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五大要素”

合集下载

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五大问题与五个建议

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五大问题与五个建议

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五大问题与五个建议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五大问题与五个建议问题一:土地资源供给不足⒈土地供应不及时:由于土地资源紧张和的管理不善,导致土地供应不足,无法满足城镇化建设的需求。

⒉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存在大量农村闲置土地和城市零碎用地,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无法充分发挥城镇化建设的潜力。

⒊土地使用冲突:城市与农村之间土地使用冲突频发,城镇化建设受到阻碍。

建议一:加大土地供给力度⒈提高土地供给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加强土地资源调查和规划。

⒉建立健全城市土地市场,推动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

⒊推进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和市场化经营,增加农村闲置土地的集约利用。

问题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⒈城镇基础设施滞后: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跟上,城市交通、供水供电、医疗卫生等设施严重不足。

⒉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投资力度不够,限制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城镇化。

建议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⒈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问题三:城乡差距扩大⒈城乡二元结构逐渐加剧:城市发展快速,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差距逐步扩大。

⒉农民工问题突出: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工资待遇低、社会保障不完善,造成社会问题。

建议三:缩小城乡差距⒈加强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⒉加大农村综合改革力度,提升农民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

问题四:生态环境恶化⒈城市污染严重:城市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垃圾处理等污染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⒉农村环境问题突出: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土地荒漠化等问题严重,农田资源受到破坏。

建议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⒈加大环保投入,提升城市空气质量、水质和垃圾处理水平。

⒉推动农田生态修复,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

问题五:城市管理体制不完善⒈城市规划管理混乱: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和统一性,城市建设随意蔓延。

⒉城市管理责任不清:城市管理责任划分不明确,各部门之间协作不畅,导致城市治理难度大。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剧,新型城镇化已成为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实现人民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推动城市转型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建设美丽
宜居的城市。

新型城镇化的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网络等,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2. 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推动以高技术产业、现
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升级,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和创新能力。

3. 生态环境保护: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目标的实现,推动
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打造宜居的生态城市。

4.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关注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改善城市居
住环境,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服务,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5. 农民工市民化: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促进农民工在城市落户、享受社会保障、融入城市社会,改善农民工家庭的生活条件。

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要注重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产
业布局等方面的统筹,提高城市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要加强政
府引导和市场机制改革,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居民等各方共同努力,以实现城镇化与人民美好生活的有机结合。

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因素分析

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因素分析

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因素分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越来越加速。

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个变化的趋势,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水平,我们需要对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一、经济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镇化进程需要有稳健的经济基础。

经济发展能够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提高生活水平的机会,这是城镇化进程的核心。

在新型城镇化中,我们需要重视开发新的经济产业,打造创新型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促进城镇化的进程。

二、城市规划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前提城市规划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前提。

城市规划能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优化的社会环境。

城市的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自然环境和文化特色,发挥城市的社会、文化和生态价值。

三、人口流动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趋势人口流动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

城市化意味着人口的集中和密集,因此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将更为繁荣,但同时也面临着人口过多、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适应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完善人口流动的政策,如建立统一的居住证、加强城乡地区的协调等,从而实现城镇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四、城市管理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保障城市管理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

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需要有系统、科学的城市管理体系,从而实现城市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城市管理需要充分考虑社会的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因素,引导城市生态发展,实现城市与人民的和谐共生。

五、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新要求智慧城市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城市。

智慧城市能更加精细化地管理、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更加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

新型城镇化需要注重发展智慧城市,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创新理念,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前瞻性的现代都市。

结论以上就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因素分析,我们认为经济发展、城市规划、人口流动、城市管理和智慧城市是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因素。

新型城镇化的特征与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特征与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特征与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

但是,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已经显得不够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对于中国来说,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新型城镇化的特征1.人口迁移与流动:在传统城镇化模式下,主要是农民到城市找工作和生活,但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是人口迁移和流动,既有城市居民到其他城市生活和工作,也有农民在乡村就地转移和城市周边建设新型城镇。

2.生态环境保护:新型城镇化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城市化与环保并行。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要注意环保问题,保护优质绿地和生态系统,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3.智能化与信息化:新型城镇化推动城市转型为智慧城市,利用高新技术与信息化手段,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效率。

