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指导纲要
小学劳动与技术纲要解读
编辑ppt
22
课程实施
• (二)学习评价建议 • 1.劳动与技术的学习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促进学生
的发展。 • 2.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评价内容包括: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劳动与技
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劳动与技术的操作技能(含技术设计);劳动 与技术的实践能力;劳动与技术学习的成果质量。 • 3.劳动与技术学习评价,应以发展性、形成性评价为主。 • 4.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评价过程也是学生再一次受教育的过程,同时也 应当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 5.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评价方式应当灵活多样,可以采用产品展示、撰 写心得体会、考核、专题活动、相互交流、自我评价、作品评定、日 常观察等形式。 • 6.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学期考核和学年考核。 • 7.实行学生劳动与技术学习的合格证书制度。 • 8.学生学习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档案建设是评价的重要工作。
的,但其作用的发挥依据许多因素,如驾车习惯、身高
与体重等。
编辑ppt
8
《报告》摘录
• 创造一种新技术,仅仅运用科学知识是不够的。 • 许多人认为技术的发展只能归功于科学,……人们的这种观念混乱值
得注意。因为它表明许多人不理解科学、工程与技术在塑造现代化生 活上的综合角色。 • 在一项技术开发出来之前,对技术的可能利弊进行深入考察是极其必 要的。 •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即使完全明智、谨慎地应用某种技术, 有时也可能产生不想要的后果,这种非意欲的后果可能在数十年后或 更长的时间后才显露出来。因此,我们可能决定,并非每种可能的技 术进步都值得追求,比如人类克隆。
基础教育基本目标: 使学生有能力适应 自然科学领域的教育 当今及将来的生活 学会理解自然环境
艺术教育 学会创造
苏教版《劳动与技术》六年级下册 教案
六年级劳动与技术计划
一、指导思想
劳动与技术要求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相结合。
本学期的劳动与技术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确“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实施目标,围绕学校教育工作重心,努力营造经典诵读氛围,与校本课程、学校研究课题有机融合,实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劳动与技术,使学生关注自然、体验生活、走向社会,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家乡进而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等方面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2、通过劳动与技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动手实践、综合运用、开拓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
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思维能力,转变学习方式,提升人文素养。
3、结合本地资源学校实际和学生兴趣,完善和丰富校本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引导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影响下,弘扬地方文化,提高综合素质及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
三、课时安排
第1-2周家庭种植
第3-4周菊花扦插
第5-6周花圃管理
第7-8周种瓜、种豆
第9-10周插花艺术
第11-12周毕业纪念册
第13-14周创意小礼物。
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指导纲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它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劳动技能,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各项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劳动观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推进劳动技术课程的发展,结合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的特点,结合相关法律法规,本文制定了以下劳动技术课程的指导纲要:一、课程的建设主要依据1.《中小学课程方案》2.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标准》3.国家教育部《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4.《国度实践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二、课程的总体目标劳动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劳动观念,树立良好的劳动道德,培养学生的劳动自觉、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核心能力要求1.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如木工、拆卸、装配、缝制、织布、烹饪等;2.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从而培养尊重劳动、珍惜资源的意识;4.养成勤俭节约、积极进取的品格,以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四、课程安排1.教材大纲:《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教材大纲》2.教学内容:劳动技能实践、劳动观念培养、实践能力强化、审美能力提高3.教学形式:实践项目实施、讨论论述研究、劳动技能操作、课上实践实习五、教学考核1.考试方式:期中考试、期末考试2.考核内容:考查学生的技能知识、实践能力和审美水平3.考核要求:考试成绩达到满分,并结合实际,使学生获得实际实践能力六、教师培训1.培训形式:现场培训、技能实践、设计创新培训2.培训要求:掌握劳动技能知识、实践技能操作、教学策略制定等七、课程质量把关1.考评内容:对课程指导纲要的合规性、课程指导纲要的实施情况、教材的合法性等进行考评2.考评方案:严格按照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实施课堂教学,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检验学生的实际能力以上就是《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是中小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促进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各项综合能力的发展,应该加强劳动技术课程的建设,不断改进课程体系,更好地指导学生健康成长,实现教育理想。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20.07.07•【文号】教材〔2020〕4号•【施行日期】2020.07.0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材正文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材〔2020〕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我部组织研究制定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教育部2020年7月7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制定本指导纲要。
一、劳动教育性质和基本理念(一)劳动教育性质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
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
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
它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贯彻始终,强调劳动是一切财富、价值的源泉,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倡导通过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生梦想,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
