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对联知识大全
对联的全部知识点总结

对联的全部知识点总结一、对联的概念及特点对联是指对仗平仄工整,意义相对应的两句诗文。
对联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仗工整,一句对上一句,两句之间往往存在着平仄谐美的对应关系,形成“句对”。
2、意境深远,对联在表达意义和情感时,往往富有内涵,抒发出诗情画意的美感。
3、大气磅礴,对联在表达文学和艺术方面,往往力求短小精悍,以大气磅礴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示出气势恢宏的特点。
二、对联的历史渊源对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汉朝,汉武帝时期已经有对联的雏形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唐代盛行对联,诗人杜甫、李白等都曾创作过许多脍炙人口的对联作品。
宋代以后,对联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明清时期,对联更是达到了鼎盛阶段,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风貌。
三、对联的艺术魅力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对联在表达意义和情感时,能够通过对仗和线条的优美组合,展现出诗情画意的美感。
其次,对联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往往能够通过简洁、精炼的表现手法,展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再者,对联在表现文雅之美、生活之美、书法之美、明理之美、人格之美等方面,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产生深远的文化影响。
四、对联的传承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对联在当代又产生了新的影响和发展。
一方面,对联在传承方面,通过书法绘画、节庆祝贺、宣传标语等各种形式,不断传承和发扬对联的艺术魅力。
另一方面,在发展方面,对联在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上,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和理念,使得对联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五、结语对联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瑰宝。
它不仅在汉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文学、美术、民间风情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联的精湛之美、思想之美、艺术之美,为中国文学艺术宝库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于对联的基本知识

关于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通称对子、联句、联语、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它将诗歌的高雅与劳动*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
以下是关于对联的基本知识,欢迎阅读。
一、对仗有3个基本要求如下:1、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2、词*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代词、数量词、以此类推。
3、词义相对如:我说天你说心脏,虽然都是名词,但意义相差太远,所以不行。
在所有字词中数量词、代词、副词、形容词、动词,都没什么讲究只要词*相同,基本就可以。
二、名词对的要点:名词对是诗词对仗的主力*,也是最复杂的常见的。
名词对有5种:天文、地理、动物、植物、时令。
天属于天文门,所有天文门的字都可以对。
如:雨、日、月、雾君属于人伦门,所有人伦门都可以对如:臣佐使子卿老夫妇等。
本门相对,属于工对,临门相对,属于宽对,比如,鸟对林前者是动物门,后者是植物门所以是宽对。
但对于一些常见的并称词汇,也可以认为工对比如:酒对剑花对鸟等。
三、严格对仗的3种情况:数目对、颜*对、方位对这三类,一般不能对不上,也不能宽对,必须各自相对。
但偶尔有例外,这个例外来自于借音对、借义对。
记住,上联有颜*的话,下联必须对颜*,四、特殊对仗:特殊对仗包括:借音对、流水对、错综对。
借义对比如:青山对沧海沧借了苍的音是借音对比如:杨柳对海天杨本身跟柳相对海本身跟天相对那么,杨柳对海天,虽然比较宽泛,但仍然认为很工整。
五、对联的3种特殊格式:1、无情对比如:(见机而作,入土为安)(木已半残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比如:(一匹天青缎,六味地黄丸)每个字都能对得上,整句话连在一起,含义却发生了重大改变这叫做无情对。
2、析字对:比如:(二人土边坐,一日月边明)3、集句对就是把古人现成的古诗词,对在一起比如:(读书破万卷,落笔超群英)上句是杜甫的,下句是李白的。
三类特殊的对仗1、借对借对包括借音对,借义对。
由于颜*对要求很严格,必须颜*对颜*,所以古人想出了变通的办法,就是用颜*的音去对。
整理对联知识

2. 反对:顾名思义,反对即上下两联意思 相对或相反。
3.串对:又名流水对,单看上或下联,意 思不全,上下联连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 思想意境。
。
对联的一般特点
5)内容关联。
串对
直登岳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姓家。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乐喜 做作
此联用于什么组织? 红 月
娘老
婚姻介绍所
搭牵 鹊红
桥线
请回答:
无苦
此为节日庆联,适用 私
心
于_____。
育
培
A、国庆节 B、教师节 C、劳动节
英桃 才李 功香 在满
D、儿童节
中天
华下
请回答:
观九
请在空白处填上合适 州
的数字?
巨
变
壮
奇
志一 代 风 流 抒 壮
写鬼写人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三、对联的形式
按时间和场合分: 1.春联: 春节时张贴在门上的对联; 2.槛联:用于堂屋、大厅前部柱子上的对联多 镂刻于木版悬挂在柱上,具有永久性; 3喜联:用于祝贺婚娶、建新屋、迁居; 4.寿联:他人过生日,送对联祝寿; 5.装饰联:多悬挂在堂屋墙上中堂画两侧、书 房墙壁上或悬挂在名胜古迹的壁柱上; 6. 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等。
宽式对偶个别字可重复。
日丽风和桃李笑,珠联璧合凤凰飞。
对联的一般特点
1、它可长可短,但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 2、上下联相同的位置词性应该相同。 3、上下联相同位置的语法结构也应该相同。 4、上下联平仄相谐。 5、内容关联。
6.节奏相合。 上下两联的停顿位置是相同的。 7.上下联尽量避免出现重复的字。
对联的108个知识点

