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重点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史知识点

中国哲学史知识点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内容提要中国哲学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三代之时。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哲学获得了第一次大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哲学派别,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传统,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发生1.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在“三皇五帝”的传说中,就表现出了中国思想发展的最初内涵与性格特征。

2.殷商与西周,都以氏族社会为基础,但在观念形态上却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殷人以“帝”为最高信仰,而周人“祈天”的同时却提出了“敬德”的观念。

殷周之际的中国思想世界的这一变化,在中国最古老的两部著作───《尚书》与《易经》中集中体现出来。

3.春秋时期出现了社会结构的大变动。

这种社会结构的大变化,反映在思想观念上表现为由宗教走向理性。

这一思想过程在《诗经》中鲜明地反映出来。

4.进入战国时期后,改革变法成为时代潮流。

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结构大变动,出现了新兴的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士阶层。

时代的变迁与士阶层的兴起,促成了中国思想世界的空前活跃,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格局。

对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及阴阳家。

第二章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1.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

由他的学生们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保存了孔子的言论思想,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文献。

2.孔子的哲学观念结构集中体现在“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语中。

孔子一方面认可“命”,表现出中国人的思想由尊“天”到信“命”的观念变化;另一方面则第一次鲜明地凸显了“仁”,形成了一个仁学体系。

孔子以“爱人”为“仁”的基本含义,其“仁学”体系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仁”的情感性,二是“仁”的普遍性,三是“仁”的族群本位性,四是“仁”的实践性。

3.孔子对何以成“仁”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他的“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与“为政以德”的政治哲学。

4.孔子的思想对以后中国哲学、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中国哲学史知识点

中国哲学史知识点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内容提要中国哲学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三代之时。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哲学获得了第一次大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哲学派别,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传统,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发生1.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在“三皇五帝”的传说中,就表现出了中国思想发展的最初内涵与性格特征。

2.殷商与西周,都以氏族社会为基础,但在观念形态上却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殷人以“帝”为最高信仰,而周人“祈天”的同时却提出了“敬德”的观念。

殷周之际的中国思想世界的这一变化,在中国最古老的两部著作───《尚书》与《易经》中集中体现出来。

3.春秋时期出现了社会结构的大变动。

这种社会结构的大变化,反映在思想观念上表现为由宗教走向理性。

这一思想过程在《诗经》中鲜明地反映出来。

4.进入战国时期后,改革变法成为时代潮流。

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结构大变动,出现了新兴的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士阶层。

时代的变迁与士阶层的兴起,促成了中国思想世界的空前活跃,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格局。

对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及阴阳家。

第二章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1.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

由他的学生们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保存了孔子的言论思想,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文献。

2.孔子的哲学观念结构集中体现在“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语中。

孔子一方面认可“命”,表现出中国人的思想由尊“天”到信“命”的观念变化;另一方面则第一次鲜明地凸显了“仁”,形成了一个仁学体系。

孔子以“爱人”为“仁”的基本含义,其“仁学”体系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仁”的情感性,二是“仁”的普遍性,三是“仁”的族群本位性,四是“仁”的实践性。

3.孔子对何以成“仁”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他的“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与“为政以德”的政治哲学。

4.孔子的思想对以后中国哲学、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哲学考研中国哲学史重要知识点串讲

哲学考研中国哲学史重要知识点串讲

哲学考研中国哲学史重要知识点串讲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厚的思想底蕴和哲学理论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哲学考研中,掌握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知识点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结合考研的角度,对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知识点进行串讲。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和学派。

其中,代表性的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

1.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重要知识点包括:仁、义、礼、智、孝等。

2. 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重要知识点包括道、德、无为、自然等。

3. 墨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墨家思想强调兼爱、非攻、节俭。

重要知识点包括兼爱、非攻、明义等。

4. 法家思想:以韩非子为代表,法家思想强调法制治理、法术善治。

重要知识点包括法治、法术、权谋等。

5. 名家思想:以荀子为代表,名家思想强调人性恶、外物制人。

重要知识点包括性恶、性善、天命等。

二、秦汉哲学思潮秦汉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主要表现为法家思潮和儒家思潮的发展。

1. 法家思潮:以李斯为代表,法家思潮在秦朝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重要知识点包括法治思想、法家理论体系等。

2. 儒家思潮:秦朝灭亡后,儒家思想再度复兴。

重要知识点包括孔子学派的衍化、儒家经典的整理等。

三、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和道教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兴起对中国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佛教:佛教起源于印度,随着东渐传入中国,并得到了广泛传播。

重要知识点包括佛陀生平、佛教教义等。

2. 道教:道教起源于中国,它强调追求长生不老的方法和境界。

重要知识点包括道教经典、道教修炼方法等。

四、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新篇章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又一个鼎盛时期,涌现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

