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读书笔记-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朱永生

读书笔记-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朱永生

比较(正向/逆向) 手段 一般 肯定 正向 具体(结果 原因 目的) 否定 逆向 让步
103 132 133
第六章:重复 (张弓对汉语按距离划分为连续重复和间隔重复,也适用于英语) 第七章:同义词,词汇丰富多彩的修辞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表达了同样 的概念意义,使语段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分从韩礼德所说的经验意义上彼此衔接。正因为 如此,同义词的使用被看成是语篇衔接的手段之一。 韩礼德 1985 年把语义分为三种: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Leech 分为 7 种。 同义词的定义: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词典。跨越词性认定同义词
替代的衔接功能,句子层面(避免重复,句内衔接)/语篇层面(索引关系紧密连接 42 句子,传递对比信息等) 44 48 same 是 noun,被替代成分不能是人或专有名词。 第四章--省略:把语言结构中的某个成分省去不提。符合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 (Economy Principle 法国语言学家 Martinet 马丁 1962 内提出, Leech 的会话理论 中认为经济原则是语篇修辞的重要成分, 1983), 省略不但使语言表达更为简洁, 61 而且使新信息更加突出,从而使语言交际者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新信息上,以产 生更好的交际效果,同时,由于省略的成分必须从上下文去寻找,因此省略具 有语篇衔接的功能。 第五章 连接:1976《英语的衔接》分为四类:附加,转折,因果和时间。1985 年《功能 75 81 85 88
16
19 21
人称指称系统: 指示指称系统: this, these, that, those, 定冠词 the, 指示性副词: here there now then The:本省没有具体的语义内容,而指示用来表示其所指对象是特定的且是可识

语篇衔接手段之指称衔接的英汉对比研究

语篇衔接手段之指称衔接的英汉对比研究

语篇衔接手段之指称衔接的英汉对比研究Introduction语篇衔接技巧是语言表达中必不可少的技巧,它可以让文章的文本结构变得更加紧凑,跨越不同的段落进行的句子也能更加自然地连贯起来。

指称衔接是语篇衔接中重要的一种手法,其在英文和汉语中都被广泛使用。

本文将会分析英汉语言中指称衔接的异同点,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和思维模式。

指称衔接在英汉语言中的应用指称衔接是指通过引用代词、名词等特定的词语来维持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在英语中,人称代词“he”、“she”、“it”、“they”等被广泛使用,以避免重复使用相同的语言表达。

例如:1. John is going to Paris. He is going to see the Eiffel Tower.2. My car is having some engine problems. It needs to be repaired.另一方面,在汉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并不十分频繁,而是使用诸如“这位”、“那个”、“他/她”、“它”等短语来达到指称衔接的目的。

例如:1. 李先生是我们公司的老客户,这位先生在投资方面很有经验。

2. 我的手机出了点问题,这个手机需要维修。

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英汉两国在指称衔接方面存在着不同之处。

在英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非常普遍,这与英语的文化及表达习惯密切相关。

在一些情境中,人称代词能够让语言表达更加简洁明了。

但是,在汉语中,则更倾向于使用特定的词语来达到指称的目的。

这种不经常使用人称代词的表达方式,表明了汉语文化中更加强调礼节和尊重的文化价值观。

跨文化中指称衔接的差异以上两个例子展示了英语和汉语中指称衔接的应用差异,这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都有其根源。

英语和汉语通过各自独特的指称衔接方式共同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英语在追求表达简洁、直接和精确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在英国和美国这样的国家,时间非常珍贵。

人们追求效率,追求快速的阅读和交流方式。

基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汉译英翻译策略研究

基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汉译英翻译策略研究

基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汉译英翻译策略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汉译英翻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其中,语篇衔接是汉译英翻译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熟练运用英汉语篇衔接手段,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达到翻译的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汉译英翻译策略研究。

第一步:了解英汉语篇衔接手段英汉语篇衔接手段指的是在语篇中为了使文章内部各部分内容更加连贯,通过表达方式和语言手段进行衔接的方法。

比如,在英语文章中,通常使用词汇的重复、代词、连接词等手段来实现衔接。

第二步:对比中国汉语和英语的语篇衔接手段在中国汉语中,比较常见的语篇衔接手段有把握句、指代、补充、归纳、转折、递进等。

而在英语中,常用的语篇衔接手段包括代词、连接词、转折词、副词等。

第三步:对比研究汉译英翻译的策略对比中国汉语和英语的语篇衔接手段,我们发现,虽然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但衔接手段的作用和实现方法却是相似的。

在进行汉译英翻译时,译者可以参考原文的衔接手段,尽可能保持原文信息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第四步:注意汉译英翻译的注意事项在进行汉译英翻译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通顺易懂:翻译的语言应该通顺易懂,便于英语读者理解。

2. 所述即所得:翻译要尽量保持原文的意思,不要在翻译过程中加入自己的观点或解释。

3. 注重语法:汉译英翻译要注重语法准确,尤其是复杂的句子结构。

4. 参考原文词汇:在翻译时,可以参考原文的词汇,但不要照搬照抄,应该考虑到英语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总结:本文主要探讨了基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汉译英翻译策略。

