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基本电路

继电器基本电路

继电器是一种常见的电子元件,广泛应用于各种控制系统中。本文

将介绍继电器的基本电路,包括串联电路、并联电路、反向电路和加

强型电路等。

1. 串联电路

串联电路是继电器最基本的电路,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它由一个电源、一个继电器和一个负载组成。在这种电路中,电源将电流提供给继电器,继电器通过内部的触点控制负载的开关。

这种电路的优点是简单易实现,但缺点是需要更多的电路来满足多个

负载控制。

2. 并联电路

并联电路是一种常见的继电器电路,在一些特殊的应用中常常用到,

它由电源、继电器和两个负载组成。当继电器被触发时,两个负载同

时工作。

并联电路的优点是可以同时控制两个负载,但缺点是需要消耗更多的

电流。

3. 反向电路

反向电路是一种基于继电器自身特性设计的电路。它由一个电源、继电器和负载组成,但电源将电流送入继电器的同一侧,而非传统的继电器侧。

在该电路中,当继电器被触发时,使继电器上的触点打开或关闭。

这种电路的优点是电源电路的数量较小,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反向电路中,继电器的使用寿命会减少。

4. 加强型电路

加强型电路是由多台继电器组成的电路,它能够处理大量的负载,因此被广泛用于控制和保护系统。加强型电路需要一个主继电器,由它来完成最终的负载控制。

加强型电路的优点是它可以处理大量负载,但如果维护不及时,使用寿命会减少。

结语

继电器是一种通用的控制元件,在各种电路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几种继电器基本电路的类型,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继电器的应用场景和适用范围。

继电器控制电路图

继电器控制电路图 [日期:2008-12-07 ] [来源:东哥单片机学习网https://www.360docs.net/doc/5719302297.html, 作者:佚名] [字体:大中小] (投递新闻) 继电器控制电路图在人们的习惯中,总认为CMOS集成块不能直接带动继电器工作,但实验证明,部分CMOS集成块不仅能直接带动继电器工作,而且工作稳定可靠。实验中所用继电器的型号为JRC5M-DC12V微型密封继电器(其线圈电阻为750Ω)。现将CD4066 CMOS集成块带动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分析如下: 电路中,继电器线圈两端均反相并联了一只二极管,它是用于保护集成块的,切不可省去,否则在继电器由吸合状态转为释放时,由于电感的作用线圈上将产生较高的反电动势,极容易导致集成块击穿。并联了二极管后,在继电器由吸合变为释放的瞬间,线圈将通过二极管形成短时间的续流回路,使线圈中的电流不致突变,从而避免了线圈中反电动势的产生,确保了集成块的安全。 低电压下继电器的吸合措施 常常因为电源电压低于继电器的吸合电压而使其不能正常工作,事实上,继电器一旦吸合,便可在额定电压的一半左右可靠地工作。因此,可以在开始时给继电器一个启动电压使其吸合,然后再让其在较低的电源电压下工作,如图所示的电路便可实现此目的。

制作本电路时,一般可取继电器的额定电压为电源电压的1.5倍左右,一般情况下,任何型号的单向可控硅(或双向可控硅)皆可满足本电路需要。V2、C1、C3的耐压视电源电压的高低选取。C2耐压最好不低于电源电压的两倍。 继电器的三种附加电路 继电器是电子电路中常用的一种元件,一般由晶体管、继电器等元器件组成的电子开关驱动电路中,往往还要加上一些附加电路以改变继电器的工作特性或起保护作用。继电器的附加电路主要有如下三种形式: 1.继电器串联RC电路:电路形式如图1,这种形式主要应用于继电器的额定工作电压低于电源电压的电路中。当电路闭合时,继电器线圈由于自感现象会产生电动势阻碍线圈中电流的增大,从而延长了吸合时间,串联上RC电路后则可以缩短吸合时间。原理是电路闭合的瞬间,电容C两端电压不能突变可视为短路,这样就将比继电器线圈额定工作电压高的电源电压加到线圈上,从而加快了线圈中电流增大的速度,使继电器迅速吸合。电源稳定之后电容C不起作用,电阻R起限流作用。 2.继电器并联RC电路:电路形式见图2,电路闭合后,当电流稳定时RC电路不起作用,断开电路时,继电器线圈由于自感而产生感应电动势,经RC电路放电,使线圈中电流衰减放慢,从而延长了继电器衔铁释放时间,起到延时作用。 3.继电器并联二极管电路:电路形式见图3,主要是为了保护晶体管等驱动元器件。当图中晶体管VT由导通变为截止时,流经继电器线圈的电流将迅速减小,这时线圈会产生很高的自感电动势与电源电压叠加后加在VT的c、e两极间,会使晶体管击穿,并联上二极管后,即可将线圈的自感电动势钳位于二极管的正向导通电压,此值硅管约0.7V,锗管约0.2V,从而避免击穿晶体管等驱动元器件。并联二极管时一定要注意二极管的极性不可接反,否则容易损坏晶体管等驱动元器件。 无电感式模拟继电器 本文介绍一种无电感式模拟继电器,其电路原理如下图所示。

