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柏拉图的灵魂观
简述柏拉图灵魂回忆说的基本观点
简述柏拉图灵魂回忆说的基本观
点
柏拉图的“回忆说”描述的内容是人在出生之前就具备了完全的知识,之后受到肉体的拖累便让知识忘却,后来又通过感觉回忆起来。
就是说我们学习是我们的回忆。
莱布尼茨的天赋说等唯理论也推崇一种先天形式的理性结构。
这些理论应该都在于解答“我们为何能够认识事物”这个问题,或者“我们何以能够认识事物”。
当初看这个观点的时候,我以为他同化了人的理性和人的存在,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应该是时代的局限。
但后来我是这样理解的。
理解上有区别:
关于遗忘记忆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记忆消失了,一种是记忆的线索模糊了。
我同意第二条,因为有时候如果一条线索足够清晰,我们就能记住很久都想不起来的事情。
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人的记忆是由线索决定的,线索是一种链接渠道。
如果一个链接渠道能打通,那么他一定有打通的基础。
如果我们忽视在走通的过程中通路发生的变化,也就是“通路只有原本存在我们才可以走通”,这样就变成了“我们的知识只是回忆”了。
也就是回忆说得到了支持。
不过在通路走通的过程中终究是有变化的,或者说我们具备“理解”的“土壤”,土壤变化了堆形或是长出了树,那也不
能说是变化后的土壤原本就存在,只是他有变化的能力罢了。
是可能性与存在的区别。
这样就解决了“回忆说”的谬误。
从苏格拉底之死论述柏拉图的灵魂观
从苏格拉底之死论述柏拉图的灵魂观苏格拉底之死是柏拉图哲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事件,它不仅直接影响了柏拉图哲学的发展,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柏拉图对灵魂本质的理解。
在柏拉图看来,人的灵魂是非常重要的。
他认为,灵魂是生命的本质,是人类智慧和良知的源泉。
灵魂不仅负责掌控身体,还承担着指导我们思考、决策和行动的责任。
苏格拉底之死,从柏拉图的角度来看,是灵魂和身体之间的一次严肃的冲突。
苏格拉底不愿意放弃他的信仰和原则,即使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种无私的奉献是灵魂自由和无限的表达。
他坚信,灵魂不应该受到身体的束缚,它应该自由地去追求真理、美和善。
柏拉图的灵魂观中,灵魂是居住在身体中的非物质实体。
他认为,灵魂可以延续并存在于身体之外,直到它达到最完美的状态。
对于柏拉图来说,灵魂是永恒和不朽的,它是与神的存在相似的。
身体则是可替换的,因为它是有限和有限期的。
灵魂是我们最真实和最高贵的部分,而身体是暂时和次要的。
柏拉图把灵魂分成了三个部分:理性、感性和意志。
理性是灵魂中最高级别的部分,它是人类思考、探索和理解世界的核心。
感性是灵魂的部分,它因人而异,是人类的欲望和感受。
最后是意志,它是人类做出决定和行动的部分。
在柏拉图的灵魂支配论中,思考和行动是灵魂中居高不下的部分的责任。
它们应该是灵魂健康的指标和展示。
柏拉图认为,一个人只有在通过合理思考和明智行动实现他的终极目标时,他的灵魂才能获得和达到完美的状态。
灵魂的完美,是只有通过持之以恒地追求真理和美好生活、远离物质和享乐之路才能实现的。
总的来说,苏格拉底之死表达了柏拉图哲学中的重要思想之一:人类的灵魂是至高无上的财富,一个人应该追求目标的追求其完美状态。
只有在追求真理和美好的生活,离开物质和享乐,我们才能更接近灵魂的完美状态,逐步摆脱物质欲望和精神束缚,最终实现精神上的自由和卓越!。
从苏格拉底之死论述柏拉图的灵魂观
从苏格拉底之死论述柏拉图的灵魂观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他在苏格拉底之死后,深受其影响,继承并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思想。
柏拉图的灵魂观是他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了解他的整个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在柏拉图的灵魂观中,灵魂被认为是永恒存在的,不朽的。
他认为人的本质不是肉体,而是灵魂,肉体只是灵魂的所在和服役之物。
柏拉图认为,灵魂在人的身体里是暂时的,而在人的死亡后,灵魂将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
在柏拉图的《斐多篇》中,他描述了一个关于灵魂的寓言故事。
他说,灵魂起初是完美的、纯净的,并居住在天上的灵魂世界中。
灵魂渐渐地对人间的诱惑产生兴趣,并选择来到人间的身体中体验生活。
一旦灵魂降落到人间,它就会被人间的欲望和感官的束缚所困扰,从而逐渐忘记了自己曾经的纯净与完美。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生都是在寻找灵魂的救赎,唯有在心灵的内在追求中,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他认为,真正的知识不是来自于感官的经验,而是来自于灵魂对真理的觉悟和达到对真理的直接洞察。
在柏拉图看来,人的一生应该是一个与肉体的感官和欲望进行斗争的过程,通过反思和思考,去挖掘出灵魂中的真理和智慧。
灵魂在柏拉图的观点中是分层次的,他将灵魂分为三个部分:理性(理智的部分)、意志(消极情感部分)和情感(积极情感部分)。
他认为,只有当理性的部分统治着灵魂的其他部分,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和谐。
这是柏拉图思想的核心,与社会中的正义和公共利益不谋而合。
从苏格拉底的死亡中,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对灵魂观的坚定信仰。
苏格拉底之死是他对真理和正义的维护,也是对自己信念的坚守。
尽管苏格拉底面临死亡的威胁,他选择了死亡而不是放弃自己的信仰。
这表明他相信灵魂是永恒存在的,并且死亡并不能终结灵魂的存在。
柏拉图的灵魂观是他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灵魂是永恒存在的,不朽的。
他通过寓言故事、思考和理性分析来阐述了灵魂的复杂性,并认为人的一生应该是一种追求灵魂救赎的过程。
从苏格拉底之死论述柏拉图的灵魂观
从苏格拉底之死论述柏拉图的灵魂观
苏格拉底的死是希腊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柏
拉图作为苏格拉底的弟子,受苏格拉底之死的影响极深,他将苏格拉底的观点进一步发展
成为了自己的灵魂观,成为柏拉图哲学的核心内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关于灵魂与身体的
