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篇现代文阅读第19课时分析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作业(含解析)
中考语文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 第19课时 紧扣文本,揣摩情感课件 新人教版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第九页,共20页。
第19课时(kèshí)┃紧扣文本,揣摩情感
2.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表达效果。(4 分) 就人的本性而言,我们这些融.化.在大自然中的孩子,更 形同草木、露珠、鸟雀,从内向外地生长着,扎根大地,向 着天空。 ___“__融_化__”__在__这__里__指__人_扎__根__大__地__,__生__养__在_天__地__之__间__,__化__成_了__ ___大_自__然__的__孩__子__;__运_用__比__喻__,__生__动__(s_h_ē_n_g_d_ò_n_g_)形__象__地__表__现__了_人__与__ ___大_自__然__的__关__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9课时 紧扣文本(wénběn), 揣摩情感
第一页,共20页。
第19课时(kèshí)┃紧扣文本,揣摩情感
真题例析
[2014·乐山]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寻找父亲 ①肖霍洛夫在《静静的顿河》的卷首中,引了一句哥萨克 民歌:“你啊,静静的顿河,我们的父亲。”河流、山脉、草 原等自然风物所代表的故乡,是一个人的生养之地。正如父 亲一样,它不仅是血肉之躯,更是我们精神承继的主要源泉。 ②我的故乡,就是父亲的土地。父亲把我生养在其上,让 我在那广袤的土地上呼吸、游走、生长。就人的本性而言, 我们这些融化在大自然中的孩子,更形同草木、露珠(lùzhū)、 鸟雀,从内向外地生长着,扎根大地,向着天空。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第四页,共20页。
第19课时(kèshí)┃紧扣文本,揣摩情感
⑥我常常虚构父亲,直到我在二十岁以后才第一次见到他的照片:苍 白,瘦削。那时他才四十岁,然而已病入膏肓。从他明亮而有神的眼中, 我分明看出了一种坚强有力的人生意志,而这,绝不仅仅是他身体的信号。 这是他扎根大地,在大地上流浪所赢得的最为宝贵的赐予。父亲当过兵, 打过仗,最后是以复员老兵、木匠、民间艺人的身份流浪于白山黑水之间。 他拉一手(yīshǒu)好二胡,画一手(yīshǒu)好画,常常跑到野台戏班子里凑 数。
中考语文复习 第19课 时小说阅读理情节析人物明主题课件
“我要搭车,我得回家。” “不带!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我蹲大厢板就行。” “不带!”司机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 “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 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 “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 “ 谢谢谢…… 谢 ……” 最 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
中考示例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翻浆的心 淑敏 那年,我放假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 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①。 突然在无边的沉寂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 的车灯。 “你找死吗?!”司机破口大骂。 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 系着鬃绳的袋子。 例1
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司机说: “扶好你的脑袋。”就在他的右腿狠狠地踩下去之前,我双腿 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 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青年,在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面前, 可能要被卸成零件。“看他还有没有劲偷别人的东西!”司机 踌躇满志地说。 我心里安宁了许多。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在轮胎缝里爬,不 时还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 …… 他把 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 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 的东西搬进去呢……
“他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师傅这次 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 我们到了一个兵站,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 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跪坐在地 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 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了 “学”。 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 路……学学……”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第19课 《谈创造性思维》(原卷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涵养创新的精气神李秦卫①最近,围棋“人机大战”在韩国首尔收官,韩国围棋九段棋手李世石败给人工智能围棋程序AlphaGO。