通过对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交流中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并且通过掌握汉译英翻译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提升翻译质量,更加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英汉语篇衔接对比及翻译研究

英汉语篇衔接对比及翻译研究
野Well, a booky as big as a haystack噎冶 吉米玛小姐答道院野噎我们还给她扎了一捆花儿遥 冶 野妹妹袁用字文雅一点袁说一束花遥 冶 野好的遥 这一簇花儿大得像个草堆冶 野bow -pot冶袁 野bouquet冶 和 野bouquet冶 为 同 义 词 袁 反 应 了 人 物 பைடு நூலகம் 格 的 不同遥 作者将其译为野一捆冶袁野一束冶和野一簇冶袁既忠实原文袁又符合汉 语表达习惯遥 其次袁 词汇的搭配指词语受语言文化的影响形成的惯用搭配方 式遥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搭配方面有所不同袁在翻译时袁要选择符合译 文语境的表达方式遥
horses in blazing harness, driven by a fat coachman in a three-cornered
hat and wig, at the rate of four miles an hour. 噎契息克林荫道上驶来了一辆阔大的马车遥 拉车的两匹马噎噎驾
车的车夫噎噎马车噎噎 译文中译者将主题句提前袁先说驶来了一辆马车袁然后分句对马
3 预防飞机线路故障的几点建议
3.1 开展可靠性技术分析和研讨袁制定可行的维修方案 可靠性管理提供了一种认识维修中的缺陷袁并施加控制以抵消和
纠正这些缺陷的方法遥 根据可靠性管理理论袁飞机的固有可靠性水平 受环境因素和使用因素的影响袁可靠性管理的出发点在于恢复和保持 飞机的固有可靠性水平袁 并确保飞机的使用可靠性在可接受水平之 内遥 该理论体系和管理方法袁体现了以安全尧可靠尧经济为目标的维修 理念袁代表了当代先进的维修思想遥
野Will he marry her? That is the great subject now in hand.冶 他到底娶她不娶她呢钥 这就是当前最要紧的问题遥

英汉散文语篇衔接对比研究与翻译

英汉散文语篇衔接对比研究与翻译

本科学年论文题目英汉散文语篇衔接对比研究与翻译系(院)外语系专业英语班级学生姓名学号二〇一四年XX月XX日山东大学外语系本科学年论文英汉散文语篇的衔接对比研究与翻译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与西方的联系日益密切,文化交流更是日益频繁。

许多西方优秀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引进国内,也有许多中国的优秀作品被翻译成外文走向国际。

而衔接手段是英汉互译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但是由于文化、认知和思维方式等的不同,中英语篇的衔接手段也存在差异,使得作品在翻译过程中受到阻碍,从而影响到文本的理解与意义的传达。

本文主要通过对比、例证等手段,对英汉散文语篇翻译中照应、省略这两种衔接手段进行研究。

对照应的研究主要从英汉散文中人称对照、指示对照、比较对照这三方面进行,而对省略的研究则主要从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短语省略进行。

通过对英汉散文语篇接手段的对比研究,可以分析它们在英汉散文翻译中的不同特点及要求从而为中英散文翻译提供一定的指导,进一步提高翻译的质量,更好地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散文语篇;衔接手段;翻译罗马数字编排页码山东大学外语系本科学年论文A Contrastive Study of Cohes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Prose Discourse and Prose Translation AbstractWith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becoming increasingly closer, more and more Chinese and English prose writings, as a part of culture, are translated into each other language. But due to the differences of cultures, cognition and thinking patterns and so on, the cohesive devic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rose discourse are also different, which make many obstacles in Chinese-English prose translation. This thesis aims to study the cohesive differenc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rose discourse in the aspects of reference and ellipsis. The study of reference will be carried out from the aspects of personal reference, demonstrative reference, comparative reference and the study of ellipsis will be carried out from the aspects of nominal ellipsis, verbal ellipsis and clausal ellipsis. Through this study, some instructions for Chinese-English prose translation can be appli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translations and to promote cultural exchange.Key words: prose discourse; cohesive devices; translation罗马数字 编排页码加粗Times New Roman 字体小二号,行间距25磅 Times NewRoman ,小三,加粗,居中,行间距25磅 Times New Roman ,四号,行间距23磅 四号,加粗山东大学外语系本科学年论文 ContentsIntroduction (1)Chapter One Theory of Cohesion and Translation (2)1.1 Theory of cohesion ........................................................................................................ 2 1.1.1 Definition of cohesion ................................................................................................ 2 1.1.2 Types of cohesion . (2)1.2 Theory of translation (2)1.3 Characteristics of prose writing style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汉英语篇衔接对比与翻译

