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原文译文及注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海潮》原文译文及注释
柳永《望海潮》原文译文及注释
望海潮,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词牌名,这首词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其实是主要描
写了关于杭州的富庶美丽。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望海潮》原文译文及注释的
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望海潮》
柳永〔宋代〕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
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三吴一作:江吴)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
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望海潮》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杭州地处东南方,地理形势优越,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
繁华。
如烟一般的柳色、装饰华美的桥梁,挡风的帘子、青绿色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
高耸入云的树,环绕着钱塘江沙堤,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
浪花像霜雪在滚动,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
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
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
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
不论
是白天还是夜晚,湖面上都飘荡着羌管的笛声和采菱的歌声,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
娘都嬉笑颜开。
孙何外出时,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声势暄赫。
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吟诗作词,赞赏着美丽的水色山光。
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画
出来,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注释
三吴:即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
三郡,在这里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钱塘:即今浙江杭州,古时候的吴国的一个郡。
烟柳:如烟一般的柳色。
画桥:装饰华美的桥。
风帘:挡风用的帘子。
翠幕:青绿色的帷幕。
参差:高低不齐的样子。
云树:高耸入云的树。
怒涛卷霜雪: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
天堑:天然沟壑,人间险阻。
一般指长江,这里借指钱塘江。
珠玑:珠是珍珠,玑是一种不圆的珠子。
这里泛指珍贵的商品。
重湖:以白堤为界,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所以也叫重湖。
巘(yǎn):大山上之小山。
叠巘:层层叠叠的山峦。
此指西湖周围的山。
巘:小山峰。
清嘉:清秀佳丽。
三秋:①秋季,亦指秋季第三月,即农历九月。
王勃《滕王阁序》有“时维九月,
序属三秋”。
柳永《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②三季,即九月。
《诗经·王风·采葛》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
三秋谓九月也。
设言三春、三夏其义亦同,作者取其韵耳”。
亦指三年。
李白《江夏行》
有“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
羌管(qiāng):即羌笛,羌族之簧管乐器。
这里泛指乐器。
弄:吹奏。
菱歌泛夜:采菱夜归的船上一片歌声。
菱:菱角。
泛:漂流。
高牙:古代行军有牙旗在前引导,旗很高,故称“高牙”。
吟赏烟霞:歌咏和观赏湖光山色。
烟霞:此指山水林泉等自然景色。
异日图将好景:有朝一日把这番景致描绘出来。
异日:他日,指日后。
图:描绘。
凤池:全称凤凰池,原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
此处指朝廷。
《望海潮》创作背景
吴熊和《柳永与孙沔的交游及柳永卒年新证》考证此词为柳永在杭州赠资政殿学士、知杭州孙沔作。
孙沔向误作孙何。
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十一引杨湜《古今词话》:柳耆卿与孙相何为布衣交。
孙知杭州,门禁甚严。
