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关于李白乐府诗研究现状述评
谈谈李白的古乐府学
谈谈李白的古乐府学一、引言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深受后人喜爱。
其中,他的古乐府诗更是独具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李白的古乐府学进行详细介绍。
二、李白古乐府诗的创作背景李白所处的时代是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同时,唐朝也是一个音乐文化繁荣的时代,古乐府作为一种传统的音乐形式,在当时非常流行。
因此,李白在创作古乐府诗时,受到了当时文化背景的影响。
三、李白古乐府诗的艺术特点语言优美李白的古乐府诗语言优美,用词简练,意境深远。
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等,使得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意境深远李白的古乐府诗意境深远,善于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山水、花鸟、人物等元素,通过这些元素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音乐性强李白的古乐府诗具有很强的音乐性,他善于运用押韵、平仄等技巧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
同时,他的诗歌中也常常出现乐器和音乐元素,如琴、瑟、笛等,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音乐表现力。
四、李白古乐府诗的文学价值传承和发扬了古乐府传统李白在创作古乐府诗时,继承和发扬了古乐府的传统。
他通过对古乐府的模仿和创新,使得古乐府这种传统音乐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同时,他的诗歌作品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和研究古乐府的重要资料。
丰富了诗歌创作的题材和手法李白的古乐府诗丰富了诗歌创作的题材和手法。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描绘,拓展了诗歌创作的题材范围。
同时,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音乐技巧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李白的古乐府诗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白乐府歌诗的音乐研究
李白乐府歌诗的音乐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就是乐府歌诗。
在中国古代,乐府歌诗是一种重点需要研究的艺术形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乐府歌诗,特别是李白的乐府歌诗更是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本文就将以论述李白乐府歌诗的音乐研究为主,对李白乐府歌诗在音乐上的表现作出研究和论述。
中国文学艺术中,乐府歌诗是具有重要价值的一种文学形式,在其中除了文字的内容以外,乐府歌诗还包括音乐元素。
从古到今,乐府歌诗都具有浓厚的音乐性,以歌曲形式出现在大多数民间音乐中。
李白乐府歌诗也不例外,其中充斥着丰富的音乐元素,可以说是一种音乐性特别强的文学作品。
首先,李白的乐府歌诗在音乐中表现出了独特的风格,它的音乐特点主要体现在曲调方面。
李白的乐府歌诗曲调变化动态,经常变幻出极其多样的乐曲变化,体现出其对声音的驾驭能力,能容易使人仿佛置身于一种超现实的情感世界之中。
其中也包括一种节奏强烈而长句凝重的语调,以及应用赋格的手法,使得诗歌中表达出深远的意境,引起读者宏大的共鸣。
此外,李白乐府歌诗中也表现出多样的音乐技巧,如重复、押韵、节奏等,这些技巧使文章写就充满了些许音乐性。
比如他的《把酒问月》,这首乐府歌诗不仅重复运用了多首特定的押韵方式,而且行乐中采用了类似于小号的押韵方式,构成了一首引人入胜的歌曲,且有浓厚的音乐性。
此外,李白乐府歌诗表现出一种艺术性的文笔,诗歌中使用着多种文字,如韵脚押韵、谐音引导、赋格、押韵、重复等技巧,这些技巧使得文章充满了艺术性的美感,也增加了乐府歌诗的可倾听性。
因此,李白的乐府歌诗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引发共鸣。
综上所述,在乐府歌诗的研究中,李白的乐府歌诗的音乐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李白的乐府歌诗中表现出独特的曲调,采用着多种文字技巧,充满了艺术性,引人入胜。
通过对李白乐府歌诗的音乐研究,我们不仅能够获取到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粹,而且还能从中汲取到灵感,开阔思维,提高艺术修养。
李白古题乐府曲辞研究
李白古题乐府曲辞研究
李白创作的乐府诗数量是初盛唐诗人中最多的.其中古题乐府又占到百分之八十强。
而且李白自己和后代评论家对他的这部分诗歌的创作都是十分赞许的。
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他在创作古题乐府时是遵循一定规范的。
然而,目前学术界对李白乐府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对其内容和表现手法上,而本文则拟从乐府诗的音乐曲辞方面对李白在古体乐府的曲调及辞式的恢复、改造和创新作番新的探讨。
通过这种对乐府诗的诗体形式上的研究,笔者归纳了李白致力于恢复古题乐府音乐内质而做的几种尝试,并且认为这是拟古乐府受到普遍好评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十一世纪明代李白接受研究评述
价, 所 以关 于李 白只 是 一个 小 点 , 很粗略 , 没 有 具 体
深入 到 明代人是 如何 接 受 李 白的人 格 和 诗 格 的 , 只 选取 了少数 几人 的评 价 , 并 且 也 没有 具 体 解 读 和 评
代“ 八股取士” 的 科举 模 式 造 就 了一 代 奴 性 文 人 有 关 J 。2 0 1 0年 张媛 的硕 士论 文 《 元 明 戏 曲小 说 中 的
2 0 1 3年 , 张伟平 发表的《 略论 明代 前期格 调诗 文人形象研究》 在第二章专论李 白形象。作者指出, 学 分化 过程 中的李 白诗 歌美 学观 特征 》, 主要 从 诗 学 明代戏 曲 中李 白具 有 才 华 横 溢 , 蔑 视权贵 , 针 砭 时 的角度 来 阐述 明代对 李 白诗 歌 的 美学 评 价 。作 者 指 弊 , 仗 义 疏财 等特 点 , 并 且分 析 了李 白形 象在 明戏 曲 。这篇 论文 继 承 了前两 篇 对 戏 曲 出, 明代 前期 建 立 了 以格 调 诗 学 为 主 流 的 诗 歌 理 论 中 的演 变及 原 因 J
追 慕李 白成 为 风 尚。宋 代 , 受 当时 儒 家 思 想 和 审美
评 价 J 。该 文主要 从 诗 学 的宏 观 角度 , 对 整 个 唐 诗 在 明代 的接受 作 了 分 析 , 所 以对 李 白这 一个 案 只 简
要 提及 , 零 碎而不 具体 。
2 0 0 6年 , 宁义辉 的硕 士论 文 《 元 明人论 唐 》 对 明 代 的李 白评价 有 所 论及 。该 文 在第 一 章 第 一节 “ 政
一
明代人方孝孺、 仇俟卿对李 白《 蜀道难》 创作背景 的 辨析, 也论 述 了杨 慎 、 于慎 行 、 陆 容 等人 对 李 杜 之 争 的评 价 , 作 者认 为他 们 都 注 意 到 “ 杜 甫 比较 注 重 李 白, 但 李 白对杜甫 却 比较 冷淡 ” 的态 度 J 。由于该 文
