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 黄土高原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版

合集下载

黄土高原说课稿(第1课时)

黄土高原说课稿(第1课时)

黄土高原说课稿(第1课时)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你们好!我是来自杨柳初级中学郝峰,我校承担并组织实施“十一五”规划课题“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小组合作探究式的研究”。

该课题通过了市教研室的结题验收。

该课题研究的重点在于以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的实际和学生学习实情,立足于农村教学中学校存在的硬件不知,教师业务能力不强,学生获取知识面的渠道匮乏等问题,旨在通过课题研究,构建以学案导学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学案:学生学习的方案。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以及独学、对学、群学的内容和步骤。

导案:教师导学的方案。

根据学情,在学案基础上增删教学内容预设导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练案:教师指导学生练习的方案。

含达标练习和拓展练习2、研究思想20XX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等。

“学案导学、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从而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未来服务社会的创新品质和创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素质和能力、开发智力的主要途径。

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弱点是没能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往往处于消极、被动、受压抑的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

既不利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又不利于开发智力和培养创新能力。

为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济宁市教研室正在大力的开展学案导学模式的探究,并且,在周围县市区,学案导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们县地理教学也正为改变学生的学生方式,而加以探究和摸索。

正是基于考虑,我们选择了该课题进行实验与研究。

3、研究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多动手、动脑。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构建能力和创新能力。

黄土高原说课稿[1]

黄土高原说课稿[1]

北方地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说课人:郭鹏涛说课内容: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节《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一、说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第六单元“北方地区”中的一个重要小节,继东北三省后教材选择的第二个地理区域。

学生学习了《北方地区》,已掌握一定的区域地理思维能力和区域地理基础知识。

本章的重点是使学生认识所学区域的显著特征,教材安排了“黄土高原”这一小节,是以黄土景观为特色的特殊地形区,突出其有别于其它区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这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认识区域的重要方法。

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同时,又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本节教材主要从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严重的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四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目标1.运用地图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对应本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并对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和意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在地形图上识别本区主要的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对应本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运用地形图、地形景观照片等,认识塬、梁、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说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3.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对应本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运用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说明黄土高原地质、植被、降水等自然要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三)情感价值目标:1.客观接受前人的科学成果和亲自动手实验操作验证自己的假想,体验追求真理的艰辛,从而培养对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黄土高原说课稿初中地理

黄土高原说课稿初中地理

04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植被覆盖与生态多样性
总结词
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状况对生态多样性有着 重要影响。
详细描述
保护和恢复植被是维护黄土高原生态平衡的 重要措施。
总结词
黄土高原的植被类型主要包括森林、草原和 荒漠等,这些植被为多种生物提供了栖息地 ,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同时,植被还具有保 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功能。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黄土的特性
黄土具有松散、多孔、富含碳酸盐等特点,易于 受到风化和侵蚀,形成特有的沟壑地貌。
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
01
02
03
04
总结词
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
风化作用
黄土高原的形成始于数百万年 前,当时的气候变化和地质活 动导致岩石风化,形成粉尘。
搬运和沉积
强风将粉尘从源地搬运到黄土 高原地区,经过长时间的沉积 作用,形成了厚实的黄土层。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黄土高原环境问题及提出解决 措施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对黄土高原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培 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课程大纲
01
02
03
04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 气候特点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 土壤类型
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和 解决措施
黄土高原的文化和历史 背景
水文状况
水资源匮乏
黄土高原的水资源相对匮乏,地表水贫乏,地下水水位较低 。
水土保持
由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严重,保持水土对于当地生态 环境和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03
黄土高原的形成与演变
黄土的来源与特性
总结词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实验探究》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实验探究》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实验探究》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本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实验探究》说课稿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材用四个框题阐述了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严重的水土流失以及水土保持。

本节课选取的教学内容源自“严重的水土流失”这一框题。

实验装置主要包括模拟降水装置、模拟地表装置和收集水沙装置。

实验装置的制作巧妙利用生活中的材料,简单易得,可推广性强。

实验装置的设计科学、操作简洁,可以准确控制实验条件,严谨实验结果。

降水强度、地面坡度和土层厚度都是可控的。

在研究影响水土流失因素的实验基础上,增加一些小配件,例如塑料泡沫制作的大坝,拓展到治理水土流失的实验——打坝淤地。

让学生探索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既为后面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研究打下基础,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

