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导论PPT(共 50张)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导论4章PPT幻灯片

十、信不足焉,有不信焉。23章。
十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5章。
十二、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 其荣,守其辱。28章。
十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 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33章。
十四、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衣养万物 而不为主。34章。
二十八、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 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66章。
二十九、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 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 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 弱处上。75章。
三十、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78章。
二十三、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 济其事,终身不救。52章。
二十四、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 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56章。
二十五、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徳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59章。
二十六、治大国,若烹小鲜。60章。
二十七、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 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 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矣。63章。
十五、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7章。
十六、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 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38章。
十七、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 珞珞如石。39章。
十八、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
十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2章。
庄子也说:“夫道,有情有信”,“自 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十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5章。
十二、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 其荣,守其辱。28章。
十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 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33章。
十四、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衣养万物 而不为主。34章。
二十八、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 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66章。
二十九、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 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 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 弱处上。75章。
三十、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78章。
二十三、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 济其事,终身不救。52章。
二十四、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 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56章。
二十五、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徳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59章。
二十六、治大国,若烹小鲜。60章。
二十七、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 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 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矣。63章。
十五、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7章。
十六、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 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38章。
十七、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 珞珞如石。39章。
十八、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
十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2章。
庄子也说:“夫道,有情有信”,“自 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国学经典(PPT42页)

❖ “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 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 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 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 素。”
❖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斗的不竭 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 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
10.和谐互助 ❖ 《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又说:“君
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孟子·滕文公上》:“乡 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 持,则百姓亲睦。”——这不就是构建和谐 社会的理论源头吗?
二、国学论教育作用
1.治国:教育比政令刑法更为重要和有效
。”《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季氏》:“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 立。”《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汉代总结为“五德”“五常”:
(一)“五德”:温、良、恭、俭、让。(出自《 论语·学而》)
❖ 温:邢昺注疏:“敦柔滋润谓之温。”温和待人 ,不急躁、不生硬粗暴。
❖ 良:邢疏:“行不犯物谓之良的总称。儒家经典有“三 礼”:《周礼》《仪礼》《礼记》。
❖ 《周礼》:是周朝的职官制度。《仪礼》是战 国以前的各种礼节仪式,分为冠昏、丧祭、朝 聘、乡射四类礼仪,宋王应麟又分为吉、凶、 宾、嘉四礼。《礼记》是解释、说明《仪礼》 的论集,分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 类,故称为“五礼”。吉礼是祭祀的典礼;凶礼 是指丧葬和对天灾人祸的哀吊等礼制;军礼主 要指战争中包括校阅、出师、乞师、致师、献 捷、献俘、筑城、演习等活动的礼制;宾礼指 诸侯对天子的朝觐或各诸侯间的聘问、会盟等 ;嘉礼包括冠礼、婚礼、投壶礼、射礼、乡饮 酒礼、立储礼等。
❖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 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 素。”
❖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斗的不竭 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 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
10.和谐互助 ❖ 《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又说:“君
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孟子·滕文公上》:“乡 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 持,则百姓亲睦。”——这不就是构建和谐 社会的理论源头吗?