对联应掌握的108个知识点第一部分:〖综合〗1、【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对联的核心是对立统一,其本质是对仗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2、【对联的历史】目前认为,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从律体文学形式出现的高峰期而论,“清联”可以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并驾齐驱从历史朝代来说,对联的萌芽阶段:从汉晋到唐;发展阶段:从五代到元;繁盛阶段:明清两代3、【桃符】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音“图”)、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为驱避鬼怪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书写文字的对联4、【对联与文字】汉族语言不同于其它民族语言,其它民族语言往往很难做出文字上的两两相对和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汉语文字字形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明,声调匀称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句,适合创作对联汉字的特点使对联成为汉语言文学所独具的一种艺术形式,各种拼音文字都不可能产生对联5、【副】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6、【言】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长句,尤其是长联,一般称字,而不论言,如昆明大观楼长联称百八十字联,而不称九十言联7、【字】一副对联的字数为全联文字数量的总和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八字;“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十四字;昆明大观楼长联为一百八十字8、【对联的标点】文章中引用对联一般在上联收尾处用标点符号一般而言,单句联联尾用分号为宜;中长联,联中已用了分号、句号,上联尾用句号为宜;至于某些表达特殊语气的标点符号,可使用疑问号或惊叹号等对联贴在墙上或门的两侧不用标点符号9、【上联】对联的前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10、【下联】对联的后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后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11、【全联】整幅对联,包括上联和下联12、【横批】是指挂贴于一副对联上头的横幅,一般指配合春联使用的文字,与名胜楹联配合使用的称横额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提高的作用因此,横批应当与主题内容相关,应当尤其精炼(实践中多以四字为格),也应当考虑平仄交替横批的字词和内容还应避免与上下联简单地重复横批应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应当是画蛇添足“横批”之“虚额”:不直书地名,或用典,或拟景,更具文采的横额,如南昌滕王阁的“仙人旧馆”,《红楼梦》中的“有凤来仪”、“杏帘在望”;“横批”之“实额”:直书该处地名、店名的横额,如“黄鹤楼”、“同仁堂”13、【对联的书写与张贴】对联(上下联)的书写格式,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在实用中一般是竖写竖写时,如果分成数行,则应注意上联要由右而左书写,下联要由左而右书写上端要平齐,下端最内行(即最末行)应较短使全联成为繁体的“門”字形而在在张贴、悬挂、雕刻对联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此时左右,应以面对对联的人的左右来确定)14、【绝对】又称为片玉对联中所谓的“绝对”一般有两重意思:一、指对联的技巧、用词之高妙达到空前绝后,甚至无与伦比的地步,令人叹绝二、因联句奇巧、新颖、难度大而长时间无人对出的出句,常被称为绝对或片玉如:明月照窗纱,个个孔明逐个亮(谐音镶嵌复姓人名:诸葛亮,字孔明)15、【合壁】或称“双壁”,指将“片玉”之联对上16、【短联】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少于七字的联语17、【中联】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在七至二十之间的联语18、【长联】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各达二十字以上的联语19、【句脚】在多句组成的对联中,每一分句的尾字称之为句脚,在单句联中,句脚即是联脚20、【联尾】上、下联的最末一个字21、【通用联】适用于较大的范围的对联,叫通用联如春联、励志联等22、【专用联】仅用于某一方面或某一特定对象的对联如: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此联仅适用于酒馆23、【胜迹联】为名胜古迹题写的楹联胜迹联包括山水风光联、园林古迹联、祠庙墓陵联和寺院道观联如:千峰拨地,万笏朝天24、【婚联】为婚嫁喜事所作的楹联,又称喜联如:琴瑟春常润,人天月共圆25、【寿联】为他人(或自己)祝贺寿辰而作的楹联旧时习惯,人到而立之年(年满30)方可称寿,因此寿联主要用于30岁以上的人如:南山欣作寿,北海喜开樽26、【挽联】也叫哀挽联,是在治丧祭祀时悼念死者的,故民间也称丧联如:绿水青山谁做主,落花啼鸟总伤神27、【题赠联】在社会交际应酬中用于题赠酬答的对联叫题赠联题赠联分两种,一是赠人,一是自题如: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28、【行业联】专门用于各行各业的楹联称作行业联如:虽是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29、【游戏联】以知识性、趣味性体现文字游戏的对联如: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30、【节日联】在节日期间书写、悬挂的对联如:春至芳菲入画图,化机活泼悟鱼鸢31、【春联】也叫“春贴”,它是对联家族中出现最早、最为普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品类五代时,蜀后主孟昶(音“厂”)亲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有确凿记载的最早的一副春联用红纸书写春联始于明初,相传有一种叫“年”的鬼害怕红色,人们为驱邪害,采用红纸明代时,“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例:春回大地,福满人间32、【网络对联】就是以传统对联知识为依托,以现代虚拟网络工具为交流手段的对联第二部分:〖格律〗A、〖基本要素〗33、【对联的格律】是指对联的实用、欣赏和创作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格式和规律。
对联知识摘抄

