最著名作家之一。
1《等待戈多》梗概作为荒诞戏剧的代表作品之一,《等待戈多》与人们习以为常的戏剧颇为不同。
这部作品几乎不存在典型意义上的故事性,从头到尾只有剧中几对人物之间的对话或自白,勉强能够作为故事主线的只有“等待”。
剧中的关键角色“戈多”从未出现,而等待他的两个主要角色——流浪汉“伏拉笛米尔”和“艾思的拉冈”因此不得不终日守候在一棵树下继续着两人永无终点的等待。
而在两个流浪汉等待的过程,一对主仆的出现让等待的过程出现了些许波折。
奴隶主卜卓和奴隶“幸运儿”试图了解流浪汉的等待,但不久后两人一瞎一哑的变化又让流浪汉的等待变得更加难以捉摸。
2《等待戈多》的人物设置2.1两个流浪汉“伏拉笛米尔”和“艾思的拉冈”是“等待”过程的核心,整个剧作也基本围绕着这两人展开。
这两个人性格基本相反,伏拉笛米尔在等待戈多时不断思考,甚至颇有自制能力,连放声大笑的欲望都会努力压制下去,以至于在对是否应当帮助卜卓一事上反复考虑,甚至说出了“人们衡量得失的过程几乎算得上是同类中的光荣,而老虎在救助同类时连想都不会想一下”之类的反讽之语。
同时,伏拉笛米尔在等待戈多这件事上始终更加坚定,每当艾思的拉冈想要放弃等待时,都是伏拉笛米尔在坚持。
论《等待戈多》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分析
论《等待戈多》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分析作者:张毓来源:《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刊》2018年第02期【摘要】《等待戈多》作为一部荒诞派戏剧,人们大致认为其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为了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荒诞性的一面。
因此,对于作品中的“主角”:艾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的悲惨遭遇,许多人认为他们是可悲的,是社会的受害者,是值得同情的。
然而,与之相反,笔者认为他们是可悲的,但却是不值得同情怜悯的,因为他们没有地方值得人们去同情。
同时,对于“戈多”到底是什么以及对“幸运儿”的理解,笔者也有不同的个人看法,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人性;麻木;戈多《等待戈多》作为荒诞剧的代表,笔者认为是当之无愧的。
因为剧本本身的剧情让人看了以后觉得是那么无厘头,它完全有别于一般性的戏剧,先不用说其没有明确的线索,就连故事情节都让人觉得是混乱的,甚至可以说是平淡无奇的。
因此,当笔者正在看这本剧本的时候,觉得自己就像剧本中的两个“男主角”一样,随着他们荒诞并且毫无头绪的谈话,不知不觉地感到自己像是精神分裂者一般,觉得他们就像两个精神病患者一样,东拉西扯,毫无头绪地说着没有丝毫意义的话,打发着他们一天的时间。
当耐着性子看完整个剧本时,笔者发现这剧本中只有四个人,而最让笔者无奈的艾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竟然是该剧的主角,他们的对话至少占了全剧的四分之三。
不知道为什么,可能对他们怀着前面的那份“恨意”,激发了笔者内心的怒火以及大脑的思想。
不知不觉中,笔者对他俩产生了一种不满以及批判的情绪。
当笔者后来看到有的读者以及评论人士认为他俩是当时社会的受害者,认为他们是可悲的,让人感到心生怜悯时,笔者批判他们的情绪仿佛如火上添油一般,顿时又旺盛了不少。
在笔者看来,艾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是值得批判的,从表面上看,他们似乎是可怜的,但笔者对于他们的批判也并非是空穴来风,毫无根据的。
笔者认为批判他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从他们对自己说起。
《等待戈多》教案:探讨人类对尊严与压迫的抵抗意识
《等待戈多》教案:探讨人类对尊严与压迫的抵抗意识《等待戈多》是法国作家萨特所写的一部戏剧,首次在1944年上演。
故事主要讲述了三个人物在一个不确定的地方等待一个叫做戈多的人。
这部剧作主题深刻,思想性极强,其中探讨了人类对尊严与压迫的抵抗意识,这也是本文将要讨论的主题。
一、人类对尊严的追求在剧中,三个主角分别代表不同阶层和不同人性,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追求自己的尊严和价值。
虽然这只是一种心理层面上的存在,但是这种渴望彰显了人类对自由与尊严的追求。
剧中第一场景中,阿德里安、约瑟夫和戈明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为什么会在这里等待戈多。
他们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希望自己的存在被确认,而对方却总是置之不理。
这种无助的感觉随着时间的流逝只会加剧,主角们感受到的恐惧和沮丧都与他们追求尊严的心理存在有关。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追求尊严和价值感同样存在。