1. 唐代哲学:唐代出现了玄宗时期的玄宗皇帝和颍川柳祗两位皇帝。

中国哲学史要点整理

中国哲学史要点整理

中国哲学史要点整理
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22-221)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
出现了一些伟大的思想家,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思想流派,其中有儒家、道家、法家、兵家、重要的思想家、学派和作家。

1、儒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是孔子,他是中国最大的哲学家,以仁、义、礼、智
为主要内容,强调以治政、治国、安定社会。

孔子认为,人应当自觉遵守
仁义,实行仁爱他人,君臣贵贱得体,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2、道家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他认为道即万物贯穿,宇宙的发展犹如潮汐,凡物“有生之年”,“满而弃之”,“永运之道”是要使人达到自由安宁。

道家主张自然而然,尊重宇宙自然的规律,反对抵抗自然,因而强调“仁
者无敌”。

3、法家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他强调君臣有别,实行“婚姻制”,企图把
家庭制度化,达到政治的目的。

他认为,“法”是实行政治秩序的基本准则,而“仁义”是法的根本,只有遵循法,实行仁义,才能实现政治的安定。

4、兵家
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孙子,他主张“兵以诈为主”,倡导战争的政治思想,认为“诈术”才是最有效的战略。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笔记

《中国哲学史》笔记第一篇子学时代第一章绪论一、哲学之内容二、哲学之方法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1.中国哲学家之哲学,比西洋以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

但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为,非尽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能。

1)“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故中国人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2)“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中国哲学家,多讲“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立德;外王:立功。

立言乃为最后不得已而为之。

3)中国古代由于竹荷奇重,著述立言务求简短,往往仅写结论,后人虽不受此限,但亦因仍不改。

2.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不重视人之有什么。

更重视内在圣人,不重视外在知识。

3.逻辑在中国亦不发达4.中国哲学家对■于宇宙论之研究,亦甚荷略。

六、哲学之统一七、哲学与哲学家八、历史与哲学史二者相互影响九、历史与写的历史两回事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十一、历史是进步的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第二章泛论子学时代1.子学时代之开始1.中国之文化,至周而初具规模。

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而从文哉,呜呼,吾从周”在孔子眼中,周朝的典章制度,实可以“上既往圣,下开来学”。

2.孔子之前,尚无私人著书立著之事。

从萌黄族统治,他们是有知识的人,有想法直接就付诸于实施了,无需著书立著。

著书立著乃是后来人想实现自己的想法却不得而不得已为之的事情。

3.孔子一生未作官亦未做他事专以讲学为生,亦是开先河4.孔子的思想是有系统的,在此之谪,无有。

所以,中国哲学史可以自孔子讲起5.孔子同时代的没有人可以与孔子的系统的思想和理念6.孔子后,墨学杨学兴起所以百年之后的孟子才力推信学,距杨墨1.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自吞秋至汉初,在中国历史上,是为一大解放之时代,于其时,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经济制度,皆有根本性的改变。

具体:1.黄族政治之崩坏。

2.贵族政治相连带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度的崩坏商人阶级亦乘时抢占势力总之,世禄井田制度破坏,庶民解放,营私产,为富豪。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一、先秦(一)孔子1.《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

共20篇,492章,《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

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

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

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

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3.中庸:儒家的哲学范畴。

即在处理事物的矛盾时应当掌握的合适的“度”;4.正名:孔子对于社会的理论。

他认为,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是实行他所说的正名。

就是说,“实”应当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

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君、臣、父、子都是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名,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这就是孔子正名学说的含义;5.和而不同:论语.子路》里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

意思是说,作为君子,要善于调合各种矛盾,要善于跟别人和谐相处;但与此同时,当自己的意见不同于别人的意见时,要尊重别人的意见。

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6.“孔颜乐处”:所谓"孔颜乐处",最早由孔夫子表述出来。

《论语》"雍也篇"中,孔子感叹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也曾自己描述自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完整word版)中国哲学史重点

(完整word版)中国哲学史重点

《中国哲学史》复习提要一、名词概念克己复礼;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讲仁也就是讲自身修养,即是克己,也即克制约束自己;复礼的意思是回到理的规范上来,既是使言行合于理。

仁与礼相互并存,缺一不可.礼,是以仁及道德为基础。

通过理来实践自身的道德。

孔子的克己复礼的思想具有两重性.从社会政治的发展来看,孔子以克己复礼来调和当时社会的矛盾,避免社会变革,表现出他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一个人,遇事是做道德的选择还是做非道德的选择,都是自己给自己下命令的结果,而不是由他人或环境所决定的.复礼、合于礼,就是为他人、为社会尽责。

反者道之动:语出老子第四十章.指的是“道”相反相成、循环往复的运动特征。

“反”有两种含义:一是相反;二是反复。

依前者,“道"之动是向自己的反面转化;依后者,“道”之动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这两种含义在老子的思想中均能找到:“道”生养万物的过程即是由无到有、由一到多、由无限到有限的过程,这是朝相反方面的运动.“道”生养万物,但万物最终又复归于“道",这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运动。