对联的基础知识摘抄:
一、起源与发展:
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
明清时期,对联逐渐发展成熟,并广泛应用于节庆、婚丧嫁娶、建筑装饰等方面。
二、结构与要求:
字数相等: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同。
词性相对: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词性要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句子结构要相似。
平仄相对:传统对联讲究平仄,一般要求上联末字为仄声,下联末字为平声。
三、分类:
按用途分:春联、寿联、婚联、挽联、门联、厅堂联、风景联等。
按内容分:抒情联、写景联、议论联、谐趣联等。
四、写作技巧:
选材:选取有意义的主题和素材。
立意:表达鲜明的观点和情感。
修辞:常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五、经典对联举例:
春联:上联“爆竹声声辞旧岁”,下联“红梅点点迎新春”,横批“辞旧迎新”。
寿联:上联“福如东海长流水”,下联“寿比南山不老松”,横批“福寿双全”。
六、对联的文化意义:
对联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
它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各种仪式中,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对联知识精选

对联知识精选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对联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对联知识1、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
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
两部分成双成对。
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
当然,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
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
2、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性的特殊语言。
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
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
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
3、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
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
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4、楹联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
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
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楹联基础知识汇总

楹联基础知识汇总对联简称对,俗叫对子或联语,一般上联叫出句、对公或对首,下联叫对句、对母或对尾;一、对联的特点:对联具备四个特点,即:字数相等、平仄相合、词性相对、内容相关;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二、对联的分类:从内容广泛来分类1、写景状物类:描写壮丽风景或雅兴志趣之事;例: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2、叙事咏物类:记叙咏怀、评述古人、体察社会、启迪后人;例:义存扶汉三分鼎===志在平金一片心3、抒情言志类:抒发思想感情,志趣理想;例: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新云4、格言哲理类:用满含哲理,意味深长的格言勉励治学立业,修身处世;例: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非难5、讽刺讨檄类:主要出自尖税矛盾得不别解决时,辄以对联形式讽刺檄讨;例: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三、对联的形式:1、正对例:龙藏巨海秋云淡===鸟宿荒冈夜月寒2、反对例:旧社会天灾人祸===新时代国泰民安3、串对流水对例: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4、工对又叫严式例: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5、宽对是和工对相对而言的例: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6、回文对回文又称回环它有三种不同的写法:①上联倒转作下联法:“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②上下联顺逆同一法:“北陵奇景奇陵北;南塔新奇新塔南;”③上下联颠倒互换法:“禽鸣听耳悦;鲤跃视神怡;”可读为“怡神视跃鲤;悦耳听鸣禽;”四、对联的写作技巧一、遣词技巧1、比喻法例:勤是摇钱树===俭为聚宝盆2、夸张法例: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3、衬托法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4、对比法例:心清水浊===山矮人高;5、反对法例: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6、自对法例:闲云野鹤翩翩去===万水千山得得来其中,“闲云”与“野鹤”“万水”与“千山”,自对颇工7、借对法例: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8、借代法例: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9、双关法例: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荷”、“藕”、“杏”、“梅”另有谐音,第二层意思是: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须媒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第二层意思是:怜子心中苦;离儿腹内酸;10、用数法例:万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孤庙独宿一将军,单枪匹马===对河两岸二渔翁,并钓双沟二、用字技巧1、拆字法例: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2、合字法例:八刀分米粉===千里重金钟3、复字法例:佳水佳山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4、叠字法例: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年年暮暮朝朝;5、同字异音法例: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6、同音字法例: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休来道者来;7、谐音法例: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8、漏字法例: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上联表示缺衣一,下联表示少食十,横批表示无东西;此外还有同傍法、拟声法、析数法、应首法、数字领法、交叉法、复韵法、虚字法、玻璃字对三、组句技巧1、回文法例: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1倒句回文例:结同心果===开并蒂花倒读即为:2倒章回文例: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倒读即为: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2、排比法这种方法多用于长联例:鹄比翼,花颦眉,柳拂裙,画意更兼诗意==林蕴幽,水凝碧,山环翠,东湖不让西湖3、顶针法例: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4、反复法例:佛言不可说,不可说===子曰如之何,如之何;5、嵌字法:分嵌中还可分为若干种;1整嵌:就是把名字整个嵌人联语中,并保持名字的整体性;例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2分嵌:将一个名字拆开,分别嵌入上下联的有关位置;6、反问法例:不经几番麻炼===怎成一段锋芒7、设问法例:雄关百二谁为最===要路三千此并名;8、分总法1先总后分式;例:四声平、上、去、入===八字年、月、日、时;2先分后总式;例: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此外还有潜意法、歇后语法、婉曲法、层递法、无情法五、对联的禁忌1.