二、国学论教育作用
1.治国:教育比政令刑法更为重要和有效
。”《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季氏》:“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 立。”《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汉代总结为“五德”“五常”:
(一)“五德”:温、良、恭、俭、让。(出自《 论语·学而》)
❖ 温:邢昺注疏:“敦柔滋润谓之温。”温和待人 ,不急躁、不生硬粗暴。
❖ 良:邢疏:“行不犯物谓之良的总称。儒家经典有“三 礼”:《周礼》《仪礼》《礼记》。
❖ 《周礼》:是周朝的职官制度。《仪礼》是战 国以前的各种礼节仪式,分为冠昏、丧祭、朝 聘、乡射四类礼仪,宋王应麟又分为吉、凶、 宾、嘉四礼。《礼记》是解释、说明《仪礼》 的论集,分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 类,故称为“五礼”。吉礼是祭祀的典礼;凶礼 是指丧葬和对天灾人祸的哀吊等礼制;军礼主 要指战争中包括校阅、出师、乞师、致师、献 捷、献俘、筑城、演习等活动的礼制;宾礼指 诸侯对天子的朝觐或各诸侯间的聘问、会盟等 ;嘉礼包括冠礼、婚礼、投壶礼、射礼、乡饮 酒礼、立储礼等。
国学经典导读PPT精选文档PPT文档35页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国学经典导读PPT精选文档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国学经典导读PPT精选文档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国学经典导论6章.pptx

认识“道”的
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
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此外,庄子还论
述了“言”与“意”的关系,提出了“得
意忘言”说。
万平 教授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二、两汉:古代文学鉴赏的演进期
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鉴赏理论 的演进期,文学理论批评和鉴赏主要 集中于对《诗经》、屈赋和汉赋的研 究和讨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促进 了文学理论鉴赏的发展。
万平 教授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2. 《毛诗序》的文学鉴赏主张
《毛诗序》又称“诗大序”,涉及诗 歌的本质,诗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及其表 现形式等内容,集中代表了汉儒的论诗 主张。 (1)提出了诗歌“吟咏情性”的著名 理论。 (2)强调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主张 (3)提出了诗的“六义”说
万平 教授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万平 教授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1.司马迁的文学鉴赏主张: “怨”与“愤”
司马迁对屈原作品以高度的评价,指出了 《离骚》的创作动因和基本精神是“怨”。 这个“怨”不是个人的愁闷与怨怒,而是屈 原对楚国的忠诚、忧国忧民的思想受到邪恶 势力打击压抑后的怨愤。
同时,司马迁还提出了著名的“发愤著书 说”。这种“愤”,固然包含了个人怨愤的 情绪,但更主要的是包含了一种穷且弥坚的 毅力,面对
万平 教授
万 平 教授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文学鉴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 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 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 感 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 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 含的思想内容。
万平 教授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万平 教授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国学经典与文化传承培训ppt

详细描述
国学经典是指那些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的古代文献,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等儒家经典,以及《老子》、《庄子》等道家经典。这些经典蕴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思想精髓,是中华 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国学经典的历史演变
总结词
国学经典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从 古代到现代,其内容和形式不断发展和 变化。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培养传承意识
学员们意识到国学经典传承的重要性,培养了传 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对国学经典的再认识与自我定位
重新审视国学经典
学员们重新审视国学经典的价值 和意义,认识到其在现代社会中 的重要地位。
明确自我定位
学员们明确自己在传承国学经典 中的定位,意识到自己是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对国学经典传承的未来展望
创新传承方式
学员们认为应当创新国学经典的传承方式,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 新媒体平台,扩大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培养年轻一代传承人
学员们强调培养年轻一代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热爱,引导他们成为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员们认为应当加强国学经典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让世界更好地了 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国学经典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
全球化的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各国文化交 流日益频繁,国学经典作为中华 文化的代表,逐渐受到国际社会
的关注和认可。
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 人文精神,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 桥梁,有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华 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海外传播的挑战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学经典的海外 传播面临诸多挑战,如文化差异、 语言障碍和传播渠道有限等,需要 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国学经典是指那些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的古代文献,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等儒家经典,以及《老子》、《庄子》等道家经典。这些经典蕴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思想精髓,是中华 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国学经典的历史演变
