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权交易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简介
省部共建? 不,我们是部省合建! 全国仅14所!
![省部共建? 不,我们是部省合建! 全国仅14所!](https://img.taocdn.com/s3/m/e41760b1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6b.png)
省部共建?不,我们是部省合建!全国仅14所!作者:嘉鱼来源:《求学·志愿填报版》2022年第01期为支持和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教育部于2018年启动部省合作共建工作,即采用部省合建的新机制、新模式,在尚无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份,重点支持河北大学、山西大学、内蒙古大学、南昌大学、郑州大学、广西大学、海南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西藏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共14所高校建设。
入选的这14所高校皆是区域内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基础良好、办学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引领带动和中心辐射作用。
其中,郑州大学、新疆大学、云南大学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B类,南昌大学、贵州大学、广西大学等9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重点发力优势特色学科;山西大学和河北大学两所“双非”院校也不遗余力求发展、寻突破,开拓新征程。
部省合建高校的启动,初衷旨在破解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不平衡的难题,是地方高校缩短与国内一流大学差距的战略性机遇。
也可以说,这14所地方高校背负着整个省份的期待,是“全村的希望”。
省部共建与部省合建的区别:省部共建大学是指国务院相关部委(教育部及其他国家部委)与相关省份共建高校,主要为3类:“双一流”建设高校,部分实力较强的省属大学,具有行业特色优势的大学。
“省部共建”坚持“以省为主”的原则,“共建”后学校依然是省属,省政府要投入更多财力支持高校建设。
“地方政府要出钱”的规定,在多所高校的共建协议中都出现过,至于是否真正得以落实,有赖于各省财政能否负担得起。
部省合建的14所学校全面享受和教育部直属高校同等待遇。
“部省合建”是“以部为主”,高校可以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支持。
教育部把这些学校列入部属高校序列,相当于一种准部属高校身份。
这些学校也可以叫作部建高校,这是一块金字招牌。
河北大学院校简介:学校始建于1921年,初名天津工商大学。
1933年,学校更名为天津工商学院,其后,学校历经私立津沽大学、国立津沽大学、天津师范学院、天津师范大学的不同时期。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碳排放权现货远期交易规则.docx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碳排放权现货远期交易规则.docx](https://img.taocdn.com/s3/m/d502aeac172ded630a1cb609.png)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碳排放权现货远期交易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促进湖北碳市场健康发展,服务控排企业履约,规范碳排放权现货远期交易行为,保障市场参与人权益,根据《湖北省碳排放权管理和交易暂行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交易中心”)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湖北碳排放权现货远期交易提供交易、结算、履约和信息等市场管理、中介服务。
第三条第二章交易时间、交易品种交易中心周一至周五开市(国家法定节假日及交易中心公告的休市日除外):早市09:30——11:30,午市13:00——15:00o第四条现货远期交易的标的物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及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发的在市场中有效流通并能够在当年度履约的碳排放权。
湖北碳排放权配额现货远期交易代码为HBEA+年月。
第五条现货远期交易的报价单位为元(人民币)/吨,最小变动价格为0・01 元人民币,最小交易单位为1手,每手代表的标的物标准为100吨,最小履约单位为1手,并以1手的整倍数递增。
第三章市场参与人第六条国内外机构、企业、组织和个人(第三方核证机构与结算银行除外), 均可参与交易中心标的物的现货远期交易。
第七条交易中心根据标的物现货远期交易的特点,对市场参与人的财务状况、相关市场知识水平、投资经验以及诚信记录等进行综合评估,选择适当的市场参与人参与标的物现货远期交易。
第八条市场参与人须在交易中心指定结算银行开立资金账户,并向其在交易中心申请开立的交易账户存入资金,用以保障交易保证金及各项费用的支付。
第九条市场参与人应妥善保管交易账户和密码,不得将本人的账户提供给他人使用。
市场参与人账户下发生的所有行为,均视为市场参与人的自主行为。
第十条市场参与人应保证提交的交易账户开户资料真实、有效、准确、完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市场参与人应依法纳税并向交易中心缴纳交易服务费。
因标的物价格的变化、标的物未及时转让等引起的风险和损失,由市场参与人自行承担。
学科群建设方向和领域信息供参考
![学科群建设方向和领域信息供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26948762d0d233d4b14e69ef.png)
:学科群建设方向和领域信息(供参考)一、现代服务业学科群(省级)本学科群以应用经济学(省级重点特色学科)、工商管理(省级重点特色学科)为主干学科,以法学(省级重点培育学科)、统计学(省级重点培育学科)和管理科学与工程(校级重点学科)为支撑,学科间交叉融合、协同共生,了完整的现代服务业学科知识和专业体系,学科方向包括现代服务业宏观运行机制研究、现代服务业微观主体行为研究、行业运行规律与策研究以及现代服务业技术支撑研究等,学科专业基本涵括了所有与现代服务业相关的经管文法专业。
同时,本学科群以1个国家级研究平台、5个省级科研平台(智库)、6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和15个二级院系为基础,8个省级优秀中青年科研创新团队和省级教学团队为核心,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试点项目等一批国家级、省级教学质量工程和20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为抓手,突出学科间及学科方向间的交叉融合和协同共生,夯实了学科群建设的基础,提升了学科群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增强了学科群的协同创新能力、学术影响力和服务能力。