汉英语篇衔接对比与翻译

❖ 了解汉英两种语言人称代词系统和人称代 词前指照应的不同特点和倾向,对汉英翻 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翻译是一个涉及语 言、文化、文本、译者等多种因素的复杂 过程影响翻译过程的因素很多。但是,根 据本节对汉英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的对 比研究,在汉英翻译中采取相应的策略和 方法,对提高翻译质量是有所帮助的。
❖ A man clad entirely in black stood before him, his eyes like daggers, making Old Shuan shrink to half his normal size.(杨宪益、戴乃迭译)
❖ (7)且说宝玉来至梨香院中,先入薛姨妈室中来,正见 薛姨妈打点针线与丫鬟们呢。宝玉忙请了安,薛姨妈一把 拉了他,抱入怀内。(曹雪芹,《红楼梦》)
❖ 汉语中存在着很多深层前指现象,这对译 者正确理解原文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汉 英翻译过程中,当前指词在语篇中指代对 象不明确,或有两个或多个可能的先行项 时,往往涉及到前指词的释义问题。这时 译者需要通过对语境的推理和分析确认第 三人称代词或零式前指的指代对象,正确 把握原文含义。恰当地运用逻辑分析法往 往可以有效地避免模糊和歧义的产生,这 也是解决深层前指释义问题的主要方法。 例如:
❖ (8)我何尝不也这样说。他说这个碟子配上鲜荔 枝才好看。(曹雪芹,《红楼梦》)
❖ Just what I said. But Baoyu insisted that plate looked best with the fresh leeches.
❖ 在同一语境有很多参与者的情况下,就可能出现 歧义前指的现象。而汉语中频繁出现的零式前指 又会使指代对象的确认更加复杂。这时,对语篇 进行适当的逻辑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例如:

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

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

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语篇连贯是语言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对于理解篇章含义和语境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其语篇连贯认知机制存在一定差异。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英汉语篇连贯认知的特点,探讨其异同点及认知机制。

以往对于语篇连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领域,对汉语的研究相对较少。

英语语篇连贯主要通过语法和词汇的衔接来实现,而汉语则更加注重语义和语境的连贯。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语篇连贯的转换也是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

然而,以往研究大多从单一语言角度出发,缺乏对两种语言语篇连贯认知的对比研究。

本研究采用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的方法,选取一定数量的英语和汉语篇章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篇章中的连贯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具体包括:1)设计针对英汉语篇连贯的调查问卷,以收集不同语言使用者对于语篇连贯的认知和评价;2)采用实验方法,利用眼动追踪技术观察不同语言使用者在阅读篇章时的眼动轨迹,进而分析其连贯认知过程;3)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揭示英汉语篇连贯认知的异同点及其影响因素。

英语篇章的连贯性主要通过语法和词汇的衔接来实现。

研究发现,英语使用者更注重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语法结构,对连接词和指代词的使用较为普遍。

同时,英语篇章中的词汇重复和近义词的运用也是增强篇章连贯性的重要手段。

与英语篇章相比,汉语篇章更注重语义和语境的连贯。

研究发现,汉语使用者更注重段落内部的语义关联和上下文语境的理解。

在汉语篇章中,连接词和指代词的使用相对较少,而更多地依赖于语义的自然延续和情境的相互理解。

汉语使用者还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情感色彩来增强篇章的连贯性和感染力。

对比研究发现,英语和汉语篇章连贯认知存在以下异同点:1)英汉语篇连贯都受到语境的影响,篇章的理解需要结合语境背景;2)两种语言的篇章连贯都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篇理解也存在差异; 3)英汉语篇连贯认知都需要通过训练和学习来提高。

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对比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指导教师:***20050401摘要语法衔接在语篇构建中起者举足轻慝的作用。

它是赋予话谬篇章性的重要手驻,同时还嫠誊缝缀籍辈结构豹俸臻。

因此,本文拟以韩礼德和哈桑(1976)的语篇衔按理论为理论基础,在朱永生等入(2001)关子英汉语衔羧手段对眈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弱纳推理的方法,对所收集的英汉语语料中语法街接手段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分析,从中找出它们的差辩,并试图从文化、哲学和语言逻辑的角度对差舁予以设释,从而指导我们的翻译活动。

本论文出五个部分组成:第一,弓i言。

主要介绍本研究在语篇衔接研究中所处的位置,从而确定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及其重疆性。

基于本研究魑英汉语的对比研究,所以笔糟主要采用了归纳推理的磺突方法。

撂我们鼹螺,语壤瓣比包捶宏观怼毙和微观对比褥秣,微蕊对院又分为缩梅整的和菲结构髋的,衔接手段的研究满于非缩构住的对院研究。

韩礼德和哈粱搬通过语法手段实现衔接的衔接手段称为语法衔接手段,把通过词汇实现衔接的徽接手段称为词汇颓接手段,这里我们主要是对语法缎接手段湛罩予对比研究。

葵鐾的就楚找毫它们的茬髯并给予解释。

我们戋嚣邋,荚汉对眈研究的目的之~就疆描寻翻译活动,所以本研究的羹要性就在于把研究的结果应用于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第二,本镁域獗究璎状熬回顾及本研究翳要考察的闫题。

衔接作为梅戏语篇熬羹要组成部分,设弓|了众多学者的评究兴趣。

澳大荆亚的韩礼德和晗桑(1976)、英国的盏·库克(1989)、侯仪(1991)以及中国的胡壮麟(1994)、廖秋忠(1992)、朱永生(2001)、张德禄(2003)等都做过掰接理论的磅究。

他们对一些搬关术语都绘过器寇,毙如:衔接、衢接手段、语篇等。

铯们盼骄究对本学科建设和发最都羹定了一定的蒸确,但对于语法衔接手段较为深入的研究著不多,所以笔者发现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考察:(一)韩礼德提出的谗法衔接手段是对准英语蛇,那么这些手段是秀也存在予汉语?荚汉语熬这些衔接手段是否对匿2‘基拢,考察荚汉语在语法衔接手敌上存在什么祥的差异。

