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幼儿的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幼儿的思维
本章学习目标
1.了解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2.理解幼儿思维发展的特征。
3.理解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4.理解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一节幼儿思维的发展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思维同感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感知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事物及其外部的特征和联系,属于感性认识;而思维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属于理性认识。
情景再现
小明下午放学回到家,一进门,闻到厨房里飘出香喷喷的饭菜香味,就知道妈妈已经回家并把饭做好了。
上述情景再现中,小明并没有看到妈妈,也没有看到她做饭,只是运用头脑里已经有的知识经验(家里总是由妈妈做饭)对直接输入的感觉信息(饭菜香味)进行了加工、处理,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做出推理和判断,这个过程就是思维。
二、思维的产生
人的思维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心理学家毕勒对他10个月的孩子做了一个实验,用线拴住饼干,让婴儿的手触到线但摸不到饼干,结果发现婴儿能慢慢拉线把饼干拿到手。但较小的婴儿却不会。这表明,10个月的婴儿开始能通过直接的感知、动作来思考解决问题。这种思维叫直觉行动思维。因为只有在直接感觉具体事物和通过尝试动作的过程中,婴儿才能进行思维。停止直接行动,思维活动也就停止了。直接行动思维是人类最低级的思维方式。
请一个2岁的小朋友把放在桌子中央的玩具拿下来?儿童没有任何“想”的表现,而是马上去“拿”。他伸长胳臂、踮起脚尖,拿不到;偶尔扯动桌布,桌子上的玩具移动了一点,儿童马上用力拉,玩具就到手边。儿童最早的思维就是这样依靠动作进行的。(图5-1)
图5-1
三、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是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有相同性质的事物抽取出来,对其加以概括,并得出认识。如我们对“鸟”的认识,自然界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鸟,他们在大小、形态、生活习性、叫声、颜色、会飞不会飞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我们总能找出鸟的共同本质特征,于是,我们给鸟下了这样一个定义:鸟是有羽毛、会下蛋的动物。这就是通过概括得出的。再比如,我们每次都看到有月晕就要刮风,于是,概括出了“月晕而风”的结论。
2.间接性
间接性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其他事物为媒介,通过迂回曲折的认识路线,了解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思维过程。“毛驴法官”的故事,就很典型地说明了思维的间接性。
思维小故事
毛驴法官
在古代印度和阿拉伯等国家的民间,人们视毛驴为具有超自然力的、威风凛凛的庞然大物。在那个时候,有些地区的法官还让毛驴直接参与审判嫌疑犯的断案活动。
据说有一次,有户人家的东西被盗,官员们抓了很多嫌疑犯,却怎么也不能断定真正的盗贼是谁。于是,就对这些嫌疑犯说:“毛驴有神力,能识别盗贼,非常灵验。”在审讯之前,为了表示对毛驴“法官”的尊重,首先将毛驴在房子里供起来,官员们庄重地向毛驴行礼,嫌疑犯在面见毛驴之前也要洗澡“净身”。官员们对嫌疑犯当众宣布:“你们都要到那间房子里去摸毛驴的尾巴,没有做贼的摸时,毛驴不叫;如果谁确是犯有偷窃之罪,那么毛驴便会马上大声叫起来。”然后,官员们秘密地在毛驴的尾巴上涂上浓浓的烟黑,便把毛驴牵到一间专用的光线很暗的房子里,让嫌疑犯逐个进去摸毛驴的尾巴,出来后验他们的手,发现只有一个人手上没有黑。一经审问,这人果然是贼。
概括性和间接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这两大特征还是密切相关的。即思维的概括性是间接性的前提。也就是说,人们在进行间接认识或推导、推理时,必须运用已概括出的知识经验作为中介环节,去判断、推论没有直接感知的事物,一般来说,概括的知识、经验越多,间接的推导认识水平也越高。毛驴之所以能代人当“法官”,就是人用概括出的经验而得出间接的推断。
四、幼儿思维发展的主要特征
要学习幼儿思维的发展,先要了解思维的形式,即在人的思维发展过程中,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幼儿期,由于活动范围的扩大,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和言语能力的发展,幼儿的思维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各个年龄阶段幼儿思维具有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前期思维的特征
幼儿前期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但开始出现具体形象思维的形式。比
如他们在玩积木时,搭出了美观的房子,还自夸:“多漂亮的小房子啊!”当搭出小汽车时,就会问:“你愿不愿坐我的车。”真是玩得煞有介事,陶醉在“自制”的动作思维世界里。但丢开积木,结束玩积木的动作,而玩其他玩具时,“建房子”“开汽车”的思维活动也就随之让位给其他的思维活动了。正因婴幼儿的动作思维占优势,所以经常看到成人教给小孩什么是“1”或“1+2”的时候,必须扳着手指头,或拿着什么实际物件。另外,该时期的幼儿还具有思维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三山实验就证明了这一点。
图5-2
幼儿心理实验介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设计了一个著名的“三山实验”,他在桌上放置三座山的模型。在高低、大小、位置上,三山有明显差异。实验时,先让一个三岁的幼儿坐在一边,然后将一个布偶娃娃放置在他对面。实验者问幼童两个问题:你看到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布娃娃看见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结果发现,三岁幼儿两题答案是一样的,即只会以自身视角去看两山关系(如大山后面两座小山),不会设身处地从布娃娃角度去说(即两座小山后有座大山)。这种“自我中心”的视角,是儿童思维的典型特征。(如图所示:图5-2)
2.幼儿中期思维的特征
幼儿的思维逐渐从直接的感知和行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可以凭借具体事物的鲜明的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活动。也就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
案例分析:分析以下案例,归纳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案例一、2+4=6的计算,幼儿虽然可以进行,但实际上他们在计算的时候并非对抽象数字进行分析综合,而是依靠头脑中再现的事物表象,如2个苹果加上4个苹果,或者2个手指加上4个手指,再数数结果是6个苹果或手指才算出结果的。
案例二、问幼儿电灯和蜡烛有什么共同点,回答往往是“都是白的,长的。”
具体形象思维有以下两个特点:具体性和形象性。
由于表象功能的发展,儿童思维逐渐从动作中解脱出来,也可以从直接感知的客体中转移出来,从而比直觉行动思维有更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
3.幼儿后期思维的特征
到了幼儿后期,幼儿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如关于体积守恒实验中,幼儿往往根据看到的某些现象来判断橡皮泥和水的体积,大部分幼儿看到橡皮泥和水的形状变了,就认为它的体积也变了。但实验中也发现,大班某些幼儿已经能摆脱形象的干扰,做出正确的判断,但说不出更多的道理,只知道“还是原来那块橡皮泥”“这还是那杯水”。还有的幼儿会说“这块小了,但厚了”“这杯子的水高了,但杯子细了”。可以看出,幼儿晚期,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但只是萌芽而已。
综上所述,幼儿期的思维主要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水平,在整个幼儿期内,思维的特点又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体现了从直接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趋势。
第二节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创造性思维的概念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发明创造过程中的特有的思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