总结词
国学经典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从 古代到现代,其内容和形式不断发展和 变化。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培养传承意识
学员们意识到国学经典传承的重要性,培养了传 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对国学经典的再认识与自我定位
重新审视国学经典
学员们重新审视国学经典的价值 和意义,认识到其在现代社会中 的重要地位。
明确自我定位
学员们明确自己在传承国学经典 中的定位,意识到自己是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对国学经典传承的未来展望
创新传承方式
学员们认为应当创新国学经典的传承方式,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 新媒体平台,扩大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培养年轻一代传承人
学员们强调培养年轻一代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热爱,引导他们成为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员们认为应当加强国学经典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让世界更好地了 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国学经典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
全球化的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各国文化交 流日益频繁,国学经典作为中华 文化的代表,逐渐受到国际社会
的关注和认可。
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 人文精神,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 桥梁,有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华 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海外传播的挑战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学经典的海外 传播面临诸多挑战,如文化差异、 语言障碍和传播渠道有限等,需要 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国学经典ppt课件

国学经典的国际化传播
跨文化交流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思 想内涵,应积极开展跨文化交流,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华文 化的了解和认同。
学术研究
推动国学经典的国际化传播,需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 作,共同开展国学经典的整理、研究和出版工作。
教育合作
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交换生项目等形式,将国学经典引入 国际教育领域,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的优秀人才。
和创新能力。
国学经典在文化产业中的价值
文化产业发展
国学经典是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通过创意转化和创新发展,可 以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文化旅游
将国学经典融入文化旅游,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体验,有助于 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艺术创作
国学经典可以为艺术家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促进艺术创作 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思想道德规范
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思 想道德规范,对于塑造民 族性格、弘扬民族精神具 有重要意义。
国学经典的分类
01
02
03
04
经部
包括《周易》、《尚书》、《 诗经》等,是古代文献中的重
要组成部分。
史部
包括《史记》、《汉书》、《 三国志》等,是历史记载和历
史研究的著作。
子部
包括《论语》、《孟子》、《 庄子》等,是诸子百家的著作
04
国学经典的现代意义
国学经典对个人修养的影响
塑造良好品德
国学经典强调仁、义、礼 、智、信等传统美德,有 助于培养个人良好的道德 品质和行为习惯。
提高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可以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审 美水平。
国学经典导读(PPT33页)

集:中国人的人生情怀与咏叹
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
集部:《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 《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
杜甫出生在郑州巩义, 杜甫作为“集”的代表,数数出自他诗中的成语:
暴殄天物——“吾徒胡为纵此乐,暴殄天物圣所哀。”《又观打鱼》) 并蒂芙蓉——“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进艇》) 惨淡经营——“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文采风流——“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英姿飒爽——“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飞扬跋扈——“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 日暮途穷——“几年春草歇,今日暮途穷。”《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 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指挥若定——“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咏怀古迹》 炙手可热——“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丽人行》 白衣苍狗——“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可叹》。 冰壑玉壶——“炯如一段清冰出万壑,置在迎风寒露之玉壶。”《入奏行赠西山检察窦侍御》 冰雪聪明——“冰雪净聪明,雷霆走精锐。”《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 波澜老成——“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敬赠郑谏议十韵》 别开生面——“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国学和现代学术的大致对应关系(按内容分)