语篇衔接手段之指称衔接的英汉对比分析

语篇衔接手段之指称衔接的英汉对比分析

语篇衔接手段之指称衔接的英汉对比分析作者:张欢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22期摘要: 20世纪60年代,翻译的研究重点从小的单位过渡至句子和整个篇章。

篇章研究的核心是衔接,同时衔接也是篇章的必要构成。

本文通过调查文献获取相关资料,并通过分析和综合等定性分析法对衔接手段进行研究。

本文着重分析了语篇衔接手段的指称衔接手段,对比了生活的实际对话或者某段文本的对话描述的英汉差异。

本文取得的研究意义是:一方面,在了解指称衔接手段的特征基础上,为译者提供相应的翻译策略;另一方面,领会了英汉指称衔接手段的异同,有助于译者在对原作进行思维加工时妥当处理。

关键词:语言学翻译语篇衔接指称衔接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2-0094-01当下,已经有许多研究衔接手段的学者。

对于语篇衔接手段的分析,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当代语言学家韩礼德(M.A.K.Halliday),他的理论框架在当代世界具有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英语中的衔接》是一本经典的参考文献。

书中的衔接手段理论成为了后人借鉴和研究的基础。

他的著作《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研究的新成就,建立了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多层次思想。

一、语篇衔接手段研究语篇衔接手段,首先要清楚什么是语篇。

语篇或篇章(Text)是自然语言语义上的一个统一体,是表达整体概念的语义单位。

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提供作者想传达的信息。

在汉语中,语篇可以是一个字或一个词组,也可以是公共场所的警示语,例如门上的“福”、商场里的“安全出口”和“禁止吸烟”等等。

二、指称衔接手段衔接,又称“照应”,是一种表达指示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的语义衔接手段。

如果按照指称范围分,指称衔接手段分为外指(exophoric)和内指(endophoric)两种。

外指所指的对象在语篇外,内指所指对象在语篇内。

指称对象出现在指称词语之前,称其为回指(anaphoric);反之则称下指(cataphoric)。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评述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评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英 汉 语 篇 衔 接 手 段 对 比 研 究 评 述
李 雅 娟
( 河 南 科技 大学 外 国语 学 院 , 河南 洛阳
摘 要 : 在 从 语 类 研 究 方 法 和 研 究性 质 等 方 面 对 1 9 8 0 至 2 0 1 2 年 间有 关 英 汉语 篇 衔 接 对 比 研 究材 料 统 计 的基 础 上 , 本 文探 讨 了前 人 研 究 中存 在 的 问题 ,并针 对 这 些 问题 对 未 来 此 类研 究提 出 了 几条 建 议 。 关键词 : 英 汉语 篇 衔 接 手 段 对 比研 究
1 . 引 言
4 7 1 0 2 3 )
中 ,绝 大 多 数 定 性 研 究 的 著 述 只 说 明 一 种 衔 接 手 段 在 一 种 语 言 中 出现 频 率 比另 一 种 语 言 中高 的 结 论 ,没 有 具 体 指 出程 度 上的差异 , 这种“ 印 象式 、 感觉型 ” 的 结 论 或 人 云 亦 云 的 做 法 应
者相结合。在所收集到的著述中 , 对 理 论 的探 讨 有 7 2 篇( 部) 占7 5 %, 应 用 研究 为 l 1 篇( 部) , 占1 l %, 二 者 结 合 的研 究 仅 1 3 篇 ( 部) , 占1 4 %, 总体上还 是偏重理论 ( 期 刊论文尤 其如此 ) , 在 结 尾 指 出 理论 研 究 的启 示 。 这样做还是说得过去的 . 因为 一 篇 论 文 在 有 限 的 篇 幅 内既 有 理 论 又 结 合 实 践 是 不 太 现 实 的 在 大篇幅的专著中 , 有 对 理 论 的探 讨 , 有 对 理 论 在 实 践 中应 用 的 探讨 , 还 有 理 论 与实 践 的 结 合 , 这种势头 是好 的, 但 是 数 量 依 然较少 , 这 方 面 的著 述 应 当加 强 , 比如 说 衔 接 手 段 的 使 用 究 竟 如 何 并 在 多 大 程度 上 促 使 教 学 、 翻译 及 语 篇 分 析 等 。 5 . 衔 接 本 身 及 其 相 关 研 究 统计 分析 与衔接的相关研 究在此指 对衔接手段 ( 如省 略 、 替代等 ) 的功 能 , 指 示 照 应 的 可及 性 、 空间指示语 的主观性探 讨等 , 而 对 衔 接 本 身 的研 究 不 涉 及 。 经过笔者统计 , 关 于 衔 接 本 身 的 研 究有8 5 篇, 占8 5 %, 相关研究 只有 l 5 篇, 占1 5 %, 而 且 这 方 面 的 研 究 全 部 由对 比语 言 学 的 知 名 学 者 许 余 龙 ,功 能 语 言 学 研 究 学 者 朱 永 生 、苗兴 伟 等 和语 义 学 研究 者 吴 一 安 等 著 成 。 在 中 国, 结 构 主 义 和 形 式 主 义 出现 的 比功 能 主 义 早 , 前 者 最 明 显 的 影 响 是 在 外语 教学 方 面 . 盛 行 于 上 世 纪 七 八 十年 代 : 而 功 能 主 义 在 欧 洲 出现 比较 早 , 但 是 其 集 大 成 者 的Ha l l i d a y 的《 功 能 语 法导轮》 于1 9 8 5 才年 问世 . 到1 9 8 8 年 由胡 壮 麟 、 朱 永 生 和 张 德 禄 三 位学 者 系统 介 绍 。 虽 然 现 在 形 式 主 义 和 功 能 主 义 两 大语 言 学 派并 存 ,但是 由 于 功 能 语 言 学 较 难 懂 加 之 形 式 主 义 的 持 久影响 , 大 多 数 学 者 仍 然偏 向研 究 语 言 本 身 。 由 于形 式 主 义 显 而 易 见 的缺 陷 而 功 能 主 义 对 语 言 学 研 究的新的视角 , 加 之 语 篇 衔 接 手 段 与 功 能 语 法 的联 系 , 学 者 们 开 始 从研 究其 本 身 转 向 功 能 或其 他 相 关研 究 成 为顺 理 成 章 的 事情 。 可是研究的数量依然很少 . 这种 现 象 应该 引起 学 者 们 的

