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与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椎间盘退变分子机制及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进展

椎间盘退变分子机制及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进展
关 键 词 椎 间 盘 退 行 性 变 ;分 子 机 制 ;信 号 转 导 ;免 疫 ;精 准 治 疗 犇犗犐:10.3969/j.issn.16737083.2020.01.007
椎间盘退变导致的慢性下腰痛在全球范围造成 极大的社会 经 济 负 担 。 [12] 然 而 引 起 椎 间 盘 退 变 的 确 切 机 制 还 未 被 阐 明 ,目 前 ,包 括 手 术 在 内 的 治 疗 措 施都是针对个体的 症 状 缓 解 和 支 持 治 疗,而 非 直 接 针对椎间盘 退 变 的 治 疗[34]。 椎 间 盘 退 变 的 发 病 机 制非常复杂,由生物 力 学 损 伤 所 导 致 的 细 胞 凋 亡 和 自 噬 ,促 炎 性 因 子 的 释 放 ,以 及 基 质 分 解 代 谢 增 加 等 均被认为是 其 可 能 的 发 病 机 制 。 [58] 椎 间 盘 退 变 被 认为与椎间盘衰老密切相关。 1 椎 间 盘 细 胞 衰 老 的 诱 因
通路,进而 诱 导 细 胞 衰 老 。 [1718] 考 虑 到 端 粒 缩 短 和 DNA 损伤是重要的与衰老相关的分子机制,我们推 测衰老的椎间盘细胞随着年龄增长而积聚于椎间盘 中,并最 终 导 致 椎 间 盘 退 变。然 而 与 我 们 的 猜 测 不 同 ,许 多 研 究 并 没 有 发 现 椎 间 盘 细 胞 的 衰 老 与 患 者 年 龄相关 。 [12,1920] 1.2 氧 化 应 激
椎间盘退变的 恶 劣 微 环 境 特 点 为 营 养 不 良,细 胞因子升 高,以 及 氧 化 应 激 等 。 [2122] 这 些 恶 劣 因 素 的刺激导致椎间盘细胞发生应激诱导性早衰。氧化 应激是引起细胞衰老的主要因素。髓核细胞是活性 氧(ROS)的主要来源之一,椎间盘内的 ROS水平随 着椎间盘退变的进展而升高。过氧化氢可明显抑制 髓核 细 胞 增 殖 并 显 著 促 进 H2A.Xfoci(髓 核 细 胞 DNA 损 伤 的 标 记 )的 形 成,还 可 增 加 衰 老 相 关 的 β半乳 糖 苷 酶 (SAβGal)阳 性 的 椎 间 盘 细 胞 的 数 量 。 此 外 ,过 氧 化 氢 可 激 活 衰 老 的 信 号 转 导 通 路 ,诱 导髓核细胞 的 细 胞 周 期 停 滞 在 G0/G1 期 。 [2324] 这 些 研 究 表 明 ,退 变 的 椎 间 盘 微 环 境 中 ,氧 化 应 激 是 椎 间盘细胞衰老的诱因。 1.3 营 养 缺 乏

浅析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浅析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浅析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在引言部分介绍了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性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概述。

接着通过分析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理、临床病例分析、具体方法、治疗效果评估和注意事项,全面展示了针灸在治疗该病症中的应用和效果。

结论部分总结了中医针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针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中医针灸、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治疗原理、病例分析、治疗方法、效果评估、注意事项、治疗效果、展望1. 引言1.1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性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独特的优势,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病灶部位缓解疼痛,还可以调整人体气血、阴阳平衡,提升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病变组织修复,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非仅仅是简单的疗效,更是对患者整体健康的关注和维护。

通过深入研究和临床实践发现,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于减轻疼痛、改善神经功能、促进康复有着显著的临床效果。

重视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性,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让患者能够更好地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1.2 腰椎间盘突出症概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向椎管内突出或椎间盘外周纤维环破裂,致使椎间盘内核向脊髓、神经根或神经根旁移位,刺激或压迫神经结构而引起的症状。

该病症好发于中青年人,尤其是以坐姿为主的白领族群。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主要包括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麻木感、活动受限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化、脊柱畸形、脊柱损伤、久坐不动、劳累过度等。

这些因素导致椎间盘减少弹性和稳定性,易受外力损伤,进而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

2. 正文2.1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理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理是基于中医学的理论和经验,采用针灸手段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恢复脊柱周围组织的正常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椎间盘退变的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椎间盘退变的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椎间盘退变的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内容摘要:椎间盘退变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discdegeneration,IDD)是一系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前提和基础病理过程,临床上常表现为椎管狭窄、脊柱节段不稳、腰腿痛、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等病症。