忌同声落脚2.忌同声收尾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4.忌孤平或孤仄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6.忌同义相对※在对联创作中运用平仄规律,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在不因词害义的前提下,上下联的句脚最后一个字,应尽量做到上仄下平;如:天赐灵湖,幅幅美景天铸就;地书华章,张张图画地生成彭贤伦题罗甸县烈士陵园长廊联;2长联中,分句停顿的字,平仄应当交替、相对;一般情况下,1—11字为短联,12—20字为中联,20—29字为长联,30—60字为中长联,60—100以上为特长联;3上下联相对的每个音节上停顿的字,以及相对的每一个分句停顿的字,平仄应当对立;如:生似高山仰日月;逝如流水汇江湖沙先贵题罗甸烈士陵园大门联;4对联上下联的句脚,原则是以“上仄下平”为好,但,如果因内容限定,不好做到的话,也可以不拘平仄,不能因词、因声而害义;5对联中有些特殊的字词对偶,可以不拘平仄,主要是同字相对、专用名词相对、文言虚词相对,用字技巧奇险的字相对可以不拘平仄正如红楼梦里林黛玉对香菱谈诗时所讲的“如果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立是使得的”;近日人潮沸腾;来日天翻地覆;其中“日”字相对,平仄相同,不讲究对立;※关于调平仄的三种格式①按音步调平仄:②按语意调平仄:③上联不论,下联工对:上联只管按意思说去,不拘平仄,下联要与之严格工对;六、对联的基本要素1、字数句数相等:上、下联用字数目及句子数目完全相等,是对联的首要要条件;上联如五言对五言、七言对七言等如罗方友题罗甸千岛湖联:一坝横空,天光云影平湖聚上联两句11言;万峰耸立,木色山辉深谷飘下联两句11言;桃花开喜色上联五言;柳浪荡情歌下联五言;2、词性相当:上下联句法结构的对应位置,用词的词类属性要一致;对联的对偶,对于词语的要求,是上下联相对的词或词组在词性上必须一致,这是对联的精髓词性相当指的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等等,即同类词对同类词,所属范畴越小,对仗越算精工;如王晓毛题罗甸千岛湖:雾锁三龙湖,雾散鱼如天上客;云封千里路,云开鸟似水中仙;花外子规燕市冷↓↓↓↓↓名词方位词名词名词形容词↑↑↑↑↑柳边精卫浙江潮3、结构相应:指语法结构相称;所谓结构,即几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叫结构;水作青罗带↓↓↓主语谓语宾语主谓动宾↑↑↑山为碧玉簪4、节律相协:对联中语句的语流节拍,上下联要一致,即单音节对单音节,双音节对双音节,多音节对多音节;构成句子的词组和节奏,在“五言”诗中,一般句式为“二二一”或“二三”;在“七言诗”中,一般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三”;对联,因为字数多少灵活,篇幅不拘一格,故无固定格式;但上、下联句式必须一致,否则就造成“失拍”;对语的节奏是音和义的停顿规律,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两种;①语意节奏:如“党兴盛举;春润神州”为“二二节奏”;②声律节奏:一般以两个字为一节奏,又称音步,构成声律单位,以此论节奏;不雨山常润↓↓二三↑↑无云水自阴帆运浮云阔↓↓↓二二一↑↑↑江空得月多5、语意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关联,统一于主题;对联,顾名思义,不仅要对偶,而且要相联;如果内容上缺乏有机的联系,即使上下联文字对偶再工整,也只能是毫不相干的两句话,不能组成有意义的对联;一般上联写景、下联抒情;上联轻,下联重;上联虚、下联实;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下面这一副上下联无关联,就不能称作对联:门前绿水流将去;屋里青山跳出来;6、平仄相对:联文用词缀句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位置的用字平仄要相反;对于单边两句及两句以上的复句联,每句句脚平仄按音步递换,句脚拼节形成“仄顶仄,平顶平”的格局;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平仄,古代汉语中平、上、去、入四声的简称;平仄相对的要求,是为了使对联读起来,节奏分明,声调和谐,起伏跌宕,抑扬有致,形成一种音乐美;要使平仄运用得好,首先要了解“四声”;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对四声的划分略有不同;旧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新四声:–′ˇ‵;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第三声、去第四声简言之,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第一、二声为平声;第三、四声为仄声新四声;判别声调平仄遵循“双轨制”,但旧四声、新四声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出”为旧四声,当仄声用;平仄声律是诗词对联可知律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平仄,就没有诗词对联;所以,创作时,一定要学会调平仄,这是基本功,不是可有可无的;。
全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全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对联的基本概念对联是一种有规律的语言形式。
对联一般由前衬和后衬两个句子组成,前衬和后衬在意义上相互呼应,语言形式上相对称。
对联的创作要求用典、工整、完整。
用典是指对联中要用到典故、历史、文学、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体现文化积淀;工整是指对联的排比结构要求匀称平稳、字数相等,形式上要求和谐;完整是指对联要有内容,要有积淀,要有意义,不是空洞的、无聊的文字排列。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二、对联的类型对联可以分为诗对、散对、俚俗对等多种类型。
1、诗对诗对是使用诗体形式的对联。
因此,诗对的前衬和后衬都必须符合诗句的韵律和字数的要求,前后句还可以呼应联想。
诗对需要有诗的意境和韵味,用词需精练。
例如:“春水轻舟跨枝嫩,秋风嘹亮泊叶深。
”2、散对散对是使用散文形式的对联。
散对的排比结构更显灵活,没有严格的音律和字数要求,但前后句意义呼应,句式工整的特点依然需要遵循。
例如:“山高水长有彩虹,花暗莺喧竞蝶飞。
”3、俚俗对俚俗对是指内容多为儿歌、笑话、顺口溜等俚俗之文。
俚俗对是对联中生活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形式上更灵活,内容上富于幽默。
例如:“官有官言不算官,民有民气更难民。
”三、对联的创作方法对联的创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用典、排比、对仗、意境、清新、幽默。
1、用典对联的创作离不开历史典故、传统文化、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内容。
对联的用典要求在短短的两句话中有所呈现,不但要求在句子中有典故的隐喻,还得结合上下文的含义,在短小的篇幅中传递深厚的文化内涵。
例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篙春水笑吟风。
”2、排比排比在对联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排比是指在对联中,前后句之间在韵律上需要达到一种和谐统一,句式严整对称,套韵工整。
例如:“山寺钟声动地来,夜半猿啼影树花。
”3、对仗对仗是指对联中前衬和后衬的形式对称。
对仗一般可以从音韵上、意义上、句式上等多个方面呈现,对仗使得对联的前后句更加丰富多彩,富有韵味。
对联基本知识对联大全