对此,国人深受触动。
今年全国两会上,创新成了代表委员热议的高频词。
由此可见,在前沿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加迫切需要涵养创新的精气神。
②创新从哪里来?首先就需要有那么一种生存与发展的紧迫感与危机感。
5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背后的重要力量正是创新。
创新能力不足,“卖一台电脑只能赚一捆大葱钱,卖十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的故事就会不断上演。
当年,钱学森为让祖国“挺直腰杆子”,执着于“两弹一星”研制,立下卓著功勋。
焦裕禄为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在漫天风沙漫地碱的兰考创造出多种治沙新招。
从根本上说,正是这种报效祖国情牵百姓的理想与抱负,使无数人焕发出执着创新的勇气与锐气,踏平坎坷以成大道。
③然而,创新之路上,失败是最亲密的伙伴,理想与热情往往会遭遇无数次失败的无情打击。
在相当意义上说,创新能力取决于个人的抗打击能力。
有资料显示,科研创新的成功率仅为10%左右。
如果没有对190多次失败的无畏,屠呦呦怎么能提取到青蒿素?倘若不能善待一次次失败,诺贝尔如何能发明炸药?一位著名画家说,所谓大师,其实是失败最多的人。
创新是壮丽的探险,只有不惧困难和挫折,视失败为“在成功路上”,并以百折不挠的精神砥砺前行,方有可能踏着失败拾阶而上,直至梦想的顶峰。
④“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以前,人家总说他是异想天开。
”当遭遇失败,创新者最希望得到“别泄气,当初我比你失败次数还多”的理解,最渴望获得“没事,咱查明原因从头再来”的支持。
宽容是一种智慧。
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对失败者的宽容度,决定着创新的成功率。
一些高精尖企业之所以创新成果不断,原因之一就是失败不仅不会被嘲笑,反而会得到尊敬。
有位院士回忆自己的创新之路时说,在他屡次失败后,正是恩师那句“我觉得你不是失败了,而是更接近成功了”的话,给了他坚持创新的耐心和信心。
【最新中考语文复习方案】(新课标·江西)第19课时 赏析环境,体会技巧
第19课时┃ 赏析环境,体会技巧
真 题 例 析
[2014· 黄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长在心上的眼睛 梅贻涵 小驴的爸爸妈妈扔下当时才三岁的小驴进城打工的第 二年,奶奶的双眼突然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走路只能拄着 棍子。可最近,小驴惊讶地发现,奶奶的眼睛似乎复明了。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随堂演练
第19课时┃ 赏析环境,体会技巧
小驴的爸爸妈妈每到秋天都给小驴邮鞋。可这年秋 天,鞋没有邮来。小驴脚上的旧鞋,鞋底都快磨透了。可 他不想告诉奶奶,他知道奶奶没有钱买。冬天很快来了 , 小驴脚上的鞋急得张开了嘴 , 五个脚指头冻成了胡萝卜 头。 到了晚上,小驴脚痛,睡不着觉,他发现奶奶到了深 夜也不睡,总是背对着他坐着。小驴问奶奶,奶奶说: “躺 着累,坐一会儿。 ”许多天过去了 ,奶奶经常一坐就是大 半夜。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随堂演练
第19课时┃ 赏析环境,体会技巧
2.渲染气氛,为下文作铺垫 作者在写到比较紧张或轻松的气氛时,往往不直接描写 这种气氛,而是通过描写一些看起来显得有些压抑或轻松的 环境来间接表现这种气氛。如鲁迅的《故乡》开头的景物描 写: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没有 一些活气。 ”这段景物描写,是渐近故乡时“我”在船上的所 见,作者描绘出一幅死寂的故乡冬景图,为后文表现闰土等 人的人生悲剧作好了铺垫。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随堂演练
第19课时┃ 赏析环境,体会技巧
1 . 下 列 对 文 章 有 关 内 容 的 理 解 和 分 析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2 分)( B ) A.文章开篇“奶奶的眼睛似乎复明了”一句中的“似乎”表现 了小驴对奶奶切菜的熟练程度、发现饭碗被换等的疑惑 ,表达了小 驴对奶奶的关注之情。 B. “小驴脚上的鞋急得张开了嘴”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形 象地表现了小驴脚上鞋的破旧 ,直接引出下文奶奶深夜给小驴做鞋 和小驴在雪天给奶奶找药的情节。 C.文章通过大胖的眼睛真实地再现了小驴鞋子的破旧程度 ,穿 着如此破旧的鞋子找药,衬托出小驴对奶奶的深厚情感。 D.小驴不让奶奶抓住自己的脚,是因为小驴的鞋确实烂得不成 样子,怕奶奶知道事情真相,这个动作表现了小驴是个懂事的孩子。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说明文阅读——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2025版
语文
甘肃专版
所以能种在树池里的树,最重要的是“抗逆性”强。所谓“抗逆”,就是能抵 抗逆境,耐受寒冷、干旱、贫瘠等各种不利于植物生长的条件。娇气的 树当不了行道树,比如开花漂亮的杜鹃、叶芽能泡茶的茶树,还有苹果、 樱桃之类的果树等,城市路边是没法种的。常见的杨树、槐树、栾树、 香樟等,无一例外都是好种好活、特别皮实的树种。 树木生长速度差异很大,速生树种三年五载就能枝繁叶茂,长得慢的可 能上百年还没手腕粗。但城市绿化,最好三五年内就能“成材”堪用,不 能指望“爷爷种树孙子乘凉”,儿子还没长大道路就要扩建了。
2025版
语文
甘肃专版
我国有八千来种树,但古往今来,人们选来选去,再精心培育杂交品种, 到如今连同国外引进品种,我国常见的行道树也不过百种左右。然而即 便聚焦这些“专业”树种,依然不存在百分百完美的行道树。比如银杏虽 美貌,但雌树落果味道臭;杨树高大速生抗逆性强,却会产生飞絮;榕 树树冠庞大好遮阴,但容易拱根破坏道路……作为一种生命体,我们无 法要求它们全方位地、完全符合人类的愿望。对任何地方而言,行道树 只要合适,就是最好的了!