实验原理包括植被、土质、降雨和地面坡度等因素。

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植被覆盖率越高,保持水土能力越强。

土质越疏松,土壤颗粒间空隙越大,渗水性越强,更易被侵蚀。

造成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

暴雨的降水量多、对地面冲击力大,对土壤的侵蚀作用强。

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速度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实验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能直接体验到水土流失,感受到植被、土质、坡度、降水强度的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逐步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自主做出合理解释,得出实验结论,并利用实验结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让学生在实验中主动获取知识。

学生需要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实验教学内容包括了解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以及探究植被、土质、降水强度、坡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老师展示了黄土高原的影像资料,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实验探究来初步了解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确定实验条件的“同”与“不同”,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猜想。

黄土高原说课稿

黄土高原说课稿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这一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四大部分对本课进行简单的讲解,与大家进行交流。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一、本节教材属区域篇中的内容,区域地理的学习是建立在祖国篇学习的基础上,由于在祖国篇中许多基本内容都已学过,为了避免教学中的重复,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兴趣,区域篇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学习与运用。

黄土高原地区在新教材中首次被单独作为一节课列入课程中,而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有其必要性,同时,又可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本节教材主要从黄土高原地区的概况、地形特征及其成因、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一)认知与技能目标: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黄土风情”。

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及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本着八年级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框题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教学难点: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第二部分:学情分析(主要说说学生情况)初二的学生地理底子参差不齐,知识面比较窄,但思维比较敏捷,所以在教学时,设计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又要给学生多一些思考、讨论的空间。

第三部分:教学模式设计思路这节课以”八步教学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以及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破碎的重要特征,并为学习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加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作铺垫。

黄土高原说课稿

黄土高原说课稿

黄土高原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黄土高原”在课文中的作用和地位十分重要,它不仅揭示了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生态特点以及人文背景,而且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本文作为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增强他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点:介绍了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2.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当地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的影响。

3. 人类活动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关系:探讨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过度开发、不当耕作等。

4. 黄土高原的治理与保护:提出了黄土高原治理与保护的方法和措施,如退耕还林、梯田建设、水土保持等。

5. 黄土高原的未来展望:展望了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果,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方法,掌握相关地理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关注和热爱,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人类活动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关系,掌握生态环境治理的方法和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重点内容的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克服难点,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同时,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意义。

四、说教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几种教法:1. 启发法:在课堂导入和新课内容讲解过程中,我将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黄土高原》说课稿

《黄土高原》说课稿

《黄土高原》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黄土高原》是选自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京市仁爱教育研究所,八年级下册,大象出版社出版。

书中第八章《各具特征的地理区域》第一节《黄土高原》。

我国有许多特征明显的区域《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明显的自然区域,通过本节典型的自然区域的学习,为以下各个自然区域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为此,根据课程改革和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二)教学目标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地理学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质,所以我制定本课的德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也就是说教师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会学。

独立掌握学习方法与规律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与习惯。

据此我制定本课的能力目标:根据黄土高原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训练学生的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区域地理,因此,觉得既新鲜又无处着手,据此我制定了本课的知识目标: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认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三)重点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四)难点本节课我希望运用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

通过自学确立学习目标,进而掌握学习的方法,所以我定出本课的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五)教材处理黄土高原是学生首次接触地理课中的自然区域,但是经过新旧知识的剖析,重点是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学法的探讨,进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二、说方法教法:教学采用图文研讨论质疑分析法。

教师针对教学目标和重点,有目的的提出问题。

学生同老师之间,通过讨论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6.3世界最大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6.3世界最大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6.3 世界最大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的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对黄土高原的基本概述,为学生提供了关于黄土高原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貌、气候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等知识,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建立。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地区的了解相对较少,对于黄土高原的认识主要来源于课本和教师讲解,因此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图片、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难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讲解,以及地貌特征的形成过程。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视频等,直观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生态环境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独特地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特点。

3.案例分析:分析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4.地貌特征讲解: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分析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思考。

5.生态环境介绍:介绍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黄土高原说课稿

黄土高原说课稿

黄土高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黄土高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地貌景观、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水土保持的措施等方面。

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区域之一,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问题对于学生了解我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读图分析能力,但对于黄土高原的具体情况可能了解较少。

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探究新鲜事物,但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和探究。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并在地图上指出。

(2)学生能够描述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特征。

(3)学生能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并提出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和资料,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

(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2、教学难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2)综合分析和解决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讲解黄土高原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2)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和生态问题。

(3)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措施。

地理八年级下册黄土高原说课稿

地理八年级下册黄土高原说课稿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1课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

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开发七个方面来介绍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黄土高原》选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学好本节能为今后高中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2、黄土高原的民俗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所造成的后果,知道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形图,简要评价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3、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后果和治理措施。

通过分析,要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教学的重难点从内容来看,本章的重点是使学生认识所学区域的显著特征,而黄土高原正是由于自然条件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最显著特征。