关联理论指导下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关联理论指导下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关联理论指导下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摘要:篇衔接是指语篇中不同部分之间的连接和衔接,它在语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关联理论为指导,对英汉语篇衔接手段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英汉语篇衔接的特点和规律。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英汉语在篇衔接手段上存在一些共同点和差异点,这对我们进行语篇翻译和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关联理论;篇衔接;英汉语;对比分析一、引言二、英汉语篇衔接的共同点1. 过渡词的使用英汉语在篇衔接上的共同点之一在于过渡词的使用。

英汉语都会使用一些过渡词来连接不同部分的语篇,使整个语篇更加连贯。

在英语中,常用的过渡词有however, therefore, on the other hand等;而在汉语中,常用的过渡词有然而、因此、另一方面等。

1. 逻辑连接的差异2. 文化因素的差异另一个英汉语篇衔接的差异点在于文化因素的差异。

英汉语在篇衔接上的差异还体现在文化因素上,英语和汉语的文化差异会影响篇衔接手段的选择和使用。

在英语中,常用的文化指示词有this, that, these, those等,反映了英语文化中强调个体和个体差异的特点;而在汉语中,常用的文化指示词有这、那、这些、那些等,反映了汉语文化中强调整体和集体性的特点。

3. 表达方式的差异英汉语在篇衔接上的差异还体现在表达方式上,英汉语的表达方式存在一些差异,这也会影响篇衔接手段的选择和使用。

在英语中,句子的结构较为简洁,篇衔接手段的使用也更为简洁直接;而在汉语中,句子的结构更为复杂,篇衔接手段的使用也更为灵活多样。

1. 注意语言转换在翻译英汉语篇衔接时,需要注意语言转换,即将英语中的篇衔接手段转换成汉语中相应的篇衔接手段。

要尽量保持语篇的连贯性和流畅性,避免翻译成汉语后出现句子结构不当或语言表达不准确的情况。

2. 注重文化转换还需要注重文化转换,即将英语中的文化指示词和篇衔接手段转换成汉语中的文化指示词和篇衔接手段。

英汉语篇中指示指称对比及分析

英汉语篇中指示指称对比及分析
英 汉语 篇 中指示指称 对 比及分析
谢 爽
( 都理 工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成 四川 成 都 6 05 ) 10 9
摘要 :指 示 指称 的研 究在 语篇 研 究 尤其 是语 篇衔 接 研 究 中 占 有 重要 地 位 , 文从 语 篇粘 连 性对 比入 手 , 语 义和 指 示功 能 的 角 本 从 度 , 英汉 语 言 中的 指 示指 称进 行 了对 比分析 , 对 并探 讨 了其 差异 产
h sft e - n lw ad" , e ! I o g t Hs o c e g g i a h r i -a s i,Oh y s r o f . i - h n , ot a o
g tt a e s a e W h n I g ty u i t r a h e e r t r e h tn w p p  ̄ e o o rp cu e Ih d C ifS c e ay
丈人 说 : 是 啊 ! 忘 了一 效成 , 去拿 那张报 来一 我 收到 你 “ 我 一 你 一
的照 相 ,就 教 文书科 王 主任 起 个稿 子去 登报 。 我知 道 你不 爱 出风
自2 0世纪 6 O年 代 中期 以 来 , 篇 研 究 发 展 迅速 . 果 显著 。 语 成 国 内对篇 章衔 接 手段 的对 比研 究也 逐 渐深 入 , 究者 普遍 认 为 , 研 英 汉 篇 章在 衔 接 手段 上 存在 着 差 异 : 语 多用 重 复和 省略 , 汉 而英 语 中
理 , 合 逻辑 , 义 连贯 。衔接 是 语篇 中一个 成 分与 另 一个 可 以 与 符 语 之 相互 解 释 的成 分 之 间的 关 系 。当语 篇 中 一个 成分 的含 义依 赖 于
另 一个 成 分 的解释 时 , 便产 生 了衔接 关 系 。 衔 接 ( 称粘 连 )从 语 篇 生 成 的 过 程 来看 是 组 句 成篇 必 不可 也 , 少 的条 件 , 业 已 生成 的语 篇 来看 是语篇 的重要 特征 之 一 。 接 的 从 衔

