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梦回繁华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梦回繁华》人教部编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梦回繁华》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文化内涵。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运用理论介绍、案例分析以及重点难点解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较为有效。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仍有待提高,今后在教学中需要针对这一部分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辅导。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动脑又动手,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但我也发现,在活动组织方面,还需进一步优化,如加强时间管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
至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讨论中表现积极,能够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在引导与启发过程中,我意识到有些问题设置可能过于宽泛,导致学生讨论的针对性不强。因此,今后在设置讨论主题时,我需要更加精确地把握讨论的方向。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尝试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这样既能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也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部分学生对于《梦回繁华》的文化内涵理解仍不够深入,这说明我在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关注这一点。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梦回繁华》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梦回繁华》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大家共同评议和欣赏。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将课文中描绘繁华的技巧应用到我们的写作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教学难点
-情感把握:学生对作者通过繁华景象所表达的情感理解可能存在难度,需要教师引导感悟作者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仿写实践:学生在仿写时可能难以运用联想和想象,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且生动的描写段落。
-文化背景理解:学生可能对北宋时期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了解不够,难以深入领会课文的文化内涵。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梦回繁华》这一课后,我深感教学过程中的挑战与收获。这节课让我意识到,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代的繁华景象,并从中汲取文化营养,是我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尝试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北宋东京的繁华景象产生兴趣。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个方法还是比较有效的,他们表现出对古代生活的极大热情。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可以尝试更多有趣的方式,比如运用多媒体展示北宋时期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繁华景象。
举例解释:
-在情感把握方面,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如“作者为何会梦回繁华?”和“这种繁华给你什么样的感受?”,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在仿写实践方面,教师应提供一些写作支架,如给出一些关键词或开头句子,帮助学生启动思维,并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在文化背景理解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北宋时期的历史图片或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当时社会文化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三篇《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有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小编整理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梦回繁华》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分明,细腻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写法。
3.揣摩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领略这一国宝级画作的美,培养我们鉴赏,审美能力。
【课时计划】1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授课,课堂上重点解决步骤三、四。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有一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
在问世以后的8_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它是我国绘画的无价之宝,同学们知道这幅画是什么了吧?(学生回答)对,《清明上河图》它究竟画了些什么内容呢?为什么千百年来,它的魅力一直不衰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梦回繁华》。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汴梁(biàn)题跋(bá)绢本(juàn)[来源:学_科_网]...翰林(hàn)田畴(chóu)料峭(qiào)...簇拥(cù)漕运(cáo)舳舻(zhúlú)....沉檀(tán)摄取(sha)遒劲(qiú)...摩肩接踵(zhǒng)络绎不绝(yì)..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
工:善于,擅长。
设色:(绘画)涂色,着色。
田畴:田地,田野。
春寒料峭:形容初春微寒。
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孔道:必经之道。
内忧外患:指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遒劲:雄健有力。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梦回繁华教案新人教版
《梦回繁华》教案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依次,概括课文内容。
2.弄清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品尝语言,感受课文高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4、自主探究、合作沟通与老师点拨相结合。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5、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创建力和杰出才华,增加民族骄傲感。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依次,概括课文内容。
2.弄清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品尝语言,感受课文高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教学方法:7·12模式。
(老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沟通探讨)课时支配:二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扫清字词障碍。
2、阅读文章,理清说明依次。
教学重难点: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教学方法:7·12模式。
(老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沟通探讨)教学环节:一、德育专题:社会主要冲突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冲突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妙生活须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冲突。
社会主要冲突改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提高的必定结果。
二、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在我国绚丽的艺术珍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
这幅图究竟画了什么?有什么特点?今日让我们一起学习《梦回繁华》来了解这幅名画。
(板书:“梦回繁华”)2、明确目标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积累字词。
(2)梳理课文内容。
(二)合作探究3、布置任务出示小组探讨任务要求:(1)、共享作者的资料,圈画文中生字词。
(2)、默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4、小组探究组长分工,按任务要求小组探讨。