苏教版一年级下劳动与技术计划与教案教学提纲
苏教版一年级下劳动与技术计划与教案一、情况分析教材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开设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手工劳动,便于学生自学、讨论和理解,教材还注意渗透思想教育,注意学生劳动观点、劳动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开拓创新意识。
二、指导思想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将手工劳动列入课程计划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它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方式,它同其它学科是相辅相成的,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1、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爱劳动、爱人民、爱生活、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养成勤俭节约、认真负责、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爱护公物、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以及良好的劳动习惯。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该课程趣味性较强,并且小学生动手的机会也很多,这正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动的个性特征,这与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玩一玩,做一做很接近,这样就能在玩中学到知识与制作技能,使小学生的心情变得轻松而又愉快,在宽松而又愉悦的气氛中,极大地调动了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小学生的双手与大脑的思考变得协调起来。
手工劳动需要动手,手一动,就会引起大脑的积极思考,如手工制作的剪纸艺术,小学生先欣赏漂亮的剪纸,再自己动手剪一剪。
动手剪时,他们就要思考:如何折叠,如何画出合理漂亮的图案,怎样才能剪好,贴好。
一件作品的完成,使他们的小手变得更灵巧,脑的思考变得更敏捷。
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了小学生的毅力和耐力。
现在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并且他们的耐力和毅力都很差,依赖性较强。
在手工劳动课上,他们过的是群体生活,同龄人在一块,常常使小学生变得争强好胜,加上老师正确的指导和鼓励,一些难做的手工,他们靠着争强好胜的信念,也能独立完成。
这样,长此以往就使小学生的毅力和耐力加强了。
四、教学内容让小学生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的习惯。
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学起,如:系红领巾,刨铅笔,系鞋带,整理文具盒,收拾书包,洗饭勺,穿衣服等等。
2023苏教版五年级劳动与技术上册教学指南
2023苏教版五年级劳动与技术上册教学指南目标本教学指南旨在帮助五年级学生掌握劳动与技术上册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单元一:认识劳动与技术- 研究劳动与技术的定义和特征- 了解劳动与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2. 单元二:认识家庭日常劳动- 研究家庭日常劳动的种类和重要性- 掌握家庭日常劳动的基本技能和工具使用方法3. 单元三:认识环境保护与技术- 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目的- 研究环境保护与技术的关系和应用4. 单元四:认识手工与技术- 研究手工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5. 单元五:认识工程与技术- 了解工程与技术的定义和特点- 研究工程与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应用教学方法1. 观察与探究:通过观察和实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合作研究: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4. 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评价1. 观察记录: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际表现和操作过程进行评价。
2. 作品评价: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成果和创作作品。
3. 同伴评价: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给予建议,促进学生之间的研究交流和互动。
参考资源- 教材《苏教版五年级劳动与技术上册》- 学科辅导书和参考书- 多媒体教学资源以上为2023苏教版五年级劳动与技术上册教学指南的内容和主要教学方法,请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教学安排和评价方式的设计。
2023年版中小学技术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2023年版中小学技术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目标本指导纲要旨在提供中小学技术实践活动的指导方针和内容,以帮助学生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科技教育的发展。
指导方针1. 强调实践性: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项目的开展来掌握技术知识和技能。
2. 注重创新性: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出新颖的创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 鼓励合作:倡导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多元化内容:提供丰富多样的技术实践活动,涵盖科学、工程、计算机等领域。
指导内容1. 科学实验:鼓励学生进行基础科学实验,培养观察、记录、推理等科学思维能力。
2. 工程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工程设计活动,培养问题分析、解决方案设计和实施的能力。
3. 编程与电子:提供编程与电子实践活动,培养计算思维和创造性编程能力。
4. 制作与手工:引导学生进行制作与手工活动,培养操作技能和艺术创造力。
5. 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学生提出科技创新项目,培养实践探索和创新精神。
6. 科技竞赛与展示:组织科技竞赛和展示活动,鼓励学生展示实践成果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实施建议1. 学校应制定具体的实践活动方案和时间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
2. 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指导和支持,关注学生的实践过程并及时给予反馈。
3.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实践项目,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设备支持。
4. 学校可以与社区、企业等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资源。
5.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后应进行总结和分享,促进经验交流和研究。
本指导纲要旨在促进中小学技术实践活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有益的培养和锻炼机会。
小学劳动与技术纲要解读
例如:
对于汽车气囊,一个拥有技术素养的人应当知道, “气囊的使用比只系安全带可适度增加安全性”,知道 “关闭气囊开关与使用气囊系统同样有风险”,理解越 先进的气囊系统成本越高,并且知道随着气囊技术的改 进和复杂化,机电故障或其他故障发生的概率也可能增 加。(p.29)气囊的效果如何,不能只听汽车厂家的宣传。 报告特别指出,美国政府当年曾大大高估了气囊的作用, 从1986年到2001年4月,气囊在美国只使不到7000人免于 死亡,而同期有246人竟然是被气囊杀死的。与之形成对 比的是,安全带每年可使约11000人免于死亡。(p.29) 早先的气囊设计明显没有考虑女性的身体特点,因气囊 致死的驾车人中有四分之三是女性。气囊无疑是有作用 的,但其作用的发挥依据许多因素,如驾车习惯、身高 与体重等。