李白研究报告总评
李白研究报告总评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以奔放高亢、豪情壮丽而著称,被尊称为“诗仙”,对中国古代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研究报告对李白的生平、创作及影响进行综合评述,旨在全面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
首先,报告对李白的生平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李白出生于唐朝盛世,尽享优渥的家庭条件和教育资源。
然而,他在观察和体验人生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了独立自由的思想,以及对自然、人生、宇宙的宏伟视野。
通过逐一审视李白的生平经历,我们对他的杰出才华、豪放洒脱的个性以及与一代宗师杜甫结下的深厚友谊深有感受。
其次,报告对李白的创作成就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李白的诗歌风格独特,创新而豪迈,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宏伟事物的赞颂为主题。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浪漫主义、超验主义等多种元素,形成了独具魅力和震撼力的艺术效果。
同时,李白还以描写自然为主要手法,充分表现出了他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他的诗歌以激昂豪放、奔放畅快为主调,将人与自然、天地融为一体,给人以高尚情操、激发向上力量的美感。
最后,报告对李白的影响进行了综合梳理。
李白的诗歌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激发了唐代文人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的思考,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一种以自我表达和探索为基础的写作方式。
他的豪放情怀和艺术个性也为后世文人树立了典范,成为追求自由创作的楷模。
李白的影响还延伸到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他的诗歌创作风格独特,富有豪情壮丽的个人情感和对宏伟事物的赞颂。
他的艺术成就不仅对唐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通过研究李白,我们不仅可以欣赏他的诗歌艺术,还可以领略到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关于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21世纪以来对《李白与杜甫》的研究,一方面承接20世纪末的研究而来,另一方面又在学界回顾总结百年郭沫若研究历程及其得失的基础上,试图有所深入与拓展。
因此,在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上,与第一阶段有所不同。
胡可先《论(李白与杜甫>的历史与政治内涵》从郭沫若写作出版《李白与杜甫)的历史和政治背景的考察人手,同样认为“《李白与杜甫》不完全是一部文学研究著作,可以说是一部政治著作,或一部历史著作”,胡文既不满前一阶段“挑刺”式的研究是一种“庸俗的批评”,又认为郭沫若过于紧跟政治形势以至影响其学术观点,是知识分子应该记取的教训。
关键词:郭沫若文革李白与杜甫民族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自1971年12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以来,已经经历了近40个年头。
从近40年的研究情况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该书出版到1981年的前10年,学界经历了从好奇、惊讶到批评的变化,1979-1981年出现了对该书学术观点的批评高潮,一大批论文围绕其扬李抑杜倾向、阶级分析方法、李杜作品误读、历史人物评价等问题展开批评和争论,而以批评的声音为主导;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近20年间,对该书的关注进入一个相对沉寂时期。
21世纪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该书的写作动机及其主旨的广泛探讨上,有政治迎合说、情感寄托说、人生总结说、人格解剖说、审美取向说等,众说纷纭。
一、批评期1979年第4期)、张德鸿《对<李白与杜甫>中几个问题的管见)(《昆明师范学院学报>1979(《文史哲》1980年第3期)诸文,年第3期)、匡扶《对(李白与杜甫>的几点疑义)则主要通过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杜诗的辨析,说明郭沫若“苛责杜甫”⑦如郭沫若分析杜甫《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二句说:“既认识了这个矛盾,应该怎样来处理这个矛盾,也就是说你究竟是站在哪一个阶级的立场,为谁服务?”‘嗍’刘世南认为这样脱离时代的过高要求,就是典型的“苛求古人”③。
李白“诗与乐”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突破的路径
李白“诗与乐”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突破的路径侯延爽【摘要】“诗与乐”即诗歌与音乐,唐代的诗歌与音乐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李白不但诗写得好,而且喜爱音乐,能歌善舞.目前,对李白“诗与乐”的研究面临三个问题:李白诗歌音乐本体的研究缺乏深度和可持续性;非音乐学者跨界研究李白诗歌音乐内容的局限性;李白诗词音乐当代价值研究的肤浅性.因而,突破李白“诗与乐”的思路与策略应该是:加强李白诗歌与音乐有深度的持续性研究;音乐人与非音乐人的合作研究;深入挖掘李白“诗与乐”的当代价值.【期刊名称】《音乐探索》【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4页(P59-62)【关键词】李白;“诗与乐”;当代价值;突破路径【作者】侯延爽【作者单位】四川省李白文化研究中心四川绵阳6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7李白与音乐关系密切。
他不仅是著名诗人,而且擅长剑棋琴书、能歌善舞。
如,《留别于十一兄巡裴十三游塞垣》诗中写道:“劝尔一杯酒,拂尔裘上霜。
尔为我楚舞,吾为尔楚歌。
”此诗描写了李白在友人“楚舞”的带动下,动情吟唱“楚歌”的情境;《幽涧泉》诗中写道:“拂彼白石,弹吾素琴。
……客有哀时失志而听者,泪淋浪以沾襟。
……幽涧泉,鸣深林。
”由此诗可知,李白美妙的琴声竟能引人倾听,可见李白琴艺之高。
此外,李白还创作了大量描写古琴、吟、舞、歌等的音乐诗作,李白的乐府诗、绝句等也都有着明显的音乐特征。
笔者多次参加四川李白研究会、李白纪念馆、马鞍山李白研究所等机构举办的学术活动,有幸了解了来自祖国各地及日本、美国、加拿大、韩国、俄罗斯等国学者关于李白的研究动态,越发感觉到李白研究领域在不断拓展中,研究李白的史学家、文学家、社会学家们都试图在自己的学科外寻找新的研究领域,其中不乏将研究的视角转向李白诗词音乐上者。
学术交流中,文人们总是喜欢用自己的方言吟唱几首李白的诗歌,以表雅兴;在学术汇报中,学者们也经常提及李白诗词音乐的研究意义。