例如,大数据技术可帮助城市规划者了解城市发展的趋势和问题,优化城市规划。

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1.城市转型:新型城镇化强调城市的智能化、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城市更新和改造,提高城市品质和吸引力。

同时也要注意保留和维护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和地区。

2.城市群建设:新型城镇化带来了更大规模的城市化,要求城市间进行协同发展,形成新型的城市群。

这些城市群不仅能够集聚人口和资源,还能共享服务和基础设施,形成区域协调和联动发展。

3.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不光强调城市的发展,更重视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要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角度出发,提高城市的品质和人民生活质量。

4.推进农村特色小镇建设:新型城镇化也强调在农村发展新型城镇,以提升乡村现代化水平和人民生活品质。

在小镇建设中,体现特色与民生,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5.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新型城镇化也要求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包括交通、医疗、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提高对人民的服务质量,并且规避公共服务不均的问题。

三、新型城镇化的挑战新型城镇化不可避免的也会面临一些挑战。

1.生态环保问题: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有可能会涉及到一些环境问题,例如重金属污染、垃圾处理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新型城镇化建设内容

新型城镇化建设内容

新型城镇化建设内容
1.建设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网络等,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覆盖面和质量。

2. 推进城市环境治理,加强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大气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工作,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3. 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规范城市建设行为,保障城市建设质量和安全。

4. 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面和质量,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5. 支持城市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6. 改善城市居民生活条件,提高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保障水平,增强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7.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8. 引导人口流动和城镇化发展,制定合理的人口流动政策,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推动城镇化发展。

- 1 -。

新型城镇化的规划要素分析

新型城镇化的规划要素分析

新型城镇化的规划要素分析摘要:新型城镇化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在社会发展和国家规划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探索的是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

城镇化建设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衔接问题,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新型城镇化规划要解决的问题主要为人的城镇化和地域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和建设,实现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本文深刻阐述了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的要素,提出了做好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规划设计;意义;要素;分析前言新型城镇化的规划设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做好这一工作需要从思想上、观念上、选择上做好多种准备。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新型城镇化建设必将实现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同步,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的多种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社会与经济的共同进步。

一、新型城镇化的规划要素一、认知现状、明确目标。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我国的经济正处于转型期间,改革发展已经进入关键期和深水区,开展城镇化建设,也是进入的关键时期,要规划新型的城镇化,明确未来城镇化发展的路径和目标,首先就要准确掌握当前情况下的城镇化发展趋势,重大意义以及发展现状。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意义。

历史发展表明,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在发展工业化前提下,注重城镇化发展。

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与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也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城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着平台和载体作用,能承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空间,能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它是现代化建设的融合济。

它是带动着经济可持续发展,能使产业结构顺利转型,能有效地解决农村农民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城镇化发展现状。

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出现了一些矛盾突出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研究解决办法。

新型城镇化要点

新型城镇化要点

新型城镇化要点一、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二、“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

三、“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这样的特点和要求:(1)规划起点高。

(2)途径多元化。

(3)聚集效益佳。

(4)辐射能力强。

(5)个性特征明。

(7)城镇联动紧。

(8)城乡互补好。

四、中国城市化进程:特点为起步晚,水平较低,速度快。

根据中国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历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依次为:12.84%,17.58%,20.43%,25.84%,35.39%,49.68%。

五、中国城镇化“新”在哪里?(1)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2)均等待遇:让农民进城“进得来、留得下、有尊严。

(3)产业支撑:从“候鸟式”迁徙到家门口的“就业路”和“致富经。

(4)土地征收:从“被代表”到“带资进城”。

六、“新型城镇化”包含四个协调: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相协调;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相协调;人口积聚、“市民化”和公共服务相协调。

七、“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1)农民土地(2)户籍制度(3)盲目造城八、“新型城镇化”旅游引导:首先,解决了农民的身份问题。

其次,是无污染的城镇化,从一定程度上美化了城市。

再次,是就地城镇化。

第四,有利于实现城乡统筹。

九、“新型城镇化”推进措施:(1)要以人为本,加快农民工等城市边缘人群的城市融入。

(2)要统筹城乡,促进城镇和农村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新型城镇化名词解释

新型城镇化名词解释

新型城镇化名词解释
新型城镇化是一种全新的城镇发展模式,其目标是建设优质环境、智慧城市和绿色发展的城镇。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主要指向四方面: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