各种继电器图形符号及其作用、特点分解+常见电路分析

6.2.4 继电器 在机电控制系统中,虽然利用接触器作为电气执行元件可以实现最基本的自动控制,但对于稍复杂的情况就无能为力。在极大多数的机电控制系统中,需要根据系统的各种状态或参数进行判断和逻辑运算,然后根据逻辑运算结果去控制接触器等电气执行元件,实现自动控制的目的。这就需要能够对系统的各种状态或参数进行判断和逻辑运算的电器元件,这一类电器元件就称为继电器。 继电器实质上是一种传递信号的电器,它是一种根据特定形式的输入信号转变为其触点开合状态的电器元件。一般来说,继电器由承受机构、中间机构和执行机构三部分组成。承受机构反映继电器的输入量,并传递给中间机构,与预定的量(整定量)进行比较,当达到整定量时(过量或欠量),中间机构就使执行机构动作,其触点闭合或断开,从而实现某种控制目的。 继电器作为系统的各种状态或参量判断和逻辑运算的电器元件,主要起到信号转换和传递作用,其触点容量较小。所以,通常接在控制电路中用于反映控制信号,而不能像接触器那样直接接到有一定负荷的主回路中。这也是继电器与接触器的根本区别。

继电器的种类很多,按它反映信号的种类可分为电流、电压、速度、压力、温度等;按动作原理分为电磁式、感应式、电动式和电子式;按动作时间分为瞬时动作和延时动作。电磁式继电器有直流和交流之分,它们的重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接触器基本相同,它们各自又可分为电流、电压、中间、时间继电器等。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继电器。 1. 中间继电器 中间继电器是用来转换和传递控制信号的元件。他的输入信号是线圈的通电断电信号,输出信号为触点的动作。它本质上是电压继电器,但还具有触头多(多至六对或更多)、触头能承受的电流较大(额定电流5A~10A)、动作灵敏(动作时间小于0.05s)等特点。中间继电器的图形符号如图6.28所示,其文字符号用KA表示。 中间继电器的主要技术参数有额定电压、额定电流、触点对数以及线圈电压种类和规格等。选用时要注意线圈的电压种类和规格应和控制电路相一致。 图6.28 中间继电器的图形符号

继电器基本逻辑

继电器基本逻辑 继电器是一种常用的电气控制器件,它具有能够实现电路开关控制的功能。基本上,继电器由线圈和触点组成,通过控制线圈的通断来实现触点的闭合和断开,从而控制电路的开关状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基于电磁感应和电磁力的作用,其基本逻辑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电磁吸合与释放:继电器的线圈通电时会产生磁场,这个磁场会吸引触点,使之闭合。当线圈断电时,磁场消失,触点恢复原位,实现断开电路的目的。这种通过电磁力使触点开闭的方式,实现了继电器的基本逻辑。 2. 触点的导通与断开:继电器的触点通常由静触点和动触点组成。静触点固定不动,动触点则由线圈控制。当线圈通电时,动触点被吸引到静触点,实现闭合;当线圈断电时,动触点恢复原位,与静触点分离,实现断开。这样,继电器的触点能够根据线圈的状态来实现电路的导通与断开,从而实现电气控制的逻辑。 3. 继电器的常开与常闭触点:继电器的触点可以分为常开触点(NO)和常闭触点(NC)。当继电器处于非动作状态时,常开触点处于闭合状态,常闭触点处于断开状态。当线圈通电时,常开触点打开,常闭触点关闭。这种常开与常闭触点的设计,使得继电器可以根据控制信号实现不同的开关状态,扩展了其应用范围。

4. 继电器的多组触点:除了常开和常闭触点,继电器还可以具有多组触点。多组触点可以同时控制多个电路,实现复杂的电气控制。例如,一个继电器可以通过一个触点控制灯光的开关,通过另一个触点控制电机的启动。这种多组触点的设计,使得继电器可以实现更多样化的控制功能。 5. 继电器的时间延迟:有些特殊的继电器具有时间延迟功能。通过在线圈电路中添加延时元件,可以实现继电器的延时动作。这种时间延迟的继电器常用于需要一定时间间隔的电气控制,如电机的启动和停止。 继电器的基本逻辑是通过电磁力使触点闭合和断开,实现电路的导通与断开。继电器的触点可以具有常开和常闭状态,并且可以有多组触点,实现复杂的电气控制。此外,一些特殊的继电器还具有延时功能,用于需要时间控制的应用。继电器作为一种常用的控制器件,广泛应用于自动化控制、电气设备保护和电路控制等领域。

继电器控制电路锁电路图解

继电器控制电路互锁电路图解 在继电器控制电路中,常会遇到互锁的问题。 一、互锁的作用互锁的作用是为了避免接触器、继电器的主回路中的触点竞争所产生的不良后果。通常情况下是指为了避免接触器的主触点上的相间短路。 二、互锁中的功能控制回路是操作功能,是按工艺要求设计出来的。互锁的作用只是为了避免触点的竞争,它不能引起操作功能出错。这一点尤为重要。 1、不可互换工作的互锁不可互换工作的互锁电原理图如下:

不可互换工作的互锁其工作原理是:当KM1闭合后,其常闭触点断开,使其KM2的控制回路不起作用。同理,当KM2闭合后,其常闭触点断开,使其KM1的控制回路不起作用。它的功能是:当KM1在工作时,不能通过SB3直接使KM1停止而让KM2工作,而必须先按下停止钮SB1后,才能通过SB3的操作让KM2工作。同理,当KM2在工作时,不能通过SB2直接使KM2停止而让KM1工作,而必须先按下停止钮SB1后,才能通过SB2的操作让KM1工作。这是不可互换工作的互锁方式的工作特点:如当KM1在执行某一工作且必须完成的状况下,才能停止下来,而后KM2才能工作。同理,如当KM2在执行某一工作且必须完成的状况下,才能停止下来,而后KM1才能工作。

