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遗传的基本规律

解读遗传的基本规律

基因遗传规律有三大规律,分别是基因分离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连锁、交换定律。

第一规律,分离定律是遗传学中最基本的一个规律,它从本质上阐明了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是以自成单位的基因活动的,基因作为遗传单位在体细胞中是成双的,它在遗传上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因此在减数分裂的配子形成过程中,成对的基因在杂种细胞中能够彼此互不干扰,独立分离,通过基因重组,在子代继续表现各自的作用,这一规律从理论上说明了生物界由于杂交和分离所出现的变异的普遍性。

第二规律,是自由组合定律,就是当具有两对或者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在此一代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

第三个定律,就是连锁与互换定律,连锁与互换定律是指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f2中常常有连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这种现象成为连锁遗传。连锁遗传定律的发现,证实了染色体是控制性状遗传基因的载体,通过交换的测定,进一步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具有一定的距离的顺序,呈直线排列。

遗传的基本规律

1、遗传的基本规律 (1)基因的分离定律 ①豌豆做材料的优点:(1)豌豆能够严格进行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粉,自然条件下能保持纯种。(2)品种之间具有易区分的性状。 ②人工杂交试验过程: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扰)→人工传粉 ③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代表现为一种表现型,F1代自交,F2代中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 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①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后,产生的F1自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四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分别在子二代占1/16,共占4/16;双显性个体比例占9/16;双隐性个体比例占1/16;单杂合子占2/16×4=8/16;双杂合子占4/16;亲本类型比例各占9/16、1/16;重组类型比例各占3/16、3/16 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③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优良性状分别在不同的品种中,先进行杂交,从中选择出符合需要的,再进行连续自交即可获得纯合的优良品种。 记忆点: 1.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种。 2、细胞增殖 (1) 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有丝分裂: 分裂间期的最大特点: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分裂期染色体的主要变化为:前期出现;中期清晰、排列;后期分裂;末期消失。特别注意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差异:a.前期纺锤体形成方式不同;b.末期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

遗传的基本规律

遗传的基本规律 遗传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某种特征或性状从一代传递到下一代的过程。通过广泛的实验研究和观察,科学家们总结出了遗传的基本规律,为我们理解生物多样性和进化奠定了基础。本文将探讨遗传的基本规律,并通过案例和实例进一步解释。 一、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19世纪的奥地利修道士格雷戈尔·约翰·孟德尔是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他通过对豌豆植物的研究,总结出了以下三条基本的遗传规律:性状的分离规律、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和基因的分离和再组合规律。 1. 性状的分离规律 孟德尔发现,当纯合子的亲本(父本和母本)交配时,他们后代(F1代)的性状将完全表现出父本或母本的一方特征。而当这些F1代之间自交繁殖(或交配)时,后代(F2代)中将会出现这些性状的分离,即一定比例的后代表现出父本特征,另一定比例的后代表现出母本特征。 2.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孟德尔观察到豌豆植物具有多个形态特征,如花色、种子形状等。他发现不同性状的基因是独立的,它们之间的组合并不影响彼此的分离与再组合。这也就是说,不同基因之间的组合方式是自由的,并且能够以各种可能的组合形式出现在后代中。

3. 基因的分离和再组合规律 孟德尔的实验结果显示,两个基因对应的两个性状分别独立地分离和再组合。这意味着每个基因对于某一性状的表现是相互独立的。例如,父本AaBb的基因型,可以产生四种不同的配子AB、Ab、aB和ab,这些配子可以在后代中以各种可能的方式重新组合。 二、遗传的突变规律 除了孟德尔的遗传规律,遗传中的突变也是一种重要的现象。突变是指基因发生突然而持久的改变,可能由DNA序列的突变、插入、删除等引起。突变通过改变基因表达和功能,对生物个体的性状产生显著的影响。突变可以分为两大类:染色体突变和基因突变。 1. 染色体突变 染色体突变是指整个染色体上的结构或数量发生改变,如染色体缺失、重复、交换和倒位等。这些突变可能导致严重的遗传变异,甚至造成不可逆的遗传疾病。 2.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的改变,它可以影响一个或多个基因的功能。基因突变可以分为点突变、插入突变、缺失突变和倒位突变等。这些突变可能导致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从而对个体的性状产生影响。 三、遗传的连锁性规律

