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含解析)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含解析)

一、选择题

1.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移向两极的机制有三种假说:假说1认为由微管发生中心端微管解聚引起,假说2认为由动粒端微管解聚引起,假说3认为由微管发生中心端和动粒端微管同时解聚引起。用不同荧光标记纺锤丝和染色体如图1,用激光使纺锤丝上箭头处的荧光淬灭(不影响其功能)如图2,一段时间后结果如图3,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示过程发生在高等植物细胞中,纺锤丝的成分是蛋白质

B.图2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

C.纺锤丝的牵引导致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D.实验结果表明染色体移向两极是由动粒端微管解聚引起的

答案 C

解析纺锤丝的成分是蛋白质,A正确;图2发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此时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且细胞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B正确;着丝点是自动断裂,与纺锤丝的牵引无关,C错误;由图3可知,一段时间后,图3中动粒端荧光标记的纺锤丝长度明显缩短,而中心端微管荧光标记的纺锤丝长度几乎不变,说明染色体移向两极是由动粒端微管解聚引起的,D正确。

2.甲、乙两图为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某动物细胞示意图;丙图为细胞分裂过程中

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动物一定为雌性,乙图为次级卵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甲、乙两图细胞中的变异都发生于丙图中的BC段对应时期

C.甲、乙两图细胞所处分裂时期可分别位于丙图的BC段、DE段

D.甲的子细胞可能进行乙对应的分裂方式,乙的子细胞一般不能进行甲对应的分裂方式

答案 B

解析乙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为次级卵母细胞,该生物的性别为雌性,A正确;甲图进行有丝分裂,若发生基因突变,则可发生于丙图AB段,B错误;甲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对应丙图中的BC段,乙图中每条染色体只含一个DNA分子,对应丙图中的DE段,C正确;甲的子细胞(如卵原细胞)可能进行减数分裂,乙的子细胞(卵细胞和极体)一般不能进行有丝分裂,D正确。

3.现建立“动物精原细胞(2n=4)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模型。1个精原细胞(假定DNA中的P元素都为32P,其他分子不含32P)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正常培养,分裂为2个子细胞,其中1个子细胞发育为细胞①。细胞①和②的染色体组成如图所示,H(h)、R(r)是其中的两对基因,细胞②和③处于相同的分裂时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①一定发生了基因突变,但不一定发生了等位基因的互换

B.细胞②中最多有三条染色体含有32P

C.细胞②和细胞③中含有32P的染色体数相等

D.细胞⑥⑦的基因型相同

答案 B

解析图中细胞①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分析细胞①中基因组成可知,H和h发生了交叉互换,即发生了基因重组,姐妹染色单体上的R和r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A错误;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1个精原细胞(DNA中的P元素都为32P),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正常培养,经过一次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中的DNA分子一条链含32P,另一条链不含32P。该子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DNA复制,形成的细胞①中每条染色体,只有一条单体的DNA 分子一条链含32P(共4条染色单体含有32P),细胞①形成细胞②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正常情况下,细胞②有两条染色体含有32P(分布在非同源染色体上),但根据题图可知,H所在的染色体发生过交叉互换,很有可能H和h所在染色体都含有32P,因此细胞②中最多有3条染色体含有32P,B正确;根据B项分析可知,正常情况下,细胞②和③中各有两条染色体含有32P(分布在非同源染色体上),但由于细胞①中发生了H和h的互换,而发生互换的染色单体上不确定是否含有32P,故细胞②和细胞③中含有32P的染色体数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C错误;

由于细胞①发生了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姐妹染色单体上存在等位基因,所以由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两个细胞⑥⑦的基因型不相同,D错误。4.(2019·江苏,11)如图为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示意图,图中1~8表示基因。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与2、3、4互为等位基因,与6、7、8互为非等位基因

B.同一个体的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也应含有基因1~8

C.1与3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分离,1与2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分离

D.1分别与6、7、8组合都能形成重组型的配子

答案 B

解析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1与2、3与4均是位于同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不考虑突变,则1与2是相同基因,3与4也是相同基因,1与3、4以及2与3、4为一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可能为等位基因,也可能为相同基因,而1与6、7、8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互为非等位基因,A错误;同一个体的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已复制,所以含有基因1~8,B正确;1与3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1与2是位于同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随着丝点分裂而分离,但如果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了交叉互换,导致2与3互换位置,则1与3的分离还将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1与2的分离也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错误;由图可知,5与6位于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

位置,为相同基因,而1与5位于同一条染色单体上,则1与6组合不会形成重组型配子,D错误。

5.(2018·江苏,23改编)人体骨髓中存在少量属于多能干细胞的间充质干细胞(MSC),下图为MSC分裂、分化成多种组织细胞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组织细胞中的DNA和RNA与MSC中的相同

B.MSC不断增殖分化,所以比组织细胞更易衰老

C.MSC中的基因都不能表达时,该细胞开始凋亡

D.不同诱导因素使MSC分化形成不同类型的细胞

答案 D

解析组织细胞中的DNA与MSC中的相同,由于组织细胞和MSC中的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所以两者的RNA不完全相同,A错误;细胞会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多而逐渐衰老,组织细胞是MSC分裂、分化后形成的,所以组织细胞更易衰老,B错误;组织细胞中凋亡基因表达,细胞才开始凋亡,C错误;MSC在不同诱导因素的作用下,可分化形成不同类型的细胞,D正确。

6.(2022·江苏高三月考)下图表示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进行分裂时,细胞核中DNA 含量的变化,每个点代表记录到的一个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染色体和纺锤体等结构周期性变化是核DNA均等分配的结构基础

B.图中核DNA数量减半的原因是细胞质分裂和核膜重新形成

C.利用药物抑制DNA聚合酶的活性,细胞将停留在分裂间期

D.细胞核体积增大到最大体积的一半时,细胞核中进行DNA的复制及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 D

解析DNA的均等分配依靠纺锤体牵引,染色体和纺锤体等结构周期性变化是核DNA均等分配的结构基础,A正确;图中核DNA数量减半的原因是细胞质分裂和核膜重新形成,细胞一分为二,染色体均分到两个细胞中,B正确;DNA的复制发生在分裂间期,因此利用药物抑制DNA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间期,C 正确;分析图形可知,在细胞分裂间期,细胞核体积达到其最大体积的一半时,DNA的含量开始急剧增加,此时细胞核中进行DNA的复制,蛋白质的合成在细胞质中完成,D错误。

7.实验室培养的抗体可激活骨髓细胞中某些物质的生长,最终将通常发育成白细胞的骨髓干细胞诱导成为神经前体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骨髓干细胞诱导成为神经前体细胞的过程中遗传物质不会发生改变

B.骨髓干细胞增殖过程中不会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的现象

C.神经前体细胞衰老时,细胞内多种酶活性降低,细胞核体积缩小

D.若骨髓干细胞转变为癌细胞,其遗传物质一定发生变化

答案 C

解析骨髓干细胞诱导成为神经前体细胞的过程中基因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不会发生改变,A正确;骨髓干细胞增殖过程为有丝分裂,不会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的现象,B正确;神经前体细胞衰老时,细胞内多种酶活性降低,细胞核体积增大,C错误。

8. (2022·江苏省如皋中学高三模拟)某二倍体高等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X D Y,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的其中一个细胞如图所示(不考虑其他变异)。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细胞形成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异