2、可互换工作的互锁可互换工作的互锁电原理图如下: 可互换工作的互锁其工作原理是:当KM1闭合后,其常闭触点断开,使其KM2的控制回路不起作用。同理,当KM2闭合后,其常闭触点断开,使其KM1的控制回路不起作用。它的功能是:当KM1在工作时,可通过SB3直接使KM1停止而让KM2工作,不必先按下停止钮SB1。同理,当KM2在工作时,可通过SB2直接使KM2停止而让KM1工作,不必先按下停止钮SB1。 这是可互换工作的互锁方式的工作特点:如当KM1在执行某一工作过程中,可直接通过SB3使KM1停止而让KM2工作。同理,如当KM2在

继电器驱动电路原理及注意事项

继电器驱动电路原理及注意事项 默认分类2008-09-22 11:04:21 阅读176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继电器驱动电路原理及注意事项 家用空调器电控板上的12V直流继电器,是采用集成电路2003驱动,当2003输出脚不够用时才会用晶体管驱动,下面分别介绍这两种驱动电路。 1、集成电路2003电路原理图 左图1~7是信号输入(IN),10~16是输出信号(OUT),8和9是集成电路电源。右图是集成块内部原理图。 1.1 工作原理简介 根据集成电路驱动器2003的输入输出特性,有人把它简称叫“驱动器”“反向器”“放大器”等,现在常用型号为:TD62003AP。当2003输入端为高电平时,对应的输出口输出低电平,继电器线圈通电,继电器触点吸合;当2003输入端为低电平时,继电器线圈断电,继电器触点断开;在2003内部已集成起反向续流作 用的二极管,因此可直接用它驱动继电器。 1.2检修判断2003好坏的方法非常简单,用万用表直流档分别测量其输入和输出端电压,如果输入端1~7是低电平(0V),输出端10~16必然是高电平 (12V);反之,如果输入端1~7是高电平(5V),输出端10~16必然是低电平(0V);否则,驱动器已坏。 测试条件:1.待机;2.开机。 测试方法:将万用表调至20V直流档,负表笔接电控板地线(7812稳压块散热片),正表笔分别轻触2003各脚。 2. 晶体管驱动电路 当晶体管用来驱动继电器时,必须将晶体管的发射极接地。具体电路如下:

2.1工作原理简介 NPN晶体管驱动时:当晶体管T1基极被输入高电平时,晶体管饱和导通,集电极变为低电平,因此继电器线圈通电,触点RL1吸合。 当晶体管T1基极被输入低电平时,晶体管截止,继电器线圈断电,触点RL1断开。 PNP晶体管驱动电路目前没有采用,因此在这里不作介绍。 2.1 电路中各元器件的作用: 晶体管T1可视为控制开关,一般选取VCBO≈VCEO≥24V,放大倍数β一般选择在120~240之间。。电阻R1主要起限流作用,降低晶体管T1功耗,阻值为2 KΩ。电阻R2使晶体管T1可靠截止,阻值为5.1KΩ。二极管D1反向续流,抑制浪涌,一般选1N4148即可 能带动继电器工作的CMOS集成块 在人们的习惯中,总认为CMOS集成块不能直接带动继电器工作,但实验证明,部分CMOS集成块不仅能直接带动继电器工作,而且工作稳定可靠。实验中所用继电器的型号为JRC5M-DC12V微型密封继电器(其线圈电阻为750Ω)。现将CD4066 CMOS集成块带动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分析如下: CD4066是四双向模拟开关,集成块SCR1~SCR4为控制端,用于控制四双向模拟开关的通断。当SCR1接高电平时,集成块①、②脚导通,+12V→K1→集成块①、②脚→电源负极使K1吸合;反之当SCR1输入低电平时,集成块①、②脚开路,K1失电释放,SCR2~SCR4输入高电平或低电平时状态与SCR1 相同。

各类继电器原理和引脚图

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电磁式继电器一般由铁芯、线圈、衔铁、触点簧片等组成的。只要在线圈两端加上一定的电压,线圈中就会流过一定的电流,从而产生电磁效应,衔铁就会在电磁力吸引的作用下克服返回弹簧的拉力吸向铁芯,从而带动衔铁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常开触点)吸合。当线圈断电后,电磁的吸力也随之消失,衔铁就会在弹簧的反作用力返回原来的位置,使动触点与原来的静触点(常闭触点)吸合。这样吸合、释放,从而达到了在电路中的导通、切断的目的。对于继电器的“常开、常闭”触点,可以这样来区分:继电器线圈未通电时处于断开状态的静触点,称为“常开触点”;处于接通状态的静触点称为“常闭触点”。 热敏干簧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热敏干簧继电器是一种利用热敏磁性材料检测和控制温度的新型热敏开关。它由感温磁环、恒磁环、干簧管、导热安装片、塑料衬底及其他一些附件组成。热敏干簧继电器不用线圈励磁,而由恒磁环产生的磁力驱动开关动作。恒磁环能否向干簧管提供磁力是由感温磁环的温控特性决定的。 固态继电器(SSR)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固态继电器是一种两个接线端为输入端,另两个接线端为输出端的四端器件,中间采用隔离器件实现输入输出的电隔离。 固态继电器按负载电源类型可分为交流型和直流型。按开关型式可分为常开型和常闭型。按隔离型式可分为混合型、变压器隔离型和光电隔离型,以光电隔离型为最多。 继电器主要产品技术参数 额定工作电压 是指继电器正常工作时线圈所需要的电压。根据继电器的型号不同,可以是交流电压,也可以是直流电压。 直流电阻 是指继电器中线圈的直流电阻,可以通过万能表测量。 吸合电流 是指继电器能够产生吸合动作的最小电流。在正常使用时,给定的电流必须略大于吸合电流,这样继电器才能稳定地工作。而对于线圈所加的工作电压,一般不要超过额定工作电压的1.5倍,否则会产生较大的电流而把线圈烧毁。 释放电流 是指继电器产生释放动作的最大电流。当继电器吸合状态的电流减小到一定程度时,继电器就会恢复到未通电的释放状态。这时的电流远远小于吸合电流。 触点切换电压和电流 是指继电器允许加载的电压和电流。它决定了继电器能控制电压和电流的大小,使用时不能超过此值,否则很容易损坏继电器的触点。 继电器测试 测触点电阻 用万能表的电阻档,测量常闭触点与动点电阻,其阻值应为0;而常开触点与动点的阻值就为无穷大。由此可以区别出那个是常闭触点,那个是常开触点。 测线圈电阻 可用万能表R×10Ω档测量继电器线圈的阻值,从而判断该线圈是否存在着开路现象。