遗传的基本规律

遗传的基本规律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

遗传的两大基本规律总结

分离定律和自由自合定律规律总结 一、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得出两大遗传定律。 二、遗传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建立在减数分裂基础之上的,两大遗传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三、一对相对性状(用A、a 表示)遗传的各种杂交情况及子代的表现型、基因型及比例列表如下,务必熟记。 1、一对基因位于一对常染色体上,则种群内个体基因型有3 种,分别是、、 2、一对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以色盲为例),则人群中的基因型有5 种,列表如下 1、思路: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 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以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如AaBbX E X e×AABbX e Y 可以分解为如下三个分离定律:Aa× AA;BbXBb;X E X e× X e Y。 2、概率的计算方法 先求出每一对分离定律的概率,再相乘,如计算AaBbX E X e× AABbX e Y 的子代中基因型为AabbX E X e的个体在后代中所占的比例,AabbX E X e=1/2Aa ×1/4bb ×1/4X E X e=1/32 。 3、用分离定律可以解决自由组合的下列问题

(1)配子类型及概率的问题 如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为2×2×2=8,产生配子AbC的比例为AbC=1/2A× 1/2b ×1/2C=1/8 (2)配子间的结合方式问题如AaBbCc× AABbCc杂交中,配子间的结合方式种数 先求出AaBbCc和AABbCc各自产生多少种配子。AaBbCc产生8种配子,AABbCc产生4 种配子。 再求出两亲本配子间的结合方式。由于两性配子间的结合是随机的,所以AaBbCc和AABbCc 配子间有8× 4=32 种。 (3)基因型类型及概率的问题 如AaBbCc 和AABbCc杂交,其后代的基因型有多少种,比例是多少。可以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 AA→后代有2 种基因型(1 Aa:1 AA) Bb× Bb→后代有3 种基因型(1BB:2Bb:1bb) Cc× Cc→后代有3 种基因型(1CC:2 Cc :1cc) 因而AaBbCc× AABbCc杂交后,后代中有2×3×3=18 种基因型。 又如该双亲后代中AaBBCc出现的概率为:1/2 (Aa)× 1/4 (BB)× 1/2 (Cc) =1/16 。(4)表现型类型及概率的计算 如AaBbCc 和AABbCc杂交,其后代的表现型有多少种,比例是多少。可以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 AA→后代有1 种表现型(1 A_) Bb× Bb→后代有2 种表现型(3B_:1bb) Cc× Cc→后代有2 种表现型(3C_1cc) 因而AaBbCc× AABbCc杂交后,后代中有1× 2× 2= 4 种表现型。又如该双亲后代中 A_B_cc出现的概率为:1(A_)×3/4(B_)×1/4 (cc)=3/16。 (5)推断子代患遗传病的情况(以两对基因决定甲、乙两种遗传病为例)子代患病情况为:正常+只(只甲+只乙)+患甲乙=1,正常=甲正常×乙正常;只甲=甲病× 乙正常;只乙=甲 正常×乙病;患甲乙=甲病×乙病。分别用分离定律求出甲乙正常和患病的概率,进行计算即可。 总结:1、运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时,先分别分析每对基因或性状,求出相应基因型、表现型及其比例或概率,然后运用乘法原理求出符合要求的结果。 2、推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亲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也应该用分离定律来解决自由组合 问题。 五、个体基因型的确定 1、个体表现型为隐性,基因型肯定由两个隐性基因组成,为aa。 个体表现型为显性,则基因型为A_,AA或Aa。 2、测交法:进行测交,如果后代性状不发生性状分离,则被测者为显性纯合子——AA;如 果测交后代性状发生性状分离,则被测者为杂合子——Aa。 3、自交法:自交后代性状不发生性状分离,亲本为纯合子,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亲本为杂合子自交——Bb× Bb。 4、双亲均为显性,杂交后代任然为显性,亲本之一为显性纯合子——AA,另一方为AA或