经济方面,新型城镇化要求提高城镇经济发展水平,通过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创新、实施经济转型升级,来提升城镇经济的竞争力,增加就业岗位,实现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方面,新型城镇化需要改善城市的社会环境,通过实施城市社会福利政策,改善城市的社会贫富差距,提高城市的社会保障水平,推动城市社会结构的优化,实现城市社会的持续发展。

环境方面,新型城镇化重视环境保护,通过实施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绿色管理等方式,来减少污染、节约能源,改善城市环境,建设绿色城市,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

文化方面,新型城镇化注重城市文化的发展,通过保护和展示城市的历史文化,加强城市的文化建设,实现城市文化的多元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城市更加文明、更加具有独特魅力。

总之,新型城镇化是一种旨在改善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模式。

它要求城市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智慧城市、绿色城市的发展为重点,以建设优质环境、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不断推进城市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当今发展的趋势,它不仅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各方面,而且还有利于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让城市居民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改变城市发展的格局。

它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值得我们积极推进和发展。

中国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

中国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

中国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涉及多个方面的指标。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指标,并对其进行细化。

一、城镇化率城镇化率是衡量城镇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反映了人口在城镇和农村之间的分布情况。

准确计算城镇化率需要综合考虑人口的居住地、户籍及其他因素。

二、城镇人口比重城镇人口比重是指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

该指标反映了城市化进程的快慢和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化。

三、城镇化质量城镇化质量是指城市化的综合水平,包括城市建设水平、城市基础设施、社会福利等多个方面指标。

其中,城市建设水平反映了城市规划、建筑质量和环境状况等因素。

四、城市化速度城市化速度是指城市化的增长速度。

通过计算单位时间内城市化的增长量,可以了解城市化进程的快慢。

五、城市化覆盖范围城市化覆盖范围是指城市化进程覆盖的地域范围。

通过了解城市化扩展的地理范围,可以判断城市化进程是否全面推进。

六、农民工比例农民工比例是指在城市就业的人员中农民工所占比例。

该指标反映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情况。

七、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是指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之间的差异。

该指标反映了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经济不平衡情况。

附件: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包括相关统计数据、图表、研究报告等。

这些附件可以提供详细的数据支持,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城镇化指标的具体情况。

法律名词及注释:1.城市化:即城镇化,指农村人口流动到城市、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

2.城市建设水平:指城市规划、建筑质量、环境状况等方面的水平。

3.农民工:指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简版范文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简版范文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新型城镇化作为城镇化进程的新阶段,在推动城市现代化的,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新型城镇化的五大发展路径,旨在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加大对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城市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现状。

通过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路径之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农业经济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工业化和服务业的发展,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可以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之一。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

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之一。

城镇化进程中,人口集聚在城市,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覆盖范围,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条件。

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五、推动城乡一体化推动城乡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路径之一。

在城镇化进程中,不仅要注重城市的发展,也要关注农村地区的发展。

推动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互补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求。

通过推动城乡一体化,可以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目标。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一、基础设施建设与优化⑴基础设施的定义与重要性●基础设施的概念●基础设施对城镇化发展的核心作用⑵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和原则●目标: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原则:可持续性、先进性、适应性⑶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路径●交通网络建设●水、电、气供应系统建设●公共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二、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⑴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性●促进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提升●提高城市竞争力⑵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优化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创新和人才培养⑶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支持●提供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知识产权保护●加强金融支持三、人居环境改善与生态建设⑴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性●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⑵人居环境改善的路径●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优化●提高环境监测和治理能力●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⑶人居环境改善的政策支持●提供资金支持●加强宣传和教育四、农村城市一体化与农业现代化⑴农村城市一体化的定义与重要性●农村城市一体化的概念●农村城市一体化对农村发展的作用⑵农村城市一体化的路径●加强城乡基础设施联通●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和创业⑶农村城市一体化的政策支持●提供金融支持●加强农村改革与政策创新五、城市治理与公共服务⑴城市治理的定义与重要性●城市治理的概念●城市治理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⑵城市治理的路径●建立健全城市管理体系●加强社会组织参与和民主决策●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⑶城市治理的政策支持●推进职能转变●加强法治建设附件:⒈城市规划图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表⒊产业结构升级政策文件⒋人居环境改善实施方案⒌农村城市一体化实施指南⒍城市治理政策文件法律名词及注释:⒈基础设施:指为提供公共服务而建设的包括交通、能源、水利等方面的公共设施。