继电器控制电路

三极管驱动继电器电路图分析 利用三极管饱和导通和截止的的特性,本身就可以实现接通和断开的功能,但由于它的带载功率有限,所以需配继电器扩流,并且可以扩充触点的数量,该电路是PNP三极管,所以采用集电极接低电平方式输出,P37为上拉电阻,当基极没有输入脉冲或电压时,基极为高电平,因为这是反极性三极管,所以平时是截止的,只有基极输入低电平,降低基极电压,这时三极管导通,继电器线圈得电吸合,原常闭触点断开,常开触点吸合,完成设备的接通与断开功能。图中二极管反向接在线圈两端,是保护线圈不受反峰电压的冲击,对继电器起到保护作用。 三极管驱动继电器电路 我用的是S9013,请问这个电路该怎样画,S9013是不是一个NPN型三极管,还有我用的是STC89C52芯片。 常用的小型继电器工作电压有5V和12V两种,你使用的时候最好有一个9V或者12V的电压(如果你选12V的继电器,那么电压要再高一些). 单片机IO口输出控制信号,最好采用低电平控制导通的方式,也就是IO口输出0控制导通,1截止,因为IO口的灌电流较大而拉电流能力不足.这时候三极管应该选择PNP的,比如9012,8550之类的. 你选择的9013理论上可行,但实际使用中一般不这么做. 下面是接法:(以PNP三极管为例) 单片机IO口输出控制信号接三极管基极,继电器的线圈正极接三极管的C极,线圈负极接一个小电阻比如75欧之后接电源负极(也就是继电器一定要在集电极

通路上),三极管的E极接电源正极,然后在线圈的正负极之间并联一个二极管比如1N4007. 三极管驱动继电器 2009-09-23 21:49:47| 分类:Electronic&&Elec |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继电器线圈需要流过较大的电流(约50mA)才能使继电器吸合,一般的集成电路不能提供这样大的电流,因此必须进行扩流,即驱动。 图1.21所示为用NPN型三极管驱动继电器的电路图,图中阴影部分为继电器电路,继电器线圈作为集电极负载而接到集电极和正电源之间。当输入为0V时,三极管截止,继电器线圈无电流流过,则继电器释放(OFF);相反,当输入为+VCC时,三极管饱和,继电器线圈有相当的电流流过,则继电器吸合(ON)。 图1.21 用NPN三极管驱动继电器电路图 当输入电压由变+VCC为0V时,三极管由饱和变为截止,这样继电器电感线圈中的电流突然失去了流通通路,若无续流二极管D将在线圈两端产生较大的反向电动势,极性为下正上负,电压值可达一百多伏,这个电压加上电源电压作用在三极管的集电极上足以损坏三极管。故续流二极管D的作用是将这个反向电动势通过图中箭头所指方向放电,使三极管集电极对地的电压最高不超过+VCC +0.7V。 图1.21中电阻R1和R2的取值必须使当输入为+VCC时的三极管可靠地饱和,即有。 例如,在图1.21中假设Vcc = 5V,,,则有。 而 则 若取,则。为了使三极管有一定的饱和深度和兼顾三极管电流放大倍数的离散性,一般取左右即可。

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电路基本环节

能滋生瞑想和幻想的话,即使再大的才能也只是砂地或盐池,那上面连小草也长不出来的。 第二章继电器——接触器 控制电路基本环节 §1电气控制系统基本概念 电气控制线路的组成:继电器、接触器、行程开关、按钮、电机、连线。 (线路要求简单、维修方便、成本低、易于掌握) 作用与功能:①电力拖动系统的控制:起动、停止、正反转、制动、调速。 ②控制系统的保护 ③完成生产工艺的功能自动化 §2电动机的全压起动控制电路 电动机的起动方法;全压起动、降压起动 一、手动起动 1、开关直接起动 简单,无法实现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 2、接触器直接起动(如图) 自锁——接触器本身触点使其线圈保持 通电的电路 ①松开按钮后,电机仍可持续运行 ②具有零压保护功能 二、可逆运行(改变电源相序) 互锁——每个接触器的控制线路 中都串联了另一个接触器的常闭 触点,两个控制电路相互制约。 1、按钮控制的电动机正反转电路; 2、采用复合按钮控制的电动机正 反转电路,增加了“机械互锁”; 3、用行程开关控制的电动机正 反转电路,实现电机正反转的 自动切换。

