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的形成》微课教学设计(可编辑修改word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离子的形成》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离子的形成》教案

离子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难点)(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重点)(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系。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二.教学过程1.旧知回顾(1)原子的结构各部分表示的意义(2)相对原子质量计算方法及特征(1)无单位(2)不是实际质量是比值2.新授(1)、提供信息:①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

②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视频氢气和氯气反应总结,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物质( 原子 ) 原子物质( 分子 ) 离子 物质( 离子 )(2)观察下列结构示意图得出结论NaNa +失去 1个电子 Mg失去 2个电子 Mg2+Al失去 3个电子Al3+原子 阳离子原子结构钠原子钠离子镁原子镁离子铝原子 铝离子结论11.学生观察、互相讨论、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 8个(He 为 2)不易得失电子稳定结构 比较稳定 金属元素 少于4个已失去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多于4个易得到电子达到稳定结构不稳定课堂练习:(1)写出 氯原子 .氧原子.氖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离子结构示意图以及各种粒子的表示方法ClSP得到 1个电子 8 Cl -得到 2个电子 8 S2-得到 3个电子P3-8 氯原子氯离子硫原子硫离子磷离子磷原子2.离子的概念离子:带电荷的原子叫做离子。

离子的分类⑴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

Eg Mg2+-⑵阴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离子的形成》教学设计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离子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目教学标(一)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化学性质的关系。

2、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能用离子符号来表示阴、阳离子;会辨认离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1-18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化学性质的关系。

2、探究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离子的形成、离子符号的书写。

(2)教学难点:离子符号的正确书写。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复习:复习原子的构成和原子结构示意图。

引入:我们知道物质可以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其实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今天我们主要来学习这种新的粒子。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请学生阅读教教P54、P55,解决下列问题:(1)原子可以分为哪三类,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样的规律?与化学性质有什么关系?(2)氯化钠是如何形成的?(3)离子的定义是怎样的,可以分为哪两种离子?(4)离子符号是怎样书写的?(三)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四)当堂训练,能力提高1、________的原子或者原子团叫做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_________,带负电的离子叫做________。

氯化钠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_构成的2、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_____、_____、_____。

氧气是由_______构成的,铁是由________构成的3、用数字和化学符号表示2个氧原子 ______ 3个钠离子 ______4、根据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1)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离子符号为______ (2)根据镁原子结构示意图,不能确定的是( )A.原子的化学性质B.相对原子质量C.核电荷数D.原子种类 5、根据下列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填空。

初中离子的形成教案

初中离子的形成教案

初中离子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1. 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 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 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1. 离子的形成过程。

2. 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1.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2. 离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1. 教案、PPT、教学图片等教学材料。

2. 实验室用具(如电子显微镜、离子模型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常见的物质,如盐、酸、碱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的微观结构。

2.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质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吗?二、知识回顾(5分钟)1. 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原子结构知识,如原子的组成、电子的排布等。

2. 提问:原子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或失去电子的?三、离子的形成过程(15分钟)1. 利用PPT介绍离子的形成过程,如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原子获得电子形成阴离子。

2. 通过举例说明离子形成的过程,如NaCl的形成。

3. 提问:离子形成过程中,原子的质子数、电子数、电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四、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特点(10分钟)1. 利用PPT介绍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特点,如电子云、能级等。

2. 通过实验室用具(如电子显微镜)展示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3. 提问: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有什么意义?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离子的形成过程和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离子的形成过程与物质性质的关系,如离子的电性、离子的大小等。

3. 提问:你们还能想到哪些与离子形成相关的物质或现象?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离子的形成过程和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特点,使学生初步了解了离子的形成过程,并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PPT、实验室用具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微观结构。

同时,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离子的形成教案

离子的形成教案

离子的形成教案教案标题:离子的形成教案目标:1. 理解离子的概念和形成过程。

2. 掌握离子的命名规则和化学式的书写方法。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操作,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资源:1. 教材:化学教科书相关章节。