英汉演说语篇中的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英汉演说语篇中的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第 24卷 第 1期
吉 林 工 程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ol124 No11
2008年 1月 Journal of J ilin Teacher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Jan1 2008
手段丰富的演说语篇为对象进行分析 ,运用 Halliday & Hasan的衔接理论分析具体的语篇 ,从而更加全面
地揭示英汉语篇衔接的异同 。 一 、研究方法 许余龙在其专著《对比语言学 》中曾指出 :可以
作为语言分析的语料有两大类 。一类是从语言实际 使用中搜集来的用法实例语料 ( corpus - based da2 ta) ;另一类是通过诱导本族语使用者运用自己的语 感而得来的语言材料 ,可以称之为内省语料 ( intui2 tion - based data) 。在本文中 ,我们使用的是实例语 料 。为了确保语料真实可靠 ,语料的选择仅限在名 人演说语篇内 ,在对比研究中没有使用译本语料 ,而 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作者的社会地位相当 ;文本 总体长度大体一致 ;话题相同或相似 。笔者从中外 演说名篇中分别抽取 10 篇作为研究对象 。英文语 篇共计 9868 字 ,中文语篇 10325 字 。它们都属于演 说类 ,总体长度略有差异 ,但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
备择假设 H1:英语演说语篇和汉语演说语篇在衔接手段的总数上 存在显著的差异 。
α = 0. 05 (α是统计学中两尾检验的显著水平值 ) ② n = 10,α = 0. 05,查表得 Ta = 8, T≤Ta,才能拒绝 H0。 ③由上表可知 T + 47, T - = 8,取其中较小的值为 T,即 T =8≤Ta =8,所以
ET - 1 CT - 1 ET - 2 CT - 2 ET - 3 CT - 3 ET - 4 CT - 4 ET - 5 CT - 5 ET - 6 CT - 6 ET - 7 CT - 7 ET - 8 CT - 8 ET - 9 CT - 9 ET - 10 CT - 10

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研究

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研究

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研究衔接是语篇的重要特征,也是翻译活动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本文参照Halliday和Hasan对衔接手段的划分,对比了英汉语篇的衔接手段,通过举例探讨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典型翻译句子,分析如何通过注意语篇衔接手段提高翻译水平。

语篇衔接翻译形合意合英汉两种语言最重要的区别就是英语重视“形合”,而汉语重视“意合”。

这一点美国翻译学家奈达(1982:16)早就提出“…So far as English and Chinese are concerned,the most importantdifference linguistically is the contrast between hypotaxis and parataxis”(“就英语和汉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与意合的对比”)。

本文将以Halliday和Hasan关于衔接的理论为基础,结合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课文实践材料,对比分析英汉句子结构在语篇衔接中的差异,旨在提醒大学生在英汉互译时应掌握英汉语言的各自特点,注意策略,提高语篇翻译的质量。

一、英汉句子的主要特征英语注重形合,是因为它是一种以综合型为主要特征的语言。

综合型语言指主要通过词汇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意义——性、数、格、时、语态等。

它常常采用表示连接意义的词语和结构来表示语言中结构与结构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而汉语重意合是因为它是一种以分析型为主的语言。

而分析型语言是指语言中的语法关系主要不是通过词汇自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而是通过虚词、词序等手段来完成。

英语在选择词语,造句子及语篇上经常使用形合手段,这些手段包括使用介词,关系词和连词来实现句子的连接。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英语中频繁的使用介词是英语衔接的一个最大的特点。

如up,along,towards,of,to,in,on,above 等都是常见介词。

而关系词和连接词使用的也比较多,英语主要关系词是which,that,what,how,when等,主要连接词是and,or,yet,unless等,但在汉语中却较少使用这类词。

汉英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汉英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汉英语篇衔接⼿段对⽐研究2019-10-01摘要:汉英两种语⾔虽然各⾃有其不同的思维模式、语⾔结构和写作⽅式,但⽆论⼝头还是书⾯交流都必须衔接合理、符合逻辑、语义连贯。

对⽐研究两种语⾔的衔接⼿段可以有效地对英汉语篇章结构进⾏系统性认识,从⽽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语篇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意思。

此外,此类分析对汉英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衔接⼿段连贯汉英语篇1. 引⾔不同语⾔的词语和词组的组合遵循不同的规则。

或许更重要的是,思想的表述⽅式会因语⾔的差异⽽不同。

尽管英汉两种语⾔有其各⾃不同的思维模式、语⾔结构和写作⽅式,但有⼀点是相同的,即⽆论写或说两者都要求衔接。

衔接是语篇中⼀个成分与另⼀个可以与之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

当语篇中⼀个成分的含义依赖于另⼀个成分的解释时,便产⽣了衔接关系。

衔接与词素、单词、词组、⼩句、句⼦等概念不同。

衔接主要从语义上来分析语⾔。

⽽后⾯这些主要从语法词汇上来分析语⾔。

由于衔接是实现连贯的⾮常重要的⼿段,对⽐研究英汉语篇的衔接能够有效地对英汉语篇章结构进⾏系统性认识,从⽽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语篇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意思。