遗传学三大基本定律

遗传学三大基本定律 基因分离定律: 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分别进入两个配子当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适用范围有:有性生殖生物的性状遗传、真核生物的性状遗传、细胞核遗传、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例,卷发与直发为一对相对性状,且卷发为显性,直发为隐性。父母俱为卷发,如基因型俱为A a,则有可能生出直发(a a)的后代。 自由组合定律: 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与另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彼此间互不干扰的,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去。自由组合通常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只适用于不连锁基因。 例,卷发直发(A或a)与双眼皮单眼皮(B或b)两种形状互不干扰,各自遗传。卷发、双眼皮为显性,直发、单眼皮为隐性。俱为卷发、双眼皮的夫妇,若其基因型俱为A aBb,其子女表现性有卷发单眼皮,直发单眼皮,卷发双眼皮,直发双眼皮四种可能。 连锁互换定律: 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是连锁在一起,作为一个单位进行传递,称为连锁律。在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间的非姐妹单体之间可能发生交换,就会使位于交换区段的等位基因发生互换。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对等位基因之间可以发生交换,称为交换律或互换律。 例,有一种叫做指甲髌骨综合症的人类显性遗传病,致病基因(用NP表示)与AB O血型的基因(IA,IB或i)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在患这类疾病的家庭中,NP基因与IA基因往往连锁,而NP的正常等位基因np与IB基因或i基因连锁,又已知NP和IA之间的重组率为10%.由此可以推测出,患者的后代只要是A型或AB型血型(含IA基因),一般将患指甲髌骨综合症,不患这种病的可能性只有10%。因此,这种病的患者在妊娠时,应及时检验胎儿的血型,如果发现胎儿的血型是A型或AB型,最好采用流产措施,以避免生出指甲髌骨综合症患儿.

《遗传的基本规律》知识点整理

《遗传的基本规律》知识点整理 《遗传的基本规律》知识点整理 一、基因的分离规律 1、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此概念有三个要点:同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茎的高度,不同表现类型——高茎和矮茎) 2、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 3、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 4、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叫做~。 5、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豌豆高茎基因用D表示。 6、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 7、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D∶d=1∶1;两种

雌配子D∶d=1∶1。) 8、非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 9、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10、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 11、纯合体: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可稳定遗传。 12、杂合体: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13、测交: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类型杂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测交是检验生物体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的有效方法。 14、基因的分离规律: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这就是~。 15、携带者:在遗传学上,含有一个隐性致病基因的杂合体。 16、隐性遗传病:由于控制患病的基因是隐性基因,所以又叫隐性遗传病。17、显性遗传病:由于控制患病的基因是显性基因,所以叫显性遗传病。 17、遗传图解中常用的符号:P—亲本♀一母本♂—父本×—杂交自交(自花传粉,同种类型相交)F1—杂种第一代F2—杂种第二代。 18、在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控制性

遗传的基本规律

遗传的基本规律 遗传的基本规律 一、分离定律 (一)基本内容:在生物体细胞中,控制的基因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发生,分离后的基因分别进入不同的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二)适用 适用生物: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细胞核中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也可以用于多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情况。(真核生物的细胞质遗传不符合,原核生物及病毒的遗传也不符合。) 发生时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经减数分裂产生配子过程中。 (三)分离定律的提出(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进而得出结论,总结出规律。 1、进行实验,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为什么F1全为高茎,F2中总是出现3∶1的比例? 2.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 生物的性状是由(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 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雄配子的数目远远多于雌配子。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 ⑤遗传图解 3.演绎推理:设计测交实验,F1为杂合子,若将其与隐性纯合子矮茎豌豆杂交,根据假说推测,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应为1∶1。(纸上谈兵) 4.实验验证:实际进行测交实验,验证演绎推理,出现了1∶1的比例。 5.得出结论:假说正确,总结出分离定律。

二、自由组合定律 (一)基本内容: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 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二)适用: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细胞核内染色体上两对或两对以上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 (三)自由组合定律的提出(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进行实验,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单独分析每对相对性状还是会出现3:1的比例,而此时出现了性状的自由组合,且出现了9:3:3:1的比例。 2.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 (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控制。F1产生配子时,自由组合(产生了雌、雄各4种类型且数目相等的配子)。 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组合。 ⑤遗传图解 5.演绎推理: 设计测交实验,F1为杂合子,若将其与隐性纯合子绿皱豌豆杂交,根据假说推测,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应为1∶1:1∶1。如图: 6.实验验证: 实际进行测交实验,验证演绎推理,出现了1∶1:1∶1的比例。 7.得出结论:假说正确,总结出自由组合定律。 注意: a、子一代个体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子二代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同;遗传因子间的显隐 性关系为完全显性;观察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才能得到上述比例。 b、豌豆作实验材料优点:豌豆是植物,而且是闭花受粉。豌豆植株具有易于区分的。 ;对性状分析是由c、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正确选用一对到多对,遵循由单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程序。