(张岱年,《〈国学入门丛书〉序》)
成德的 根本
治学的 工具
情感的 抒发
致用的方术
《四库全书》
经:中国人的道德精神与理想追求
经: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
经部经典:《四书》、《易经》、《书经》、《诗经》、 《礼记》、《左传》;
2024版国学经典PPT课件

解,以和谐为最高准则。
案例二
在企业管理中,中庸之道提倡领导 者要具备包容心和协调能力,促进 企业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案例三
在国际关系中,中庸之道主张各国 之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共同 构建和谐世界。
05
《孟子》解读
《孟子》概述及背景介绍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孟轲及其弟子所著,共七篇。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 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 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02
《论语》解读
《论语》概述及背景介绍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 念。
《论语》共二十篇,涉及哲学、政治、伦理、教育等多个领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 影响。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中 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民贵君轻观念
民本思想
孟子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和根本,国家的兴衰存亡取决于人民的支持与否。因此, 君主应重视民意、体察民情、顺应民心,以民为本。
民贵君轻观念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强调人民的地位高于君主和国家。 他认为君主应以人民的利益为重,而不是以自身的权力和地位为重。
公平公正
领导者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 个员工,不偏袒任何一方。
知人善任
领导者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员工 的潜力和优势,把合适的人放
在合适的位置上。
04
《中庸》解读
《中庸》概述及背景介绍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为 《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 子之孙子思所作。
案例二
在企业管理中,中庸之道提倡领导 者要具备包容心和协调能力,促进 企业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案例三
在国际关系中,中庸之道主张各国 之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共同 构建和谐世界。
05
《孟子》解读
《孟子》概述及背景介绍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孟轲及其弟子所著,共七篇。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 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 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02
《论语》解读
《论语》概述及背景介绍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 念。
《论语》共二十篇,涉及哲学、政治、伦理、教育等多个领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 影响。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中 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民贵君轻观念
民本思想
孟子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和根本,国家的兴衰存亡取决于人民的支持与否。因此, 君主应重视民意、体察民情、顺应民心,以民为本。
民贵君轻观念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强调人民的地位高于君主和国家。 他认为君主应以人民的利益为重,而不是以自身的权力和地位为重。
公平公正
领导者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 个员工,不偏袒任何一方。
知人善任
领导者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员工 的潜力和优势,把合适的人放
在合适的位置上。
04
《中庸》解读
《中庸》概述及背景介绍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为 《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 子之孙子思所作。
国学经典PPT课件

到了执行阶段,道家的思想出现了。想不到的事
情一大堆,不如顺其自然,以求和谐安宁,至少可以 安顿自己的生命。原先的计划未必符合天道的要求, 不如学习水的曲直随形。
到了检讨的时候,就会展现出佛家的修养,用 “阿弥陀佛”来化解一切过失。
精品课件
37
精品课件
15
儒家代表人物: 孔子:厚德载物
孟子:自强不息 子思:和谐中庸
曾子:修齐治平
精品课件
16
精品课件
17
玄妙之门——老子与《道德经》
一、老子是谁?
“老子天下第一。”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聃(dān),故又称为老聃 ,春秋时期陈国人(在今河南鹿邑),曾为周王朝管理过图书文献 ,后定居鲁国很多年,孔子多次向他请教过;再后就是入函谷关, 最后不知最终。传说活过了100岁,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哲人兼寿 星。留下一本5000言的《老子》,分为“道经”和“德经”,故又称《 道德经》,创立了影响力仅次于儒家的第二大思想流派——道家学 派。
精品课件
6
精品课件
7
3岁,父丧;
7岁,发蒙受教;
15岁,“有志于学”;
18岁,母亡,结婚生子;
20岁,从事“儒”这一职业,有“博学好礼”美
名;
30岁,开门收徒,终成“弟子三千,贤人七
十二”之伟业,成为中国第一个也是最伟大
的老师;
精品课件
8
35岁,离鲁赴齐,为权贵家臣;
51岁,出任鲁国司空、大司寇及代理宰相;
精品课件
28
释家
创始人释迦摩尼是印度人,本是来自印度的外来文化,但经过中国 千百年的锤炼演化,已经完全的本土化。释家提倡清心寡欲、三道 轮回、因果报应,这些理念适合历代统治阶级的胃口,故而释家在 中国可以扎根生存,成为对中国人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一种文化。
情一大堆,不如顺其自然,以求和谐安宁,至少可以 安顿自己的生命。原先的计划未必符合天道的要求, 不如学习水的曲直随形。
到了检讨的时候,就会展现出佛家的修养,用 “阿弥陀佛”来化解一切过失。
精品课件
37
精品课件
15
儒家代表人物: 孔子:厚德载物
孟子:自强不息 子思:和谐中庸
曾子:修齐治平
精品课件
16
精品课件
17
玄妙之门——老子与《道德经》
一、老子是谁?