(三)释义解惑5、(老师)检查指导。
7、(师生共同)梳理归纳(相关学问点)。
(1).A、作者简介:《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有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纳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旺盛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状况的写照,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明确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顺序,梳理“繁华”具体表现。
2.体会文章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领略说明文语言的典雅美。
3.感受《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和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1.明确说明文内容,梳理“繁华”的具体表现,感受《清明上河图》的价值。
2.分析文章结构层次的明晰美,领略说明语言的典雅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梦华录》展现了北宋时期汴京城繁华富庶的辉煌场景。
这部电视剧取材于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文《东京梦华录》。
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日,罗绮飘香。
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
八荒争凑,万国咸通。
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有一位画家也用他的画笔生动得再现了这一繁华的市井风情,这幅画就是传世佳作《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高不到一尺,却是一副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名作,它被许多鉴赏家把玩,被无数帝王权贵争夺,曾四次被偷出宫廷,五次又回到宫廷。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国宝级文物。
它数经战火、历尽磨难……就是这样一幅图画,引得无数人为它倾倒。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浙江财经大学艺术系副教授毛宁的笔触去欣赏这幅画作,感受千年前的繁华。
二、知识简介1.了解作者毛宁,浙江舟山人,1975年12月出生。
2003年6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
浙江财经大学艺术系副教授,主讲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等课程。
研究领域:艺术史及艺术理论。
开设课程:中外美术史、现代设计史、中外建筑史、美术鉴赏、建筑赏析。
代表论著有《龙门石窟天王力士造像——兼论中国佛教艺术的本土化与世俗化》、《梦回繁华》等。
2.作品简介《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名画之一,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风俗画,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记录了我国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八年级语文上册《梦回繁华》教案、教学设计
2.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预习、查阅资料,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4)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补充说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梦回繁华》这篇课文,描述了作者在梦中回到唐朝都城长安的所见所感,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梦境。
(二)讲授新知,500字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针对生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义,提高阅读能力。
-提问:同学们,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有哪些生字词你们不理解的?请大家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2.作业量要适中,避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负担。
3.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作业的完成质量。
4.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2.通过学习《梦回繁华》,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3.教育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为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而努力奋斗。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梦回繁华》这篇课文的学习将面临以下挑战:
1.课文背景较为陌生,需要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课文内涵。
2.课文中的生字、词组较多,对学生词汇量的积累和运用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梦回繁华》教案
《梦回繁华》教案【教学目标】1.欣赏作者对于繁华盛世的人间画卷的描写,领略作者的笔法特点,认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探究文章多样化的说明方法以及作用。
3.品味说明文语言特点,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探究文章多样化的说明方法以及作用。
2.品味说明文语言特点,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欣赏作者对于繁华盛世的人间画卷的描写,领略作者的笔法特点,认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探究文章多样化的说明方法以及作用。
【教学方法】1.反复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读字音、释读词义,找出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
3.班级集体研讨,理清文章大意,概括内容要点,感受文化内涵。
4.欣赏作者对于繁华盛世的人间画卷的描写,领略作者的笔法特点,认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5.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探究文章多样化的说明方法以及作用。
6.品味说明文语言特点,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清明上河图》视频导入新课。
2.介绍作者及本文体裁、特点。
3.展示教学目标。
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正读字音、释读词义。
2.学生圈点勾画重要语句并做批注。
教师巡回指导。
3.同桌交流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总结。
4.理清文章思路:开篇点题总领全文——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画作内容——介绍这幅名画的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介绍画作的工艺精巧、作者的绘画技艺——强调《清明上河图》的稀有与保存价值——收束全文、回顾前文。
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梦回繁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思维条理严密的文本特点。
2. 掌握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顺序清晰、生动准确的方法,读写结合,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3.感受书画作品的艺术魅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人文素养。
一、导入简要介绍两宋的历史变迁,引出《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清明上河图》真品现馆藏于故宫博物院及台北故宫博物院,很难一睹真容,但我们可以借助《梦回繁华》这篇文章了解这幅画作二、整体感知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说明文。
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清明上河图》。
那《清明上河图》有什么样的特征?《清明上河图》内容庞杂,繁而不乱,长而不冗,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他说出了《清明上河图》的特征。
他是结合课文哪段文字说明这幅画的特征的?第5 段。
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清明上河图》的特征,能用哪两个字?繁华。
三、自读课文、完成任务任务一读繁华Q什么是“繁华”?繁,繁多,繁荣,繁忙;华,华丽。
Q《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京城汴梁怎样的繁华景象?Q同学们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清明上河图》的繁华的?请跳读课文找出答案,看看哪些词语特别强调了当时繁荣热闹的景象,一边读课文,一边圈点勾画。
(生跳读课文找答案。
)舳舻相接,“舳”是船尾;“舻”是船头。
即船头接着船尾,一艘接着一艘。
这说明这个地方非常热闹。
“忙碌的船工”——“忙碌”也可以体现繁忙。
“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沉重的”说明经济很繁荣。
