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的系统理论:静态分析vs动态分析

合集下载

2012年《公共政策》复习资料

2012年《公共政策》复习资料

“政策分析”作为学术术语是由美国的林德布洛姆于1956年出版的《政策分析》一书首先提出的.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协调和增进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政策一般是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无结构访谈法又称深度访谈法,是一种非标准化\非格式化的政策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实地观察法是在自然环境下对当时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观看\倾听和感受的一种政策研究手段.非参与观察法也称局外观察,它不要求研究者直接进入被研究者的日常活动,观察者通常作为旁观者了解事情的发展动态.参与观察法就是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实际参与研究对象的一些与政策过程有关的生活过程进行观察.个案分析也叫个案研究或案例研究,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研究的方法.西蒙在《管理行为》一书中提出的著名论断是”管理就是决策”. 1951年,美国的勒纳和拉斯韦尔共同主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被誉为”政策科学的开山之作”\”公共政策学的经典著作”,被人们认做公共政策诞生的标志.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拉斯韦尔.公共政策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的标志是德洛尔的《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公共政策学的发源地是美国.侧重于政策方案,拉斯韦尔和卡普兰对公共政策的定义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侧重于政策结果,伊斯顿于1951年出版的《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把公共政策界定为”对一个社会进行的权威性价值分配”. 谋求公共利益的实现是公共政策的灵魂和目的.元政策或者叫做总政策(总路线\总方针),是政策体系中管总的或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是政策主体用以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动的高度原则性的指针.它是关于政策的政策.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的政策,就是基本政策.又被称做基本国策\方针性政策\纲领性政策\根本政策.战略就是政策主体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阶段上所要达到的主导全局的根本目标以及为目标实现所作的资源配置和行动步骤的设想,即邓小平经常讲到的”大政策”.战略也被称做”宏观决策”.策略是政策主体对某一特定形势制定的具体的行动路线.战术在军事上被诠释为”进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对于公共政策来说,战术的含义是:为达到一定的战略目的,在一定的方向上和一定的时间内解决某一局部问题的行动方案.政治政策包括民权政策\外交政策\国防政策\国家安全政策\公共安全政策\人力资源政策\阶级政策\民族政策\政党政策等.经济政策包括产权与经营权政策\农业政策\企业政策\交通政策\能源政策\基础建设政策\金融政策\财政政策\预算政策\福利政策\贸易政策\房地产政策\住宅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社会政策包括劳动政策\医疗卫生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公共救助(社会救济)政策\弱势群体优惠政策\人口政策\环境政策\宗教政策\移民政策等.程序性政策和非程序性政策是以政策主体在制定一项政策时有无现成的规范和原则可遵循为标准所做的类型划分.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是美国学者詹姆斯·安德森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所做的类型划分.物质性(或实质性)政策与符号性(或象征性)政策是安德森以政策效果为标准划分.1977年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决定废止大学招生实行的免试推荐制度而改行全国统一考试的制度,属于确定型政策.当代世界主要国家的政体可以划分六种类型:以中国为代表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以美国为代表的总统制,以英国为代表的议会制,以法国为代表的半总统\半议会制,以俄罗斯为代表的超级总统制,以瑞士为代表的委员会制.立法决策是以上六种政治体制中公共政策共有的一种形式.立法权是美国国会的首要权力.国家结构是指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正式的\稳定的关系.政策主体要制约\禁止政策对象不做什么,或者说要使政策对象不发生政策主体不愿见的行为,就须使政策对政策对象的行为具有管制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所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社会资源的配置,指的是政策主体为一定的政策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调配与组合.社会价值的分配,指的是作为政策成本的社会资源投入后,随着政策目标的实现而获取的政策收益在不同的社会群体间的分布.政策分配和调整利益关系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是直接对社会利益进行分配和调整的政策如社会分配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价格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二是间接对社会利益进行分配和调整的政策如现在很多国家制定和实施的推动高新科技发展的各种政策.公共政策是由政治性组织制定的,是国家\政府\政党为实现其政治目的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因此,公共政策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政治性是公共政策的灵魂.政策系统是三大子系统即主体系统\支持系统\反馈系统构成的巨系统.公共政策主体是相对于政策客体而言的.它是指那些在特定政策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实施\评估\监控的行为者.直接主体包括国家的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某些政治体制内的政党和军队领导人.间接主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次国家政策行为者,如地方政府\政党\利益集团(压力集团)\非政府组织\公共舆论\社会政治运动\公民等.第二类是跨国政策行为者,如跨国公司\多国公司\欧洲联盟\美洲国家组织\阿拉伯联盟\非洲统一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等.第三类是全球性政策行为者,包括全球性政府间组织,如联合国\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信息传播系统是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政策咨询系统也称”思想库”\”智囊”或”外脑”,通常由政策研究机构\政府与这些机构的关系\咨询活动构成.政策监控系统的任务是保证政策系统的良性运行和政策目标的实现,减少决策失误,避免政策执行中发生变形.政策评估系统的基本功能是为政策的优劣\存废以及政策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事实和价值依据.政策系统的核心是公共权力.所谓公共权力就是基于特定政治共同体成员的同意或授权,为支配\管理\调控该政治共同体内部和对外的公共事务,而物化于法定公共组织及其各组成部分的职权关系中的一种公共权威力量.法国是中央集权型单一制的典型.英国则是地方分权型单一制的典1型.在现实中,联邦制既可能是真实的联邦制如美国\加拿大\德国等,也可能是象征性的联邦制,如巴西\墨西哥等.决定公共政策质量的关键性要素是政府能力.首长制也称”一长制”\”独任制”,即最高决策权为某人所独掌,并由其承担全部决策责任的组织体制.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会议制”,即最高决策权配置给由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委员会,政策方案的最终择定由委员会集体根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进行.分权制,即各级决策机关在各自的管辖范围内拥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上级机关无权干预下级机关的决策活动.在我国,民主集中制是公共决策的基本规则.从国家最高决策权来说,美国的公共决策体制属于典型的总统制;英国的公共决策体制属于议会制;.俄罗斯被认为是实行超级总统制的典型国家;半总统半议会制又称双首长制,这种公共决策体制同时兼具总统制和议会这两种体制的特点,首创而且至今仍在实行这一体制的是法国;国家最高决策权的行使采取委员会制的是瑞士;当代中国实行的公共决策体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代表大会制;近代以来,在欧洲和拉丁美洲很多国家,都曾出现过军人独裁制.20世纪后半期,在一系列刚获得独立的亚非国家里,军人独裁制度一度十分流行.决策者依据完整而综合的信息做出理性的决策,即他遵循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的原则,选择最优方案,使用最佳\最适当的手段,达到最大值的政策结果.西蒙提出了决策者有限理性命题.渐进主义模型是由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构建的.德洛尔提出的综合模型叫做规范最适模型.埃齐奥尼提出的综合模型叫做混合扫描模型.贝塔朗菲提出了政治系统模型,政治系统模型是公共政策分析中最具有解释力,并且最具有普适性的一个模型.机构—制度模型是公共政策分析中应用最广泛而又最缺乏理论色彩的一个决策模型.美国政治学研究者莱瑟姆从集团理论这一视角去分析政府在政策形成中的作用,形成了政策分析的集团模型.精英决策模型提示了现代民主国家的根本理念”主权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与实际的政治过程和政策过程中总是由直接掌握政权的少数人来主导这一难以克服的悖论.公共决策的现代化首先是决策过程的理性化,公共决策过程是一个”公共选择”过程.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或公共问题.政府部门是公共问题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提出主体.利益集团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采取游说\宣传\捐款等方式,争取政府将它们提出的公共问题列入议事日程,并采纳有利于自己的政策建议,或者通过各种手段阻止对自己利益产生损害的政策.利益型政策网络通常由与某一政策有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相关机构及其代表人士构成,它会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但它本身又常常不是固化的利益集团.意见型政策网络一般由对某一政策没有相关利益但有相近观点的专业机构或人士构成.西方社会中的议题网络就属此类.