李白的研究报告
李白的研究报告李白(701年-762年)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才横溢,作品丰富多样,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本研究报告将主要以李白的诗歌创作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从诗歌主题、艺术手法、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首先,李白的诗歌主题广泛,既有咏史抒怀之作,也有山水田园之景,更有对于人生哲理的追求和反思。
他的诗作中常常以乐观的情绪表达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塑造了许多傲视群雄的英雄形象。
同时,他也善于用诗歌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社会、人性的看法和感悟,体现了他对自由、真实、高尚品质的追求。
其次,李白的诗歌艺术手法独特且多样。
他擅长运用丰富的比喻手法、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及音韵的变化和节奏感的把握,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尤其是他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寄寓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得他的诗歌拥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此外,他还尝试了以散文形式表达的传统吟游诗歌的崭新样式,推动了中国古代诗歌形式的变革和创新。
最后,李白的诗歌作品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充满了豪放、奔放、不拘一格的个性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精神。
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尤其是在诗歌形式和艺术表达上的突破,对于后世的诗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诗作不仅为后世的诗人提供了创作的范本,也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综上所述,李白的诗歌创作不仅在当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更是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以丰富多样的主题、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彰显了李白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深厚才华,也体现出他对人生、自由和高尚品质的追求与崇尚。
李白的影响力不仅仅限于当代,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他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
对于李白诗集和新唐书作者认为有许多改进的地方,请简要概括
对于李白诗集和新唐书的作者认为有许多改进的地方,以下是对这些地方的简要概括。
1.李白诗集的编辑和整理:李白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人,他的诗集至今仍然广受学者和读者的欣赏和研究。
然而,对于李白的诗集的编辑和整理,仍然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李白的诗作数量众多,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分类和排序,以便于读者的查阅。
此外,有些诗作的题目和内容有错别字或疏漏,需要进行校对和补充。
还有一些李白的名句和诗句被广泛引用和传播,但却缺乏准确的出处和注解,需要进一步的考证和研究。
2.新唐书的内容更新和完善:新唐书是一部关于唐朝历史的重要著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书中的一些内容已经过时或不完整。
因此,有必要对新唐书进行内容的更新和完善。
例如,新唐书中记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可以结合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修订,以反映更为准确和全面的历史事实。
另外,新唐书对于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述可能存在片面或者偏颇的情况,需要进行客观和公正的重新评估和审视。
3.增加背景资料和注释:不论是李白的诗集还是新唐书,都需要在文本中增加一些背景资料和注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作品。
对于李白来说,可以提供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他的创作风格和主题、以及他的生平事迹等信息。
对于新唐书来说,可以在特定事件和人物的记述前后加入一些解释性的文字,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历史脉络和关联性。
此外,还可以在文本中增加一些引用文献和参考资料,方便读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拓展。
4.增加交互性和多媒体内容:以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的文档可以利用其灵活性来增加交互性和多媒体内容,以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对于李白的诗集来说,可以引入音频和视频的媒体素材,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李白的诗歌之美。
对于新唐书来说,可以在文中增加一些图片、地图、图表等图像内容,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地理环境。
总结起来,对于李白诗集和新唐书的作者来说,他们认为有许多改进的地方。
这些改进包括诗集编辑和整理的分类和排序、内容更新和完善、增加背景资料和注释、以及增加交互性和多媒体内容等方面。
李白诗歌的民俗学研究
李白诗歌的民俗学研究一.李白生平及诗歌创作研究现状李白是我国文学历史长河中一位伟大的诗人,一生写下许多诗歌被人们所称赞并流传于后世。
李白的一生即是奋发昂扬的一生,也是坎坷多艰的一生。
他少年时期就有"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理想,他渴望建功立业,但事与愿违,李白奋斗一生,却终是没有机会去实现仕途经济,晚年在悲凉孤寂中度过。
李白传奇坎坷一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他二十一年的蜀中生活,他喜欢读书,喜欢习剑,喜欢漫游。
这一时期李白同道教教徒在岷山还有过一段隐居的生活,这对李白思想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二阶段是他以安陆为中心的漫游时期,这一时期持续了十六年,在这一漫游阶段后期,李白定居安陆,与许圉师的孙女成亲,开始了他"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空虚苦闷的生活。