能滋生瞑想和幻想的话,即使再大的才能也只是砂地或盐池,那上面连小草也长不出来的。 三、点动控制:用于设备调整、试车等 单点控制; 多点控制 二、顺序控制:根据工艺流程,按一定顺序工作。 例:起动 停止 问题:掌握自锁、互锁的概念,能够分析类似习题12的控制线路图,并说明各元件的作用。 3电动机的降压起动控制电路 目的:电动机的起动电流为额定电流的4~7倍,大容量的电动机起动时,过大的起动电流会引起 ① 电网电压降低,使电机转矩减小,起动困难; ② 影响同一供电网络中其它设备的正常工作; ③ 如果电机频繁起动,可能使电动机过热,加速线圈老化,缩短电动机的寿 命。 所以,大容量的电动机必须采用降压起动。 一、星——三角降压起动(适于三角形接法异步机) 每相绕组端电压由380V 变成220V ,起动电流由原来的降低了 倍。 512S M M ↑??→ ↑ 321S M M ↓??→ ↓

继电器电路原理

继电器电路原理 一、继电器的基本概念 继电器是一种电气控制设备,它具有分离控制信号和被控电路的功能。通俗地说,它就像一个开关,可以通过一个小电流来控制一个大电流 的开关状态。继电器由线圈、铁芯、触点等组成,其中线圈是起到产 生磁场的作用,铁芯则是传导磁场的载体,而触点则是起到连接或断 开被控电路的作用。 二、继电器的工作原理 当继电器线圈中通入一定大小的直流或交流信号时,会在铁芯上产生 磁场。这个磁场会吸引触点闭合或打开。触点闭合时,被控电路就通了;触点断开时,则会使被控电路断开。 三、继电器分类 1.按工作原理分类:机械式继电器和固态继电器。 2.按使用范围分类:低压继电器和高压继电器。 3.按接线方式分类:插座式和板式。 4.按功能分类:时间延迟型、重合型和反复动作型等。 四、常见应用场景 1.家用空调中的温度控制。

2.电梯的上下控制。 3.自动化生产线中的机器控制。 4.交通信号灯的控制。 五、继电器电路原理 1.继电器接线方式 继电器可以采用插座式或板式接线。插座式接线较为常见,它可以将继电器直接插入在底座上,方便更换和维护。板式接线则需要将继电器固定在一个板子上,再通过螺丝等方式与其他元件连接。 2.继电器的工作原理 当通入一定大小的直流或交流信号时,会在铁芯上产生磁场。这个磁场会吸引触点闭合或打开。触点闭合时,被控电路就通了;触点断开时,则会使被控电路断开。 3.继电器保护回路原理 为了保护继电器和被控设备,通常会在继电器回路中加入保护回路。保护回路由限流元件、保险丝和过压保护元件组成。当被控设备发生故障时,这些元件可以起到限流、短路和过压保护作用。 4.继电器的时间延迟原理 时间延迟型继电器可以通过调节时间延迟元件的参数来控制触点闭合或断开的时间。常见的时间延迟元件有电容、电阻和电感等。当通入

继电器基本逻辑

继电器基本逻辑 继电器是一种电控开关设备,通过电磁吸合和释放来控制电路的通断状态。它具有广泛的应用,被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电子设备等领域。本文将介绍继电器的基本逻辑原理和相关知识。 一、继电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继电器由电磁系统和触点系统两部分组成。电磁系统通常由线圈、铁芯和固定在铁芯上的触点组成。当线圈通电时,产生的磁场会吸引铁芯,使得触点闭合;当线圈断电时,铁芯会释放,触点则会打开。 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示例来说明。假设我们有一个继电器,线圈通电后,触点闭合,连接了一个灯泡和电源。当线圈通电时,灯泡就会亮起;当线圈断电时,灯泡则会熄灭。这个过程就是继电器的基本逻辑。 二、继电器的常见类型 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和要求,继电器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继电器类型包括:通用继电器、时间继电器、热继电器、电压继电器等。 1. 通用继电器:通用继电器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可以适用于各种电路。它具有较高的通断能力和可靠性。

2. 时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是根据时间来控制电路的通断状态的一种继电器。它可以根据预设的时间延时来控制电路的开关。 3. 热继电器:热继电器是利用热敏元件的温度变化来控制电路通断状态的一种继电器。它常用于电机保护和过载保护等领域。 4. 电压继电器:电压继电器是根据电压信号来控制电路通断状态的一种继电器。它可以用于电力系统中的电压保护和控制等方面。 三、继电器的应用领域 继电器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 1. 电力系统:继电器在电力系统中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它可以用于电流保护、电压保护、频率保护等方面,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2. 自动化控制:继电器在自动化控制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它可以用于控制电机、气动元件、液压元件等设备,实现自动化生产和控制。 3. 电子设备:继电器在电子设备中也有重要的应用。例如,继电器可以用于电源开关、电路保护和电路切换等方面。 四、继电器的特点和优势 继电器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 通断能力强:继电器可以承受较高的电流和电压,具有较强的通

继电器的工作原理

继电器的工作原理 继电器是一种电控制器件,常用于电路中进行电信号的控制和转换。它可以实现电路的开关、自动控制、保护和调节等功能。继电器的工作原理主要涉及电磁感应和电磁吸引两个基本原理。 一、电磁感应原理 继电器的核心部件是线圈和铁芯。当线圈通电时,会产生磁场,磁场会使铁芯磁化。当线圈通电时,磁场强度增加,铁芯被吸引,使得触点闭合。反之,当线圈断电时,磁场消失,铁芯恢复非磁化状态,触点打开。 二、电磁吸引原理 继电器的触点通常有常闭触点和常开触点。当线圈通电时,吸引力使得触点闭合,通电电路得以连接。当线圈断电时,触点由于弹簧的作用力恢复原状,断开通电电路。 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通过控制线圈的通断,使得触点的开闭状态发生改变,从而实现电路的控制。具体来说,继电器的工作可以分为两个过程:动作和保持。 1. 动作过程: 当线圈通电时,线圈产生磁场,磁场使得铁芯磁化,触点闭合。这个过程称为继电器的动作过程。在动作过程中,线圈的电流和电压是继电器动作的基本条件,通常用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来表示。 2. 保持过程:

一旦继电器的触点闭合,即使线圈断电,触点仍然保持闭合状态。这个过程称 为继电器的保持过程。在保持过程中,继电器的触点可以承受额定电流和额定电压,继续保持闭合状态。 继电器的工作原理使其具备以下特点和应用: 1. 电隔离功能: 继电器的线圈和触点是通过绝缘材料隔离的,可以实现输入电路和输出电路的 电隔离。这种电隔离功能可以保护控制电路和被控制电路之间的安全性。 2. 放大信号功能: 继电器可以将小电流、小电压的信号转换为大电流、大电压的信号输出,从而 实现信号的放大和增强。 3. 控制多路电路: 继电器可以同时控制多个触点,实现多路电路的开关和控制。这使得继电器在 自动控制系统中应用广泛。 4. 保护电路功能: 继电器可以通过控制触点的闭合和断开,实现对电路的保护。例如,过载保护 继电器可以在电路超过额定电流时自动切断电路,防止电路损坏。 5. 时序控制功能: 继电器可以通过控制触点的开闭时间和顺序,实现时序控制功能。例如,延时 继电器可以在设定的时间后自动切断电路,实现延时断电的功能。 综上所述,继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电磁感应和电磁吸引原理的。通过控制线 圈的通断,继电器可以实现触点的开闭,从而实现电路的控制和转换。继电器具备

继电器工作原理、特性和接线方法

继电器工作原理、特性和接线方法 一、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及分类: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继电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电磁式继电器一般由铁芯、线圈、衔铁、触点簧片等组成的。只要在线圈两端加上一定的电压,线圈中就会流过一定的电流,从而产生电磁效应,衔铁就会在电磁力吸引的作用下克服返回弹簧的拉力吸向铁芯,从而带动衔铁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常开触点)吸合。当线圈断电++后,电磁的吸力也随之消失,衔铁就会在弹簧的反作用力返回原来的位置,使动触点与原来的静触点(常闭触点)吸合。这样吸合、释放,从而达到了在电路中的导通、切断的目的。对于继电器的“常开、常闭”触点,可以这样来区分:继电器线圈未通电时处于断开状态的静触点,称为“常开触点”;处于接通状态的静触点称为“常闭触点”。 2、热敏干簧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热敏干簧继电器是一种利用热敏磁性材料检测和控制温度的新型热敏开关。它由感温磁环、恒磁环、干簧管、导热安装片、塑料衬底及其他一些附件组成。热敏干簧继电器不用线圈励++磁,而由恒磁环产生的磁力驱动开关动作。恒磁环能否向干簧管提供磁力是由感温磁环的温控特性决定的。 3、固态继电器(SSR)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固态继电器是一种两个接线端为输入端,另两个接线端为输出端的四端器件,中间采用隔离器件实现输入输出的电隔离。 另外,固态继电器按负载电源类型可分为交流型和直流型。按开关型式可分为常开型和常闭型。按隔离型式可分为混合型、变压器隔离型和光电隔离

时间继电器典型电路

时间继电器典型电路 引言 时间继电器是一种常用的自动控制装置,它通过控制电路的开关状态,实现对电器设备的定时控制。时间继电器典型电路是指在实际应用中常见的时间继电器电路,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时间继电器典型电路及其工作原理。 一、基本的时间继电器电路 1.1 延时断电电路 延时断电电路是一种常见的时间继电器电路,它可以在设定的延时时间后自动切断电源。该电路通常由一个计时电路、一个触发电路和一个继电器组成。计时电路根据设定的延时时间生成一个脉冲信号,触发电路在接收到脉冲信号后将继电器切断电源。这种电路常用于定时关闭设备或延时断电的场合,如定时关闭灯光或空调等。 1.2 延时通电电路 延时通电电路是另一种常见的时间继电器电路,它可以在设定的延时时间后自动接通电源。该电路通常由一个计时电路、一个触发电路和一个继电器组成。计时电路根据设定的延时时间生成一个脉冲信号,触发电路在接收到脉冲信号后将继电器接通电源。这种电路常用于定时启动设备或延时通电的场合,如定时启动电机或加热器等。

二、复杂的时间继电器电路 2.1 循环定时电路 循环定时电路是一种能够自动循环定时的时间继电器电路。它通常由一个计时电路、一个触发电路和一个继电器组成。计时电路可以设置循环定时的时间间隔,触发电路在每次计时结束后将继电器切断电源,并重新开始计时。这种电路常用于循环控制设备的工作时间,如定时循环喷水或循环控制灯光的亮灭。 2.2 延时保持电路 延时保持电路是一种能够在设定的延时时间内保持继电器状态的时间继电器电路。它通常由一个计时电路、一个触发电路和一个继电器组成。计时电路根据设定的延时时间生成一个脉冲信号,触发电路在接收到脉冲信号后将继电器切断电源,并在设定的延时时间内保持继电器状态。这种电路常用于需要在设定的时间内保持继电器状态的场合,如延时断电后自动恢复电源。 三、时间继电器电路的工作原理 时间继电器电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控制电路的开关状态,实现对电器设备的定时控制。当计时电路生成一个脉冲信号时,触发电路会根据脉冲信号的输入状态切换继电器的开关状态。继电器的开关状态决定了电器设备的工作或停止。不同类型的时间继电器电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计时电路和触发电路,以实现定时控制的功能。