混合型政策网络则由对某一政策既有相关利益又有相近观点的机构及人士构成.问题认定就是对需要由公共政策来解决的公共问题进行性质\范围\涉及领域及相关利益关系的界定过程.边界分析就是一种对公共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实际范围进行分析和界定的方法.多角度分析即一种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头脑风暴法也称脑力激荡法,是指由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一些专家学者或者利益相关者,从各个角度共同讨论有关的公共问题,并因而激发大量的新构想的一种分析过程和方法.假设分析是一种旨在将相互冲突的公共问题立论假设创造性地综合为一体的分析技术.政策议程通常是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系统议程由政治群体的成员共同认为值得公众关注并且处于政府管辖范围之内的所有问题构成,指政治系统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政府议程指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由于政府议程通常比系统或公众议程要正规,所以又称正式议程.外在创始模型通常在民主和平等的社会中比较常见;动员模型通常出现在不太民主的社会中;内在创始模型在财富和权力高度集中的社会比较流行.政策规划是指在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公共权力机关组织力量草拟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在政策规划中,政策制定者常常要参考\借鉴不同国家\地区或者其他部门相关的政策方案,学习其中的知识\技术或者是政策观念,并从其中汲取灵感和受到启发.这个过程被称为政策学习.现实中的政策变迁或者政策创新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政策学习.工具学习是指学习内容主要是技术\政策制定\过程及政策工具等.概念学习或者问题学习是指在政策制定中从一个不同的评价角度来看待事物.社会学习是指决策者学习有关政策价值以及规范\目标\责任等其他深层次的特质.政策移植是一个政策借用国采纳其他国家的公共政策\行政体制\制度及思想等来解决本国所面临的政策问题.政策论证是指政策方案的论证以有力的信息来强化自己的政策主张,并且对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已经提出或有可能提出的不同意见进行有理有据的抗辩,旨在推动决策者采纳自己的政策方案而拒绝其他政策方案的做法.权威模式是指利用政策论证者自身的社会成就或特殊身份所产生的权威性影响,而作为论证信息的可信度的基础.在价值评价模式中政策论证是以伦理规范或道德原则方面的论证为基础的,相关信息转换成政策主张所依据的假设,是根据道德原则或伦理规范对有关政策及其结果所做的价值判断,如对与错\好与坏等.政策抉择的第二个环节是政策审议,第三个环节是政策采纳.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就是决策者择定的政策在内容上不能与既定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必须合乎有关法律的原则甚至具体规定.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公共政策是以公共政策目标为行动方向的,政策目标是政策执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第一代政策执行研究路径被称为”向前推进策略”;第二代政策执行研究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的整合路径试图建立能够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模式整合性概念架构.过程模型由美国学者史密斯在其《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首次提出;互适模型(互动理论模型)由美国学者麦克拉夫林在其代表作《互相调适的政策实施》中提出的;循环模型由美国学者雷恩和拉2宾诺维茨提出的;博弈模型以美国学者巴达克为代表;系统模型又称霍恩—米特尔模型,由美国学者霍恩和米特尔提出;综合模型由美国学者梅兹曼尼安和萨巴蒂尔提出.执行性是政策执行机关最主要\最核心的特征.资源是政策执行过程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性条件.常见的政策执行工具有行政工具\法律工具\经济工具\思想政治工具\技术工具等.经济环境是公共政策执行最深层环境,是公共政策执行物质基础. 忠实原则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有利就执行,无利就变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都是有悖于忠实原则的,必然导致政策执行偏差乃至失败.政策成本评估就是评估政策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政策效益评估是评估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政策价值评估是通过某种方式对政策在价值上所具有的意义进行评估.政策评估实施阶段是整个评估活动中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政策效率是指政策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政策的投入包括政策活动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和时间,政策的产出是政策执行过程中直接产生的结果.政策影响是指政策产生出所引起人们行为和态度方面的实际变化. 回应性是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以实际监控的时间先后为标准,分为预防性监控\过程性监控和结果监控;以监控的经常性为标准,分为经常性监控和引发性监控;以监控的参与程度为标准,分为单方面监控和抗辩性监控.内部政策监控主体是指各级行政机关.政策的合法性是指政策获得相关的社会主体认可和接受的程度,这是政策能够发挥作用\产生效力的基础.政策维持就是指通过分析政策稳定的积极因素使之转化为政策稳定的动力,以保持政策稳定的行为和过程.法制化的政策不会因政策主体\环境的变化而变动,是政策维持的终极手段.公共政策变动的模式可分为:周期型是美国学者亚瑟·施莱辛格提出的;学习型由萨巴提尔等人提出.经济制度和体制变革是政策创新的直接动力.民众诉求是政策创新的根本动力.政策措施的的调整是政策调整当中最常见也最容易实现的一种. 实事求是是公共政策调整过程所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线性接续是原有政策的终止和服务于同样政策目标的新政策的产生.非线性接续通常是指政策对象的变化或政策衡量指标上的变化,如根据年龄转变为根据收入确定政策受益对象.功能的终结就是终止由政策执行而带来的某种或某些服务.在政策终结的所有对象中,以功能的终结最难.政策的终结是指政策本身的终结.政策废止是政策终结的一种最直接\最彻底的方式.政策分解是指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解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形成一项新政策.政策合并是指有些政策虽然被终止了,但它们所担负的功能并没有被取消,因而通过一定的程序,将仍然可行的部分重新组合后以一项新政策的面貌出现.政策缩减是采用渐进的方式对政策进行终结,以缓冲终结所带来的巨大冲击,逐步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减少损失.知道是什么的事实知识,主要指可以观察\感知或以数据呈现出来的知识,如统计数据\调查结果等.知道怎样做的技能知识,即有关技术的知识或做事的技术,比如工作人员解决问题的技巧和经验,人们的表达技巧的知识等.知识不同于其他物品,它可以重复使用且不会因为使用者多少或使用频率高低而出现任何销蚀与损耗.协调性原则即根据政策大系统总任务\总目标的要求\使各子系统相互协同配合,并以各个子系统局部最优化为基础,通过调节控制\实现大系统的最优化.狗急跳墙式的政策建议多是一种应急性的,也就是发生危机后,才开始进行政策的分析,而由于时间等方面的要求,政策分析者就匆匆忙忙提出建议,犯下一知半解\生搬硬套的错误.学术型政策研究组织是以公共政策基础理论及其相关实践为学术研究对象的政策研究组织.产业型政策研究组织是专门从事政策研究和咨询工作的企业法人.一手资料的收集方法:无结构访谈法\实地观察法\非参与观察法\参与观察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是三门相互联系的交叉学科.20世纪前半期产生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科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系统性\动态性和最优化.基本方法是:系统方法\信息方法\反馈方法\功能模拟方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共政策研究课题的选择偏重于:伦理取向\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美国四大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布鲁金斯学会\美国企业研究所\传统基金会\胡佛研究所.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公共利益.公共政策的产生必须具有的三个初始条件(必须具备的三个核心要素)公共问题的形成\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以同一政策体系内的各项政策相互间是否存在着涵盖与衍生的关系为标准,公共政策可以划分为: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社会政策的核心价值是:社会正义\社会公正\社会协调\社会稳定.人大决策主要采取形式:宪法\基本法律\其他法律\人大决定.人大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存在国家元首决策的三种类型的国家:总统制\半总统半议会制\超级总统制.当代中国的行政决策主要包括:行政法规\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部门规章.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管制功能\引导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全球化程度的提高,价值多元化趋势日益显著,公共政策的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和动荡,主要表现为:不确定性\关联性\模糊性\动态性.构成政策支持系统的四个子系统是:信息传播系统\政策咨询系统\政策监控系统\政策评估系统.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地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法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国际环境.社会团体通过四大环节对公共政策发生影响:利益聚合\利益表达\政策传递\政策监督.政策网络分类:利益型政策网络\意见型政策网络\混合型政策网络.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结果\目标人群\执行机构\法规.与政策学习类似的概念:政策转移\政策移植\政策扩散\经验汲取.从学习的内容及程度上一般认为存在着三种类型:工具学习\概念学习\社会学习.公共政策的抉择主体:国家元首\行政首长\民意代表\法官\执政党首脑以及军事首长.公共政策的抉择原则:尊重科学分析的价\考虑各方利益的平衡\发挥决策者的能动作用\遵照有关程序的规定.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就是决策者择定的政策在内容上不能与既定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必须合乎有关法律的原则甚至具体规定.决策程序的合法化(1)行政系统的决策程序A法3。