对联基本知识对联大全1、对联基本知识目前仍有不少楹联爱好者不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或了解少,不免有一些出律和犯忌的对联出现在现实生活中。
这种象长久下去,不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因此我们理和摘录这方面的知识,让读者能较快了解对联起源发展状和一般分类标准,掌握对联写作常识,明确对联张贴的要求和法。
让我们与广大楹联爱好者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联艺水平。
叠对联起源及特点与分类对联又称楹联、对子、联语,是由两串字数相等、句式相同、平仄和谐、语意相关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
多用来悬挂或粘贴在墙壁和楹柱上,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
对联扎根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融《诗经》的对偶规范、诸子百家的学说、辞赋的修辞文采、骄文的对仗声律、唐诗的风范格韵以及民间的桃符形式为一体,题材丰富、风格多样,集情意韵形之美,收雅俗共赏之效。
这一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学传统艺术形式,源远流长,历经千余年不衰,深受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成为我国文艺百花园中一枝精致夺目的奇葩。
对联的起源可以远溯到桃符。
桃符又名仙木,是古人过年时悬挂在门两边,画着传说中镇邪除妖的神茶和郁垒神像的桃木板。
后来桃符逐渐简化,上面只画符咒或只写“神茶”、“郁垒”的名字。
这种桃符每年除夕更换一次,王安石在《元日》中写到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即指此事,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但这种桃符只是为了求神灭祸、祈求吉祥,没有独立使用对仗句子的意识,还不是文学意义上的对联。
五代时,符咒和“神茶”、“郁垒”的名字逐渐被联语替代。
据说这源于后蜀国君孟爬的一个突发奇想的旨意。
后蜀广政二十七年,孟爬突然下了一道旨意,命群臣在桃符上题写对句,比试才华。
群臣写来写去,孟爬都不满意。
最后孟爬索性自己提笔写出了一副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后来这种过年在桃符上写联语的形式慢慢传人民间,深受百姓的喜爱,越传越广。
虽然这副五言联并不一定是我国的第一副对联,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它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对联知识

对联常识
特点: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2.平仄相对,音调和谐。
3.词性相对,结构相同。
4.内容相关,不能重复。
词性相对,结构相同。
一般是: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新风——旧俗(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莺歌——燕舞(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
迎新春——辞旧岁(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
千山秀——万木荣(数词对数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平仄相对,一般都要求仄起平收。
海到天边云是岸山登绝顶雪为峰,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联的常识

对联的常识对联的常识对联常识(一):起源、分类、特点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1)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
(2)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3)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
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
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
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
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等等,对联做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从律诗中分化出来的。
这是现代对联的来源之一。
对联的另一个来源是集句。
把原来各不相干的词句按照一定意义集在一起,恰成对偶,也可形成很好的对联。
沈括《梦溪笔谈》说,王安石曾摘“鸟鸣山更幽”对古人诗句“风定花犹落”。
对联知识大全

对联知识大全对联,又称对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由两句意思相对应、声韵相呼应的诗句组成的文学创作。
对联语言简洁明了,押韵翔实,形式多样,寓意深远,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下面是对联知识的大全。
一、对联的定义对联是由两个相对应意思的诗句组成的对子,常用于年画、楹联、黄梅戏等文艺形式,具有祝福、警策、抒情等多种作用。
二、对联的分类1. 国画对联:与国画搭配使用的对联,多用于写意画和花鸟画上。
2. 山水对联:与山水画搭配使用的对联,通常描绘山水之美。
3. 人物对联:与人物画搭配使用的对联,多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4. 楹联:一种常用于庙宇、宫殿、牌坊等建筑物上的对联。
5. 年画对联:拜年时用的对联,多为祝福之意。
6. 诗联:由两首诗的上半句和下半句组成的对联。
三、对联的要求与技巧1. 对仗:对联两句之间要有对仗关系,包括平仄、声调、声母韵母等。
2. 合乎意境:对联的意境相对应,要体现出主题的内容和情感。
3. 字数对称:对联的字数要保持对称,不可多一字或少一字。
4. 内容鲜明:对联的内容要表达明确,不可模糊不清。
5. 押韵规范:对联的韵脚要规范,要求字音谐和。
四、对联的价值与作用1. 艺术价值:对联是一种艺术形式,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才华和审美水平。
2. 文化传承: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3. 教育指导:对联常常用于警策和教育引导,能够表达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价值观。
4. 智力训练:对联的创作需要结合语言的音韵和意义,对于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著名对联家1.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对联创作造诣高,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2. 邵雍:南宋理学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对联家,对联造诣深厚,作品流传至今。
3. 梅辉祥:晚清著名对联家,对联创作出了许多作品,追求艺术和品质的高度统一。
对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
对联基础知识总结篇

