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篇现代文阅读第19课时分析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作业(含解析)
中考语文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 第19课时 紧扣文本,揣摩情感课件 新人教版
![中考语文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 第19课时 紧扣文本,揣摩情感课件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ad3a0dc3169a4517623a381.png)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第九页,共20页。
第19课时(kèshí)┃紧扣文本,揣摩情感
2.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表达效果。(4 分) 就人的本性而言,我们这些融.化.在大自然中的孩子,更 形同草木、露珠、鸟雀,从内向外地生长着,扎根大地,向 着天空。 ___“__融_化__”__在__这__里__指__人_扎__根__大__地__,__生__养__在_天__地__之__间__,__化__成_了__ ___大_自__然__的__孩__子__;__运_用__比__喻__,__生__动__(s_h_ē_n_g_d_ò_n_g_)形__象__地__表__现__了_人__与__ ___大_自__然__的__关__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9课时 紧扣文本(wénběn), 揣摩情感
第一页,共20页。
第19课时(kèshí)┃紧扣文本,揣摩情感
真题例析
[2014·乐山]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寻找父亲 ①肖霍洛夫在《静静的顿河》的卷首中,引了一句哥萨克 民歌:“你啊,静静的顿河,我们的父亲。”河流、山脉、草 原等自然风物所代表的故乡,是一个人的生养之地。正如父 亲一样,它不仅是血肉之躯,更是我们精神承继的主要源泉。 ②我的故乡,就是父亲的土地。父亲把我生养在其上,让 我在那广袤的土地上呼吸、游走、生长。就人的本性而言, 我们这些融化在大自然中的孩子,更形同草木、露珠(lùzhū)、 鸟雀,从内向外地生长着,扎根大地,向着天空。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第四页,共20页。
第19课时(kèshí)┃紧扣文本,揣摩情感
⑥我常常虚构父亲,直到我在二十岁以后才第一次见到他的照片:苍 白,瘦削。那时他才四十岁,然而已病入膏肓。从他明亮而有神的眼中, 我分明看出了一种坚强有力的人生意志,而这,绝不仅仅是他身体的信号。 这是他扎根大地,在大地上流浪所赢得的最为宝贵的赐予。父亲当过兵, 打过仗,最后是以复员老兵、木匠、民间艺人的身份流浪于白山黑水之间。 他拉一手(yīshǒu)好二胡,画一手(yīshǒu)好画,常常跑到野台戏班子里凑 数。
中考语文复习 第19课 时小说阅读理情节析人物明主题课件
![中考语文复习 第19课 时小说阅读理情节析人物明主题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574f031964bcf84b9d57b67.png)
“我要搭车,我得回家。” “不带!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我蹲大厢板就行。” “不带!”司机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 “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 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 “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 “ 谢谢谢…… 谢 ……” 最 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
中考示例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翻浆的心 淑敏 那年,我放假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 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①。 突然在无边的沉寂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 的车灯。 “你找死吗?!”司机破口大骂。 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 系着鬃绳的袋子。 例1
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司机说: “扶好你的脑袋。”就在他的右腿狠狠地踩下去之前,我双腿 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 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青年,在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面前, 可能要被卸成零件。“看他还有没有劲偷别人的东西!”司机 踌躇满志地说。 我心里安宁了许多。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在轮胎缝里爬,不 时还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 …… 他把 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 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 的东西搬进去呢……
