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中医解析

合集下载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医药与周易解析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医药与周易解析

中医药与周易
周易简介
八卦: “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 的统称:是由阳爻和阴爻按不同的组合规律.以三个爻 为一组分别组成的八种符号排列,叫经卦或单卦
八个单卦以不同的次序两两重合、就产生了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分别由六个爻组成,也叫别卦或重卦,其中 由八个单卦自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也叫做纯卦, 其卦名同单卦
中医药与周易
周易简介
卦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 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 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 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 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 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 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 是为下经三十四。
中医药与周易
《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
“医易同源”论 “医源于易”论 “医先于易”论
中医药与周易
中医药与周易
《易》医关系论
“医易同源”论
•同源于中华民族对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 体悟与感受及华夏先民特有的原始思维方式与 认知方法 •同源于巫史文化 •《周易》、《内经》与河图、洛书的关系
《易》医关系论
“医源于易”论
中医药与周易
易经的起源
中医药与周易
《易传》解释说:古有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 则观象于天,俯则观象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 之宜,近取诸身,远取之物,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易经的起源
中医药与周易
文王拘而演周易
周文王,姓姬名昌(公元前1213年-公元前1117年)史 称西伯,是商末周族的领袖,他广施仁德,礼贤下 士,发展生产,深得人民的拥戴。 引起商王纣(后称殷纣王)的猜忌和不满,昏庸残暴 的纣王听信谗言,将姬昌囚禁于当时的国家监狱-羑里城

小议《周易》与中医

小议《周易》与中医

小议《周易》与中医小议《周易》与中医《四库提要》云:“《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易》为吾国吾族文化之源,中医乃吾民族文化之系,二者关系以为何?唐人逊思邈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乃言易之于医具其指导意。

明人张景岳复言:“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

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

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

故曰天人一理者,阴阳也;医易同源乾,因此变化也。

”岂非医学学者,靡不精通易理。

而凡精通易理者,于中医学说必多有发挥。

医易相通,相得益彰。

可见一斑。

易理之于医学,其涉及范围之广,使用医家之众,影响后世之远,皆有史可微也。

今且可观之,凡基础理论、辩证论治、方药制剂、针灸气功等各体系,皆明显受到《易》之影响,且渐成其有机组成部分。

纵观中医之发展史,易学之兴衰对其产生作用之大,实不可估量。

自三古之易、汉易、魏易、唐易、宋易、清易及现代易之演变,为中医之前行供以理论武器。

同时,也正因中医学之蓬勃发展,亦反之作用于易理之探讨、领悟。

脱离医学及自然科学之轨道而论易理,以经注经,以经解经,经中求经,经上叠经,则必于象数之理解囿于一隅,难得发展。

故于易理之指导下,中医始终以宏观整体时空条件下来解读事物,此大一统之思想乃使中医所独具特色。

《周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内经》复曰:“太虚寥廊,肇基化元,万物资生,五运终天,布云真灵,总统坤元”。

《周易》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易开物成务,昌天下之道,乾称父,坤称母”。

《内经》复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易经》、《内经》两者关系密切,互为体用,同属一国计民生耳。

张景岳故言:“然则天下相与之际,精哉妙矣。

周易与中医

周易与中医

我眼中的《周易》我眼中周易——内涵,修养。

她好似一个深受中国古代文化熏陶的女子,既给人以柔弱怜惜之感,又不免有种洒脱豪放之情。

柔弱,在于她晦涩难懂,让人琢磨不透他的心思;洒脱,在于她每每有人占卜的时候,她都不会吝惜自己的知识。

我喜欢这样的她,一个娇柔的女子,让人心疼,让人疯狂,有时让自己陷入沉思,无法自拔,正是有了她,让我对周易与中医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我喜欢中医,喜欢周易,但更喜欢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

我研究出来一下四点:一、《周易》"天人相应"与中医"四气调神""天人相应"是《周易》哲学思想的精髓,被誉为"最古老的宇宙哲学"。

《丰卦·彖传》即蕴涵这一奥义:"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是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及其组成部分,一定会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与制约,因而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与天地日月共存,达到颐养天年的最终目的。

中医养生完全吸收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四气调神"的养生观点。

《内经》认为:春三月为万物发陈的季节,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为万物番秀的季节,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其气容平,应"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使志安宁";冬三月,其气闭藏,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志若伏若匿。

"经中还告诫人们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至此我们看到:《内经》的作者是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规律,提出了"四气调神"的具体措施,而"四气调神"的目的又在于保持阳气的充沛,人体阳气充沛,则生机活泼,精神焕发,就能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周易与中医阴阳理论

周易与中医阴阳理论

《周易》与中医阴阳理论廖太阳 201401004139 临床医学院 14骨伤2班《周易》是富于哲理性的先秦经典巨著,主体内容是以对立统一的阴阳学说为基础,包含着自发和朴素的辩证思想,故被后人加以运用、继承、发扬光大。