对联基础知识总结篇对联基础知识总结1 对联的起源?对联到底起源于何时,尚无确切考证。
一般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对联起源于桃符,另一种认为对联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2 什么是对联?对联又叫做动人两行字,是文学的一种表达形式,是文字的艺术,对联虽然多是短句,但却有着深刻的内涵,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东西。
对联不仅上下句要对仗,而且还要关联。
3 什么是汉字平仄?按照普通话来说,汉字发音是阴平或者阳平的为平,发音为上声或者去声为仄。
也就是普通话的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
4 对联为什么读起来朗朗上口?因为汉字的平仄和谐交替产生乐感效果。
5 平水韵中汉字是如何区分平仄?① 平水韵中读音为平的汉字分为上平、下平,这与我们普通话中的一声、二声差不多,但也有区别② 平水韵中读音为仄的汉字分为上声、去声、入声。
上声、去声与我们普通话中三声、四声差不多,但也有区别③ 平水韵中多出一个“入声”,入声是平水韵字的一个声部的集合。
也就是说平水韵里有五个声部。
而平水韵中“入声”部的汉字现在已经被归入到今音的一声二声三声四声里了。
6 对联的平仄规律主要由几部分组成?三部分。
诗律马蹄律意节律7 诗律的正格是什么?1: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五言:“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和“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8 马蹄律正格马蹄律是把句子中每两字分为一个音节,叫做“二字而节”,每一节同是平声或同是仄声;相邻两节平仄交替,上下两句则是逐节平仄相反,叫马蹄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9 关于马蹄律变格没有严格遵循“平仄两两交替”规则即可视为马蹄韵的变格。
句中平仄和句脚平仄都存在变格。
句中平仄和句脚平仄变格都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
10 意节律意节律是对诗律和马蹄韵的补充,主张联句内应遵循词组或节奏点平仄交替的规则。
11 怎样对待和使用三种平仄理论?应该以马蹄韵和诗律为基础,意节律为补充,具体而言诗律可以安排好由一个和两个分句组成的联句的格律问题;马蹄韵解决了多个分句的联句的韵脚安排问题;意节律则解决了含领字、衬字或多音节专用名词的句内平仄安排问题12 什么是失替?不管是5个字、7个字的句子,或者更多的字的句子,在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字的平仄都是交替出现的。
对联的90个知识点

对联的90个知识点1. 对联是由上下两句对称的诗句组成的,通常以七言或五言为主。
2. 对联的结构分为上联和下联,上联放在右边,下联放在左边。
3. 对联的内容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主题,如节日祝福、人物赞美、自然景观等。
4. 对联的韵律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声调相对应,形成和谐的韵律感。
5. 对联的字数一般为4个字或6个字,也有少数为8个字的。
6.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7.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8.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9.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0.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1.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2.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3.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4.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5.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6.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7.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8.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9.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20.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21.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22.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23.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24.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25.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26.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对联知识

对联知识一、尾字平仄规则一副对联,上下联收尾的各一个尾字,合共两个尾字,必须是一平一仄。
在正格联中,这个原则是铁定的,不能更改.一般要求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
当然,正如前面所讲,有些变格联,如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则是平起仄收的,不过这在浩若烟海的古今楹联中,却是为数不多的。
二、句中平仄规则句中平仄,指的是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一般规律是,同一联句当中,每两个或三个字要互换平仄。
(平仄交替规则)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
(平仄对立规则)公式如下:(以下所举的,皆是正格,变格不计在内)1、一言联格律。
上联:仄下联:平例如虎雨画墨龙风诗泉2、二言联格律。
上联:仄仄下联:平平例如上海彩凤绿叶良友宁波金龙红花好书3、三言联格律。
三言联格律有两种:A上联:平仄仄,下联:仄平平。
B上联:平平仄,下联:仄仄平。
例如:三尺剑桃叶渡空中月六钧弓琼花台水底天4、四言联格律。
A上联: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平平。
如:天明鸟语==月夕鸡栖(夕字古仄)B上联:仄平平仄。
下联:平仄仄平。
例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杰字古仄)5、五言联格律A上联:平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仄平平。
例如残灯明市井==晓月辨楼台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B上联:仄仄平平仄,下联:平平仄仄平。
例如: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6、六言联格律。
上联:仄仄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
2 对联的格律[转贴]例如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秋水长天一色===落霞孤鹜齐飞(下联平仄为“仄平平仄平平”,是一种变格)7、七言联格律。
A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如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白字古仄)名传塞北三千里==味压江南十二楼。
(压字古仄)B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如地到无边天作界===山臻绝顶我为峰。
(绝字古仄)八言联也可以是四言联的组合。
8、八言联联格律。
A上联: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关于对联的知识

关于对联的知识
对联的基本知识:
1、字数相等。
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
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
2、词性相对。
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也要对称。
3、意义相关。
上下联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构成有机整体。
4、节奏相合。
上下两联的停顿位置是相同的。
5、平仄相谐。
平仄相谐使对联有音乐美。
对联的书写和张贴:
书写时,要注意上下联都是竖行书写,从上到下,中间不加标点符号。
书写要讲求美观,必须字字对称,行款整齐。
张贴时,要按照传统习惯,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分别。
对联又叫对子、楹联、楹贴、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炼、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
常见的有:春联,门联,喜联,挽联,名胜古迹联文艺作品联等。
对联知识