传统的观点认为IDD主要与过度的身体负荷引起的损伤以及衰老过程中伴随出现的变化有关。

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IDD及其病因的认识有了巨大的进步。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特别是对同卵双生者IDD的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可能在ID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本文就相关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椎间盘退变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discdegeneration,IDD)是一系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前提和基础病理过程,临床上常表现为椎管狭窄、脊柱节段不稳、腰腿痛、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等病症。

传统的观点认为IDD主要与过度的身体负荷引起的损伤以及衰老过程中伴随出现的变化有关。

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IDD及其病因的认识有了巨大的进步。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特别是对同卵双生者IDD的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可能在ID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本文就相关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1椎间盘退变的家族性IDD如果存在家族性,则提示可能有遗传因素的影响。

Battie 等〔1〕报道对20对同卵双生者(年龄在36~60岁)进行研究后发现:研究对象IDD的程度和部位都呈现显著的家族性。

为了弄清这种家族性是源于遗传因素还是文化、习惯的传承,有学者对单卵双生者和双卵双生者进行了分类研究。

Sambrook 等〔2〕对86对单卵双生者和154对双卵双生者的脊柱进行MRI扫描后发现:遗传因素对IDD有显著的影响,且大于环境因素对IDD的影响,在腰椎尤为如此。

2与椎间盘退变相关的基因迄今为止,IDD的基因研究主要应用的是一种对候选基因进行分析的方法。

候选基因一般是在病变组织中表达异常或已知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及其同源基因。

神经根型颈椎病近10年的研究进展

神经根型颈椎病近10年的研究进展

新疆中医药.Xinji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0年第38卷第6期2020Vol.38No.6104神经根型颈椎病近10年的研究进展木巴拉克•开赛尔打米勇”(1.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摘要:神经根型颈椎病作为颈椎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发病率最高且逐年在递增,并在分布人群中呈现出低龄化的发病趋势。

通过阅读了近十年来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相关研究文献,从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中,多角度阐述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总结了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中的针刺、艾灸、推拿等。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针刺;研究进展1概况1.1概念及分型根据《中华外科杂志>[1]最新的专家共识可知,颈椎病是指患处的颈椎椎间盘以及相邻的椎间关节等生理结构产生不可逆转的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的机体病理改变存在,累及周围组织结构如通过颈部的交感神经、神经根、动静脉、脊髓等,并且出现相应的影像学结构改变和切合的临床表现的疾病。

按不同组织结构受累所引出的临床症状,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其他型这四种分型,其他型包括既往分型中的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病。

还有较罕见的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其中神经根型的患者相比其他分型占比较多,且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发作,疾病有自限性可恢复,若症状难以经休息自行好转,则需要介入接受治疗。

颈椎病是渐进发展的、反复发作的,漫长的病程会影响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和情绪,降低生活质量。

1.2临床表现经专家倒讨论,神经根型颈椎病一般较典型的临床表现为一侧或两侧上肢同时存在麻木、放射性疼痛,其不适放射感觉走向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手臂区域一致。

最开始患者能感知的症状为颈部的偶尔疼痛和发僵,在特定角度下甚至累及同侧肩部、胸背部疼痛,旋颈、咳嗽、深呼吸等会引起疼痛加重。

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研究进展

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研究进展

第十一章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研究进展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侯筱魁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是椎间盘的退变。

退变蕴涵了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为组织衰老,即随年龄而出现的改变的积累;另一方面,退变是指随着细胞或组织的退行性病理改变而出现的生物化学的改变,进而引起组织物理特性的衰变,并最终表现为功能的破坏和丧失。

在今天,对腰椎间盘退变及由其而引起的下腰痛的关注,已不仅仅局限于医学领域,更逐渐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据统计,70%的成年人在一生当中都经历过下腰痛的折磨。

目前已知许多因素都与椎间盘退变有关,包括遗传、环境、年龄、慢性长期负重、强体力劳动、肥胖、吸烟、酗酒、糖尿病等等,都被发现能够加速椎间盘的退变。

此外,退变也可继发于某些外科操作,如脊柱内固定、长节段融合、后路突出髓核摘除,经皮融核或激光减压有时也会诱发腰背痛和神经症状。

最近的实验研究焦点已经把目光放在了对未来的退变性椎间盘疾病的处理上。

建立一种可靠而容易重复的椎间盘退变模型而实现对其的系统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本章通过对文献的复习和归纳,对于目前的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建立方法和相关研究做一总结。

第一节实验动物的要求及选择首先,医学科研中应用的实验动物应该具备以下完整的资料:①品种、品系及亚系的确切名称;②遗传背景或其来源;③微生物检测状况;④合格证书及合格的饲育条件等。