第三阶段是李白在唐长安城生活的三年,因好友举荐,李白接到玄宗的征召来到长安。
但玄宗只是单纯的赏识他的诗歌创作,并没有给李白实现其政治抱负的机会,而李白也看清了社会政治的黑暗,后期便表现的十分放纵,"贵妃研磨,力士脱靴";这些留下来的事例都能反映出李白蔑视权贵桀骜不驯的性格特征。
在长安生活的三年是李白诗歌创作的转型时期。
第四阶段是李白人生中第二次漫游时期,诗人离开了长安,来到东鲁和梁园,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二次漫游。
第五阶段是李白经历安史之乱的时期,是李白生命的最后七年。
公元七五五年,安禄山称"讨杨贼,清君侧";进兵中原,安史之乱由此爆发。
公元七五六年,永王召聘,李白应聘入幕,可好景不长,数十天之后,永王就被肃宗讨伐,李白遭流放。
生命的最后几年李白是在孤寂凄凉,穷困潦倒的状态下度过的。
李白诗歌创作一向是学者研究的热点,历代学者从多角度系统深入的对其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丰硕,蔚为大观。
总的来看,主要可以变现为三个方面,其一,从宗教学的研究角度上看,盛唐时代下统治者主张儒家、道教学说,学者结合李白的生平从儒家、佛教、道家三方面对李白诗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安敏在《李白及其诗歌的崇道倾向》一文中对李白诗歌中道教炼丹采药的研究;赵朝芳在《李白儒学思想与诗歌研究》一文中对积极入世理念的研究。
李白诗歌的文学价值和现代意义研究
李白诗歌的文学价值和现代意义研究李白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歌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以及现代意义。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是唐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影响深远,而且在后世也得到了广泛的传颂和研究。
一、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李白生于唐代贞观二年(701年),卒于开元二十四年(762年),享年62岁。
他的祖籍是陇西,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但由于李白才华横溢,最终成为了唐代宫廷诗人。
他在创作上极为自由,对传统诗歌形式进行了突破,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他的诗歌以其雄浑、豪放、清新、超脱的风格和主题而著称,对后代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李白的文学价值李白的诗歌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内容丰富,表现力极强,成为唐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不拘泥于传统诗歌的形式,注重个性和情感的表达,创新了诗歌的体裁和形式,尤其是对于五言古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他的作品中,描写山水、抒发情感、讽刺世俗、赞美英雄等主题均有涉猎,每一篇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李白的诗歌不仅体现了当时文人的思想和精神面貌,更为后人提供了诗歌的创作思路和灵感,对中国文学和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李白的艺术价值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意象、抒情的情感和雄浑的气势,使人们感受到强烈的艺术享受。
李白的诗歌创新了诗歌的形式,其诗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具有非常强的美学意义,尤其是其诗歌中丰富多彩的意象和形象,更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作品中常常运用到山水、花鸟、历史传说等元素,这些元素的丰富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在诗歌的音乐性方面,李白擅长用豪放、流畅的语言来表现情感和思想,创造了诗歌美学的新境界。
四、李白的文化价值李白的诗歌在中国文化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李白诗歌的主题包括了对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的表达和反映,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白的乐府诗创作与风格探析
李白的乐府诗创作与风格探析李白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其豪放奔放的风格和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而闻名于世。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李白的研究心得有一定的深度,下面将从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和风格两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李白的乐府诗创作乐府诗是古代民歌和宫廷乐府的结合体,具有鲜明的音乐性和民间性。
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在传统的乐府诗的基础上,融入了他独特的个性和创作风格。
首先,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展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对自由的追求。
他的诗作中常常表达了对人生的豪情壮志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例如《将进酒》中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短暂和时光易逝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由和快乐的渴望。
其次,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展现了他的旅行经历和对自然的热爱。
李白游历过大半个中国,他的诗作中常常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广阔的天地。
例如《望庐山瀑布》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通过对庐山瀑布的描写,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最后,李白的乐府诗创作体现了他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关注。
他的诗作中常常融入了历史典故和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他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对传统价值观的思考。