“老子天下第一。”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聃(dān),故又称为老聃 ,春秋时期陈国人(在今河南鹿邑),曾为周王朝管理过图书文献 ,后定居鲁国很多年,孔子多次向他请教过;再后就是入函谷关, 最后不知最终。传说活过了100岁,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哲人兼寿 星。留下一本5000言的《老子》,分为“道经”和“德经”,故又称《 道德经》,创立了影响力仅次于儒家的第二大思想流派——道家学 派。
精品课件
6
精品课件
7
3岁,父丧;
7岁,发蒙受教;
15岁,“有志于学”;
18岁,母亡,结婚生子;
20岁,从事“儒”这一职业,有“博学好礼”美
名;
30岁,开门收徒,终成“弟子三千,贤人七
十二”之伟业,成为中国第一个也是最伟大
的老师;
精品课件
8
35岁,离鲁赴齐,为权贵家臣;
51岁,出任鲁国司空、大司寇及代理宰相;
精品课件
28
释家
创始人释迦摩尼是印度人,本是来自印度的外来文化,但经过中国 千百年的锤炼演化,已经完全的本土化。释家提倡清心寡欲、三道 轮回、因果报应,这些理念适合历代统治阶级的胃口,故而释家在 中国可以扎根生存,成为对中国人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一种文化。
国学经典诵读PPT课件(2024)

通过举办诵读比赛、讲座、 展览等文化活动,推广国学 经典,提高公众对国学经典 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创新传播方式
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如网络 、电视、广播等,创新国学 经典的传播方式,让更多人 接触和了解国学经典。
加强研究阐发
加强对国学经典的研究和阐 发,挖掘其深层内涵和时代 价值,为国学经典的传承与 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2024/1/29
21
国学经典中的养生之道与现代健康观念
天人合一
国学经典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 处,遵循自然规律进行养生,这 与现代健康观念中的生态平衡、
自然疗法等理念相契合。
饮食有节
国学经典提倡饮食有节、起居有 序,这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础, 与现代健康观念中的合理饮食、
规律作息等建议相符合。
动静结合
05
国学经典与现代生活
19
国学经典中的道德观念与现代社会
仁爱之心
国学经典强调仁爱、宽容和互助 ,这些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 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促进社会和
谐与人际关系的改善。
礼制规范
国学经典提倡礼仪、尊重和谦让, 这些行为准则对于维护社会秩序、 提高个人修养具有积极作用。
中庸之道
国学经典中的中庸思想强调平衡、 调和,对于现代社会中处理复杂问 题、缓解社会矛盾具有启示作用。
通过书籍、文献等文本形式,将国学经典 保存并流传下来。
教育传承
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途径,将国学 经典融入教育体系,实现对后代的传承。
2024/1/29
24
国学经典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发展
2024/1/29
思想道德建设
01
国学经典中的思想道德观念对现代社会仍有重要价值,可用于
指导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
创新传播方式
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如网络 、电视、广播等,创新国学 经典的传播方式,让更多人 接触和了解国学经典。
加强研究阐发
加强对国学经典的研究和阐 发,挖掘其深层内涵和时代 价值,为国学经典的传承与 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2024/1/29
21
国学经典中的养生之道与现代健康观念
天人合一
国学经典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 处,遵循自然规律进行养生,这 与现代健康观念中的生态平衡、
自然疗法等理念相契合。
饮食有节
国学经典提倡饮食有节、起居有 序,这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础, 与现代健康观念中的合理饮食、
规律作息等建议相符合。
动静结合
05
国学经典与现代生活
19
国学经典中的道德观念与现代社会
仁爱之心
国学经典强调仁爱、宽容和互助 ,这些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 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促进社会和
谐与人际关系的改善。
礼制规范
国学经典提倡礼仪、尊重和谦让, 这些行为准则对于维护社会秩序、 提高个人修养具有积极作用。
中庸之道
国学经典中的中庸思想强调平衡、 调和,对于现代社会中处理复杂问 题、缓解社会矛盾具有启示作用。
通过书籍、文献等文本形式,将国学经典 保存并流传下来。
教育传承
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途径,将国学 经典融入教育体系,实现对后代的传承。
2024/1/29
24
国学经典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发展
2024/1/29
思想道德建设
01
国学经典中的思想道德观念对现代社会仍有重要价值,可用于
指导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
《国学经典选读》课程导论教学课件

孔文伏 子王羲 所所所 传演创
《易经》的作者是我们的历代祖先.不是 某某一个人,是中华远古历史的传承。
• 20世纪末,人类的两个家园遭到了 前所未有的破坏。一个是人类肉体 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另一个是人 类心灵赖以栖居的精神家园。“国 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修复中华 民族的精神家园,乃至人类的精神 家园。
七略
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把著录的书分为六略,即六艺略、 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再在前面 加上一个总论性质的“辑略”,编成了我国第一部官修 分类目录《七略》。
四部
中国古代图书分类名称。《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 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 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 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国学经典选读
弘扬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文化
什么是国学?