“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里就有“繁忙”。
“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里的“车水马龙”和“热闹非凡”都表现了繁荣。
“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无所不备”就是“应有具有”“一应俱全”。
“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表现汴京“繁华”的词语,如“繁盛”“繁华”,以及精练的四字短语,如“疏林薄雾”“春寒料峭”等。
通过小组交流,对于表现繁华的词语,还能找到“房屋林立”“摩肩接踵”“舳舻相接”“络绎不绝”等画面感很强的四字短语,以及“一应俱全”“应有尽有”这一类穷尽种类的概括性词语;对于典雅凝练的词语,学生还能找到“梦回繁华”“宛如飞虹”“线条遒劲”“擅长”“自成一家”“无有不符”等多音节词语。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梦回繁华教案新人教版
20 梦回繁华1.理清课文写作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弄清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3.品味语言,感受本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图片。
同学们,《清明上河图》大家一定有所耳闻,它是一幅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画作,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
为什么这么说呢?它到底画了哪些内容?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一起来欣赏这件无价瑰宝。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1.默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明确:第1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历史背景,引出说明对象;第2段介绍画作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第3段介绍了画作材质、尺幅等基本信息;第4段介绍了画作的详细内容;第5段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2.读了本文,关于《清明上河图》你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明确:①我了解到了北宋时期,城市繁荣,文化生活十分活跃,《清明上河图》便是反映这一时期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一幅风俗画。
②我了解到了画的作者张择端主要活动时期、籍贯、字、生平、爱好等。
③我了解到了关于这幅图的画卷大小,描绘的具体内容,特点及价值等。
目标导学二:分析说明方法,把握说明顺序1.课文都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明确:(1)列数字:“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使用准确的数字,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大小。
(2)打比方:“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把《清明上河图》比作“一部乐章”,说明它宏大、优美而富有变化的特点。
(3)引资料:“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
”引用《东京梦华录》,准确说明了《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4)摹状貌:“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
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梦回繁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和常用短语,了解《清明上河图》及作者的相关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概括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
3.学习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4.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其典雅而富有韵味的特点。
5.理解《清明上河图》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理解其恰当运用。
(3)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2.教学难点(1)理解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意图和情感。
(2)感受文章语言的典雅和韵味,体会其文学美。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展示《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内容。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明确:学生可能会看到繁华的街市、熙熙攘攘的人群、各种各样的店铺等,感受到北宋时期城市的繁荣。
2.引出课题《梦回繁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明确:学生可能会想到这幅画描绘的是怎样的繁华景象,为什么说是“梦回繁华” 等。
(二)积累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朗读。
疏林薄雾(shū bó)、农舍田畴(shè chóu)、春寒料峭(qiào)、长途跋涉(bá shè)、舳舻相接(zhú lú)、一应俱全(yīng)、无暇一顾(xiá)、无所不备、摩肩接踵(zhǒng)2.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词语的意思。
疏林薄雾:树木稀疏,薄雾弥漫。
农舍田畴:农家的房屋和田地。
春寒料峭:形容早春天气寒冷。
长途跋涉: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3.教师引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加深理解。
(三)了解一幅好画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提问:《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时期的人?明确:作者是张择端,主要活动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
第5单元第22课《梦回繁华》教案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梦回繁华》这篇文章的情感表达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对于如何通过对比、抒情等手法描绘出繁华景象的技巧,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然而,我也注意到在理解文章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课堂上,我尝试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们主动去思考和探索。例如,在讲解“岁月如梦,梦回繁华”这句话时,我请学生们谈谈自己对于时间的感悟,以及如何将这种感悟融入写作中。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
-举例:通过例句、造句等形式,让学生理解并运用“繁华”一词,描述历史上的盛况或现实生活中的热闹场景。
-句子分析与欣赏:解读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如“岁月如梦,梦回繁华”,领悟其表达的情感和修辞手法。
-举例:分析“岁月如梦,梦回繁华”这句话中的比喻手法,理解作者对往昔时光的感慨。
-文章结构与主题探讨: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学习作者的写作思路,探讨繁华背后的现实意义。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让学生们有了实际操作的机会。从成果展示来看,大多数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所学手法,描述自己心中的繁华景象。但也有部分学生在这方面显得有些吃力,这说明我在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鼓励。
此外,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于“梦回繁华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提出了许多有趣的观点。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段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手法,让我们感受到梦回繁华的情感冲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对比手法和抒情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例句分析和对比练习来帮助大家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梦回繁华》教案
此外,我还注意到,在总结回顾环节,有些学生对课文的主题和重点内容仍然有些模糊。这让我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总结和回顾是非常必要的。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确保他们能够真正吸收和理解。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形成有效沟通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借鉴课文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激发创作热情,发展个性表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语理解:重点讲解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如“炊烟袅袅”、“熙熙攘攘”等,通过例句解释,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词语的用法。