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应当选择相应的合适的实验动物。

人类属于陆生脊椎动物门,相应的脊椎疾病动物模型的选择也必然局限于此范围内。

椎间盘退变的模型动物应该具备类似人类脊椎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建立的模型应该与人类的椎间盘退变相似和具有可比性。

而模型的可重复性和能够模拟再现人类疾病的客观规律也是基本要求。

目前已经使用并证实效果确切的椎间盘退变模型动物包括鼠、兔、羊、猪、狗、猴等。

鼠尾椎间盘常被用以制作退变模型,缘于其操作容易,对动物的损伤不大,但其对于人类的腰椎间盘疾病的代表性尚需商榷。

miRNA在经络病中的研究进展

miRNA在经络病中的研究进展

miRNA在经络病中的研究进展作者:刘柏彤蔡定均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2年第06期摘要:MicroRNA(miRNA),即非编码小RNA,是一种已知的调节动物和植物必需的生物过程。

经筋病是指由于气血运行失常而导致经络循行部位出现的各种病理表现。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发现,miRNA与经络病的关系密切,其异常表达可以导致病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同时调控miRNA的表达又可以起到延缓疾病发展以及治疗作用。

根据文献资料,整理出不同经络病与miRNA的关系,以期对临床诊断疾病及治疗疾病有所帮助。

关键词:miRNA;经络病;治疗;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2)06-0082-07MicroRNA(miRNA)是一种约含 22 个核苷酸非编码小RNA,主要通过直接与其靶基因mRNA结合,负向调控靶基因的表达,是一种已知的调节动物和植物必需的生物过程。

在动物体内,miRNA基因通过一系列酶的作用,经过初级RNA、miRNA前体的过程,最后变成成熟的miRNA[1-2]。

miRNAs的生物调控作用有着严格的时间和空间控制,它们的失调与许多人类疾病相关,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病变等[3]。

人类首次于2000年在研究中发现miRNA,它们存在于包括疼痛在内的几乎所有已知的生理病理过程中[4]。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发现,miRNA与经络病的关系密切,其的异常表达可以导致经络病的发生发展,同时调控miRNA的表达又可以起到延缓疾病发展以及治疗作用。

笔者根据文献资料,整理出不同经络病与miRNA的关系,以期有助于进一步研究经络病,揭示经络病的内在分子机制,为临床治疗疾病应用提供参考思路。

1 miRNA与经络病病理进展相关《素问·调经论》里面说到:“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经络在人体中纵横交错却又井然有序的分布,是运行气血的通道,是到沟通内外、协调阴阳、抗御病邪、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的作用。

Sox9对椎间盘退变的作用和调控机制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Sox9对椎间盘退变的作用和调控机制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Sox9对椎间盘退变的作用和调控机制的研究的开题报告椎间盘退变是目前普遍存在于中老年人的疾病,它的发生与发展影响了人体脊柱的功能,严重时可导致腰痛和神经损伤等症状。

因此,对椎间盘退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Sox9作为一个关键转录因子,已被证实在椎间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Sox9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以及其调控机制,以期为椎间盘退变的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首先,我们将介绍Sox9的基本概念。

Sox9是SRY盒家族中成员之一,也是一种关键的转录因子。

它被广泛表达于胚胎发育过程中,并被认为是肥大细胞前体细胞的关键转录因子。

此外,Sox9也在成体细胞中发挥重要生物学功能,例如在软骨和椎间盘中维持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Sox9在椎间盘中的作用。

研究表明,Sox9在椎间盘的细胞增殖和分化中起着关键作用。

在椎间盘干细胞中,Sox9促进了干细胞增殖,并促进了它们向软骨和椎间盘细胞的分化。

此外,Sox9还在椎间盘细胞的分化和成熟中发挥重要作用。

最近的研究表明,Sox9在椎间盘细胞中的表达与椎间盘退变的发生密切相关。

椎间盘组织中Sox9的减少可能是椎间盘疾病的一个关键因素。

最后,我们将探讨Sox9在椎间盘中的调控机制。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某些信号通路可以调控Sox9的表达,如BMP、Wnt和Notch信号通路。

此外,一些转录因子,如Runx2和HIF-1α也可以作用于Sox9的-Promoter区域,从而调节Sox9的表达。

另外,前线研究显示,非编码RNA已被证明是Sox9基因表达调节的重要因素。

总之,本文将重点研究Sox9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以及其调控机制。

我们将通过实验和文献综述等方法,对Sox9在椎间盘退变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深入探究,为椎间盘退变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和理论支持。