2. 衔接(cohesion)和连贯(coherence)语篇⽆论是⼝头表达,还是书⾯表达,都必须衔接合理,符合逻辑,语义连贯。

衔接和连贯都属于韩礼德功能语法中的语篇纯理功能,有很强的实⽤性和实践性。

我们在谈到语篇中的衔接现象时常常会涉及“连贯”(coherence)。

其实,衔接和连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简单地说,衔接是语篇现象,指的是发话者⽤来表⽰经验和⼈际⽅⾯语⾔连贯的语法⼿段;⽽连贯是⼼理现象,它存在于发话者的头脑中,⽆法在语篇层⾯上找到线索。

有⼈认为,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络,⽽连贯是语篇整体意义的⽆形框架。

(《功能语法⼊门》黄国⽂导读)连贯不但要依靠语篇表层结构中各个句⼦之间的衔接,⽽且要符合语义、语⽤和认知原则。

语篇正是通过衔接⼿段(cohesive devices)才实现了它的连贯性(cohence)。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及其翻译的开题报告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及其翻译的开题报告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及其翻译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
随着中英两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加深,英汉翻译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作为语言之间的桥梁,对于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度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探究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及其翻译方式对于提高英汉翻译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并探究其对翻译的影响及翻译策略。

具体研究目标包括:
(1) 分析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探究其原因;
(2) 探究语篇衔接手段的使用对翻译的影响;
(3) 提出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翻译策略。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并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进行案例分析,探究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

同时,本研究还将运用对比分析法,比较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情况,分析翻译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4. 研究意义:
本研究可以对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进行深入研究,探究其在翻译中的作用,并为提高英汉翻译的准确度和流畅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同时,研究结果也可以为英汉语言和文化的交流提供有益参考。

5. 预期结果:
本研究预期能够深入探究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找出其影响翻译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预计研究结果对于提高英汉翻译的质量和效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论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英汉对比研究

论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英汉对比研究

指称是指用人称代词 、 指示代词 等语 法手段表示语义关 系 , 也 就是用指称词 回指或后指 上下 文出现的名词 ,从而使 指称 词与所 指对象之间建立语 义关系。由于汉语是语义型语 言, 重语篇的内在 逻辑关系而不重表层形式 的连接 ,其 各种指称衔接手段 常常呈隐 形状态 ; 而英语是语 法型语 言 , 各种 句式有其严谨 的表现形式 , 注 重用表层语 言形式 传达 句子的语 义内容 ,其指称衔接 手段 在汉语 中常表示为零指称或其它衔接手段 。例如 : ( 阿 Q近来虽然 比较 的受 人尊敬 , 4) 自己也 更高傲些 , 但和那 些 打惯 的闲人们见面。还胆怯, o独有这 回却非常武勇了。这样满 脸胡子的东西也敢出言无状么?
量 文化 研究
论语篇 的衔接 与连贯
英 汉 对 比研 究

,口

( 肥 学 院基础 教 学部 安徽 ・ 肥 合 合
中图分类号 : O H5 文献标识码 : A
2O2 ) 302
文章编号 :6 2 7 9 ( 0 9) 5 2 6 0 17 -8 4 2 0 0 — 3 _2
— —
22 词 汇 衔 接 .
B: ’ i l a I m nt eb 山. l
A O. : K.
这段对话 中并没有衔接手段 , 仍是个连贯的整体。A想要 B 却 去接电话 , 解释了他不能接 电话 的原 因 , A接下来 的 回答可 B则 而 能意味着 自己将去接电话 。话语 言外 之意的联系使 我们 能够顺 利
摘 要 衔接是语篇 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存在 是为 了实现语 篇 的连贯。英汉两种语 言有着不 同的衔接手段 , 英汉语篇 的衔接和 连贯也有着各异的特 点及规律 。 关键词 语 篇 衔接 与连贯 英 汉对 比 当我们读一个语篇时 , 会感到它是一个连贯的整体 。这种连贯 感从何 而来 呢?是 由于篇章中的指代 、 省略、 连接词等衔接手段 、 相 邻句子间的关系 , 还是我们的心理 图式呢?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是语 篇分析中的两个基本概念 ,国内外许多语言学家通过对语篇 ( 话 语 ) 构的观察和分析 , 结 从不 同角度对它们进行了深人的研究。本 文通过对 比分析一些英汉 ( 汉英 ) 料 , 语 旨在探究英汉语 篇衔接与 连贯的特 点及规律 。

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对比研究

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对比研究

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对比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对比英汉语篇指称衔接,通过分析两种语言在指称衔接方面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在英语语篇指称衔接方面,主要涉及代词、名词短语和文章中的指代关系;而在汉语语篇指称衔接方面,则涉及代词、名词短语、零指代和量短语等。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比如在文章中的指代关系处理方式上。

也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在代词的使用上都有一定的规范性。

本研究的发现将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英汉语篇的指称衔接特点,为跨语言交流和翻译研究提供借鉴。