B.与该细胞同时产生的另一个细胞无性染色体

C.该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

D.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细胞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染色体数目变异和染色体结构变异,没有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A正确;与该细胞同时产生的另一个细胞有Y染色体,B错误;该二倍体高等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X D Y,是雄性动物,该细胞不会是极体,C错误。

9.(2022·广东,11)为研究人原癌基因Myc和Ras的功能,科学家构建了三组转基因小鼠(Myc、Ras及Myc+Ras,基因均大量表达),发现这些小鼠随时间进程体内会出现肿瘤(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癌基因的作用是阻止细胞正常增殖

B.三组小鼠的肿瘤细胞均没有无限增殖的能力

C.两种基因在人体细胞内编码功能异常的蛋白质

D.两种基因大量表达对小鼠细胞癌变有累积效应

答案 D

解析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A错误;肿瘤细胞可无限增殖,B错误;原癌基因的正常表达对于细胞正常的生长和分裂是必需的,原癌基因Myc和Ras在人体细胞内编码功能正常的蛋白质,C错误;据图分析,同时转入Myc和Ras的小鼠中,肿瘤小鼠比例大于只转入Myc或Ras的小鼠,说明两种基因大量表达对小鼠细胞癌变有累积效应,D正确。

10.动物细胞的存活与存活因子有密切关系。存活因子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启动细胞内部信号途径,抑制细胞凋亡程序的启动,下图表示其过程。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存活因子与受体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直接调控Bc1-2基因的表达B.凋亡的细胞中Bc1-2基因表达量增加,促进细胞加速凋亡

C.动物体细胞中都存在Bc1-2基因,细胞凋亡与特定基因的表达量有关D.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凋亡是所有细胞都必须要经历的阶段

答案 C

解析据图可知,存活因子与受体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通过激活转录因子进而调控Bcl-2基因的表达,A错误;据图可知,Bcl-2基因表达后产生的Bcl-2蛋白对细胞凋亡起抑制作用,B错误;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细胞中基因都相同,动物体细胞中都存在Bcl-2基因;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故细胞凋亡与特定基因的表达量有关,C正确;不是所有细胞都经历分裂、分化、衰老、凋亡过程,如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分裂、分化等过程,D错误。

11.2019年《自然》杂志发表文章:年轻小鼠胶原蛋白COL17A1基因表达水平较低的干细胞比表达水平高的干细胞容易被淘汰,这一竞争有利于维持皮肤年轻态。随着年龄的增长,胶原蛋白COL17A1基因表达水平较低的干细胞增多。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年轻小鼠COL17A1基因的表达水平较高,无衰老皮肤细胞

B.COL17A1基因含量的高低,可作为判断皮肤是否衰老的依据

C.老年小鼠COL17A1基因的表达水平较低,与许多酶活性下降有关

D.皮肤干细胞能分化为表皮细胞,说明皮肤干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

答案 C

解析年轻小鼠COL17A1基因的表达水平较高,衰老皮肤细胞少,A错误;根据题干信息“随着年龄的增长,胶原蛋白COL17A1基因的表达水平较低的干细胞增多”可知,COL17A1基因表达水平的高低(而不是基因含量的高低)可以作为皮肤是否衰老的一个标志,B错误;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因此皮肤干细胞能分化为表皮细胞,不能说明皮肤干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2.某果蝇(2n=8)的基因组成为AaBb,两对基因均在常染色体上,细胞乙是由细胞甲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一个精细胞,图丙为果蝇一个精原细胞进行分裂时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甲产生细胞乙的过程中最可能发生了____________,实现了同源染色体__________(填“等位基因”或“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这是产生配子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2)产生细胞乙的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

(3)图丙中CD段细胞含有________个染色体组,若细胞甲产生基因组成为AaBb

的配子,则分裂异常发生在图丙中的________段,异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含31P的果蝇精原细胞置于含32P的培养液中培养,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后,将其中一个细胞置于含31P的培养液中接着进行减数分裂,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数目为____________,请说出你的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交叉互换非等位基因(2)AABb或Aabb(3)4FG减数第一次分裂含有AaBb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4)8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精原细胞完成一次有丝分裂后,每个核DNA都是一条链为32P、一条链为31P,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完成复制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不发生分裂,每条染色体中的DNA均有32P标记

解析(3)图丙中CD段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若细胞甲产生基因组成为AaBb的配子,则分裂异常发生在图丙中的FG段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异常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含有AaBb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13.如图1为根据某二倍体哺乳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相关数据绘制的数学模型。真核细胞的细胞周期受多种物质的调节,其中CDK2-cyclinE能促进细胞从G1期进入S期。如果细胞中的DNA受损,会发生如图2所示的调节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失活的CDK2-cyclinE将导致处于图1中AB段的细胞比例_____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2)研究发现,CDK2-cyclinE 参与中心体复制的起始调控,如果中心体复制异常或细胞未能协调好中心体复制和DNA复制的关系,将形成单极或多极纺锤体,进而驱使染色体异常分离。

①中心体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简述细胞周期中,中心体的数量及行为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上述资料分析,纺锤体形成异常可能引起______________变异。请从细胞周期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角度,阐述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精确分离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点)。

(3)联会复合体(SC)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的一种梯状结构。如果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早期抑制DNA合成或蛋白质合成,则SC不能形成,并将导致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过程受阻;也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研究发现,用RNA酶处理可使SC结构破坏。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晚期,联会复合体解体消失。下列分析合理的是________(填字母,多选)。

A.SC的组成成分有蛋白质、DNA、RNA

B.SC形成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C.SC可能与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基因重组有关

D.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可能合成某些DNA

E.SC在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时发挥重要作用

答案(1)下降(2)①两个互相垂直排列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中心体在分裂间期复制倍增,进入分裂期后,两个中心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随着细胞分裂的完成,每个子代细胞中只含有一个中心体②染色体数目染色质在分裂间期复制形成姐妹染色单体、分裂期螺旋缠绕成为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排列在赤道板上,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分别移向细胞两极(3)ABCD

解析(1)由题意可知:失活的CDK2-cyclinE使细胞周期停在G1期,不进入S 期,即AB段的细胞比例下降。

(3)据题干信息“如果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早期抑制DNA合成或蛋白质合成,则SC不能形成”及“用RNA酶处理可使SC结构破坏”可知,SC的组成成分有蛋白质、DNA、RNA,A正确;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组,又据信息“如果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早期抑制DNA合成或蛋白质合成,则SC不能形成,并将导致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过程受阻”,可知,SC形成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且其可能与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基因重组有关,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可能合成某些DNA,B、C、D正确;“(SC)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的一种梯状结构”,而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故SC在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时不存在,E错误。

14.某雄性哺乳动物的基因型为HhX B Y,图1是该动物某器官内的细胞分裂模式图,图2是测定的该动物体内①~⑦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关系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细胞分裂的方式和时期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染色体、核DNA数量和姐妹染色单体数量分别是____________,与图2中______________(填序号)细胞相同。

(2)图1细胞中的基因h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该细胞继续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2中,一定不含姐妹染色单体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正在进行DNA复制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可能会出现四分体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均填序号)。

(4)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因失去端粒而不稳定,其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连接在一起,着丝点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出现“染色体桥”结构,如图3所示。若在形成图2中细胞⑦的过程中,H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出现“染色体桥”并在两着丝点间任一位置发生断裂,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移到两极,不考虑其他变异和性染色体的情况下,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该变异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减数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4、8、8