对联知识【上联】对联的前半部分。
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
上联一般以仄声字结尾(亦有极少用平声字者)。
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右侧。
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
【出句】先出而令人后对的句子,多用于应对。
一般指上联,但根据收尾字平仄声判断,有的则为“下联”,如出句“三光日月星”(平声尾,应是下联)。
【出对】先出的半副对联。
为应对中的用语,多为上联,个别时为下联。
清·陆以《冷庐杂识·卷四·对对难》:“吾郡有师弟同赴省试,至武林关,天晚关闭,师出对曰:‘开关迟,关关早,阻过客过关。
'弟应声曰:‘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对公】即上联。
林芳胜等《古今对联荟萃》:“上联……还有人称作‘对公'……”。
参见上联条。
【下联】对联的后半部分。
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后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
下联一般以平声字结尾(亦有极少用仄声字者)。
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左侧。
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
【对对】①后对的半副对联。
为应对中常用语。
多为下联,个别时为上联。
②对成句子之意,前一“对”字为动词,组成动宾结构的词语。
《对类引端》:“对对者,整对出比之字与意也。
出比三字五字,则以三字五字对之,出比七字以至十余字,则以七字十余字对之,如门之一对,履之一对,袜之一对。
务使长短相齐、广狭相等,不容有铢黍之讹,故谓之对对。
”【全联】犹言“上下联”。
吕云彪《楹联作法》:“全联之平仄,须处处调和顺达。
”【半联】半副对联,指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
产生半联的原因,一是历史久远,其中的半副联实物下落不明,而又不见原文记载;二是有影响的绝对,尚未征得好的结果。
近代著名半联较多,如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阴谋的“本庄满清平,打出二张一万。
”【单联】①即半联(上联,或下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知识大全一、什么叫对联:对联又名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辞典》释),来源于律诗的四联八句。
二、对联的形式对联有联语和对句之分。
○对句没有特别的形式要求,主要是口头进行,诉之于听觉,倘记录于书面,则按联语形式但决不带横额。
○联语必须写出来张贴或悬挂;有些还必须配上横额。
联语可以用任何书体来书写。
上联:第一句,叫出句,也叫出联,如门第春常在下联:第二句,叫对(应)句或应联,如人家庆有余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
如福星高照其贴法有三:甲式(传统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
乙式(常用):上联在基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
丙式(不常见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顺序却是从左至右。
对联的形式,按时间和场合分:1.春联:春节时张贴在门上的对联;2.楹联:用于堂屋、大厅前部柱子上的对联,多缕刻于木版悬挂在柱上,具有永久性;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 收拾山河酬状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3.装饰联:多悬挂在堂屋墙上中堂画两侧、书房墙壁上或悬挂在名胜古迹的壁柱上;4.喜联:用于祝贺婚娶、建新屋、迁居;如婚联:巧借花容添月色欣逢秋夜作春宵5.寿联:他人过生日,送对联祝寿;如: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6.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
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三、对联的对法:从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关系看,可分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1.正对:上下两联所表达的内容相似或相关。
例:福如东海浮舟沧海两个黄鹂鸣翠柳春蚕到死丝方尽寿比南山立马昆仑一行白鹭上青天蜡炬成灰泪始干2.反对:顾名思义,反对即上下两联意思相反。
例:红军中,官兵夫,衣着薪饷一样白军中,将校尉,饮食起居不同3.串对:又名流水对,单看上或下联,意思不全,上下联连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意境。
例:春色满园关不住人生自古谁无死纸上得来终觉浅一枝红杏出墙来留取丹心照汗青绝知此事要躬行对联是对称的两句话,上句叫上联,也叫“初句”;下句叫下联,也叫“对白”四、对联的特点:1.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平仄要和谐、相对,尤其是上下联的尾字,平仄要交错,一般上联要用仄声字,下联尾用平声字。
否则拗口。
2.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
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3.上下联某位置上的词性必须相同。
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
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
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例:明月松间照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闭门推出窗前月清泉石上流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投石冲开水底天4.上下联的字数同时可长可短。
一般最短四字,长可达数百字。
五、对联的平仄:按现代汉语标调,一声为阴声,音高而平;二声为阳声,音由下往上。
(以上为平声)、三声为上声,音由上往下再往上;四声为去声,音由高往下(以上为仄声)。