“他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师傅这次 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 我们到了一个兵站,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 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跪坐在地 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 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了 “学”。 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 路……学学……”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第19课 《谈创造性思维》(原卷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19课 《谈创造性思维》(原卷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e1c1c493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68.png)
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涵养创新的精气神李秦卫①最近,围棋“人机大战”在韩国首尔收官,韩国围棋九段棋手李世石败给人工智能围棋程序AlphaGO。
对此,国人深受触动。
今年全国两会上,创新成了代表委员热议的高频词。
由此可见,在前沿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加迫切需要涵养创新的精气神。
②创新从哪里来?首先就需要有那么一种生存与发展的紧迫感与危机感。
5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背后的重要力量正是创新。
创新能力不足,“卖一台电脑只能赚一捆大葱钱,卖十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的故事就会不断上演。
当年,钱学森为让祖国“挺直腰杆子”,执着于“两弹一星”研制,立下卓著功勋。
焦裕禄为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在漫天风沙漫地碱的兰考创造出多种治沙新招。
从根本上说,正是这种报效祖国情牵百姓的理想与抱负,使无数人焕发出执着创新的勇气与锐气,踏平坎坷以成大道。
③然而,创新之路上,失败是最亲密的伙伴,理想与热情往往会遭遇无数次失败的无情打击。
在相当意义上说,创新能力取决于个人的抗打击能力。
有资料显示,科研创新的成功率仅为10%左右。
如果没有对190多次失败的无畏,屠呦呦怎么能提取到青蒿素?倘若不能善待一次次失败,诺贝尔如何能发明炸药?一位著名画家说,所谓大师,其实是失败最多的人。
创新是壮丽的探险,只有不惧困难和挫折,视失败为“在成功路上”,并以百折不挠的精神砥砺前行,方有可能踏着失败拾阶而上,直至梦想的顶峰。
④“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以前,人家总说他是异想天开。
”当遭遇失败,创新者最希望得到“别泄气,当初我比你失败次数还多”的理解,最渴望获得“没事,咱查明原因从头再来”的支持。
宽容是一种智慧。
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对失败者的宽容度,决定着创新的成功率。
一些高精尖企业之所以创新成果不断,原因之一就是失败不仅不会被嘲笑,反而会得到尊敬。
有位院士回忆自己的创新之路时说,在他屡次失败后,正是恩师那句“我觉得你不是失败了,而是更接近成功了”的话,给了他坚持创新的耐心和信心。
【最新中考语文复习方案】(新课标·江西)第19课时 赏析环境,体会技巧
![【最新中考语文复习方案】(新课标·江西)第19课时 赏析环境,体会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4d9c7e305727a5e9856a61da.png)
第19课时┃ 赏析环境,体会技巧
真 题 例 析
[2014· 黄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长在心上的眼睛 梅贻涵 小驴的爸爸妈妈扔下当时才三岁的小驴进城打工的第 二年,奶奶的双眼突然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走路只能拄着 棍子。可最近,小驴惊讶地发现,奶奶的眼睛似乎复明了。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随堂演练
第19课时┃ 赏析环境,体会技巧
小驴的爸爸妈妈每到秋天都给小驴邮鞋。可这年秋 天,鞋没有邮来。小驴脚上的旧鞋,鞋底都快磨透了。可 他不想告诉奶奶,他知道奶奶没有钱买。冬天很快来了 , 小驴脚上的鞋急得张开了嘴 , 五个脚指头冻成了胡萝卜 头。 到了晚上,小驴脚痛,睡不着觉,他发现奶奶到了深 夜也不睡,总是背对着他坐着。小驴问奶奶,奶奶说: “躺 着累,坐一会儿。 ”许多天过去了 ,奶奶经常一坐就是大 半夜。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随堂演练
第19课时┃ 赏析环境,体会技巧
2.渲染气氛,为下文作铺垫 作者在写到比较紧张或轻松的气氛时,往往不直接描写 这种气氛,而是通过描写一些看起来显得有些压抑或轻松的 环境来间接表现这种气氛。如鲁迅的《故乡》开头的景物描 写: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没有 一些活气。 ”这段景物描写,是渐近故乡时“我”在船上的所 见,作者描绘出一幅死寂的故乡冬景图,为后文表现闰土等 人的人生悲剧作好了铺垫。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随堂演练
第19课时┃ 赏析环境,体会技巧