例如《古朗月行》中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通过对边塞戍鼓和孤雁的描写,表达了他对边塞生活的思念和对和平的向往。
二、李白的诗风李白的诗风独特,以豪放奔放、情感激昂为主要特点。
首先,李白的诗作具有豪放奔放的风格。
他的诗作常常以豪情壮志和豪放不羁的个性为基调,表达了他对自由和快乐的追求。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自由的向往。
其次,李白的诗作情感激昂,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他的诗作中常常表达了对人生和爱情的激情追求。
例如《月下独酌》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通过对月光和影子的描写,表达了他对自由恋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李白的诗作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他的诗作常常采用韵律优美的语言和押韵的手法,使诗歌具有音乐般的感染力。
李白与杜甫诗歌比较研究
李白与杜甫诗歌比较研究
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很重要的两位诗人,他们的诗歌对中国文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诗歌形式各有特点,包括他们的语言、思想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形式特点、意境特点和题材特点三个方面,对李白与杜甫的诗歌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我们从形式特点方面来讨论李白与杜甫的诗歌。
李白在诗歌的形式上,偏爱采用对仗形式,喜欢创造琳琅满目的景象,多以抒情质朴的语言,表达内心的真挚情感。
而杜甫则擅长以平实接地气的语言,勾勒出生活的种种真实存在,刻画出人物形象,传达出社会深刻的思想性思考。
其次,我们从意境特点来比较李白与杜甫的诗歌。
李白善于用富有情趣的语言,创造出伫立于云霄之上,离世而又饱蘸着远洋之涛的超然豪迈、神秘而恬静的意境。
而杜甫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他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着重表现的是求职的劳作、失意的忧虑中的令人深思的意境。
最后,从题材特点来看,李白的诗歌主要以缅怀家乡、寻寻唐代贤臣、表达对宇宙大自然的隐喻及形象的感情为主,或者是描绘世俗的清晨、春天等景色;而杜甫则写作题材更加灵活多变,他写政治和社会,写山水和风景,写传说小说和历史事件。
从上面三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使他们的诗歌丰富多彩。
它们各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索中国古代文化的良好机会。
因此,比较李白与杜甫的诗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诗歌背后的文化精髓,更可以丰富我们的诗歌理解,引发我们对文学的趣味,激发我们立足自身所学,以实际行动维护和发扬我国美好文化传统。
关于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研究的文献综述第一篇:关于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研究的文献综述淮阴师范论文关于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21世纪以来对《李白与杜甫》的研究,一方面承接20世纪末的研究而来,另一方面又在学界回顾总结百年郭沫若研究历程及其得失的基础上,试图有所深入与拓展。
因此,在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上,与第一阶段有所不同。
胡可先《论(李白与杜甫>的历史与政治内涵》从郭沫若写作出版《李白与杜甫)的历史和政治背景的考察人手,同样认为“《李白与杜甫》不完全是一部文学研究著作,可以说是一部政治著作,或一部历史著作”,胡文既不满前一阶段“挑刺”式的研究是一种“庸俗的批评”,又认为郭沫若过于紧跟政治形势以至影响其学术观点,是知识分子应该记取的教训。
关键词:郭沫若文革李白与杜甫民族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自1971年12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以来,已经经历了近40个年头。
从近40年的研究情况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该书出版到1981年的前10年,学界经历了从好奇、惊讶到批评的变化,1979-1981年出现了对该书学术观点的批评高潮,一大批论文围绕其扬李抑杜倾向、阶级分析方法、李杜作品误读、历史人物评价等问题展开批评和争论,而以批评的声音为主导;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近20年间,对该书的关注进入一个相对沉寂时期。
21世纪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该书的写作动机及其主旨的广泛探讨上,有政治迎合说、情感寄托说、人生总结说、人格解剖说、审美取向说等,众说纷纭。
一、批评期1979年第4期)、张德鸿《对<李白与杜甫>中几个问题的管见)(《昆明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3期)、匡扶《对(李白与杜甫>的几点疑义)(《文史哲》1980年第3期)诸文,则主要通过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杜诗的辨析,说明郭沫若“苛责杜甫”⑦如郭沫若分析杜甫《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二句说:“既认识了这个矛盾,应该怎样来处理这个矛盾,也就是说你究竟是站在哪一个阶级的立场,为谁服务?”‘嗍’刘世南认为这样脱离时代的过高要求,就是典型的“苛求古人”③。
20世纪李白研究述略
20世纪李白研究述略
李白(701-762)是中国最著名的古代诗人,他的诗歌和诗句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是研究中国文学史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
20世纪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重大突破的李白研究,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给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了解李白。
20世纪早期,李白研究的重点是确定其诗歌的真伪,著名的学者陈秋水在《李白诗歌研究》一书中,对李白的诗歌作了详细的梳理,论述了李白诗歌的真伪和表现手法,形成了20世纪李白学的基础。