比如员工在公司中的较量,他们不只追求名位和财富,还追求得到社会、公司和同事的认同和尊重。
同样道理,越来越多的职场女性,特别是高收入女性,已经追求了一种尊严和自尊心,尊重的工作和人际关系对她们的工作效力是有一定影响的。
二、人类对压迫的抵抗意识在剧中,人类对压迫的抵抗意识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在所有的等待中,三个主角不断地寻找理由来逃脱这种被压迫的状态。
在他们内心深处,压迫和剥削不是正常的生活状态,而是一种残酷的现实。
这种意识并非只是表面上的,而是深层次的反抗,代表了人类的尊严和自由。
这也是当今社会上弱小者对待压迫的根本思路:不让自己完全沮丧,反而不断地向前奋斗。
在现实生活中,人类反对对压迫的抵抗意识仍然存在。
从社交场合到政治环境中,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比较极端的一面。
有些人采取了谴责、抵制和推动改变的方法进行反抗,有些人选择了暴力和激进思想来表达自我。
我们也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对歧视、压迫以及暴力愈加抵制,这表明这种意识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也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
三、结语《等待戈多》这部剧作深入探讨人类的尊严和压迫,意识到人类对自由和价值的追求,在反压迫和抗争过程中出现惊人的悲剧。
《等待戈多》人物解读
《等待戈多》人物解读作者:沈永生来源:《高中生·高考指导》2011年第04期《等待戈多》里的两个主人公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无疑是两个卑微又低贱、可怜又可悲、浑浑噩噩的角色。
照说不管卑微还是崇高,一个人总得做点什么。
纵然大事做不好,但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总不难。
如果什么都不做,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只是迷离恍惚、浑浑噩噩地度日,岂不白活一遭?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就是这样白活着。
他们焦急地等待戈多,却连戈多是谁也不知道,岂不荒诞?弗拉季米尔说:“我这一辈子老是拿不定主意。
”谁没有过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只是“一辈子老是拿不定”,问题就有些严重了。
当他表示:“我开始拿定主意。
”我们似乎也要跟着高兴,仿佛主人公终于恍然大悟了。
至于“要理智些,你还不曾什么都试过哩。
于是我又继续奋斗”,简直是在表决心。
可是我们终究没有高兴起来:他们觉得“应该好好庆祝一番”的无非是从头再来——还像昨天一样,傻等戈多。
而为什么要等,等到了又怎么样,到底要求他给自己做些什么,他又能带来什么,不等他有没有危害,有何危害……此类的问题他俩无疑没有好好想过。
他们稀里糊涂地等了一天,却没有等到戈多的时候,有个小男孩跑来说戈多会来,明天准来,他们竟没问个所以然(比方谁说准来,凭什么有此把握,凭什么相信此判断)就信以为真,接着再等。
他们哪里等得到呢?连要在哪里等也没搞清楚,就径直在这棵枯树之下等。
纵使戈多是福音,会出现,假如等错了地方还不是白等。
再看怎么等。
剧本开头就刻画生活细节:爱斯特拉冈“坐在一个低土墩上脱靴子。
他两手使劲往下拉,直喘气。
他停止脱靴子,显出精疲力竭的样子,歇了会儿,又开始往下拉”。
爱斯特拉冈“又一次泄气”地说“毫无办法”。
可见他毫无办法脱靴,没办法还继续,继续又没有办法,如此往复。
他自己不行还请求同伴帮忙,“无力地”请求弗拉季米尔“帮帮我”。
就这么点事,折腾来折腾去,自己不舒服,别人也难得清净。
无聊还不止于此,他们后面甚至想试着上吊。
论《等待戈多》中角色成对理念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论《等待戈多》中角色成对理念关羽含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著名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剧本中的人物常常成双成对出现,如《等待戈多》中的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岗、波卓和幸运儿;《终局》中汉姆和克洛夫、奈尔和纳格。
每一对人物之间都有一条看不见的纽带将它们紧紧地系在一起。
本文将以《等待戈多》为例,揭示作品中两对对立统一的人物关系,并结合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探讨这种角色成对理念。