知识点遗传的基本规律

专题7 遗传的根本规律 一、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1、孟德尔用豌豆作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 ①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所以在自然状态下,它永远是纯种,防止了天然杂交情况的发生,省去了许多实际操作的麻烦。 ②豌豆具有许多稳定的不同性状的品种,而且性状明显,易于区分。 ③豌豆花冠各局部构造较大,便于操作,易于控制。 ④实验周期短,豌豆是一年生植物,几个月就可以得出实验结果。 2、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1〕选用豌豆做实验材料: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自然状态下都是纯种;而且相对性状明显,易于观察。 〔2〕由单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即先对一对相对性状进展研究,再对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在一起的遗传进展研究。 〔3〕科学地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展分析。 〔4〕科学地设计试验程序,即现象→问题→提出假说→验证假说→结论。 二、遗传学有关概念: 1、交配类型: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间相互交配。 自交:基因型一样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 测交:让F1及隐性纯合个体相交。 正交和反交:假设甲作父本,乙作母本作为正交实验.那么乙作父本,甲作母本就是反交实验,相对而言的,正交中的父方和母方恰好是反交中的母方和父方。〔用于验证细胞质遗传还是细胞核遗传〕 2、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别离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即表现型。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相对性状的概念要同时具备三个要点:同种生物、同一性状、不同表现类型。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性状别离:具一样性状的亲本相交,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3、父本、母本、去雄、授粉 亲本:〔父本和母本〕 父本〔♂〕:指异花传粉时供给花粉的植株 母本〔♀〕:指异花传粉时承受花粉的植株 遗传图谱中的符号: 两性花:一朵花中既有雌蕊又有雄蕊的花。 单性花:一朵花中只有雌蕊或雄蕊的花。

高中生物遗传规律大全全解

高中生物遗传规律大全全解 1. 孟德尔遗传规律(Mendel's Laws) 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三个遗传规律,分别是: - 第一规律:同种纯合子的杂交后代表现出优势性状,隐藏性状在F1代中不表现,但在F2代中以3:1的比例表现。 - 第二规律:两对不同性状的分离组合,可以自由地遗传给子代,不受其他性状的影响。 - 第三规律:同一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在杂合子杂交后代中以1:2:1的比例分离。 2. 染色体遗传规律(Chromosome Theory of Inheritance) 染色体遗传规律是指遗传物质存在于染色体上,遗传信息通过染色体的分离和重组进行遗传。主要包括: - 随体遗传:部分基因位于染色体的非同源染色体上,遗传到子代的方式称为随体遗传。

- 性连锁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到子代,并且具有性别相关的特征表现。 3. 多基因遗传规律(Polygenic Inheritance) 多基因遗传是指一个性状受到多个基因的共同影响,没有明显的显隐性关系。主要特点包括: - 某个性状在种群中呈连续变化,呈现出正态分布曲线。 - 受影响的性状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4. 基因突变遗传规律(Genetic Mutation)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突变或缺失,导致遗传信息发生改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 点突变:基因序列中的单个碱基发生改变,导致基因功能的改变。 - 缺失突变:基因序列中的一段或多段碱基缺失,导致基因信息的丧失。 - 插入突变:外来的DNA序列插入到基因序列中,导致基因功能的改变。

- 重组突变:基因序列的两部分发生重组,导致基因信息的改变。 5. 基因表达调控规律(Gene Expression Regulation) 基因表达调控是指基因在转录和翻译过程中受到内外部环境的 调控,从而决定基因功能的表达。主要包括: - 转录水平调控:转录因子的结合和空间调节使得转录起始复 合物的形成,进而控制基因的转录活性。 - 翻译水平调控:包括启动子或启动子附近区域中的序列特点、剪接变异、转运RNA的质量和数量等因素。 以上是高中生物遗传的一些基本规律,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遗传学三大基本定律