本学科群八大方向各自的研究领域、优势与特色是:研究方向1:现代服务业与转型升级研究领域:现代服务业的理论与、现代服务业的路径与机制、结构转型升级等。
优势:本研究方向拥有现代服务业研究院、经济研究中心、地方税收研究中心、县域经济研究院、新农村研究院等多个学科平台,经济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两个省级品牌专业。
近五年,承担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省府、省直部门及地方委托的转型升级领域项目10余项,经费超过300万元,在《经济》等权威期刊公开发表学术3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多项研究成果得到省部级领导批示,承担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培训1000余人次。
特色:(1)转型升级研究特色突出。
借助平台资源,重点围绕现代服务业指数测度,中部地区转型升级路径与机制、农业等开展系列研究,研究成果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2)协同创新机制效果良好。
上海联交所提出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五点建议
![上海联交所提出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五点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ec2d8dc3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1c.png)
图1: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体系二、碳金融市场发展研究(一)碳金融概述伴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衍生出了大量金融需求。
国际市场中,碳金融市场和碳交易市场是同步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碳交易市场的充分发展是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碳交易市场的做强做大为碳金融市场提供强有力支撑。
碳金融市场是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方向和本质需要。
(二)发展碳金融市场的必要性通过发展碳金融市场、推动碳交易市场发展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这既是外部要求也符合内在需求驱动。
一是面临的减排形势异常严峻。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生产制造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带来了严重后果。
我国在产业链日趋完善、制造加工能力与日俱增的同时,也成为世界碳排放的第一大国。
二是现行行政手段为主调控节能减排不可持续。
我国目前的调控减排以行政手段为主,经济手段为辅。
由于目前阶段环境保护尚未达到“自我造血”的阶段,仍需依赖财政投入,相应加重了地方财政负担,具有不可持续性。
三是经济手段调控中碳金融市场助力减排更具优势。
通过经济手段调控减排,主要有碳税、基于碳排放权产生的碳金融市场。
其中,基于碳排放权的碳金融市场,可以很好地解决碳税不够灵活的问题,借助经济手段逐步取代行政手段的方法来助力节能减排。
(三)发展碳金融市场的可行性我国已具备发展碳金融市场的基本条件,以上海为例,具备以下四大优势。
一是金融市场齐备优势。
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依托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上海已经成为全球金融市场发展格局最为完备的金融中心城市之一,金融市场门类齐全,交易活跃,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二是金融对外开放前沿优势。
发展碳金融需要与国际合作保持紧密联系,上海近年来在金融方面开放优势凸显。
三是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优势。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设立为上海碳金融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是金融人才集聚优势。
碳金融是综合经济、金融、环境科学、生态保护等多个学科的跨学科领域,发展碳金融需要大量跨学科、专业性人才。
协同创新中心发展现状及探究
![协同创新中心发展现状及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e56b4353856a561253d36f02.png)
协同创新中心发展现状及探究作者:李一辰孙玲王雅楠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08期摘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针对科学研究、学科融合发展、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全面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的战略改革。
本文针对协同创新中心发展现状,以机制体制、人才培养及队伍建设、纵深发展展开研究,建议协同创新中心突破机制体制壁垒建立伙伴关系,形成创新共同体以保证其能长期稳定的运行,推进高校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关键词:协同创新;伙伴关系;创新共同体一、“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背景介绍“2011计划”是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启动的第三项国家工程,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深化高校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
该计划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1]明确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原则及重要任务,并对通过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提出“2011协同创新中心政策支持意见”,充分给予中心在机制体制改革、人事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展优先权、自主权。
通过认定的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为38家,覆盖 14 个省份,且基本分布在中、东部地区。
京(9)、苏(5)、沪(4)、湘(3)、浙(3)5 省(直辖市)占据 24 席,川、鄂、闽、津、陕各占 2 席,辽、豫、黑、皖各占 1 席。