2. 实验室设备: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盖玻片、滴管等。

3. 实验材料:NaCl、KBr、CaCl2、CuSO4等溶液。

教学步骤:引入:1.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回顾化学中的离子概念,并与他们之前学过的原子和分子进行对比。

2. 引导学生思考离子是如何形成的,为后续实验和理论学习做好铺垫。

实验操作:1. 将NaCl溶液倒入一个试管中。

2. 使用试管夹将试管加热于酒精灯火焰上。

3. 观察试管内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实验观察和讨论:1. 学生观察到试管内的溶液开始冒泡,并且试管外部有白色固体物质析出。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实验现象的原因,并与离子形成的过程联系起来。

3. 解释离子形成的过程:在加热的过程中,NaCl溶液中的离子开始互相碰撞,离子之间的化学键被破坏,形成了氯离子和钠离子。

离子的命名和化学式书写:1. 引导学生学习离子的命名规则和化学式的书写方法。

2.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常见离子的命名和化学式的书写。

拓展实验:1.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其他溶液如KBr、CaCl2、CuSO4等进行类似的实验操作。

2.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溶液中离子形成的情况,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

总结: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离子的形成过程和命名规则。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并进行讨论和解答。

作业:1. 布置相关的作业,如练习离子的命名和化学式的书写。

2.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可以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和网上资源。

评估:1.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实验报告和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离子形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并进行讨论和解答。

教学扩展:1. 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离子的应用领域,如离子交换树脂、离子色谱等。

课题3离子的形成(教案)

课题3离子的形成(教案)

课题 3 离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了解离子的定义、分类、结构特点、表示方法、意义及形成的原因,掌握离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重点1、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离子的定义、分类、表示方法、意义,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离子的形成》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灯片1)问: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具有怎样的特点?在化学变化中具有怎样的电子变化趋势?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结构电子变化趋势稀有气体元素8 个(He为2 个)稳定结构稳定金属元素一般少于4 个不稳定结构易失电子非金属元素一般多于4 个不稳定结构易得电子引导提问:原子得失电子之后会形成什么呢?(灯片2)板书:离子的形成二、新授(灯片3)以钠原子和氯原子为例引出离子的相关知识带正电失电子Na +11 2 8 1 +11 2 8 +Na带负电Cl得电子+17 2 8 7 +17 2 8 8 -Cl(灯片4)1、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2、离子的分类++11 2 8 Na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

如:钠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

如:氯离子-+17 2 8 8 Cl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灯片5)3、离子结构的特点明确:最外层均为稳定结构。

离子的形成

离子的形成

离子的形成教学方案(设计)课题:离子的形成授课教师:章节: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3 离子教材版本:人教版【教材分析】这节课要讲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个课题离子这一节中的离子的形成这部分内容,离子这一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和元素概念、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等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离子的形成过程。

这些内容是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也为学生学好化学式和化合价打下了基础。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离子的形成是离子这一节内容的核心,是教学重点,也是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一扇窗口;使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一个大体轮廓。

在学习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的基础上再来学习离子的形成等概念就变得很容易了。

离子的形成是初中阶段学习微观世界的一个基础,学好这一节的内容,可以为后面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学生难以理解的微观世界,我们可以通过微观动画模拟便于学生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重难点)知识与技能目标:1 通过原子形成稳定结构的过程,分析比较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稳定结构前后的不同了解离子的概念。

2通过观看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动画,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过程与方法目标:1 观察图片、动画,培养从中获得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和丰富微观与空间的想象力。

2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培养对微观世界的学习兴趣,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2 感受微观世界的结构美,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离子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结合成化合物的过程【教学方法、策略】1故事引入策略:上课之前用一个小故事来引入新课,这个故事又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也许在学生自己身上都有发生过的情况,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思考,融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这样学生就会有更大的求知欲与探索欲望。

