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肌肉疾病临床检查与思路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思路(简)
• 本例中,如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Lasegue征阳性,则病变部位在脊髓、脑干。 因而可推测脑干内的颅神经受累。临床诊断 上在脑干或脊髓内形成这样的急性多发性病 灶的疾病可诊断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或 多发硬化症。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三十三 分。
• 例题3:62岁,男性,半年前开始四肢无力,而且 手足逐渐变细。有时肩、臀部、四肢肌肉出 现肌肉跳动。1月前出现吞咽困难、说话鼻 音,饮水时由鼻呛出。无四肢麻木或疼痛, 怎么诊断?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三十三 分。
• 解答3:本例出现进行性的四肢肌力低下,因 诉说四肢变细,推测有肌肉萎缩,推测病变 部位在脊髓前角以下的损害,包括神经根、 末梢神经或肌肉病变。而本例存在肌肉跳动, 推测为肌纤维束震颤,则考虑病变部位应该 在脊髓前角细胞或附近的神经根。
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三十三 分。
• 其后的吞咽困难或构音障碍也是同样的机制 所致,推测病变部位在脑干内的运动神经核 或从脑干发出后的神经根部。因而诊察时首 先重要的是确定肌萎缩和肌纤维束震颤。
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三十三分。
• 神经学所见:意识清醒,无痴呆。颅神经检查, 两侧面肌均出现轻度肌力低下。舌肌两侧性 萎缩,不能充分伸出。两侧软颚上举不充分。 四肢的近端、远端均中度萎缩。肌力也低下, 上肢举起或从坐位起立困难。四肢的萎缩肌 有肌纤维束震颤。下颌反射、四肢反射均呈 病理性亢进。Babinski征两侧阳性。 Lasegue征阴性。感觉系统、协调运动、排 尿正常。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三十三分。
神经系统查体:嗜睡状态。眼底见两侧视乳 头水肿。疼痛刺激后右侧颜面部可强烈收缩 。左侧颜面收缩力弱。疼痛刺激后左侧肢体 运动差,左足呈外旋位,左上下肢腱反射亢进, 左侧Babinski征阳性。感觉障碍不明确。如 何诊断?
肌病疾病病理、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分类、诊断思路、辅助检查及远端肌无力肌病等肌病少见表现及易误诊病例
肌病疾病病理、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分类、临床症状、诊断思路、辅助检查及远端肌无力肌病、相似肌病等肌病少见表现及易误诊病例定义是一组特殊的骨骼肌疾病,主要以肌群为受损单位,受损肌群分布不能用单一神经来解释。
主要临床表现为无力、疼痛、疲乏,多对称、近端重于远端。
多依赖肌肉活检;基因诊断是金标准。
许多肌病与近端肌无力有关,但少数主要与远端肌无力有关,这些包括强直性营养不良、包涵体肌炎和遗传性远端肌病。
发病机制1.肌细胞膜电位异常:如周期性瘫痪,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和先天性肌强直症等,因终板电位下降而引起肌膜去极化阻断。
2.能量代谢障碍:如线粒体肌病、脂质代谢性肌病和糖原累积症等均因影响肌肉的能量代谢而发病。
3.肌细胞结构病变:如各种肌营养不良症、先天性肌病、内分泌性肌病、炎症性肌病和缺血性肌病等。
分类1.遗传性肌病:先天性肌病、先天性肌营养不良、杜氏/贝克肌营养不良、肢带型肌营养不良、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线粒体肌病、线粒体脑肌病、脂质沉积病、糖原累积病等。
2.获得性肌病:炎症性肌病(皮肌炎、多肌炎、包涵体肌炎、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重叠性肌炎)、甲减性肌病、副肿瘤性肌病、中毒性肌病等。
临床症状1、肌肉萎缩:是指由于肌纤维数目减少或体积变小导致的骨骼肌的容积下降。
2、肌无力:一般双侧对称,累及范围常常不能以某一组或某一条神经损害来解释。
3、运动不耐受:指达到疲劳的运动负荷量下降,行走短距离即产生疲劳感,休息后可缓解。
见于线粒体肌病、脂质沉积性肌病等。
4、病理性肌肉肥大:(1)肌病:先天性肌强直症患者可伴有肌肉肥大,但肌力减弱;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可有腓肠肌等肌肉肥大,这是由于肌纤维的破坏导致脂肪和结缔组织反应性增生所致,故称假性肥大。
真性肌肥大症罕见,在儿童发生,肢体肌肉肥大进行性发展,到一定程度自行停止。
(2)内分泌障碍: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引起黏液性水肿导致肢体外形增大;肢端肥大症早期肌肥大,晚期肌萎缩。
周围神经病与肌肉疾病
周围神经病与肌肉疾
04
病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01
定期进行体检
通过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周围神经病与肌肉疾病的早期症状,以便
早期治疗。
02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增加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摄入,减少高脂
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同时,保持适量的运动,避免长时间坐姿或卧床。
03
控制慢性疾病
通过开展大规模的筛查和预防工作,降低周围神经和肌肉疾病的 发病率。
提高公众健康意识
加强公众对周围神经和肌肉疾病的认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建立疾病监测和预警系统
通过建立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疾病的异常情况,采取有效措 施进行干预和控制。
THANKS.