老子更重视“反复"之义“道”生养万物对万物而言向本源的重新回归实际上是一种复命的过程也是万物的最终归宿.弱者道之用;弱者道之用指道用弱的一面来对待自然,换言之就是顺应而不是改变.倡导人生应当收敛、柔弱、谦退、“不敢为天下先”、“为而不争”.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治国理论.最早由春秋末期的老子提出。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

中国哲学史马工程版期末重点

中国哲学史马工程版期末重点

马工程《中国哲学史》重点笔记整理复习资料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二、简答题三、论述题第二部分章节题库导论第一编先秦哲学第二编秦汉至隋唐哲学第三编宋至清代中叶哲学第四编近代哲学内容简介本书是马工程《中国哲学史》教材的配套题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为考研真题精选。

本部分精选了相关考研真题,按照题型分类,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

通过本部分,可以熟悉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易程度。

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

结合国内多所知名院校的考研真题和考查重点,根据该教材的编目进行编排,精选典型习题并提供详细答案解析,供考生强化练习。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武汉大学2015研]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语出《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是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是指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求严格,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孔子还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这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具有借鉴意义。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武汉大学2015研]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指天地不会偏爱任何事物,在天地眼中,万物与刍狗没有分别,即世界上万事万物其实都是平等的,出自老子《道德经》。

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河上公对这句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其意是指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其自然,将万物看作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滥觞,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3“性者,本始材朴”[武汉大学2015研]答:“性者,本始材朴”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哲学用语,出自《荀子·礼论》。

“本始”是指原始,本初。

“材朴”是指资质朴素。

北大教研室《中国哲学史》笔记含各章重点名词解释

北大教研室《中国哲学史》笔记含各章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考古发现:1、蓝田人 2、北京人 3、元谋人一、原始社会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一)原始群向氏族制度—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一方面)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另一方面)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

----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的发展及进入奴隶社会阶段(一)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特点(二)奴隶制的社会特点1、经济上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2、政治上(周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实禄的等级制(三)奴隶制度社会对哲学的影响◎夏朝----“有夏服(受)天命”1、阶级的烙印◎商朝----抬出至高无上的神,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周朝----发展原始宗教,用统治者的德行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了。

2、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科学知识丰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料三、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及封建制的社会特点(一)奴隶制的没落,封建制的确立(二)春秋时期哲学的发展——农、商、手工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奴隶主统治者新兴地主阶级及同盟者小生产者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庸”的观念—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 ---人文主义思潮老子—提出“道”与“无为”学说墨子—提出“兼爱”“非命”孙武—总结我国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三)战国时期社会特点及哲学发展1、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及不同的解决主张----知识分子和奴隶农民的不同主张2、百家争鸣—田氏官学(1)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派----自由民因军功获得土地,或由工商业手工业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代表---商鞅,孙膑,管子,后期墨家,荀况韩非经济上,剥夺奴隶主政权,废除分封制度政治上,主张用暴力、战争推翻奴隶主的统治,忘了世卿制,提出以军功论爵位世界观上,注重客观实际,朴素的唯物主义(2)改良派—旧奴隶主转化的地主—孟子经济上,承认封建地主经济的合法性政治上,用“仁义”感化奴隶主,笼络劳动人民实现封建制过渡,反对暴力世界观上,片面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鼓吹主观唯心论的先验论和英雄史观。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重点笔记整理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重点笔记整理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重点笔记整理复习笔记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绪论一、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1“三皇”传说提供的文化意蕴(1)“三皇”传说①三皇a.有巢氏有巢氏是至发明巢居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巢居的文明。

b.燧人氏燧人氏是指发明钻木取火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食用熟食的文明。

c.神农氏神农氏是农耕始祖。

②文化意蕴a.人类文明是人类通过努力开拓出来的,不是神创的。

b.“三皇”故事的传颂使这些事件与行为人格化,而不是神格化。

c.“三皇”传说的影响是人文的。

(2)伏羲氏传说①伏羲氏又称庖牺氏,以“始作八卦”而闻名,有时也被认为是三皇之一。

②意义a.伏羲创设八卦的智慧来自于其对天与地、身与物的“观”。

b.伏羲创设八卦的目的在于把握万物生生不息、奇妙变化的真实情况。

c.伏羲氏的故事透露出浓郁的人间性、知识理性。

2“五帝”故事显示的人文价值(1)五帝学界普遍认为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2)人文价值①大规模战争凸显出部族之间大规模整合的趋势,预示着统一国家与同一文化的诞生。

②禅让制度禅让制度表明部族联盟的权力还没有完全私有化。

③财产私有化程度不突出,属于大同社会,不属于小康社会a.大同是指以天下为公,财货为天下之公养,权力为天下之公器。

b.小康是指以天下为家,视天下为一人、一家之私物。

3夏朝——远古中国的第一个王朝(1)夏朝禹之子启,继父为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禅让制变成世袭制。