关系。
首先,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是永恒的,它的本质是思考和认识。
灵魂是独立于身体的,它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获得普遍和永恒的真理和价值。
这种灵魂的本性能够激发
人类的精神现象,例如艺术、道德和宗教等。
其次,柏拉图认为,人的身体是暂时的和有限的,它的本质是物质的和感性的。
随着
时间的推移,身体必然会逐渐老化、病痛和死亡。
因此,身体不是一个永恒的东西,而是
灵魂的一个容器或工具。
最后,柏拉图认为灵魂与身体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
身体依赖于感性的知觉来获取信息、享受感官刺激和满足欲望,而灵魂则凭着理性的思考来认识真理、探索价值和超越自我。
这种差异在柏拉图看来是不可逾越的,灵魂与身体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存在。
因此,灵
魂的教育与修养就成为了柏拉图哲学的重要议题。
只有将灵魂从身体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才能够使灵魂真正成为智慧和真理的门户。
总之,柏拉图的灵魂观是一种非常理性而又理想化的观点,它将人的灵魂与身体作出
了彻底的区分,并强调了灵魂的独立性和永恒性。
这种灵魂观可以为人类提供一种高尚和
超脱的精神境界,使人们超越现实和感性的限制,获得更高的思想和哲学的境界。
灵魂观念名词解释
灵魂观念名词解释一、哲学角度哲学对灵魂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柏拉图哲学中,灵魂被认为是人的基本本质,是超越物质存在的不朽部分。
柏拉图将灵魂分为三个层次:理性、意志和欲望。
理性是人最高级的部分,能够认知真理和道德价值;意志指的是人的自主性和决策能力;欲望则是人的欲望和情感。
而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灵魂被认为是物质和形式的结合体,是生命活动的本源。
二、宗教角度在宗教中,灵魂被视为永恒的存在,具有超越物质世界的特征。
在基督教中,灵魂被认为是上帝赋予人类的神圣之所在,具有永生的本质。
在佛教中,灵魂被看作是一个连续性的意识能量,通过转世转生来实现解脱和觉悟。
而印度教则认为每个个体灵魂(阿特曼)都与普遍灵魂(布拉曼)相连。
三、心理学角度心理学将灵魂视为人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的总和。
心理学对灵魂的研究主要围绕着人的意识、个性特征和心理过程展开。
认知心理学关注人的思维和知觉过程,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方式,而精神分析学则关注潜意识和潜在的心理动机。
在现代心理学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灵魂并非一个独立的实体,而是人的心理和心灵的综合体现。
而在一些哲学和心灵实证主义的流派中,灵魂被视为一个能量场或非物质的次级实在。
综上所述,灵魂观念涉及了哲学、宗教和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灵魂都被认为是人类内在的核心和永恒的存在。
不同的学派对于灵魂的定义和属性存在差异,但都认同灵魂具有超越物质的本质。
无论我们如何理解灵魂,它都是探求人类存在和本质的重要课题。
简述柏拉图灵魂回忆说的基本观点
简述柏拉图灵魂回忆说的基本观点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开山鼻祖,也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传统的创始人。
其代表作《理想国》,又称《法律篇》、《政治篇》等,书中的《理想国》的三卷十一篇,即包括了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因此他的哲学被称为“理想国的哲学”。
他认为灵魂不仅可以离开肉体而独立存在,而且可以脱离身体而存在;人的理性才是区别动物界与其他生物界的特征;国家的本质在于国家之中的全体公民,而非单个的公民;人生最高的目的是实现自我,而非财富的积累,所以有的人努力追求事业成功,有的人却竭力避免各种烦恼。
总之,他要使这些已经存在的东西成为身外之物,达到彼岸世界。
“理念”是“真实”的“影像”,它以相似性的方式同我们相联系。
它使我们能够通过这种相似性的标准,以相似性的方式来理解事物。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用他独创的灵魂论来解释历史,说历史都是由善恶交替的回忆组成的。
柏拉图认为,“过去的事情决不能重演”,但人的记忆却具有再现性,一个人对往事的回忆构成了对这个人的全部生活的回忆,而人的每一个举动也就成了一个“回忆”,人死之后,由于没有“回忆”,便只剩下“现实”,所谓“回忆”和“现实”,就是“过去”和“现在”的关系。
因此,过去与未来,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过去的事物也不会影响到未来。
柏拉图还进一步地把世界分为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
理念世界是完全自由的,没有任何欲望、感情和恐惧,只有数学和逻辑的世界。
而现实世界是由现在人的欲望、感情和恐惧构成的,并且这些现实的欲望、感情和恐惧是受到理念世界的节制的。
1.人是灵魂和身体的复合体,是理性和意志的主体。
这种精神活动既是灵魂,又是人的本质。
灵魂是纯粹精神性的实体,它与肉体结合在一起,但当它的自我意识表现出来时,它又超出了这个结合。
它是绝对理念的显现。
它虽然是第二自然,但有别于自然界。
2.灵魂有三个组成部分,即理性灵魂、意志灵魂和肉体灵魂。
3.理性灵魂又分为理智、意志和欲望三个方面。
从苏格拉底之死论述柏拉图的灵魂观
从苏格拉底之死论述柏拉图的灵魂观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的巨匠,他的思想被视为西方哲学的基石之一。
柏拉图的思想以其对人类知识、政治和伦理问题的深刻探讨以及他的对个人灵魂的理解而闻名于世。
他的思想主要是通过对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死亡的反思而形成的。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导师,在古希腊时期享有盛誉。
然而,苏格拉底的死亡在柏拉图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个事件促使柏拉图开始思考灵魂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在他所著的作品《国家》(The Republic)中,他提出了他对人类灵魂的理解,即人类的灵魂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理性、意志和欲望。