1 . 下 列 对 文 章 有 关 内 容 的 理 解 和 分 析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2 分)( B ) A.文章开篇“奶奶的眼睛似乎复明了”一句中的“似乎”表现 了小驴对奶奶切菜的熟练程度、发现饭碗被换等的疑惑 ,表达了小 驴对奶奶的关注之情。 B. “小驴脚上的鞋急得张开了嘴”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形 象地表现了小驴脚上鞋的破旧 ,直接引出下文奶奶深夜给小驴做鞋 和小驴在雪天给奶奶找药的情节。 C.文章通过大胖的眼睛真实地再现了小驴鞋子的破旧程度 ,穿 着如此破旧的鞋子找药,衬托出小驴对奶奶的深厚情感。 D.小驴不让奶奶抓住自己的脚,是因为小驴的鞋确实烂得不成 样子,怕奶奶知道事情真相,这个动作表现了小驴是个懂事的孩子。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说明文阅读——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说明文阅读——实用性阅读与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e9ba73b4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ac.png)
2025版
语文
甘肃专版
所以能种在树池里的树,最重要的是“抗逆性”强。所谓“抗逆”,就是能抵 抗逆境,耐受寒冷、干旱、贫瘠等各种不利于植物生长的条件。娇气的 树当不了行道树,比如开花漂亮的杜鹃、叶芽能泡茶的茶树,还有苹果、 樱桃之类的果树等,城市路边是没法种的。常见的杨树、槐树、栾树、 香樟等,无一例外都是好种好活、特别皮实的树种。 树木生长速度差异很大,速生树种三年五载就能枝繁叶茂,长得慢的可 能上百年还没手腕粗。但城市绿化,最好三五年内就能“成材”堪用,不 能指望“爷爷种树孙子乘凉”,儿子还没长大道路就要扩建了。
2025版
语文
甘肃专版
我国有八千来种树,但古往今来,人们选来选去,再精心培育杂交品种, 到如今连同国外引进品种,我国常见的行道树也不过百种左右。然而即 便聚焦这些“专业”树种,依然不存在百分百完美的行道树。比如银杏虽 美貌,但雌树落果味道臭;杨树高大速生抗逆性强,却会产生飞絮;榕 树树冠庞大好遮阴,但容易拱根破坏道路……作为一种生命体,我们无 法要求它们全方位地、完全符合人类的愿望。对任何地方而言,行道树 只要合适,就是最好的了!
2025版
语文
甘肃专版
北京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种植了大批杨树做行道树,包括加拿大杨、 毛白杨等不同种类,主要就是因为它们长得快。杨树长得最快的,是杂 交品种的“速生杨”:5年树,胸径【注】就能长到20多厘米!而5年的银杏 树,胸径只有7、8厘米,还算是树苗。
2025版
语文
甘肃专版
今年5月有个新闻,广东一男子被路边一片落叶砸晕。估计不少人看到标 题会想:能被树叶砸晕,这人得有多么弱不禁风?然而只要你看到那棵 树,就会庆幸自己没被落叶砸到——那是棵大王椰子,一片叶子足有三 米长、二三十斤重。椰子等棕榈类植物生长迅速、树形优美,成排种在 街边颇具热带风情。然而其叶片巨大是个隐患,需要及时清理老叶、枯 叶,要么就得想办法将树叶固定住。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讲学稿反思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讲学稿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54388ff453610661fd9f436.png)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讲学稿反思《人教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讲学稿反思》这是一篇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进中举》是一篇讽刺小说,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夸张、对比的艺术手法对腐朽的科举制度以及深受其毒害的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讲学稿十九范进中举【学习目标】1、品味精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
2、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学习重点】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
文题点明了小说的主要人物(范进)和事件(中举)。
中举是封建社会的秀才参加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
2.走近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代表作品是长篇小说《儒林外史》。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仅四卷,吴敬梓一生中大半时间在南京、扬州两地,他所交往的多是些上层人士,如官僚豪绅、纨绔子弟、举业中人、清客等,对他们的卑污的灵魂,腐朽的生活,一切秽行劣迹,有较深刻的了解;加上他个人经济地位的剧变,使他与广大下层人民有较多的接触,这些成了他创作《儒林外史》的丰富素材。
3.相关资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禹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
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
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
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
正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秀才第一名,紧接着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9课时散文阅读体会写作技艺开放拓展探究课件(含中考语文真题) 人教新课标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9课时散文阅读体会写作技艺开放拓展探究课件(含中考语文真题) 人教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c443b01f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e8.png)
·新课标
第19课时 │ 中考示例
( 选 自 《2010 中 国 散 文 排 行 榜 》 , 北 京 工 业 大 学 出 版 社 , 2011年出版,有删改)
1.文章主要写自然森林,第⑦段却详细描述了化工森林, 有何作用?