耆卿欲见之不得,作《望海潮》词,往谒名妓楚楚曰:“欲见孙相,恨无门路。
若因府会,愿借朱唇歌于孙相公之前。
若
问谁为此词,但说柳七。
”中秋府会,楚楚宛转歌之,孙即日迎耆卿预坐。
由这个故
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望海潮》作品赏析
《望海潮》这一词牌名是柳永创制的,大概取意于杭州是观潮胜地。
钱塘江畔的杭州自古就是著名的大都市,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经济繁荣,生活富足。
在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起笔便大开大阔,直起直落。
两个四字对句,气势博大,力量非凡。
“东南”,就方向言;“三吴”,就地点言。
交代地理位置空间浩瀚、面积广大,给人以开阔之感,引起人的阅读期待:是何处如此占尽天时地利?下句紧接着作了回答:“钱塘自古繁华。
”“自古”突出了杭州历史悠久,繁华富庶。
接下来,词人如数家珍般一一细数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
以下三句分别就首
句中的“都会”、“形胜”、“繁华”,作出形象的说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
”远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似画,真是画中才有的好景致啊。
这一处人烟阜盛,各式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檐牙错落;走近了看,微风过处,千门万户帘幕轻摆,显得怡然安详,真是一派“都会”景象。
“参差”形容楼阁
高下不齐,“十万”指人口众多,未必是确数。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视线从城内转到钱塘江边,来写“形胜”。
高耸入云的古树围绕着江堤,汹涌
的江涛象发了怒一样奔腾而来,激起如霜如雪的白色浪花,壮阔的钱塘江就象一道天
然的壕沟阻挡着北方敌人的进犯。
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镜头移近,来
街市上走走看看。
珠玉宝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人们的衣饰更是鲜丽豪华,竞相斗艳。
“列”、“盈”、“竞”把经济繁荣、生活富庶奢华落到了实处。
杭州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景美,更在人美。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
里荷花。
”湖外有湖,山外有山,西湖的锦山秀水实在是清丽可嘉;更美的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
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
一句牵出了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遐
想万千。
“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
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
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
因此宋之问《灵隐寺》中写道:“桂子月中落,天
香云外飘。
”白居易《忆江南》中也有“山寺月中寻桂子”。
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
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
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
“弄”使
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
“嬉嬉钓叟莲娃”,湖边钓鱼的老翁怡
然自得,湖中采莲的孩童喧闹嬉戏。
一句话就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
乐图。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权贵出行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
闲暇时,品酒赏音,吟诗作画,赏玩山水,何等风流潇洒。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
池夸。
”至此,才彰显了写作目的是拜谒孙何。
“异日”“归去凤池”是对孙何宦途
前景的美好祝愿,而这“好景”足以向朝廷中人“夸”,又使这祝愿归结到了对壮美
秀丽的杭州的赞美上。
虽然投赠之词恭维、夸张在所难免,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经为
自己作了明证,不信就请到杭州来眼见为实吧!
《望海潮》的写景艺术赏析
柳永是宋代著名的词人。
他的词作风格婉约,手法多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望海潮·东南形胜》是柳永创作的一首长调。
在作品中,词人详细地描绘了杭州一
带的繁荣景象,展现了杭州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景。