⒉产业结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中各个行业的比重和组成情况。

⒊人居环境:指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周围环境。

⒋农村城市一体化:指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融合与互动发展。

中国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

中国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

中国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中国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一:引言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正在推行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推动城市化进程,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指标,并对各项指标进行细化分析。

二:人口城镇化率及增长情况1. 人口城镇化率:指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2. 城镇人口增长率:指城镇人口数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增长速度。

3. 农业转移人口:指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的数量。

4. 城市总人口:指城市内常住人口的总数。

三:城市规模及布局1. 城市数量:指全国城市的总数。

2. 城市等级划分:根据城市的经济、人口、区位等要素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等级。

3. 城市布局优化:指在城市规划中优化城市布局,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协调。

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 城市交通建设:包括道路、桥梁、隧道、轨道交通等交通设施的建设。

2. 城市供水供电:指城市供水、供电设施的建设和改善。

3. 城市医疗教育:包括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五:居民生活水平提升1.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城市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值。

2. 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指城市居民的年均消费支出。

3. 城市居民文化娱乐水平:包括教育、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投入和活动。

六:城市环境质量提升1. 空气质量:包括PM2.5浓度、空气质量指数等指标。

2. 水质环境:包括水源水质、水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指标。

3. 城市垃圾处理:指城市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情况。

七:本文档涉及附件1. 附件一:中国新型城镇化相关指标数据表格。

2. 附件二:城市规划示意图。

八: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 城镇人口:根据中国法律规定,城镇人口是指在城市中具有固定住所并符合一定条件的人口。

2.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布局、建设、管理等进行规划和指导的活动。

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

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

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
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
一、总体框架
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是以政府多部门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为主线,结合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等领域的指标体系,结合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建立的各类指标,经过科学研究和权衡确定具体指标内容,以有效体现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的一种综合指标体系。

二、指标体系划分
1、基础指标
(1)城乡建设:城市规划建设、新型农村建设、城乡融合发展。

(2)经济发展:经济增长、财政收入、投资发展。

(3)社会发展:居民收入、就业形势、教育发展、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

(4)资源环境:资源利用率、环境质量、生态系统、能源消耗量等。

2、指导指标
(1)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化率、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2)城市管理:城市安全、绿化率、城市环境等。

三、基本原则
1、强调科学性:指标体系要求科学可行,基于地域发展背景和
实际情况,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指标内容和指标体系。

2、强调实用性:指标体系要求实用性强,提高指标体系的使用效率和可操作性,以满足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

3、强调完善性:指标体系要求完善性高,建立高效完善的反馈机制,持续改进指标体系,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推进新型城镇化应考虑八个要素

推进新型城镇化应考虑八个要素

龙源期刊网 推进新型城镇化应考虑八个要素作者: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7年第18期推动新型城市发展的方向,用中国的话语来说,就是要以人为本,走绿色发展、智慧化发展道路,推动包容性增长。