2025版
语文
甘肃专版
北京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种植了大批杨树做行道树,包括加拿大杨、 毛白杨等不同种类,主要就是因为它们长得快。杨树长得最快的,是杂 交品种的“速生杨”:5年树,胸径【注】就能长到20多厘米!而5年的银杏 树,胸径只有7、8厘米,还算是树苗。
2025版
语文
甘肃专版
今年5月有个新闻,广东一男子被路边一片落叶砸晕。估计不少人看到标 题会想:能被树叶砸晕,这人得有多么弱不禁风?然而只要你看到那棵 树,就会庆幸自己没被落叶砸到——那是棵大王椰子,一片叶子足有三 米长、二三十斤重。椰子等棕榈类植物生长迅速、树形优美,成排种在 街边颇具热带风情。然而其叶片巨大是个隐患,需要及时清理老叶、枯 叶,要么就得想办法将树叶固定住。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讲学稿反思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讲学稿反思《人教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讲学稿反思》这是一篇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进中举》是一篇讽刺小说,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夸张、对比的艺术手法对腐朽的科举制度以及深受其毒害的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讲学稿十九范进中举【学习目标】1、品味精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
2、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学习重点】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
文题点明了小说的主要人物(范进)和事件(中举)。
中举是封建社会的秀才参加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
2.走近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代表作品是长篇小说《儒林外史》。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仅四卷,吴敬梓一生中大半时间在南京、扬州两地,他所交往的多是些上层人士,如官僚豪绅、纨绔子弟、举业中人、清客等,对他们的卑污的灵魂,腐朽的生活,一切秽行劣迹,有较深刻的了解;加上他个人经济地位的剧变,使他与广大下层人民有较多的接触,这些成了他创作《儒林外史》的丰富素材。
3.相关资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禹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
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
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
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
正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秀才第一名,紧接着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9课时散文阅读体会写作技艺开放拓展探究课件(含中考语文真题) 人教新课标
·新课标
第19课时 │ 中考示例
( 选 自 《2010 中 国 散 文 排 行 榜 》 , 北 京 工 业 大 学 出 版 社 , 2011年出版,有删改)
1.文章主要写自然森林,第⑦段却详细描述了化工森林, 有何作用?
[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写作技巧及作用。解答时,先根据 第⑦段与前后文的关系判断属于何种写作技巧,然后,从第 ⑦段与文章主旨的联系分析其作用。
·新课标
第19课时 │ 中考示例
2.结合选文内容,为温丝莱特写一个简短的获奖感言。 [思路分析] 所谓获奖感言,就是主人公在获奖时要说的话。 一则完整的获奖感言应由称呼、表达喜悦或感激之情的语言、 结束语这几部分组成。此外,解答此题,一定要联系选文内容。 示__例__:__站__在__领__奖__台__上__,__我__感__到__十__分__荣__幸__!__在___这__里__,__我__要__感__ 谢__已__经__去__世__的__珍__妮__芙__太__太__!__没__有__她__无__私__的__关__爱___和__帮__助__,__就__ 没__有__我__今__天__的__荣__耀__,__我__将__永__远__怀__念__她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徽专用)2016年中考语文:第19课时-分析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课件
安徽考点聚焦
安徽应考策略
随堂达标演练
第19课时┃ 分析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
4.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 分)(★)
[答案]把双弧形截面的风速与环境风速进行比较,突出了双弧形截面设计能提 高顶部风力发电机组的效率。
安徽考点聚焦
安徽应考策略
随堂达标演练
第19课时┃ 分析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
安徽考点聚焦 安徽应考策略 随堂达标演练
第19课时┃ 分析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
④仙人掌一般生长在干旱的沙漠里, 每次降雨, 仙人掌都会竭尽全力吸 收、储存水分。城市“仙人掌建筑”也是如此,住户们将各种植物种植在自 己大面积的户外阳台上, 整个建筑就像一座小型的光合作用工厂, 能够吸收 城市中的有害气体,并且释放新鲜的氧气,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为住户提 供清新、优雅的居住环境。每当花朵盛开的时候,红、黄、蓝、绿等色彩交 相辉映,在白色建筑表面的映衬下,犹如一幅美丽的百花图,加上天光云影 的点缀和追逐嬉戏的飞鸟,其中的住户宛如身处森林之中,十分惬意。
安徽考点聚焦
安徽应考策略
随堂达标演练
第19课时┃ 分析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
【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品味说明文语言,考查题型是“分析加点词的作用”。在 阅读时要注意揣摩那些表数字的词语,表范围及程度的修饰限制性词语, 体 味其表意的准确、 清楚, 还要善于透过那些看似模糊、 不准确的词语, 如“大 约”“估计”等,看到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有时,也可以通过对说明方 法的分析来品味语言。 根据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大体可从三个角度考虑: 语言准确、严密;语言平实与生动;说明方法角度。