②(2)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HX B和hX B

(3)①③⑦④⑤⑥(4)Hh或HHh或h染色体结构变异

解析(1)由图可得该细胞不存在同源染色体,而且染色体着丝点未分裂,染色体排列混乱所以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此细胞中染色体数量是体细胞中

的一半,核DNA数量和体细胞相同。所以与图2的②对应。(2)图1细胞基因型为HhX B X B,该细胞中染色体含有H也有h,说明h可能来自基因突变或者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即基因重组。该细胞继续分裂形成子细胞的基因型为HX B和hX B。(3)不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的细胞染色体数目等于核DNA数目即①③⑦,正在DNA复制的细胞DNA数目处在2n 和4n之间即④⑤,可能出现四分体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或中期),染色体数目和体细胞的相同,核DNA数目是体细胞的二倍即⑥。(4)根据题意可知,染色体桥可能导致基因重复分配到一个子细胞中,所以H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出现染色体桥,子细胞的基因型可能是Hh或HHh或h,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志鸿 赢在高考》2022届高考生物课新课标全国二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2细胞代谢 Word版含答案

专题强化训练(二) (内容:细胞的代谢满分:100分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2021山西四校联考)下列有关酶和ATP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细胞合成ATP时都需要氧气的参与 B.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 C.酵母菌细胞CO2的产生过程中都有ATP的合成 D.若用淀粉、蔗糖和淀粉酶来探究酶的专一性,可用碘液对试验结果进行检测 解析:无氧呼吸产生ATP,不需要氧气,A项错误;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如呼吸酶,B项正确;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时,不产生ATP,C项错误;若用淀粉、蔗糖和淀粉酶来探究酶的专一性,不行用碘液对试验结果进行检测,由于碘液不会使蔗糖与其产物变色,D项错误。 答案:B 2.(2021广东汕头一模)小张查阅资料得知,α-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55 ℃。下表是他为此进行的验证明验,但因各组结果相同而不能达到试验目的。下列改进措施可行的是() A.将试验温度改为0 ℃、55 ℃和100 ℃ B.将淀粉溶液体积改为4 mL C.将α-淀粉酶溶液浓度改为3% D.将碘液改为斐林试剂解析:分析表格中数据,试验温度梯度设置合理,若将试验温度改为0 ℃、55 ℃和100 ℃时,设置梯度太大,A项不行行;三组试验结果相同是由于反应物淀粉已经被全部水解,因此可以增加反应物淀粉的量或削减酶量,B项可行、C项不行行;由于斐林试剂需要加热才能鉴定还原糖,因此不能用斐林试剂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D项不行行。 答案:B 3.细胞中存在ATP ADP+Pi+能量的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反应式中酶1和酶2的种类不同,但作用一样 B.动物细胞中酶2催化的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C.植物细胞发生酶1催化的反应只有光反应 D.突然停止CO2供应,叶绿体中ATP含量增多,并由类囊体向叶绿体基质转移 解析:酶1是ATP水解酶,酶2是ATP合成酶,作用不同,A项错误;动物细胞中合成ATP的生理过程为呼吸作用,场所主要为线粒体 ,B项错误;植物细胞中ATP水解的反应发生在各种需要消耗能量的过程中,光反应阶段产生ATP,C项错误;突然停止CO2供应,暗反应速率减慢,ATP的消耗削减,叶绿体中的ATP增多,光反应阶段产生ATP,场所是类囊体薄膜,暗反应阶段消耗ATP,场所是叶绿体基质,D项正确。 答案:D 4.某争辩性活动小组为了探究光合作用产物的运输路径,设计如下试验:将图甲(a表示叶片,b表示茎,c表示果实,X表示某种气体)放入光合作用最适合的温度和光照强度下培育,并随时记录a、b、c三处放射性含量的数值如图乙。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依据试验要求,气体X应选择14CO2 B.叶绿体中可发生CO2→C3→(CH2O) C.t1时刻是光合作用的结束点 D.若适当提高温度,则图乙中的S1和S2的值都将变小 解析:检测光合产物的运输途径,应标记碳元素,A项正确。叶绿体中可发生CO2→C3→(CH2O),B项正确。t1表示叶片中标记的光合产物全部运输到茎或果实内,此时间合作用并没有停止,C项错误。呼吸作用最适温度高于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适当上升温度后,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S1、S2的值均变小,D项正确。 答案:C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含解析)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含解析) 一、选择题 1.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移向两极的机制有三种假说:假说1认为由微管发生中心端微管解聚引起,假说2认为由动粒端微管解聚引起,假说3认为由微管发生中心端和动粒端微管同时解聚引起。用不同荧光标记纺锤丝和染色体如图1,用激光使纺锤丝上箭头处的荧光淬灭(不影响其功能)如图2,一段时间后结果如图3,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示过程发生在高等植物细胞中,纺锤丝的成分是蛋白质 B.图2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 C.纺锤丝的牵引导致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D.实验结果表明染色体移向两极是由动粒端微管解聚引起的 答案 C 解析纺锤丝的成分是蛋白质,A正确;图2发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此时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且细胞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B正确;着丝点是自动断裂,与纺锤丝的牵引无关,C错误;由图3可知,一段时间后,图3中动粒端荧光标记的纺锤丝长度明显缩短,而中心端微管荧光标记的纺锤丝长度几乎不变,说明染色体移向两极是由动粒端微管解聚引起的,D正确。 2.甲、乙两图为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某动物细胞示意图;丙图为细胞分裂过程中

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动物一定为雌性,乙图为次级卵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甲、乙两图细胞中的变异都发生于丙图中的BC段对应时期 C.甲、乙两图细胞所处分裂时期可分别位于丙图的BC段、DE段 D.甲的子细胞可能进行乙对应的分裂方式,乙的子细胞一般不能进行甲对应的分裂方式 答案 B 解析乙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为次级卵母细胞,该生物的性别为雌性,A正确;甲图进行有丝分裂,若发生基因突变,则可发生于丙图AB段,B错误;甲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对应丙图中的BC段,乙图中每条染色体只含一个DNA分子,对应丙图中的DE段,C正确;甲的子细胞(如卵原细胞)可能进行减数分裂,乙的子细胞(卵细胞和极体)一般不能进行有丝分裂,D正确。 3.现建立“动物精原细胞(2n=4)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模型。1个精原细胞(假定DNA中的P元素都为32P,其他分子不含32P)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正常培养,分裂为2个子细胞,其中1个子细胞发育为细胞①。细胞①和②的染色体组成如图所示,H(h)、R(r)是其中的两对基因,细胞②和③处于相同的分裂时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强化练7(专项命题二)含答案

命题篇强化练7(专项命题二) 1.[疫苗与免疫防御](2022河北石家庄二模)新冠疫苗生产的途径及原理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传统疫苗生产通常采用动物细胞体外培养病毒使其增殖 B.注射核糖核酸疫苗后,该疫苗能直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C.感染过腺病毒的人由于存在腺病毒抗体,可能会使疫苗作用效果较差 D.重组蛋白疫苗具有抗原性,但不能侵染进入宿主细胞 2.[疫苗与免疫防御](2022广东韶关二模)mRNA疫苗是以病原体抗原蛋白对应的mRNA 为基础,通过一定的方式递送至人体细胞内,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的疫苗产品。如图表示某种新冠病毒mRNA疫苗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其中Ⅰ~Ⅵ表示细胞,①~③表示物质,甲、乙表示细胞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物质③和细胞因子参与组成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 B.疫苗中的病毒mRNA经甲、乙摄取和加工形成物质②后呈递给细胞Ⅰ、Ⅱ C.接种该疫苗后,若新冠病毒入侵,细胞Ⅳ、Ⅵ能迅速增殖并大量表达S蛋白基因 D.新冠病毒遗传物质中的碱基排列顺序与疫苗中mRNA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 3.[疫苗与免疫防御](2022河南一模)中国制造的全球首个鼻喷新冠肺炎疫苗,是在流感病毒载体内插入新冠病毒基因片段研制而成的活病毒载体疫苗。传统的灭活病毒疫苗是用灭活病毒制成的。下图表示这两类疫苗引发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①~④代表不同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制备鼻喷新冠肺炎疫苗所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B.感染过流感病毒的人群接种鼻喷新冠肺炎疫苗,会提高疫苗免疫预防效果 C.与灭活病毒疫苗相比,流感病毒载体疫苗在细胞中经基因表达后方可起作用