周围神经病与肌肉疾病
目 录
• 周围神经病概述 • 肌肉疾病概述 • 周围神经病与肌肉疾病的关联 • 周围神经病与肌肉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 最新研究进展 •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周围神经病概述
01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周围神经病是一类由周围神经系 统结构和功能损伤引起的疾病。
分类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周围神经 病可分为多种类型,如中毒性、 感染性、免疫性、遗传性等。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会增加周围神经病与肌肉疾病的风
险,应积极控制这些慢性疾病。
控制策略
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
政府应加大对周围神经病与肌肉疾病防治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医 疗保障体系,提高诊疗水平。
加强基层医疗服务
加强基层医疗服务,提高基层医生的诊疗能力,以便更好地为患者 提供服务。
开展健康教育
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周围神经病与肌肉疾病的认知度,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神经肌肉科实习医生心得体会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技巧总结
神经肌肉科实习医生心得体会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技巧总结作为一名神经肌肉科实习医生,我有幸参与了一段时间的临床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对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技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体会。
在此,我将结合实践经验,总结以下几点心得与体会。
一、全面病史采集的重要性对于神经肌肉疾病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全面准确的病史采集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病史的询问要细致入微,包括患者的病史、家族病史、既往病史等方面。
这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可能的致病因素,从而指导进一步的检查与治疗方案的制定。
二、仔细的体格检查在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中,仔细的体格检查至关重要。
通过观察患者的肌肉力量、神经反射、感觉功能以及其他相关表现,可以初步判断疾病的类型,并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在体格检查中,医生需要注重细节,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患者的情况,从而进行精确的诊断。
三、辅助检查的选择与解读辅助检查在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表现,医生需要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并准确解读结果。
例如,电生理检查可以帮助判断神经传导速度、肌肉电活动的异常情况,而肌肉活检可直接观察患者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因此,在选择和解读辅助检查时,医生需要结合临床实际,综合分析和判断,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针对神经肌肉疾病患者的治疗,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十分重要。
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和生理特点,医生需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不同治疗方法的优缺点,以及患者的意愿和期望,从而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五、多学科综合团队的重要性在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多学科综合团队的合作十分重要。
神经肌肉科医生需要与其他科室的医生、护士、康复师等密切合作,共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例如,对于一些疑难病例,可能需要神经内科、骨科、康复医学等多个科室的医生共同讨论,提出更全面、权威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神经病学: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
呼吸道感染, 手术(包括胸腺切除术)
精神紧张, 全身疾病
➢ 约10%的重症肌无力患者发生危象
第十七章 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
第一节 重症肌无力
临床表现
4. 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有效
是MG的重要临床特征
5. 起病隐袭、病程波动
➢缓解与复发交替 ➢晚期休息也不能完全恢复 ➢多数靠药物维持 ➢少数可自然缓解
概述
分类
2.肌肉疾病 (1)病变部位:骨骼肌
(2)主要疾病有
➢ 周期性瘫痪 ➢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 ➢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 ➢ 线粒体肌病或线粒体脑肌病
第十七章 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
图17-1 神经-肌肉接头突触结构示意图
第十七章 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
概述
发病机制 神经肌肉接头病变的机制 (1)突触前膜病变-Ach合成和释放障碍
含糊不清、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咀嚼无力,呼吸肌不受 累及。
第十七章 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
第一节 重症肌无力
临床表现
成年型(Osserman分型) Ⅲ 急性重症型(15%)
急、重。累及延髓肌、呼吸肌,易发生肌无力危象、需 气管切开,机械通气
死亡率较高 Ⅳ 迟发重症型(10%)
病程>2年、由Ⅰ、Ⅱ型演变而来,症状同Ⅲ型 常合并胸腺瘤、预后较差 Ⅴ 肌萎缩型(少见)
第十七章 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
第一节 重症肌无力
临床表现
1)眼外肌(首发症状)
上睑下垂、斜视、复 视 、眼球运动受限或 固定
图17-2 右眼睑下垂
第十七章 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
第一节 重症肌无力
临床表现
2)面部肌肉、口咽肌受累: 表情淡漠、苦笑面容、连续咀嚼无力 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带鼻音、发音障碍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思路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定性诊断思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1、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2、定位诊断: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