夏朝的存在时间约在公元前21世纪指前17世纪。

(2)二里头文化夏朝的重要文化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出土有大型宫殿遗址、刻符陶器等。

二、殷商西周的社会结构与思想信仰1商周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时间约为公元前17世纪至前12世纪。

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时间约为公元前12世纪末至公元前7世纪前期。

2氏族制的社会组构方式(1)以氏族制为基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氏族与氏族之间的关系,以血缘氏族为纽带建构社会与国家体制表明殷商仍然笼罩在自然生殖的氛围之中。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重点要点整理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重点要点整理

导读一1、胡适对哲学的界定:“凡研究人生切要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2、胡适对哲学的界定(1923年修订):“哲学是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意义上着想,去找一个可普遍适用的意义。

”3、哲学应包含几种大的问题:①天地万物是怎样来的②知识、思想的范围、作用及方法③人生在世应该如何行为④怎样才可以使人有知识⑤社会国家应该如何组织,如何管理⑥人生究竟有何归宿4、哲学史学科的任务:①明变,弄清古今哲学思想变迁的线索,这是哲学史的“第一要务”②求因,不但要弄清哲学思想变迁的线索,还要弄清发生这种种变迁的原因(1)个人的才性不同(2)所处的时势不同(3)所受的思想学术影响不同③评判,明变、求因之后,还要对各加学说做出评判,使人了解其价值所在学说的效果大概有三个方面:(1)对同时代和后来的思想发生何种影响(2)在社会风俗政治上发生何种影响(3)可以造出怎样的人格来5、世界哲学可分东西两大支:①东支:中国、印度两系②西支:希腊、犹太两系6、中国哲学史分期:古代哲学、中世哲学和近世哲学7、哲学史史料的范围:哲学家的一生行事,思想渊源沿革,其哲学思想的真面目8、史料的“原料”与“副料”:①原料:哲学家本人的著作②副料:他人著述中提供的相关材料9、寻找证据的几个方面:①史事的真伪②文字的特点③文体的特点④思想的鉴别⑤旁证10、整理史料的方法:①校勘②训诂③贯通11、建立中国哲学史科学的必备条件:①搜集资料②审定史料的真假③把一切不可信的史料全行除去不用④把可靠的史料仔细整理一番二1、蔡元培称赞此书四大长处:①证明的方法②扼要的手段③平等的眼光④系统的研究2、书中体现的方法:①证明的方法②剪裁的方法③分析的方法④系统的方法(最根本)3、全书的系统的结构:作者非常重视考订作者生平,依据考订的结论,定其时代先后,在指出各家各派哲学与其对应时代的关系的同时,又指出前后递嬗和互相影响的关系三1、名学方法2、名学方法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固有的内容,被看作是古代各家各派哲学的中心问题3、由于把名学方法视为各家哲学的中心,视为古代哲学发展的主线,书中往往将古代哲人的政治哲学、教育哲学、人生哲学也都与其名学方法挂上钩,以其名学方法统贯起来4、胡适过于重视知识论和逻辑的内容,从此角度切入其他,这种方法会发生主客关系倒置四此书的价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1、它标志中国哲学史学科体系的建立2、实证史学的奠基之作3、思想启蒙的重要作用此书的不足之处:1、认为以知识论为中国古代哲学之“唯一的观察点”,忽略了中国古代哲人一些重要的思想观念,不免失之偏宕狭隘2、对各家各派哲学思想的来源,其思想的背景交代不够充分和不够正确3、以实验主义为基准来研究中国哲学,常有强人以就我的毛病实际上,此书最大的不足是没有真正突出中国古代哲学自身的特点第一篇导言1、哲学的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整理版]中国哲学史常识总结

[整理版]中国哲学史常识总结

中国哲学史知识总结1.一心三观:一心能观空、假、中三谛。

这是天台宗根据“三是偈”思想发挥出来的。

空观,即观诸法皆空之理;假观,即观诸法皆假之理;中观,观中谛之理。

此三者圆融不分,举一即散,虽三常一,是谓一心三观。

2.一念三千:天台宗之佛学思想。

一念即一念心,三千即三千世界,总括一切法之谓。

三千世界即一切现象皆存在于一念心之中,皆为同一真如本心之显现,所以说“一念三千”。

3.三谛圆融:天台宗之佛学思想。

三谛指空(佛)、假(法相)、中(中道)三谛。

三谛圆融也就是“即空即假即中”,三谛并列互不妨碍,能所交融,互不分割。

有两层含义:一、认识论含义,着重谈主体的认识活动也就是般若智慧。

中谛是认识,空(真)谛和假(俗)谛为本体之类的东西,中谛是将假谛转化为空谛的中间环节。

二、本体论含义,直接描述世界的真实相状,也就是“诸法实相”。

4.四法界:华严宗关于世界的看法。

四法界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法界有两个意思:一、指事物而言,界为分义,即差别义;二、指理而言,界为性义。