-写作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写作中,是学生的一大挑战。教师应提供写作指导,如构思、选材、表达等方面的技巧,并给予学生反馈和修改建议。
举例说明:
1.教学重点举例
-在讲解“炊烟袅袅”一词时,可以引用课文中“夕阳下,炊烟袅袅升起,那是最美的画面”的句子,让学生通过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意象美。
-在分析“那时候,日子过得像梦一样”这句话时,指出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往昔的时光形容得如梦似幻,从而加深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认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梦回繁华》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梦回繁华》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课文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梦回繁华》,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作者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2.词语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如“炊烟袅袅”、“熙熙攘攘”等,并理解其意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20课《梦回繁华》教案
五、教学反思
1.教学内容方面,我严格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确保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知识点,如词语学习、句子分析、文化背景等。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式教学,提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通过对比、描写等手法,让学生感受唐朝的繁华景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我们了解了《梦回繁华》中唐朝的繁华景象及其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阅读《梦回繁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学生了解唐朝的历史文化背景,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课文内容,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
-针对课文中的复杂句子,如“梦回繁华,烟柳画桥”,教师应通过图解、句子成分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结构和修辞效果。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情感,教师可以设计相关活动,如角色扮演、创作唐朝主题的短文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化魅力,克服阅读难点。
-在自主学习方面,教师应提供学习策略指导,如如何利用词典、网络资源等辅助工具,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延伸阅读,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语文第五单元第20课梦回繁华教案
举例:教师可以运用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重难点进行反复讲解和强调,确保学生理解透彻。同时,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市井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了《梦回繁华》这篇课文,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值得反思和总结。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我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想象穿越回古代,激发他们对古代市井文化的兴趣。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个话题确实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但我也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导入方式,比如播放一段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古代的繁华景象。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梦回繁华》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象过穿越回古代,亲身体验那时的繁华景象?”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市井文化的奥秘。
举例:教师可以运用对比、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的难句、生僻词汇,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梦回繁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了解《清明上河图》在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
2.熟读课文,掌握作者条理清晰地介绍画作的说明方法,揣摩作者准确、富于概括力的说明语言。
3.品味作者精彩的说明语言的运用,增强热爱中华文明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其准确、生动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理解《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社会历史内涵。
2.学习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介绍《清明上河图》。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展示《清明上河图》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幅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教师讲述:有一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它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同学们知道这幅画是什么了吧?(学生回答:《清明上河图》)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宁的《梦回繁华》,一起走进这幅名画,领略它的魅力。
(二)预习检测1.教师出示PPT中的词语拼音,让学生认读:汴梁(biàn)田畴(chóu)沉檀(tán)遒劲(qiú jìng)坊(fāng)春寒料峭(qiào)长途跋涉(bá shè)舳舻(zhú lú)摩肩接踵(zhǒng)络绎不绝(luò yì)2.学生认读后,教师提问: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不太理解?(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三)初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课文可分三层:第一层(第1自然段)由宋朝城市的发展繁荣,引出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
第二层(第2自然段)介绍张择端生平,并引出画作的背景,呼应题目——梦回繁华。
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梦回繁华》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课型课时】新授课一课时【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2.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理解作者是怎样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说明方法的。
3.品味文章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梳理文章的说明顺序。
2.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现在窗外的风特别大,但风吹过去似乎了无痕迹,有谁能捕捉到它的痕迹呢?那还有哪些类似的东西我们也不容易抓住它的痕迹呢?(绚烂烟花、四季美景、璀璨灯火等)都说繁华易散,如过眼云烟,但我们却能用特殊的方法去抓住和留下那些美好的东西。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梦回繁华》,看看张择端如何成就《清明上河图》来留住宋朝昔日繁华美好,品一品作家毛宁又是怎样引领我们去了解其中的美好。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发现枝头晃动的残影是风留下的痕迹,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联想烟花、花开花落等美好瞬间,启发他们领悟虽然美好易逝,但我们脑中的记忆、前人留下的记录等都是美好的证明。
借此引入对宋朝繁华以及《清明上河图》的思考。
二、出示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的说明顺序。
2.掌握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
3.品味文章语言,学习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三、整体感悟1.快速浏览课文,结合课后阅读提示,思考:文章中呈现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用“我看到了一幅的《清明上河图》”的句式回答。