腰椎间盘退变的候选基因研究进展

腰椎间盘退变的候选基因研究进展
维普资讯
Fdn u a Un v M e S i i J d c
复 里 学报 ( 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医
45 6
腰 椎 间 盘 退 变 的 候 选 基 因 研 究 进 展
袁寒艳( 雷 玲( 综述) 审校)
( 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教研室 复 上海 2 012 0( ) 3
生物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发现在退变的椎间盘组织中存在i卜6noponenehietala等3副首次在芬兰人中研究id6基因多态性与腰背痛的关系发现il一6基因的外显子5上t15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椎问盘退变有关且携带等位基因a频率高的个体发病率高并且在启动子区域存在g1c和t一a表现为ggga联合表型时椎间盘源性腰背痛的易感性增加
( p rme t f Ocu a in lHe lh, c o l f b i He lh, d nUn v riy, h n h i 0 0 2) De a t n c p t a a t S h o Pu lc a t Fu a ie st S a g a 0 3 o o o 2
[ src] Thsrve u Abtat i e iw s mma i dt ec re ta v n e ng n t a tr flmb rds e e e a r e h u rn d a c so e ei fco so u a icd g n r— z c
to in,a d is c ndd t e e . The n lz d t ea in hi e we n g n oymo p im n u n t a ia e g n s n a ay e he r lto s p b t e e e p l r h s a d l mba r ds e e r to ic d g ne a in,wh c ssg iia m p r a n s r e n h u c p il o u a in ih i in fc nti o tnti c e nig t e s s e tb e p p lto .

椎间盘退变病因

椎间盘退变病因
分低位腰椎间盘突出也可牵涉至大 腿前侧引起疼痛。
4、跛行:患者行走距离增多时引起腰 背痛或不适,同时患肢出现疼痛麻 木或原有疼痛麻木症状加重,蹲位 或卧位片刻症状逐渐缓解。单纯、
间歇性。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五分。
5、腰部肌肉痉挛,脊柱四肢活动受限, 65%。 6、棘突、棘突旁压痛、放射痛,83.1%。 7、患肢发凉:也称为冷性坐骨神经痛, 骶1神经根受累较腰5神经根受累更易引起 患肢皮温降低,以足趾远端为著。
间盘细胞并非合成功能灭活,而是随着年龄老化和变性 合成异常的基质产物。如在纤维环的外层发现成簇的细 胞位于修饰的簇内基质区,形成绕细胞的球形基质或绕 细胞簇的簇间基质修饰,基质的周围主要是Ⅰ、Ⅱ、Ⅲ 和Ⅵ型胶原,甚至有的簇间基质区存在广泛的Ⅵ型胶原, 这些异常的细胞外结构与细胞外基质中已发生变化的蛋 白一起对细胞外功能发挥重要的局部调节作用,或介导 其他可溶性因子的作用,使椎间盘退变加速。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五分。
软骨终板外区浅层蛋白聚糖含量基本上
随着年龄和负重的加大而增加。但软骨 终板蛋白聚糖的增加将阻碍经终板途径 的S的扩散,从而影响了髓核的蛋白聚糖 的合成。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五分。
软骨蛋白聚糖具有阻止软骨钙化的功能。
软骨终板外区深层蛋白聚糖含量基本上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软骨蛋白聚糖 的减少,导致骨骺 明显增厚,过度增厚的骨板除阻碍髓核 的营养供应以外,还会使软骨终板的弹 性降低,削弱其吸收振荡和传递载荷的 能力。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五分。
6、内分泌
正常人椎间盘细胞与糖胺多糖分子结合能力是糖尿病
患者的15倍,糖尿病患者核心蛋白糖基化比率低,糖 侧链少,硫酸软骨素链长度轻度增加,硫酸角质素数 量减少,因而,糖尿病患者的椎间盘中含有大量的未 硫酸化的糖胺聚糖,使椎间盘的负电荷含量减少,其 维持水分的能力大大降低,进而影响了椎间盘的营养 渗透,加速椎间盘的退变。糖尿病患者末梢神经损害 后,椎间盘的营养进一步受损,由于感觉障碍,椎间 盘的自我保护和修复能力减弱,其间盘突出的易感性 明显增加。

早中期腰椎间盘退变机制及独活寄生汤治疗的研究进展

早中期腰椎间盘退变机制及独活寄生汤治疗的研究进展

早中期腰椎间盘退变机制及独活寄生汤治疗的研究进展作者:郭团茂行艳丽朱海云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9年第15期[摘要] 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引发多种腰椎退变性疾病,干扰患病人群的身体健康和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社会和家庭经济后果损失严重,因此椎间盘退变的机制探索一直是脊柱外科的研究重点。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研究报道的关于早中期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发病机制,同时也综述了独活寄生汤改善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机制,为中医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应力;炎性因子;凋亡;独活寄生汤[中图分类号] R74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9)05(c)-0041-04[Abstract] The degenerative changes of intervertebral disc cause a variety of lumbar degeneration diseases. These diseases seriously affect the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and also bring bad effects and great economic losses to the society. Therefore, the explor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disc degeneration has been the focus of research in spinal surgery.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studies on pathogenesis of early and middle stage degenerative changes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and the mechanism of improving the degenerative changes of intervertebral disc by Duhuo Jisheng Decoction was also reviewed. These will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CM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degeneration.[Key words] Degenerative changes of disc; Stress; Inflammatory factor; Apoptosis; Duhuo Jisheng Decoction椎间盘退行性改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导致脊椎退变性疾患在脊柱外科很常见,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1]。