2024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二)含答案

专题强化练(二)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运输 一、单选题 1.(2023·广东模拟预测)纺锤体由微管聚合构成,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其实细胞中本来就存在分散的微管和微丝,但是癌细胞中的微管变短,排列紊乱,微丝亦发生结构异常。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有丝分裂前期,微管相互之间的聚合速率大于解聚速率 B.秋水仙素处理细胞可抑制核糖体合成微管和微丝 C.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纺锤丝可牵引着同源染色体分离 D.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往往可能是异常的 解析:有丝分裂前期形成纺锤体,微管相互之间的聚合速率大于解聚速率,A项正确;秋水仙素处理细胞可抑制微管之间的相互聚合,而不是抑制微管和微丝蛋白质的合成,B项错误;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依赖于纺锤丝的牵引,C项正确;癌细胞中的微管和微丝异常,染色体分离可能异常,D项正确。 答案:B 2.(2023·广东模拟预测)溶酶体所含的水解酶是由附着型核糖体合成的。当细胞处于“饥饿”状态时,溶酶体吞噬消化分解一部分细胞器来获取能量,该现象为细胞自噬;休克时,机体细胞溶酶体内的酶向组织内外释放,多在肝和肠系膜等处,引起细胞和组织自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休克时,测定血液中溶酶体水解酶的含量高低,可作为细胞损伤轻重程度的定量指标B.溶酶体是高尔基体出芽形成的,其膜蛋白的含量和种类与高尔基体膜的相同 C.细胞自噬后的产物均以代谢废物的形式排出细胞外 D.自噬体和溶酶体的融合说明了生物膜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解析:休克时,机体细胞溶酶体内的酶向组织内外释放,所以测定血液中溶酶体水解酶的含量高低,可作为细胞损伤轻重程度的定量指标,A项正确;溶酶体是高尔基体出芽形成的,膜功能主要与膜蛋白的含量和种类有关,溶酶体膜与高尔基体膜功能不一样,膜蛋白的种类和含量就有差异,B项错误;细胞自噬后的产物,一部分以代谢废物的形式排出细胞外,另一部分被细胞再利用,C项错误;自噬体和溶酶体的融合说明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项错误。 答案:A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五)含答案

专题强化练(五)细胞的生命历程(含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选择题 1.(2022·广东深圳模拟预测)细胞在有丝分裂时,细胞中的姐妹染色单体均须附着于纺锤丝上,这称为双定向作用,一种名为纺锤体装配检查点(SAC)的监控机制能监视纺锤丝附着过程,一旦发现如图所示的异常现象,便暂停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直到双定向作用完成才能继续进行分裂。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图中细胞处于分裂前期,含有8个DNA B.纺锤丝牵拉染色体的移动需要A TP供能 C.据图分析,激活后的MCC对APC具有抑制作用 D.低温通过破坏SAC监控机制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解析:该细胞中核仁、核膜消失,染色体形态出现且每条染色体包括两条染色单体,纺锤丝出现均可显示出细胞处于分裂前期,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因此图中细胞中含有8个DNA,A正确;ATP水解产生的能量可以直接转换成其他各种形式的能量,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如纺锤丝牵引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B正确;如果只有一条染色单体附着在纺锤丝上,则3M2B 附着在对侧着丝粒上,并激活MCC,后者抑制APC 的活性,暂停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和有丝分裂的进行,由此确保只有双定向作用完成,染色单体才能顺利分离,所以MCC对APC具有抑制作用,C正确;低温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纺锤体装配检查点(SAC)的监控机制能监视纺锤丝附着过程,因此低温不是通过破坏SAC监控机制使染色体数目加倍,D错误。故选D。 答案:D 2.(2022·广东模拟预测)基因型为AaBb的某二倍体(2n)高等动物细胞,其某时期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仅示意部分染色体)如图1所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2024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四)含答案

专题强化练(四)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 一、单选题 1.(2023·广东模拟预测)为探究何种色膜有利于棉花叶的光合作用,研究人员首先测定了不同遮光环境下的光照强度,然后将长势一致的棉花植株随机均分为A、B、C、D四组,通过不同遮光处理一周后,测得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B.导致四组棉花叶片净光合速率不同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和光的波长 C.将处理后的四组棉花同时置于自然光下,叶绿体中生成NADPH最多的是D组 D.雾霾天气下,选择黄色人工光源进行补光比红光和蓝光更适合棉花的生长 解析:通过实验可知,为了保证大棚内棉花产量最好进行无遮光处理,A项错误;不同的透光膜透过的光的波长不同,光照强度不同,进而导致了净光合速率不同,B项正确;不同处理条件下,D组处理下的叶绿素相对含量最高;D组吸收的光能最多,C项正确;黄色透光膜下,棉花叶的净光合速率更大,故推测雾霾天气下,选择黄色人工光源进行补光比红光和蓝光更适合棉花的生长,D项正确。 答案:A 2.(2023·广东肇庆校考模拟)下列有关农谚的解释,错误的是()

解析:“田里无粪难增产”,说明粪(有机肥)可增产,原因是有机肥可为农作物提供CO2和无机盐,从而提高光合作用速率,增加产量,A项正确;“白天热来夜间冷,一棵豆儿打一捧”,可看出该农业增产措施主要是白天升高温度有利于光合作用进行,夜间降低温度降低呼吸速率,即适当提高昼夜温差,有利于有机物积累,从而提高作物产量,B项正确;“稻田水多是糖浆,麦田水多是砒霜”,可以看出不同植物对水分的需求不同,要根据不同植物对水分的要求不同而进行合理灌溉,有助于增加产量,C项正确;“地尽其用用不荒,合理密植多打粮”,说明农作物种植密度合理可以增产,因为合理密植可提高光能利用率,从而提高光合作用速率,增加产量,D项错误。 答案:D 3.(2023·广东湛江统考二模)叶绿体的ATP合酶由CF0(镶嵌在类囊体膜中)和CF1(位于基质侧)两部分组成,当H+顺浓度梯度经过CF0到达CF1处时能催化ADP和Pi合成ATP。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CF1处合成ATP的能量来自H+的势能 B.ATP合酶同时具有催化和运输的功能 C.线粒体内膜上存在类似的A TP合酶 D.H+通过CF0时的跨膜运输是主动运输 解析:分析题意可知,当H+顺浓度梯度经过CF0到达CF1处时能催化ADP和Pi合成ATP,该过程中H+顺浓度梯度运输会形成势能,为ATP的形成提供能量,A项正确;ATP合酶既可以催化ATP的合成,也可协助H+的运输,故ATP合酶同时具有催化和运输的功能,B 项正确;线粒体内膜上能够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该过程中[H]与氧气结合生成水,同时产生ATP,存在类似的ATP合酶,C项正确;分析题意可知,H+通过CF0时的跨膜运输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属于协助扩散,D项错误。 答案:D 4.(2023·广东统考三模)131I带有放射性,进入人体后被甲状腺摄取的速度及数量取决于甲状腺的功能状态,利用这个原理,给受检查者一定量的131I,然后对甲状腺部位的放射性进行计数,可计算出甲状腺摄碘的速率和强度,检测结果可作为甲状腺功能状态的指标。下列同位素示踪的原理与上述过程相似的是() ①卡尔文用14C探明了CO2中的碳是如何转化为有机物中的碳的 ②科学家利用3H研究了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