交流点拨:在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描绘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肿,段落清晰,结构严谨;写实性很强。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阅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清明上河图》的特点: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内容庞大,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梦回繁华
导入一(故事导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国宝级文物,它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一幅风俗画,也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大家知道是哪一幅画吗?你想了解更多的画作内容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介绍《清明上河图》的文章。
导入二(情境导入):大屏幕展示《清明上河图》,大家知道这幅画作吗?指名作简要的介绍,下面我们跟随毛宁一起了解这幅国宝级画作。
1.知识链接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纵25.5厘米,横525厘米,绢本,设色。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课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
2.积累字词
(1)注音
绢.本(juàn) 檀.木(tán) 驮.着(tuó)
题跋.(bá) 擅.长(shàn) 翰.林(hàn)
遒劲
..(qiújìn g) 田畴.(chóu) 簇.拥(cù)
摄.取(shè) 冗.长(rǒng)
春寒料峭.(qiào) 长途跋.涉(bá)
摩肩接踵.(zhǒng)
(2)解释词语
①冗长:废话多、持续时间过长。
②题跋: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前面的文字叫做题,写在后面的,叫做跋,总称题跋。
③考订:考核订正,考据订正。
④遒劲:雄健有力。
⑤春寒料峭:形容初春的寒冷。
⑥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的爬山过水。
形容路途遥远,旅途艰苦。
⑦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
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一)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
2.说说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清明上河图》。
【交流点拨】课文主要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作者、规模、内容以及历史内涵几个方面。
3.结合具体内容,理清全文的说明顺序。
【交流点拨】本文先从北宋的绘画题材的转变说起,引出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接着对这幅巨画的作者作了简单的介绍,接下来又按照空间顺序具体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规模、内容等知识。
最后对画作价值又作了介绍。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二)深层探究
阅读课文3—4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清明上河图》的规模及内容。
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选文所用的说明顺序。
【交流点拨】从“开卷处”“画面中段”“桥上”“桥下”等词语看文段主要采用了空间说明顺序。
3.“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的特点。
设计意图:体会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三)品析语言
1.本文语言准确、典雅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的语句作简要的分析。
【交流点拨】本文大量地使用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得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
味。
如“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又如“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2.“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
..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
”一句中加点词语“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能去掉,“可能”表估计,表示不确定,如果去掉就成了肯定的意思,与事实不符,这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设计意图: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课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
《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本文介绍却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细腻具体,并挖掘出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非常难能可贵。
1.课外阅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一书,进一步了解这幅名画。
2.介绍自己喜欢的一件工艺品。
注意抓住工艺品的特点,按照一定顺序。
梦回繁华
清明上河图作者——规模——内容——历史内涵(历史价值)
人物繁多场景复杂条理清楚语言典雅
(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第六单元整体学习
1.积累本单元的文言实词,把握它们的读音和意义;积累一定数量的常用虚词和句式,把握它们的用法。
2.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用心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3.背诵全文或经典片段,以增强语感,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4.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能知人论世解读经典,了解古人的社会理想、抱负和顽强的精神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孟子>二章》2课时
《愚公移山》2课时
《周亚夫军细柳》1课时
《诗词五首》2课时
1.主题延伸
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了解古人的品格和志趣,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首先各篇应该逐字逐句地读懂,增强对古代汉语的感知能力,背诵全文或经典片段,以增强语感;其次,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常用实词和虚词词汇,并对实词中的几种特殊情况(通假字、词性活用词、古今异义词)进行梳理归类,对几种常用虚词(之、其、而、以、乃、焉、于、则等)能梳理其用法和意义,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再次,梳理和掌握一定的文言特殊句式(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特点,能更好地疏通和理解句意。
学习本单元,重点是强调朗读与背诵,积累文言字词和句式,还要了解先秦诸子散文善于运用寓言或故事来发议论、讲道理以及采用对话或问答的方式等艺术特点。
2.授课技巧
四篇课文的安排,应各有侧重点,《富贵不能淫》中孟子关于大丈夫的名言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成为他们坚守正义的座右铭。
在说理方面孟子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从妾妇之道谈到为大丈夫之道,深入浅出,极具说服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明磨难对于个人成就大业的重要性,类比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治国主张。
文章气势充沛,运用大量的排比句,可多让学生朗读这些排比句,体会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有说服力的特点。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一则有名的寓言故事,寓意明显,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篇幅短小,但结构完整,有波澜起伏的情节。
教学本文,首先应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其次应引导学生思读课文,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探究文章的时代意义,时代需要愚公精神,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争做时代的骄子。
《周亚夫军细柳》出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文章通过汉文帝巡视、慰劳细柳军的场面,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整、忠于职守的“真将军”特点。
教学中重点是疏通文意和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特点,难点是如何理解文中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感受周亚夫忠于职守、治军严明和不卑不亢、刚正不阿的品格,并激发学生强烈责任感。
《诗词五首》注意查找资料,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五首作品,有古体诗、近体诗,也有词,反复诵读,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