3、定性诊断: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
感觉系统一.感觉分类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 感觉的解剖生理1.感觉的传导径路:① 痛温觉传导路,② 深感觉传导路。
2.节段性感觉支配3.周围性感觉支配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㈠破坏性症状:1.感觉缺失: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⑵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
2.感觉减退㈡刺激性症状:1. 感觉过敏2. 感觉过度3. 感觉异常4. 疼痛四.感觉障碍类型㈠末梢型:四肢远端性、对称性,伴周围性瘫。
㈡神经干型:受损神经所支配的皮肤各种感觉障碍,伴周围性瘫痪。
㈢后根型:节段性各种感觉障碍,伴神经根痛(放射性剧痛)。
㈣脊髓型: 1.脊髓横贯性损害: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障碍。
2.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同侧深感觉障碍(伴肢体瘫痪),对侧痛温觉障碍。
㈤脑干型: 1.延髓(一侧)病损时:交叉性感觉(痛温觉)障碍。
2.中脑、桥脑病变: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多伴交叉性瘫痪。
㈥丘脑型: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常伴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度。
㈦内囊型:“三偏”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伴偏瘫、同向偏盲。
㈧皮质型:对侧单肢感觉障碍。
1.刺激性:感觉型癫痫发作。
2.破坏性:感觉减退、缺失。
运动系统神经病学所讲的“运动”,指的是骨骼肌的运动。
神经运动系统是由四个部分组成:①下运动神经元;②上运动神经元;③锥体外系统;④小脑系统。
神经肌肉的电生理学检查项目
神经肌肉的电生理学检查项目神经肌肉电生理学是研究神经与肌肉相互作用的生理学分支,通过测量神经和肌肉之间的电活动,可以评估神经肌肉系统的功能状态。
神经肌肉的电生理学检查项目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神经肌肉电生理学检查的意义、检查方法、常见指标及其临床应用。
一、神经肌肉电生理学检查的意义神经肌肉电生理学检查可以评估神经-肌肉系统的功能状态,帮助医生明确疾病的诊断和判断病情的进展。
它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意义:1. 确诊神经肌肉疾病神经肌肉疾病是一类疾病,包括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通过神经肌肉电生理学检查,可以评估肌肉和神经之间的传导情况,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从而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2. 监测疾病进展有些神经肌肉疾病具有进行性进展的特点,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通过定期进行神经肌肉电生理学检查,可以监测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评估治疗的效果。
3. 评估手术治疗效果对于一些需要神经外科手术或肌肉重建手术的疾病,如周围神经损伤、骨折等,神经肌肉电生理学检查可以评估手术治疗的效果,并提供术后康复的指导。
4. 研究神经肌肉生理学机制神经肌肉电生理学检查是研究神经肌肉生理学机制的重要手段,通过测量神经和肌肉之间的电活动,可以了解神经冲动传导的速度、神经兴奋性以及肌肉收缩的情况,从而揭示神经肌肉系统的生理学功能和病理生理学变化。
二、神经肌肉电生理学检查方法神经肌肉电生理学检查主要包括神经传导速度测量、肌肉电活动检查以及神经肌肉对话。
1. 神经传导速度测量神经传导速度是指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中传导的速度,反映了神经传导的功能状态。
神经传导速度测量是最常用的神经肌肉电生理学检查方法之一。
检查过程中,医生会在感兴趣的神经位置分别放置一对电极,其中一个电极用于传输电刺激,另一个电极用于记录肌电反应。
通过测量从电刺激到肌电反应之间的时间差和两组电极之间的距离,可以计算出神经传导速度。
病理学中的神经肌肉疾病与病变特点
病理学中的神经肌肉疾病与病变特点神经肌肉疾病是一类由于神经或肌肉系统的异常或损伤引起的疾病。
在病理学中,神经肌肉疾病的病变特征被广泛研究。
本文将就神经肌肉疾病的相关知识和病变特点进行论述。
一、神经肌肉疾病的分类神经肌肉疾病可分为以下几类:1. 神经元疾病:这类疾病主要由于神经元受损引起,如运动神经元疾病、感觉神经元疾病、自主神经病等。
2. 神经肌肉接点疾病:这类疾病主要由于神经肌肉接点异常引起,如重症肌无力、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等。
3. 肌肉疾病:这类疾病主要由于肌肉本身异常引起,如肌肉炎、多发性肌炎等。
二、神经肌肉疾病的病变特点1. 神经元疾病的病变特点神经元疾病的病变特点主要表现为神经元数量和结构变化,包括神经元萎缩、减少或消失等。
以运动神经元疾病为例,其病变特点主要包括运动神经元减少、空泡样变性、神经元纤维密度降低等。
运动神经元疾病多数属于进展性疾病,随着病情加重,运动神经元数量和结构的改变将越来越明显。
2. 神经肌肉接点疾病的病变特点神经肌肉接点疾病主要表现为神经肌肉接点结构和功能异常。
重症肌无力是神经肌肉接点疾病中较为典型的一种,其病变特点主要包括乙酰胆碱受体减少、神经肌肉接点面积缩小和重构等。
3. 肌肉疾病的病变特点肌肉疾病的病变特点主要体现在肌肉的结构和功能上,如肌肉萎缩、肌肉纤维变性等。
以肌肉炎为例,其病变特点主要表现为肌肉纤维的变性和坏死。
肌肉炎一般会伴随有免疫系统的异常,导致肌肉组织的炎症和破坏。
肌肉炎多数为非进展性疾病,但是患者的病情往往会反复发作。
三、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方法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主要通过验血、电生理检查和肌肉或神经活检等方法进行。
1. 验血验血主要是通过检查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发现是否有免疫系统疾病等异常情况。
2. 电生理检查电生理检查主要通过神经电图、肌电图等检查手段,观察神经和肌肉的电活动情况,以便判断是否存在神经肌肉疾病。
3. 肌肉或神经活检肌肉或神经活检主要是通过切取患者的肌肉或神经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直接观察病变情况,以便明确疾病的诊断。
神经肌肉疾病检查分析报告
神经肌肉疾病检查分析报告1. 项目介绍神经肌肉疾病是一类罕见且复杂的疾病群体,涉及神经系统和肌肉组织的异常功能。
为了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查,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2. 临床症状描述患者主要表现为肢体无力,运动功能障碍和肌肉萎缩等症状。
此外,还伴有疼痛感、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
这些症状已持续数月,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造成了较大困扰。
3. 肌电图检查肌电图检查是一种用于评估神经-肌肉连接是否正常的重要检查手段。
根据肌电图结果显示,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较慢,肌电图波形异常,存在肌肉电活动的异常放电。
这些结果表明患者可能存在神经传导障碍和肌肉功能异常。