理性部分是灵魂的前段部分,是人类思考、理解和推理的能力。
这个部分负责人类思考和决定正确的行为。
然而,它没有直接参与行动。
意志是灵魂的后部,它是行动的驱动力,负责掌控人类的行动和决策。
欲望是灵魂的最后部分,是人类的不为人知的一面。
这个部分控制人类的欲望和冲动。
柏拉图认为,一个人的理性应该处于支配地位,这对于实现人类理想社会至关重要。
如果一个人的意志和欲望处于支配地位,那么社会就有可能变得混乱无序,而这是无法容忍的。
这一灵魂部分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它们在人类行为中的表现来理解。
从柏拉图的角度来看,当这三个部分保持平衡时,人类的灵魂才能实现最高级别的幸福和个人成长。
然而,如果这三个部分中任何一部分趋于过度发展,就会导致社会问题和个人困境。
总的来说,柏拉图的灵魂观是他对苏格拉底之死的反思的结果,同时也是他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结构的独特思考。
它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西方哲学和道德理论的基石之一,在当代哲学和心理学领域中也备受尊重。
柏拉图《裴洞篇》灵魂观探析
摘要:《裴洞篇》是柏拉图中期对话的代表性作品,以苏格拉底为主人公论述了自己的灵魂学说:灵魂不朽。
灵魂高于并主宰着身体,身体阻碍和干扰灵魂到达其纯粹世界,只有死亡才能真正摆脱灵魂的干扰,实现灵魂的纯粹,同时灵魂不朽也是道德上的至善的根据。
关键词:柏拉图裴洞篇灵魂观《裴洞篇》在柏拉图的对话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代表其中期思想的重要的著作。
“讲的是苏格拉底在雅典狱中临刑服毒以前,和他的朋友及学生们就哲学家如何对待生死问题从而论证灵魂不灭进行的一场对话”。
[1]本文根据原著的逻辑论证过程来探讨柏拉图的灵魂不朽的思想。
1提出论证的主题文章开篇以艾克格拉底和裴洞为对话者,引出本篇所要论述的主题:灵魂不朽。
首先前者向后者询问苏格拉底被处决前一天的情况,由后者向前者说明苏格拉底临死前状况。
其中第一点是为何苏格拉底在判决以后过了好久才被处决,原因是雅典人从到岱洛进香直到返回为止,这段时间要保持城邦清净,不能有任何人被处决,所以才会拖了这么久。
裴洞向艾克格拉底叙述了苏格拉底死时的实际情况:苏格拉底在临死时感到非常幸福,言谈举止安详从容。
接着裴洞叙述了苏格拉底与家人诀别的情形,这时他感觉既痛苦又快乐。
这时格贝插话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在狱中写诗,苏格拉底回答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从事自己神圣的使命,即从事哲学工作,哲学就是自己神圣的使命。
在这里苏格拉底解释了人自杀是不能容许的,因为“人生如在狱中,不能自己越狱潜逃”。
[2]P8主宰人的生命的神,在其没有表明愿意他死的时候就自杀,是违背神意的,应该接受处罚。
那么就可以说神是我们的守护者,我们是神的所有物,死是由神指定的,哲人自愿赴死是和神的这种任务不符的,死亡时应该是忧伤而不是象苏格拉底那样幸福。
苏格拉底开始对这个问题提出申辩,他说自己坚信死亡就是前往智慧善良的神那里,与神为伍,那当然是不应该忧伤的。
在这里苏格拉底说:“一般人大概不知道,那些真正献身哲学的人所学的无非是赴死和死亡”。
浅析《斐德若》《斐多》之灵魂不死不朽
浅析《斐德若》《斐多》之灵魂不死不朽《斐德若》和《斐多》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两部重要著作,其中涉及了灵魂不死不朽的哲学思想。
本文将对这两部作品中关于灵魂不死不朽的论述进行浅析。
要理解《斐德若》和《斐多》中关于灵魂不死不朽的思想,需要了解柏拉图的整体哲学体系。
柏拉图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以理念论和形而上学为主。
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理念所决定的,而这些理念是永恒不变的。
在形而上学中,柏拉图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流动和无常的,而只有理念才是真实的、恒定的。
柏拉图认为人类的灵魂也是由这些理念构成的,并且灵魂是不死不朽的。
在《斐德若》中,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的口吻向读者介绍了一个关于灵魂不死不朽的神话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灵魂在死后会被审判,并根据生前的行为得到相应的报应。
那些追求物质享受、财富和权势的人将会受到惩罚,而追求智慧、真理和美德的人将会获得奖赏。
这个故事强调了灵魂的永恒性和生命的价值,提倡人们应该追求真理、美德和智慧,而不是被物欲所迷惑。
在《斐多》中,柏拉图进一步探讨了灵魂不死不朽的问题。
他认为,人类的灵魂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理性部分、情感部分和欲望部分。
在这三个部分中,理性部分是最高贵、最重要的部分,它负责思考、审辩和寻找真理。
而欲望部分则是最低贱、最卑劣的部分,它只是追求物质享受和满足欲望。
在柏拉图看来,灵魂的永恒性和不朽性正是因为理性部分的存在,它使得灵魂能够超越生死、超越物质世界的变化和无常,而获得真正的永恒的存在。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斐德若》和《斐多》中的灵魂不死不朽的思想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他认为,灵魂是永恒不朽的,它是由理念构成的,而理念是不变的、真实的。
在这种理论框架下,柏拉图强调了人类应该追求智慧、真理和美德,应该超越物质欲望的束缚,以实现灵魂的升华和永恒的价值。
对于《斐德若》和《斐多》中灵魂不死不朽的思想,也存在一些争议和质疑。
从《灵魂说》看柏拉图哲学观
从“灵魂说”看柏拉图的哲学理念读《柏拉图全集》之《裴多篇》有感生命到底是以何种形式存在的,肉体代表了生命最终的意义,还是死后灵魂脱离了肉体后便能获取另一种方式的存在?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古人对于生命的方式从未放弃摸索,或许柏拉图是有先见之明,在历史学家波利比阿出生,提出人性的堕落是因为对于神和死后信仰的堕落之前便留下了多篇与死后灵魂相关的著作,柏拉图坚定的相信着人死后灵魂世界的美好,失去了肉体欲望的羁绊,只留下纯粹的知识,更好的去学习,去探索,同时他认为死不是一个结局,而是一个在自然规律中循环的过程,即死与生的循环。
而这正是《裴多篇》中所讲述的重点。