第7章 社会政策分析方法

第7章 社会政策分析方法

1、社会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
社会政策分析框架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内容构成:
第一,对社会政策历史背景的陈述和分析。主要侧重 对社会政策的产生与发展历史做系统的描述与分析, 以及建立政策的历史路径与目前的发展状况之间的联 系。
第二,对社会政策针对的具体问题的分析。必须对特 定社会政策所解决的社会问题进行系统和深入的解释, 从而加强对问题本质、原因和影响等要素的理解。
定量分析主要是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获得对政策 过程与结果的理解和解释。定量分析方法需要依靠既 有的统计数据,或实施问卷调查获得的第一手数据资 料,来解释和分析社会政策的行动效果与影响,分析 社会政策过程不同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社会政 策行动与相关要素之间的联系。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社会政策的分析通常都将这两种分析结合在一起加以 使用,以提高政策分析的效度和可信度。
3、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主要是通过非统计的,以访谈、个案、参与 观察等不同方法获得的资料对政策进行文字的描述和 解释。定性分析可以对政策目标、过程和结果进行深 入的描述和阐释,在分析过程中将政策各个要素与过 程同具体的社会情境结合起来。
4、个案分析、制度分析和比较分析
(1)个案分析方法
个案研究主要是对某个或某类别的个体或事件进行的 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以揭示该个体或事件的特征与属 性,从而通过该个案来扩展其社会意义。
就社会政策分析而言,个案分析方法是指研究者侧重 对某一政策领域的描述与阐释,或者对某一政策行动 的过程或后果进行评价与分析。
2、社会政策分析框架的应用
社会政策分析的任务就是从这些要素出发,对 社会政策的行动过程与结果进行动态和静态的 双重解释,从而就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提出见 解。

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策的系统分析模型

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策的系统分析模型

政策对 社 会 系 统 产 生 的 积 极 影 响)取 正 值,负 效 应
中央政策执行效益分析模型为:
(负效应是指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策对社会系统产
设: 为中央政策执行效益;
生的消极影响)取负值;效应值的大小按所取效应的
为中央政策执行结果;
程度依次度量,效应大者值大,效应小者值小。此值
为中央政策执行投入;
年第 期
理论探讨

(总第 期)
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策的 系统分析模型
朱广忠
(南京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系,南京

摘 要: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单一制,这要求各级地方政府有效执行中央政策。为确保地方政府有效执行
中央政策,需要建立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策的系统分析模型。这一模型包括单项动态分析模型、单项静态分析模
型、总体结果分析模型与总体因素分析模型,等等。
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方法都是其基本研究方法。政治 学最高层次的研究方法是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 方法具有普适性,在有些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是不 适用的。在定量研究方法适用的场合,政治学研究 问题的顺 序 是 定 性 分 析—定 量 分 析—定 性 分 析,即 首先是对研究对象一般性的定性分析,然后再对其 进行定量分析,最后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做出更加 深入的定性分析,进而得出对研究对象本质的规律 性认识。可见,在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策的分析中, 定量分析是为定性分析服务的。因此,我们所建立 的分析模型,虽然是以定量分析模型给出的,但从根 本意义上说,它们是为定性分析服务的。所以,就基 本性质而言,这些分析模型是作为分析方法而建立 的。
因素固定在报告期。第一种方式的特点是,只有所
分析的单一因素在变化,其他因素没有发生变化,即
无共变因素的影响。第二种方式的特点是,在分析

政策分析方法和政策理论模型

政策分析方法和政策理论模型

政策分析方法和政策理论模型一、政策分析方法1.财务分析方法:政策的实施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因此财务分析方法是政策分析的基础。

财务分析方法使用财务数据来评估政策的成本和效益,如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果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了解政策的经济可行性和其对财政预算的影响。

2.政策评估方法:政策评估方法用于评估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影响。

常用的政策评估方法包括实证分析、影响评估、回归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了解政策对实际环境的影响程度,从而优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3.SWOT分析方法:SWOT分析方法是指对政策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和评估。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了解政策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并发现政策制定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同时,SWOT分析方法也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抓住机遇和应对挑战。

4.制度分析方法:制度分析方法是指对政策实施所依托的制度进行评估和分析。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了解政策的一致性、可行性和可持续性,从而优化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

5.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是指对不同地区、国家或组织之间的政策进行比较和评估。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了解不同政策的优缺点,并借鉴其他地区或国家的成功经验,以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

1.利益集团模型:利益集团模型认为政策制定是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和利益追求的结果。

这种模型强调政策制定过程中各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力和资源的分配问题。

2.制度选择模型:制度选择模型认为政策制定是受到制度结构和规则的制约和影响的。

这种模型强调政策制定过程中制度的作用和政策与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3.政策实施模型:政策实施模型认为政策实施是政策制定过程的延续,其成功与否受到实施者的行动和环境的影响。