一份报告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是世界上头号科技强国,但是美国科学界、工程界、 教育界一直保持着危机意识,最近几十年更是反复强调如何进 行初等教育改革,从培养后备人才角度考虑强化本国的国际竞 争优势。另一方面,农业文明过后,全球发展越来越进入高度 技术化的时代,人们(个人、团体、社会)被技术包围着,每 位公民为了更好地生活、学习和工作,必须面对和妥善应对越 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技术问题,“理解现代技术”变得十分 必要。在这两个背景下,经过十多年的准备,最后由美国科学 院系统牵头成立了一个专家小组“技术素养委员会”,又用了 两年多研究、讨论,最后拿出了一份170页的权威报告 “Technically Speaking:Why all Americans need to know more about technology”(2002),直译就是《从技术角度讲: 为什么全体美国人需要更多地了解技术》。
“技术素养”的召唤:评介一份报告 (刘华杰 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
苏科版四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全一册教案(共10节课)
苏科版四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全一册教案(共10节课)一. 教材分析《劳动与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将劳动技能的培养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年级上册的教材内容涵盖了生活中的劳动和技术,包括清洁卫生、环保、简单手工制作等方面。
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劳动能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一些劳动和技术,对于清洁卫生、环保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在手工制作和技能操作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训练。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因个体差异而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如清洁卫生、环保、简单手工制作等。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合作交流,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如清洁卫生、环保、简单手工制作等。
2.教学难点:学生在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劳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教学法: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应用劳动技能。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劳动与技术》四年级上册。
2.教具:清洁工具、环保材料、手工制作工具等。
3.教学资源:相关图片、视频、案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或案例,引起学生对劳动和技术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苏科版四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全一册教学设计(共9课时)
苏科版四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全一册教学设计(共9课时)一. 教材分析《劳动与技术》苏科版四年级下册全一册,主要介绍了劳动的意义、劳动工具的使用、简单的劳动技能以及劳动与技术的关系。
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践操作的指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劳动的意义,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和技术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他们对劳动有着天然的兴趣,同时也能够理解到劳动的重要性。
但在劳动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对劳动工具的使用不熟练,劳动技能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劳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劳动的意义,掌握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提高劳动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劳动的意义、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劳动技能的培养。
2.教学难点:劳动工具的巧妙运用,劳动技能的提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示范教学法:教师示范操作,学生跟随模仿,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劳动技能。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2.学生准备:携带教材,准备相应的劳动工具。
3.教学场地准备:保证教学场地安全、整洁,布置好劳动实践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劳动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劳动工具,讲解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对劳动工具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江苏省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指导纲要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试用)江苏省教育厅二○○三年三月目录一课程性质 (3)二课程理念 (4)三课程目标 (5)四课程内容 (7)五课程实施………………………………………………………六项目课程指引…………………………………………………3~6年级………………………………………………………1.家政………………………………………………………………2.技术初步…………………………………………………………7~9年级………………………………………………………1.园艺………………………………………………………………2.营养与烹饪………………………………………………………3.蔬菜栽培…………………………………………………………4.农作物栽培………………………………………………………5.食用菌栽培………………………………………………………6.养殖………………………………………………………………7.木制品的设计与制作(木工) ……………………………………8.金属制品的制作(金工) …………………………………………9.布制品设计与制作(布艺)…………………………………………10.工艺制作…………………………………………………………11.电子电工…………………………………………………………12.现代办公技术……………………………………………………13.职业引导…………………………………………………………江苏省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征求意见稿)在人类发展的新阶段,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学习基础将不断被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改写和刷新,一些以劳动为基础、与生活相联系的当代新技术日益走进学生的生活领域,成为教育今日儿童应对明日世界的基础。
因此,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建构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的、且符合江苏省经济和教育发展实际的,同时又具有一定弹性和开放性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体系,既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我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决策、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素养、促进我省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苏教版)全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苏教版)全册教案第一章:教案1 认识劳动与技术教学目标:1. 了解劳动与技术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劳动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能意识。
教学内容:1. 劳动与技术的定义和意义。