关键词:《等待戈多》;角色成对;社会背景作者简介:关羽含(1994-),女,汉族,辽宁省本溪市人,辽宁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160-01爱尔兰著名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被公认为荒诞派戏剧的领袖人物之一,他以其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获得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
《等待戈多》于1952年完成,是贝克特的巅峰之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代表。
这部作品没有设置激烈的戏剧冲突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舞台角色也十分平淡,毫无魅力,但却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剧中的人物并不是孤单出现,而是每一个角色都有一个相对的角色相伴出现,二者构成不可分离的一对。
本文将以《等待戈多》中角色成对出场的现象为例,结合作者的社会背景,探讨作者这样安排人物的深层含义。
一、弗拉基米尔与爱斯特拉岗——灵与肉的对立统一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岗是《等待戈多》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也是一对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
他们两个相互依存了四十年,在漫长无望的等待中,他们逐渐丧失了语言能力和对时间的感知能力,失去了与社会的联系,变成了苟延残喘的边缘人。
马丁•艾斯林曾说:“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岗、波卓和幸运儿,以及汉姆和克洛夫这三对人物,彼此都想分开,彼此总是不和,但却彼此依赖,谁也离不开谁。
”这就是为什么无论他们怎样吵架,说彼此要分开,却始终连在一起。
等待戈多赏析分析剧中人物
从《等待戈多》中看对生活的思考《等待戈多》被评论为是“表现对美好的或美好的生活的期待而不可得,隐喻的是人类对现状和未来处于茫然无措甚至绝望的境地。
”我赞同这样一种说法,《等待戈多》带给人的感觉是茫然、荒诞,但是另一方面,对于这种说法还有一种补充,那就是它隐隐的透着积极的一面。
《等待戈多》留给人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思考,思考我们自己又是怎样面对着自己的生活。
《等待戈多》中的主人公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冈,一直处在一个等待的状态,他们在等待戈多,但是他们甚至都不知道戈多是谁,就只是一味的等待。
时间在等待中变得虚无,而生命也在等待中静止。
每一天都是同样的重复。
而虚无的另一面是将死亡也变成了无聊的消遣。
文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弗拉基米尔:不错,可是咱们等待的时候干什么呢?”“爱斯特拉冈:咱们上吊试试怎么样。
”也许在空虚无聊的生活中,才会有这种对话。
在剧本的一开始,弗拉基米尔便有一段自己的独白“我开始拿定主意。
我这一辈子老是拿不定主意,老是说,弗拉基米尔,要理智些,你还不曾什么都试过哩。
于是我又继续奋斗。
”他们两个人都在生活中等待,也曾有反思,但是那些反思仅仅限于思想上而已。
或者说对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要怎样做,有了一个很模糊的概念。
可是在思考过后,依旧按照老样子去生活。
这样一段独白,好像是对生活朦胧的质问。
“要理智些”“老是拿不定主意”这不就是我们最平常的状态麽。
从全剧来看,弗拉基米尔一直处在一个等待的状态。
他的“奋斗下去”究竟指的是什么,我想可以从“还不曾什么都试过”来理解,奋斗就是指去尝试做别的事情。
那么这样的独白可以看做是他希望改变生活的愿望。
但是他的等待并没有给他的生活带来任何的新意。
我们很多时候也在对自己的生活做出反省和思考,但是这样无聊空虚的等待只能带来越来越消极懈怠的生活状态,即便是有了思考依旧是于是无补。
贝克特《等待戈多》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贝克特《等待戈多》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贝克特《等待戈多》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一部戏剧作品,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戏剧之一。
虽然它的情节简单,只有两个主要角色和一个售货员,但它揭示了人类的存在与孤独之间的深刻关系,探索了人类对意义、希望和失望的体验。
这部剧通过讽刺和黑暗的幽默,呈现了人类生活的荒诞与绝望。
《等待戈多》的核心内容是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和对人类孤独的揭示。