八年级《离子及离子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离子及离子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讨论主题,如“离子的导电性”、“离子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学生将在小组内部分享自己的理解,讨论离子的性质和形成过程。我会巡回指导,回答学生的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将向全班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提问或进行补充,从而促进全班学生的互动交流。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不仅能加深对离子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合作和表达能力。
2.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现象,如溶液的导电性,引发学生对离子知识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基本概念:详细介绍离子的定义、电荷、电性等基本概念,并通过举例说明,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离子形成:讲解离子形成的两种主要方式,结合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离子形成过程。
-实践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观察离子的形成过程,学会使用实验仪器,掌握实验操作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讲解、学生互动、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离子的相关知识。
2.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离子的存在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教学拓展:
-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离子的其他应用和最新研究成果,拓宽知识视野。
-组织化学知识竞赛、科普讲座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化学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将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准备两个烧杯,分别装有蒸馏水和食盐溶液。然后,我会使用一个简单的电路(小灯泡和电池)来测试这两个烧杯的导电性。当灯泡在食盐溶液中亮起时,学生将会观察到与蒸馏水中的明显对比。这个实验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食盐溶液能够导电,而蒸馏水却不能?”这样的问题将自然地引出今天的新课——“离子及离子的形成”。

原子的结构——离子的形成 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原子的结构——离子的形成 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离子的形成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完成金属原子(Mg)和非金属原子(S)形成离子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原子和离子之间的联系。
教学环节四:当堂训练
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学生观看视频
思考:原子为什么要形成离子?以及是如何形成离子的(以钠原子和氯原子为例)?
交流:学生之间讨论并完成上述问题。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离子的一些相关定义。
通过教材的阅读,学生找到能够大概的找出部分问题的答案,然后由教师在做系统的补充。
运用对比和归纳的方法将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提炼。
强化学生所学内容。
课后反思及调整
为了使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加入了学生拍摄的视频,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经过讨论和老师的引导、点拨,把感性的认识逐渐转化成学生自己的理性知识,最后经过当堂检测这一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既能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这样的课堂,对老师的课堂控制能力是一个考验,特别是课堂秩序、时间的把握、学生的学习投入情况等方面。
教学目标
1.通过原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掌握原子形成离子的过程。
2.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微粒的一种粒子。
教学重点
原子形成离子的过程。
教学难点
原子形成离子的过程。
教学资源
课时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参与拍摄的一个视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教师活动
学习环节及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通过原子的结构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引入本节内容的学习。
教学环节一:
1.观看学生参与拍摄的视频。
2.提问:原子为什么要形成离子?原子是如何形成离子的?
教学环节二: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讲解,学生初步掌握了离子是如何形成的。

《离子的形成》教学设计

《离子的形成》教学设计

说明:一、学科类别分别为:1.中学语文 2.中学数学 3.中学英语4、中学物理5.中学化学6.中学生物7、中学政治8.中学历史9、中学地理10.小学语文11、小学数学12、小学思品13、小学英语14、小学科学15、中小学音乐16.中小学体育与健康17.中小学美术18.中小学信息技术19.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20. 学前教育21.综合(凡不是纯学科性的论文都归在这一类,如: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等)。

二、论文题目不要太长。

教学设计或教学案例直接点明是什么课的设计或案例,如:《祝福》教学设计、《分数的除法》教学案例(不要把某某版第某册第某课作为题目的组成部分)。

《离子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九年级化学教材第四单元课题三第二课时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讨论的方法,将所学知识进行对比。

(2)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步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2)通过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介绍展示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美。

三、重点: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过程难点: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离子的形成过程四、学情分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不同于宏观物体运动的规律,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学生对电子层的了解有一定困难,是教学中的难点。

但是电子的排布是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对学习元素的原子形成离子,再由离子构成化合物的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理解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基础,本节课内容在化学后续学习中地位尤为重要,必须彻底掌握,本节课学习难度较大。