2023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命题篇强化练1细胞的物质结构基础与物质运输(含答案)

2023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命题篇强化练1 1.[细胞骨架]在细胞分裂时,微丝(一种细胞骨架)会突然把线粒体向各个方向弹射出去,实现线粒 体的运动和均匀分配。但一些特定种类的干细胞会进行非对称分裂,分裂出两个不同功能的子细胞,这时线粒体会被不均等地分配到子细胞中。与乳腺干细胞相比,成熟的乳腺组织细胞代谢需要更多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微丝的成分是蛋白质,在动物细胞中微丝的形成与中心体有关 B.非对称分裂的细胞中,DNA分子能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C.在乳腺干细胞分裂时,接受较多线粒体的子细胞可能会保持干细胞特征 D.细胞可根据功能需求借助微丝调控线粒体的分布和分配 2.[细胞骨架](2022河北模拟)驱动蛋白是由两条轻链和两条重链构成的四聚体,其具有两个球形的头、一个螺旋状的杆和两个扇子状的尾,如图所示。驱动蛋白通过头部结合和水解ATP,导致颈部发生构象改变,使两个头部交替与细胞骨架结合,从而沿细胞骨架定向“行走”,将尾部结合的“货物”(运输泡或细胞器)转运到指定位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驱动蛋白“行走”所需要的ATP可直接来自细胞质基质 B.驱动蛋白既能转运“货物”,又能催化ATP水解供能 C.图示转运“货物”的途径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 D.细胞中合成细胞骨架和驱动蛋白的原料都是氨基酸 3.[信号肽与分泌蛋白](2022山东济宁一模)蛋白质分泌是实现某些细胞间信息交流的重要环节。 在真核细胞中,大多数分泌蛋白需要在最初合成的信号肽序列的引导下进入内质网中,通过内质网—高尔基体途径分泌到细胞外;少数分泌蛋白通过如图所示的4种途径分泌到细胞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分泌蛋白的信号肽序列在粗面内质网上合成 B.图中分泌蛋白的合成都与游离的核糖体有关 C.蛋白质分泌有3种途径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二)(含解析)

专题强化练(二)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2019·安徽六校联考)下列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设置对比实验可以探究不同pH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 B.从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 C.增加某反应体系中酶的数量,反应速率会加快,最终产物浓度会增加 D.酶不但可以作为一个反应的催化剂,还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 解析:通过设置一系列pH梯度的实验,不同pH对酶活性的影响形成对比,故可通过设置对比实验探究不同pH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A正确;盐析可使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降低,但不影响蛋白质的活性,而胃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此从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B正确;如果在反应体系中增加酶量,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反应速率会加快,由于酶只起到催化作用,不改变产物的量,C错误;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量是RNA这些都是生物大分子,所以酶可以作为其他酶的反应底物,D正确;故选C。 答案:C 2.(2019·日照期末)右图曲线Ⅰ、Ⅱ分别表示物质M在无催化剂条件和有酶催化条件下生成物质P所需能量的变化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d段表示无催化剂时,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B.ac段表示有酶催化时,酶降低的活化能 C.若换用无机催化剂,b点将向上移动 D.加热加压使物质M更容易从b状态转变为a状态 解析:ac段表示无催化剂时,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A项错误;ab段表示有酶催化时,酶降低的活化能,B项错误;无机催化剂也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但与酶相比降低活化能不显著,因此若换用无机催化剂,b点将向上移动,C项正确;加热加压使物质M更容易从c 状态转变为a状态,D项错误。 答案:C 3.(2019·衡水中学二调)“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如图所示,3号试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十五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强化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

现代生物科技 1.(2019·江苏扬州调研)下列关于哺乳动物胚胎发育和胚胎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卵裂期细胞的体积随分裂次数增加而不断增大 B.囊胚的滋养层细胞可发育成动物体的任何组织器官 C.动物胚胎发育的早期有一段时间是在透明带内进行的 D.培育试管婴儿涉及体内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 解析:选C。卵裂期细胞的体积随分裂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减小,A错误;囊胚的滋养层细胞可发育成胎盘和胎膜,B错误;动物胚胎发育的早期有一段时间是在透明带内进行的,因此孵化前的早期胚胎处于游离状态,C正确;培育试管婴儿涉及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D错误。 2.下列对哺乳动物体内受精、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和胚胎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注射到囊胚腔中的胚胎干细胞可以参与个体器官的发育 B.早期胚胎培养与动物细胞培养的培养液通常都需加入血清、抗生素和激素等 C.原肠胚时期的细胞具备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该时期是胚胎移植的最佳时期 D.卵子释放顶体酶溶解放射冠和透明带,卵细胞膜反应是防止多精入卵的屏障之一 解析:选A。内细胞团的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注射到囊胚腔中的胚胎干细胞可以参与个体器官的发育,A正确;动物细胞培养的培养液不需要加入激素,B错误;桑椹胚和囊胚期的细胞具备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该时期是胚胎移植的最佳时期,C错误;精子释放顶体酶溶解放射冠和透明带,卵细胞膜反应是防止多精入卵的屏障之一,D错误。 3.牛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供体母牛的主要职能是产生具有优良性状的胚胎 B.图中a指的是超数排卵,可用促性腺激素 C.为了提高牛胚胎的利用率,常采用的方法是胚胎分割移植 D.供体和受体(代孕母牛)要进行免疫检查,防止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解析:选D。胚胎移植的目的是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潜力;胚胎分割是将一个胚胎分成多份,从而提高了优良胚胎的利用率;胚胎移植过程不同于器官移植,受体对移入子宫的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教材回归课后习题强化和拓展必修一作业含答案

必修一 一、单项选择题(共12小题) 1.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一种称为肺炎支原体的单细胞生物,下图为支原体结构模式图。据图分析,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肺炎支原体是原核生物,无成形的细胞核 B.与细菌相比,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 C.从生命系统的层次来看,一个肺炎支原体既是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 D.由于肺炎支原体寄生在人体肺部,故其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答案】D 【解析】肺炎支原体细胞属于原核细胞,无成形的细胞核,A正确;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B正确;肺炎支原体是单细胞生物,从生命系统的层次来看,一个肺炎支原体既是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C正确;肺炎支原体尽管是寄生生活,但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D错误。 2.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①谷物中含量丰富的多糖是淀粉和纤维素 ②脂肪含氢量高,比相同质量的糖类彻底氧化分解产能多 ③在动物和人皮下含量最丰富的储能物质是糖原 ④组成糖原、淀粉、纤维素的单体都是葡萄糖 ⑤磷脂是所有细胞必不可少的脂质 A.2项B.3项C.4项D.5项 【答案】C 【解析】①谷物中含量丰富的多糖是淀粉和纤维素,①正确;②脂肪含氢量比糖高,比相同质量的糖类彻底氧化分解产能多,②正确;③在动物和人皮下含量最丰富的储能物质是脂肪,③错误;④组成糖原、淀粉、纤维素的单体都是葡萄糖,④正确;⑤磷脂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所有细胞都有细胞膜,磷脂是所有细胞必不可少的脂质,⑤正确。 3.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则下列有关蛋白质的表述正确的是()