所以,在本课我确立的教学重点就是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学生对黄土高原并没有过多的接触,大多是通过图片、影片等资料了解到的,所以在讲解学习本区域所存在的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时,学生的认识可能不那么直观、深刻,所以确定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为本课的难点。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通过介绍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地理分区,对地形地貌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黄土高原的特殊地形区和沟壑纵横的特点,学生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特点;学生能够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及防治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增强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特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及防治措施。

2.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形地貌特点;水土流失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特殊地形地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特点。

3.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详细介绍黄土高原的特点,重点阐述沟壑纵横的地形地貌特点以及水土流失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及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节黄土高原地理教案范文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节黄土高原地理教案范文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节黄土高原地理教案范文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节黄土高原地理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节黄土高原地理教案1黄土高原(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

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有960万 km2的陆地面积。

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

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讲授新课]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

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

这一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

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学重难点、说学生及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六大部分对本课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说教材(一)教学的指导思想:地理课程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广阔的外延,它应该关注并能够影响学生的生命历程,促进每个孩子的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

(二)教材简析黄土高原是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继东北三省后教材选择的第二个地理区域,属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之一的北方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一节东三省是一个一行政区域为基础划分的综合地理区域,有事教材讲诉的第一个区域,因而要求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认识区域的地理特征,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而本节介绍的黄土高原则是一个以黄土景观为特色的特殊地形区,在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中许多基本内容都已学过,为了避免教学中的重复,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兴趣,重点应突出其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这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认识区域的重要方法。

也是以后继续学习区域必不可少的能力。

本节教材分四个标题,即:文明的摇篮(包括黄土文明和黄土风情)、风吹来的黄土(包括黄土景观和黄土地貌)、严重的水土流失(包括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后果)和水土保持。

本节教学我主要选取前三个主题从黄土高原地区的概况、成因、生态环境问题三方面进行了讲解与探究。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黄土风情”。

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4.了解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原因及危害。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6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6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6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其独特的地貌形态和生态环境吸引了广大学生的兴趣。

本节内容以黄土高原为主题,通过对其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介绍,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类活动对其环境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示了黄土高原的美丽和脆弱,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地理分区,对于地理区域的特征有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其地貌和生态环境的理解需要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掌握黄土高原的开发与保护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图表和文字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类活动对其环境的影响,提高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使其认识到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2.难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图表和文字资料,生动展示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黄土高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对黄土高原的了解,引出本节内容。

2.知识讲解: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相关图片和图表。

黄土高原说课稿初中地理

黄土高原说课稿初中地理

黄土高原说课稿初中地理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本次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地理中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北方,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理特征。

通过学习黄土高原,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北方地区的地貌、气候、生态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地理环境的认识。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从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篇课文是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教学内容背景黄土高原位于中国北方,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理特征。

黄土高原的形成、地貌、气候、生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和研究价值。

通过学习黄土高原,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北方地区的地貌、气候、生态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组成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帮助学生了解其在中国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

黄土高原的形成:介绍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包括风力作用、水流作用等,帮助学生理解其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包括沟壑纵横、梁峁交错等,帮助学生掌握其地貌特征的基础知识。

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介绍黄土高原的气候类型和特点,包括温带季风气候、干旱少雨等,帮助学生了解其气候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介绍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帮助学生了解其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介绍黄土高原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状况,包括农耕文化、能源基地等,帮助学生了解其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问题。

二、学情分析(一)学生知识储备情况初中学生在之前的地理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概述等。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第二课时说课稿含反思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第二课时说课稿含反思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第二课时说课稿含反思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第二课时,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对黄土高原的基本认识和了解,为学生后续学习黄土高原的开发与治理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展示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气候特点、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人类活动的适应和改造。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形、气候、生态环境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黄土高原的特殊性和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的认识还需加强。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现象的欲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气候特点、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人类活动的适应和改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气候特点、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人类活动的适应和改造。

2.难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治理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及其变化。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独特地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气候特点、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人类活动的适应和改造。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治理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4.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黄土高原治理案例,如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黄土高原说课稿

黄土高原说课稿

《黄土高原》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部分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能够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

”基于此,我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以学生的视角对本节课进行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中国的区域地理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节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关于黄土高原的相关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嘴说图的能力,因此,本节课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2.学生学情八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敢于表现,通过七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是对于地理学习方法的掌握还比较薄弱。

所以,本课教学将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力求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 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2 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3 能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形成的严重后果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地理观察、分析及归纳、总结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品质,初步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重点难点课堂教学要讲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古语云“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介绍: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_____号考生。