《裴多篇》是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裴多以对话的形式向人们陈述了苏格拉底在死前所言,对死后灵魂进行了描述,阐述人在面对死亡时应有的心态:坚信脱离肉体,灵魂不会消亡,会前往美好的天国,追寻更多的知识,那么在面对死亡时就不应该害怕迷惘而是应该欣然接受,“真正爱好哲学的人,无不追求着死和死亡,这很可能不为他人所理解。
”而著作中的克贝,一个固执而且害怕死亡的人,对于苏格拉底的说法不信服,对他的说法表示质疑。
克贝在著作中的形象代表了广大的民众,他的疑问同时也是普通人对于死亡的困惑、恐惧和臆断,他与苏格拉底的对话代表了普通群众与哲学家眼中不同的世界,关于灵魂的世界。
柏拉图为了证明死后灵魂仍然存在, 并保有某种能动的力量和智慧。
他首先引入一个观念即生命是有轮回的:“我们还记得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认为这些灵魂从这个世界到那个世界, 再回到这里, 从死者托生。
如果真是这样, 如果活人是都是死者托生的, 我们的灵魂就曾经存在于彼处, 是不是? 因为它们如果不存在了, 就无法再度托生; 这就充分证明它们存在……”柏拉图认为,生命既然有从生到死的过程,那么必然有从死到生,这样才不会打破自然生存的规律,而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相对的,一方必是相反的一方发展过来,因此,生便是从相对的死发展而来。
柏拉图灵魂回忆说名词解释
柏拉图灵魂回忆说:起源于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
前347年)关于灵魂体验意识存在的思考,引发了数千年来传奇般的
哲学探讨,也成为西方研究领域的一个标志。
经典的柏拉图灵魂回忆
说的关键观点是,每个人都有一份灵魂,而这种灵魂生来就具备一套
完整的概念、记忆和理解,包括病证、故事、习俗和生活经验等,当
他们把这些结果投射出去,他们就可以把这些记忆释放出来,浮起对
这个世界疯狂的感受。
柏拉图灵魂回忆说提供了一种更开发的解释,这种解释源于柏拉图本
人的研究活动——他更倾向于解释灵魂行为的本质而非内在意思,认
为每个人都有一个灵魂,这个灵魂的力量可以把一个人的期待值、梦想、联想、恐惧千百地释放出去,形成对这个世界的一种疯狂的感受,因此很多人认为柏拉图的这种学说转化了传统的灵魂哲学的观念,使
这种观念更加实际、活跃和动态。
柏拉图灵魂回忆说提出了一种新的、有活力的理解认知机制,它表示
一个人可以从自身灵魂中获得智慧和信心,这样一种理解可以让一个
人对自己的学习内容有更深刻的领悟,赋予其更强大的决策、设计、
创造能力。
实际上,世界上每个人有一半的能力来从自己的灵魂里把
经验和洞察力拿出来,应用在各种新的情境中。
这一理论不仅帮助我
们认识自己的全方位能力,也有助于理解与世界联系的宏观方面,让
我们迅速穿越不同世界观带去更多洞见。
从苏格拉底之死论述柏拉图的灵魂观
从苏格拉底之死论述柏拉图的灵魂观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他的死亡也成为了后人所思考的一个重要话题。
苏格拉底的死对柏拉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灵魂观也在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苏格拉底的死亡引起了柏拉图的深刻思考,他在《对话录》中多次讨论了灵魂和死亡的问题。
在《费多》一书中,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的话语表达了对灵魂不朽的信念,他认为真正的哲学家应该不惧怕死亡,因为死亡只是灵魂迁移到更高层次的存在。
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的例子教育人们应该努力追求智慧和真理,而不是被世俗的欲望所迷惑。
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更加深入地探讨了灵魂的本质和结构。
他认为每个人的灵魂都由三个部分组成:理性的部分、感性的部分和意志的部分。
理性的部分是最高尚的,它能够领导和控制其他两个部分,追求真理和智慧。
感性的部分负责感知外在世界,而意志的部分则是决策和执行的部分。
柏拉图通过这种三部分的划分,解释了人与灵魂的关系,他认为真正的幸福和美好生活源于灵魂的升华和完善。
柏拉图还通过寓言《洞穴寓言》进一步阐述了他对灵魂的看法。
在这个寓言中,他将人类比喻为生活在一个洞穴里的囚徒,他们只能看到洞穴内的阴影,不能看到外部的光明和真实世界。
只有通过哲学的智慧,人们才能走出洞穴,见到真理和美好。
这个寓言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柏拉图对于灵魂觉醒和升华的期望,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不断追求真理和智慧,让灵魂得到升华和解放。
柏拉图的灵魂观受到了苏格拉底的灌输和启发,在他的哲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通过对灵魂三部分的划分和洞穴寓言的比喻,表达了他对灵魂不朽和升华的信念。
他认为真正的幸福和美好生活源于灵魂的升华和完善,而不是来自于物质的享受和世俗的追求。
柏拉图的灵魂观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哲学思想,成为了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试论柏拉图的灵魂学说及其影响
试论柏拉图的灵魂学说及其影响作者:尹红霞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22期摘要:“灵魂”这个熟悉又陌生的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大众广泛关注、探索的对象。
作为古希腊三贤之一的柏拉图无疑是灵魂研究领域的奠基性人物,他构建了相对完整的灵魂理论体系。
其灵魂观深受老师苏格拉底与毕达哥拉斯学派影响,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对灵魂的本质与构成、灵魂不朽与灵魂轮回等进行了创造性论述。
柏拉图认为灵魂是生命运动的原则,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本原,他将灵魂分为理性、激情、欲望三部分,分别对应着三种美德,在国家中相当于三个等级。
并且柏拉图认为灵魂永恒不朽,学习的过程就是回忆灵魂的原本所知,这就是其著名的“回忆说”。
柏拉图的灵魂学说无论是对当时城邦的发展、哲学主题的研究还是对现代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柏拉图;灵魂;西方哲学;影响提到“古希腊三贤”大家可能都不会陌生,正是柏拉图、苏格拉底(老师)、亚里士多德(学生)。