剧本共分为两幕,每幕都以两个名为弗拉吉尔(Vladimir)和埃斯特拉冈(Estragon)的角色在荒凉的地方等待戈多的到来。
戈多是一个神秘的人物,他们并不知道他是谁或他为什么会来。
然而,他的到来被视为一个拯救的希望,带来了逃离无聊和绝望的可能性。
尽管他们等待了很长时间,戈多却没有出现。
他们的等待变得越来越令人沮丧,甚至在某些时候,他们考虑过放弃等待。
然而,在痛苦和绝望中,他们仍然继续等待。
他们的存在似乎被无尽的等待所占据,他们感受到无法逃离的虚无和孤独。
这种等待的模式既是个人存在的经验,也是整个人类存在的一个缩影。
贝克特的剧本探索了人类生活中常常出现的希望与绝望的对立。
虽然弗拉吉尔和埃斯特拉冈经历着痛苦和折磨,但他们仍然坚持等待戈多的到来。
这种无尽的等待体现了人类对意义和目的的渴望,对一个更好的未来的期望。
然而,《等待戈多》也揭示了人类存在的荒谬和绝望。
弗拉吉尔和埃斯特拉冈的存在感觉被既定的秩序所捆绑,他们似乎不能摆脱生活的无聊和虚无。
他们在剧中反复表达的对时间的感知展示了人类生活的意义和无意义之间的微妙平衡。
贝克特将这一主题通过剧中的对话和幽默手法以及两个主角的行动来展示。
他们的对话充满了无聊的废话和重复,显示了他们的心灵虚弱和对生活的迷茫。
此外,弗拉吉尔和埃斯特拉冈的行动和肢体语言也表达出他们的困扰和挣扎。
通过这部戏剧,贝克特提出了多个问题,例如人类的存在是否有任何意义,我们是否受到外部力量的操控,以及人类生活中的希望和绝望之间的微妙平衡。
论《等待戈多》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分析
论《等待戈多》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分析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张 毓【摘 要】 《等待戈多》作为一部荒诞派戏剧,人们大致认为其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为了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荒诞性的一面。
因此,对于作品中的“主角”:艾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的悲惨遭遇,许多人认为他们是可悲的,是社会的受害者,是值得同情的。
然而,与之相反,笔者认为他们是可悲的,但却是不值得同情怜悯的,因为他们没有地方值得人们去同情。
同时,对于“戈多”到底是什么以及对“幸运儿”的理解,笔者也有不同的个人看法,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 人性;麻木;戈多《等待戈多》作为荒诞剧的代表,笔者认为是当之无愧的。
因为剧本本身的剧情让人看了以后觉得是那么无厘头,它完全有别于一般性的戏剧,先不用说其没有明确的线索,就连故事情节都让人觉得是混乱的,甚至可以说是平淡无奇的。
因此,当笔者正在看这本剧本的时候,觉得自己就像剧本中的两个“男主角”一样,随着他们荒诞并且毫无头绪的谈话,不知不觉地感到自己像是精神分裂者一般,觉得他们就像两个精神病患者一样,东拉西扯,毫无头绪地说着没有丝毫意义的话,打发着他们一天的时间。
当耐着性子看完整个剧本时,笔者发现这剧本中只有四个人,而最让笔者无奈的艾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竟然是该剧的主角,他们的对话至少占了全剧的四分之三。
不知道为什么,可能对他们怀着前面的那份“恨意”,激发了笔者内心的怒火以及大脑的思想。
不知不觉中,笔者对他俩产生了一种不满以及批判的情绪。
当笔者后来看到有的读者以及评论人士认为他俩是当时社会的受害者,认为他们是可悲的,让人感到心生怜悯时,笔者批判他们的情绪仿佛如火上添油一般,顿时又旺盛了不少。
在笔者看来,艾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是值得批判的,从表面上看,他们似乎是可怜的,但笔者对于他们的批判也并非是空穴来风,毫无根据的。
笔者认为批判他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从他们对自己说起。
从艾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的谈话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他们是有思想的,然而他们的思想却是庸俗的,甚至可以说是低贱的。
此戈多非彼戈多—《等待戈多》中的克尔凯郭尔
此戈多非彼戈多—《等待戈多》中的克尔凯郭尔1958年,当该剧在美国上演时,某位导演曾向贝克特询问戈多到底意味着什么?他竟然回答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2]。