古入声字已消失。
对联平仄口诀:“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例:白居易《忆江南》中的三四句,即是一副工整和谐的对联:日出/江花/红/胜火(仄仄平平平仄仄)春来/江水/绿/如蓝(平平仄仄仄平平)又如:云带钟声穿树去平仄平平平仄仄月移塔影过江来仄平仄仄仄平平另,古诗的音节主要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双音步”,一是一字一顿,叫“单音步”。
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对联也可如此。
例如:窗含西岭千秋雪-平-仄-平仄门泊东吴万里船-仄-平-仄平上联中的“窗”和下联中的“门”是平对平,“西”与“东”是仄对仄。
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六、对联的起源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
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
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
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
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七、对联和作官道德新官上任,万民拭目:是贪是廉?为愚为贤?古代没有发表施政演说的习惯,长篇文章不方便,从宋代起就开始在官署衙门撰题对联,以表明自己的官风、心迹、政愿等等。
一副对联言简意深,不但醒目,还可久存,至明代就已多见,到清代则几乎成了各级官衙普遍的故事了。
南宋有个余某,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有军政大权。
他一到任,就在行署大门自题对联:一柱擎天头势重;十年踏地脚跟牢。
门楣是“靠实功夫”。
对联表明他肩负重任,脚踏实地,以十年为期,治安全蜀的决心和意志。
他还设招贤馆接待来访的各界人士,但因事务繁忙,有时需要来访者略等,便在门上写了这样的对联:老子亦常来侍候;诸公聊复忍斯须。
联语诙谐亲昵。
“老子”是谑称,非自傲之词。
清代宁波府郡署有一任太守写过如下的对联:念厥职非轻,休戚与六邑相关:曰慎,曰清,曰勤敏;求斯心可问,是非唯群言是度:不宽,不猛,不因循。
表示了自己重职守、勤政事、兴群言、慎举措的作风。
古人的作官道德就其要者来说,大约有5项内容。
一曰不贪不贿。
《七修类稿》载明代弘治年间吏部尚书王恕官署门联为:任于朝者,以馈送及门为耻;任于外者,以苟且入都为羞。
嘉靖年间有位叫钱要一文,不值一文,难欺吏卒;宽一分,民爱一分,见佑鬼神。
上联直刺那些爱钻钱眼的贪官污吏;下联则说明官爱民与民爱官的关系。
二曰爱民如子。
清代作诗有些名望的余小霞任三防主簿时的署联为:与百姓有缘,才来斯地;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
他为桂林知府写的仪门对联也很有名:此是公门,裹足莫干三尺法;我无私谒,盟心只凛一条冰。
那些想循私舞弊的人见此,免不了要心寒腿软。
三曰法严法慎。
清代古文学家吕璜遭冤狱15年,昭雪后任浙江庆元县知县。
他的大堂对联立意是:我不判错案,你也别错告人:我也曾为冤枉痛入心来,敢糊涂忘了当日?汝不必逞机谋争个胜去,看终久害了自家。
清代张鼎任徐州兵备道,统兼军事、航运、海防,权益极大,他的道署对联就是要表明自己官心似水。
对联写得也很艺术:地当黄运之中,水欲治,漕欲通,千里河流,涓涓都从心上过;官做军民之主,宽以恩,严以法,一方士庶,笑啼都到眼前来。
四曰克己奉公。
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这是清代赵慎珍桂林府衙对联。
五曰政绩昭然。
清代工部尚书彭元瑞先任浙江督学时,门联为:天地自成文,湖山有美;国家期得士,桃李无言。
是表示要多培养人才。
梁上国任奉天府丞时署联是:勉力为之,正人心,原风俗,实惟根本,文治彰矣,拔真才,加训迪,勿懈功夫。
以端正社会风气,选拔才识之士为己任。
还有一类比较特别的对联也很值得介绍。
古代地方酷吏有被老百姓赶走或杀死的,群众会说他们损阴德,咒骂他们无后或子女残疾。
有的对联就以此为内容作为对自己的警戒。
有个叫汪辉祖的就撰写了如下一联:官名父母须慈爱;家有儿孙望久长。
清代山东金乡县令王玉池这样提醒自己:眼前百姓即儿孙,莫言百姓可欺,当留下儿孙地步;堂上一官称父母,漫说一官易做,还尽些父母恩情。
这种用对联权做施政纲领,对建立威信、贯彻政令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
如清代武承谟任无锡县令,在接印前一日就悬挂了4副对联做安民告示。
其中衙前照壁上的是:罔违道,罔不容情,不受贿,招摇撞骗,法所必严。
大堂联为: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
这些对联语露冷锋,话带刀音,好人感到快意,歹徒觉着无情,联语一贴出,“四乡人皆聚观”,“时先声所夺,平日绅衿之出入县庭者,皆悚息危惧,有避至他省者”。
八、对联的创作对联,一方面吸取诗词的素质,形成自己的特点,另一方面,它以张贴见长,能显示书法之美。
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创作,使对联不断产生,不断发展,推陈出新,争艳比美。
现将一些常用的作法简介如下:正对法:根据要充分表达到内容,让上联合下联各从一个正面直接叙述某事某物,或讲清某种道理。
反对法:把上下联的内容对立起来,一联讲正面,一联讲反面,或一联讲过去,一联讲现在;先从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再使人受到启发,获得教益。
描绘法:以白描手法绘景蓄情,给人一种俊秀明快、意味深长之感。
比拟法:借助恰当的比喻或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既便于人们领会,又易懂易记。
烘托法:先表示某事某物,再用景致描绘深化对联说要表达到中心思想。
辨音法:我国文字丰富多彩,一字多音的情况很常见,也很特殊,运用这一特点巧妙地编写对联,引人辨音,十分有趣。
藏字法:在民间文学中,谜语的表现形式很多,其中有个藏字法。
九、对联趣话王羲之妙书春联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付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
对联是:“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
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付,让家人再贴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