4. 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为了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情,我们进行了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
核磁共振成像(MRI)显示患者的脊髓和周围神经异常信号增强,脊髓和神经根形态异常。
这些异常结果进一步支持了神经肌肉疾病的可能性。
5. 基因检测神经肌肉疾病的发病与基因异常密切相关。
我们通过基因检测的方式对患者进行了检查。
结果显示,患者存在XX基因的突变,这一突变与神经肌肉疾病的发生有很高的相关性。
6. 诊断分析综合以上的检查结果和临床症状表现,我们对患者的诊断为神经肌肉疾病。
该疾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影响神经和肌肉系统的正常功能。
7. 治疗方案与建议针对神经肌肉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的病情,我们建议进行综合治疗。
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辅助器具帮助等多种手段。
此外,患者还需要定期进行随访和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8. 预后评估神经肌肉疾病的预后良莠不齐,取决于疾病的类型、严重程度和治疗的及时性等因素。
根据当前的病情分析,我们认为患者存在较大的康复潜力,但需持续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以维持和改善生活质量。
9. 结论根据我们的检查分析,患者被确诊为神经肌肉疾病。
我们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和建议,并将密切关注患者的康复进展。
患者和家属也需密切合作,积极配合治疗,以期取得最佳的疗效和预后。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分析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分析1. 引言1.1 神经内科概述神经内科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医学专业,主要涉及大脑、脊髓、神经和肌肉等部位的疾病。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神经内科疾病种类繁多,包括脑血管疾病、神经肌肉疾病、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等,其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因此,神经内科的发展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2 临床路径的概念与意义临床路径是一种标准化、系统化的医疗管理模式,通过制定一系列具有时间顺序的医疗措施,规范医护人员的行为,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缩短住院时间。
临床路径的实施有助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和护理。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神经内科疾病种类繁多,治疗过程复杂,临床路径在神经内科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分析神经内科临床路径的现状,探讨临床路径在神经内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优化神经内科临床路径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内容包括神经内科疾病分类、临床路径的实施、优化策略等,旨在为提高神经内科疾病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提供参考。
2. 神经内科疾病分类及临床路径2.1 神经内科疾病分类神经内科疾病涵盖了多种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脑血管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
2.神经肌肉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
3.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脑炎、脑脓肿等。
4.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路易体痴呆等。
5.癫痫和发作性疾病:如癫痫、偏头痛等。
6.脊髓疾病:如脊髓炎、脊髓压迫症等。
7.周围神经病:包括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吉兰-巴雷综合征等。
各类疾病在神经内科中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疾病制定相应的临床路径。
2.2 常见疾病临床路径2.2.1 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临床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早期诊断:利用CT、MRI等影像学检查,快速识别脑梗死、脑出血等疾病。
山东一医大神经病学应试指导19神经-肌肉接头疾病
第十九章神经■肌肉接头疾病【教材精要】一、概述(一)概念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junction,NMJ )疾病是一组NMJ 处传递功能障碍疾病。
改组疾病的特征表现是波动性和肌肉易疲劳性。
(二)神经-肌肉接头疾病的发病机制重症肌无力因体内产生AChR 自身抗体,使AChR 受损或减少;有机磷中毒使胆碱酯酶活力受到强力抑制,导致ACh 作用过度延长,产生去极化传递障碍;Lambert —Eaton 综合征和氨基忒类药物使ACh 合成和释放减少。
二、重症肌无力(一)概念是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 )介导的,细胞免疫依赖及补体参与的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因未明,发病机制为自身免疫反应,体内产生的AChR-Ab,在补体参与下与AChR 发生应答,使AChR 大量破坏,导致突触后膜传递障碍产生肌无力。
(H )临床表现1 .发病年龄常见于20~40岁,40岁前女性患病率为男性的2~3倍;中年以上发病者以男性居多,胸腺瘤多见于50~60岁中老年患者。
2 .首发症状眼外肌麻痹常为首发症状,出现非对称性眼肌麻痹和上睑下垂,斜视和复视,瞳孔光反射不受影响。
3、临床特征受累肌肉呈病态疲劳,连续活动后无力加重,休息后好转。
症状多于下午或傍晚劳累后加重。
4、临床检查:肌无力不符合任何单一神经、神经根或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分布。
受累肌肉:眼外肌麻痹多见;面肌也可受累;咀嚼肌受累使连续咀嚼困难;延髓肌受累导致饮水呛、吞咽困难、声音嘶哑或讲话鼻音;颈肌受损时抬头困难。
肢体无力,近端重于远端。
呼吸肌、膈肌受累出现咳嗽无力、呼吸困难,重症可因呼吸肌麻痹或继发吸人性肺炎导致死亡。
偶有心肌受累引起突然死亡。
5、肌无力危象:如急骤发生延髓肌和呼吸肌严重无力,以致不能维持换气功能为危象。
(四)临床分型:OSSerman 分型目前被国内外广泛采用I 型(眼肌型)仅眼肌受累。
四肢肌受累,可合并眼肌受累,对药物敏感。
神经肌肉疾病
[] R p- bi snVJ l e a ,i a . e o hls aaus 1 a pGar l O i i RPj nCHam p i r i eo , v rS o up s [.i ae f wn,0 66 6 0 JDs ss ie 0 :8 - 9 . J e os 2 1 [J R br Sul ,mt .o aaie i ln e f ew hls 2 o e s tlTS i AC mprt r ec n p i t M, h v vu o Ha u
1 85 3 : 9 98 ,2()31 .