遗传学三大基本定律 遗传学三大基本定律是孟德尔于1856-1864、摩尔根于1909-1911年期间提出来的,三大基本定律分别是基因分离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 遗传学第一定律:基因分离定律 基因分离定律由遗传学说奠基人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于1856-1864年间作为假说提出并初步验证。 分离规律是遗传学中最基本的一个定律,是指决定生物体遗传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在配子形成时彼此分开,分别进入一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成对的基因在杂种细胞中能够彼此互不干扰,独立分离,通过基因重组在子代继续表现各自的作用。 遗传学第二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由遗传学说奠基人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于1856-1864年间作为假说提出并初步验证。 自由组合定律是指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因子不会随着杂交而消失,而是顽固地保留在后代中。如种子的颜色和种子的褶皱,是相互独立地分配进入后代的,彼此没有干扰。当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子一代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

合。 遗传学第三定律:基因连锁与交换定律 基因连锁与交换定律由美国的生物学家与遗传学家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于1909年发现。 连锁与交换定律,是指遗传因子之间并非总是能够完全自由组合,而是存在某种程度的“连锁”。两种遗传因子在遗传物质的DNA上距离越近,连锁的概率就越高。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是连锁在一起,作为一个单位进行传递,称为连锁律。在生殖细胞形成时,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对等位基因之间可以发生交换,称为交换律与互换律。

揭秘人类的基本遗传规律

揭秘人类的基本遗传规律 人类的遗传规律是指在遗传学中,关于基因传递和表达的一系列规律和原理。通过对基因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能揭示出人类的基本遗传规律,即遗传的方式、影响因素和遗传表现。 一、遗传方式 在人类的基因遗传中,主要存在两种遗传方式,即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 1. 显性遗传: 显性遗传是指某个特定基因的表现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表现,即该基因的表现会遮盖其他相关基因的表现。这种遗传方式在人类中较为常见,如某些疾病的遗传。 2. 隐性遗传: 隐性遗传是指某个特定基因的表现只有在没有显性基因的情况下才会显现出来,否则会被显性基因所遮盖。隐性遗传比较复杂,需要家族中携带某种基因的两个不同个体携带者才会表现出来。 二、影响因素 人类基因的遗传还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基因突变、环境和遗传多态性。 1.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发生了某种错误或变异,导致基因序列发生变化。这种突变可能会影响个体的遗传性状,甚至会导致一些遗传疾病的产生。 2. 环境: 环境对基因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影响。例如,饮食结构、生活习惯、 外部刺激等都会与我们的基因相互作用,影响基因的表达和遗传特征 的表现。 3. 遗传多态性: 人类基因中存在着多种形态和变异,即遗传多态性。这些多态性是 指人类基因组中存在多个或多种等位基因,从而导致了人类个体之间 表型的差异。 三、遗传表现 人类的基因遗传表现主要由基因的组合和个体的基因型所决定。 1. 基因组合: 每个人的基因组合都是由父母受精卵中的基因组合而来。基因的不 同组合会导致人类在形态、体质、智力等方面的差异。 2. 基因型: 基因型是指一个个体所携带的基因的总体表达,决定了个体的遗传 特征。基因型是由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组合形成,决定了各种表型的 表达。

遗传基本规律知识点总结_

遗传基本规律知识点总结_ 1、基因的分离规律是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2、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豌豆高茎基因用D表示。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 3、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D∶d=1∶1;两种雌配子 D∶d=1∶1。)非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

4、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此概念有三个要点:同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茎的高度,不同表现类型高茎和矮茎)。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 5、纯合体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可稳定遗传。杂合体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6、测交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类型杂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测交是检验生物体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的有效方法。携带者在遗传学上,含有一个隐性致病基因的杂合体。 7、隐性遗传病:由于控制患病的基因是隐性基因,所以又叫隐性遗传病。显性遗传病:由于控制患病的基因是显性基因,所以叫显性遗传病。 8、遗传图解中常用的符号:P 亲本♀一母本♂父本杂交自交(自花传粉,同种类型相交) F1 杂种第一代 F2 杂种第二代。 9、在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单存在。 10、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①试验现象:P:高茎矮茎 F1:高茎(显性性状) F2:高茎∶矮茎=3∶1(性状分离)②解释:3∶1的结果:两种雄配子D与d;两种雌配子D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