具体来说,可用八个关键词来概括。

第一点,改变。

改变是需要创新的,需要一种新的思维,需要新的工作方式,需要新的技术。

城镇化的发展也是由速度第一转为质量第一,理性量化的技术被逐渐接受,比如“空间句法理论”,由变革中国到创新中国。

这次我其实听到和看到了“更新的中国”。

第二点,人。

我们要以人为本,以我们最终的用户出发考虑问题。

这不仅仅是对于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而且对于经济效益和投资更为重要。

第三点,质量。

最近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更多关注和强调质量而不是唯数量为指标。

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四点,效率。

效率是以少胜多的,有效性也是成败的重要指标。

第五点,绿色。

提升对环境的敏感度,一个智慧城市同时也应该是生态城市,师法自然,人类生活与自然默契融合、做到天人合一。

第六点,通达性、互通互联。

实现城市与乡镇的更好连接,这包括城乡内部及城市内部的网络连接。

一个整体城市网络的有效性和效益将是巨大的,而不是由单一城市节点的成功所体现和决定的。

第七点,混合功能。

城市土地利用的混合功能有效性很重要。

住职不能分离,世界上失败的案例值得我们借鉴和引以为戒。

第八点,数字化。

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很多智慧的产品,甚至缩短人与人的距离实现更有效的联通。

但是不应该过度依赖于科技和网络等单纯的技术,因为技术有时也会有失误。

但是一个智慧的有效空间布局可能会更加持久地让城市可持续的发展,成为可以传承的千年城市。

如果让一个城市成为智慧城市,或者是使工业园区成为智慧园区,我们当然需要更多的数字基础设施,需要使技术更加的智慧,同时流程也要智慧,有了智慧的基础设施、智慧的流程、智慧的技术,我们才能够最终实现智慧的产出和可持续的成果。

新型城镇化内容

新型城镇化内容

新型城镇化内容新型城镇化:塑造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倡导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社会服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四个方面探讨新型城镇化的内容。

一、优化城市规划,打造宜居城市新型城镇化要求在城市规划中注重人文关怀,追求宜居环境。

首先,要合理规划城市的功能区域,使各类设施和服务能够满足居民的需求。

其次,要注重绿化建设,增加公园、绿地和植被覆盖率,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此外,还要注重交通规划,提升城市的交通便利性,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

二、建设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新型城镇化强调提供全面、高质量的社会服务,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

首先,要加强教育资源的配置,建设优质学校和教育设施,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

其次,要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全面的医疗保障和健康服务。

此外,还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确保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三、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环境新型城镇化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首先,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其次,要加强生态建设,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此外,还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提倡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再生利用。

四、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新型城镇化要求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推动城市的现代化转型。

首先,要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的经济竞争力。

其次,要加强城市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此外,还要加强城市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

通过优化城市规划、完善社会服务、推动绿色发展和促进经济发展,我们可以打造宜居城市,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2023版)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2023版)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1 城市交通建设●提升道路网格化规划与建设,缓解交通压力●发展现代化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地铁、轻轨等●建设智慧交通系统,提高交通管理效率1.2 水电气供应建设●改造和扩建供水、供电和供气设施,提高供应能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减少资源浪费●建设智慧能源系统,优化能源调度和利用效率1.3 城市绿化建设●打造城市绿化带,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积极推广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增加绿化覆盖率●建设城市生态公园,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二、产业结构优化2.1 重点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2.2 城乡产业对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增加值●支持农民就业创业,提高收入水平2.3 优化企业营商环境●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打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创新发展三、人才引进与培养3.1 引进高层次人才●实行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级人才到城市发展●提供高薪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留住人才●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人才创新能力3.2 培养创业人才●加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提高创业能力●设立创业基金,支持创业项目和创业培训●搭建创业交流平台,促进创业资源共享3.3 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建立科研创新平台,支持科研成果转化●支持创业孵化器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提供创业资金和政策支持,降低创业风险四、生态环境保护4.1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倡绿色生产和消费,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4.2 加强生态修复与保护●制定生态保护规划,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工作●提升生态修复技术,修复受损生态系统4.3 强化环境监管与治理●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环境状况●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五、城市社会事业发展5.1 优质教育资源布局●加大教育投入,提升学校教育质量●落实义务教育公平入学政策,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高等教育与企业合作,提高就业竞争力5.2 医疗卫生服务提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医疗资源配置●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效率5.3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建立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失业保险和低保制度,保障基本生活附件:●城市交通规划图●城市绿化规划图●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方案●人才引进政策文件●环境保护监测数据报告法律名词及注释: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指城市交通、水电气供应和绿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优化。

郭理桥:智慧城市建设怎样才能取得成效

郭理桥:智慧城市建设怎样才能取得成效

郭理桥:智慧城市建设怎样才能取得成效——在2014中国智慧城市创新大会讲话11月7日广州关于智慧城市的推进,我们十分注重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

从目标导向来说,智慧城市是在新型城镇化的整个背景下展开的,也就是建设要围绕并且达到新型城镇化的五个要素,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这五大要素的内涵其实就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以人为本来说,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3.73%,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

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欠账,人口容纳能力不高。

我国城镇中还存在大量的“城中村”、“棚户区”、“空城、鬼城”现象。

如何做好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和市民化,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是以人为本的题中之义。