《周易》中的阴阳学说是非常丰富的,它蕴含着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以及阴阳的消长转化作用。

此后,出现了《内经》等经典医著,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周易》阴阳理论在医学领域中得到了充分肯定、发挥和运用,指导着中医理论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内经》以《周易》理论为指导,论证了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思想内容。

由此,阴阳学说成了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

第一,《周易》学的阴阳论,启示和归纳了中医学的人体解剖组织属性《灵枢·寿夭刚柔》说:“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

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在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方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在关于阴阳消长转化方面,《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等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阳病阴治,阴病阳治”,故“善诊者……先别阴阳”,通过“四诊”望、闻、问、切,辨别“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特别要注意的是: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里、寒、虚三纲属阴,表、热、实三纲属阳。

由此可见,中医对于疾病的诊治,无不以阴阳为基本纲摘要中医阴阳理论是中医重要的基础理论,起源于《周易》,发展于《内经》。

从对《周易》卦爻阴阳理论与中医理论之源流的研究中发现,《周易》学的阴阳论,对中医学的人体解剖组织属性、中医经络理论、疾病诊治以及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和中医整体观起着重要的启示和归纳作用。

第二,《周易》学的阴阳论,启示和归纳了中医经络理论《周易》学阴阳八卦论的乾(阳父)统领三阳———长阳、中阳、少阳,坤(阴母)统领三阴———长阴、中阴、少阴。

《易》与中医

《易》与中医

《易》与中医从太极图上看,我们中医在哪里呢?在中间的S曲线。

有人攻击我们中医太简单了:一个人生病了,就是阴阳失调。

怎么治病?调和阴阳。

那病治好了呢?阴阳调和了。

他们说这也太简单了,我说这就对了,因为越简单的东西越接近事物的本质,越复杂的东西越是偏离了事物的本质。

我有一个命题,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叫智慧。

而反过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那叫知识。

学国学、学中医不是学知识,是开智慧。

明代张介宾引用孙思邈的话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大医是我们做医生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

虽然从现存孙思邈文献中并没有找到这一句原话,但他在《大医习业》中表达了这样的想法。

他提出学医者必须要学习两类知识体系,一类是以医学为本体的知识,另外一类就是以《易》为代表的象数之学。

张介宾说:“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

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

岂非医易相同,理无二致?可以医不知《易》乎?”我将它概括为《易》为体,医为用。

在张介宾看来,《易经》讲的是天地之理,中医讲的是身心之理;《易经》讲的是天地变化的大规律,而《内经》讲的是身心变化的大规律。

《易经》和中医是内外关系。

医具《易》之理,《易》得医之用。

所以学中医的人不懂易,很难成为一个大医。

中医哲学有两个关键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生命本体论,第二个问题是思维方式。

生命观可以说很多,但从本体来讲就是气一元论,也叫气本论。

中医最重要的思维方式是象数思维方式。

这个思维方式是说明气本论的,方法论和本体论是一体不二的。

中医当中最重要的“象”就是气。

气虽看不见,但真实存在。

我把中医象数思维模型概括为“气-阴阳-五行模型”。

不仅仅是中医,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包括天文、历法、方术都是一个象数模型,是按照这个象数模型建构起来的。

阴阳就是二气,五行就是五种气,气是最大一个象。

气是什么?有人说气是物质,有人说气是能量,有人说气是功能,有人说气是信息等等。

周易与中医学

周易与中医学

八卦又分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先天八卦相传为伏羲所创,又称伏羲八卦。后天 八卦相传由周文王所创,故又称文王八卦。二者卦形、卦象都相同,区别仅在于排 列方位和顺序不一。先天八卦: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后天八卦:离南坎北,震东 兑西。后天八卦以离坤定南北,震兑定东西,故以震离兑坎划分东南西北,代表春 温、夏热、秋凉、冬寒。故后人多采用后天八卦。
一、《周易》的结构组成及基本内容 二、《周易》的含义及理论精髓
三、《周易》对《黄帝内经》理论形成的影响 四、八卦与中医学 五、太极图与中医理论
《周易》的结构组成及 (一) 基本内容
《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经》为六十四卦辞和三 百八十四爻辞组成,其中乾坤两卦各有七爻,每卦各列卦形、卦名、卦辞, 每爻各列爻题、爻辞。爻题皆由两字组成:一个表示爻的次序,另一个代 表爻的性质,爻的次序是自下而上,第一爻用“初”字,第二爻用“二”字, 以此类推至第六爻用“上”字。爻的性质由“九”和“六”组成,分别代表阳爻和 阴爻。
代表天、阳之义,象
征自强不息永不懈怠 之义。
其象为地,为臣、为母、为妻, 象女德之义。
代表水,象重重险难 之义。
代表火、日、电,象以阴柔之质 而得中正之义
代表雷电,表示君子体察到雷电交 相而来得现象,即以恐惧之心修养 其身。
象山,象动静不失其时,则其 道光明。
代表风,象上下皆顺,不相违 逆。
代表沼泽,象亨通而利守正之 义。
(三)、八卦与阴阳理论
《周易》八经卦与六十四别卦都蕴含着 丰富的阴阳理论,无论是每一单卦或是 八经卦之间以及六十四别卦之中都体现 了这一理论,它包含着阴阳对立制约关 系、阴阳互根互应原理以及阴阳消长转 化,对中医学阴阳学说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如八卦和六十四别卦中几乎都由阴 爻和阳爻组成,体现了每一卦中阴阳的 互根互制原理,即使是乾卦纯阳 也