可见戈多具有极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也正因为如此,使得戈多的涵义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对于戈多的理解,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认为戈多代表希望,它并非某个实指,而是一种抽象、渺茫的精神支柱。
二是认为戈多象征死亡,因为死亡是贝克特惯用的主题之一。
在他的其它剧作中,如《哑剧》、《啊,美好的日子》等都体现了死亡的主题。
三是认为戈多代表自我,20世纪西方社会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自我丧失的危机感,贝克特在《等待戈多》中试图呼唤自我的回归。
四是认为戈多是现实生活中与贝克特相关的某个人。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原文中的戈多是由英语(God)和德语中意指上帝的单词拼合而成。
等待戈多即等待上帝的拯救。
根据剧中的暗示以及西方上千年的信仰观,本文倾向于最后一种理解,认为戈多即为上帝。
维特根斯坦认为:生活的意义,亦即世界的意义,我们可以称之为上帝,作为一位父的上帝之符号与此意义相连,而相信上帝即意味着看到,对世界的事实还不能漠然视之,相信上帝意味着生活还有意义。
然而根据基督教的发展历程,不同的时期,对上帝的理解亦有所区别。
一基督教自古希伯来发展到十九世纪已日益趋于世俗化,以致直接成为了社会道德、伦理的一种强大的约束力。
上帝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确定的、理性的、外在的形象。
人们通过向上帝赎罪、祈祷,渴望在死后能够进入天堂,从而达到自我的超越,以减轻对死亡的恐惧。
这个意义上的上帝是确定的、外在的形象,正如剧中两位流浪汉爱斯特拉贡和弗拉第米尔所等待的上帝。
第一幕刚开场时,爱斯特拉贡和弗拉第米尔有一段关于《圣经》中两个盗贼的讨论。
这两个盗贼与耶酥一起被订在了十字架上,而四大福音书中,只有一本提到了这两个盗贼中有一个获救,因为他坚信上帝会救他,而奇怪的是在西方社会中,人们亦普遍只相信这种说法。
《等待戈多》读后感
《等待戈多》读后感《等待戈多》是法国剧作家萨特的一部作品,属于反存在主义的代表作之一。
通过对两个人物的等待与无聊的描写,探讨了人类的存在与意义的问题。
这部戏剧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思想内涵,深深地触动了我,引发了我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思索。
在《等待戈多》这个剧本中,作者以一种简约而清晰的故事结构,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他所探讨的哲学问题。
剧中的两个主人公,维尔和埃斯特尔,被困在一个没有出路的房间里,无所事事地等待戈多的到来。
整个剧本由几个重复的场景构成,维尔和埃斯特尔通过对话和行动,逐渐揭示出他们的存在是多么的空虚和毫无意义。
在剧中,作者通过对角色的塑造和对话的设置,将人类的无聊和恐惧直观地展示了出来。
维尔和埃斯特尔一度试图通过一系列娱乐和游戏来解除无聊,但最终他们发现这些都只是暂时的乐趣,他们的无聊感依然存在。
在等待戈多的过程中,维尔和埃斯特尔渐渐陷入了虚无和绝望的状态,对自己的存在感到困惑和迷茫。
这种直接而深刻的描写,使得我不禁思考起自己的生活,以及人类的存在和意义。
通过维尔和埃斯特尔的对话和心理描写,剧本中蕴含了许多关于自由意志和命运的思考。
维尔相信人类的存在是有目的和目标的,而埃斯特尔则认为人类的存在是无意义而荒谬的。
他们对人类的存在感到极度的恐惧和绝望,但却无法找到解决的办法。
这种无助和无力的状态,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类在面对命运和自由意志时的困惑和焦虑。
《等待戈多》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对生命和人性问题的思考,它还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传递了一种希望和鼓舞。
尽管剧中的两个角色一度处于毫无希望的状态,但他们依然在等待戈多的到来,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意义和出路。
这种希望和鼓舞,让我意识到人类在面对困境和无聊时仍然具有坚持和追求的勇气。
通过阅读《等待戈多》,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萨特对于人类存在的思考和对于自由意志的追求。
剧中的维尔和埃斯特尔所经历的等待和无聊,给了我一种直击内心的触动和启发。
他们的经历和思考,让我认识到自由意志的重要性和存在感的意义。
《等待戈多》读书心得
《等待戈多》读书心得
《等待戈多》是法国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作品,是一部戏剧作品。
我认为它是一部非常引人深思的作品,通过描述两个角色在荒凉的环境中的等待,反映了人类存在的本
质和意义。
故事中的两个角色,弗拉达和埃斯特拉贡,被困在一个没有出口的房间里,他们不知