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初级(师)_基础知识_真题_(附答案)

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初级(师)_基础知识_真题_(附答案)

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初级(师)资格考试试卷基础知识一、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脊髓位于()。

A.椎管内B.椎管外C.小脑下D.大脑下E.中脑下【答案】A【解析】脊髓在椎管里面,上端连接延髓,两旁发出成对的神经,分布到四肢、体壁和内脏。

脊髓的内部有一个H形灰色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

脊髓是许多简单反射的中枢。

2.关于人体标准解剖姿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B.两足并立C.足尖向前D.上肢垂于躯干两侧E.手掌朝向股部【答案】E【解析】人体解剖学姿势是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平视前方,两足并拢,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的两侧,掌心向前。

描述人体任何结构时,均应以此姿势为标准。

3.关节软骨的退变因素不包括()。

A.负荷过大B.过度使用C.适量的跑步D.撞击E.反复损伤【答案】C【解析】骨关节炎以继发性多见,继发性骨关节病指因某种已知原因导致软骨破坏或关节结构改变,日后因关节面磨擦或压力不平衡等因素而造成退行性变者,任何会引起软骨破坏或关节结构改变、关节面磨擦或压力不平衡的因素都会促发关节软骨的退变。

适量跑步不会引起软骨退变。

4.nm的中文是()。

A.微米B.纳米C.毫米D.厘米E.米【答案】B【解析】以下单位的缩写为:微米um、纳米nm、毫米mm、厘米cm、米m。

5.人体的平衡中枢位于()。

A.脑干B.间脑C.脊髓D.小脑E.大脑【答案】D【解析】小脑绒球小结叶和顶核是前庭结构向小脑的延伸部分,属于原始小脑,是人体的平衡中枢。

小脑前叶和后叶的蚓锥、蚓垂属于旧小脑,它接受脊髓小脑束传来的本体感觉,调节肌肉张力并维持身体姿势。

6.胸神经有()。

A.5对B.8对C.12对D.31对E.35对【答案】C【解析】31对脊神经中包括8对颈神经,12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1对尾神经。

探讨耳穴压豆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状的效果

探讨耳穴压豆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状的效果

探讨耳穴压豆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状的效果【摘要】目的探讨耳穴压豆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状的效果。

方法于2020年10月-2022年11月开展研究,将本院收治的88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44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

观察组实施耳穴压豆治疗腰椎间盘突,对比干预前和干预后的疼痛情况、腰椎功能。

结果观察组干预前后疼痛情况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腰椎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耳穴压豆改善腰椎间盘突症患者进行干预效果较佳,能显著降低术后疼痛程度,改善腰间盘突出功能[1]。

【关键词】耳穴压豆;腰椎间盘突出;改善腰椎耳穴压豆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耳穴上施加压力来达到治疗目的。

据说耳穴与身体的各个部位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刺激耳穴可以调节身体的功能,促进自愈能力[1]。

因此,有人提出耳穴压豆可能对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状有一定的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耳穴压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状的改善效果。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我们将评估耳穴压豆的疗效、可能的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限制[2]。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耳穴压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潜在作用,并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于2020年10月-2022年11月开展研究,将本院收治的88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44例。

观察组:年龄41-68岁,平均(56.5±3.3)岁。

对照组:年龄40-70岁,平均(57.2±3.7)岁。

本次研究耳穴压豆的传统中医疗法,据称可以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状。

纳入标准:①确定研究对象的年龄范围,例如18岁至60岁之间。

②明确腰椎间盘突的诊断标准,例如通过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或其他相关检查进行确诊。

③确定研究对象的症状严重程度,例如通过疼痛评分或功能评估工具进行评估。

④排除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其他疾病或病史,例如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椎间盘源性腰痛研究现状与治疗进展

椎间盘源性腰痛研究现状与治疗进展

椎间盘源性腰痛研究现状与治疗进展椎間盘源性腰痛是在对腰腿痛诊治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新疾病,一般认为是椎间盘内部结构和代谢功能出现异常,如退变、终板损伤或释放出其些因子,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严重腰痛。

临床研究表明,椎间盘源性腰痛占慢性腰痛患者的39%。

就其概念、发病机制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关于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概念所谓“椎间盘源性腰痛”从广义来上讲,是指与腰椎间盘退变有关的腰痛症状,当包括椎间盘内紊乱,椎间盘退行性病以及腰椎不稳。