接下来,笔者就赏析一下《望
海潮·东南形胜》的写景艺术。
一、先声夺人,蓄足气势
不同于柳永的其他词作,《望海潮·东南形胜》在结构安排上大开大合,极具阳刚
之美。
作品一开篇,词人便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将杭州城的景
象尽数囊括其中。
杭州是东南一带著名的大都市,不仅经济发达、交通便利,而且有
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杭州城的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
长期以来,杭州便是无数人
心中的人间天堂。
词人以寥寥数语,点明杭州在地理上的天然优势,为之后的写景状
物作了充分的铺垫。
此外,“东南形胜”也有夸张之意。
但是,这种夸张并不令人反感,反而能让人生出无尽的向往之情。
一个怎样的地方、怎样的城市才能配得上这样
的夸赞呢?词人并没有急着回答,而是以“钱塘自古繁华”作为过渡句,带出后文,既为读者创造了一个极其辽阔的想象空间,也使得诗句与诗句之间衔接得更为自然。
结
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北宋承平日久,都市极为繁华,而柳永曾在杭州暂居过一段
时日。
无论是杭州的自然风光还是都市景象,都令他沉醉不已。
尽管都市生活使柳永
感受到了无穷的乐趣,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相当多的灵感,但他并不是一个只知享乐
的人,相反,他一直在努力地为踏上仕途寻找机会。
恰好他的好友孙何成为杭州太守,柳永本想通过求见孙何得到对方的举荐,不料因为太守府门禁过于森严,一直未能见
到好友。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才写下《望海潮·东南形胜》一词,希望借歌伎之口
传入孙何耳中,以此打动孙何,谋求晋升的机会。
虽然柳永最后并未如愿,但《望海潮·东南形胜》这首词却得以广泛流传。
《望海潮·东南形胜》虽是柳永为拜谒杭州
太守孙何所作,但其后的景物描写也蕴含着他的真情实感。
从后面的景物描写中,我
们也能够体会到这种情感。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并非虚言,而是词人有感而发。
《望海潮·东南形胜》一词磅礴大气,尽扫柳永其他词作的低回缠绵之风,仅是开篇一句便
先声夺人,犹如平地惊雷。
二、细致描绘,画龙点睛
在对杭州城的景象进行鸟瞰式的描绘之后,词人将目光投向市内,从局部着眼,进
行细致的描写与刻画。
“烟柳画橋,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色如烟,掩映着
一座座彩色的桥梁;轻风吹过,拂动翠绿的帘幕;粗略算来城中的人家竟然有十万户之多。
词人并没有细致地描写城中某一处的景色,而是抓住“烟柳”“画桥”“翠幕”
等富有江南风情的景致,细致描绘,营造出浪漫的氛围,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
杭州城的繁华。
此外,柳色葱碧,画桥夺目,翠幕清新,三者在色调上相映成趣,给
人极强的视觉冲击。
可见,词人不仅在布局上煞费苦心,而且在设色方面同样非常用
心。
“十万人家”与首句的“三吴都会”相照应,证明词人所言非虚。
我们虽然没有
从词作当中见到半个人影,但能从那掩映在柳色中的楼阁、横跨于河道上的画桥以及
随风翻飞的翠色帘幕上感受到“人气”。
若没有这“十万人家”,再美的杭州城也毫
无生气可言;有了这“十万人家”,整座杭州城便显得生机盎然,鲜活灵动。
杭州城优渥的地理环境孕育了这繁华的城市,而繁华的城市又使这一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关
于杭州城市井的描绘犹如画龙点睛,使得整幅画瞬间变得流光溢彩。
自从宋朝建立以来,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的提升,人口数量也因此激增。
杭州由于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吸引了大量的人来此定居。
这“十万人家”既是杭州
繁华的根基,又是杭州最引人注目的景致。
作者抓住这一点细致描绘,展现出一派盛
世太平的景象,使得杭州的繁华更加深入人心。
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后世,这样繁盛的
景象都是不多见的。
除此之外,词人也称颂了当地的长官。
正是因为吏治清明,我们
才能看到这样的承平气象,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对于个中缘由,词人虽然并没有明说,但赞颂之意已溢于言表。
对于局部景致的描绘一方面使得词作的主题更加鲜明,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作品的艺
术感染力,让人充分感受到了杭州城的繁华,不禁生出浓浓的艳羡之情。
三、点面结合,着意渲染
作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杭州不仅物阜民丰,而且格外具有魅力。
其中,钱塘江
潮向来为人所称道。
在描写杭州城的山水风光之时,词人将笔墨集中于钱塘潮涌这一
胜景,以点带面,着意渲染,充分展现了杭州城秀丽的风光。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
霜雪,天堑无涯”,钱塘江水浩荡奔腾,如同一道天堑,其气势之磅礴真是世间少有。
堤岸上的树木高耸入云端,远远望去,如翻滚的波涛欺霜压雪,那景象格外的美丽,
令无数文人墨客为之震撼。