事法界是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理法界是精神实体;理事无碍法界命题讨论的是本体与现象两个世界关系的问题;事事无碍法界是关于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别性的关系问题。

华严宗认为,四法界不仅体现了宇宙万事万物的关系,也是人们了解世界的四种精神境界。

5.顿悟成佛:佛教禅宗慧能的观点。

依其看来,不依靠感性经验,也不依靠理性思维,只依靠自己天生的本性的“灵知”,刹那间领悟到心本来就是空的,当下便达到“佛”的境地,这就叫“顿悟成佛”。

“自性真空”即是佛的境地。

6.道统说:韩愈提出反对佛道两教的思想武器,实际上是建立儒家的传承系统。

其内容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不同于佛、道,表达了积极的入世原则,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而称韩愈称儒家道德是“天下之公言也”,对宋儒影响很大。

7.八识说:唯识宗为了论证“唯识无境”,对意识作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把意识分为三大类八种识,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思量识为第七种识,藏识为第八种识又称根本识,最为重要。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重点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重点

中国哲学史一、孔子的正名思想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一个社会极为混乱的时代。

旧的秩序已经被破坏,新的秩序还未建立起来。

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建立一个理想的秩序。

孔子认为造成这种坏风气的原因是名与实不相符,没有一个共同的道德标准。

正名思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子路》)只有正名,才能够挽救秩序的崩溃,促进周礼的复兴;只有周礼才能恰当的运用刑罚,制止邪说暴行的产生和流行。

1、正名的标准是"礼”,即“周礼”;内容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为君之人必须符合“君”应有之义,为臣之人必须履行“臣名规定的为臣之道,为父、为子之人必须遵守父子”之名规定的伦理规范和道德要求。

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

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2、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

3、周礼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完全是“亲亲”的,孔子主张在维持周礼亲亲的原则下,在一定程度内实行“贤贤”作为补充。

4、孔子为了复兴周礼,对周礼的再一个补充和发展就是提出“仁”" 作为礼的内容。

二、中庸之道1、中庸是一种至高的德行,是小人和君子的区别之一。

2、中庸是处世做事的最佳标准和尺度。

在孔子看来,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最好的状态是中道。

3、中庸要求遵守一定的标准,但又反对不顾一切地拘守某一固定标准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4、强调中庸的灵活原则,完全服从于他所要达到的道义原则。

三、"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天道观即关于世界本原的根本观点。

荀子是第一个从理论上较为系统地、明确地对天给予自然的解释的思想家。

荀子的自然观与儒家不同,主要是继承了”道法自然”的思想。

他的《天论》是一篇杰出的黄老之学自然哲学著作。

1、天道自然的思想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把自然界看作是物质的东西,自然界的变化是物质本身固有的规律,没有任何神秘的色彩。

中国哲学史复习重点

中国哲学史复习重点

中国哲学史复习重点中国哲学史绪论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中的地位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一、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中的地位亚洲经济的腾飞西方科技文明的反思亚洲经济的腾飞①日本,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使管理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导致企业文化的产生,引起人们对儒家文化关注。

亚洲经济的腾飞1900——1930 泰罗制1930——1960 行为科学(管理心理学)1960——1980 决策理论(三论)1980——企业文化(日本的崛起)涩泽荣一当涩则荣一从政府部门转向经营企业时,认为企业很新颖并且有挑战性,试图引入儒家理论使之驯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大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是按他的设想建立的。

涩泽荣一等人提倡“论语加算盘”。

即经济道德合一说。

涩泽荣一开设了《论语》讲习所,本人亲自讲授《论语讲义》,出版的书达千页。

著《论语加算盘》,倡导“论语主义”,“经济道德合一说。

日本现代管理思想家伊藤肇指出:“日本企业家只要稍有水准的,无不熟读《论语》。

孔子的教训给他们的激励,影响至巨。

实例多得不胜枚举。

”②社会原因。

当今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关注还不仅是由于“四小龙”的经济起飞,还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宏观生态环境危机;微观人身心和谐的破坏2011-2-18《参考消息》:“全球资本主义深陷五大危机”(1)人与自然关系严重恶化自然资源(物种、森林、水……)矿物资源生态环境(2)、人身心严重失衡和自然的疏离;和社会的疏离;和上帝的疏离。

二、中国古代哲学特点中国古代哲学包括三个主要部分–自然观,亦称天道观–认识论,亦可称方法论–伦理学,亦可称道德论四个基本特点:1、本体论、认识论与道德论的统一;2、整体与过程的观点3、现实生活与道德理想统一;4、经学与哲学相结合。

1、本体论、认识论与道德论的统一认为宇宙最高本体即是道德的最高原则或基本根源强调求知方法与修养方法的一致(1)宇宙最高本体即是道德的最高原则孔子:——“天”“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论语·泰伯》老子:——“道”人生理想是“法道”、“从道”。