[2]根据重大需求划分,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涵盖量子物理、司法文明、化学化工、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军民共建等多个国家发展重大需求领域。
协同创新中心作为一个创新综合体,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及政府功能部门整合,将支持政策、科研实力和生产工厂一体化。
在创新环境、创新能力、创新实力上,都是高度匹配,是目前较为前沿的的协同创新模式。
碳排放交易系统建设
![碳排放交易系统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96d181a8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64.png)
碳排放交易系统的故障处理与安全防范
01
02
03
总结词
及时响应故障,保障系统 安全
故障处理
建立故障响应机制,对突 发的系统故障进行及时处 理,同时分析故障原因, 避免类似故障再次发生。
安全防范
采取多层次的安全措施, 包括访问控制、加密传输 、数据备份等,确保系统 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碳排放交易系统的性能优化与升级策略
THANKS
感谢观看
社会可行性
探讨碳排放交易系统是否符合国家及地方政策导 向,能否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可,以及可能 产生的社会影响和风险。
03
碳排放交易系统设计
碳排放交易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
架构设计
碳排放交易系统需要一个稳健、可扩 展的架构,包括前端、后端和数据库 等主要组成部分。
前端设计
前端负责与用户交互,应设计成易于 使用、响应迅速的界面。
碳排放交易系统运行与维护
碳排放交易系统的运行环境与维护方案
总结词
优化运行环境,提高维护效率
运行环境
碳排放交易系统的运行环境应具备稳定、安全、灵活的特点,能够 支持不同场景的碳排放交易,同时方便管理员进行监控和管理。
维护方案
制定详细的维护计划,包括定期检查、性能监控、故障排查、安全防 范等措施,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
供需关系决定。
定期审查和调整
政府定期审查碳排放交易系统的 运行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以确保其有效性。
02
碳排放交易系统建设需求分析
碳排放交易系统建设的需求调研
政策背景
了解国家及地方政策对碳排放交易的支持力度,分析政策走向及 其对碳排放交易的影响。
企业需求
调查企业对于碳排放交易的认知程度,了解企业参与碳排放交易的 意愿和需求。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词、事迹、话题、金句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词、事迹、话题、金句](https://img.taocdn.com/s3/m/6be36264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21.png)
5 、欣欣田间麦——徐淙祥
颁奖词:饿过,所以懂得温饱。拼过,才更执着收获。种了一 辈子庄稼,现在赶上了好年景,禾苗在汗水中抽穗,稻麦在农 机下归仓。珍惜陇亩颗粒,心怀天下仓廪。你是泥土上的黄牛, 夕烟下的英雄。
为了种好粮,俺能不要命
事迹:1972年,高中毕业的徐淙祥回到家乡。“为了种好粮, 俺能不要命”,进行高产试验时,他从早到晚蹲在田里,用放 大镜观察小麦长势和虫情,用笔记本记录风速雨量……就这样, 他的农田平均亩产1000斤,还将50多年的种地经验分享给村民。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佳农民、全国种粮标兵、全国科技兴村 带头人。 中央文明办发布12月“中国好人榜”,徐淙祥被评为 “敬业奉献好人”。2022年9月14日,“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 能大赛(种植能手)在山东省乐陵市落幕。安徽的徐淙祥获得 第一名 。2022年12月,被评为2022年度安徽“十大新闻人物”。 2023年1月,获得“2022三农人物年度致敬种粮人”荣誉称号。
5 、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他自认渺小, 却塑造了伟大。 (感动中国给予“微尘”的颁奖词)
精华语录15则
6 、他们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是“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他们有人“烹煮焦虑和苦涩, 端出温暖和芬芳”,有人“矗立在死神和患者之间”,有人“以凡人之力,书写一段传奇”……(人 民日报)
精华语录15则
1 、如果你要质疑崇高,请先做到崇高。
2 、我对“感动”最直接的理解,就是能让人心里一热,浑身一震,是产生行动的欲望。感动可 以很震撼、很宏大,也可以很微小、很温暖,是细细地下着的雨,是默默地流着的泪。感动, 让我们看到,这世界除了硬邦邦的规则,干巴巴的关系,赤裸裸的利害,还有很多柔软的东西。 (感动中国主持人 敬一丹)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钢铁行业)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钢铁行业)](https://img.taocdn.com/s3/m/70d5ee78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57.png)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钢铁行业)我国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增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相对粗放。
为保持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的一致性、推动经济运行模式转变、服务经济转型,大力发展低碳金融、发挥碳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作用刻不容缓。
为了利用市场机制实现最低成本节能减排、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兑现碳达峰碳中和庄严承诺,我国引入了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强制性要求控排企业进行碳排放额度交易及履约,并出台相应的法律作为保障。
基于我国以煤电为主的能源结构、行业规模化程度较高、产品单一且数据基础比较好等方面考虑,此次全国碳市场成立初期只纳入了一个电力行业。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第一个履约周期为今年全年,纳入发电行业中的重点排放单位共2162家,覆盖配额规模约为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一经启动便取代欧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从市场结构、纳入行业、温室气体定义、配额分配、交易运行情况等方面对全国碳市场进行阐述之后,我们认为从目前全国碳市场所处发展阶段来看,当前较为突出的问题在于控排企业节能减碳的意愿和管理碳资产的意识都还不够强烈,缺乏主动性,参与碳交易的动机仅仅停留在初级的履约层面,且总体上碳市场还不具备反映市场规律的功能,价格发现功能缺失,也尚未能够有效发挥资源优化配置作用。
