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二),讲义 第八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教会学生做人
第一节塑造完整的人——素质教育的内容
一、素质教育的涵义和特点
(一)素质教育的涵义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教育者以符合规律的教育措施,对新一代素质按现代化需要实现开发、完善、提高和再创造的过程。其实质是一种对儿童个性素质的再生产和再创造的社会实践过程。具体地说:(1)跟随上现代化的需要,瞄准人才素质,采取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2)面向学生全员扎扎实实地实施教育;(3)抓住全面提高学生个性素质的教育目标,落实到教育过程的始终。
(二)素质教育的特点
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科学的系统工程。它具有整体性、基础性、内化性、综合性等四个特点。
整体性。素质的整体特点,要求素质教育必须整体化。即素质教育是教育“全员”性与“全面”性的统一,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抓好每一个学生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基础性。素质的发展性特点,要求素质教育既为每个学生步步发展打好基础,又为每个未来公民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建立起自学和继续发展的坚实丰厚的基础和生长点。
内化性。素质的本质,要求素质教育注重并切实把外在影响和要求为学生个体的素质。
综合性。素质教育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个人等影响因素。实行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则是最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预期效果的教育措施之一。
二、素质教育目标分解
(一)思想政治素质目标及教育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包括:政治素质教育,主要解决立场、观点、态度、信念、理想问题;思想素质教育,主要解决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问题。
(二)道德素质目标及教育
道德素质教育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观念、法制观察主文明行为习惯,以形成学生完美的品格。
(三)文化素质目标及教育
人类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科学、道德和艺术。文化素质教育也就是真、善、美的教育。
(四)生理素质目标及教育
生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赖以生成的基础。生理素质教育要合理地开发人的各种潜能,从根本上提高人的自然素质。
(五)心理素质目标及教育
心理素质包括广泛的兴趣、积极的情绪、奋发的进取心、健康的个性等。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六)审美素质目标及教育
审美素质包括良好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一定的创造美的能力等。
审美素质教育即美育或审美教育,指形成受教育者科学的审美观察、较强的审美感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过程。
(七)劳动素质目标与教育
劳动素质,包括热爱劳动的态度、自觉劳动的习惯、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简单的劳动技能等。
(八)交往素质目标及教育
三、现代价格素质的基本特征
现代人的人格特征,即具有理智和情感和谐发展的心理机制,高度创造力的活动效能以及符合共产主义道德的伦理内容。其内涵有十二条:
(1)现代人准备和乐于接受他未经历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
(2)准备与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
(3)思路开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
(4)注重现在和未来,守时惜时。
(5)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办事讲效率。
(6)计划
(7)知识
(8)可依赖性和信任感
(9)重视专门知识,有愿意根据水平高低来领取不同报酬的心理基础。
(10)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的智慧敢于挑战。
(11)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
(12)了解生产和过程
四、人格教育的方法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确定人格教育的导向
(三)明确道德基本规范的内容
第二节人成长的历程——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一、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也叫道德观念。它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道德情境,对人、对事(包括对自己的言行)作出是非善恶等的道德判断。道德认识是品德的基础。
(一)道德认识的掌握
道德概念是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的反映。
(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道德评价是指根据已有的道德准则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等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
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是:(1)从他分律到自律。(2)从客观的效果到内在的动机。(3)从他人到自己。(4)从片面到全面。
二、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
三、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在自学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四、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一)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二)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
道德行为习惯是指与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倾向联系的一贯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第三节育人的基本规范--德育原则
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
二、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三、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四、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依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五、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六、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七、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第四节育人活动的操作---学生教育的方法
一、说服教育
说服是使对方放弃原来观点和认识,接受教师的意见。
二、榜样和示范
教师和家长把社会的道德规范传递给学生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言语教诲,另一种是向儿童展示自己的行为实践。
榜样应具备以下五个条件: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榜样的示范要符合学习者的年龄特征;榜样示范的行为对于学习者来讲要具有可行性;榜样示范的行为要具有可信任性;榜样的行为要感人。
示范主要形式有:行为示范、言语示范、象征性示范、抽象示范、创造示范、参与性示范、延迟示范。
三、锻炼
锻炼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