[] Oier ,i a .o p tr b sd aayi o e o hl 9 l i SPj n C C m ue— ae n l s fHam p i s v a o s u
p rsi poe n epit[ .a a i ora o ee nr aaus rtn f grr sJ C n da Ju l fV t a ii n ] n n i r y
Vee n r ce c 。9 05 3 : 7 6 . tr ay S in e 1 9 ,2( )66 —6 9 i
[1 斯特劳 BE, 3 阿莱尔 sD, 蒙加林 w , 猪病学『 . L 等. M1 北京 : 中 国 农业 大 学 出版 社 .0 8 7 9 7 1 2 0 :6 — 7 .
Gl s e ' ie s n a s e i c a h g n- r e g o r i i h r a s rs d s a e i p c f -p t o e fe r we —f s e i n
较大, 需要高营养的培养基进行培养 , 严格依赖 v因 子 ( A ) 抗生素治疗仔猪会影响该菌的分离培养 , N D , 并且病料 需在采集后 2 4h以内接种 T A培养基 , S 冷 冻或放置 时间过长会导致 该菌死亡 。 本 试验通过 对 四川 分离株 (C株) 行耐 药性 S 进 分析显示 , 体外培养 副猪嗜血杆菌对头孢 曲松钠 、 左 氧氟沙星等 多数药物敏感 ,然而临床用药治疗效果 不佳 。主要原 因在于副猪嗜血杆菌感染早期细菌 以 游离态形式存在 , 时应用敏感药物治疗效果 良好 , 此 但 由于不 引起 明显症状 , 常贻误治疗时机 ; 疾病晚期 引起渗 出, 细菌形成 生物被膜 , 影响药物 作用 , 故疾 病晚期用体外敏感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
神经肌肉疾病诊断程序
神经肌肉疾病诊断程序神经肌肉疾病诊断流程患者就诊临床医生询问病史,详细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专科体查)如发现肌无力和/或肌萎缩必须做①肌酶学全套(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等);②肌电图检查;必要时:神经肌肉活检病理检查,签手术同意书。
临床诊断肌源性肌病神经源性肌病DMD:四肢肌无力伴肌萎缩和腓肠肌肥大,进行性加重; SMA:四肢近端肌无力、肌萎缩BMD:四肢肌无力伴肌萎缩和腓肠肌肥大,良性病程; FSHD:面肌、肩带肌和上臂肌无力伴肌萎缩; LGMD:四肢近端肌无力伴肌萎缩;EDMD:肱二头肌、腓骨肌肌无力伴肌萎缩; CMD:出生后数天或数月内出现肌无力伴肌萎缩;远端型肌营养不良:四肢远端肌无力伴肌萎缩; OPMD:眼肌和咽部肌肉肌无力伴肌萎缩; DM:肌无力、肌萎缩伴肌强直。
遗传咨询,疾病知识宣传根据患者及患者家属的要求,签知情同意书后,抽取血标本,提取DNA,行疾病基因突变分析或连锁分析(包括DMD、BMD、FSHD、LGMD、EDMD、CMD、远端性肌营养不良、OPMD、DM、SMA和CMT等),作出基因诊断,发报告,入库建立档案根据患者家属要求行产前诊断的意见,签知情同意书后,抽取羊水标本,行产前诊断(包括DMD、BMD、FSHD、LGMD、EDMD、CMD、远端性肌营养不良、OPMD、DM、SMA和CMT等),发报告,入库建立档案遗传咨询,疾病知识宣传1伴肌束震颤;CMT:四肢远端肌无力、肌萎缩伴感觉障碍。
神经肌肉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一、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是肌营养不良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呈X连锁隐性遗传。
起病初为上楼梯、或从地上爬起困难,病情呈进行性发展,至生活不能自理,最后完全丧失活动能力。
DMD的临床诊断依据:①一般在5岁以前发病;②临床特点为进行性对称性肌无力,以肢体近端受累多见,起病常于下肢开始;③体查无肌颤,无感觉障碍,多伴有腓肠肌假性肥大;④血清肌酸肌酶(CK)增高数十或数百倍;⑤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⑥肌活检表现为肌纤维长短不一,出现坏死与降解,纤维透明化,出现结缔组织与脂肪组织代偿增生,免疫组化分析可见dystrophin缺如;⑦有家族史,呈X连锁隐性遗传;⑧病情进行性加重。
神经—肌肉接头疾病-精品医学课件
1000mg/dx5
(2)免疫抑制剂 硫唑嘌呤 25-100mg bid、环磷酰胺、
环孢菌素A:6mg/kg.d
(3)血浆置换:效果迅速,但不持久。
(4)免疫球蛋白: 0.4g/kg/d X 5天
(5) 胸腺切除:
(6) 其它:胸腺放疗。
4、危象处理
病死率15-50%。 用人工呼吸机辅助通气,应保证无菌
操作,雾化吸入保证呼吸道通畅。 停用溴吡斯的明减少分泌物。 选用有效,无阻滞作用的抗菌素。 激素,丙球;血浆置换。
肌无力危象
八 小结 Myasthenia gravis
Myasthenia gravis(重症肌无力) can occur at any age and is sometimes associated with thymic tumor(胸腺瘤) or thyrotoxicosis(甲亢) and so on. More common in females than males, it is characterized by fluctuating weakness and easy fatigability(易疲劳性)of voluntary muscles(随意肌); muscle activity cannot be maintained, and initially powerful movements weaken readily.