五、教学方法:巩固复习+情景教学+经典讲解+作图理解+实际演练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知道了不同的原子质子数不同,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那么最外层电子数是不是也一定不相同?(生:最外层电子数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原子的结构——离子的形成 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原子的结构——离子的形成 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原子的结构——离子的形成教学设计导入:展示动画,并语言描述:有一天,钠原子和氯原子相遇了,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些变化。

最后,它们以1:1结合,生成了氯化钠。

有一天,钠原子和硫原子相遇了,它们之间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最后,它们以2:1结合,生成了硫化钠。

提问:为什么硫化钠中钠原子和硫原子按2:1结合,而氯化钠中钠原子和氯原子按1:1结合呢?主体内容:动画展示,并语言描述:我们一起来看它们的内部结构。

钠原子的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都是11,钠原子不带电。

氯原子的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都是17,氯原子也不带电。

钠原子的最外层有1个电子,失去这个电子,它就能达到相对稳定结构,氯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得到一个电子,它就能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于是钠原子把它的最外层电子给了氯原子。

钠原子的第二层变成了最外层,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

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后,也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

这时候,钠原子的质子数等于11,核外电子数等于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带上一个单位正电荷,变成Na+。

氯原子的质子数等于17,核外电子数等于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带上一个单位负电荷,变成Cl-。

Na+和Cl-通过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结合,形成氯化钠。

再从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角度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课堂练习:让学生从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角度分析硫化钠的形成过程。

学生按暂停键完成后,教师再给出正确的形成过程。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原子通过得失电子,使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形成相对稳定结构,而使自己带上相应电荷变成离子。

阴阳离子之间再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形成物质。

课后练习:让学生从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角度分析Al与Cl 、Mg与Cl、Mg 与O形成物质的过程。

《离子的形成》教学设计

《离子的形成》教学设计

说明:一、学科类别分别为:1•中学语文2•中学数学3•中学英语4、中学物理5.中学化学6.中学生物7、中学政治8.中学历史9、中学地理10.小学语文11、小学数学12、小学思品13、小学英语14、小学科学15、中小学音乐16.中小学体育与健康17.中小学美术18.中小学信息技术19•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20.学前教育21.综合(凡不是纯学科性的论文都归在这一类,如: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等)。

二、论文题目不要太长。

教学设计或教学案例直接点明是什么课的设计或案例,如:《祝福》教学设计、《分数的除法》教学案例(不要把某某版第某册第某课作为题目的组成部分)。

《离子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九年级化学教材第四单元课题三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讨论的方法,将所学知识进行对比。

(2)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步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2)通过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介绍展示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美。

三、重点: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过程难点: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离子的形成过程四、学情分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不同于宏观物体运动的规律,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学生对电子层的了解有一定困难,是教学中的难点。

但是电子的排布是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对学习元素的原子形成离子,再由离子构成化合物的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理解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基础,本节课内容在化学后续学习中地位尤为重要,必须彻底掌握,本节课学习难度较大。

五、教学方法:巩固复习+情景教学+经典讲解+作图理解+实际演练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知道了不同的原子质子数不同,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那么最外层电子数是不是也一定不相同?(生:最外层电子数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离子的形成》微课制作脚本

《离子的形成》微课制作脚本

《离子的形成》微课制作脚本《《离子的形成》微课制作脚本》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微课名称:《离子的形成》知识点来源:学科:化学年级:初三适用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九年级化学上册前需知识:1,学生明确原子的结构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着密切关系。

2,分析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着密切关系,让学生知道原子要达到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要达到饱和状态。

微课类型:知识点讲解自主学习型离子的形成过程及抽象思维的形成设计思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我首先强调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着密切关系,让学生知道原子要达到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要达到饱和状态,然后以钠原子和氯原子为例讲述离子的形成。