柏拉图作为承前启后的伟大古希腊哲学家,是整个西方文化的奠基者之一。
怀特海曾这样说过:“西方哲学传统最稳定的一般特征,是由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释组成的。
”这是对柏拉图哲学的极大的肯定与说明。
柏拉图的思想内容繁多,具有过程性与动态性。
一般被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但对后人影响最大的当属其中期思想,其中《理想国》是集大成之作,包括柏拉图的伦理学、政治学、本体论、认识论等,思想深邃。
灵魂观作为其理论体系的基础,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何为灵魂自远古时期“灵魂”就被提起,但从古希腊时代才真正开始被人们意识到并进行研究。
在古希腊神话中,灵魂是与肉体相对的非实体对象,他能给予肉体生命,离开肉体后,它便存在于彼岸世界之中。
在最初的意义上,灵魂“是指呼吸,是指情感、感觉等意识活动的主体。
”而早期研究灵魂的派别“毕达哥拉斯学派”、“奥尔弗斯教派”认为,灵魂是生命的本原,只有在俗世中净化灵魂才可摆脱肉体的羁绊。
他们主张“万物皆有灵”与“灵魂不灭”。
柏拉图灵魂回忆说的基本观点
柏拉图灵魂回忆柏拉图灵(Plato)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当今的学术界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灵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灵魂回忆”理论上,他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灵魂,这个灵魂在前世存在,并且在今生受到某种影响而记住了它。
一、柏拉图灵灵魂回忆的基本观点柏拉图灵的灵魂回忆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灵魂,这个灵魂在前世存在,并且在今生受到某种影响而记住了它。
换句话说,柏拉图灵认为,每个人的灵魂都有一种记忆力,它可以记住前世的经历。
换句话说,柏拉图灵认为,灵魂回忆是一种超越了肉体的记忆,它可以让人们回想起他们在前世所经历的事情。
二、柏拉图灵灵魂回忆的例子为了证明柏拉图灵的灵魂回忆理论,人们经常引用一些例子来证明这一点。
例如,有些孩子出生时就会说出一些他们从未听说过的语言,这些孩子可能是在前世接触过这些语言,而他们的灵魂记住了这些语言。
此外,也有一些孩子会做出一些他们从未见过的动作,例如拉小提琴,这可能是他们在前世接触过小提琴,而他们的灵魂记住了这些动作。
三、柏拉图灵灵魂回忆的影响柏拉图灵的灵魂回忆理论对当今的学术界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心理学领域,有许多学者认为,灵魂回忆是一种超越了肉体的记忆,它可以让人们回想起他们在前世所经历的事情。
此外,柏拉图灵的灵魂回忆理论也影响了宗教界,许多宗教信仰认为,每个人的灵魂都存在于前世,并且在今生受到某种影响而记住了它。
四、结论总之,柏拉图灵的灵魂回忆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灵魂,这个灵魂在前世存在,并且在今生受到某种影响而记住了它。
柏拉图灵的灵魂回忆理论对当今的学术界仍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即每个人的灵魂都有一种记忆力,它可以记住前世的经历。
柏拉图的灵魂观最大特点是将灵魂实体化
柏拉图的灵魂观最大特点是将灵魂实体化,其著作《斐多》就是借苏格拉底之口来阐述自已观点,他认为,灵魂是善的东西,肉体是恶的根源,两者是可以分离的,他认为,我们追求的是真理,而灵魂和肉体结合时,真理是永远不能求得的,因为肉体使我们充满热情,欲望,惧怕,各种胡思乱想和愚昧。
他认为要探求任何事物的真相,非得甩掉肉体,全用灵魂去看待事物,我们要求得智慧,在活着的时候得不到,要等死了才可能得到,所以我们除非万不得已,得尽量不和肉体交往。
不沾染肉体的情欲,保持自身的纯洁。
另外,柏拉图也在〈斐多〉中阐述了关于形式与质料即支持与殊相的关系,并以来论证灵魂的性质,他认为存在着绝对的善、恶等概念,这些概念是作为共相而存在。
所以他说生并不可转化为死,而生的生物可转化为有死的生物,而灵魂是作为不朽而存在的,灵魂是具有不朽的形式,在这里,很明显柏拉图将灵魂当成实体,这个实体是纯洁神圣,而跟它结合的另一实体即肉体是阻碍灵魂进行认识的不洁的物体,灵魂无可奈何与之结合,而人死后作为共相的灵魂便会离开殊相的肉体,去到天神们的世界即柏拉图所描述的充满共相的世界。
而作为他学生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比他有更详尽的论述,他某程度上跟随柏拉图相同,即认为灵魂是共相开始,亚里士多德是利用潜在这个概念来描述灵魂的,他认为灵魂是潜在具有生命的自然躯体的第一现实性,质料是潜能,形式是现实。
所谓生命,是指自已摄取营养有生灭变化的能力,而生命的躯体是实体即质料,但躯体并不是灵魂,灵魂就像睡眠的现实性,亚里士多德并不认为有所谓独特的共相存在,所以,他不赞成灵魂能跟肉体分离。
显然,亚里士多德是将生命作为有灵魂的东西和无灵魂的东西的区别,而什么条件下被认为是有生命呢?他认为如理智、感觉、位置上的运动和静止,或摄取营养等。
对植物来说,摄取营养是其为有关生命即有灵魂的重要条件,而动物的基本条件则是触觉。
在论灵魂的结尾,亚里士多德得出灵魂的一般性的结论。
灵魂的感觉能力和认识能力是一些潜在的对象,灵魂就像一只手,它是使用工具的工具,而当我们了解一件事物是了解那事物的形式,所以离开了感觉我们不可能学习对象,而感觉中最根本的一种是触觉。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其主要思想是存在一个超越物质世界的理念世界,这个理念世界是唯一真实和可信的存在。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分析和探讨:一、理念论的核心思想柏拉图的理念论提出了一个至高的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由无形无色的灵魂和抽象无形的构成的。
灵魂是指任何可以感受到的事物,比如美、善、真、爱等等,而构是指任何可以被智力理解的东西,比如数字、几何图形等等。
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唯一真实的世界,而物质世界则是由理念世界的影子构成的幻象。
柏拉图将这个理念世界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理念世界的最高层次,是至高的智慧之神所居住的地方,他是宇宙的缔造者和支配者,是一切的根源和终极目的。
第二层是智慧之神所创造的理念世界,其中包括万物的真正本质和精华,比如女性、男性、动物、植物等等。
第三层是物质世界,是由理念世界的影子所构成的,是不真实、不可靠且不完美的。