【思路分析】 本题是考查说明方法的典型题型,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可按照“说明 方法+作用+说明内容”的答题模式作答。以“列数字”和“举例子”为 例,列数字:以具体的数字,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举例子: 以„„为例,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第19课《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9.怀疑与学问素养目标1.理解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及求学中要善于“疑”的道理。
2.把握文中各种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学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论述语言。
第1课时◎重点:理清课文思路,能够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情境预设一个人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成。
但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最后的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成果大,而有的人成果小,彼此有差距,有的甚至差距悬殊。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来说很有意义。
【预习导学】【走近作者】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
古史辨学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
著有《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背景介绍: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从小就有怀疑的精神,读书时善于提出疑问。
他一生在史学领域有许多非常有价值的研究,为祖国的历史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怀疑与学问》是他治学经验的结晶。
1.读准字音,牢记字形。
顾颉.( )刚程颐.( )萤.( )火懒惰.( )塾.( )师停滞.( )虚妄.( ) 步骤.( )2.认清词语,理解词义。
(1)流俗:(2)墨守:(3)虚妄:(4)盲从:(5)停滞:(6)不攻自破:3.温故知新,知识检测。
(1)议论文三要素:、和。
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
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2)论据类型:论据,可以是具体的事例、概括的事实和统计数据;论据,可以是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民间的谚语和俗语,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等。
(3)论证方法常见的有(事实论证)、、、、。
【答案】1.jiéyíyíng duòshúzhìwàng zhòu2.(1)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2016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篇现代文阅读第23课时揣摩品析词句分析段落作用作业(含解析)
第2篇现代文阅读第23课时揣摩品析词句,分析段落作用作业一、[2015·河南]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不读经典①“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
”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典的尴尬处境——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
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远之呢?②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
作家在写作时,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
他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多是写给他认为可以与之对话的人看的,并没有打算让大量的读者成为自己的粉丝,也没有其他的动机。
曹雪芹在“举家食粥”的窘境中写《红楼梦》,只是想写出“一把辛酸泪”,并没有想到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盆满钵满。
因此,经典不会时刻想着为你提供方便,不会挖空心思哄你逗你,不会因为你理解不了而降格以求。
③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
对于同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经典总能深入其中,烛照事件背后人性的晦明;而平庸的作品只会对那些热闹的戏剧性的过程趋之若鹜,对于故事之外的东西,它没有耐心,更没有能力去做更深入的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都取材于当时沸沸扬扬的桃色事件,这类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受到报纸花边新闻的追逐,但在这些地方人们发现不了那些驱动故事萌生和发展的动力。
只有列夫·托尔斯泰和福楼拜这样的作家,凭借他们天才的洞察力,精确地描绘了一个人的热情和梦想、挣扎和无奈,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和局限。
经典就是这样,瞩目事物的内部,触及事物坚硬的内核,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④因为经典太留意那些本质的东西,所以常常会忽略表层和细节,在表现形式上,有时会显得呆滞笨重,不以轻盈妩媚的姿容愉悦人。
就像许多真正大智若愚的人,常常会在小事上犯糊涂,会因某种笨拙的举止而被取笑。
倒是那些乖巧机敏的人,待人接物八面玲珑,但如果试图从他们身上发现独特的人格和精神,往往是缘木求鱼。
中考语文 考点跟踪突破19 说明方法与语言
考点跟踪突破19 说明方法与语言(一)(2016·济南)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①“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
在2015年10月5日之前,有谁能想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
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