1997年Bridwell确定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概念为[1]:椎间盘内各种疾病(如退变,终板损伤等)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功能丧失的腰痛,不伴根性症状,无神经或节段过度活动的影像学证据。

目前这个概念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发病机制髓核和纤维环的破裂:椎间盘纤维环破裂是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重要原因,在无神经根机械性压迫的下腰痛患者中,约40%与椎间盘纤维环破裂有关。

Osti 等对27例脊柱尸检标本(平均年龄31.5岁)中的135个腰椎间盘进行分析研究[2],将纤维环损伤分为外周型、环型和辐射型,髓核则分为正常、中度退变和严重退变。

对中老年患者,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的最常见病理基础是髓核变性致纤维环应力分布失衡,进而导致后部纤维环破裂,而病变椎间盘内高含量的炎性介质刺激窦椎神经末端的伤害感受器可导致剧烈疼痛。

但对于年轻的患者,特别是有剧烈运动史时,外周纤维环的物理损伤可能是导致疼痛的原因之一。

腰椎间盘的神经分布及发病机制:IDD发生与腰椎间盘神经分布相关密切。

腰椎间盘在纤维环外1/3处存在丰富的神经分布,正常情况下纤维环内1/3和髓核无神经分布。

纤维环前外侧由灰交通支支配,后外侧主要由窦椎神经分布。

石作为等研究认为部分椎间盘源性腰痛也具有牵涉痛的性质[3],其理由为腰椎间盘后部纤维环及后纵韧带受脊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交感神经可传递疼痛,脊神经节多极神经元的存在且能够传递疼痛。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细胞病理学研究进展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细胞病理学研究进展

在动 物实验 中, 将髓 核组织直接涂抹于硬膜外 腔内的神
经根 表面 , 以导致 神经根的功能形态异常及 血管异常 。突 可
出的椎 间盘组织可以诱发神经损伤 , T F 生于突出的椎 而 N 产
间盘 细胞 , 因此可 以推 断 T F N —d可能是椎 间盘 源性神经 根 病 的化学 介 质 , 并且 与神 经根 损伤 和坐 骨神经 痛有 关 。此 外, 使用 T F 【 N 一0阻断剂可 以延缓病情发 展和缓解症状 , 因此 推 断 T F 阻断剂可 以治疗坐 骨神经 痛 aah等 对 N一 。H ysi
的扩散 ; 细胞 功能调 节机 制 ; 遗传 学影 响 ; ② ③ ④衰 老 和老 化; ⑤机械性负荷。 1 椎 间盘基质内氧和营养素的扩散 . 1 除纤 维环 的外围部分 外 , 间盘 内细胞 不受血 管滋养 , 椎
仅通过基 质内部的弥散获取氧 和营养 , 因此具有适应 低氧和 营养 环境 的能力 。低位 腰椎 的椎 问盘厚度 在 lm左 右 , c 其 扩散 的路径要更长一些 。
部 的腰 痛 , 至少 4 %的慢性腰 痛都是 因此引起 的。椎 间盘源 0 性腰痛 的发病 机制有两个非常重要 的过程 ,p 间盘退行性 椎
变 和疼痛 伤害感受神 经 向椎 间盘 内浸润生长 。关于椎 间盘
退行 性变 机制的研究 迄今不过 短短 十余 年 , 但免疫 组化 、 原 位酶普法 、 原位杂交 和定 量图像分析等新技术 的相继 出现 为 研究 提供 了大量新 的方法 。神 经 的浸 润生长往 往并 发血管
下 降 , 运动 冲击 负荷 的耐受性 降低 , 对 从而打破 了髓核 与纤
维环 之间的力 学平衡 , 导致组织 的微损伤 和疼 痛 。这种微 并