中国哲学史重点

中国哲学史重点

中国哲学史重点孔⼦1 正名思想孔⼦把春秋时代,看做是礼坏乐崩,⾂杀君,⼦杀⽗,邪说暴⾏不断发⽣的⼤乱局⾯。

(1)正名思想的提出要制⽌上述的“邪说暴⾏”的流⾏,就必须恢复周礼的权威,重新肯定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其要害就是要正名。

“名不正则⾔不顺⾔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所措⼿⾜。

”《⼦路》(2)周礼及正名:①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节等。

其中⼼内容就是以⾎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②正名:具体内容——“君君⾂⾂⽗⽗⼦⼦。

”对于君,就应强调君就应该享受的权利,对于⾂,就应强调⾂应该尽的义务。

孔⼦就想提出这个理想标准的“名”来纠正那些不符合周礼情况的“实”。

这种⽤名以正实的观点,就是后来所谓的“名教”。

⽬的:孔⼦提出“正名”思想,以求恢复周礼所制订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

(3)复兴周礼不完全因袭周礼,完全因袭,已不再能充分地发挥周礼的作⽤了,所以,他对周礼有⼀定的补充和发展,即“损益”。

①正名思想使周礼的指导思想更集中、更明确、也更理论化,特别提出要掌握周礼的这种思想实质“礼云礼云⽟帛云乎哉?”。

②对周礼的发展的补充和发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

“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③举贤才的思想,周礼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完全是“亲亲”的,孔⼦主张在维持的原则下,在⼀定程度内实⾏“贤贤”⼈微⾔轻补充。

④为了复兴周礼的对其另⼀个补充和发展是提出仁作为礼的内容。

“⼈⽽不仁如礼何”。

仁是所谓德化的具体内容。

孔⼦关于仁的思想的系统发挥,构成了其思想体系的核⼼,也是他思想最有特⾊的地⽅。

2 仁学思想(1)“克已复礼为仁”“⾮礼勿视⾮礼勿听⾮礼勿⾔⾮礼勿动。

”〈颜渊〉。

⾸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约束⾃⼰的⾏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

其次:说明仁的⼀个特点--求仁完全是⾃觉的,由⾃⼰决定。

不依靠他⼈。

最后:进⼀步,求仁的具体条⽬,视听⾔动。

孔⼦说仁的性质时,强调了从政治的⾓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订的政治秩序的⾏为才能叫做仁。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考点(最新版)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考点(最新版)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考点(最新版)1、名词解释以辞抒意正确答案:后期墨家指以判断表达思想。

《墨子•小取》:“以辞抒意”。

辞,相当于判断,意,事物的种种关系在人这里形成的思想。

以辞抒意,必须在名实相符的基础上,所下的判断才是正确(江南博哥)的。

《大取》强调:“夫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者也。

”立不明此三者,必然“妄也”、“困矣”。

荀子也有类似思想:“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

2、问答题简述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启蒙思想。

正确答案:《明夷待访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阐述民主主义思想的著作,是17世纪启蒙思潮的代表作。

首先,黄宗羲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君权展开猛烈的批判。

其次,黄宗羲提出以学校为议政机关的政治理想。

再次,黄宗羲在经济上提出一系列“工商皆本”、重定田赋,改革币制等“富民”的改革方案。

3、名词解释贵无论正确答案:魏晋玄学的一种主要哲学思想。

创始人为何晏、王弼。

主要观点是以“无”作为宇宙的本体,认为万物(有)以无为存在的根据,贵无论促进了中国古代本体论哲学的发展,但错误地以空洞的抽象观念为宇宙万物的本体,故受到后来以裴頠为代表的崇有论的批判。

4、名词解释达道正确答案:人所共由的准则,有普遍真理的含义。

语出《中庸》:“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朱熹注:“达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书》所谓五典。

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

”(《四书章句集注》)5、名词解释通幾正确答案:方以智用语,与质测相对,指研究事物变化的深微根源的学问,即哲学。

原出《易&b ull;系辞上》:“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方以智《物理小识•自序》:“寂感之蕴,深究其所自来,是曰通幾。

”即“所以为物之至理也。

”并认为通幾与质测的关系是“质测即藏通幾者也”,通幾又“护质测之穷”,两者“不相坏”。

中国哲学思想史重点 自考

中国哲学思想史重点 自考

中国哲学思想史重点自考介绍本文档旨在介绍中国哲学思想史的重点内容,以便自考考生进行复和准备。

中国哲学思想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涵盖了众多的学派和思想家,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内容先秦时期- 儒家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强调道德伦理、仁爱、礼制等,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 道家思想: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强调返本归真、自然无为、道法自然等,推崇无为而治。

- 墨家思想: 以墨子为代表,强调爱、非攻、兼爱等,追求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

- 法家思想: 以商鞅、韩非为代表,强调法治、重视法律、实行威严政治等。

儒家经典- 《大学》: 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 《中庸》: 强调中道思想、中和、中正的观念。

- 《论语》: 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

- 《孟子》: 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发展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