自1878年发现其“真凶”——疟原虫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
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疟研究小组,从古代医术《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医术中所说的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190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在第191次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③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
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
正是这一治疟原理,使青蒿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的“天然克星”。
④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
中国发现青蒿素时,美国也研制出一种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喹,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产生耐药性,临床使用后患者还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
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物,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抵抗能力。
1976年1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
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⑤但青蒿素也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
提取青蒿素的原料贵且稀缺,近十几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人工合成青蒿素,但收效甚微。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原文及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对于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就恭喜你答对了。
因为图形B是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不过,也许有人会选择图形C。
因为非对称性图形只有C一个,所以会被认为与其他图形不同。
确实如此,这也是正确答案。
答A也是可以的。
因为A是没有角的图形,所以A也是正确答案。
那么,D 又怎样呢?这是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因此D也是正确答案。
换句话说,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
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
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 我对此完全赞同。
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
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篇现代文阅读第19课时分析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一、[2015·通辽]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二维码是个啥?祁麟①一个位于加拿大亚伯达省拉科姆市的家庭农场,申请认证了一个奇特的玉米迷宫,成为吉尼斯世界纪录上最大的、可使用的二维码。
这个玉米迷宫面积达2.876万平方米,如果有人乘坐直升机,在玉米迷宫的上空用智能手机扫描这个迷宫图案,就能自动跳转到农场的专属网站。
原本属于辨识商业信息的一种工具,由此变得有趣起来。
②它是什么?③A._二维码,是用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即二维方向上)分布双色相间的矩形方阵,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新一代条码技术,看上去像一个双色方形迷宫。
它区别于常见的条形码(即一维码)。
B._在信息表达上,二维码能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位同时表达不同信息,因此可存储的信息量是条形码的几十倍,并能整合图像、声音、文字等信息;在功能上,二维码不但具有基本识别功能,读取方便,而且可显示更详细的产品内容,还能节约纸张。
④二维码有许多种类,其中最常见的QR二维码,是1994年由Denso-Wave 公司发明的,QR即英文Quick Response (快速反应)的缩写。
很明显,发明者就是希望QR二维码可让其内容快速被解码,这也是目前二维码的最显著特点。
⑤此外,二维码的特点还包括保密性好、制作成本低、容量大、编码范围广等。
它还具有纠错功能,二维码损毁面积达50%仍可恢复信息,并被正确识读,其译码可靠性高,错误率不超过千万分之一。
⑥二维码除了被广泛应用在文件信息存储、物流运输管理、身份识别、多媒体阅读、网上购物、即时交友软件、广告营销、电子票据等各个领域,还有一些更新奇的应用方式正在被不断挖掘出来。
⑦二维码门牌。
广州番禺区最近创新研发试用“出租屋智能手机巡查系统”。
出租屋管理员在上门巡查时,用智能手机读取门牌上的二维码信息,即可准确获取该户址的信息。
⑧二维码公交服务。
想知道你乘坐的公交车离站点还有多远,或者还有几分钟可以到终点站,只需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登录公交服务网站,便可轻松获知。
目前我国不少城市都已开始实现这种公交服务。
公交乘客不仅可以得到所有的乘车信息,甚至还可同时获取公交车站附近吃喝玩乐的信息,失物招领也可通过此平台发布。
⑨防伪隐形二维码。
因为荧光粉等印刷技术的进一步开发,一些商品开始使用隐形二维码。
这些隐形二维码裸眼看不到,必须通过红外激光照射才能进行扫描验证。
由于该技术生产过程比较复杂,造假者无法轻易复制。
⑩二维码导览。
在上海举行的一个国际雕塑展引进了二维码铭牌(装在机器、仪表、机动车等上面的标牌)技术。
智能手机的用户拍下二维码解码后,耳贴手机就能听到有关雕塑的具体语音介绍,不仅省去了语音导览等麻烦,也不会因大喇叭介绍打扰其他游览者。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1. 第③段画线A、B两处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A处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二维码的形状。