椎间盘退变机制的研究

椎间盘退变机制的研究
武警 云 南总 队 玉 溪市 支队 卫 生队 温纪林
关键词 椎 间盘 退 变机 制
综述 陈扬 波 ① 审校 ( 玉溪 6 30 ) 5 10
椎 间盘退变 的确切原 因及机 制 目前 仍不 十分清楚 , 面 下 对 近期的研究情 况作一综合分 析。
1 退 变 椎 间 盘 的 改 变
现胶 原纤维横径 异质性 的存 在 , 发生 率在老 化和 退变组 为 其
5 % , 照组为 3 %。纤维性 长间隙胶 原可能 反映 了胞外 基 9 对 4
质 的重 构或纤维再 聚合之前 的纤维解 聚 的存 在 , 也反 映 了蛋
白多糖 再连结 的存 在 。而 胶原 纤维 横 径异 质性 则 与其 生物 机械功 能 的改变有 关 。 1 2 生物化 学改 变 . 胶 原和蛋 白多糖为 椎间 盘基质 的两种
显著 , 同时 , 随蛋 白 多糖 的度 下降 , 酸角质素浓 度却增加 。 硫 2 椎 间盘退 变机制 2 1 细胞凋 亡失衡 . 基 因 为生 物信 息 的载体 , 物 的许 多 生
板细胞凋亡增 加 , 细胞 密度 显 著减低 , 后软 骨终 板结 构 开 随
胶原 、 白多糖 和水 。基质 中胶 原 有 I、 Ⅲ 、 Ⅵ 、 蛋 Ⅱ、 V、 Ⅸ和 Ⅺ型共 7种 , 主要 与椎 间 盘 的弹性 强度 有关 而起 关键 作用 ; 蛋 白多糖 因其吸水特性 可保持椎 间盘 的高水压 , 是其 载重 负
荷 的基 础 。
1 1 病 理 学改 变 椎 间 盘退 变 后 , 形态 发 生 明显 改 变 。 . 其 Ot等 …在实验 中观察 到髓 核 内脊索 细胞 数 目逐渐 减少 , s i 代
主要 成 份 。椎 间盘 退 变 后 , 原 大 分 子 的 生 化 改 变 主 要 为 胶 胶

髓核细胞退变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

髓核细胞退变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

·综述·髓核细胞退变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李亚雄,韩硕,刘勇作者单位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山东青岛266000收稿日期2022-03-05通讯作者刘勇liuyongdr20@摘要髓核细胞(NPCs )退变模型对研究椎间盘退变(IVDD )病理机制和治疗策略有着重要意义。

对于退变严重的NPCs ,往往较难贴壁生长,而轻度退变的细胞,虽可体外培养,但难有显著的实验结果,因此通过不同的诱导手段构建有效的退变细胞模型,不仅可以提升实验的可信度,更能增加实验数据的说服力。

目前有较多诱导NPCs 退变的方法,但模型建立缺乏统一标准,且无系统性的总结。

因此,本文将从诱导NPCs 退变的方式、方法、模型效果评价指标等方面展开综述,并从物理、化学和生物工程等方面对不同建模方式进行了分类总结,旨在为筛选、评价有效的退变细胞模型建立方法,探究IVDD 治疗机制等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细胞模型;髓核细胞;方法中图分类号R741;R741.02文献标识码A DOI 10.16780/ki.sjssgncj.20220197本文引用格式:李亚雄,韩硕,刘勇.髓核细胞退变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4,19(1):41-44.椎间盘退行性疾病(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IVDD )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病和多发病,其引起以颈肩痛、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给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

IVDD 与衰老、遗传易感性、体重、高负荷工作和吸烟等因素直接相关[2]。

对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 ,IVD )髓核细胞学、生物学等研究的深入及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进展,使人们对IVDD 的治疗提出新的思维,力图从细胞、分子、基因的层面改变IVD 退变的自然史,延缓或逆转IVD 退变,从而减少IVDD 的发生[3]。

针灸治疗腰间盘突出原理

针灸治疗腰间盘突出原理

针灸治疗腰间盘突出原理针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腰间盘突出是指椎间盘的变形或破裂,使腰椎间盘的某些组织物质突出至椎管内,压迫或刺激脊髓或神经根,从而引起疼痛、感觉异常、活动受限等症状。

针灸治疗腰间盘突出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祛痹通络:中医认为,腰痛是由于气血瘀滞、痹阻经络所引起的。

针灸能够刺激局部穴位,激活周围经络,促进气血循环,疏通经络,缓解痹痛。

2. 活血化瘀:针灸能够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组织供血,增加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帮助破坏组织和废物的排出,减少炎症反应,有助于治疗组织损伤和瘀血引起的疼痛。

3. 舒筋活络: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减轻肌肉的痉挛和紧张,缓解局部的压力,放松腰部的肌肉和筋膜,增加腰椎的稳定性,减轻腰椎间盘的压力。

4. 促进退行性改变的修复:针灸可以促进腰椎间盘内生理代谢的恢复,减轻衰老过程中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化,通过刺激穴位,增加局部的营养供应,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和合成,改善组织结构,减缓退行性改变的进程。

5. 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调整体液平衡,增强机体的自我调节和抗病能力,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的自愈能力。

总的来说,针灸治疗腰间盘突出的原理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局部的气血循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促进组织修复和病理生理过程的恢复,减轻疼痛、改善症状,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针灸治疗腰间盘突出通常结合其他的中医疗法,如中药内服、外用药、拔罐等,综合调理机体,提高疗效。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治疗的效果会因人而异,针灸治疗腰间盘突出时应该针对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针灸方案,并在专业的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以确保安全有效。