继电器电路

电路部分见附图,输入是由计算机控制的5V、4-20mA信号,需要控制继电器,因此我在继电器钱加了放大电路。我想请教大家的问题就是: 1、这个电路正确吗?有没有什么不可靠的地方? 2、如果电路没有问题,请高手帮忙选一下电阻R的阻值,三极管的放大倍数,二极管的耐压,最好有详细的计算过程或者说明,因为我想学习一下电路参数的计算。 注:继电器额定电压28V,线圈电阻600欧姆,继电器的电源电压为恒定的26V直流电。 问题补充: 继电器的吸合电流实际已经给出了,因为继电器的供电电压为26V,继电器线圈电阻为600欧姆,电流26/600=43.333mA。 三极管的放大倍数一般都是一个范围,另外基极输入电流是计算机控制的4-20mA电流,这个怎么考虑到电路里呢?由集电极换算到基极的电流是否应该在4-20mA这个范围里呢? 这个电路是可用的。但你少了一个很重要的条件:继电器工作吸合电流。 电路参数的设计思路如下。 一、三极管的选择:考虑到安全稳定,耐压大于28V,可选40V以上;最大集电极电流:大于继电器吸合电流的两倍以上;功率:大于

28V*继电器电流的两倍;直流放大倍数:取100。管子的饱和压降越小越好。 如是小功率的继电器可选8050或8550之类的管子(附两种管子的参数)。 8050 NPN 高频放大40V1.5A1W100MHZ 8550 PNP 高频放大40V1.5A1W100MHZ 二、三极管基极输入电流:继电器的吸合电流/放大倍数=基极电流,为工作稳定,实际基极电流应为计算值的2倍以上。 三、基极电阻:(5V-0.7V)/基极电流(毫安)=电阻(K)。 四、保护二极管,大于50V的整流二极管,正向压降越小越好。选 1N4001即可。 补充:既然条件有了,计算很方便。 设定三极管工作电流为继电器吸合电流的两倍,这里取100毫安。 基极电流为100毫安/放大倍数=1毫安。(小于可提供电流,好) 基极电阻=(5V-0.7V)/基极电流(毫安)=4.3V/1毫安=4.3K (如果管子的放大倍数只有50,此电阻改为2K即可) 提醒:继电器的额定电压为28V,如使用26V电源有可能吸合不可靠,最好改为28V供电。 电路正确 参数设定: 1、电阻R选1K/0.25W就可以了,保证基极为MA级电流就可以开关三极管了 2、三极管选8050,放大倍数要求不高,一般买的都可以,150~500 (放大倍数分段可选),随便买的都可以用。 3、二极管选型更简单的,因你这里的电压低,IN4001-4007都可以用 补充: A、继电器40-50mA,选8050肯定没问题 B、计算机输出的电流为4-20mA,电压为5V,在三极的基极电压为 5V不变,如电流为4-20mA之间波动,可以对电路稍微调整一下,保证三极管不会因电流过大而烧毁,基极电阻选1K,再上基极电阻前加一对地电阻(可选1K)进行分流

继电器控制电路模块及原理

继电器控制电路模块及原理 (摘自https://www.360docs.net/doc/5719302297.html,) 一、能直接带动继电器工作的CMOS集成块电路 在电子爱好者认识电路知识的的习惯中,总认为CMOS集成块本身不能直接带动继电器工作,但实际上,部分CMOS集成块不仅能直接带动继电器工作,而且工作还非常稳定可靠。本实验中所用继电器的型号为JRC 5M-DC12V微型密封的继电器(其线圈电阻为750Ω)。现将CD4066 CMOS集成块带动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分析如下: CD4066是一个四双向模拟开关,集成块SCR1~SCR4为控制端,用于控制四双向模拟开关的通断。当SCR1接高电平时,集成块①、②脚导通,+12V→K1→集成块①、②脚→电源负极使K1吸合;反之当SCR1输入低电平时,集成块①、②脚开路,K1失电释放,SCR2~SCR4输入高电平或低电平时状态与SCR1相同。 本电路中,继电器线圈的两端均反相并联了一只二极管,它是用来保护集成电路本身的,千万不可省去,否则在继电器由吸合状态转为释放时,由于电感的作用线圈上将产生较高的反电动势,极容易导致集成块击穿。并联了二极管后,在继电器由吸合变为释放的瞬间,线圈将通过二极管形成短时间的续流回路,使线圈中的电流不致突变,从而避免了线圈中反电动势的产生,确保了集成块的安全。 二、继电器的三种附加电路