未来的研究可以探讨如何更好地应用这些共同点和差异点,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对比研究、引言、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正文、共同点、差异点、结论、研究发现、启示与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英汉语篇指称衔接是语言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其在语篇中起到承上启下、连接段落的作用。

在英汉语篇指称衔接中存在着一些共同点和差异点,通过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在指称衔接方面的特点。

本研究旨在探讨英汉语篇指称衔接的特点,揭示其共同点和差异点,从而为语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对英汉语篇指称衔接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特点和异同,为跨文化交际和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英汉语篇指称衔接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深入分析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通过对比研究,揭示英汉两种语言在指称衔接上的各自特点,为跨文化交际和语言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具体目的包括但不限于:1. 分析英语和汉语语篇中的指称衔接方式,探讨其特点和运用规律;2. 比较英语和汉语指称衔接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寻找其异同之处;3. 总结研究发现,探讨可能的启示,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通过深入研究英汉语篇指称衔接的对比,旨在更好地理解和利用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促进跨文化交流和语言教学的发展。

1.3 研究意义语篇中的指称衔接是语言交际中的重要部分,能有效帮助语言使用者理解信息、推断意义以及维持语篇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陈光弟 061106109039 06级4班韩礼德和哈桑将衔接手段大致划分为: 照应(Reference) 、替代( Substitution) 、省略(Ellipsis)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一、照应照应(Reference)是一种语义关系,它指的是语篇中的一个成分做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即语篇中的一个语言成分与另一个可以与之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

照应可以分为人称对照、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1)人称代词照应人称代词照应在中英文中广泛使用。

中文中还使用零回指,但英文中没有,因为英语中的主语一般是不能省的。

一般来说,中文中的人称代词照应还可处理为重复和省略。

例如:(1) They sailed well and the old man soaked his hands in the saltwater and tried to keep his head clear.他们行驶得很顺利。

老人把( )双手浸在盐水里,并竭力保持( )头脑清醒。

(2)指示代词照应中英文都使用指示代词获取粘连效果。

但是它们在篇章中的指称功能可能不完全一样。

英语和汉语在指示指称上的一个最大差异是英语有一个既非this又非that的定冠词he。

英语在表达确定的指称时必须有特指限定词,但在汉语中,如果所指对象的确定性在情景语境或上下文中已经非常明确,可以运用零式特指称语,既指代成分前没有特指限定词修饰。

在汉语语篇中,“这”和“那”经常与名词连用,以表示所指对象的确定性。

在这种情况下,“这”与“那”在功能上相当于英语的定冠词the。

例如:The old man looked at the fish constantly to make sure it was true. It was an hour before the first shark hit him.老人不时去瞧那条鱼,以确定这是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对比研究
随着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中英语言交流变得越来越普遍。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篇结
构成为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本文旨在研究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对比,以期探讨两种语言在语
篇连贯性方面存在的差异和联系。

1. 指称衔接的定义和作用
指称衔接是指在一段话语中,通过各种代词、名词等语言符号,将话语中的事物和情
境紧密联系起来,达到整体语篇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指称衔接在语言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
作用,能够使得听者或读者更好地理解话语的内容和意义。

2. 英汉语篇指称衔接的相似性
英汉两种语言在指称衔接方面有一些相似之处。

首先,两种语言都使用代词来连接不
同的话语片段,使得语篇更加连贯。

比如,在英文中,“he”、“she”、“it”等代词,可以用来代替前面提到过的人、物、事物等,从而避免重复。

在中文中,常常使用“他”、“她”、“它”等指代代词来达到同样的效果。

其次,两种语言都使用名词和动词等语言符号来进行指称衔接。

比如,在英文中,“the”、“a”等冠词用来指向前面提到的特定对象;在中文中,“这个”、“那个”等
量词用来指向已经被表达的特定事物。

最后,英汉两种语言都使用上下文信息来进行指称衔接。

在英文中,听者或读者可以
通过上下文信息来推测代词指向的具体对象;在中文中,上下文信息同样重要,能够帮助
听者或读者更好地理解话语的意义。

尽管英汉两种语言在指称衔接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但是它们也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
在英文中,名词的数量比中文要多,这导致英文更加注重名词和名词短语的使用,而中文
则更注重动词和动词短语的使用。

这种差异会影响两种语言在指称衔接中的表达方式。

其次,在英文中,介词短语的使用相对比较频繁,而中文则更多地使用副词和动词短语。

例如,在句子“He went to the store after leaving work”中,“after leaving work”就是一个介词短语,用来衔接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

而在中文“他下班后去了商店”中,
则使用了“下班后”这样的副词短语来达到同样的效果。

最后,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词类的分布也存在差异。

在英文中,形容词和副词通常出
现在名词后面,用来修饰名词或者进一步描述动词的状态。

而中文中,形容词和副词通常
出现在名词或者动词的前面,也具备类似的修饰和描述作用。

4. 结论
综上所述,英汉两种语言在指称衔接方面存在相似之处,如代词、名词和上下文信息等的使用。

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异,如在动词和副词的使用、名词和形容词的分布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英汉语篇结构的共性和差异,为跨文化交际提供更多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