但随着碳市场的进一步系统化和制度化,“十四五”期间纳入行业范围扩大为8个高排放行业仍可期待。
风险关注1.控排企业缺乏减排主动性; 2.单一行业导致市场同质化严重; 3.仅限控排企业参与交易导致市场流动性不足。
全国碳市场建设过程我国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增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相对粗放。
为保持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的一致性、推动经济运行模式转变、服务经济转型,大力发展低碳金融、发挥碳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作用刻不容缓。
为了利用市场机制实现最低成本节能减排、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兑现碳达峰碳中和庄严承诺,我国引入了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即碳市场,强制性要求控排企业进行碳排放额度交易及履约,并出台相应的法律作为保障。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绩效评价探索——以部分高校协同中心评价实证研究为例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绩效评价探索——以部分高校协同中心评价实证研究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24954c6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49.png)
根据各中心的类型、研究方向等情况分组,组内交叉相互 评估评审。要求各中心登录网络平台审阅同组其他中心的自评 报告书及支撑材料,并在规定期限内组织 3 名以上业务型的专 家开展现场核实,考察受检中心的运行管理情况、核验支撑材 料,对于材料中出现的明显与中心研究领域无关、权属完全不 属于中心的成果,以及杜撰假合同和提供虚假经费到账证明等 弄虚作假的情形,及时提出整改要求,一并写入交叉评审报告 并签字确认。教育主管部门将随机检查交叉评估评审质量。 3.2.2 会议现场评审打分
以项目需求和关键技术创新为牵引,充分发挥创新中心高 效配置资源的平台作用,聚集牵头高校与协同单位,在共建产 学研合作基地基础上,协同学校内部、各类平台、上下游项目 之间的互补和可持续发展,组成科技创新团队,学科优势互 补,联合攻关,实现协同共赢[2]。 5.2.3 加强中心各主体交流协同,促进人才共同培育
一是以转变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在办学模式、育人方 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合作办学、服务社会等方面给学校 予更多的自主决策空间,增强学校办学活力。上级主管部门应 给予协同中心的协同合作放行,制定有力政策扶持机制、体制 改革方案。例如,打破内部机制障碍举措,保障国内外高质量 的合作交流;按照“风险共担,成果共享”原则,鼓励社会资 本参与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并落实好相关优惠政策。
列举成果与中心研究方向相关性不强,存在较多成果拼凑。 虽然立项时按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 3 类进行建 设,但从建设过程和成效来看,中心没有很好地按定位来进行建 设,科学前沿中心没有取得多少前沿创新成果,行业产业、区域 发展中心服务国家、地方重大需求能力不足,贡献度不高。
4.3 协同创新机制有待健全完善
双碳目标下地方财经类高校双碳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北经济学院低碳经济学院为例
![双碳目标下地方财经类高校双碳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北经济学院低碳经济学院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ede40982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27.png)
2024年4月第21卷 第4期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Apr.2024Vol.21 No.4双碳目标下地方财经类高校双碳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北经济学院低碳经济学院为例黄锦鹏(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摘 要: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地方财经类高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复合型财经人才的使命和任务,应结合学校财经类专业优势,积极培养双碳人才,服务地方实现双碳战略目标。
当前高校双碳人才培养存在师资力量不足、专业及课程建设滞后、学科交叉融合困难等诸多问题,湖北经济学院在国内较早设置了低碳经济学院,并开设双碳相关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构建、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建设、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为地方财经类高校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双碳人才培养经验,对于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双碳目标;人才培养;地方财经类高校;高等教育基金项目:湖北经济学院教研项目“学院制模式选择及运行机制研究——以低碳经济学院新机制学院为例”(2018042);湖北经济学院教学成果培育项目“绿色发展理念下低碳经济类专业方向设置、建设及其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研究”作者简介:黄锦鹏(1989- ),男,河南信阳人,湖北经济学院低碳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碳市场、碳金融与气候变化经济学。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是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战略抉择,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场变革对双碳人才提出了“量”和“质”的双重需求。
当前国家层面“1+N+X ”的双碳政策体系已初步形成,地方层面已有20多个省市相继发布了当地的碳达峰行动方案。
2022年4月24日,教育部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该方案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双碳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角度对高校双碳人才培养做出了工作部署[1]。