2. 劳动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劳动与技术的重要性和价值。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劳动与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讲解劳动与技术的定义和意义,介绍劳动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实践:学生进行简单的劳动与技术实践活动,如手工制作、工具使用等。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劳动与技术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2. 学生参与劳动与技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学生对劳动与技术的重要性和价值的认识。
第二章:教案2 劳动安全常识教学目标:1. 了解劳动安全的基本知识和原则。
2. 掌握劳动安全的基本技能和应对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劳动安全意识。
教学内容:1. 劳动安全的基本知识和原则。
2. 劳动安全的基本技能和应对方法。
3. 劳动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劳动安全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劳动安全的基本知识和原则,介绍劳动安全的基本技能和应对方法。
3. 实践:学生进行劳动安全演练,如紧急疏散、急救操作等。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劳动安全的基本知识和原则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参与劳动安全演练的积极性和准确性。
3. 学生对劳动安全意识的重视程度。
第三章:教案3 手工制作技巧教学目标:1. 掌握手工制作的基本技巧和工艺。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手工制作的基本技巧和工艺。
2. 手工制作的设计和创意。
3. 手工制作的合作和沟通。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手工制作的意义和价值。
2. 讲解:讲解手工制作的基本技巧和工艺,介绍手工制作的设计和创意。
3. 实践:学生进行手工制作活动,如剪纸、陶艺等。
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苏教版)全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苏教版)全册教案第一章:劳动与技术概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与技术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劳动与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内容:1. 劳动与技术的定义。
2. 劳动与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劳动与技术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劳动与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劳动与技术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3. 学生分享自己对劳动与技术的认识和经验。
评价方式:1.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2. 学生对劳动与技术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章:劳动安全常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安全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遵守劳动安全规定的习惯。
教学内容:1. 劳动安全的基本常识。
2. 劳动安全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3. 学生应遵守的劳动安全规定。
教学活动:1. 讲解劳动安全的基本常识。
2. 学生讨论如何预防劳动安全事故。
3. 演示如何处理劳动安全事故。
4. 学生分享自己遵守劳动安全规定的经验。
评价方式:1. 学生对劳动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遵守劳动安全规定的表现。
第三章:劳动与技术的基本技能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劳动与技术的基本技能。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劳动与技术的基本技能介绍。
2. 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活动:1. 讲解劳动与技术的基本技能。
2. 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活动。
3.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4.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成果。
评价方式:1. 学生对劳动与技术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2. 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第四章:劳动与技术的社会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与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劳动与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领域。
2. 社会中的劳动与技术项目案例。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活动:1. 讲解劳动与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领域。
2024年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全册教案
01 02 03 04
作品评价
对学生的手工作品、绘画等成果 进行评价,注重创意、美观和实 用性。
评价标准
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包括技能 掌握程度、作品质量、课堂表现 等多个方面。
29
学生作品展示与交流
01
02
03
04
作品展示
定期举办学生作品展示活动, 让学生互相欣赏、交流创作心
得。
分享经验
引导学生每天观察自己饲养的动 物,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培 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写作能力。
鼓励学生制作动物保护宣传海报 或宣传册,向身边的人宣传动物 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 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024/2/3
饲养小动物 动物观察日记 动物知识竞赛 动物保护宣传
让学生亲自选择并饲养一种小动 物,如金鱼、小乌龟等,观察并 记录动物的生长变化和行为表现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制作过程 中的经验和技巧,促进同学间
的互相学习。
互动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 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
协作和交流能力。
反馈意见
认真听取学生对作品的评价和 建议,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2024/2/3
30
教学反思与改进建议
教学反思
老师对每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 反思,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
01
本册教材建议按照学校 的课程安排进行,一般 一个学期内完成。
2024/2/3
02
课时分配应根据学生的 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进 行适当调整。
03
建议在劳动实践活动中 ,注重学生的安全卫生 教育,避免意外事故的 发生。
7
04
建议教师在课前做好充 分的准备,保证课堂教 学的顺利进行。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提纲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提纲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提纲「篇一」五年级上册劳动技术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劳动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
它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劳动方法,培养劳动技能,养成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劳动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制定性学习领域,是一门综合性强,与学生生活实际、当地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以实践为主的课程。