二、理念论的意义与价值柏拉图的理念论对于古希腊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当时希腊哲学界对于真相的认识。
在柏拉图看来,物质世界并不是唯一可信的世界,只有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可靠的,而物质世界则只是这个真实世界的影子和表现。
这一观点对于古希腊哲学的后世影响深远,将不可见的世界提升为理念世界,其思想贡献远比智慧之神所在的第一层理念世界更具意义。
柏拉图的理念论也表现出哲学的价值。
在当时,人们仍然没有弄清什么是好和什么是不好,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
理念论的主张为哲学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对真正的本质是什么。
通过思考和研究理念世界,人们可以找到身体和心灵之间的关联,能以一种更深层次的方式理解和解释这个世界。
另外,柏拉图的理念论对于现代哲学也有深远的影响。
现代哲学认为,大部分的人类结论都来自于感官的经验,但这些经验是不稳定的和变幻莫测的。
从柏拉图的角度来看,通过超越物质世界,识别意识本质,人们才能合理地洞察世界,从而更加容易理解人类存在的本质。
柏拉图灵魂观的两条逻辑线索——《理想国》与《斐多》
柏拉图灵魂观的两条逻辑线索——《理想国》与《斐多》叶发钿( 宁夏大学,宁夏,银川 750001 )摘要:柏拉图在《理想国》和《斐多》中分别涉及了对于灵魂问题的探讨,二者讨论范围、目的、重点和逻辑结构各有不同。
本文将考察这两部分关于灵魂的思想理路,探索柏拉图完整统一灵魂观体系的依据。
关键词:灵魂;理想国;斐多一、关于灵魂和谐的城邦哲学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谈到灵魂的和谐(正义)。
灵魂的和谐与城邦的和谐相对应,“正如城邦分成三个等级一样,每个人的心灵也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它们是理性、激情和欲望,三个部分发展充分的状态下则会形成智慧、勇敢、节制的三种品质。
灵魂不是单一的物质而是有其内在构造,由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组合而成。
由此可以推断,灵魂三部分的性质和调和程度决定了不同人灵魂的区别。
如果理性被蒙蔽,激情任意徜徉,欲望无边无尽,灵魂则会走向智慧、勇敢、节制的反面,成为不正义之人千百种形态的诱因。
苏格拉底对格劳孔谈及灵魂是不朽的,这个论证过程是这样的:事物毁灭(死亡)是指使它不复成为它本身的现象,由其特有的自身的恶造成,如身体死于身体本身的不完善(疾病)。
灵魂也有这种特有的恶,如愚蠢、放纵等品质,即不正义,但这对灵魂的存在不是致命的,不正义的灵魂依旧是灵魂而不是别的。
而且,如果不正义能够杀死不正义者的灵魂,那这是一件好事,又怎么会是不正义的呢?再者,外在的恶如果能够毁坏事物,也是通过引起内在的恶对事物发生间接作用的,如变质的食物被人食用,是使得身体病变进而毁坏的。
而不能说将死之人的灵魂会突然变得不正义。
所以灵魂作为这样一种,既不能死于自身的恶,又不能死于外在的恶,而且外在的恶不会引起内在的恶的事物,是不死的。
在此对于灵魂的讨论,是为正义城邦的构造提供依据的。
个人的正义在于灵魂正当地统摄身体,灵魂的三部分彼此协调充分发展,造就灵魂的和谐。
个人与城邦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城邦由个人组成,所以讨论城邦的正义必然牵涉到个人的问题,于是才出现了对于灵魂性质的界定与讨论。
柏拉图灵魂观及其现代意义
柏拉图灵魂观及其现代意义作者:张蕊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3期摘 ;要:柏拉图在继承了灵魂的认识论的前提下,对灵魂的意义又做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灵魂的存在是独自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外的永恒精神实体,物质世界与理念世界需通过灵魂才可以沟通的,其本身包含理性特质和求真向善的能力性,一切生命的运动都以其为原则。
柏拉图开创了那个时代相对完善的纯理论思辨的灵魂系统,并且创造性地对灵魂的本质与特点、构成与类别、统治与永恒、功能与净化进行了论述。
他在认识论意义上研究灵魂的新思潮,使灵魂逐步脱离于实体、宗教,富予理性精神意义,让整个西方哲学都沉浸在“理性”的统治之中,顺沿着“求真”、“向善”的两条路径向前发展。
关键词:柏拉图;灵魂不朽;精神实质;现代意义作者简介:张蕊(1988-),女,民族:汉,籍贯:双城,学历:硕士,单位:黑龙江大学。
[中图分类号]:B50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3--03一、关于“灵魂不朽”的论证柏拉图灵魂论的重要主旨就是他对“灵魂不朽”的论证。
恩师苏格拉底的死对其“灵魂不朽”的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斐多篇》中曾描述苏格拉底从容不迫的面对死亡,他认为:“哲学家是不怕死的,是不在乎所谓的享乐吃喝的,因为他们不是为别的,正是因为他们为死和死后做准备的,必定是在孜孜以求地寻求着死”[1]。
死亡就是肉体与灵魂相互独立存在的一种状态。
灵魂只有挣脱肉体的束缚,精神才会被净化,思想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柏拉图用五种方式论证“灵魂不死”的观点。
第一,事物对立面相互转化的论证。
柏拉图认为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面相互转化而产生万物。
他认为“凡是对立的东西总是从它的对立面产生的在每一种对立中,都有两个相反的转变过程,从对立的这一方转为对立的那一方,又从对立的那一方转为对立的这一方”[2]。
生和死的关系也是相互对立的。
人的成长就是由生到死的过程,既然生能产生死,因此生也一定是由死产生的,生死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人的灵魂在离开肉体后也只是去了另一个地方存活。
略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
略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摘要】灵魂问题在古希腊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整个西方哲学时代,哲学家们都将灵魂作为重要部分进行研究。