B.A处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揭示了二维码的本质特征。
C.B处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二维码的特点,很有说服力。
D.B处只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从数量上说明二维码的存储量大。
2.对本文说明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开头引用新闻引出说明的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二维码的主要特点是信息量大,读取方便,内容详细,解码快速等。
C. 选文⑥~⑩段主要说明二维码的新奇应用。
D. 一些商品开始使用隐形二维码,因为造假者无法复制。
3.下列关于说明文语言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新一代条码技术,看上去像一个双色方形迷宫”一句运用了平实的说明语言。
B.“二维码损毁面积达50%仍可恢复信息,并被正确识读,其译码可靠性高,错误率不超过千万分之一”中的“不超过”换成“大约”说明意思不变。
C.“发明者就是希望QR二维码可让其内容快速被解码,这也是目前二维码的最显著特点”中的“目前”一词强调的是时间,体现说明语言的严密性。
D.“二维码,是用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即二维方向上)分布双色相间的矩形方阵,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新一代条码技术,看上去像一个双色方形迷宫。
它区别于常见的条形码”句中“常见的”删去说明文语言仍然准确。
二、[2015·扬州]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方块汉字前途之争汪品先①方块汉字的前途,是我国知识界争论的百年话题。
②对于汉字的批评,首先来自其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
“五四”运动后推行白话文、拟定注音字母,进一步的主张就是废除方块字、实行拼音化。
然而建国后的实践表明:通过汉字简化和义务教育,汉字完全可以为大众所掌握,本身并不是造成文盲的主要原因。
③时至今日,废除方块字的主张不再活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如拼音文字那样逻辑分明,因此汉字可以用来传承文化而不适用于发展科学。
其实这里混淆了科学发展的传统背景和语言载体本身的特色。
国人撰写的学术论文,无论用的是中文还是英文,往往..有着论证不严、逻辑不清的毛病,这里既有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科学发展的遗传病,也有在近代封闭条件下形成的恶习惯。
文字无辜,这些毛病不该记在文字头上。
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各种文字的前途提供了重新排队的机会。
对于二进制的计算机编码而言,一个汉字只相当于两个拼音字母。
同一个文本,汉字的篇幅最短,输入计算机的速度也最快。
汉字直观,承载的信息量远大于拼音文字。
更重要的是汉字信息熵最高,有限数量的方块字经过搭配,可以构成无限多的新词;而依靠拼音字母的英文,需要不断制造新的单词才能表达不断出现的新概念。
因此,汉字常用的只有几千字,而英语的词汇量早已超过40万,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中并无优势。
⑤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主角,以汉语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在科学创新中应当具有潜在的优势.....。
一种文化能够保持几千年而不衰,其中必有原因。
值得参考的是犹太民族,三千年历史有两千年流离失散,却始终坚守着犹太教和希伯来文。
在外界压力下,犹太人凭着对知识和智慧的重视,以一千多万的人口,赢得了世界四分之一的诺贝尔奖。
华夏文化同样具有尊重知识和智慧的传统,是不是也在深处蕴藏着科学创新的基因,从而也有问鼎世界科学顶峰的前景?(选自2015年2月27日《文汇报》,有改动)4.根据文意回答:有人认为汉字没有前途的理由是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指出第④段中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推敲词句,回答问题。
(5分)(★)(1)第③段中加点的“往往”一词能否去掉?请结合内容说明。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细读第⑤段,说出加点的“潜在的优势”所指的内容。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结合文章和下面的材料说明:“砼”字体现了汉字在科学表达方面具有哪些优势?(4分)“为了方便读写,我国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将‘混凝土’一词简化为‘人工石’,后又将这三个字组合成一个新字——‘砼(tóng)’。
现‘砼’字已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
”——百度百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B [解析] 此题考查说明方法。
第③段画线A句要区分下定义和作诠释的不同:“下定义”是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作诠释”是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所以A句是下定义。
B句主要是把“二维码”和“条形码”作比较。
2.D [解析] 依据第⑨段内容,隐形二维码造假者无法轻易复制,说“一些商品开始使用隐形二维码,因为造假者无法复制”太绝对,所以D项错误。
3.C [解析] A项,“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新一代条码技术,看上去像一个双色方形迷宫”一句的语言很形象,而不是平实;B项,“不超过”和“大约”的意思不同,“大约”是可能“超过”,也可能“不超过”;D项,“常见的”是表示频率的一个词,删去太绝对化。
4.[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炼。
对于“汉字没有前途的理由”的内容主要在②③段,注意关键词“首先”“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最后整合好语言答题。
[答案] 汉字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适用于发展科学”或“逻辑不分明”)。
5.[解析] 该题考查说明方法。
先判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再一一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可以用“说明方法+作用+说明内容”的答题模式作答。
[答案] 列数字、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