在20世纪中叶,李白研究的焦点转移到探讨其诗歌的历史性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诗人楚辞地位的确认,研究者认为,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把《诗经》《楚辞》作为文学著作发挥创作作用的诗人,也是首先将文学艺术与宗教文化融为一体的诗人,他的诗歌在宗教文化、社会史和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20世纪后期,随着古代诗歌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重视李白诗歌中作品中文学、哲理、伦理等思想内容,探讨其作品有关诗性、象征意象、形式结构等方面的文学理论角度。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李白的作品,揭示其诗歌中隐藏的人文精神,并将其与近代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20世纪以来,李白研究的内容也不断扩展,其他文学著作如《李太白集》都受到关注,甚至李白的世界观、思想观点也受到学者研究,进一步深入到李白的精神世界深处,获取更多关于李白精神形象的细节信息。
总之,20世纪以来,李白研究的重心从实物变成理论,从诗歌的古典性变成人文性,研究不仅确立了李白学的学科地位,也为诗人的哲学思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其学术价值不可忽视。
论李白的乐府咏史诗
论李白的乐府咏史诗
乐府诗无论在今天还是在李白生活的唐代,都是一种经典性的作品,超过了文学本身的价值。
经典难以超越,但却可以将它的精华延续下去。
李白的乐府诗继承了乐府诗的形制、题材等,古典意象丰满,颇具“古韵”,延续了一种典雅之风。
李白的乐府诗不管是在清代王琦《李太白全集》还是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都收录了一百多首。
根据现在的研究统计,具体数目为:前者中收录149首,后者中收录159首,约占李白现存诗歌总数量的七分之一。
可以判断,李白实际创作的乐府诗数量更多。
就创作拟乐府的数量来看,李白似乎要比鲍照、谢跳、萧行这些以拟乐府著称的诗人都要多,并目不减乐府的“古韵”,颇具乐府的古雅风貌。
在这些乐府诗中,李白大量地使用乐府古题、旧题,包括汉魏古题《长相思》《怨歌行》《少年行》等,南朝旧题《乌栖曲》《大堤曲》《乌夜啼》《夜坐吟》《上云乐》等。
从而,李白乐府诗的题材和内容也与古乐府有很多相似之处。
李白的一些乐府诗,如《于田采花》《王昭君》《东海有勇妇》《秦女休行》等篇,从题材、内容、立意、语言上纯粹是拟古。
所以说,在文人的拟乐府中,李白的乐府诗是非常像古乐府的。
胡震享《唐音癸鉴》说“李白诗祖风骚,宗汉魏,下至徐、庾、杨、王亦时用之。
李白诗中的社会现实揭示
李白诗中的社会现实揭示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的风格而著称。
然而,通过对李白的诗歌进行深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他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现实揭示。
本文将从李白诗中的社会现实揭示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李白的诗作中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唐朝政治的关注和批评。
例如,在《将进酒》中,李白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于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忧虑之情。
此外,在《行路难》中,李白描述了自己流亡途中所经历的艰辛和困苦,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不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困境。
这些诗作中的揭示,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唐朝时期的社会现实。
其次,李白的诗歌中也体现了他对于人性和人情的思考。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人生的热爱和追求。
例如,在《登金陵凤凰台》中,李白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于人生追求的渴望和对于壮丽景色的赞美。
此外,在《静夜思》中,李白通过描绘一个人独处时的思考和感慨,表达了对于生命短暂和时光流逝的思考。
这些诗作中的揭示,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性和人情的复杂性。
此外,李白的诗歌中也反映了他对于自然界的热爱和赞美。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大自然的描绘和赞美。
例如,在《望庐山瀑布》中,李白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于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此外,在《静夜思》中,李白通过描绘月光和寂静的夜晚,表达了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于宇宙的思考。
这些诗作中的揭示,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李白对于自然界的感悟和赞美。
综上所述,通过对李白的诗歌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他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现实揭示。
他通过对政治、经济、文化、人性、人情和自然界的描绘和思考,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和人类的追求。
李白与乐府诗新变论文
李白与乐府诗新变论文摘要:二十世纪以来,乐府诗的研究如火如荼,这使我们对古乐府这一题材的诗歌进一步了解,而唐代乐府诗的新变也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对象,李白的乐府创作在唐代乐府诗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就李白及其乐府诗创作与唐代乐府诗新变之关系近十余年的研究做一综述。
关键词:乐府诗;初盛唐;李白;新变乐府诗历经汉魏六朝,其发展先后出现了不同的方向和趋势,从文学角度而言,两汉时期,乐府诗主要反映社会问题,风格质朴;曹魏时期,乐府趋于个人主义,注重“以旧曲,翻新调”;到了南北朝时期,与社会脱节,走向浪漫主义;唐代,新乐府的出现,与汉代“缘事而发”相合,表现出复古的倾向,为乐府的写实主义。
上述的分法以萧涤非等人为代表,忽略了乐府诗的音乐研究。
近十余年来,有很多人对唐代乐府诗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些许成就,但总的来看,唐代乐府诗的研究较汉魏六朝乐府诗研究仍是滞后的。
关于唐代乐府,扬州大学古代文学2004届毕业生王立增指出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初唐从承袭走向高潮。
初唐大体上是沿袭了齐梁陈隋乐府诗,武后时期,开始律化、歌行化和绝句化,逐渐形成“乐府备诸体”的局面,转入盛唐,乐府诗在表现手法上由客观变为主观。
此时期对旧题乐府的全面拟写,意味着旧题乐府诗达到高潮。
2、中唐新题乐府诗走向繁荣。
中唐乐府诗的繁荣包括了新题讽谕诗以及其他题材和风格的新题乐府诗。
3、晚唐是乐府诗衰落的阶段。
艳体乐府诗在晚唐复兴,成就以李商隐为最,多采用咏史讽世的手法,与梁陈艳体乐府诗有着本质的区别。
他的这一说法,比较中肯。