A.蛋白质彻底氧化分解的产物是氨基酸 B.氨基酸仅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就可以形成蛋白质 C.只有细胞内才有蛋白质的分布 D.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与其功能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蛋白质彻底水解的产物是氨基酸,其彻底氧化分解的产物是二氧化碳、水和尿素,A错误;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肽链,一条或者几条肽链盘曲、折叠形成具有复杂空间结构的蛋白质,B错误;蛋白质既可以分布于细胞内,在细胞外也有蛋白质,如血浆蛋白,C错误;物质的结构决定功能,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与其功能直接相关,D正确。 4.下图是由磷脂分子构成的脂质体,可以作为药物的运载体,将其运送到特定的细胞,发生膜融合,并释放药物执行功能。脂质体中还可以嵌入不同的蛋白质,合成人工透析膜,将尿毒症患者血液中的代谢废物透析掉。下列有关脂质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药物甲是脂溶性的,药物乙是水溶性的 B.脂质体的膜结构与细胞膜均以磷脂双分子层作为基本支架 C.脂质体膜与细胞膜可以融合,体现了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人工透析膜说明了膜的选择透过性与膜上蛋白质的种类有关 【答案】A 【解析】药物甲是水溶性的,药物乙是脂溶性的,A错误;脂质体的膜结构与细胞膜均以磷脂双分子层作为基本支架,B正确;脂质体膜与细胞膜的融合体现了膜的流动性,C正确;生物膜的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与膜上蛋白质的种类有关,D正确。 5.基于对细胞结构的理解,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质由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两部分组成 B.生物膜系统由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构成 C.控制细胞器进行物质合成、能量转化等的指令,主要通过核孔从细胞核送到细胞质D.细胞核功能的实现与细胞核中的染色质密切相关 【答案】B 【解析】细胞质由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两部分组成,A正确;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组成,B错误;控制细胞器进行物质合成、能量转化等的指令,主要通过核孔从细胞核送到细胞质,C正确;细胞核功能的实现与细胞核中的染色质密切相关,D正确。

《优化探究》2022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练习:专题二第1讲酶和ATP专题强化训练 Word版含答案

(建议用时:45分钟) 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②有的从食物中获得,有的在体内转化而来③活细胞都能产生酶④酶对底物有严格的选择性⑤酶只能在细胞内发挥作用⑥低温、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永久失活⑦在新陈代谢和生殖发育中起调控作用⑧酶都是生物催化剂⑨酶的活性随温度上升而不断上升⑩酶制剂通常在低温下保存 A.①④⑤⑦⑩B.③④⑧⑩ C.②⑥⑦⑧⑨D.③④⑥⑧⑨⑩ 解析:选B。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因此①错误,③正确;酶大多数为蛋白质,外源酶进入消化道后会被消化分解,因此,不能从食物中直接获得,②错误;酶具有专一性,④正确;酶在细胞内、外均能发挥作用,⑤错误;低温使酶的活性降低,高温、过酸、过碱、重金属才能使酶永久失活,⑥错误;酶只有催化作用,⑦错误,⑧正确;酶的活性在肯定范围内随温度的上升而上升,超过最适温度,随着温度的上升,酶的活性会快速降低,因此应低温保存酶,⑨错误,⑩正确。 2.酶是一种高效的生物催化剂,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蛋白酶主要破坏肽键,将蛋白质分解成多肽 B.DNA连接酶将脱氧核苷酸连接成DNA片段 C.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只用于基因工程中对目的基因的切割 D.RNA聚合酶催化转录,在核糖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 解析:选D。蛋白酶破坏的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某些肽键,从而将蛋白质水解成多肽和一些氨基酸;将脱氧核苷酸连接成DNA片段的是DNA聚合酶,DNA连接酶将DNA片段连接成DNA分子;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广泛存在于原核生物中,用于对外源DNA分子进行切割,在基因工程中还可应用于对质粒的切割;RNA聚合酶催化核糖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可将核糖核苷酸连接成RNA分子。 3.用蛋白酶去除大肠杆菌核糖体的蛋白质,处理后的核糖体仍可催化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由此可推想核糖体中能催化该反应的物质是() A.蛋白酶B.RNA聚合酶 C.RNA D.逆转录酶 解析:选C。A项,蛋白酶在蛋白质水解成多肽的过程中起催化作用。B项,RNA聚合酶在转录的过程中起催化作用。C项,自然界中的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核糖体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用蛋白酶将其蛋白质除去后,处理后的核糖体仍可催化氨基酸发生脱水缩合反应,说明起催化作用的成分是RNA。D项,逆转录酶在逆转录(或反转录)过程中起催化作用。 4.在争辩不同金属离子对某水解酶活性的影响时,得到如表结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金属离子(mmol/L) 相对活性(%) 对比组100 Mn2+123 Co2+79 Mg2+74 A.Mn2+降低了反应过程所必需的活化能 B.Co2+或Mg2+可能导致酶结构的转变使其活性降低 C.不同离子对酶的活性有提高或降低作用 D.该水解酶的用量是试验的无关变量 解析:选A。由表格可知,加入Mn2+后,酶的活性增加了,酶降低反应活化能的力量增加了,而不是Mn2+降低了反应活化能,A错误;加入Co2+或Mg2+后,酶的活性转变了,因此可能是这两种离子转变了酶的结构,B正确;Mn2+能提高酶的活性,Co2+或Mg2+能降低酶的活性,C正确;该试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的无机盐离子,酶的用量属于无关变量,D正确。 5.(2021·甘肃兰州高三模拟)在三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再分别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新颖猪肝研磨液、唾液,一段时间后测得底物含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曲线B表示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曲线A与曲线B对比反映了无机催化剂具有专一性 B.曲线C表示猪肝中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曲线A与曲线C对比反映了酶具有专一性 C.曲线C与曲线B对比可以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D.曲线A不下降的缘由可能是唾液淀粉酶与该底物不能形成酶—底物复合物 解析:选A。分析题图可知,曲线A、B、C分别表示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二氧化锰、新颖猪肝研磨液中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曲线A与曲线B对比不能反映无机催化剂的专一性特点,A项错误。曲线A与曲线C对比,可以说明酶具有专一性,B项正确;曲线C与曲线B对比可以说明酶具有高效性,C项正确;曲线A不下降的缘由可能是唾液淀粉酶与该底物不能形成酶—底物复合物,无法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D项正确。 6.高温淀粉酶在应用前,需要对该酶发挥作用的最佳温度范围进行测定。图中曲线①表示在肯定温度范围内的相对酶活性(酶活性与酶最大活性的百分比)。曲线②为酶的热稳定性数据,即将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长的时间,再在酶活性最高的温度下测其残余酶活性而得到的数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曲线①表明,当温度为80 ℃时,该酶活性最高 B.该酶发挥作用的最佳温度范围是60~70 ℃ C.曲线②上35 ℃数据点是在60~70 ℃时测得的 D.曲线②表明,该酶的热稳定性在70 ℃之后快速下降 解析:选C。结合题干,曲线①表明80 ℃是该酶活性最高的温度,A项正确;该酶发挥作用的最佳温度范围是60~70 ℃,由于此温度下不仅酶活性较强,且残余活性也强,B项正确;曲线②上35 ℃数据点是在酶活性最高的温度下(即80 ℃)测得的,C项错误;曲线②表明该酶的热稳定性在70 ℃之后急剧下降,D项正确。 7.图甲中A、B、C所示分别表示正常酶的作用、竞争性抑制剂对酶的作用和非竞争性抑制剂对酶的作用,图乙表示相应的反应速率。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曲线a表示没有酶抑制剂存在时的作用效果 B.非竞争性抑制剂通过转变酶的空间结构,从而影响酶的活性 C.曲线c表示在非竞争性抑制剂作用下酶的活性降低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强化训练(二)细胞的结构与运输-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