这种模型强调政策制定和实施之间的协调和互动关系。

4.社会学习模型:社会学习模型认为政策制定和实施是一个社会学习和适应的过程。

这种模型强调政策制定者在政策实施中不断学习和调整的重要性。

【公共政策分析】_公共政策分析的一些基本方法

【公共政策分析】_公共政策分析的一些基本方法
5-3-8 规范的或者规定的方法 一些政策分析者采取规范的或者规定的方法,他们把作为政策分析 者的任务确定为对政策所要达到的“最终状态”加以确定并论证, 这方面的规定或规范既是所追求的,也是可以达到的.
5-3-9 历史方法 这种方法关注的是公共政策在时间跨度中的演进.因为任何一项政策
都有前后延续性。对于任何政策的分析都必须了解历史、否则就不 会了解现在,更无法了解和预测未来。
5-3-6 现象学方法 这种方法是以对相关要是对逻辑实证的分析方法不抱幻想的倾向所造成。 从方法论上讲,这些政策分析这将每个社会现象均作为独特的事 件来加以处理。人类学的或者其他定性化的指标成为至关重要的事 件。
5-3-7 参与方法 公共政策分析的参与方法关注的是在政策过程中政策影响所及的人的 利益与价值.例如公民通过听证、对话来参与政策的设计与决策等。 作为一种分析方法,他鼓励人们在决策过程中更多地考虑不同参与者 及其价值的作用,从而对正在进行考虑中的政策有更好的不同视野 的相互参照。
系统论为人们研究公共政策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它强 调部分之间的交互影响、部分之和组成的整体的重要性,强调政策 组织对环境的影响和环境对政策组织的影响,把整个政策过程看成 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动态的、开放的系统,从而使人们对政策的一 般性质和一般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5-3-2 过程方法 过程方法确定政策过程的不同阶段,然后对每一个具体的阶段进行 分析.这是公共政策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 尽管政策过程在实践上是十分复杂的,我们还是可以将它简化为 几个主要的阶段,以便于把握和理解。
n 例如,一个政策分析者可以写一部有关支持形成某种就业政策的著作, 从内容上看应该属于再分配领域的。在具体的政策分析中,其中所使 用的方法可能融合了过程方法、实体方法、实证方法、规范方法以及 其他的一些方法。

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经济模型可以被区分为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

从分析方法上讲,与静态模型相联系的有静态分析方法和比较静态分析方法,与动态模型相联系的是动态分析方法。

1.静态分析与静态经济学静态分析法分析经济现象达到均衡时的状态和均衡条件,而不考虑经济现象达到均衡状态的过程。

应用静态分析方法的经济学称为静态经济学。

2.比较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法考察经济现象在初始均衡状态下,因经济变量发生变化以后达到新的均衡状态时的状况。

考察的重点是两种均衡状况的比较,而不是达到新均衡的过程。

3.动态分析与动态经济学动态分析:在假定生产技术、要素禀赋、消费者偏她等因素随时间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考察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过程。

应用动态分析方法的经济学称为动态经济学。

大致说来,在静态模型中,变量所属的时间被抽象掉了,全部变量没有时间先后的差别。

因此,在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中,变量的调整时间被假设为零。

例如,在前面的均衡价格决定模型中,所有的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都属于同一个时期,或者说,都适用于任何时期。

而且,在分析由外生变量变化所引起的内生变量的变化过程中,也假定这种变量的调整时间为零。

而在动态模型中,则需要区分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后差别,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根据这种动态模型作出的分析是动态分析。

蛛网模型将提供一个动态模型的例子。

由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目的往往在于寻找均衡状态,所以,也可以从研究均衡状态的角度来区别和理解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这三种分析方法。

所谓静态分析,它是考察在既定的条件下某—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

所谓比较静态分析,它是考察当原有的条件或外生变量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

所谓动态分析,是在引进时间变化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的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

论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

论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

专题阅读资料6论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内容提要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具有涉及面广、因素众多、应用性强的特点,与纯技术的系统分析不同。

公共政策的边界条件主要包括国内法制、国际环境、和公众利益。

美国学者内格尔提出了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的6个方法论问题:新论与传统;实践与理论;交叉性和政治科学;量化与主观性;成果运用程度;保守与自由。

这6个问题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的方法论焦点。

笔者认为,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的方法论的核心是“三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合;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结合;可靠性和应用性的结合。

在此意义上,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可以定义为“社会管理中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综合应用分析”。

关键词:公共政策系统分析边界条件内格尔方法论问题三结合公共政策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被西方学者称为“从摇篮到坟墓”的学问。

广义地说,公共管理的一切政策,从大的治国方略到百姓的衣食住行政策都在公共政策的范围之内。

狭义的公共政策主要涉及到与公众利益直接相关的公共事务的社会政策。

美国学者内格尔(Stuart S. Nagel)把公共政策定义为“公共政策研究可以定义为对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所作出的决策的性质、原因和效果的研究。

”([2],p3) 内格尔关于公共政策的定义很简练,具有一般概括性。

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公共政策涉及到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政策方法和政策过程。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公共政策研究是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系统分析。

全面理解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有必要从系统分析的边界条件、系统分析的方法论问题和系统分析方法的特点三个方面作出明晰的理论阐述。

一公共政策系统分析的边界条件系统分析能否运用与公共政策研究曾经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

克朗指出:“‘系统分析’这一名词,以及许多在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当政时期有影响的分析人员,均出自设在加利福尼亚的桑塔莫尼卡的兰德研究和发展公司。

在1966年至1968年期间,有关系统分析方法的争论曾达到白热化的程度,以至于尼克松总统1969年1月就职后发布的头几条政令之一,就是试图在国防部内部贬低系统分析的意义。

公共政策学第三讲政策系统分析

公共政策学第三讲政策系统分析
制定政策方案
针对政策问题,制定出各种可 能的政策方案,并进行比较和 评估。
执行和监督
负责将政策转化为实际行动, 并对其进行监督和评估。
确定和表达社会问题
通过研究和调查,发现和确定 社会问题,并将其转化为政策 问题。
合法化和决策
通过立法或行政程序,将选定 的政策方案合法化和确定为政 府的政策。
反馈和调整
政策调整与修订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调整政策目标、优 化政策措施、加强政策监督等。具体方式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
况而定。
调整与修订的程序
政策调整与修订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包括提出调整或修 订建议、进行可行性分析、征求相关利益群体的意见等。
政策反馈对政策制定的影响
1 2
政策反馈对制定新政策的影响
通过分析政策反馈,可以了解政策的实际效果和 存在的问题,为制定新政策提供经验和教训。
总结词
多种方式提出议程
详细描述
在建立政策议程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出议程, 如政府官员、利益集团、专家学者等,这些主体可以通过 各种渠道向决策者提出自己的主张和建议。
总结词
议程的优先级排序
详细描述
在建立政策议程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问题的紧迫性、重 要性和可行性等因素,对提出的议程进行优先级排序,以 确保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总结词
确定问题的优先级
详细描述
在确认政策问题时,还需要根据问题的紧迫性、严重性 和影响程度等因素,确定问题的优先级,以合理分配资 源,提高政策制定的效率。
政策议程的建立
总结词
确定议程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政策议程的建立是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涉及到 将政策问题纳入决策者的议事日程,使问题得到关注和解 决。