从四化同步来讲,正确处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正确处理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推进产城融合,不断创造新的非农就业机会;正确处理城镇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从优化布局角度来说,针对着东、中西部城镇布局与资源承载力不匹配,大中小和小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群布局不合理,城市群内分工协作不够、集群效率不高等问题,构建“两横三纵”总体城镇空间布局体系,做到“大分散、小集中”均衡发展;优先发展21个城镇群,落实大中小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方针,宜大则大、宜小则小。

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各类新型城镇建设,如绿色、低碳、智慧、人文等;设市规模、范围和模式、城市政府性质与区域政府、行政区划与城市空间等。

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说,针对着土地、水和其他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病和城市安全问题多、难以解决等,做到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解决大城市病和城市安全问题。

从文化传承来看,存在着城市景观结构与自然地理特征不协调,城市文脉的破坏;千篇一律,地方特色的丧失。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耦合的三大主体与五个维度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耦合的三大主体与五个维度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耦合的三大主体与五个维度中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进展转变,城乡进展不平衡渐渐上升为社会主要冲突的一个面对,“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两大战略的提出正是为了从源头上找出解决城乡差距问题的根本方案。

乡村振兴有五个维度,即产业兴盛、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有,新型城镇化亦有五个维度,即产业城镇化、绿色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经济城镇化。

两大战略的耦合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农夫为主体、社会力气广泛参加的过程,也是五大维度互动耦合的过程。

一、战略耦合的三大主体(一)政府的主导角色首先,作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主导者,政府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方针等宏观层面的措施,即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耦合的大方向离不开政府的指导,这是由中国国情和城乡进展特点所打算的。

其次,政府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详细实践中扮演着公共产品供应者角色,通过投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等为农村进展环境的改善及吸引社会力气的参加制造条件。

再次,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规划实施的组织者,从战略规划的制定到组织实施再到过程监督最终到效果评估,政府都是作为组织者参加其中。

此外,作为制度环境的供应者和战略实施的监督者,政府还要担当推动农夫主体乐观参加、监督社会机构合理参加的责任,以有效提升战略耦合的叠加效应。

(二)农夫的主体角色首先,农夫是乡村振兴的直接受益者、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需求主体、农村进展状况的亲身经受者。

怎样落实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应当充分敬重农夫主体的需求意愿,确保农夫求助有门、投诉有道,充分保障农夫的主体性地位。

其次,农夫作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主体。

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保证广阔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尤其是农夫工进城就业,农村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改革,要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振兴乡村进程中,要通过对农夫供应创业服务、创业培训、创业指导、政策询问、小额贷款等一站式服务,吸引人才回乡,实现农夫就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模式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模式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模式⒈综合型城镇化综合型城镇化是指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上,兼顾城乡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

该模式的特点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农民的城市化水平,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的协调发展。

⑴城市建设和农村改革在综合型城镇化模式下,需要全面推进城市建设和农村改革。

城市建设要注重城市规划和用地管理,重点建设现代化的城市设施和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农村改革要注重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⑵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发展在综合型城镇化模式下,需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发展。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农村特色产业,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⑶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在综合型城镇化模式下,需要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医疗保障水平。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和社会权益。

⒉产业化型城镇化产业化型城镇化是指以产业发展为主导,通过发展工业、服务业等产业,推动城市化进程。

该模式的特点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城镇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⑴优化产业结构在产业化型城镇化模式下,需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⑵企业创新和科技支持在产业化型城镇化模式下,需要加强企业创新和科技支持。

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与产业的融合,培育壮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⑶人才引进和培养在产业化型城镇化模式下,需要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吸引高层次人才和技术人才到城镇发展,构建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提高城镇人才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⒊生态型城镇化生态型城镇化是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推动城镇发展的一种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五大要素”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文明的历史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

1979年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提出的“s曲线”(诺瑟姆曲线),大体上反映出城镇化推进的规律性特征(图1),即发达国家城镇化都经历过类似的正弦波曲线上升的过程,其中有两个拐点:30%和70%。