• 国学的本义是国家级学校,历代有所变化。
• 国学从周朝就有了,原来是国家级的贵族子弟学校,逐渐发展为 国家的最高学府,优秀的庶民子弟也可进入国学,经过考试,量 才授官。
• 汉代称太学,晋代称国子学,北齐称国子寺,隋代称国子监,唐 宋时以国子监总管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元代设国子学,明、 清两代设立国子监,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开始设学部, 国子监的称呼于是废止。
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是晚清以来逐 渐形成的。
我们平时所说的“汉学”、“中学”所指仅 仅代表中国学术,是一种知识形态。
在这里,“国学”就是指本国的传统学术。 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形态,同时还是一种价值形 态,它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载体。
所谓国学
一、国学是一国固有之学术。
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创造的全部的文明财 富和精神资源。
国学经典PPT课件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Please add a title here
2017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2014 2013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2012
国学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Please add a title here
2010
国学经典国学国学经 典国学国学经典国学 国学经典国学
2011
国学经典国学国学经 典国学国学经典国学 国学经典国学
2012
国学经典国学国学经 典国学国学经典国学 国学经典国学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 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 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Please add a title here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 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 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
一
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
二 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
三 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Please add a title here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 经典国学经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我 知 言 , 我 善 养 吾 浩 然 之
“
敢 问 夫 子 恶 乎 长 ? ” 曰 :
浩然之气的内涵
指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一种正义凛 然的精神状态,不是一般所谓“精 气”、“血气”,而是充满正义、 充满仁义道德的正气、骨气。这种 气,阳刚、强劲,气壮山河,气贯 长虹。
即 坚 持 不 懈 地 德从 。内 在 聚 集 善 行 义
学大师。故 “思孟”并
子
思
齐国(齐威王 )——宋国(宋君 偃) ——邹国 (邹穆公 )——滕国 (滕文公 ) ——魏国 (梁惠王 梁襄 王 )——齐国 (齐宣王 )
三、孟子的理想人格
武能志得
大
不淫,志 《 能,独, 滕 屈贫行与
丈 夫
文 夫,贱其民 公 。此不道由 下 之能。之
精 神
》 谓移富;
科目。
(1083年) , 官方追封为
翌年被批
南宋朱熹把《孟子》与《论语》、 《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 ,孟子被 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 “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有没 高子他孟 承孟
孟有 到的全子 者子
子孔 了思面一 ,不
的 儒 学 。
也 就 没 有 如
第二章 孟子与《孟子》
第一节 东方亚圣——孟子
一、家世与母教
孟子(前372年—前289
年)(据元 ·程复心《孟子 年谱),名轲,字子舆,山 东邹城人。
《孟氏旧谱》说:“孟子 父名激,字公宜,母仉氏。”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迁 居邹国。
孟子三岁丧父,由 母亲抚养成人。没有 伟大的孟母,就没有 伟大的孟子。
东汉赵岐的《孟子注》 宋代朱熹的《孟子集注》
清代焦循《孟子正义》,是集大成 的著作。
二、孟子的思想
1、仁政学说
孔子提出“仁学”,孟子发 展成为“仁政学说”,这是孟 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 孟子进而提出:“仁也者,人也。” 孟子认为,仁者必须以“人”来对待人,不仅自己是“人”,而且也要承认别人也是“人”。这是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挥,是对“人”自身价值的伟大发现和自我认识。人与人之