全日制小学开设劳动与技术课,对于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总的教学要求1.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2.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
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3.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
尊重学生基于自己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所选择的活动内容与方式。
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实现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的整合。
4.以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方式。
鼓励并支持学生发掘、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加强学校、家庭、与社区三者之间的联系。
采用弹性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三、教材分析要求:第一单元家政——烹饪1、引导学生了解烹饪,初步认识并学习掌握最基本的烹饪技能2、通过教学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和从事家政劳动的能力。
第二单元小木工1、了解木制品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广发用途,学习木工技术的一般性知识。
2、认识常见的木工工具和常用的木质材料,并尝试使用部分的工具和材料制作小木工制品。
3、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创新意思和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
四、学情分析通过三、四年级的劳技学习,五年级的学生对于纸工的剪、折、刻、划、贴等一系列技能,已经非常熟悉,也能够完全的看懂一些纸工的符号。
小学四年级下期《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海燕版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小学劳动与技术四年级下期授课时间:16—17课时授课教师:张彩红授课对象:四年级1班课程目标:依据《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特制订课程目标如下:1.学科学习目标(1)爱劳动通过劳动激发学生对动手的兴趣和感情,体验劳动的创造价值,培养学生具有质量、合作、竞争、安全、环保等现代劳动技术意识。
(2)会动手学会工具、设备的使用和保养,并能按照设计要求制作。
(3)能设计在现实环境中能运用知识和技能,积极构思,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合理方案。
2.学段学习目标(1)动手实践激发学生对参加劳动学习技术的兴趣,知道质量、合作、环保的意义,珍惜劳动成果、爱护劳动工具,并能与他人交流技术活动的感受。
(2)能够按要求,展开设想和构思,并能用口头和草图等形式表达出来。
(3)会使用简单的手工具和易加工材料制作小作品。
3.本册学习目标(1)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教学模式的采用,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学习劳动的基本知识,又要进行实践操作,把两者结合起来,并在这些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创造性劳动教学旨在培养“开拓型”的劳动人才,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积累,停留于思维,想象阶段,创造性教学强调教会学生探求知识、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培养学生具有时代性的创新意识。
(一)资源开发1.学材资源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资源,还包括课外学习资源。
只有真正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材资源和学生基础和兴趣点紧密结合才能使得教学务实高效。
我们需要深入钻研理解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再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筛选、增减、整合,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运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如教学挂图、报纸、期刊、电视、广播、网络、演示会、观摩会、报告会等资料,古今中外、林林总总都可以是课程的资源。
2.教学手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模拟操作、展示分享,补充质疑、必要点拨、拓展延伸的形式,充分利用多种媒介和手段,组织开展灵活多样、务实高效的教学活动。
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科学发展观指出,“财富的构成在首要的位置要求劳动力,建立了劳动尊严和人人参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
”为此,尽管我国注重现代科技,但劳动技术仍然是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尤为重要的一分子。
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用于引导学校实施劳动技术教育,以期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首先,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应该充分认识到青少年建设劳动力的重要性。
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建设劳动力的时机成熟,促进劳动力的形成是重要的。
课程内容应强调对各类技能的认识,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态度,把运用劳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主要探究内容,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探索劳动技术应用的多种可能性,加强劳动实践,增强劳动技能的培养,促进劳动力的形成。
其次,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应着重考虑劳动技术学习的有效性。
在日常中,劳动技术教育只有得到实践,才能发挥最大的意义。
因此,指导纲要应该把重点放在把专业技能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以及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方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尝试、积累经验和技能,从而提高实践能力。
此外,劳动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应把环境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
明确环境教育的内容,重点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加强社会实践,注重实践教学,即在学习劳动技术的同时,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培养价值观和道德观,学会正确认识社会,增强环境意识,培养保护环境的爱心和行动。
最后,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也应注重量化评估制度。
在贯彻实施课程指导纲要的过程中,应该实施重点检查,开展及时有效的量化评估,着重检查学生劳动能力的实际发展情况,在量化评估的基础上,及时了解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情况,指导学校开展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建设劳动力。
以上就是本文对《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分析,文章中指出,指导纲要应认识其重要性,加强劳动实践,着重考虑有效性,加入环境教育和量化评估,能为学生建设劳动力提供有效的指导。
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江苏省 2017年)