碳排放交易系统建设
![碳排放交易系统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bbacd8c5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b2.png)
通过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 挑战,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03
碳排放交易系统架构与技术实 现
系统架构设计
基础设施层
提供计算、存储和网络等基础 资源,为上层建筑提供稳定、 高效的支持。
服务层
提供各种业务服务,包括碳排 放权交易、数据监测与报告、 企业协作等。
架构概述
碳排放交易系统架构应包括基 础设施层、数据层、服务层和 应用层。
背景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 ,各国纷纷出台政策限制碳排放 ,碳排放交易系统作为一种有效 的减排手段逐渐受到关注。
碳排放交易系统的重要性
01
02
03
促进减排
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分配碳 排放权,可以激励企业采 取更环保的生产方式,减 少温室气体排放。
推动绿色发展
碳排放交易系统可以引导 资金流向绿色低碳产业,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 升级。
推动技术创新
加大对碳排放交易相关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提高系统的技术水平和 稳定性。
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碳排放交易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 我国碳排放交易系统的建设和发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信用风险防控
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对参与碳排放交易的各方进行信用评估和管 理,降低信用风险。
技术风险防控
加强技术研发和投入,提高碳排放交易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防止 技术故障和数据泄露等风险。
05
碳排放交易系统推广与应用前 景展望
推广策略制定
01
制定长期推广计划
明确推广目标、时间表和里程碑 ,确保系统建设的可持续性和稳 定性。
将碳排放权作为一种金融资产,为绿色金融提供新的投资机会和风 险管理工具。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0025e49a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aa.png)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2.18•【字号】鄂政办发[2013]9号•【施行日期】2013.02.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鄂政办发〔2013〕9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3年2月18日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41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办气候〔2011〕2601号)要求,为扎实推进我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推动运用市场机制以较低成本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建设“五个湖北”的总体要求,根据国家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总体部署,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以建立反映资源稀缺性和资源价值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为核心,以健全科学、公平的碳排放权分配、温室气体报告、核查体系为支撑,以强化监管和规范交易为保障,以实施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为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建立要素明晰、制度健全、交易规范、监管严格的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国家指导、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工作目标。
2013年一季度,完成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编制及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研究设计工作。
2013年上半年,制定出台《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完成包括管理体制、配额分配、交易平台、核查报告等在内的体系建设。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来了,这些高校已先行一步,2060研究院也来了!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来了,这些高校已先行一步,2060研究院也来了!](https://img.taocdn.com/s3/m/9ca28e77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93.png)
◆ 近⽇,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动⽅案》,聚焦2030年前碳达峰⽬标,对推进碳达峰⼯作作出总体部署◆ 《⽅案》提出了⾮化⽯能源消费⽐重、能源利⽤效率提升、⼆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等主要⽬标◆ 将碳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重点实施“碳达峰⼗⼤⾏动”:能源绿⾊低碳转型⾏动节能降碳增效⾏动⼯业领域碳达峰⾏动城乡建设碳达峰⾏动交通运输绿⾊低碳⾏动循环经济助⼒降碳⾏动绿⾊低碳科技创新⾏动碳汇能⼒巩固提升⾏动绿⾊低碳全民⾏动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动等◆ 《⽅案》中⾼校被赋予什么重任?详情见下:2030年前碳达峰⾏动⽅案⼀、总体要求(⼀)指导思想。
……(⼆)⼯作原则。
——总体部署、分类施策。
……——系统推进、重点突破。
……——双轮驱动、两⼿发⼒。
……——稳妥有序、安全降碳。
……⼆、主要⽬标“⼗四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业能源利⽤效率⼤幅提升,煤炭消费增长得到严格控制,新型电⼒系统加快构建,绿⾊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应⽤取得新进展,绿⾊⽣产⽣活⽅式得到普遍推⾏,有利于绿⾊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进⼀步完善。