静态和动态经济统计模型的比较研究

静态和动态经济统计模型的比较研究

静态和动态经济统计模型的比较研究在经济领域,统计模型是一种重要的工具,用于分析和预测经济现象。

静态和动态经济统计模型是两种常用的模型类型,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这两种模型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它们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静态经济统计模型是一种以某个特定时间点为基础的模型,它假设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固定不变的。

这种模型通常通过横截面数据进行分析,即在同一时间点上对不同个体或地区的数据进行比较。

静态模型的优点是简单直观,易于理解和解释。

它可以提供对当前经济状况的准确描述,并用于政策制定和决策分析。

例如,通过对不同地区的GDP、就业率和物价水平进行比较,可以评估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差距。

然而,静态模型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无法反映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变化和相互关联。

经济是一个动态系统,各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静态模型无法捕捉到这种变化,因此在预测和政策制定方面的准确性有限。

其次,静态模型忽略了时间序列数据的重要性,无法分析经济变量的趋势和周期性。

例如,对于股市的分析,仅仅通过比较不同股票在某一时间点的价格并不能提供对股市未来走势的有效预测。

与静态模型相比,动态经济统计模型更加复杂和全面。

动态模型考虑了经济变量之间的时间序列关系和相互影响,可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

动态模型通常使用面板数据或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捕捉到经济变量的趋势和周期性。

例如,通过对过去几年的GDP增长率进行分析,可以预测未来的经济增长趋势。

动态模型还可以用于研究经济政策的长期影响和动态调整过程。

然而,动态模型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动态模型通常需要更多的数据和计算资源,对数据的要求更高。

其次,动态模型的参数估计和模型选择更加复杂,需要更多的统计技术和经验。

此外,动态模型的解释和解读相对困难,需要更深入的经济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综上所述,静态和动态经济统计模型都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

政策分析方法

政策分析方法

政策分析方法政策分析是指对特定政策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估,以便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建议的一种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政策分析方法的选择对于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政策分析方法。

首先,定性分析是政策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

定性分析是指通过对政策问题的描述、解释和理解,来揭示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定性分析方法可以通过访谈、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手段,获取相关信息和数据,然后进行分析和解释。

定性分析方法能够深入挖掘政策问题的根源和原因,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措施。

其次,定量分析是政策分析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定量分析是指通过对政策问题的数量化描述、统计分析和建模预测,来揭示问题的规律和趋势。

定量分析方法可以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利用统计学和数学工具进行分析和计算,从而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和建议。

定量分析方法能够客观地评估政策效果,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此外,比较分析也是政策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

比较分析是指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或不同时间的政策进行比较研究,来揭示政策的异同和效果。

比较分析方法可以通过收集不同地区或国家的政策信息和数据,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研究,从而找出最佳实践和经验,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借鉴和启示。

最后,系统分析是政策分析的一种综合方法。

系统分析是指通过对政策问题的系统性、整体性研究,来揭示问题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

系统分析方法可以通过建立政策问题的系统模型,分析政策问题的结构和机制,从而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政策分析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政策问题和研究目的来确定。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比较分析和系统分析都是重要的政策分析方法,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

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些方法,以提高政策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持。

公共政策分析方法-PPT文档资料

公共政策分析方法-PPT文档资料
• 2005年11月8日,美国田纳西州坎贝尔县中学,一名14岁中学生开枪将一名校 长助理打死,校长和另一名助理身受重伤。
• 2006年8月24日,美国佛蒙特州奇滕登县一所小学发生枪击案,一名枪手在学 校内外打死2人、打伤3人后开枪自伤,最后被警察逮捕。
• 2006年9月17日,美国杜肯大学5名篮球队员在参加完校园舞会后,遭到一名男 子枪击,其中一人身受重伤。
2、政府失败:
寻租及腐败、公共政策失效、公共物品供给低 效率、内部性与政府扩张
3、新制度经济学:现实不完善的市场与现实 不完善的政府作出整合,把政府与市场看 作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方式和 具体制度安排
4、成本—效益(利益)或损益分析(效率) 社会成本和社会利益
7、环境分析:煮青蛙的故事
系统科学给我们的启示:
1、结构决定系统的性质和功能 2、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3、极小的原因可以导致极大的结果 4、协同作用会使系统整体发生质变与跃迁 5、当在普遍领域处于劣势时应在狭窄领域
寻求突破
三、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1、市场失灵: • 灯塔效应(搭便车) • 事后调节(供需矛盾) • 垄断 • 马太效应 • 外部性 • 信息不对称
公共政策分析方法
精品jing
本讲主要内容
• 公共政策的政治学分析 • 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 • 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 公共政策的伦理学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 传统理性模型:决策追求最优解 • 有限理性模型:决策追求满意解 • 渐进主义:新政策是对旧政策的补充与完善 • 小组意识模型:源自凝聚力的群体狂想症 • 精英理论:政策是精英们的偏好 • 制度理论:政策是组织的产物 • 博弈理论:政策是竞争环境中进行的理性选择 • 团体理论:政策是团体利益的平衡 • 系统理论:政策是政治系统的输出

内蒙古军转干考试:公共基础知识 公共政策

内蒙古军转干考试:公共基础知识 公共政策

内蒙古军转干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公共政策1.公共政策分析的原则和方法公共政策分析必须遵循系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协调性原则、信息化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

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包括系统科学方法、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预测方法等几种基本形式。

2.公共政策分析模式(1)内容—过程分析模式这是美国学者麦考尔与韦伯提出的分析模式。

它强调公共政策分析应集中在内容与过程的分析上,主张使用规范性分析和描述性分析两种方法。

(2)系统分析模式这是美国行政学家沃尔夫提出的分析模式。

它强调政策分析既要重视对政策制定的分析,也应加强对政策执行的分析。

(3)信息转换分析模式这一模式是由美国学者邓恩提出的。

该模式认为,公共政策分析主要是事实、价值、规范三大问题,由此产生了经验方法、评价方法、规范方法三种分析方法。

3.公共政策体系的结构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来划分,公共政策体系的结构可以分为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

(1)纵向结构包括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2)横向结构包括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社会政策和对外政策。

4.公共政策决策思维模式(1)经验决策模式:最传统的决策思维模式。

指决策者依据个人决策实际经验进行公共政策抉择的思维方式。

(2)理性决策模式:二战后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家特别倡导的公共政策决策模式,又叫科学决策模式。

指决策者采用科学实证的量化分析技术和严格的逻辑程序,对确定的公共政策问题作出最优的公共政策方案设计和政策决定的思维模式。

(3)非理性决策模式:指决策者依靠直觉、信仰、意志、感情等非理性因素对公共政策作出选择和决定的思维方式。

(4)渐进决策模式:该模式认为政策决定是人们根据政策经验,经过政治互动和渐进调试的过程,而获得共同一致看法的政策活动(5)综视决策模式:综合理性决策模式和渐进决策模式的特点,即运用渐进决策模式方法从宏观角度找出重点政策问题之所在,运用理性决策模式方法从微观角度对重点政策问题作细微的分析决策。