[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写作技巧及作用。解答时,先根据 第⑦段与前后文的关系判断属于何种写作技巧,然后,从第 ⑦段与文章主旨的联系分析其作用。
·新课标
第19课时 │ 中考示例
2.结合选文内容,为温丝莱特写一个简短的获奖感言。 [思路分析] 所谓获奖感言,就是主人公在获奖时要说的话。 一则完整的获奖感言应由称呼、表达喜悦或感激之情的语言、 结束语这几部分组成。此外,解答此题,一定要联系选文内容。 示__例__:__站__在__领__奖__台__上__,__我__感__到__十__分__荣__幸__!__在___这__里__,__我__要__感__ 谢__已__经__去__世__的__珍__妮__芙__太__太__!__没__有__她__无__私__的__关__爱___和__帮__助__,__就__ 没__有__我__今__天__的__荣__耀__,__我__将__永__远__怀__念__她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徽专用)2016年中考语文:第19课时-分析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课件
![(安徽专用)2016年中考语文:第19课时-分析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66346f75ef7ba0d4b733b0d.png)
安徽考点聚焦
安徽应考策略
随堂达标演练
第19课时┃ 分析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
4.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 分)(★)
[答案]把双弧形截面的风速与环境风速进行比较,突出了双弧形截面设计能提 高顶部风力发电机组的效率。
安徽考点聚焦
安徽应考策略
随堂达标演练
第19课时┃ 分析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
安徽考点聚焦 安徽应考策略 随堂达标演练
第19课时┃ 分析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
④仙人掌一般生长在干旱的沙漠里, 每次降雨, 仙人掌都会竭尽全力吸 收、储存水分。城市“仙人掌建筑”也是如此,住户们将各种植物种植在自 己大面积的户外阳台上, 整个建筑就像一座小型的光合作用工厂, 能够吸收 城市中的有害气体,并且释放新鲜的氧气,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为住户提 供清新、优雅的居住环境。每当花朵盛开的时候,红、黄、蓝、绿等色彩交 相辉映,在白色建筑表面的映衬下,犹如一幅美丽的百花图,加上天光云影 的点缀和追逐嬉戏的飞鸟,其中的住户宛如身处森林之中,十分惬意。
安徽考点聚焦
安徽应考策略
随堂达标演练
第19课时┃ 分析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
【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品味说明文语言,考查题型是“分析加点词的作用”。在 阅读时要注意揣摩那些表数字的词语,表范围及程度的修饰限制性词语, 体 味其表意的准确、 清楚, 还要善于透过那些看似模糊、 不准确的词语, 如“大 约”“估计”等,看到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有时,也可以通过对说明方 法的分析来品味语言。 根据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大体可从三个角度考虑: 语言准确、严密;语言平实与生动;说明方法角度。
【思路分析】 本题是考查说明方法的典型题型,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可按照“说明 方法+作用+说明内容”的答题模式作答。以“列数字”和“举例子”为 例,列数字:以具体的数字,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举例子: 以„„为例,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第19课《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9课《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e895b14a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bf.png)
19.怀疑与学问素养目标1.理解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及求学中要善于“疑”的道理。
2.把握文中各种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学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论述语言。
第1课时◎重点:理清课文思路,能够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情境预设一个人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成。
但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最后的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成果大,而有的人成果小,彼此有差距,有的甚至差距悬殊。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来说很有意义。
【预习导学】【走近作者】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
古史辨学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
著有《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背景介绍: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从小就有怀疑的精神,读书时善于提出疑问。
他一生在史学领域有许多非常有价值的研究,为祖国的历史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怀疑与学问》是他治学经验的结晶。
1.读准字音,牢记字形。
顾颉.( )刚程颐.( )萤.( )火懒惰.( )塾.( )师停滞.( )虚妄.( ) 步骤.( )2.认清词语,理解词义。