说课: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__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__________》。

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出自_人民教育___出版社出版的《_八年级_地理_书_____》下册第_八_章第__一节。

1、本节课分_2__个部分内容,分别是:__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和严重的水土流失_________________2、本节课是在学习___省内区域___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______跨省区域_____的关键。

3、本节课贯穿了下一节课的______教学,是学生进一步顺利学习黄土高原脆弱生态环境和生态建设____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

(这条基本上通用)(以上4条,灵活运用,不用全部说上就行。

可以参考序言中的句子,主要是说学习本节课的意义。

)接下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4、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能力目标:1、在地形图上,通过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在行政区图上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对于教学目标,因为时间短,不一定要分成这三个目标,只要说出3点就行。

)当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重点难点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对于重点、难点,依然是说出本节课的内容就行,可以参考本节课的题目和各部分的标题)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三、教法分析:导学法、讲述法相结合。

1、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而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感。

4、通过“教”“学”“放”“收”突破重点和难点。

(根据需要任意选取教法。

2-3个就行。

根据时间自行安排。

)教学相长,本节课我所采用的学法主要有两个。

四、学法分析: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

”最后我们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有关课本插图和多媒体教学软件。

我将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

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

用约20分钟时间进行正体部分。

主要是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完成对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几部分的学习。

最后,用约5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小结和作业。

或者说是,对本节课进行总结以及布置作业。

(1、关于讲练结合,如果是理论课,练就表示做习题,如果是操作课,就表示上机实际操作(2、我是按一节课40分钟分配,待考证。

(3、大概模式是这样的,你根据时间要求自行取舍吧。

(4、声音一定要大,语速不能太快。

对于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表示你说课流程的词汇要突出。

但是,不要板书,浪费时间。

(5、注意,偶尔要看一下评委,眼神交流。

最后要说“说课完毕”对于试讲,引出这节课,之后顺手把本节课的题目写黑板上。

要用力写清楚。

如果觉得整节课讲不完,你可以说我今天主要讲____几部分。

因为没有学生,所以讲的不要太散,要有思路.如果能显出你跟学生交流的过程就显一次,不然的话,就直接讲自己的。

试讲完毕答辩如果是评委直接提问,简单想想回答即可。

如果是给你纸条自己看,你就不要读题了,普通话一般,呵呵`思考半分钟,说首先我来回答第一题。

答辩完毕,请老师多多指导。

(鞠躬)说课的整体思路,按这个,就是记不住,也能顺着说出来点东西。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有时根据需要也会说上关键点)教法和学法导入(5分钟)教学过程正体(20分钟)尾声(5分钟)五、课时安排二课时六、教学过程(一)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有960万km2的陆地面积。

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

下面我们看几张幻灯片(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由此引出黄土高原这节课的学习。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一一黄土高原[讲授新课]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幻灯片——黄土高原的位置。

结合课本中的活动一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

接着分别找同学到讲台上指出黄土高原的四端。

再出示一张中国行政区图用黄色区域描出黄土高原的范围,让学生清晰的了解黄土高原所跨的主要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板书: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总结、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

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

出示一段资料,让学生从这段资料中获取黄土高原被称为最大的黄土堆积区的原因。

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承转】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结合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

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教师可给学生作简要介绍,详见备课资料)。

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其证据是: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

”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板书: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风成说”承转过渡:同学们,不同的类型显示了黄土地区被侵蚀的不同程度,我们从电视片和课本插图“黄土高原景观”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

(教师可把三种地貌给学生简要介绍)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板书:二、严重的水土流失(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首先让学生读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

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º以上,有的达30º坡长一般100米一200米,甚至更长。

每年每公顷流失25吨~100吨,甚至225吨以上。

②气候:降雨。

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

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

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

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为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更清,可让学生阅读图8.6“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上流失”,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在读图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①三个实验中植被状况差异;②烧杯内水量多少;③烧杯内沙土的情况。

从而得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

2.人为因素让学生阅读图8.7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这段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

因为男孩的意思是“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却认为“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

实际上这两个孩子的话都有道理,只是所处的时间平面不同,女孩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则是针对目前状况来讲的,同时这也说明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这也同时说明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

具体有哪些让学生回答,教师帮助他们总结。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

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阅读图8.8,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引导学生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描述。

第二,让学生从地形、地势着手,看一看这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第三,让学生看等降水量线,观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分布情况。

最后归纳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

[课堂小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来源有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泛支持。

因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浸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二)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板书:(二)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讲授新课]1.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①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②让学生结合图8.3“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③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认识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水带着泥沙流人黄河,黄河流人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