随着西方哲学的演进,关于灵魂的各种学说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而在希腊哲学时代的两位重要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也对灵魂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这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通过分析研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位哲学家的灵魂观,达到学习和领悟科技哲学思想的目的。
【关键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灵魂一、灵魂的涵义灵是指人的生命力或生命的本能,魂是指人的思想或情感的层面,而灵与魂在一起组成了另一个名词——灵魂。
灵魂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所有的意识活动的集合体,但是灵魂在很多宗教思想中都存在,系指人类超自然及非物质的组成部份。
许多宗教都认为,灵魂居于人或其他物质躯体之内并对之起主宰作用,它们亦可脱离这些躯体而独立存在。
[1]对于不同的宗教和民族,他们对灵魂有不同的解释。
但现代科学没有发现任何灵魂存在的证据。
最早用灵魂一词来表述哲学观点的哲学家是泰勒斯,在那个时候“灵魂”的意思是指“生命的气息”。
然而几千年过去了,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民族、宗教等原因对灵魂有着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灵魂”是有生命者的本质,人的灵魂则是人的本质,人的死亡同样代表了灵魂的消失。
有人认为人死亡后肉体虽然消失了但是灵魂却未消失,他们相信人死后会再次轮回,灵魂会进入新生的人或生物体内,继续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下去。
但是究竟灵魂存不存在,以什么形式存在,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谁都不能证明。
在古希腊时代中,两位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对灵魂有着自己的理解。
二、柏拉图的灵魂学说(一)对灵魂做三重区分在柏拉图看来,正义的灵魂就是和谐的灵魂,不朽的灵魂。
每一个人如果内在品质在自身内各起各的作用,那他就是正义的。
其中,《理想国》首次对灵魂做出理性、激情和欲望的三重区分,柏拉图称它们为灵魂的三个部分。
[2]这三个部分分别是理性、激情和欲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柏拉图的灵魂观作者:魏爽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13期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对“灵魂”一词颇感兴趣,也有许多哲学家对“灵魂”进行研究和探索。
其中,柏拉图可以堪称是奠基性的人物,他受到毕泰戈拉学派、奥尔菲斯教以及苏格拉底的灵魂思想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灵魂的相关问题有了独特的阐释。
他认为灵魂与肉体二者分离,灵魂先于肉体存在,并且由于肉体存在,灵魂具有不朽的属性。
本文通过对灵魂的定义和柏拉图灵魂观的思想渊源分析理清柏拉图灵魂观的基本线索,进而通过对柏拉图灵魂观的主要内容分析以期对柏拉图的灵魂观有更清晰的把握。
关键词:柏拉图;灵魂;灵魂不朽人有灵魂吗?谈到灵魂,人们经常把它与死亡联系在一切,认为人在死亡之后,有一种脱离肉体的东西存在,而这种在人死亡之后还存在的东西人们称之为灵魂。
对于“灵魂”这个词,人们有心存疑惑,世界上是否真的存在所谓的灵魂,灵魂到底是什么。
很多哲学家对这个问题一直探索,灵魂问题在古希腊甚至整个西方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灵魂的定义在古希腊神话中,“灵魂”主要是指与身体相对的一种非实体性的影像,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鬼魂”或者“幽灵”。
一般意义上,“灵魂”主要“是指呼吸,是生命的起源,是指人的感觉、情感、理智等意识活动的主体或活动本身”[1]。
在拉丁文中,灵魂称为“anima”,而在希腊文中,灵魂称为“psyche”。
它们的原意是指呼吸、生命、生机、气息,后来演变为精神、灵魂或神灵。
因此,早期的灵魂含义就是指一种生命气息。
在原始人看来,人活着时有气息,死后气息停止,于是他们认为灵魂就是气息或与呼吸有关联的东西。
这也是最初的宗教神话和物质意义上的灵魂观。
直到苏格拉底这里,灵魂才逐渐有了认识论意义。
然而到柏拉图时期,“灵魂”一词才有了真正的定义。
柏拉图在《斐多篇》中提出灵魂是推动一切事物运动的本源,是生命运动的原则,具有自我运动的不朽性。
“灵魂是最初的东西,是先于一切形体的,是形体的变化和移动的主要发动者。
”[2]它不仅能够自己推动自己运动,而且还控制宇宙中所有生物的运动,只有拥有了灵魂的生物才是有生命的,才能够永恒的运动着。
所以柏拉图就给出了灵魂的定义即推动自己运动的东西就是灵魂。
到了现代,“灵魂”逐渐被“心灵”所代替,“灵魂”问题演变为“心灵”问题,成为许多学科研究的对象。
二、柏拉图灵魂观的思想渊源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
”[3]这可以说明在远古时代,人们处于蒙昧状态,对人体自身以及外在世界不了解,无法解释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此时人们幻想出在人的身体之外还有独立存在的神秘的东西,他们把其称为“灵魂”。
人们相信“万物有灵”,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魂。
奥尔弗斯教是柏拉图灵魂观的一大思想来源。
奥尔弗斯教信奉古希腊神话,许多教义都与神话有关。
奥尔弗斯教坚信灵魂轮回和灵魂净化,为了保持灵魂的纯洁,要严格遵守教义,控制自己的欲望。
相信人有今生和来世,因果循环,提倡行善抑恶,认为灵魂不会死亡,脱离肉体得到解脱。
这体现出奥尔弗斯教对这种超越性的灵魂的推崇,对身体和现实世界的鄙视。
这种思想被毕达哥拉斯学派所继承,并渗透到柏拉图的灵魂观。
毕达哥拉斯的灵魂观对柏拉图的灵魂观产生重要影响。
毕达哥拉斯把数学和神学结合起来,他认为:“万物的本原不是物质性的,而是非物质的、抓不住又无形的“数”,“数”是万物的本原和原型,“数”统治着宇宙中的一切。
”[4]“灵魂”和“理性”是“数”的特性,要认识“数”本原必须认識“灵魂”和“理性”。
他认为灵魂是万物的本原,灵魂依靠自身运动,不死不灭。
他还明确了净化灵魂的具体方法,虽然仍然有神秘色彩,但是更加突出“理性”。
柏拉图不仅继承了他的数字理念,而且灵魂自我运动、灵魂不朽、灵魂轮回、灵魂净化、灵肉分离的观念,都直接影响了柏拉图的灵魂理论。