经济模型、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经济模型、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经济模型、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1.经济模型(economics model):指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

是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的一种主要分析方法,也称为经济数学模型,指用数学形式所表述的经济过程或经济理论结构。

其特点是:以所要研究的问题为中心,从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概括出一些变量,设立某些假设前提,并根据一定的经济理论把这些变量列成一定的方程式或方程式体系,以表示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反映经济过程的运行情况,模拟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的行为;同时据以分析过去和现在,并预测未来。

现实世界的情况是由各种主要变量和次要变量构成的,因而非常复杂,只有把次要因素排除在外,才能对经济运行进行严格的分析。

运用经济模型,事先做出某些假设,可以排除掉许多次要因素,从而建立起一定的模型,然后通过运用这一模型,可以对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做出极其简单的描述。

2.动态态分析、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dynamic analysis,static analysis,comparative static analysis):(1)动态分析是指考虑时间因素对所有均衡状态向新的均衡状态变动过程的分析。

动态分析又被称为过程分析,其中包括分析有关经济变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化、经济变量在变动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每一时点上变动的速率等等。

蛛网模型是一个典型的动态分析方法应用的例子。

按照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的观点,动态分析方法又可以分成稳态分析和非稳态分析两种。

稳态分析承认经济变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但同时假设变动的比率或幅度为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动的常数。

稳态分析与静态分析之间只存在量的差异。

非稳态分析则强调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之间的质的差异,这种分析方法认为,由于时间的不可逆性,过去和未来是不相同的。

过去的事情是确定的,而未来则具有不确定性。

过去做的事情现在无法更改,要改也只能通过今后的步骤加以改变;而现在做的事情,对将来的影响无法确知。

第三章 公共政策分析及主要原则

第三章 公共政策分析及主要原则

5、加快政策研究资金投入
政府工作人员在管理 实践中,人人能关注公 共政策分析,人人能开 展公共政策分析
本章总结:
一、公共政策分析是一项应用性学科 二、公共政策分析是个复杂过程,基本原则应遵守 三、公共政策分析方法的主要特征是多样性 四、公共政策分析方法的多样性表现于三个层面:
1、认识论基础上的多样性 2、学科视角和分析路径上的多样性 3、操作层面或工具性方法上的多样性
被重视,编写、引进

90年代以后:得到显著发展,高校 有关教育 著作
政策分析理论、方法不断提高和改进

政策分析研究机构逐渐壮大发展
各层次、各种研究机构
(二)特点:
1、强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和指导, 强调实事求是 2、注意调查研究方法的运用 是公共政策分析的关键和重要保证 3、政策分析目的——帮助党和政府指导和规 范社会行为 注重如何体现党和政府的既定目标 4、主要为党和政府相关部门服务
(二)研究目的
进行诊断 探明原因 总结特点及规律 提出应对或矫正方案
(三)研究步骤
·明确个案研究目的及内容 ·制定研究计划 ·实施个案研究(收集资料、访谈、观察、测量等) ·整理分析材料,形成结论 ·起草研究报告 证据来源:
(四)个案研究方法和原则
1、利用多种证据
2、建立案例研究数据库
3、保存一系列证据
2、政策分析理论基础相对薄弱
初级水平,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引进、借鉴水平上, 未形成适合中国现实状况的政策分析理论体系
3、政策分析方法单一、落后
● ● ● ●
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 总结分析多,预测研究少 跨学科、综合性研究少, 局限于本部门、本领域 缺乏公共政策分析系统统一方法论基础 数量少,人员素质构成有待提高

公共政策分析工具与方法知识点汇总

公共政策分析工具与方法知识点汇总

公共政策分析工具与方法知识点汇总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实现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准则。

而对公共政策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则需要运用一系列的工具和方法。

这些工具和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政策的制定、执行和效果,从而为政策的优化和改进提供依据。

一、定性分析方法(一)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是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在政策分析中,通过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自由讨论,鼓励大家提出各种想法和观点,不受传统观念和固定模式的束缚。

其目的是尽可能多地收集各种创意和解决方案,为政策制定提供更多的选择。

(二)德尔菲法德尔菲法是一种通过匿名方式反复征求专家意见的方法。

组织者向选定的专家发送调查问卷,专家们在互不交流的情况下独立作答。

经过多轮反馈和调整,最终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

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发挥专家的智慧,同时避免了群体讨论中可能出现的从众心理和权威影响。

(三)利益相关者分析利益相关者分析旨在识别与政策相关的各种利益主体,包括直接和间接的利益相关者,并分析他们的利益诉求、影响力和态度。

通过了解利益相关者的情况,可以更好地预测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可能面临的阻力,从而制定相应的策略。

二、定量分析方法(一)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对政策实施所产生的成本和收益进行量化评估的方法。

通过比较成本和效益的大小,来判断政策是否值得实施。

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时,需要将所有的成本和收益都转化为货币形式,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

(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政策相关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包括描述性统计,如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以及推断性统计,如假设检验、回归分析等。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和趋势,为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三)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政策问题和关系的方法。

例如,线性规划模型可以用于资源分配问题,动态系统模型可以用于预测政策的长期效果。

数学模型能够帮助我们进行精确的分析和预测,但需要建立在合理的假设和准确的数据基础上。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考试重点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一、公共政策的定义公共政策就是政府这样的权威机构运用其职能来实现规范与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为,以及有效地调动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以实现公平与效率等价值目标的方案或决定。

一、公共政策分析的定义公共政策分析定义为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

三、公共政策分析的要素(1)政策问题(2)政策目标(3)政策方案(4)政策资源(5)政策评估标准(6)政策效果(7)政策环境(8)政策信息第二章一、公共政策系统的定义二、公共政策主体构成(1)立法机关(2)行政机关(3)司法机关(4)政党(5)利益集团(6)思想库(7)大众传媒(8)公民个人官方政策主体:1、立法机关2、行政机关3、司法机关4、执政党非官方政策主体:1、利益集团2、非执政党3、大众传媒4、思想库5、公民和选民三、什么是公共政策客体?公共政策客体是相对公共政策主体而言的,是指公共政策发生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或者说政策主体就哪些、针对哪些人制定政策。

也就是说,公共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两方面。

四、公共政策环境的定义公共政策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五、公共政策环境的构成一般把公共政策环境划分为地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国际环境等六、公共政策主体、客体、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的关系1、相互依存、不可分离;2、相互影响、相互作用;3、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在地位上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政策主体与政策环境的关系1、政策环境制约政策主体的行为;2、政策主体又能能动改造政策环境(3)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的关系1、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高度融合在一起;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在地位上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和政策过程理论第二篇