针灸在腰椎间盘症术后遗症疼痛治疗中的效果评价

针灸在腰椎间盘症术后遗症疼痛治疗中的效果评价

针灸在腰椎间盘症术后遗症疼痛治疗中的效果评价一、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症术后遗症疼痛的机制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人体自身功能的治疗方法,常用于各种慢性疼痛的治疗中。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症术后遗症疼痛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缓解炎症:术后遗症疼痛往往伴随着明显的炎症反应,而针灸能够通过调节体内的免疫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从而减轻炎症反应,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2. 调节神经系统:腰椎间盘症术后遗症疼痛通常与神经系统的异常活动有关,而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减轻疼痛和其他不适症状。

3. 促进循环:针灸可以通过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和神经递质的释放,来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康复,对术后遗症疼痛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临床研究关于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症术后遗症疼痛的证据1. 一项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的研究发现,针灸在治疗腰椎间盘症术后遗症疼痛中有着显著的效果。

该研究纳入了14个随机对照试验,共计1367名患者,结果显示针灸治疗组相比对照组,在疼痛缓解、功能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优势。

2. 另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表明,针灸联合临床常规治疗,能够显著提高腰椎间盘症术后遗症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功能,同时减少止痛药的使用,对患者的长期治疗效果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症术后遗症疼痛的临床应用在实际临床中,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症术后遗症疼痛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般而言,腰椎间盘症术后遗症疼痛的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术后迅速进行针灸治疗,可以有效减轻术后的疼痛和不适感,促进患者的康复。

针灸治疗还可以作为患者长期的康复护理手段,通过定期的针灸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日常生活功能,减轻疼痛的困扰。

四、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症术后遗症疼痛的安全性总体上来看,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症术后遗症疼痛的安全性是较高的。

针灸治疗的穴位选择和针刺技术都需要高度的专业技能,因此在接受针灸治疗时,患者需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合格的医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与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
椎间盘是脊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退行性变是一种疾病,且
它可能与神经、免疫和内分泌系统有关。

随着近年来的研究,人们
对其发病原因及相关生物学机制的认识也日益深刻。

本文将针对这
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1. 神经系统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
神经系统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痛是椎间盘退变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它的发生与神经的参与密切相关。

神经末梢可通过突触传递疼痛信号,并在脊髓通路中转递至脑
进行疼痛的感知和处理。

椎间盘退变时,不仅可导致神经末梢的机
械压迫,还可引发化学因子和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疼痛的发生。

另外,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PNMT)
等分子也与椎间盘退变有关。

多项研究发现,NGF和PNMT的表达与
椎间盘退变程度呈正相关,在退变严重的椎间盘中它们的含量明显
增加,后者甚至可诱导椎间盘内基质细胞分化为成纤维细胞而加速
退变进程。

2. 免疫系统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
免疫系统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状态和免疫功能中发挥着重要的
作用。

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免疫系统在椎间盘退变中也有着重要
作用。

与疼痛相关的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如单核细胞、T细胞、
IL-1、IL-6、TNF-α等不仅在椎间盘组织中存在,而且可能是椎间
盘退变进程中引起炎症反应和疼痛敏感的关键因素。

椎间盘退变时,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可能会活化免疫细胞并在细胞水平上影响炎症
反应。

细胞因子的影响作用于子宫颈组织,可能会影响组织因子生
成和作用。

此外,在椎间盘退变中,自身免疫和炎症反应也被认为是一种
重要因素。

自身免疫相关的细胞或因子,如自身免疫抗体、HLA-
DRB1、IL-1、IL-6等都曾被发现与椎间盘退变有关。

内环境中的刺
激可导致免疫细胞激活,免疫细胞的活化可能促进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导致椎间盘组织损伤及退变。

3. 内分泌系统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
内分泌系统是维持全身代谢平衡及生理功能的重要调节系统。

当身体体内发生变化或外界环境受到影响时,内分泌系统会发挥作
用以保持稳定。

研究表明,内分泌系统在椎间盘退变中也有着重要
的作用。

如角质素、雌激素、雄激素、维生素D等内分泌因子,均
可能参与椎间盘退变的发生过程。

其中,雌激素在椎间盘退变中起重要作用。

雌激素在体内存在
较高水平时,可抑制TNF-α的释放、通过对细胞活性氧的调节,减
轻椎间盘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从而起到抗炎、抗氧化的作用。


果发现,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或雌激素受体缺乏,极易引起椎间盘
突出、退变等相关疾病的发生。

椎间盘退变常常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神经、免疫、内
分泌系统对椎间盘退变均有着重要作用。

综合以上研究,我们可见,提高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免疫机制的重要性,有望为椎间盘退
变的预防和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