鸭步
鸭步
Gowers征
(4)多伴有心肌损害,预后极差。 (5)EMG呈典型肌源性损害,CK升高
50倍,尿中肌酸升高,肌酐降低
2.Becker型肌营养不良
具有DMD必有的特征,发病年龄较晚,病情 进展较慢,预后较佳。
神经内科检查与诊断的常用技术
神经内科检查与诊断的常用技术神经内科是一个专门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学科,它涉及到对神经系统的检查与诊断。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神经内科检查与诊断方面出现了许多常用的技术。
本文将介绍神经内科检查与诊断的常用技术。
一、神经系统病史的收集与评估在进行神经内科检查与诊断之前,医生首先会收集患者的神经系统病史。
这包括了患者的既往病史、家族病史、个人病史等信息。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疼痛的性质与部位、症状的出现方式、持续时间等等。
同时,医生还会对患者的生活习惯、工作环境等进行详细了解,以便全面评估患者的疾病情况。
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是神经内科检查与诊断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面容、姿势、行走方式等,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状态。
医生会检查患者的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与感觉、腱反射、病理反射等。
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病情,进一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其他神经内科检查。
三、脑电图(EEG)脑电图是一种常用的神经内科检查技术,它用来记录大脑皮层神经元的电活动。
通过这种检查,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睡眠障碍等疾病。
在进行脑电图检查时,医生会在病人的头部贴上电极,记录脑部电活动的变化。
这个过程无创伤性、非侵入性,对患者无痛苦感,是一项非常安全的检查技术。
四、神经肌肉电图(EMG)神经肌肉电图是一种记录神经肌肉功能状态的检查技术。
通过这种检查,医生可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神经肌肉疾病,如周围神经病、肌无力等。
在进行神经肌肉电图检查时,医生会将导电针插入患者的肌肉组织中,通过记录肌肉电活动的变化来评估患者的神经肌肉功能。
这个过程对患者较为安全,但有可能会带来一些不适感。
五、头部影像学检查头部影像学检查是一种常用的神经内科诊断技术,包括了脑部CT、MRI等。
通过这些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观察患者的脑部结构、血管情况、肿瘤等。
这对于诊断脑卒中、脑炎、脑肿瘤等疾病非常有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二内科神经肌肉疾病的临床诊断思路神经肌肉疾病包括神经源性肌病和肌源性肌病。
神经源性肌病指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如脊髓前角细胞、神经根和周围神经病损,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可为炎症、外伤、肿瘤、中毒、变性、压迫的代谢障碍等引起的病变。
肌源性肌病主要指在运动终板内和周围肌肉纤维或肌肉结缔组织内因解剖学和生物化学变化所引起的多类疾病,而非神经系统内的病变。
虽然病变累及部位与性质不同,但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甚至造成严重残疾。
由于本病的诊断依赖于临床、电生理、病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技术,故诊断难度较大。
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肌肉疾病,其临床表现不外乎肌无力、肌强直、肌肉萎缩、肌肉假性肥大及肌肉疼痛等,而某些神经源性疾病中,也可出现上述相似的症状,导致诊断发生困难。
因此,鉴别神经源性肌病和肌源性肌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为提高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治水平,现从临床检查的角度来探讨神经肌肉疾病的临床诊断思路。
1、定位诊断肌肉组织不属于神经系统,是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下,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不可缺少的效应器官之一,但是,每一肌肉的收缩,又是直接通过运动神经的支配而进行的。
因此,可以通过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来鉴别是否下运动神经元疾病,以此来鉴别神经源性肌病和肌源性肌病。