道他们在等待什么,只是一直等待着戈多出现。
他们的对话中充满了荒谬、无聊和重复,时间似乎停滞不前。
这种紧张而无望的等待,让我感到压抑和迷茫。
通过这个故事,贝克特揭示了人类存在的痛苦和孤独。
我们经常感到寂寞和无助,不
知道自己的存在意义是什么。
我们在生活中经历着无数的重复和无聊,好像永远无法
摆脱这种状态。
但是,这个故事也给了我一种启示。
尽管我们可能无法理解或改变我们的存在,但我
们仍然有权选择如何应对这种无聊和绝望。
弗拉达和埃斯特拉贡可以选择绝望地等待,也可以选择用幽默和幻想来对抗荒谬。
他们在荒谬中保持了一种人性的尊严和生存的
意志。
读完《等待戈多》后,我对人类存在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们虽然面对着许多
困境和痛苦,但我们仍然可以选择积极面对和抵抗。
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勇气和希望,
告诉我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选择,即使面对无尽的无聊和绝望。
总的来说,《等待戈多》是一本非常深奥和有启发性的书籍。
它通过描述两个角色的
等待,探索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尊严。
它让我思考自己的存在和选择,并给了我一种
希望和勇气去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我推荐这本书给那些对哲学和存在问题有兴趣的
读者。
解析《等待戈多》中的对立人物关系及深层含义
解析《等待戈多》中的对立人物关系及深层含义
魏建立
【期刊名称】《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35)004
【摘要】《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品,其文本没有设置激烈的戏剧冲突和引人入胜的情节,没有塑造任何具有魅力的舞台角色,而是通过流浪汉之间的琐碎对话表现中心思想,这种成对人物关系设置并不是偶然现象。
文章通过对《等待戈多》中的两对流浪汉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揭示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
【总页数】3页(P129-131)
【作者】魏建立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4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174.5
【相关文献】
1.畸形关系下的悲剧命运——《儿子与情人》中的人物关系解析
2.解析《等待戈多》中的对立人物关系及深层含义
3.结构主义视角下《双城记》中“二元对立”的深层内涵解析
4.闻声识人琴襄助——解析梅诺蒂歌剧《灵媒》中莫妮卡咏叹调"Monica's Waltz"钢琴伴奏与现代歌剧人物情感发展的深层次配合
5.浅谈电影《告白》中的家庭教育以及人物对立关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等待戈多》中的对立人物关系及深层含义摘要:《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品,其文本没有设置激烈的戏剧冲突和引人入胜的情节,没有塑造任何具有具有魅力的舞台角色,而是通过流浪汉之间的琐碎对话表现中心思想,这种成对人物关系设置并不是偶然现象,本文通过对《等待戈多》中的两对流浪汉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揭示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贝克特;等待戈多;对立Analysis of Opposing Characters in Waiting for Godot and Its Deeper Meaning Abstract:Waiting for Godot is a masterpiece of Theatre of the Absurd. The text does not have fierce dramatic conflicts, fascinating scenarios and live characters, expressing the central theme by the dialogues between tramps,but it is not a coincidence. This dissertation intends to expose the deeper meaning of this work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s of two pairs of tramps.Key word:Beckett, Waiting for Godot, opposition在《等待戈多》这部作品中,没有设置激烈的戏剧冲突和引人入胜的情节,没有塑造任何具有具有魅力的舞台角色,而是通过流浪汉之间的琐碎对话表现全局,但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剧中的人物并不是孤单出现,而是每一个角色都有一个相对的角色相伴出现,构成不可分离的一对。