在初盛唐乐府的承袭与新变研究中,李白不可逾越,故有人认为李白是盛唐期间推动乐府诗体式嬗变的重要诗人。
初盛唐诗坛上,李白创作乐府的数量最多。
葛晓音《论李白乐府的复与变》中,统计《乐府诗集》所录,初盛唐诗人创作的全部乐府诗(郊庙歌辞和燕射歌辞不计在内)计四百五十首左右,李白作一百四十九首,占三分之一。
除去近代曲辞和新乐府辞,初盛唐所作汉魏六朝古题乐府计四百首左右,李白作一百二十首,占百分之三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一世纪关于李白乐府诗研究现状述评(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马春晖籍贯:张家川)概述:李白诗歌在唐代诗歌史及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学界是有统一认识的,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潮,李诗是唐诗的颠峰。
对李诗的研究可以说从其产生的时代就开始了,如大诗人杜甫就多次以诗的方式对李诗的某些特点进行评价:“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等。
古人对李白乐府诗歌的研究涉及到了各个方面,后来的研究基本就是在这一范围内,只是比以前更加具体和系统。
关键词:唐代李白乐府诗研究现状述评正文:李白诗歌在唐代诗歌史及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学界是有统一认识的,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潮,李诗是唐诗的颠峰。
尽管各种版本的文学史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但对李诗的地位和总体评价都是相当高的。
对李诗的研究可以说从其产生的时代就开始了,如大诗人杜甫就多次以诗的方式对李诗的某些特点进行评价:“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笔落驚风雨,诗成泣鬼神”、“进来海内为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这种印象式的评价或者说研究方法是有相当代表性的,古人的研究往往是这样,虽然有时很准确,但缺少系统性。
明人在宗唐风气的影响下,对唐诗的研究较前代进步了很多,李诗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他们研究的重点。
一些经典的研究专著中都有李诗研究的大量文字,较之以前的印象式研究开始形成纵向的溯源研究,有一些定论往往成为后来研究者论述的支点。
清人的李白研究也是传统的诗话式的评论,比较重要的是清末和民国时期,受西方思潮的冲击,这一时期的研究者在思想上无所拘束,能够从各个角度对李白及其诗歌从一个侧面进行研究,其中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李白族系的问题。
建国初期的李白研究,最大的话题就是李白的人民性。
这一时期产生的最重要成果就是詹锳先生的一些研究,这些研究涉及李白生平考索、李太白集的版本、李白作品的赏析和辨伪,同时也出版了研究李白的两部极重要的著作:《李白诗文系年》和《李白诗论丛》。
从80年代后,李白研究步入科学正规的阶段,并且在1987年成立了李白研究会。
一些在李白研究方面有重要贡献的研究者都先后担任研究会的相关职务,研究会的成立也使相关研究成果及时被大家获取。
对李白乐府诗歌的研究,古代以明清学者的研究最为突出,朱谏《古乐府小序》中评李白乐府说:“白之乐府可谓诗家之大成者矣”,同时对李白大量乐府诗歌逐首做了赏析,朱谏还著有《李诗辨疑》一书,其中有对李白乐府诗歌的真伪考证。
杨慎《升庵合集》中有对李白古乐府的研究。
王世贞对李白乐府诗歌也有一定研究,肯定李白乐府诗歌的风格,说“太白古乐府,窈冥恍惚,纵横变幻,极才人之致,然自是太白乐府”,同时他也从新题乐府诗歌产生的角度批评李白乐府“沿六朝旧习,不如少陵以时事创新题”的缺乏开创的不足。
许学夷从各体诗歌发展的角度研究唐诗,在古风的研究中有一些李白乐府溯源的考察。
唐汝询的《唐诗解》对李白的一些乐府诗歌研究主要从李白所处时代和环境的角度证明其写作主旨和表达的思想,如对《蜀道难》的分析:“按天宝十五载禄山陷潼关,玄宗罹,用杨国忠计幸蜀,太白闻而憂之,故作是诗。
”明人中研究李白乐府最重要的研究者是胡应麟和胡震亨。
胡应麟的主要研究著作是《诗薮》,《诗薮·内编》从诗体发展的角度论述各个时期各体诗歌的发展,其中有很多关于李白乐府诗歌的研究:太白《独漉篇》“罗帷卷舒,似有人开。
明月直入,无心可猜“四语独近。
又《公无渡河》长短句中,有绝类汉、魏者,至格调翩翩,望而知其太白也。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湮百川,儿啼不窥家。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太白之极力于汉者也,然词气太逸,自是太白语。
———《诗薮·内编·古体上·杂言》乐府则太白擅奇古今,……《蜀道难》、《远别离》等篇,出鬼入神,恍惚莫测。
太白……乐府奇伟高出六朝,古质不如两汉,较输杜一筹也。
———《诗薮·内编·古体中·五古》七言古乐府外,歌行可法者,……李、杜一振古今,七言几于尽废。
太白《捣衣篇》等,亦是初唐格调。
《蜀道难》、《梦游天姥吟》、《远别离》、《鸣皋歌》,皆学骚者。
《白头吟》、《登高丘》、《公无渡河》、《独漉》诸篇,出自乐府。
《乌夜啼》、《杨叛儿》、《白纻辞》、《长相思》诸篇,出自齐、梁。
至《尧祠》、《单父》、“忆昔洛阳”之类,则太白己调耳。
———《诗薮·内编·古体下·七言》太白五言,如《静夜思》、《玉阶怨》登,妙绝古今,然亦齐梁体格。
———《诗薮·内编·近体下·七言》上面征引的数条材料,都是《诗薮·内编》中胡应麟对李白乐府诗歌一些特点的总结和概括,其中对李白乐府诗歌特点的概括很准确,后来的一些研究其实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展开。
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李白绝句体乐府与南朝乐府之间继承发展关系的考察,对李白的绝句研究有很大作用。
《诗薮·外编》主要从各个时代和人物大局出发,得出的一些宏观的结论,对具体的研究有确定指导方向的作用。
胡震亨的唐诗研究涉及的范围很广,关于李白乐府的研究主要是《唐音癸笺》中的一些材料和李白研究专著《李诗通》。
《李诗通》对李白的乐府诗歌从各个方面做了研究,尤其是分析了李白的乐府诗歌对乐府本辞的继承和发展。
《唐音癸笺》的卷六、卷九、卷二十一有很多对李白乐府的研究成果。
总体来看,古人对李白乐府诗歌的研究涉及到了各个方面,后来的研究基本就是在这一范围内,只是比以前更加具体和系统。
进现代对李白乐府诗歌研究的主要文章有如下一些:詹锳《李白乐府探源》、《李白乐府集说》:《李白乐府探源》按照乐府诗歌的种类,对各类乐府诗歌逐一作了溯源研究,从乐府诗题到内容,都有详细的说明。
《李白乐府集说》对李白乐府中的49题61首乐府诗歌作了一些研究。
乔象钟《论李白乐府诗的历史意义》:从李白乐府诗歌表现时代的内容方面肯定了李白乐府写实的历史意义及其复古的文学精神。
郁贤皓《论李白乐府的特质》:文章分析了李白乐府诗歌在内容方面的可解与不可解的模糊特质,具体阐述了明人所说的李白乐府“离而实合”和“合而实离”的两种表现。
郁贤皓《李白乐府与歌吟异同论》:这篇文章从各个方面区分了乐府与歌行的不同,从而批评了李白乐府研究中随意把歌行诗归入乐府诗的错误倾向。
阎琦《简论李白乐府旧题诗》:这篇文章主要从音乐分类及其所隐含的意义方面分析了李白对乐府诗歌音乐本质的把握。
葛晓音《论李白乐府的复与变》:这篇文章首先分析了李白乐府诗歌在内容上的继承和发展,其次分析了李白大量创作乐府诗歌的深层原因,得出李白乐府创作复古的本质及其与道教的关系。