继电器是电子电路中常用的一种元件,一般由晶体管、继电器等元器件组成的电子开关驱动电路中,往往还要加上一些附加电路以改变继电器的工作特性或起保护作用。继电器的附加电路主要有如下三种形式: 1.继电器串联RC电路 电路形式如图1,这种形式主要应用于继电器的额定工作电压低于电源电压的电路中。当电路闭合时,继电器线圈由于自感现象会产生电动势阻碍线圈中电流的增大,从而延长了吸合时间,串联上RC电路后则可以缩短吸合时间。原理是电路闭合的瞬间,电容C两端电压不能突变可视为短路,这样就将比继电器线圈额定工作电压高的电源电压加到线圈上,从而加快了线圈中电流增大的速度,使继电器迅速吸合。电源稳定之后电容C不起作用,电阻R起限流作用。 2.继电器并联RC电路 电路形式见图2,电路闭合后,当电流稳定时RC电路不起作用,断开电路时,继电器线圈由于自感而产生感应电动势,经RC电路放电,使线圈中电流衰减放慢,从而延长了继电器衔铁释放时间,起到延时作用。 3.继电器并联二极管电路: 电路形式见图3,主要是为了保护晶体管等驱动元器件。当图中晶体管VT 由导通变为截止时,流经继电器线圈的电流将迅速减小,这时线圈会产生很高的自感电动势与电源电压叠加后加在VT的c、e两极间,会使晶体管击穿,并联上二极管后,即可将线圈的自感电动势钳位于二极管的正向导通电压,此值硅管约0.7V,锗管约0.2V,从而避免击穿晶体管等驱动元器件。并联二极管时一定要注意二极管的极性不可接反,否则容易损坏晶体管等驱动元器件。 三、继电器电路小改进 继电器常安装在电器设备的内部,其工作状态不直观,笔者将其作如下图改进。在线圈两端接发光二极管VD1,当控制电压为正时,三极管导通,继电器

继电器工作原理和接线法

继电器工作原理和接线法(总 5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继电器工作原理和接线法 一、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1、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电磁式继电器一般由铁芯、线圈、衔铁、触点簧片等组成的。只要在线圈两端加上一定的电压,线圈中就会流过一定的电流,从而产生电磁效应,衔铁就会在电磁力吸引的作用下克服返回弹簧的拉力吸向铁芯,从而带动衔铁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常开触点)吸合。当线圈断电后,电磁的吸力也随之消失,衔铁就会在弹簧的反作用力返回原来的位置,使动触点与原来的静触点(常闭触点)吸合。这样吸合、释放,从而达到了在电路中的导通、切断的目的。对于继电器的“常开、常闭”触点,可以这样来区分:继电器线圈未通电时处于断开状态的静触点,称为“常开触点”;处于接通状态的静触点称为“常闭触点”。 2、热敏干簧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热敏干簧继电器是一种利用热敏磁性材料检测和控制温度的新型热敏开关。它由感温磁环、恒磁环、干簧管、导热安装片、塑料衬底及其他一些附件组成。热敏干簧继电器不用线圈励磁,而由恒磁环产生的磁力驱动开关动作。恒磁环能否向干簧管提供磁力是由感温磁环的温控特性决定的。 3、固态继电器(SSR)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固态继电器是一种两个接线端为输入端,另两个接线端为输出端的四端器件,中间采用隔离器件实现输入输出的电隔离。 固态继电器按负载电源类型可分为交流型和直流型。按开关型式可分为常开型和常闭型。按隔离型式可分为混合型、变压器隔离型和光电隔离型,以光电隔离型为最多。 二、继电器主要产品技术参数 1、额定工作电压 是指继电器正常工作时线圈所需要的电压。根据继电器的型号不同,可以是交流电压,也可以是直流电压。 2、直流电阻 是指继电器中线圈的直流电阻,可以通过万能表测量。 3、吸合电流 是指继电器能够产生吸合动作的最小电流。在正常使用时,给定的电流必须略大于吸合电流,这样继电器才能稳定地工作。而对于线圈所加的工作电压,一般不要超过额定工作电压的1.5倍,否则会产生较大的电流而把线圈烧毁。

电路中经常使用的4大继电器,老电工详细讲解继电器的动作原理

电路中经常使用的4大继电器,老电工详细讲解继电器的动作原理 为了改变继电器的某些特性、保护电接点、或为了保护其他电子元件,常常用到一些简单的继电器附加电路。在本文对加速吸合电路、延缓动作电路、消火花电路和保护晶体管电路这四种继电器附加电路做详细介绍。 加速吸合电路(一) 对于直流电路里的继电器,设线圈本身的电阻为R0,在线圈上串联电阻R,电阻旁并联电容C如图1所示。当开关K合上时,由于电容的充电电流也要流过线圈,所以短时间内通过线圈的电流比稳态电流I=U/(R0+R)要大,动作也就加快了。如果串联电阻R仍按照线圈的额定电流计算,短时间内的实际电流要超过额定值,不过时间不长,发热并不明显。 ▲图1 继电器加速吸合电路

图1的电源电压应该比不用加速电路时高一些,电阻的散热功率应按稳态电流计算。电容的容量视需要而定,其耐压只要高于电源电压即可。电路切断时的感应电势是加不到电容上的。 倘若电源电压已经确定,线圈电阻也已很大,在串联电阻之后有可能使稳态电流略小于吸合电流,初看起来这种情况就不能采用上述方法了,但是开关刚刚合上时电容相当于短路,只要这段时间里的电流大于吸合电流,仍然可以使继电器吸合。至于稳态电流虽小于吸合电流,只要它仍大于释放电流,就能保持吸合不放。所以串联电阻的阻值不一定按照吸合电流来计算。昌晖仪表提醒大家注意:加速吸合电路电路不能用在交流继电器上。 延缓动作电路(二) 如果把电容C并联在线圈两端,就成为图2的电路,开关闭合时充电电流在R上形成压降,使线圈两端电压增长较慢,吸合时间就会延长。同样,在开关断开时,电容C的放电和被感应电势反向充电,又会使释放时间延长。 ▲图2 继电器延缓动作电路 若只希望延长释放时间,可利用图3的电路。电源接通时二极管D处于截止状态,不起作用。但当开关K断开时,线圈里的感应电势将通过二极管形成电流,使铁芯里的磁通衰减缓慢,释放动作就推迟了。 ▲图3 继电器延缓动作电路(二极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