到2025年,⾮化⽯能源消费⽐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产总值能源消耗⽐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产总值⼆氧化碳排放⽐2020年下降18%,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五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进展,清洁低碳安全⾼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重点耗能⾏业能源利⽤效率达到国际先进⽔平,⾮化⽯能源消费⽐重进⼀步提⾼,煤炭消费逐步减少,绿⾊低碳技术取得关键突破,绿⾊⽣活⽅式成为公众⾃觉选择,绿⾊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
到2030年,⾮化⽯能源消费⽐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产总值⼆氧化碳排放⽐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标。
三、重点任务将碳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重点实施能源绿⾊低碳转型⾏动、节能降碳增效⾏动、⼯业领域碳达峰⾏动、城乡建设碳达峰⾏动、交通运输绿⾊低碳⾏动、循环经济助⼒降碳⾏动、绿⾊低碳科技创新⾏动、碳汇能⼒巩固提升⾏动、绿⾊低碳全民⾏动、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动等“碳达峰⼗⼤⾏动”。
基于PEST-SWOT复合式矩阵的安徽省产权市场与公共资源交易市场融合发展分析
![基于PEST-SWOT复合式矩阵的安徽省产权市场与公共资源交易市场融合发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92753d3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16.png)
基于PEST-SWOT复合式矩阵的安徽省产权市场与公共资源交易市场融合发展分析作者:杨毅方刚来源:《产权导刊》2023年第12期摘要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产权市场与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开始诞生并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本文介绍了两类市场的基本概念与现实背景,以及国内两类市场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及安徽省内发展现状,并着重利用PEST-SWOT复合式矩阵模型对安徽省两类市场融合发展进行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PEST-SWOT模型;产权市场;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安徽省;融合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如火如荼,国企改革行动不断深化,产权市场已经从最初的服务国资走向更深层次的全要素交易领域,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也将各类资产转让、农村产权、知识产权、技术产权等更多要素资源的纳入平台进行交易。
通过两类市场的深度融合打造综合性要素和资源交易市场,已经成为建设我国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全新发展模式。
一、新时代产权市场与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的基本内涵(一)两类市场的基本概念产权市场是通过物权、股权、债权以及知识产权等各类产权交易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市场,其形成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各种产权明晰分离和重新分配,经济主体之间需要通过交易来完成资产重组和优化配置,我国房地产、股票、债券等领域产权交易市场取得突破性进展。
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则是为土地使用权、矿业资源、公共设施、政府采购等各类公共性资源提供交易服务的市场,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的建筑有形市场,直到21世纪初我国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公共资源的投资规模和质量得到极大提升。
(二)两类市场的相关性和差异性两类市场都是基于各种要素资源的交易市场,以追求社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作为共同目标,但是由于不同交易要素的特殊性、复杂性,两类市场也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产权市场伴随国资国企改革应运而生,运营主体大多为国企属性的产权交易机构,具有营利性、多样性、流动性等资本市场基本属性,而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是由政府主导整合建设,主要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作为服务主体,为各级政府的公共产品交易提供政务服务,具有明显的行政性和公益性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排放权交易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简介作者:
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2年第02期
為遵循湖北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精神,响应湖北省建立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促进区域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迫切需求,2012年5月由湖北经济学院牵头,协同多家单位,组建“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
2017年12月中心建设期满,评估结果为“优秀”。
2015年中心开设湖北省第一个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本科专业,2018年成立全国第一个低碳经济学院;同年中心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是湖北省属高校中第一个入选该索引的智库。
2020年10月,《光明日报》头版报道了中心为打造全国碳市场的“湖北样板”做出的贡献。
2021年7月,中心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启动仪式上主办首届“碳市场论坛”。