定位诊断就是利用患者现有的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推断或假设患者的病变部位;然后,根据医学专业知识讨论假设的病变部位的性质和应该出现的临床表现;最后,将应该出现的临床表现与患者现有的临床表现相比较,如果两者相一致,则初步诊断成立;如果不一致,则可进一步搜集资料或推翻假设。
此法的特点是:(1)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有利于临床诊断思维的建立;(2)较易取得有关辅助检查来验证所提出的假设或初步诊断。
进行定位诊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病史中所提供的首发症状往往提示病变的始发部位,对定性也有帮助;(2)定位时要注意首先明确病变为单一病灶、多病灶或弥漫性病变。
局灶性病变仅累及神经系统的一个局限部位,如桡神经麻痹、急性脊髓炎等。
多发性病变累及神经系统两个以上的部位,如多发性硬化症、视神经脊髓炎等。
弥漫性病变通常指对称地侵犯两侧周围神经或脑的病变,如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等。
通常必须首先考虑一元论的原则,即尽量以一个病灶来解释一个病例的症状体征,如无法解释才可考虑为弥漫性;(3)应确定神经系统损害的水平,即病变是周围性还是中枢性?如为周围性是属肌肉、神经—肌肉接头还是周围神经?如为中枢性是属脊髓还是脑部?(4)根据临床上肌肉无力与萎缩的部位、伴随症状等可再进一步进行判断:如①远端型肌无力和肌萎缩常见于下列疾病:肌强直性营养不良、远端型肌营养不良、包涵体肌炎,②面肌与眼肌型肌无力常在下列疾病时早期出现受累:肌强直性营养不良、眼肌型营养不良、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线粒体肌病、重症肌无力,③屈颈肌无力:多发性肌炎、重症肌无力、肌强直性营养不良、酸性麦芽糖酶缺陷、运动神经元病,④呼吸肌无力:酸性麦芽糖酶缺陷、多发性肌炎、重症肌无力、杆状体肌病、运动神经元病;⑤肌无力的伴随症状:间歇性肌麻痹常见于低钾性周期性麻痹、高钾性周期性麻痹、甲状腺功能亢进;肌肉假性肥大肌力可正常或减弱,可发生Duchenne肌营养不良、Backer肌营养不良、肌强直性营养不良;静止性肌肉疼痛可发生于炎性肌病(肌肉可触痛)、代谢性骨病性肌病、急性肌球蛋白尿性肌病、某些药物诱发性肌病、Addison氏病、Cushing氏综合征;运动锻炼性肌肉疼痛可发生于多发性肌炎和由于能量代谢缺陷的各种肌病;肌强直可见于肌强直性营养不良、先天性肌强直、先天性副肌强直、高钾性周期性麻痹等。
2、肌电图肌电图是记录神经肌肉的生物电活动,以判定神经肌肉的功能状态,并用于神经肌肉疾病诊断的检查方法。
正常的肌肉纤维是受神经支配的,多种病理过程都可使神经支配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表现为部分性和完全性失神经支配,出现各种异常的肌电图,肌肉纤维本身变性时也可出现异常肌电图。
肌电图检查的临床意义正在于鉴别神经肌肉疾病的病损是属于神经源性还是肌源性的。
神经源性肌病肌电图可表现为失神经支配,出现自发电位和运动单位异常改变。
其特点是:(1)上下肢肌在最大力收缩时,运动单位显著减少,伴有自发电位如纤颤电位、正锐波;(2)在随意收缩的运动单位电位中,可见有清晰的病理性变化;(3)有广泛分布的束颤电位;(4)运动传导速度正常范围或仅稍有减慢;(5)感觉传导速度以及感觉神经动作电位在正常范围内。
肌源性疾病的肌电图特点是:短时限、低波幅、间隙宽、病理干扰相。
(1)肌源性疾病平均运动单位时限缩短,其程度随疾病的病期、程度和部位而异;(2)波幅多下降,在500uV以下;(3)位相电位改变:多相电位增加,且以短棘多相电位为特征;(4)病理干扰相:特点是频率高,放电高达800次/s,比正常高l倍,电压低、在50uV以下;(5)神经传导速度多保持正常。
3、病理肌肉活检是神经肌肉疾病实验室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有助于明确肌肉病变的性质,亦可鉴别神经源性或肌源性肌萎缩。
慢性疾病时,宜选择轻、中度受累的肌肉作肌肉活检;急性病变时,则以受累较重的病肌作为检查对象。
若病变以远端为主,则选择远端的病肌。
肱二头肌、三角肌、股四头肌是常见的取材部位。
取材时按常规外科无菌手术操作,切取肌肉标本时动作要轻柔,手术刀片要锋利,不可过度牵拉或挤压肌肉组织。
所取组织标本最适大小为0.5cm×lcm×0.5cm。
取材时注意肌纤维的纵横方向,一般以横切为主。
切忌在作肌电图的部位附近取材进行肌肉活检。
神经源性萎缩是指继发于去神经支配而发生的肌肉萎缩。
其主要组织病理学改变,表现为成群萎缩的肌纤维镶嵌于正常的肌纤维之间,它们多属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肌纤维,萎缩的肌纤维变纫,其直径常小于20um,肌膜核轻度增多,体积稍大,核仁清楚。
肌细胞的横纹结构尚保存。
萎缩的肌纤维间始终保持小部分正常或肥大的肌纤维。
如用酶组织化学法,可清晰地显示肌纤维“类型成群”,即正常情况下I型(以高度线粒体氧化酶活性为特征)和II型(富有肌原纤维酶)肌纤维镶嵌排列方式的消失;如用肌原纤维的ATP酶反应常可证明有“靶纤维”出现,后者对诊断肌肉的神经源性萎缩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如对运动神经终丝、肌肉运动终板的活体内或活体上染色,能对尚未发生萎缩的肌肉找见终丝下肌肉内神经纤维出现树枝样分支,并有侧支神经的重新支配,这对尚属早期病例的某些病变确诊有一定价值。