制作手段:制作PPT,用录屏软件一边讲解,一边呈现文字和动画画面。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讨论的方法,将所学知识进行对比。

(2)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将所学知识进行加工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步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

(2)通过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介绍展示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美。

聚焦解决的问题:知道离子形成过程以及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形成抽象思维。

教学过程环节名称画面内容描述或解说词画面或镜头编号时间一、引言设置情境:复习引入,明确课题意义复习元素的元素的化片片头引入 化学性质和最外层电子数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入离子的形成过程。

学性质和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头:52秒二、正文讲解1 序言:在你了解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和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后,我制作了钠原子与氯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的动画。

1、引入正题动画中,呈现了钠原子和氯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

由于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只有一个,极易失去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的相对稳定状态,此时,钠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比核外电子数多了一个正电荷,形成了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的钠离子。

初中化学离子的形成教案

初中化学离子的形成教案

初中化学离子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离子的概念和形成过程。

2. 掌握离子的命名方法和写式。

3. 理解离子是化学反应中重要的产物。

教学重点:离子的定义、形成规律、写式及命名方法。

教学难点:不同类型的离子的命名和写式。

教学准备:幻灯片、实验器材、教材及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出问题或展示图片引入离子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解离子的概念(10分钟)
1. 介绍离子的定义和特点。

2. 解释离子生成的原因和过程。

三、展示实验(15分钟)
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示范离子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加深对离子的理解。

四、巩固练习(15分钟)
针对离子的命名方法和写式进行讲解,然后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五、课堂讨论(1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离子的形成规律和命名方法,澄清疑惑。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复习所学知识。

七、课堂总结(5分钟)
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离子的重要性和作用。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离子的概念和形成过程,初步掌握离子的写式和命名方法。

但在教学中,需要更多的示范和实践,以及巩固练习,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下节课需要继续巩固和拓展相关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离子的形成规律和应用。

《离子的形成》教学设计公开课

《离子的形成》教学设计公开课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不足与改进
一、引入
针对学生对离子掌握不理想这一现象,通过课本中“这种带电的原子叫做离子”这句话引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
听,与教师互动交流。
引起学生共鸣,知道本知识点的重要性。
二、知识讲解
这种带电的原子叫做离子。那么离子是怎样形成的呢?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发思考。
通过以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为例,钠原子的最外层有1个电子,氯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当钠与氯气反应时,钠原子最外层的1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层上,这样两者都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锁定本堂课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点。
阅读题目,认清任务目标。
通过复习前面相关知识为离子的学习做好铺垫。
通过生动的动画展示,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更好的掌握本堂课的知识。
体会并总结原子变成离子的过程。
三、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指导学生化思维导图。
离子包括:阳离子,阴离子。
利用思维导图来识记知识。
四、作业布置
完成任务单
巩固知识
五、总结与反思
《离子的形成》教学设计
课题
离子
教学目标
通过将课本55页图3-13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示意图“活化”后讲解钠离子、氯离子的形成过程来让学生认知离子的形成过程、离子的种类,并掌握电子的转移与粒子所带电荷的关系。
重难点
重点:掌握离子的形成过程。
难点:并掌握电子的转移与粒子所带电荷的关系。
教学设计
教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动
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什么是相对稳定结构?非金属、金属、稀有气体的电子排布情况及部分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大家还记得吗?
教师通过生动的动画展示钠与氧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过程来认知离子的形成过程。

离子的形成教学设计

离子的形成教学设计

《离子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在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从而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能力。

(2)学习方法与过程:要求学生学会“猜想交流、探究新知”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能在创设情景下,积极主动的从事各种化学活动且探究新知,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唤起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离子的形成(2)教学难点:离子的表示。

(3)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处在网络时代的学生大多数很喜欢上网,于是我就投其所好,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模拟微观变化,帮助学生认识离子的形成过程和学会离子的符号表示。