城镇化率低于30%时,曲线平缓,经济发展缓慢,农业释放的富余劳动力和城镇提供的就业机会相对有限,是城镇化缓慢发展的初级阶段;城镇化率超过30%后,曲线变陡,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处于工业化社会,农村大量转移人口进入城市,是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时期;城镇化率达到70%后,曲线又趋平缓,基本实现现代化,城镇人口比重增长又趋缓慢,进入后工业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进程的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

1978年至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由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由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

规划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户籍城镇化率为45%(表1)。

中国城镇化进程显示出政府强势的调控作用,这使我们没有走类似日本和韩国那样大城市主导、大城市首位度奇高的高度集约型的城镇化道路;避免了像拉美和加勒比地区那种过快、过度超前的城镇化和低收入者住居的“贫民窟化”;也没有像美国那样,过分分散布局、低密度蔓延式扩张,过度依赖私人汽车机动出行所造成的土地、资源能源的巨大浪费。

中国的城镇化总体呈现出一种正态效应,对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扩大内需、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促进社会结构变革、改善人民生活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的城镇化具有世界意义,引起国际上的高度关注,以致于有国外学者将中国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一起称之为“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

当然,30多年来的中国城镇化建设,也积累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出现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难题,所以,城镇化未来之路,必须转型发展。

2013年12月,中央召开了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城镇化六方面的主要任务,2014年3月,又公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这是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是中央和国务院对城镇化工作的重大部署,认真贯彻好会议精神,全面实施好“规划”,我们就会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有别于我们已经走过的城镇化道路,是“中国城镇化”的升级版,它也将对城市规划、房地产开发等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不能只化劳动力不化家庭,要实现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2013年末,大陆总人口数为13.6亿人。

2014年5月公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称,大陆共有4.3亿户家庭。

家庭是人口的载体、社会的细胞。

这些人口和家庭分布在社会的两翼,一翼是城镇,一翼是农村。

城镇的7.3亿人,又分户籍人口(4.9亿人)和非户籍常住人口(2.4亿人),户籍人口中有就业人员3.8亿人和抚养人口1.1亿人,他们共同组成了城镇的家庭;而农村家庭则是由城镇中非户籍常住人口(农民工)和农村中的劳动力及农村抚养人口所组成,所以进了城的农民工其家庭仍在农村(图2)。

这就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农村家庭被解构,产生了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是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其次,进城务工的农民即使被常住化了,由于政策、制度的原因,他们并没有享受市民权益,是不完全的城市人口,是不公平、不可持续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显化。

再其次,大量人口季节性的钟摆式流动,要付出巨大的出行成本,会对交通系统造成瞬时性冲击,不利于长期稳定运行;此外,流动人口逐渐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后,其家庭仍在农村,实际上要用两套生活设施服务一个家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最后,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老人留守,若干年后农民工的年长者也返回农村,必将造成农村老龄化要快于城市,农村养老问题便会凸显出来。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有效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让他们享有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

具体讲,就是今后一个时期,应着重解决好“三个1亿人”的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这“三个1亿人”,对我们的城市规划和房地产业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必将影响到城镇规模、布局、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诸多环节。

以住房为例,2013年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为32.9平方米,将来还会有一定的提高,即使按目前人均约33平方米计算,1亿人也需要33亿平方米的住宅,每年要建5亿平方米左右。

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大体上也是这样的规模。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坚持创新、城乡统筹、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节约用地、提高质量,做到事前控制、有序开发、高水平地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三个1亿人的住房问题。

新型城镇化,不能只造“空城”不聚人气,要有准确的定位和必要的产业支撑。

城镇化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引起的生产力布局调整。

第一产业——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使农村出现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第二产业——工业化信息化的转型升级和快速推进,以及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需要机械性输入补充从业人员,所以农村人口的转移其动力源是产业升级、转移和集聚,是社会生产力提高和布局的调整,城镇化是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的结果。

如果没有产业支撑,不能提供就业,不管造出多好的新城、不管马路多宽、广场多大、楼堂馆所多靓,仍然是不会吸引人、留住人的,只能沦为一座空城。

“拉美陷阱”的教训,就在于不能为大量涌入城市的人群提供就业岗位,没有收入的人群又造就了贫民窟和一系列的城市问题。

所以,安居和乐业是相辅相成的,有道是“安居才能乐业”,还应当说“乐业方可安居”。

中国城镇化的一大症结是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必须摈弃没有产业基础、只靠房地产支撑的城镇化,纠正好大喜功、急于求成、盲目冲动的造城运动。

