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医十种养生方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医十种养生方法

静神养生静神养生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

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动形养生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都说

明古人认识到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饮食

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

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进补养生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

可以强身防病、祛病延年。进补既要辨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益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比较适宜;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一个“网络”系统,它控制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

织系统的正常功能。《皇帝内经》经脉篇中说,经络可以控制人体一切功能,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古代养生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最简便的方

法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人体的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

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病,足三里穴则对五脏六腑特别

是消化系统疾病有效。

固精养生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

六腑得精血濡养,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性欲无节制,精血亏损过多,会造成身体虚弱,减损寿命。如果妇女性欲无度,也会导致肾气衰竭。晚婚、节育等保养阴精措施,可防阴

精妄耗,延缓衰老。

顺时养生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人体亦不

例外。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应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

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则。因时制宜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修身养生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唐代医学家孟诜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

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故常做利于他人

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

调气养生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

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减毒养生人若喜怒无常会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

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疫疠传染病,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对人体

健康均可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通过饮食调理、服用

药物及其他措施,减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寿。

秋风萧瑟,天地间万物皆由盛转衰,草木也由荣转为枯竭,这无一不体现了萧条颓废

的景象。

秋天自然界的萧瑟,使人容易触景生情,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易在他们心中引

起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勾起忧郁的心绪。此时情绪调养应保持安宁平静,以缓和秋天

的肃杀之气对人心理上的影响。

精神调节顺应秋气的特性,保持宁而不躁,敛而不泄,清而不浊,神气内敛,做到清

静养神,排除杂念,达到心境宁静之状态。秋分过后适逢重阳时节,此时秋高气爽,不宜

闭户家中,建议外出游玩,登高远眺,饱览风景,可使人心旷神怡,愁闷全消。

秋分的时候,阴阳相半,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几乎一样长短,随后又会出现白天缩短,

黑夜延长的现象,而且天气也将会逐渐阴冷,所以人们的生活起居作息也应该按照日常的

规律来有所改变,尽早改变暑天晚睡早起,并且恢复早睡早起良好习惯。

《黄帝内经》云:“起居有常”,就是提倡按时作息,避免贪睡多睡损人正气,也避

免熬夜透支耗损阴精。昼则寤醒,夜则寐睡这种生理状态与生俱来,是人类适应自然规律

的表现。

天体的运行、阴阳的变化促成了昼夜的交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古人起居

有常的最好写照。顺应四时节律调整作息时间,应早睡早起,平行起居,能调节体内阴阳

平衡,调和脏腑气血,使血脉和畅,精充神旺。

秋季饮食也应以平调为主,不宜大吃大补。人们可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选择适合性

味的食材进行食疗纠偏,体质虚寒者可适当进食温热助阳之品以温阳补虚,体质燥热者可

进食甘凉滋润之品以滋阴降火。甘凉滋润食物有香蕉、甘蔗、苹果、雪梨、荸荠、枇杷、

桑葚、西红杮、黄瓜、丝瓜、莲藕、百合、沙参、麦冬、石斛、西洋参等。温热补阳食物

有辣椒、花椒、生姜、葱、蒜、韭菜、肉桂、茴香、榴莲、龙眼、荔枝、粟子、鳝鱼、虾、鸡肉、牛肉、羊肉、鹿肉等。

经过秋分之后,很多南方的地区天气会越来越干燥,而且秋凉阴寒之气也会随之加重,一些体质比较虚寒的人应该适量的进食一些具有温热补阳的食物,这样就可以调平体内的

阴阳,对身体健康非常的有益。另外,在秋燥来袭的时候,再适量加入甘润养阴之品,阴

阳调补同样有所效果。

秋高气爽防秋“燥”

秋季是由热转凉,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黄帝内经》说:“秋冬养阴”,即指在秋

冬两季应当收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并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好基础。“燥”为秋季的主气,故称“秋燥”。燥气伤人,以耗伤津液为主,津液既耗,则必见一

派“燥象”。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当秋燥犯肺时,容易出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状。因此,秋季养生,当以“防肺燥,护阴津”为主。

1、多饮少言防肺燥:每天的饮水量不要因为夏季已过就有所减少,一天的饮水量因

人而异,一般为2000毫升左右。此外,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因此,秋季饮

水以温热为佳,大忌寒凉冷饮。“少言”是为了保护肺气,每天不停地说话会伤气,其中

最易伤害的就是肺气。所以,要“少说多干”。

2、少行房事保真阴:秋季要注意保护脏气阴精,其中也包括肾精。因此,秋季养生,尤其不可纵欲,生活要有规律,有节有度。

3、皮肤护理重保湿:“秋燥”之时,风沙较多,保持皮肤湿润的好方法就是晨起或

晚睡洁面后,不要急于擦干水迹,应轻拍面部以使余水渗入,再进行保湿护理。另,每周

可自行做保湿面膜3~4次,以保持皮肤湿润。

秋凉乍寒适当“冻”

我国自古就流传着“春捂秋冻”的养生保健谚语。“秋冻”的意思是说秋天到来之后,气温稍有下降,此时不要立刻增添衣棉,而要适当冻一冻,加强体育锻炼,使人体的抗御

机能得到提高,从而激发机体适应寒冷的能力,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

的发生。

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但无论何种活动,都不宜过量,在周身微热,在尚

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时,即行停止,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保持阴精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常言道:“一场秋雨一场凉”,秋风肃杀,天气渐凉,气候多变,人易生病,因此称

为“多事之秋”。秋季人体消化功能下降,抗病能力减弱,如果注意不当,则易发生腹泻。尤其是婴幼儿,更是秋季腹泻的易感人群。

此外,秋季精神调养,应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等情绪,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起居上,应保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因早卧可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则利于肺气之舒展,且防止收敛之太过。另外,冷水浴也应在整个秋天坚持,不

要间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