周易与医学

周易与医学

周易与医学周易与医学《周易》是一部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融为一体的巨著,对中国的文化、科学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中医学亦不例外,尤其《周易》是一部哲理性极强的著作,因此对《内经》有着纵深的渗透,《内经》中的许多认识论及方法论上的问题,皆朔源于《周易》。

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周易》唯物自然观与中医五行学说前已述及,《周易》的宇宙观是唯物的、尽管还是朴素的,但对形成的认识论已进入了客观唯物主义的范畴。

《周易》认为与宇宙的发生最关紧要的莫过于天与地,《周易》用乾卦、坤卦代表天与地。

如《易·系辞》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乾知大始,坤化成物”。

八卦中的其余六卦也分别代表实实在在的物质,如巽风、震雷、离火、坎水、艮山、兑泽,形成了所谓八卦哲学,八卦哲学体现了《周易》对宇宙认识的唯物观。

《周易》是以八种物质为宇宙万物之基本要素,其中水、火为五行学说中的两种主要元素。

根据甲骨文记载,五行观念起源于殷商,记载于《尚书·洪范》,但《周易》中已有五行的主要元素--水、火等的萌芽。

五行完整记载于《尚书·洪范》。

如曰:“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五行学说在春秋时期还是一种抽象哲学的概念,《内经》在当时《周易》、《左传》、《洪范》的影响下,把五行学说这一哲学观念的东西引进到中医学的领域内来,在宇宙唯物观的基础上,借助五行的归类,揭示中医脏腑经络、病理、生理间的联系,并应用五行生克理论,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

五行学说被广泛地应用到中医学,长期以来被作为中医理论的说理工具。

由于五行学说有认识论范畴唯物观的先进性,又具方法论中朴素的系统论思想,中医又独特地把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相结合,用以阐述中医理论,故使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跃居重要地位。

因此,中医学中的五行概念已经比原始的五行概念有了本质的差别,它已经升华为哲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典范之一。

周易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浅探

周易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浅探

周易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浅探医者意也,易者道也,道者寂静也,太极者乃易学之体也,易者虚无也,太虚者一气之言也,气者万物之父母也,易学和医学同出一源而两途。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府也,周易是阴阳变化的应用,推往知今物极必反,具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备于内经,散载群书,而其变化,莫大于易学,因天人同一理,易医同一源,同此阴阳变化之道也,人和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人与天地气息相通,而易学始于乾坤推演、阴阳终于乾坤,而阴阳显其象,医学和易学同源之理是同其阴阳变化之道也。

其交相近,其用而异。

唯易经存其变化而不穷,开物成务、知未而伏往,进退不绝。

而医之为道、研阴阳、分五行生克,巧用调元赞化起死回生之术。

故中医理论中借易学之理、明天地造化之道,晓阴阳消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变化之理,由此方知人生于阴阳,成于阴阳,损于阴阳,而死于阴阳之消长。

明天人合一之理,太极之道。

而易医之理昭然若揭。

《周易》的理论在中医内经中早有运用,虽观其形殊,穷其理则一也。

而周易之为学,演之无穷,太极动而两仪生,然用其卦象推研事之吉凶变化,而周易之理在中医学中,则是太极动而生阴阳,阴阳生化,而出五行,阴为坤为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等,阳为火,火为乾,乾为天,天为南,南为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等。

用五行生克说明了中医学中的生理病理、用药及辩证之妙理。

因此中医学中的理论和易学均从太极之动静变化,互为其根本。

虚无易之体,阴阳是易之变,为演其物象之妙,天地分其阴阳,阴阳分为有形和无形,万物因气而化神,以气为生长之祖气,形神具气以成,故为后天之祖。

无形为天,有形为地,天而为阳、有形为阴,无形为乾,有形为坤,乾坤其合天地太生。

万物均从阴阳而生。

医能明此,而知人体阴阳气血生归有所,脏腑病变之由,故知人生长壮衰病死之理。

2 周易与中医阴阳在治则上的应用宝命全形论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则缺,水得土则绝。