他们也因此而留下了一篇篇惊世之作,使得杭州城名扬八方。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杭州的动人景致极多,比如名山秀水、古刹园林等,但词人
却单单选取钱塘江潮这一动人的景象来展现杭州城的独特魅力。
之后,词人的视线再
一次回到城内,通过对市井的描写着力渲染杭州城的富庶与繁华。
“市列珠玑,户盈
罗绮,竞豪奢”,街道两旁的店铺中陈列着各色珍珠宝石,家家户户堆满了绫罗绸缎,争相向世人展示最豪华、奢侈的一面。
如果说此前的描述都是为了展现杭州城优越的
地理环境、秀丽动人的山水胜景、繁华的市井气象,那么这一句描写就已经深入寻常
百姓之家,展现出一派盛世景象。
词人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着意渲染了杭州城的美丽与繁华,让从未去过杭州城的
人不禁生出向往之情,想要一睹词中的盛世景象,沉醉于那湖光山色之中。
四、动静结合,明暗交错
经过蓄势、点染、烘托之后,全词迎来了高潮。
此前有宏观的鸟瞰,也有局部的点染,而“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则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极大地拓展
了词作的艺术空间。
“三秋”意喻时间极长,“十里”代表范围极广。
杭州城之所以
如此动人,不仅是因为它在地理条件上具备优势,也不仅是因为它有丰富的物产、发
达的经济,更因为它在一年四季之中都有可供观赏的美景。
桂花三春飘香,十里荷花
盛放。
这样的景致唯有在杭州城才看得到。
王国维曾在《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
中提到“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形容好景易逝;柳永却在《望海潮·东南形胜》中以“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极言美景的长盛不衰。
如斯
美景,自然会引得世人倾心不已。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三秋
桂子”“十里荷花”虽好,但毕竟只是静景,观之虽然怡情,时间一长却也觉得单调。
因此,词人由景及人,再次对杭州城百姓闲适的生活进行了一番生动的描写。
“羌管”多为白昼清音,“菱歌”则多为夜间之歌,前者清丽,后者缥缈,从听觉上讲,都令
人沉醉。
从视觉上看,这句词明暗交错,趣味横生。
湖边的钓叟安静沉稳,采莲的姑
娘轻盈灵动,老与少,动与静,相得益彰,既体现了杭州城百姓生活的安乐,也为杭
州城的静景增添了一些活力。
在描绘杭州城的风光时,词人并不拘泥于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而是从整体着眼,
择其重点,细作描绘,在此基础上采用明暗交错、动静结合的手法,使得笔下的景物
不仅更加生动形象,而且具有一定的立体感,令读者在欣赏词作的同时充分感受到了
杭州城的魅力。
五、虚实相间,曲尽其妙
柳永之所以创作《望海潮·东南形胜》一词,不单是为了赞美杭州城优美的自然风
光和抒发个人情感,他最主要的目的是想凭借此词引起杭州太守孙何的注意,成功获
得晋升的机会。
因此,在对杭州城的景象进行了一番铺陈描绘之后,词人又写道: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浩荡的骑兵队伍簇拥着巡视归来的长官。
长官在微醺之时听着动人的管弦,吟诗作赋,赞赏这明媚的风景。
“千骑”既体现了
太守的威仪,也表明太守治下严明;而“乘醉聽箫鼓,吟赏烟霞”则暗赞太守不仅富有才干,而且是一位饱读诗书的雅士。
此外,身为地方长官,他不为政务烦忧,却有兴
致饮酒赏乐,吟诗作赋,说明治下太平,诸事顺遂,更证明其治理有方。
词人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委婉地表达了对杭州城长官的钦慕和赞美之情。
在赞颂之余,词人进一步发挥想象,以一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收束全词,表达希望对方官运亨通。
“凤池”也即“凤凰池”,原为天子禁苑,代指京畿重地、朝廷中枢,是达官显贵们汇聚之地。
按照宋朝的文官制度,外地长官如太守、巡抚,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回京述职,向皇帝反映当地的民情风俗,自然也免不了和朝中其他人来往走动。
因此,词人的意思是,太守若有一日被召入皇廷重地,可以当着达官贵人之面将杭州城的美丽和繁华景象都描述出来,好让所有人都知道世间确实有这样一处人间仙境。
这句话既是对杭州城的极力夸赞,也表达了词人的美好祝愿。
毕竟为官者都希望自己能够“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最后这两句词虚与实相间,余韵无穷。
词人在赞美杭州城美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构建出一幅虚拟的图景,拓宽了词作的艺术空间,给读者带来更为丰富的审美体验。
总之,在创作《望海潮·东南形胜》时,词人先是通过鸟瞰全局,点明杭州城在地理位置上得天独厚的优势,奠定整首词的情感基调,然后从细微处着手,烘托渲染,再通过描写静景与动景、虚景与实景,以艺术化的笔法构筑出一方富有诗意的空间,借以展现杭州城的美丽与繁华,抒发对杭州城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地方长官的敬慕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