病变晚期,肌纤维内的肌质与肌原纤维可完全消失,肌膜核成行排列,最后肌纤维完全破坏,间质结缔组织增多,并伴有中等量脂肪细胞的浸润。
肌源性疾病肌组织活检显示有坏死、再生、炎症等改变,有肌肉不同程度的炎症和坏死为其临床特征。
如多发性肌炎急性型的肌肉活检表现为:肌纤维变性、坏死和再生为特征,常伴有明显的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肌纤维的变性、坏死呈节段性分布,肌质呈细颗粒或绒球状,并伴有肌纤维的碎裂和被吞噬;间质内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偶见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再生的肌纤维常可表现为芽枝或嗜碱性肌质的孤立团块,中央有大核或多核。
有些疾病肌肉萎缩被肌肉内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的增生所掩盖,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假肥大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二内科型的病例,这些组织的增生可使人推测为肌肉系统的肥大。
线粒体肌病的生化基础是肌肉内线粒体功能缺陷,主要是呼吸链的缺陷,由于无氧代谢的增加,血中乳酸和丙酮酸的含量增加,肌肉内沉积大量变性的线粒体。
4、生化检查(1)血清酶。
非特异性检查,但酶的高低,常能反映肌肉病变的严重程度。
神经源性肌病一般不高或轻度升高,肌源性肌病则多有升高。
诊断肌源性疾病最常用的酶为肌酸激酶(CK)、丙酮酸激酶(PK)、乳酸脱氢酶(LDH)以及醛缩酶(Ald)。
当肌纤维变性或其膜受到损害时,这些酶就从肌纤维中释放出来。
这些酶中以肌酸激酶(CK)最敏感。
CK以骨骼肌的含量最为丰富,其次为心肌和脑组织。
肌酸激酶以3种同功酶形式出现:BB(中枢神经系)、MB(心肌)及MM(骨骼肌)。
肌源性肌病多有明显升高 (1000~10000IU/L):如Duchenne肌营养不良、Bacher肌营养不良、炎性肌病、急性肌球蛋白尿性肌病等;神经源性肌病一般不高或轻度升高,如脊肌萎缩症、运动神经元病等,肌酸激酶也可轻度升高,有时在强运动锻炼后、肌电图针刺后、肌肉活检后、急性心肌梗塞、肌肉内注射,尤其是注射带有刺激性的药物,如氯喹、氯丙嗪、安定、利多卡因、阿片类等肌酸激酶也可轻度升高。
丙酮酸激酶(PK)是调节糖酵解的三个限速酶之一。
在人体中主要有四型PK同工酶,分别称为L-PK、M1—PK、M2—PK和R-PK。
中等强度运动后血清PK轻度升高,剧烈运动使血清PK升高3倍。
在肌源性肌病中血清PK活性升高,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Becker型肌营养不良、肢带型及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的病人,其血清PK活性明显升高,达正常值的1~25倍(平均l0倍),酶活性升高的阳性率大于90%。
相反在神经源性肌病中如脊肌萎缩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病人大多数PK在正常范围内,仅有少数病人血清PK轻度升高。
因此,测定病人血清PK活性有利于鉴别神经源性和肌源性肌萎缩。
但是,和CK一样,PK的升高并不是肌肉病变所特有的,在心肌梗塞和恶性肿瘤等肌病状态下PK也会升高,在临床要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乳酸脱氢酶(LDH)是催化丙酮酸和乳酸之间氧化还原的重要酶,在体内含量最高的是肾脏,其次是心肌,骨骼肌居第三位,因此血中LDH水平可以作为骨骼肌损害的重要生化标志。
LDH还存在五种形式的同工酶,包括LDHl、LDH2、LDH3、LDH4和LDH5,不同组织中同工酶的含量也不尽相同,其中骨骼肌主要含有LDH5,对同工酶的测定可以区分血中LDH升高的组织来源,从而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在肌肉损害时,血清LDH升高,如肌炎和肌营养不良症等。
肌肉损害时LDH4和LDH5同工酶的升高更明显。
除了肌肉病变导致LDH升高外,有许多情况也造成LDH的升高,如心肌梗塞、肝病、肺梗塞、肿瘤等。
醛缩酶(Ald)是醇醛缩合酶的简称,是糖无氧酵解或有氧氧化过程中的重要的酶系之一。
醛缩酶有A、B、C三类同工酶,分别是肌型、肝型和脑型。
各种组织损害均可导致血中Ald升高,其中包括骨骼肌组织。
(2)肌红蛋白(Mb)。
Mb是一种低分子蛋白质(分子量17kD),仅存在于横纹肌和心肌中,Mb 在人体红肌中含量最高,白肌中含量较低。
在神经肌肉疾病、心肌梗塞等情况下,Mb的漏出增加,并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血中Mb含量增加。
因此,血中Mb含量测定可作为骨骼肌和心肌损害的分子标志。
由于心肌中也存在Mb,故在用此指标判断骨骼肌损害程度时,一定要考虑到心肌损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