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江苏省)(2017年修订)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因此,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建构与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符合江苏经济和教育发展实际,同时又具有一定弹性和开放性的劳动与技术课程体系,既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江苏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决策、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素养、促进江苏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由国家规定、地方组织开发和实施的课程。
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探索适合江苏教育实际的劳动与技术课程体系,切实加强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现以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验稿)》《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为指导,制订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普及教育及终身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立德树人和提升劳动与技术素养的重要载体,对于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提高全民劳动与技术素养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劳动与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劳动与技术素养为总目标,是重视设计、强调操作、立足实践、注重创造、体现综合、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课程。
劳动与技术教育有助于学生通过技术实践活动构建知识;有助于促进学生手脑并用与知行合一,增强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学习与运用,发展工程思维和创造能力;有助于学生图样表达和物化能力的培养,提高解决技术问题的综合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技术文化的理解,形成良好的技术理性和个性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试用)江苏省教育厅二○○三年三月目录一课程性质 (3)二课程理念 (4)三课程目标 (5)四课程内容 (7)五课程实施………………………………………………………六项目课程指引…………………………………………………3~6年级………………………………………………………1.家政………………………………………………………………2.技术初步…………………………………………………………7~9年级………………………………………………………1.园艺………………………………………………………………2.营养与烹饪………………………………………………………3.蔬菜栽培…………………………………………………………4.农作物栽培………………………………………………………5.食用菌栽培………………………………………………………6.养殖………………………………………………………………7.木制品的设计与制作(木工) ……………………………………8.金属制品的制作(金工) …………………………………………9.布制品设计与制作(布艺)…………………………………………10.工艺制作…………………………………………………………11.电子电工…………………………………………………………12.现代办公技术……………………………………………………13.职业引导…………………………………………………………江苏省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征求意见稿)在人类发展的新阶段,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学习基础将不断被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改写和刷新,一些以劳动为基础、与生活相联系的当代新技术日益走进学生的生活领域,成为教育今日儿童应对明日世界的基础。
因此,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建构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的、且符合江苏省经济和教育发展实际的,同时又具有一定弹性和开放性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体系,既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我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决策、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素养、促进我省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必须修学的基础性学习领域,是由国家规定、并由地方和学校组织实施和开发的课程。
为了适应我省课程改革的需要,探索适合我省教育实际的劳动与技术课程实施体系,切实加强和有效指导我省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现以国务院《关于改进和加强基础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验稿)》为指导,以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指南》为基本依据,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劳动与技术课程是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实现劳动与技术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
在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劳动与技术课程是一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统一的课程,它是在国家所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框架下,由省教育部门和各地方、各学校共同开发和组织实施的一门课程,是一门基础教育中具有基础性的课程。
劳动与技术课程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动手与动脑结合。
劳动与技术课程基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其基本技能与态度的习得是以每个学生的个体经验和亲身实践为基础的,任何学习者都不可能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熟练的劳动与技术的操作技能和情感体验。
劳动与技术课程强调每个学习者都应通过现实的亲自操作过程获得直接经验,获得操作体验。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是以操作为基础的学习,是建立在操作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能力的综合学习。
2.以项目为载体。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不是就技术学技术,而是以完成一件制作、从事一个任务、形成一样产品、进行一项设计的项目形式展开。
一般地,一个项目浓缩着若干个教育要素,是一个系列性的技术过程,成为技术学习的载体。
3.可感的操作对象。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对象和操作对象一般与可感的事物、问题相联系。
除了学习过程中人与人的互动外,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伴有人与工具、与材料、与物体的作用。
学生通过这一作用,加深自己的学习体验,加深自己对材料、对工具、对技术过程的理解,同时也加深在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方面的认识。
4.多学科的视野。
劳动与技术课程具有跨学科的特征,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语文、艺术、思想品德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融合了社会、经济、法律、伦理、心理、环境等内容的教育视野。
劳动与技术课程既是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
5.贴近现实生活。
劳动与技术课程一般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为背景,在现实生活中选择那些对学生发展有益、对未来生活有用、与科技发展趋势有关的内容,作为核心组织和设计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热爱生活,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技术应用生活,并创造新的生活。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生活取向要求课程内容安排上应更富有弹性和开放性,应体现农村和城市的不同特点,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
6.开放的学习领域。