这样,不但能顺利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程序: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通过以下五个教学步骤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一)知识回顾、情境引入(5分钟)1、知识回顾:“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教学的重点。

由于初中同学的知识和思维水平的限制,我在教学中先通过复习原子结构示意图以及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展示课件,抽生回答。

)使学生意识到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有着密切的关系。

2、创设情景:多媒体展示钠原子与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最外层电子数目,从微观上分析得失电子趋势,以及得失电子后微粒的带电情况,从而引出课题离子的形成(设计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切入,充分利用多媒体效果,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分析氯原子和钠原子得失电子的趋势及带电情况,使学生在有趣、轻松的氛围中接受难懂的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

离子的形成教案.doc

离子的形成教案.doc

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离子第二课时离子的形成(教案)宁乡县洞庭桥中学陈虎从容说课本课题包括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离子的形成两部分内容。

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教学重点。

为了说明离子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就必须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

本课题内容不同于宏观物质运动的规律,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学生对电子层的了解就有一定困难,是教学中的难点,但并不是教学的重点。

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本课题内容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突破难点和重点。

1.采用画图和生动的比喻,力求教学直观。

2.充分利用书上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心体会它的含义。

3.课程标准对本课题的内容要求不高,只要能形成初步观念就可以了,所以要掌握分寸,在教学上不必探究。

教学目标1.从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在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从而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能力。

2.从学习方法与过程方面,要求学生学会“猜想交流、探究新知”的学习方式。

能在创设情景下,积极主动的从事各种化学活动目.探究新知,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3.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唤起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离子的形成(2)教学难点:离子的表示。

(3)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画示意图形象生动的解决。

教学方法复习提问一学生阅读一教师小结一学生活动一总结拓展。

教具准备相关练习题。

教学过程[提问]前面我们学过的构成物质的粒了有哪些?[回答]分子和原子。

[引言]与分子、原子一样,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离子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感谢您认真听完这个微课,再见!
5 秒
教学小结
1、离子的形成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选取动画演示让学生有直观的感觉。
2、利用微课的创新形式有利于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最外层有7个电子,容易得到一个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
动画:离子形成的过程
100 秒
个电子的相对稳定结构,此时,氯原子核内质子数比核外电子数少一个。形成带一个负电荷的氯离子。因此钠原子失去的电子被氯原子得到,此时他们都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他们在静电的作用下形成了离子化合物—
氯化钠。
2、内容总结
1.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引言设置情境:复习引入,明确课题意义
复习元素的化学性质和最外层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由此引入离子的形成过程。
元素的化学性质和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片头:
46 秒
二、正文讲解

序言:
在你了解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和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后,我制作了钠原子与氯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的动画。
1、引入正题
动画中,呈现了钠原子和氯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由于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只有一个,极易失去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的相对稳定状态,此时,钠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比核外电子数多了一个正电荷,形成了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的钠离子。而氯原子的
教学类型
知识点讲解
自主学习型
适用对象
学生:九年级学生
教师:初中化学教师
设计思路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我首先强调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
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着密切关系,让学生知道原子要达到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要达到饱和状态,然后以钠原子和氯原子为例讲述离子的形成。
教学过程
内 容
画面
时间
一、片头
(片头)
微课设计:
《离子是怎么形成的》教学设计
白沙中心校:周明鲁
授课教师姓名
周明鲁
学科
化学
教龄
6
微课名称
离子是怎么形成的
视频长度
3 分 9 秒
录制时间
2015 年 10

知识点:人教版上册
知识点描述
知道离子形成过程以及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基础知识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着密切关系。
2.阴 离子: 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如: O2- 、S2-、 F- 、Cl-、
阳离子: 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如: H+ 、Na+、 Mg2+ 、Al3+
幻灯片总结
32 秒
3、动画优点
(1)可以清楚展现出钠原子和氯原子得失电子的过程。
(2)动画内容简单明了,容易理解,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
三、结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