《 孟 子 公 孙 丑
生 者 , 非 义 袭 而 取 之 也 。 ”
与 道 ; 无 是 , 馁 也 , 是 集 义 所
于 天 地 之 间 。 其 为 气 也 , 配 义
大 至 刚 , 以 直 养 而 无 害 , 则 塞
曰 : “ 难 言 也 。 其 为 气 也 , 至
气 。 ” “ 敢 问 何 谓 浩 然 之 气 ? ”
“孟母(三西迁汉”刘向《列女传·母仪篇》)
(西汉韩婴《韩诗外 传》)
《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3、“杀猪取信” (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
4、孟子“去妻” (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
受业于子
子思 伋 是 名望的儒 后世以 称。
思之门人,
即孔子的嫡孙孔 (孔鲤之子), 当时颇有
四、孟子的地位
东汉赵岐《孟子题辞》认为 《孟子》是“拟圣而作”。孟子的 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自中唐韩愈著《原道》,把孟 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 “道统”的人物开始,孟子的地位 才逐渐上升。
• 宋神宗熙宁 年) ,《孟 列 入科举考试
• 元丰六年 孟子首次被 “邹国公”, 准配享孔庙。
四年(1071 子》首次被
提 高 对 道 的 领 悟 ; 一 是 “ 集 义 ”
基 本 途 径
: 一 是 “ 明 道 ” , 即
培
养
浩
“ 直
然 之
养气
而 无 害 ”
的
基 本
。方
法
:
浩
受然
外之
物气
的产
引生
诱的
,前
坚 持 正
提 条
义件
。:
不
,
坚贞不屈 誓死不降
在匈奴牧羊十九载的苏武
率部渡江北伐、发誓收复中原的东晋名将祖逖;
著名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吉鸿昌
间,应该互敬、互爱:“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之 。 ”
之 ; 敬 人 者 , 人 恒 敬
爱 : “ 爱 人 者 , 人 恒 爱
人 之 间 , 应 该 互 敬 、 互
发 现 和 自 我 认 识 。 人 与
“ 人 ” 自 身 价 值 的 伟 大
子 思 想 的 发 挥 , 是 对
“ 人 ” 。 这 是 孟 子 对 孔
也 要 承 认 别 人 也 是
仅 自 己 是 “ 人 ” , 而 且
以 “ 人 ” 来 对 待 人 , 不
孟 子 认 为 , 仁 者 必 须
也 者 , 人 也 。 ”
孟 子 进 而 提 出 : “ 仁
人 。 ”
孔 子 提 出 : “ 仁 者 , 爱
孟子又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义”。
那么,“仁”与“义”有什么区别和联 系呢?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 也。” 也就是说,“仁”是人的内心, “义”是人的大道;“仁”是一种爱人之 心和内在的道德体验,“义”是一种行为 规范和内外统一的责任。但是,仁和义不 是对立的,而是密不可分的。
——
大,贵不
丈威不得
屈原行吟泽畔:“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
固将愁苦而终穷。”
李白愤怒高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文天祥临死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
取丹心照汗青!”
谭嗣同《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屈原
李白
文天祥
谭嗣同
2、浩然之气
上 》
·
——
高人生准则。
远古时代的行道之人为了“义”,不食“嗟来之食”
明代民族英雄于谦为了“义”,“粉 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了“义”,抛头 颅、洒热血:林觉民率敢死队冲进两 广总督衙门,与清兵浴血奋战,中弹 被俘,从容就义;
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朱自清先生为了“义”,宁肯饿死也
子 就 没 有 孟
一 个 新 的 发
想 学 说 , 把
地 继 承 和 发
生 的 主 要 贡
拓 者 。
而 且 是 发 扬
仅 是 孔 子 学
此子 展儒展献 者说
完, 阶学了, 和的
善没 段提孔是 开继
。
第二节 亚圣的理想——《孟子》 一、《孟子》其书
《孟子》一书是孟子
的言论汇编,由孟子 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 成。共有7篇传世。包 括:《梁惠王》、 《公孙丑》、《滕文 公》、《离娄》、 《万章》、《告子》、 《尽心》,每篇均为 上下篇,共261章,约 35000字。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3、舍身取义
——
舍二 义 生 鱼 者 亦 我 孟
生者 亦 亦 而 不 我 所 子
《 而不我我取可所欲曰
告 取可所所熊得欲也:
子 义得欲欲掌兼也,“
上 者兼也也者,;熊鱼
》 也,;,也舍二掌,
。
。
• 孟子认为,正义的价值高于生命的 价值。
• “舍身取义”是大丈夫遵循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