王运熙《李白怎样向汉魏六朝民歌学习》:这篇文章从李白乐府的内容,主题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了汉魏六朝民歌对李白乐府诗歌的影响。
房日晰《李白对七言古诗发展的杰出贡献》:从文章中引用的大量的乐府诗例来看,其实主要研究的是李白的七言乐府诗歌纵横变换的艺术特点。
吴相洲张煜《从李白供奉翰林的身份看其新乐府诗创作》:这篇文章从官职作用的角度分析了李白新题乐府创作的意义,其实是说明了李白新题乐府创作对元白新乐府产生的影响。
以上略举数例,所举的每一个例子其实代表了进现代以来对李白乐府诗歌研究的某一个方面。
除了这些单篇文章之外,进现代学者的一些李白研究专著中往往涉及到李白乐府诗歌的相关研究。
研究现状之不足:纵观学界对李白乐府诗歌的研究,比较薄弱或不足的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对李白乐府创作与其复古理论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够深刻。
前人对李白古风类诗歌在落实复古理论方面研究很多,对乐府诗歌的这一创作目的论述的尚少。
第二,对李白的新题乐府的意义重视不够。
李白的旧题乐府创作本身量多质高,而新题乐府的写作较少,但这些新题乐府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第三,对李白的绝句体乐府不够重视。
李白的一些绝句体乐府在具体研究时往往和其他的绝句放到一起来说明其特点,从而忽略了这一部分绝句的独特性。
第四,对李白乐府诗歌的歌行化倾向论述较少。
由于乐府和歌行之间关系的复杂,研究者往往就乐府和歌行分开研究,忽略了乐府与歌行之间的互相影响。
推荐研读书目:汉书(汉)班固撰中华书局·1964通典(唐)杜佑撰中华书局·1988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中华书局·1975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撰中华书局·1975本事诗(《历代诗话续编》本)(唐)孟棨撰中华书局·1983 乐府古题要解(《历代诗话续编》本)(唐)吴兢撰中华书局·1983 白石道人诗说(《历代诗话》本)(宋)姜夔著中华书局·1981 沧浪诗话(《历代诗话》本)(宋)严羽著中华书局·1981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中华书局·1979唐诗纪事(宋)计有功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诗源辨体(明)许学夷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艺苑卮言(《历代诗话续编》本)(明)王世贞撰中华书局·1983 诗薮(明)胡应麟著中华书局·1985唐音癸笺(明)胡震亨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文章辨体序说(明)吴讷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文体明辨序说(明)徐师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唐音审体(《清诗话》本)(清)钱良择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 钝吟杂录(《清诗话》本)(清)冯班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漫堂说诗(《清诗话》本)(清)宋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诗辩坻(《清诗话续编》本)(清)毛先舒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瓯北诗话(清)赵翼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湘绮楼诗文集(清)王闿运著岳麓书社·1996唐诗别裁集(清)沈德潜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李太白全集(清)王琦注中华书局·1977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詹锳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白居易集顾学颉点校中华书局·1979白话文学史胡适著东方出版社·1996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著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汉魏乐府风笺黄节著中华书局·2008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逯钦立遗著吴云整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诗品译注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1998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萧涤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萧涤非说乐府萧涤非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乐府文学史罗根泽著东方出版社·1996唐声诗任半塘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燕乐探微丘琼荪遗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中国音乐文学史朱谦之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李白诗文系年詹锳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李白诗论丛詹锳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乐府诗述论(增补本)王运熙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汉魏六朝乐府诗王运熙王国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增补本)王运熙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李白研究王运熙著作家出版社·1962八代诗史葛晓音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诗歌高潮与盛唐文化葛晓音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中国诗歌原理(日)松浦友久著孙昌武郑天刚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乐府文学文献研究孙尚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永明体与音乐关系研究吴相洲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唐代歌诗与诗歌吴相洲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中国歌诗研究赵敏俐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唐绝句史周啸天著重庆出版社·2006唐代歌行论薛天纬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