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和政策过程理论第二篇




二、“行动”的内容 1.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是指在西部地区选择部分城镇、机关、学校和农 村建立适用的网络环境,开发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 2.网络教育。是指与教育部共同组织,在西部地区学校(重点是中小学 校)推广网络计算机(NC),实施网络教学;培训西部地区的信息化师资力 量。 3.电脑农业。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和信息资源,开展以中心学校为辐射 源,推广农业专家信息系统技术,并结合当地特点不断开发新的应用系统和 新的推广应用模式。与团中央光华科技基金会合作,实施“星火农村信息化 青年科技行动”,加快西部地区农村青年人才培养。 4.制造业信息化。是指结合科技部2001年启动的“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大力推进西部地区制造业信息化,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促进产业结构的优 化升级。
2、代理性
公众(人民)
任何社会下, 公共政策行动 主体,起核心 作用的均为各 级政府官员, 其与公众之间 构成“委托代 理关系”。
全国人大
执政党
地方公众
中央政府
地方人大
地方政府
我国政府体系的多重委托关系
代理问题
因委托人(公众或人大代表)与代理人(官员)
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代理人会利用信息优势 作出与委托人目标函数不一致的行为。亦即代 理问题,包括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或 者道德风险(moral hazard)。
张千帆(北大法学院教授,三次递交异地高考建议
书):认为“需要可操作的硬性制度供家长做判断” 30位学者上书国务院谏言“异地高考” :北大法学 院教授张千帆等30位专家学者联名向国务院、教育 部及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教育部门领导递交了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就读地参加升学考试的 建议方案》,对随迁子女的认定条件、父母条件、 政策落实时间等方面提出建议。

10-2 政策分析基础2-精品文档资料整理

10-2 政策分析基础2-精品文档资料整理
– 一是政治文化环境能够承受多大程度的变化; – 二是该环境下公共政策研究有多大的应用潜力。
⒊了解研究公共政策问题所需具备的条件
公共政策研究人员需要了解进行一项研究所需的最 低限度条件和可供的条件。
公共政策研究所需的条件不仅包括研究经费,而且 还将包括研究设施、研究人员以及研究设备的数量 和质量,大型研究往往需要大量的条件。
在公共政策研究准备过程中,公共政策 研究人员必须尽力弄清以下这些问题。
⒉了解各种可行公共政策建议的类型
公共政策研究人员应该熟悉,在既定的社会 政治环境下,什么类型的公共政策建议更为 可行,以及可能带来什么样变革的公共政策 建议更易于被人们接受或被执行实施。
弄清这个问题有利于公共政策研究人员决定 如何进一步开展研究。为此,需要了解两个 方面的情况:
10.3.1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条件
要开展公共政策研究,首先必须准备足够的信息、 资料。进行公共政策研究需要准备的信息资料涉及 方方面面。
关于常用的公共政策研究信息,广大公共政策研究 人员都是比较熟悉的。人们尚不太重视的是关于公 共政策决策方式等方面的信息。
事实上,公共政策决策环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 着公共政策研究的成败。要想获得研究的成功,就 必须理解这种环境。这就要求公共政策研究人员具 备有关公共政策决策环境的重要信息,
系统论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与信息论、控制论 相结合,共同组成了现代所谓软科学的前沿科学群。
系统论可以分为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两大部分。前 者从宏观的角度提供思想观点,后者则从微观的角 度提供技术方法,二者的统一构成了完整的系统理 论。
⒈系统方法(2)
系统方法论主张分析事物过程的综合性、整 体性、有序性、相关性、结构性和有效性, 强调定量化、信息化和人——机系统原则的 重要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策分析的系统理论: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Arlyn J. Melcher 肯特州立大学Bonita H. Melcher 阿克伦大学摘要:这篇文章探讨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本质,以及他们具体在政策制定的系统理论中的含义。

本文说明了动态分析为解决长期问题的战略制定提供了基础,而静态分析由于只注重短期效益而破坏了长期态势,引起误导。

当前政策分析的静态实质当前政策分析主要强调静态分析。

在分析过程中,单一静态分析或比较静态分析假设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是单向关系。

单一静态分析假设自变量的变化会引起一个或多个因变量的变化。

(Emmett & Melcher, 1978; Melcher, 1976)比如,当我们探究一个公司的环境特征如何在政策层面影响公司盈利时,比较静态学会比较同一公司在不同时期的几个点,同行业的几家公司,或不同行业的两家或两家以上公司。

例如,公司某一年的利润与其他年份相比如何,或不同时期几家公司的利润相比有什么变化。

静态分析对及时突出强调某一公司或几家公司在某一方面的地位是有帮助的。

它可以描述在一个给定的时间点,是什么因素影响战略决策的制定,并反过来影响效率的高低。

图1的模型说明了静态政策分析过程。

(Melcher & Melcher, 1977)在此模型中,一系列环境和资源性能被定义为影响战略决策的变量,并最终影响了企业的效率。

每一个环境和资源变量可以分析为一个单向关系系统,战略决策被定义为一组中间变量,因变量则为效率测度。

当以这种方式进行分析时,环境是公司要考虑的主导条件(Khandwalla’s [1977] terminology)。

资源被设定为既定变量,战略决策变量作为一组中间变量,反映了公司对于既定环境和资源的适应程度。

这两组因素共同决定了公司的业绩水平。

* 图1 政策制定决策框架静态分析或比较静态分析的局限在于这种方式假设公司不断趋于均衡状态。

相关批评指出,静态分析忽视了模型中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Kamenta, 1971; Melcher, 1976; Emmett & Melcher, 1978)当公司趋于均衡状态时,变量在某个时间点发挥作用,或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持续的影响。

例如,一场广告活动带来当时的客户反馈增加,只要广告支出一直维持,反馈也会随着时间一直持续。

如果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被识别,那均衡假设就必须被丢弃,相反决策者应当考虑到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否会导致运动趋势趋向均衡或是不均衡的不同发展状态。

在上述例子中,如果增加的销量是由更多的广告宣传引起的,那么另一个竞争者也可能采取与之相一致的抗衡手段,那么更高的支出只会导致公司的销量额在短期内得到提升,并且增加了公司成本——这是两个导致不均衡的条件。

通过假设单向效应和趋于均衡态势的运动,公司会采取导致意料之外结局的战略。

通常这种策略在短期内起积极作用,但会阻碍公司的长期发展(Hall, 1976)。

动态分析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有很大的不同。

动态分析向被探究的关系系统中引入了双向关系或反馈回路。

单向因果关系的假设是一个便捷的分析起点,但它已在早期被系统变量之间关系的探索所替代。

(Blalock, 1969; Baumol, 1970; Ashby, 1968; Emmett & Melcher, 1978)图2显示了环境、资源、策略和效率措施之间的潜在关系。

*图2 环境、资源、战略、效率之间的潜在关系* 图3 互为因果的三种动态模型在这些相互依存关系中,这些因素比其他更重要。

当分析不同问题时,此分析只局限于特定关系。

图3阐释了互为因果的三类动态模型。

在A类模型中,环境既影响策略也影响资源;同时,策略和资源存在相互关系。

举个例子,一家小公司在由大型竞争者和大的原材料供应商主导的市场环境下运作,若大型供应商控制了资源输入,竞争性市场结构便限制了市场价格。

小公司的价格政策不大可能影响到市场结构,但可能会影响到公司的资源水平。

B类模型的例子是一个在迅速变化的科技市场中运作的公司。

这家公司可能通过追求科研高支出的策略来适应市场。

如果效益降低,效率下滑,就会导致研究与开发策略的改变和重新评估。

在C类型中,一个宽松的环境几乎允许任何策略的执行,并有助于公司提高效益。

高效益则有助于金融资源的增加,而正是宽松的环境中金融资源的增加,支撑起了更多的商业行动。

动态分析检验了在发生时间滞后时,反馈回路作为分析过程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变量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无论这种滞后是几天的短时间段,还是几年的长时期,时间被引入到了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的模型中来。