劳动与技术课程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开发潜力较大的开放性学习领域,主要包括劳动、技术、家政、职业指导等科目,技术、家政等科目都包含若干项目,每个项目本身又具有开放性,有着丰富的内容,且这些内容与科技发展关系最为密切。
二课程理念1.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是人人必须拥有的经历。
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与技术课程属于通识教育范畴,是着力于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课程。
获取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机会,丰富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经历,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
劳动与技术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为每个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从而实现全面发展提供基础和条件。
2.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核心。
劳动与技术课程不仅注重学生对符合时代需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而且注重学生在劳动与技术学习中的体验与探究,注重劳动与技术思想方法和文化特性的熏陶与感悟,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性实践过程,劳动与技术课程通过一件件制作品的设计、制作和评价,通过一个个技术现象、技术问题的发现和探究,通过一项项技术小试验,为学生提供了激发创造潜力,发展创造能力的广阔舞台,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得到加强,创造精神得到熏陶,创造性想像、批判性思维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得到发展。
3.劳动与技术课程是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的统一。
劳动与技术课程既要体现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又要反映技术的静态结构和发展态势。
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逐步增加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技术含量,形成技术素养上的内在序列和梯度结构,努力实现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的重要目标。
要加强劳动教育在日常生活和日常学习活动中的有机渗透,充分利用一切有益起源,调动一切教育因素,提升劳动教育的广泛性和有效性,从而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促技、以劳强体、以劳益美、以劳创新的目的。
劳动与技术课程必须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目标的统整,注重学生的劳动与技术能力与共通能力发展的统一。
4.在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中重构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劳动与技术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仅是劳动体验、动手操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技术探究的主体。
教师是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
必须在新的人才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指导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实现劳动与技术学习方式的转变,并建构体现技术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体系。
5.以生活为基本逻辑组织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
应当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寻找那些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现实生活有用、与现代科技有关的课程资源,并通过一定的加工与改造,成为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内容。
这些内容是可感的、易于操作的,同时又是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体味、设计、操作、评价、再创和交流等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活动,所使用的材料又具有简洁、轻便、易于采集、成本低廉、便于重复使用,安全系数较高,同时又有利于班级授课制中的课堂集体教学等特点;这些内容既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同时又有利于引导学生走向可能生活。
6.劳动与技术课程应该在综合的视野中进行。
劳动与技术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学科本位,注重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同时强调基础性、通用性和循序渐进性。
在基础教育阶段,必须改变学生的活动方式,必须改变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努力使相关的学习科目(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互相联系,统一于劳动与技术的活动过程中。
加强劳动与技术学习领域内各科目、各项目、各内容之间的联系与统整,构建符合学生认识特点、符合技术特性、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体系,同时注意中小学及各年龄段间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内容上的衔接,形成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各方面态度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的序列。
7.围绕学生的发展进行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评价。
评价的对象、方式、过程、手段都要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原则。
既要关注学生技术学习与技术操作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和创新,又要关注学生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与情感。
应以学生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为基础,技术操作与技术设计为重点,实行中小学劳动与技术的考核与合格证书制度。
合格证书应成为学生毕业、就业、招工、升学的基本依据。
8.加强劳动与技术课程在实施中的校内沟通和在基地、政策上的外部衔接。
在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劳动与技术课程与科学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间内在联系,探索综合实践框架下劳动与技术课程实施方式和多种相关课程的统整形式。
同时,努力探索教育领域内劳动与技术教育与各类生产部门、经济部门的基地共建、资源共享、技术相通、政策相应的内外衔接机制。
三课程目标(一)总目标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养成勤俭节约、认真负责、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爱护公物、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以及良好的劳动习惯。
初步掌握现代生活和现代生产所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和一定的技术认识、技术思维、技术实践和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有关技术、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奠定初步的基础。
初步具有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质量意识、审美意识、伦理意识、效益意识、环保意识、职业与创业意识,以及关心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
(二)分目标义务教育阶段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行为与习惯四个部分。
1.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