无论是新城建设、新区开发,还是旧城改建、扩展、增容,首要的是做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依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和区位特征,准确把握城市定位,顺应区域发展的整体要求,选好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确立自己的专业化地位和分工协作关系。

城市规划不能只做空间规划的文章,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紧密结合,研究生产力布局,与产业规划相衔接。

在这个基础上,搞好城市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创造宜居宜业的条件,这样就会吸引人、留住人,让转移进城的农村人口能安家立业,在为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同时,创造自己的新生活。

新型城镇化,不能只铺摊子拼资源,要坚持集约、紧凑、低碳。

如上所述,没有产业支撑的盲目造城,往往是急于拉架子、铺摊子,显示城市的气派,忙于搞些标志性形象工程,以取得“广告”效应,紧接着就是大搞房地产开发,以物业增值的预期吸引资金,实则多为投资与投机性需求,缺少最终消费,晚上灯火不足而被称之为“鬼城”。

这样的城市,马路很宽没有车、广场很大没有人、写字楼很漂亮没人办公、大型公建很阔气往往成为摆设,高企的房价让楼市转入低迷,脆弱的资金链一旦断裂,只会留下大量的闲置土地、半拉子工程和积压物业,直接的后果是造成土地和资源能源的极大浪费,还会引发其他经济社会不稳定等诸多问题。

上述情况可能是少数个案,然而中国城镇化在空间布局上普遍存在着大手大脚、过度占用土地甚至农田等现象。

城市继续“摊大饼”无节制地蔓延,新城新区则跑马圈地、宽打宽用。

大量的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城市土地承载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则难以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大打折扣。

有资料称:2000年至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扩大83%,城镇人口只增长45%,增长率之比为1.85,而国际公认的弹性标准为1~1.12,说明我国城市人均用地过大,不少城市超过120平方米,而东京为70平方米,香港只有40平方米;与此相随的一个指标,是人口密度的降低。

本世纪以来,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50%,而城镇人口只增长26%,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成区人口密度必定是下降的。

另有资料显示:2001年至2008年,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3.55%,而建成区面积平均每年增长6.2%,城市建设用地平均每年增长7.4%,城市的经济密度仅为日本的1/10。

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五体一位”的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要贯穿于各行各业、各个方面。

为此,我们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方针;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的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新型城镇化必须全面认真贯彻落实上述指导思想,走出集约、紧凑、低碳发展的新路子,将搞好规划作为前提,重点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划定城市范围和界面。

改变扩张性、摊大饼、无序蔓延、无界限发展的做法,应根据区位特征、自然条件、城市功能和产业性质,科学界定开发范围、合理划定城市界面,人均用地要控制在100平方米之内。

同时,要严格划定三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四线(绿地——绿线、水体——蓝线、历史文化——紫线、基础建设——黄线)。

此外,涉及城市生态还要通过制定生态保护红线,扩大城市生态空间,增加森林、湖泊、湿地面积,将农村废弃地、其他污染土地、工矿用地转化为生态用地,在城镇化地区合理建设绿色生态廊道。

二是把握开发规模和强度。

在需要开发的地区,应搞好市场调查,合理确定开发规模,把握好开发强度,既要适度紧凑集中,又要适应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避免强冲击开发,“把我们的家轻轻地放在大自然中”,要建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依托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城市融入大自然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把绿水青山留给城市居民。

三是实现绿色低碳运行。

城市运行需要外部输入能源和其他资源,同时排出污染物,留下碳足迹,影响和污染自然环境。

必须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基本方针,建设“两型社会”,无论是生产、生活,还是其他社会活动,都要坚持绿色发展、低碳运行。

以交通为例,首先是减少出行、削减出行量,规划的集中紧凑布局是重要方面。

此外,还应避免过度机械性的功能分区,住区和工作区可根据情况适度混合,包括建设多功能的城市综合体,都会有效地减少出行量。

必要的出行要坚持非机动出行和步行优先,机动交通要坚持公交优先,公交系统要坚持大运量、低能耗的轨道交通和快速系统优先,并采用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实现公交与非机动出行或步行系统的结合,尽量减少市民出行对小汽车的依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