苏格拉底的灵魂观也是柏拉图灵魂观的重要渊源。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认识你自己”,重视人的地位,强调对人的理性的认识。
那么如何认识你自己呢?苏格拉底认为通过理性,进行道德说教,启迪人们的心灵,拯救堕落的灵魂,使人能够理性的生活。
而且理性是灵魂的本质,这个“理性”就是“意识的神圣法律,知识的法律(主观的自由);是那令人识别善恶的知识之树上的果实,是来自自身的知识,是往后一切时代的哲学的普遍原则”[5]。
借助理性认识自己、认识灵魂,掌握知识,能更好的反思自己,达到净化灵魂的目的。
认识到的知识主要是关于善恶的道德性知识,提高人的理性进而改善灵魂。
苏格拉底认为灵魂与肉体相互分离,灵魂先于肉体存在。
他曾说,单凭肉体需要食物这一点,它就是人类无穷尽的烦恼的根源。
身体容易生病,因而妨碍我们追求真理;身体让我们充满了爱恋、肉欲、畏惧及各种各样的幻想。
总之,它剥夺了一切我们思想的能力。
苏格拉底认为肉体是邪恶的,肉体的欲望、幻想,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只有摆脱肉体,人类才会获得知识,获得纯洁的灵魂。
苏格拉底对理性的强调,对死亡问题的关注、对灵魂至善的追求都对柏拉图的灵魂观产生重要影响。
三、灵魂观的主要思想(一)身心二元论柏拉图的身心二元论主要是涉及肉体与灵魂两者的关系。
柏拉图认为肉体与灵魂是分离开来的,他之所以阐释灵魂与肉体的二分,是因为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死。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他的老师有过这样的描述,别的死囚听到命令之后,还要吃吃喝喝,和亲爱的人相聚取乐,磨蹭一会,而苏格拉底“非常安详,手也不抖,脸色也不变……高高兴兴、平平静静地喝下毒药”[6]。
苏格拉底知道自己将要死去,但他并没有害怕和畏惧死亡,因为他认为一个真正哲学家是不会害怕死亡的,苏格拉底认为死亡就是灵魂和肉体的分离,灵魂从肉体中的这种分离实际上是一种解放,灵魂可以在某个地方单独存在,这种死亡是对哲学家的解脱。
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灵魂与肉体二分的思想,也对肉体持有一种否定的态度,认为肉体是灵魂的负担,人为了生存就需要满足肉体的需要、欲望,疾病、感觉、情感等这些都是干扰了人的理性活动,使灵魂变得堕落。
所以一定意义上说,人的死亡即活的生命的结束反而带来灵魂的解脱,使灵魂不再受到外界的干扰,成为纯粹的、单一的,超然的东西。
灵魂与肉体分离之后,能看清事物并且获得知识,探索真理。
柏拉图认为灵魂先于身体而存在的。
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谈宇宙生成时,首先说明灵魂是先于肉体而产生的。
他认为:“神先创造了灵魂,然后创造了身体。
”[7]也就是说灵魂是先天存在的,身体是后天的。
他认为:“灵魂内涵了理性和和谐。
它是根据永恒智慧的本性所创造出来的最好的东西。
灵魂渗透于同、异和存在这三个部分,比例划分都合适和谐。
”[8]换言之,柏拉图认为灵魂先于肉体而存在,是创造者以“同”“异”“存在”这三者按一定数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灵魂是不可见的,但是它遍布整个宇宙,使宇宙构成一个整体,并推动宇宙不停的运动。
肉体则是后产生的,看得见摸得着,由“火、土、水、气”按一定比例和先后顺序混合而成,它们在进行非理性运动时就会影响灵魂的纯洁度。
随后,造物主将灵魂放入诸神的形体中,之后诸神使灵魂与其他形体的结合。
在《斐多篇》中,柏拉图说:“身体在寻求我们必须的营养时向我们提供了无数的诱惑,任何疾病向我们发起的进攻也在阻碍我们需求真实的存在。
此外,身体用爱、欲望、恐惧以及各种想象和大量的胡说,充斥我们,结果使得我们根本没有任何机会进行思考。
发生的各种战争、革命、争斗的根本原因都只是归结于身体和身体的欲望。
”[8]所以,柏拉图认为灵魂与肉体是相互分离的,而且进一步指出灵魂优于肉体,肉体是对灵魂的束缚,是对灵魂的玷污。
人为了生存,满足肉体的需求,就会不断的追求,产生欲望、畏惧、悲观等情绪,让人们困惑、惊恐,迷失方向找不到真理。
人在死亡的时候,彻底擺脱肉体的约束,重新获得自由与纯洁。
(二)灵魂不朽柏拉图继承了前人提出的灵魂不朽的思想,但是对灵魂不朽的思想又有了新的理解。
柏拉图所谓的灵魂不朽主要指理性灵魂的不朽,也就是指灵魂中的理性部分。
柏拉图的“灵魂不朽”不同于宗教的“灵魂不朽”,他的“灵魂不朽”强调思维本身。
在《国家篇》和《斐德罗篇》中,柏拉图集中探讨了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
即灵魂包括“理性”“激情”“欲望”,并对应“智慧”“勇敢”“节制”这三种美德。
“理性”是用来思考和推理的,最高贵的、不朽的。
它在国家社会中相当于统治者的身份,也相当于美德中的“智慧”,在最高领袖和哲学家的灵魂中占主导地位。
“激情”是理性的协助者,在国家制度中,它相当于武士等级,在美德中相当于“勇敢”,“理性”和“欲望”都在争取“激情”站在自己这边。
“欲望”是灵魂中最低等的部分,与人的欲望、需要等相联系,需要“理性”和“激情”一起抑制“欲望”。
柏拉图在《斐德罗篇》中把灵魂分为人的灵魂和神的灵魂两部分。
他是这样论证灵魂不朽的:“一切灵魂都是不朽的,因为凡是永远处于运动之中的事物都是不朽的。
那些要由其他事物来推动的事物会停止运动,因此也会停止生命;而只有那些自身运动的事物只要不放弃自身的性质就绝不会停止运动。
还有,这个运动者是其他被推动的事物的源泉和运动的第一原则。
”[9]作为第一原则的事物不可能由外界产生,必定是由自身的内在运动产生。
第一原则不是产生出来的,是不生不灭,是不朽的。
因此,运动是自我运动,自动者是运动的第一原则,由自身内在力量推动的东西是不朽的。
这是灵魂的本质和定义,即灵魂的本质是自动。
任何物体的运动如果来自于外部,这个事物是没有灵魂的。
反之,一个事物的运动来自于自身,这个物体就是有灵魂的。
这就向我们表明,由自身推动的事物是不朽的,因为灵魂是自我运动的,所以是不朽的。
在此之后,柏拉图通过对立面理论进一步论证灵魂不朽。
在《斐多篇》中,他说:“一般说来,一切有世系的事物是否总是以这样的方式产生,而不是以别的方式,凡有对立面存在之处,对立的事物产生对立的事物。
”[10]他指出生与死二者是处于对立面之中,生与死之间相互产生,活的东西和活人是从死的东西中产生出来的。
死是确定的,如果人可以复活,那么也就是经历由死到活的过程,此时灵魂就存在于人再生的地方。
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如果没有循环轮回,没有复活,那么有生命的东西终究会死,由生到死,死就是终点,那些由有生命的东西产生的事物就不复存在,走向灭亡。
而这些事物之所以还存在着,就证明存在对立面之间转化、循环,所以灵魂不死。
由生到死,由死到生,永久存在,灵魂不朽。
柏拉图提出“回忆说”,即“学习就是回忆”,“回忆说”成立的前提就是“灵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