儒家学派- 孟子学派: 强调人性善良、性相近、相远的观念,注重人的修养。

- 荀子学派: 强调人性恶劣、天下有道、贤良治国的思想,注重政治权谋。

- 孙子学派: 强调兵法、权变、计谋的思想,对于军事战略有重要贡献。

墨家学派- 非攻: 强调非暴力、和平相处的观念。

- 兼爱: 强调对所有人均以平等、慈爱的心态对待。

- 尚贤: 倡导选拔贤能,提倡聪明才智的礼贤政策。

道家学派- 道德经: 由老子创作,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

- 庄子学派: 强调自由奔放、无欲无求、自然逍遥的生活方式。

总结以上介绍了中国哲学思想史的一些重点内容,由于篇幅有限,无法详述所有学派和思想家的思想内容。

自考考生应在复习中注重理解每个学派的核心观念,并能够运用其思想分析问题和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认识。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以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本任务。

首先,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一般哲学史学科的总体特征;其次,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特质。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自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

这使得中国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特定的话语体系、基本范畴、问题意识和思维内容。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哲学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与人、心与物、道与气(器)、形与神等关系的回答上,其主要内涵是如何获得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认识以及如何表达这样的认识。

2.你怎样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气质?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2)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经;3)“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4)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6)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1)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有助于提高精神境界;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4.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注重研读哲学经典文本;注重全面学习和理解;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5.为什么说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中国哲学的萌芽?宗教信仰是同两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灵魂观念;二是万物有灵的观念。

在这两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产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最后上升到神灵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宗教信仰。

透过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绝地天通”的两次宗教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先民的宗教信仰中灵魂与人、灵魂与外部世界,以及神与人、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正是在对这些关系的思考中出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萌芽。

第二章孔子的哲学6.概述孔子“仁”学的思想要旨。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具有特色和思想智慧的范畴之一。

孔子在对“仁”的抽象和提升中对人进行了反思,奠定了儒家人学思想的基础。

孔子在《左传》的基础上对“仁”作了进一步的提升和抽象,把“仁”熔铸成为一个统摄诸多伦理条目的哲学概念。

这主要表现在,用德来说明“仁”,认为修德是成仁的关键。

孔子对“仁”论的贡献还体现在他把“仁”和人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对人本身进行了哲学反思。

用“仁”来规定人,认为“仁”与人具有直接同一性,从此出发,孔子把“仁”的本质诠释为“爱人”。

孔子主张反求诸己,通过道德的自律和主体意识的高扬实现“仁”的目标。

7.孔子是如何把“天命”的敬畏和人内在的道德性结合起来的?孔子一方面保留了天的神秘性和对于天、天命、天道的信仰、敬畏,另一方面又修正了西周关于天帝、天命只与天子、诸侯、大夫等贵族阶层有关的看法,肯定了个人所具有的宗教性。

孔子把外在的天命落实到人的内在之性上,实现了对外之天的敬畏与主体内在的道德律令的结合,从而为他的人生哲学和社会哲学找到了形上依据。

8.你怎样认识孔子思想中“仁”和“礼”的关系?孔子认为“礼”是“仁”的基础。

“仁”是内在的道德自觉,“礼”则是“仁” 的彰显和外化。

孔子以“仁”为思想基础,以礼为外在的行事原则。

仁,是一种道德规范,具有内在性,受制于礼,两者相辅相成。

礼,是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制度,具有外在性。

9.何谓“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不是折中主义,而是一种辩证的智慧,在中国哲学史上影响深远。

从思想方式上,中庸之道即反对偏执、片面,主张诸要素(特别是主要因素)的兼济、统一与平衡,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

从管理上说,中庸之道是一种管理理念与艺术。

在思想方法上,孔子尊重客观事实,反对主观偏执。

在文质关系上,孔子主张“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是文质关系的中道。

在一般方法论上,孔子主张中庸,并将之称为最高的德。

中庸”又是普遍的方法论。

“中”指中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标准。

庸”则有“平常”“不易”“用”之义。

中庸的方法论包含有灵活处置、动态协调、辩证综合的意义,而要正确把握中庸的意义,也应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辩证思维的方法。

10.试概述孔子思想的价值和影响。

价值:孔子开创了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儒家学派。

1)孔子价值表现在其人格典范上。

2)孔子奠定了以“仁爱”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的精神价值系统。

3)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开启了平民教育的先河,重视培养民间知识人,为打通士人参政的途径奠定了基础。

4)孔子在整理古代典籍与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孔子对《诗》、《书》的内容加以取舍和编排,又对《礼》、《乐》做加工整理使之重新恢复,又把《鲁春秋》改成《春秋》,以褒贬是非善恶,史称“春秋笔法”。

影响:1)孔子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走向。

儒学是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基本形态之一。

儒家与诸子百家、佛教、道教等相互批评并不断融合,构成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传统。

2)自儒学在汉代成为官方统治思想后, 孔子的地位被历代统治阶级越捧越 高,享有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思想家所不曾有过的特殊地位。