(1)流俗:(2)墨守:(3)虚妄:(4)盲从:(5)停滞:(6)不攻自破:3.温故知新,知识检测。
(1)议论文三要素:、和。
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
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2)论据类型:论据,可以是具体的事例、概括的事实和统计数据;论据,可以是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民间的谚语和俗语,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等。
(3)论证方法常见的有(事实论证)、、、、。
【答案】1.jiéyíyíng duòshúzhìwàng zhòu2.(1)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2016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篇现代文阅读第23课时揣摩品析词句分析段落作用作业(含解析)
![2016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篇现代文阅读第23课时揣摩品析词句分析段落作用作业(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2cd8b50a417866fb94a8e03.png)
第2篇现代文阅读第23课时揣摩品析词句,分析段落作用作业一、[2015·河南]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不读经典①“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
”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典的尴尬处境——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
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远之呢?②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
作家在写作时,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
他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多是写给他认为可以与之对话的人看的,并没有打算让大量的读者成为自己的粉丝,也没有其他的动机。
曹雪芹在“举家食粥”的窘境中写《红楼梦》,只是想写出“一把辛酸泪”,并没有想到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盆满钵满。
因此,经典不会时刻想着为你提供方便,不会挖空心思哄你逗你,不会因为你理解不了而降格以求。
③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
对于同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经典总能深入其中,烛照事件背后人性的晦明;而平庸的作品只会对那些热闹的戏剧性的过程趋之若鹜,对于故事之外的东西,它没有耐心,更没有能力去做更深入的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都取材于当时沸沸扬扬的桃色事件,这类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受到报纸花边新闻的追逐,但在这些地方人们发现不了那些驱动故事萌生和发展的动力。
只有列夫·托尔斯泰和福楼拜这样的作家,凭借他们天才的洞察力,精确地描绘了一个人的热情和梦想、挣扎和无奈,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和局限。
经典就是这样,瞩目事物的内部,触及事物坚硬的内核,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④因为经典太留意那些本质的东西,所以常常会忽略表层和细节,在表现形式上,有时会显得呆滞笨重,不以轻盈妩媚的姿容愉悦人。
就像许多真正大智若愚的人,常常会在小事上犯糊涂,会因某种笨拙的举止而被取笑。
倒是那些乖巧机敏的人,待人接物八面玲珑,但如果试图从他们身上发现独特的人格和精神,往往是缘木求鱼。
中考语文 考点跟踪突破19 说明方法与语言
![中考语文 考点跟踪突破19 说明方法与语言](https://img.taocdn.com/s3/m/9aeabb11b84ae45c3a358c7e.png)
考点跟踪突破19 说明方法与语言(一)(2016·济南)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①“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
在2015年10月5日之前,有谁能想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
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
自1878年发现其“真凶”——疟原虫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
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疟研究小组,从古代医术《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医术中所说的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190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在第191次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③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
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
正是这一治疟原理,使青蒿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的“天然克星”。
④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
中国发现青蒿素时,美国也研制出一种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喹,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产生耐药性,临床使用后患者还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