在双向关系中,一个变量的变化会引起第二个变量的变化,反过来第二个变量的变化会引起第一个变量的变化;两个变量的相互影响会一直持续到均衡的达成,或直到系统崩溃。

Richardson(1960)把这些相互依存性称为“反应过程”;Blalock (1969)称为“互惠关系”。

在数学术语中,这类型的关系则被称为“联立方程模型”。

图4便描绘了这样一个动态模型。

T 1T 2T 3* 图4 战略决策制定中的反应过程在图4中,T1中的环境因素限制了一段时期内的战略决策。

为适应环境参数,战略决策的制定引起了T1中组织效率水平的变化,例如盈利率的提高。

T1中的组织效率又影响了T2中的策略制定。

假设系统中的其他变量都没有发生变化,那么这种策略就会延续到下一阶段T2。

如果策略无效,T2阶段就会出现重新评估和改变的压力。

T1阶段的盈利率同样影响T2阶段中组织资源的有效性。

公司的效率水平也会引起公司所处的竞争性市场结构的变化。

这种新的环境结构就会成为T2阶段中战略行动的决策参数。

相互依赖的循环关系会随着趋向于均衡或不均衡的运动而持续发展。

如果运动趋向于均衡,变量会在随后的阶段减小施加给彼此的压力。

如果运动趋向于不平衡,变量会在每个阶段加强对彼此的影响。

在动态分析中,趋势线变化方向和变化幅度得到关注。

静态分析假设一个变量不论阴性阳性,都会影响组织功能的方向,继而使组织达到均衡状态。

尽管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很多其他情况也可能发生,包括积极和消极的持续变化,或围绕趋势线的波动幅度的变化。

图5(略)描述了效率趋势的变化和变化率。

在2.2,3.1,3.2和3.3组合,静态分析描述了效率测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在组合2.2和3.2中,效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效率围绕趋势线平稳波动。

策略制定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策执行,例如,为应对市场变化而进行的价格调整,或其他微调,比如把恒温器的温度调回标准水平。

组合3.1和3.3是为了适应公司效率策略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后的新情况。

新产品被引进,为提高产量而进行的资本支出,会稳定其竞争地位(组合 3.1)。

或者公司也可能面临急剧增加的竞争,对此,企业可以通过消除边际运营和减少成本来适应竞争,以此以低效率水平稳定运营(组合 3.3)。

其他可能的组合包括趋势线或围绕趋势线效率随着时间的持续波动。

动态分析中一个不均衡态势表现为,随着时间的推进,效率测度围绕趋势线在一定程度内平稳波动,但趋势线也在不断提升(组合 2.1)。

只要产品持续卖出,企业效率持续上涨,公司就可能在科研方面进行投资。

或者一个公司在不断萎缩的市场上运营,其市场份额不断缩水。

企业为了提高业绩,便会削减成本,变卖边际操作,缩减产品线范围,裁员,这些都会产生短期获益,但最终会导致业绩的进一步下滑,趋势线的下移(组合2.3)。

一个公司可能会有效率平稳的产品线,但围绕趋势线的波动幅度会不断增加(组合1.2)。

尽管趋势线的稳定性会被重新测评,但围绕那条线的增幅显示了,波动越大,该公司越容易失控。

有关例子就是身处科技快速发展市场,盈利额及市场份额相应大幅提升的公司。

公司为重新占有市场份额而进行产品革新,其他失去市场份额的公司也会做出相应的回应,一轮新的改革竞争蓄势待发。

公司寻求组合1.1所描述的情况,却可能陷入1.3的状态。

在组合1.1中,随时间的推移,效率测度随指数曲线的上扬而增长的越来越快。

初期围绕趋势线,效率会有平稳的波动,但更可能的是发生愈来愈大的波动。

效率的每次下跌被更高水平的剧烈上升所扭转。

这是“伴随时间的爆发”的一种形式,现阶段的运营为更快的增长奠定了基础。

施乐公司和IBM就是经历过高速增长阶段的两个公司。

在某种程度上,通过采取用以减轻剧烈摆幅的核算方法,可能发生的剧烈摆幅便可以得到缓冲。

一个公司最困难的时期是内爆:效率在某个时间段快速下降,直到破产(组合1.3)。

短暂的恢复伴随着更大的跌幅。

同样,核算方法会对剧烈的振幅进行缓冲,也有可能滞后于真实事态的准确反映。

所做的战略举措往往是弄巧成拙,加速了公司的业绩下滑。

在平稳或静态的均衡状态(组合2.2和3.2)中,变量之间伴随时间彼此产生了相同的或不断减弱的影响。

在不稳定均衡状态下(组合 1.2),变量随着时间彼此施加了更强烈的影响,但每种效果都会被相反的效应抵消。

例如,在香烟上增加的广告支出可以为两家公司带来更大的销量和收益,但这种支出可能会被想要夺回销量和利润的竞争对手达到并超越。

由于成本不断上升,并不太可能将其转嫁给消费者,情况变得不稳定。

即使不断上升的成本可以转嫁给消费者,公司通常会动用不同数量的资源,否则就必须承认竞争成本以不断升级的速率上升。

资源条件的均衡和不均衡指示效率条件只是描述公司业绩上升和下滑的措施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一段时期内公司资源是如何变化的。

公司的资源基础包括:(1)实体资源,包括过时的到现在的;(2)财务资源,包括从有限的到广泛的;(3)人力资源,范围从浅到深;(4)商誉,从败坏的到赞不绝口的。

(Melcher & Melcher, 1977)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不断采取策略用以挖掘、维护、构建这些资源。

如果公司用以构建资源,那么资源总量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

如果资源总量减少,表明公司一直处于挖掘状态中;如果没有变化,则表明公司一直在维持着这些资源。

例如,公司正在努力筹集新的资金,那么债务两清,留存收益增加,财务状况提高。

如果公司正在挖掘现有财务资源,那么为了使得利润表看起来更好看些,它的流动性资产便从经营支出转向资本支出,同时外借资金以弥补运营成本,提高股本负债比率。

如果公司正在发展新员工,新的就业岗位增加,更多高素质人才被雇佣,大量的工作申请得到储备。

相反,也可能因为全面冻结招聘,工资远低于竞争对手,人力资源趋于萎缩,这些行为都会促使更多有能力的人才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从而引起人员外流,人力资源水平下降。

人力资源还可能因为解雇整组专家(例如所有科研技术人员)或一定比例的劳动力等极端决策而减少。

在更长的时间内,人力资源还会因降低标准和要求等因素发生微小的变动。

银行更愿意雇佣大学生,而不是研究生;大学里的老教授都换成了年轻教授;奖金和福利相比其他公司降低了,以至于公司对于现有职员和潜在求职者的吸引力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