3)与此同时,他的形象和思想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而工具化。

第三章 老子的哲学11. 如何理解老子的“道”?1)以无为道老子把“道”由一个哲学范畴明确地上升和抽象为一个统摄宇宙和人生的最并对这一本原和本体概念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阐释。

“道”的具体之物。

2)道生万物的过程。

3)“惟道是从”道”不仅创生万物,而且也从整全到分有,内化于万物之中。

12. 谈谈你对老子哲学智慧的认识。

13. 试论老子的辩证法。

1)“有无相生”2)“反者道之动”3)贵柔守雌作为最根本的存在, 不能从具体形态上把握。

从存在样态上看,“道”是混沌未分的原始物质, 是“无”和“无形” 。

“道”是无限的,是区别于有形高本原和本体概念,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从根源上讲,万物皆生成于无限的“道”。

从宇宙生成论的道路来理解, 道生万物的过程就是天地万物形成1. 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的两极。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事物都是由对立的两个 方面组成的,事物是在对立中来确立自己的性质的,所以《老子》“天下皆老子思想中有非常重要的一点, 就是对否定意义的认识。

老子认为,通过否定到达肯定,是道的特性,因为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

所以说,通过否定到达肯定是道的特性,是老子认识的一个原则。

14. 概述老子社会历史观的主要内容。

自然”与“无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观念。

1)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的“自然”不是自然界意义上的自然,而是事物本然的状态和属性。

因此,人的真正本 性应是效法天道,自然无为。

2)无为而治。

在无道的政治中, 统治者设置诸多禁令限制民众, 但实际的 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因此,政治的有道,是从统治者的行为归于正道开始的。

3)“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含有原始氏族社会的成分。

老子呼唤人们以虚静的心境超越春秋时期混乱的社会状态, 返回到自然、淳朴、本真、自足、 自主的生活方式,也就是“道”的生活方式。

15. 试论述老子哲学的地位和影响。

地位:老子不仅是道家哲学的源头,而且是整个中国哲学发展演化的智慧源泉之一。

首先,老子把“道”看做化生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构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哲学 体系。

他与主张“人文化成”、 “刚健进取”的儒家学说一起构筑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 格局。

其次,老子提出了“道”、 “德”、“无”、“有”、“常”、“无为”、“柔弱”、 “虚 静”等重要范畴, 赋予了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并构建为一套玄妙的义理系统, 形成了中国哲 学史上第一个相对完整的哲学体系。

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 事物的发展和转化 老子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

3. 通过否定到达肯定最后,落实到人生论和社会政治论, 孔子对当时社会功利化和工具化的倾向加以反思和批 评,倡导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和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建立了道家学派。

影响:1. 老子哲学中包含了丰富的辩证观念, 对事物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 相互转化的关系有着 深刻的认识。

老子哲学的辩证思维加深了人们对祸福相倚、 难易相成、成败相因、 柔弱胜 刚强的认识,培养了人们清静谦下、 虚己容物的精神境界。

老子哲学对中国辩证思维的形 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老子辩证思维中过分地重柔弱而轻进取、 重静观而轻实践、 重淳朴自然而轻文明知识的倾向, 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老子朴素辩证法的正常发展, 需要 我们加以必要的批判和扬弃。

2. 老子哲学倡导自然无为,追求质朴本真,反对人为造作。

他所开创的道家以虚无为本, 以柔弱为用,主张“无为而无不为”,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庄子思想。

3. 受老子哲学影响,战国时期稷下学宫中的彭蒙、田骈、慎到等发展出了“黄老学派”。

4. 此外,老子哲学还对儒、法、兵家产生了积极影响。

老子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其哲学思想对后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产生了深远 影响,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里唯一可以与孔子哲学相提并论的思想流派。

第理一分殊”所要阐明的是理一与万物(万理)的同与异、普遍与特殊的关 系。

理一分殊”是程颐提出的命题,朱熹继承发展了程颐的思想,认为“总天 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太极就是一,是宇宙的本体;就每一事物来看,它 都完整地禀受了理(太极)作为自己的本性,万理统一于一理,而一理通过 万理来表现自己。

朱熹讲“理一分殊”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理摄万物;其 二是万理归于一理。

意义:在朱熹看来,理是自为分殊又自为统一的。

由于“理之分”,才有事 物的多样性;由于“理之一”,才有事物的统一性。

17. 朱熹如何说明理气的动静关系?在朱熹的本体论思想当中,他认为“天地之中有理有气”。

宇宙万物是由理 与气共同构成的。

在二者的关系问题上,朱熹认为:第一,理先气后;第二,理气相即,“气 之所聚,理即在焉”,对于任何事物的形成,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第三, 理主气从;第四:朱熹认为理构成了万物共同的本质,并运用气来解释世界 的多样性问题,这就是理一分殊的思想。

四章 朱熹的理学 16.朱熹是怎样阐发“理一分殊”的?有何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