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物,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抵抗能力。
1976年1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
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⑤但青蒿素也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
提取青蒿素的原料贵且稀缺,近十几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人工合成青蒿素,但收效甚微。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f7d2fa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a9.png)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原文及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对于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就恭喜你答对了。
因为图形B是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不过,也许有人会选择图形C。
因为非对称性图形只有C一个,所以会被认为与其他图形不同。
确实如此,这也是正确答案。
答A也是可以的。
因为A是没有角的图形,所以A也是正确答案。
那么,D 又怎样呢?这是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因此D也是正确答案。
换句话说,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
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
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 我对此完全赞同。
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
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篇现代文阅读第19课时分析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一、[2015·通辽]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二维码是个啥?祁麟①一个位于加拿大亚伯达省拉科姆市的家庭农场,申请认证了一个奇特的玉米迷宫,成为吉尼斯世界纪录上最大的、可使用的二维码。
这个玉米迷宫面积达2.876万平方米,如果有人乘坐直升机,在玉米迷宫的上空用智能手机扫描这个迷宫图案,就能自动跳转到农场的专属网站。
原本属于辨识商业信息的一种工具,由此变得有趣起来。
②它是什么?③A._二维码,是用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即二维方向上)分布双色相间的矩形方阵,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新一代条码技术,看上去像一个双色方形迷宫。
它区别于常见的条形码(即一维码)。
B._在信息表达上,二维码能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位同时表达不同信息,因此可存储的信息量是条形码的几十倍,并能整合图像、声音、文字等信息;在功能上,二维码不但具有基本识别功能,读取方便,而且可显示更详细的产品内容,还能节约纸张。
④二维码有许多种类,其中最常见的QR二维码,是1994年由Denso-Wave 公司发明的,QR即英文Quick Response (快速反应)的缩写。
很明显,发明者就是希望QR二维码可让其内容快速被解码,这也是目前二维码的最显著特点。
⑤此外,二维码的特点还包括保密性好、制作成本低、容量大、编码范围广等。
它还具有纠错功能,二维码损毁面积达50%仍可恢复信息,并被正确识读,其译码可靠性高,错误率不超过千万分之一。
⑥二维码除了被广泛应用在文件信息存储、物流运输管理、身份识别、多媒体阅读、网上购物、即时交友软件、广告营销、电子票据等各个领域,还有一些更新奇的应用方式正在被不断挖掘出来。
⑦二维码门牌。
广州番禺区最近创新研发试用“出租屋智能手机巡查系统”。
出租屋管理员在上门巡查时,用智能手机读取门牌上的二维码信息,即可准确获取该户址的信息。
⑧二维码公交服务。
想知道你乘坐的公交车离站点还有多远,或者还有几分钟可以到终点站,只需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登录公交服务网站,便可轻松获知。
目前我国不少城市都已开始实现这种公交服务。
公交乘客不仅可以得到所有的乘车信息,甚至还可同时获取公交车站附近吃喝玩乐的信息,失物招领也可通过此平台发布。
⑨防伪隐形二维码。
因为荧光粉等印刷技术的进一步开发,一些商品开始使用隐形二维码。
这些隐形二维码裸眼看不到,必须通过红外激光照射才能进行扫描验证。
由于该技术生产过程比较复杂,造假者无法轻易复制。
⑩二维码导览。
在上海举行的一个国际雕塑展引进了二维码铭牌(装在机器、仪表、机动车等上面的标牌)技术。
智能手机的用户拍下二维码解码后,耳贴手机就能听到有关雕塑的具体语音介绍,不仅省去了语音导览等麻烦,也不会因大喇叭介绍打扰其他游览者。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1. 第③段画线A、B两处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A处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二维码的形状。
B.A处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揭示了二维码的本质特征。
C.B处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二维码的特点,很有说服力。
D.B处只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从数量上说明二维码的存储量大。
2.对本文说明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开头引用新闻引出说明的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二维码的主要特点是信息量大,读取方便,内容详细,解码快速等。