贝克特的多部作品中人物形象都不是单独出现而是成对出现,如《终局》中,又瞎又瘫的汉姆和只能站不能坐的克洛夫构成相互憎恶但又缺一不可的一对;《美好的日子》中的温妮和威力虽然在感情上总是得不到共鸣,但是他们的出场也是典型的形影不离。
由此可以看出贝克特的作品在上并不仅仅是偶然现象,本文将对《等待戈多》中的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波卓和幸运儿这两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而解读作者设置对立人物关系背后的深层含义。
一、灵与肉的对立统一——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是一对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
从表面上来看,这对人物形象没有显著的性格特征,没有稳定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没有明确的自我认知,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模糊不清。
其实仔细的阅读文本,总结一下这对人物相对稳定的性格特征就会发现,他们不仅仅有个性而且还是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二元理论中灵魂和肉体的对立。
在作品中,弗拉季米尔基本上可以说是代表头脑、精神和灵魂,是与肉体对立的一面,而爱斯特拉冈则是与他相反,代表肉体及与肉身相关的物质层面的事物。
这种代表性在剧中多次被作者暗示出来,例如在剧中,弗拉季米尔总是在试图思考,在等待的过程中基本保持着比较积极的心态,他克制自己大笑的欲望,负责记忆并且负责反省和维持道德感,就像在救助波卓的问题上他所说的“确实,当咱们交叉着双臂衡量着得失的时候,咱们真不愧是咱们同类的光荣。
老虎会一下子跳过去援助它们的同类,决不会动一下脑子;要不然它就会溜进丛林深处。
”[1](p101)但是同时应该注意的是,弗拉季米尔在性格上也是具有矛盾性的,他有时很有责任感但有时又拒绝和爱斯特拉冈彼此支撑,承担责任。
如爱斯特拉冈从噩梦中惊醒时想要向他倾诉时,他的选择是捂紧了双耳。
爱斯特拉冈是作为弗拉季米尔的对立面出现的,他健忘、言语猥亵、态度消极,对任何事情都是不确定的。
他对弗拉季米尔的思考和对等待戈多的希冀总是进行言语攻击,表现的极为蔑视,但是同时自己又不能确立任何可以驳斥弗拉季米尔的理论。
爱斯特拉冈经常遭受殴打,但是当二人面对新的情况时首当其冲的往往是爱斯特拉冈,例如在第一次遇到波卓和波卓搭讪时,是爱斯特拉冈首先和波卓进行沟通的,这也暗示了人一般并不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在胆怯的灵魂面前,肉身承担着更多的罪责和痛苦,另外在作品中,当波卓的肉骨头和求救时的以金钱为酬劳的诱惑出现时,爱斯特拉冈突然就变得异常谄媚卑下,这样的行为使弗拉季米尔产生了强烈的耻辱感,这在某种程度上与苏格拉底的肉体欲望总是使灵魂陷入泥沼的说法是相似的,当然不可否然的是作品中象征着灵魂的弗拉季米尔并非十分高明的灵魂。
由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是对立的一对人物形象,但是在对立的同时,他们又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在第一幕和第二幕的结尾,爱斯特拉冈都曾经提出要和弗拉季米尔分手,但都是无疾而终,这就暗示了灵魂和肉体的不可分割,一旦肉身消亡,灵魂也就失去了载体,失去了存在的可能性,因此这两个人物只能是彼此形影不离。
在作品中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的分手总是爱斯特拉冈首先提出的,这就意味着在灵与肉相统一的人中,灵魂和肉体往往是不能和谐的,灵魂要受到肉体的牵制,甚至有时要为肉体的欲望而感到羞耻;而在肉体的需求面前,灵魂的单独飞升显得荒唐无力,从而灵魂受到肉体的鄙夷,这也就是作者设置代表肉体的爱斯特拉冈总是鄙视代表灵魂的弗拉季米尔的原因之一。
在贝克特看来,灵魂和肉体的不能兼容正是人类在面对外界时首先应该解决的内在矛盾,这个矛盾并不是人人都能处理好的。
在现代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之中,往往在矛盾出现之前,人们就率先肢解了自己,许多人都对这种人们自身内部的矛盾感同身受并身为其所苦。
贝克特在剧中将这种根植于人性中的矛盾外化为两个对立统一的个体,从而以一种极端的表现方式呈现出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施虐与受虐的对立统一——波卓和幸运儿波卓和幸运儿的依存和对立与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的依存与对立有着相似之处。