专题强化训练(二) 细胞的结构与运输 1.(2018·某某长安区一中五质检)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肠杆菌体积小,没有生物寄生在其体内 B.原核细胞没有核仁,所以不能合成rRNA C.洋葱表皮细胞分裂间期没有中心体复制 D.细胞内外存在浓度差时,细胞不一定会发生质壁分离或复原 解析:选D大肠杆菌属于细菌,一些细菌病毒能寄生在其体内,例如噬菌体,A错误;原核细胞中有核糖体,核糖体的成分为rRNA和蛋白质,即原核细胞中也能合成rRNA,B错误;洋葱表皮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进行分裂,不存在分裂间期,C错误;动物细胞没有大液泡和细胞壁,不能发生质壁分离或复原现象,D正确。 2.(2018·某某长安区一中五质检)下列关于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氧呼吸过程中线粒体内膜两侧形成一定氢离子浓度差是通过自由扩散实现的 B.细胞膜与线粒体膜、核膜所含的蛋白质种类几乎没有差异 C.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不能体现生物膜的流动性 D.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附着多种色素,参与能量转化的过程 解析:选D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其过程是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并释放少量的能量,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的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其过程是丙酮酸与水一起被彻底分解生成CO2和[H],释放少量的能量,可见,有氧呼吸过程中线粒体内膜两侧形成一定氢离子浓度差是通过物质氧化分解实现的,A错误;细胞膜与线粒体膜、核膜的功能不同,所含的蛋白质种类存在较大差异,B错误;分泌蛋白是以胞吐方式分泌到细胞外,其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C错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附着多种色素,参与光反应过程中的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能量转化的过程,D正确。 3.(2018·某某长安区一中五质检)关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信号分子与靶细胞的识别与结合具有专一性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强化练10(专项命题一)含答案

命题篇强化练10(专项命题一) 1.[PCR技术及其应用](2022湖北黄冈一模)重叠延伸PCR技术是一种通过寡聚核苷酸链之间重叠的部分互相搭桥、互为模板,通过多次PCR扩增,从而获得目的基因的方法。某科研团队运用重叠延伸PCR技术在水蛭素基因中的特定位点引入特定突变,使水蛭素第47位的天冬酰胺(密码子为AAC、AAU)替换为赖氨酸(密码子为AAA、AAG),从而提高水蛭素的抗凝血活性,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注:引物突起处代表与模板链不能互补的突变位点。 A.过程①需要模板、含Mg2+的缓冲液、引物、4种脱氧核苷酸和耐高温的DNA聚合酶等 B.若引物2的突变位点设计为A,则引物3的突变位点应设计为G C.经过过程④获得的杂交DNA有2种,只有其中一种可以经过过程⑤获得目的基因 D.以过程⑤获得的目的基因为模板,可以使用引物1和引物4进行PCR 2.[PCR技术及其应用](2022天津一模)通过设计引物,运用PCR技术可以实现目的基因的定点诱变。如图为基因工程中获取突变基因的过程,其中引物1序列中含有一个碱基T不能与目的基因片段配对,但不影响引物与模板链的整体配对,反应体系中引物1和引物2的5'端分别设计增加限制酶a和限制酶b的识别位点。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引物中设计两种限制酶识别位点有利于目的基因定向插入载体 B.在PCR反应体系中还需要加入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Taq DNA聚合酶等 C.第3轮PCR,引物1能与图中②结合并且形成两条链等长的突变基因 D.第3轮PCR结束后,含突变碱基对且两条链等长的DNA占1/2 3.[PCR技术及其应用](2022北京一模)小鼠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issl基因)仅在特定组织中表达。在雌激素的诱导下,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可以与kissl基因启动子的特定区域结合,激活kissl基因的转录。研究者扩增了kissl基因启动子不同长度的片段P1、P2、P3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六)B(含解析)

专题强化练(六)B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2019·海南卷)以豌豆为材料进行杂交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豌豆是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二倍体植物 B .进行豌豆杂交时,母本植株需要人工去雄 C .杂合子中的等位基因均在形成配子时分离 D .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均能够自由组合 解析:豌豆是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二倍体植物,自然状态下是纯种,A 正确;因豌豆雌雄同花,在进行豌豆杂交时,母本植株需要人工去雄,并进行套袋处理,B 正确;杂合子中的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C 正确;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能够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自由组合,D 错误。故选D 。 答案:D 2.(2019·佛山期末)枫糖尿病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患者氨基酸代谢异常,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下图是某患者家系中部分成员的该基因带谱,以下推断不正确的是 ( ) A .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2号携带该致病基因 C .3号为杂合子的概率是23 D .1和2再生患此病孩子的概率为14 解析: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可判断该病为隐性遗传病,根据基因带谱,1号和4号有相同的条带,说明1号也含有致病基因,故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 正确;根据A 项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4号个体的致病基因有一个来自2号,故2号一定携带该致病基因,B 正确;根据基因带谱可知3号没有致病基因,故为杂合子的概率是0,C 错误;根据A 项分析,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所以1和2的基因型均为Aa ,再生患此病孩子的 概率为14 ,D 正确。 答案:C 3.(2019·合肥市质检)蜜蜂的雌蜂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二倍体,雄蜂是由卵细胞直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六)A(含解析)