C. 选文⑥~⑩段主要说明二维码的新奇应用。
D. 一些商品开始使用隐形二维码,因为造假者无法复制。
3.下列关于说明文语言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新一代条码技术,看上去像一个双色方形迷宫”一句运用了平实的说明语言。
B.“二维码损毁面积达50%仍可恢复信息,并被正确识读,其译码可靠性高,错误率不超过千万分之一”中的“不超过”换成“大约”说明意思不变。
C.“发明者就是希望QR二维码可让其内容快速被解码,这也是目前二维码的最显著特点”中的“目前”一词强调的是时间,体现说明语言的严密性。
D.“二维码,是用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即二维方向上)分布双色相间的矩形方阵,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新一代条码技术,看上去像一个双色方形迷宫。
它区别于常见的条形码”句中“常见的”删去说明文语言仍然准确。
二、[2015·扬州]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方块汉字前途之争汪品先①方块汉字的前途,是我国知识界争论的百年话题。
②对于汉字的批评,首先来自其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
“五四”运动后推行白话文、拟定注音字母,进一步的主张就是废除方块字、实行拼音化。
然而建国后的实践表明:通过汉字简化和义务教育,汉字完全可以为大众所掌握,本身并不是造成文盲的主要原因。
③时至今日,废除方块字的主张不再活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如拼音文字那样逻辑分明,因此汉字可以用来传承文化而不适用于发展科学。
其实这里混淆了科学发展的传统背景和语言载体本身的特色。
国人撰写的学术论文,无论用的是中文还是英文,往往..有着论证不严、逻辑不清的毛病,这里既有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科学发展的遗传病,也有在近代封闭条件下形成的恶习惯。
文字无辜,这些毛病不该记在文字头上。
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各种文字的前途提供了重新排队的机会。
对于二进制的计算机编码而言,一个汉字只相当于两个拼音字母。
同一个文本,汉字的篇幅最短,输入计算机的速度也最快。
汉字直观,承载的信息量远大于拼音文字。
更重要的是汉字信息熵最高,有限数量的方块字经过搭配,可以构成无限多的新词;而依靠拼音字母的英文,需要不断制造新的单词才能表达不断出现的新概念。
因此,汉字常用的只有几千字,而英语的词汇量早已超过40万,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中并无优势。
⑤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主角,以汉语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在科学创新中应当具有潜在的优势.....。
一种文化能够保持几千年而不衰,其中必有原因。
值得参考的是犹太民族,三千年历史有两千年流离失散,却始终坚守着犹太教和希伯来文。
在外界压力下,犹太人凭着对知识和智慧的重视,以一千多万的人口,赢得了世界四分之一的诺贝尔奖。
华夏文化同样具有尊重知识和智慧的传统,是不是也在深处蕴藏着科学创新的基因,从而也有问鼎世界科学顶峰的前景?(选自2015年2月27日《文汇报》,有改动)4.根据文意回答:有人认为汉字没有前途的理由是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指出第④段中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推敲词句,回答问题。
(5分)(★)(1)第③段中加点的“往往”一词能否去掉?请结合内容说明。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细读第⑤段,说出加点的“潜在的优势”所指的内容。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结合文章和下面的材料说明:“砼”字体现了汉字在科学表达方面具有哪些优势?(4分)“为了方便读写,我国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将‘混凝土’一词简化为‘人工石’,后又将这三个字组合成一个新字——‘砼(tóng)’。
现‘砼’字已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
”——百度百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B [解析] 此题考查说明方法。
第③段画线A句要区分下定义和作诠释的不同:“下定义”是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作诠释”是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所以A句是下定义。
B句主要是把“二维码”和“条形码”作比较。
2.D [解析] 依据第⑨段内容,隐形二维码造假者无法轻易复制,说“一些商品开始使用隐形二维码,因为造假者无法复制”太绝对,所以D项错误。
3.C [解析] A项,“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新一代条码技术,看上去像一个双色方形迷宫”一句的语言很形象,而不是平实;B项,“不超过”和“大约”的意思不同,“大约”是可能“超过”,也可能“不超过”;D项,“常见的”是表示频率的一个词,删去太绝对化。
4.[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炼。
对于“汉字没有前途的理由”的内容主要在②③段,注意关键词“首先”“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最后整合好语言答题。
[答案] 汉字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适用于发展科学”或“逻辑不分明”)。
5.[解析] 该题考查说明方法。
先判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再一一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可以用“说明方法+作用+说明内容”的答题模式作答。
[答案] 列数字、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