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青年生活形态的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青年生活形态的调查报告
中国城市青年生活形态的调查报告
与改革同步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孩子如今已经到了就业、适婚的年龄。与上一代人相比,当今的城市青年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生活方式有了怎样的变化? xx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和《父母必读》杂志对当代中国城市青年价值观念及生活形态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并于近日公布了调查结果。中国城市青年基本概况当代城市青年研究关于城市青年的界定具体描述为:生于1978年-1981年,现在年龄在23岁-26岁之间的青年;包括:大学生、研究生、已参加工作人群等等;在所在的城市至少居住三年,并且以后长期在城市生活。之所以对城市青年进行这样的界定,并把其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提出来进行专门的研究,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是由于这个群体有其独特的成长背景,而且他们即将成为社会的主流,他们是一个孕育社会未来的群体。参与此次调查的1040人中,年龄分布均匀,男性为5
3.8%,女性为4
6.3%,其中独生子女占5
7.8%。从就业情况看,80.4%的人有固定工作,
6.1%的人有临时工作,有
5.1%是学生,还有8.5%的人没有工作。从收入看,34.6%的人月收入在XX元以上,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占24.1%。人生价值观传统和独特兼有调查显示,当代城市青年的人生价值观既有传统的一面,又有其独特的一面,一方面,约有8
3.4%的人同意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8
5.2%的人认同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68.9%的人同意奉献与索取应该是平等的;但在涉及个人价值和利益关系时,当代城市青年就表现出利己的价值观,他们更加注重个人利益、满足个人欲望,4
2.9%的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利益关系,38.4%的人同意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观点,6
3.2%的人认同人生应该及时行乐的观点。当下社会中,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一直是全社会呼吁和鼓励的。此次调查问卷中显示出多数青年人责任感还是比较强。在被询问对如果周围有人做违法的事情,只要不危害我的利益,可坐视不管这一观点的看法时,只有
7.69%的年轻人表示完全同意,比较同意的占19.90%,而不同意也不反对的占3
1.06%,而比较反对和完全反对的比例达4
1.35%。
附送:
中国奥运精神演讲稿
中国奥运精神演讲稿
中国奥运精神演讲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要有一种精神的。一种能鼓舞人奋发进取的精神。中国奥运精神,正是顺应时代的潮流,应运而生。它是以往精神珍宝的继承和发扬,是溶入进亿万人心血的新力作。中国奥运精神内涵丰富,首先它是最深厚,最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1932年,在爱国将领张学良的资助下,刘长春只身漂泊海上21天,到达洛杉机。在男子一百米预赛中,一路领先,然而
疲惫不堪的刘长春,还是被遗憾淘汰,1936年柏林奥运会,进入撑杆跳决赛的中国运动员竟买不起比赛用杆,1948年,伦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是参赛团中唯一住不起奥运村的。这不堪回首的一页,已被我们翻过。到了1979年,中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上的合法席位。1984年7月29日,许海峰的一声枪响实现了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人民的爱国之情,强国之梦与体育如此密不可分。爱国之情铸就伟大成果,终于2017年奥林匹克盛会选择了中国北京,这也是对深爱着祖国的中华儿女最高的奖赏。中国奥运精神也是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不能忘记,上个世纪80年代,女排精神带给人们的巨大鼓舞,怎能忘记去年奥运金牌榜上,中国代表团挤身前三甲。五星红旗一次又一次升起,国歌一遍又一遍奏响。我们的体育健儿为了这一刻不知流了多少汗水。而他们的背后有无数的教练,陪练,医生,厨师等在支持着。奖牌和鲜花,属于为国争光的体坛强者,更属于众多的无名英雄。人的能力有大小,社会分工有不同,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彼此帮助,万众一心,那就无愧于民族。中国奥运精神更是面向世界,博览众长的精神。八年前,北京申奥失利后,就提出了“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这个口号。八年来,从严密有效的管理体系到各体育运动的竞技战术水平提高,再从此次申奥的整体步骤到目前众多现代化场馆的建设,便是源于我们坚持了开放政策,积极吸收了世界先进经验。设想,如果闭关锁国,叶郎自大,那是什么结果呢?事实证明:唯有善于学习,善于拿来的民族才是充满活力,大有希望的民族。“九州生气恃风雷”这光茫四射的中国奥运精神,显示出巨大的凝聚力,伟大的创造力,已深入到
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这必将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改革开放,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
《中国奥运精神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