专题强化练(六)A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2019·潍坊期末)兔的相对性状白毛和黑毛分别由基因A 、a 控制,白毛为显性。将杂合白毛个体杂交得F 1,F 1中白毛个体随机交配得F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F 1中无性状分离 B .F 2中黑毛个体占14 C .F 2中纯合子与杂合子之比是4∶5 D .将F 2中黑毛个体与白毛个体杂交,可推断白毛个体的基因组成 解析:杂合的白毛个体的基因型是Aa ,杂合白毛个体Aa 杂交得F 1,F 1中白毛∶黑毛=3∶ 1,F 1中白毛个体的基因型为13AA 、23Aa ,F 1中A 基因的频率是23,a 基因的频率是13 ,F 1中白毛个体随机交配得F 2中AA 占49,Aa 占49,aa 占19,F 2中黑毛个体占19 ,F 2中纯合子与杂合子之比是5∶4。F 2中黑毛个体的基因型是aa ,F 2中白毛个体的基因型是AA 或Aa ,因此F 2中黑毛个体与白毛个体杂交,可推断白毛个体的基因组成。 答案:D 2.(2019·天一大联考)已知某种植物果皮的有毛和无毛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D 、d)控制,让多个果皮有毛的亲本自交,F 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有毛∶无毛=7∶1(不考虑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致死情况)。下列有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该植物果皮的有毛对无毛为显性 B .亲本的基因型有DD 、Dd 两种,且比例为1∶1 C .F 1中d 基因的频率为14 D .F 1果皮有毛植株中DD ∶Dd =4∶1 解析:让多个果皮有毛的亲本自交,F 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有毛∶无毛=7∶1,后代出现 了无毛,说明了有毛对无毛为显性,A 正确;Dd 自交后代无毛的比例为14 ,而后代无毛的比例为18,说明亲本DD ∶Dd =1∶1,B 正确;子一代DD ∶Dd ∶dd =5∶2∶1,则d 的基因频率=12×28+18=14 ,C 正确;F 1果皮有毛植株中DD ∶Dd =5∶2,D 错误。 答案:D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习—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含解析)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习—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含解析)一、选择题 1.核酶是一种具有催化功能的小分子RNA,可通过催化RNA链中靶位点磷酸二酯键的断裂,特异性地剪切RNA分子。据此判断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真核细胞内核酶在细胞质中合成 B.核酶的形成过程只有转录没有翻译 C.核酶可以催化氢键形成,阻断真核细胞基因的表达 D.核酶在蛋白酶的作用下可被水解成核糖核苷酸 答案 B 解析真核细胞内核酶在细胞核中合成,A错误;核酶是一种具有催化功能的小分子RNA,因此核酶的形成过程只有转录没有翻译,B正确;核酶能催化RNA 链中靶位点磷酸二酯键的断裂,不能催化氢键形成,C错误;核酶是一种具有催化功能的小分子RNA,在RNA酶的作用下才能被水解成核糖核苷酸,D错误。2.(2022·江西南昌高三检测)反应底物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的能量称为活化能。如图为蔗糖水解反应能量变化的示意图,已知H+能催化蔗糖水解。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E1和E2表示活化能,X表示果糖和葡萄糖 B.H+降低的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值等于(E2-E1)

C.蔗糖酶使(E2-E1)的值增大,反应结束后X增多 D.升高温度可通过改变酶的结构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答案 C 解析X是蔗糖水解的产物,果糖和葡萄糖,A正确;从图中看出E2和E1分别表示在没有催化剂和加入H+后从常态转变为活跃状态需要的能量,所以H+降低的反应活化能的值等于E2-E1,B正确;蔗糖酶具有高效性,降低的活化能(E2-E1)的值更大,但在底物的量一定的情况下X产物的量不变,C错误;酶促反应存在最适温度,所以升高温度可通过改变酶的结构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D正确。3.竞争性抑制剂与被抑制活性的酶的底物通常有结构上的相似性,其能与底物竞争结合酶分子上的活性中心,从而对酶活性产生可逆的抑制作用。图1表示竞争性抑制剂直接阻碍底物与酶结合的机理,图2是有无竞争性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曲线。下列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A.酶的活性中心能和竞争性抑制剂、底物同时结合 B.竞争性抑制剂或底物与酶结合,不会导致酶失活 C.竞争性抑制剂会增加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D.竞争性抑制剂的抑制作用不能通过增加底物浓度来解除 答案 B 解析由图1可知,酶的活性中心均能和竞争性抑制剂、底物结合,但不能同时结合,竞争性抑制剂与被抑制活性的酶结合,可使酶的活性被抑制,而酶与底物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九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含答案)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 专题强化练(九)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选择题 1.(2022·广东汕头二模)2022女足亚洲杯的决赛中,中国女足在连失两球的不利局面下,以3∶2逆转战胜韩国女足,夺得亚洲杯冠军。以下有关女足运动员生命活动的调节正确的是( ) A.球员空腹时血糖的来源是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及非糖类物质的转化 B.球员上场前即使没有尿意也可能去排尿,这是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C.球员比赛中因紧张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D.球员比赛后肌肉酸痛是因为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使内环境pH下降 解析:球员空腹时血糖的来源是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类物质的转化,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形成葡萄糖,A错误;排尿反射的中枢是在脊髓,受到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支配,球员上场前即使没有尿意也可能去排尿,这是受大脑皮层的控制,B正确;球员比赛中因紧张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肾上腺素通过体液传送调节生物体生命活动属于体液调节,C错误;球员比赛后肌肉酸痛是因为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但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因此内环境中的pH不会下降,D错误。 答案:B 2.(2022·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模拟预测)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类突发且发展迅速的脑缺血性或脑出血性疾病,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并发症多样,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的三大疾病之一。研究表明脑卒中出现血浆渗透压升高、呼吸性碱中毒和代谢性酸中毒的患者死亡率明显增高,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是脑卒中的主要死因。下列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酸碱平衡的维持与肺和肾两种器官密切相关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可能是脑卒中死亡的诱因之一 C.血液中含氧不足可能是引起呼吸性碱中毒的重要原因 D.静脉注射碳酸氢钠可能会纠正患者酸碱失衡的状态 解析:呼吸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的出现与肺部和肾脏功能的异常有关,因为两种器官与内环境酸碱平衡的维持密切相关,A正确;由题干可知,脑卒中患者血浆渗透压会升高,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会降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B错误;血液中含氧不足会引起机体呼吸加深加快,造成肺通气过度,使CO2大量排出,造成血浆pH升高,C正确;代谢性酸中毒主要是因为血浆中HCO-3丢失过多,因此静脉注射碳酸氢钠可以补充血浆中的HCO-3,纠正酸碱失衡的状态,D正确。 答案:B

通用版2020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十四种群和群落含解析

专题强化练(十四)种群和群落 时间:45分钟 、选择题 1. (2019黑龙江大庆模拟)图1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图2是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 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图1中的c 是种群密度,指的是某种群的总数量 B. 图1中的a 和b 分别是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 C •图2所示种群的年龄组成由稳定型变成增长型 D.并非全部的生物种群都具有图 1中的a 特征 答案 A 解解析图1中的c 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指的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 ,A 项错误;性 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而年龄组成会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 ,故图1中的a 和b 分别是性别比例和年 龄组成,B 项正确;图2所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由 0变得越来越大,则年龄组成由稳定型变为了 增长型,C 项正确;雌雄同体的生物,如豌豆,其种群没有性别比例这一特征 ,D 项正确。 2. (2019山东济南调研)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 ,并研究一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 表示第t 年的种群数量,N +1表示t +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国I 迁人議、迁山率 出临率工一Q 死亡卒亠b 图2

A. 甲种群在0~t 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乙种群在O~t i段的种群数量呈“ J”型增长 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 D.甲种群在1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 解析甲种群在0~t3段内,—比值先小于1,种群数量减小,后又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故甲种群在 0~t3段的年龄结构先是衰退型,后是增长型,A项错误;乙种群在o~t i段,一比值大于1,且保持不变, 种群数量呈“ J ”型增长,B项正确;在t2时,乙种群的一比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且在t2之后一直到t3都在减少,则乙种群在t3时数量最少,C项错误;甲种群在t3后,—比值大于1,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呈“ J”型增长,而不是数量稳定,D项错误。 3. (2019湖南长沙一模)田鼠是主要生活在农田中的植食性鼠类,当田鼠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B. 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 C. 田鼠的种群数量总是在环境容纳量之下波动 D. 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 解析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不为零,但是两者的差值为0,A项错误;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种群数量迅速降低,但是环境容纳量不变,B项错误;在种群数量增长到K值时,其在K值上下波动,C项错误;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因为黄鼬 的种群数量还受其天敌的影响,D项正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