在剧中,波卓刚出场时给人的感觉是傲慢而不可一世,实际上他是外强中干。
例如在剧中波卓说“我很想坐一会儿,可我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才能安然坐下。
”“我能帮什么忙吗?”“要是你请求我坐下。
”……“那就试试吧。
请坐,老爷,我请求您。
”“不,不,我不想坐。
再请求一次。
”[1](p41)波卓需要爱斯特拉冈多次请求自己坐下然后才能安然坐下,这种怪癖实际上正是源于他对自身存在的视而不见,是对自我的一种可悲的放弃。
“我遇见的人越多,心里也就越高兴。
跟最卑下的人分手之后,你也会觉得更聪明、更富足、更意识到自己的幸福”[1](p31)他需要用他人的卑下来彰显自己的存在,以暴露他人的弱点为乐。
他毫无怜悯之心的对幸运儿施虐,正是为了凸显自己的存在。
他的聒噪、狂傲和不可捉摸的情绪波动正是为了炫耀自己从而来引起他人的关注,进而来确认自己的存在。
然而一旦要他独自面对自己的时候,波卓只有死路一条。
在他的世界中,根本就不存在自我,他的自我是没有价值的,因此在第二幕中贝克特让波卓失明,笔者认为这正是作者对波卓的一种惩罚,只能依靠他人来确定自身的存在的人,最终的命运只能是匍匐在地,没有任何生还的机会。
幸运儿是作为波卓的对立面出现的。
他是波卓的奴隶,是波卓的施虐对象,是波卓确定自身存在的对立面。
在剧中可以看到,幸运儿对于波卓的施虐没有任何的反抗,相反的当爱斯特拉冈对其表示怜悯和同情时,他表现出的却是强烈的反击性。
即使是在波卓失明的情况下,他依然忠心耿耿的甘愿被波卓虐待受其驱使,从这里可以看出幸运儿自身的缺陷,以往读者会直接认为幸运儿的这些作为是他身上奴性的一种体现,但是笔者认为这并不仅仅是一种奴性的表现。
贝克特赋予“幸运儿”这一名字本身就具有很大的荒诞性和嘲讽性。
一方面,从表面看他非但不幸运,反倒是不幸中的不幸,他每天遭受着主人的辱骂、驱使和鄙夷,没有自由,生命中没有得到过尊重,甚至还面临着被主人抛弃的危险。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他又确实是最幸运的,他是剧中唯一一个活在当下的人物,在以“等待”为主题的这一剧作中,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需要永无止境的等待戈多,波卓要等待遇见新的人来使自己获得“幸福”,就两幕剧的结尾出现的孩子也要等待戈多要他传达的口信,只有幸运儿不需要等待,他对未来没有安排没有希望,他不在别处只在此处,在模糊的时间和空间里他是唯一一个确定的人。
但是在本质上来看,他和其他人仍是相同的,他证实自己存在的渠道仍然是通过他人,通过他的主人在精神和肉体上虐待他来证实自己存在的意义。
由此可以看出,幸运儿和波卓的设置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波卓是施虐者,幸运儿是受虐者,在这一组畸形的关系中双方都能自得其乐。
波卓通过幸运儿的卑微和平庸来寻找人生的意义,幸运儿则通过波卓的强势和虐待来寻回自己存在的价值。
从这个层面来说幸运儿和波卓是贝克特设置的另外一组对立统一的人物关系。
另外在作品中还有一对人物是成对出现的就是在第一幕结尾处出现的孩子,作者也为其设置了一个伴——孩子的弟弟,虽然文中并没有过多的阐述他的弟弟,但是可以看出在小孩的生村环境下应该与弟弟相依相伴的。
孩子放山羊而弟弟放绵羊,戈多喜欢孩子,却不喜欢孩子的弟弟……从这些蛛丝马迹应该可以猜测弟弟和孩子应该也是作者设置的另一对一对对立统一的物形象。
三、作者设置对立统一人物形象的深层含义以上所述的两对人物形象所依托的都是异于自身的其他个体,他们表现了人们在信仰危机的面前的荒诞和可笑,他们的意识中只统一着被驱使和窥视的思想,以可以带着镣铐跳舞为乐,以终于找到肯接纳自己的“归宿”为乐,以觑见比自己更平庸的平庸为乐,总之一切都建构在并不完善的他人身上。
作者设置了对立的人物关系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波卓和幸运儿似乎就是要暗示人类自身的分裂,暗示着人本身的不能自我统一。
作为人类的我们看起来一切都很好,都很完美,但是人自身的“我”却是缺失和分裂的,人们等待着别人而不去寻找自己,最终只能像波卓一样失明或扑倒在地,或者像弗拉季米尔那样可怜巴巴地嘟囔着“我很孤独”。
但这种对立角色的成对出场,也有着另外一层含义。
面对二战后传统价值崩溃,理想幻灭,人们要想在这种残酷的现实中活下去只有去寻找同伴相互帮助,相互支持。
因为彼此的陪伴,戈戈和狄狄的等待不会太寂寞;有彼此的搀扶,波卓与幸运儿的旅程不会也太磕碰,人们相互依靠得到救赎,才能在世间勇敢的生活下去。
这也是贝克特要留给世人的生存真理。
贝克特通过这种对立的人物关系的设置,使剧本构筑了一种平衡感,从而表现了他既不标榜绝对的精神,也不高扬肉欲的旗帜;既不苟同于通过对比来提升自己的虚荣的自信,也不赞成唯唯诺诺卑躬屈膝的粉饰太平。
弗拉季米尔、爱斯特拉冈、波卓和幸运儿,他们以及他们各自所代表的存在在作者看来是无所谓好或者坏的,他们只是要素、零件,是组成部分,是不能独立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