2022年2月,教育部公布2021年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名单,本中心名列其中,湖北经济学院为建设主体。
历经十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心已成为本领域重要的科学研究高地、学科建设平台、人才培养基地和核心智库,有力地支撑了政府决策和行业产业发展,社会影响力迅速提升,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
在支撑湖北碳交易试点建设、服务全国碳市场、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打造学术共同体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和进展。
一、协同创新体推动机制体制创新
中心依托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统计学等学科优势,联合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北省生态环境厅、湖北省统计局、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武汉分中心、湖北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等10余家来自政府、高校和企业单位构建校内和校外相互支撑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
围绕碳排放权交易,构建“政府主导—高校支撑—企业应用”协同创新模式,有效整合资源,发挥协同优势,推动学科融合,切实推进了碳排放权交易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二、人才汇聚筑牢协同育人基础
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任务为牵引,汇聚人才团队,现有专兼职人员87名,其中国家级人才3人、湖北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2人、湖北省“楚天学者”5人、“楚天学子”10人、产业教授3人、“彩虹学者”1人。
拥有“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碳排放权交易对重点行业的影响研究”2个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现代服务业”“区域经济发展与碳中和”2个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
中心实行“中心+学院”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协同单位共同致力于培养碳排放权交易和碳中和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已培养本科毕业生272人、硕士78人、博士15人。
通过多元汇聚师资队伍、合作编写专业教材、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多种方式协同育人,成效明显。
本科生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等国家级奖项13项;获省部级奖项13项;获国家奖学金8人次。
中心培养的研究生发
表高水平论文80多篇,为协同单位输送毕业生10余名。
本科毕业生有34人赴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高水平大学深造,13人赴英国利兹大学等国(境)外高校深造。
三、科学研究提供理论和决策支撑
中心聚焦气候变化经济学学科前沿,紧跟国家碳达峰与碳中和的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全国碳市场和湖北省试点碳市场建设和运行中的重大理论和关键问题,聚焦以下4个研究方向:国家和区域碳市场理论、政策与实践;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方法学开发;碳达峰与碳中和实现机制及路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中心获得多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及任务2项、国家发改委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赠款项目3项、英国全球繁荣战略基金项目2项。
获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省部级项目、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多项,经费超过3000万元。
中心在science、natureclimate、Change、《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其中6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3篇入选ESI热点论文;出版学术专著16部;编写教材3部;出版碳排放权交易蓝皮书和低碳经济系列蓝皮书4本。
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省市优秀成果奖19项。
中心咨政建言对政府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形成全国两会提案1项、湖北省两会提案3项、武汉市两会提案3项、重要决策咨询报告10项、政府采用成果35项。
中心基于重大现实需求出发,立足湖北省碳市场试点实践,积极协助湖北省申请“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并成功获批。
四、全方位立体式学术共同体支撑区域发展中心构建响亮名片,打造学术期刊平台。
2016年,中心创办了我国第一本环境经济学学术期刊—《环境经济研究》,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经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贡献力量。
中心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
连续举办八届“市场导向的绿色低碳发展国际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低碳经济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围绕碳市场、能源转型、气候风险、全球气候治理等方面的前沿理论问题和政策实践进行研讨,已成为探讨国内外碳市场理论与现实问题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受到学术界及业界的广泛关注。
未来,中心将继续遵循碳达峰、碳中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以全国碳市场建设和全国碳金融中心建设等重大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持续建设,成为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碳排放权交易领域的全国协同创新高地。
(湖北经济学院低碳经济学院/碳排放权交易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