周易与中医KK

周易与中医KK

《周易》与中医学的渊源关系1.0 从成书先后看医易关系上古三代有三易,夏代《连山易》、商代《归藏易》、周代《周易》。

《周礼‧春官宗伯》:“(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 《山海经》、郑玄《易赞》、《易论》均认为三易分别为三代之易。

因前两种易早佚,故通常所说之”易”,一般都是指《周易》。

据记载,《易经》成书于公元前12—公元前8世纪,而《易传》从整体上看,成书于战国时代,即公元前4一前2世纪。

《黄帝内经》非一人一时所作,是战国先秦至西汉的医学总汇,但最后的成书是在西汉,即成书于公元前2一前1世纪,有的篇目,如“七篇大论”,可能出现在东汉时期,甚至更晚。

《易经》的成书早于《黄帝内经》数百年,《易传》也早于《黄帝内经》,从时间上看,《易经》、《易传》对《黄帝内经》产生影响是可能的。

而从理论源于实践的关系看,中医学基础理论则是易理的实践。

2.0 医易同道阴阳、互为表里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以道阴阳,一阴一阳谓之道。

故欲穷易穷天地之理,尽人生之性命,必须研究易之道,灵活地掌握阴阳学说。

明末著名医家张介宾在其医着《类经附翼‧医易义》中将探求天地的哲学称为外易,探讨身心的医学称为内易。

张介宾不仅指出了医易相关的密切性,而且强调了其相关的重要性。

“医之为道,身心之易也,医而不易,其何以行之哉?”张介宾从中医的哲学思想基础,将《黄帝内经》与《周易》作了比较和联系,揭示了易主外,天文、地理、人事无所不容;医主内,生、长、壮、老无所不纳。

指出《周易》探求的是宇宙万象的哲理、方法,当属外易;而中华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当属内易。

易为医之理,医为易之用。

两者互为表里,是古今人类探索大小宇宙奥秘的珍宝和依托、理论渊源和方法指南。

2.1 阴阳概念在中医学中的运用“阴阳”是《周易》的最基本范畴和理论精髓。

虽然《周易》经文没有出现“阴阳”二字。

但《周易》经文中卦爻的基本符号“一”、“--”却反映了上古先民的阴阳观念;干、坤、坎、离等卦符也反映了古代阴阳概念在众多事物中的主导与调控作用。

浅谈《周易》对中医的影响

浅谈《周易》对中医的影响

浅谈《周易》对中医的影响学号:031415118 名字:李美萱班级:中医151关键词:《周易》;《内经》;整体观;阴阳学说;藏象学说摘要:《周易》理深意宏,是中国文化之祖,也是多门学科的源头。

中医学也是以自然科学为主题,多种学科共同交织的学科.只有清楚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知晓整个中医的形成和发展,方能抓住中医的本质。

1.整体观的相通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中医经典著作《内经》非常注重“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从整体角度分析与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

而这种人——自然——社会的整体观是导源于《周易》的。

可以说,中医的整体观是对《周易》理论基础的应用与发展.《周易》认为宇宙万物始于元气。

元气为气化之始,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

“有了天地便有了万物”,从天地宇宙中从化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水火为阴阳,风雷鼓动,山泽成形,’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生物开始繁衍,“有万物然后又男女".人和天地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人的规律可以在天地的规律中得到反映。

以八卦与人体的关系为例,八卦和人体结构一一对应.正如《易•说卦》中所说:“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离卦象征人体生命气化的原动力,和人体命门,心相应.震卦和认同肝胆相应。

巽卦在人体上应肺。

艮卦与人体的脾相应。

坎卦应肾。

坤卦应脾胃大小肠.无疑,人体在《周易》中被视作一个大八卦系统.《周易》依据八卦和人体这种关系,提出八卦人气质分类法。

它是世界最早、最科学的气质分类方法.体现了人类气质与宇宙自然界物质属性的统一性;突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了人的气质不是孤立的.至此,《周易》发展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开始重视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性。

《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

人体由五脏,六腑等组成。

《周易》与中医浅谈一

《周易》与中医浅谈一

《周易》与中医浅谈一1. 《周易》是一部什么书?《周易》是对我华夏文化影响最大最深的、蕴含着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的一部奇书,是我国最著名、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被尊为群经(十三经)之首,故亦称《易经》。

《周易·系辞下传》:“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进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尚书·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

”西伯即周文王。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易道深,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三圣,指伏羲、周文王(也包括周公)和孔子。

传说伏羲创立了八卦,周文王将其扩展为六十四卦,孔子又对其加以注释演绎,将其提升到哲学巨著的高度。

这虽是传说,但也从中透露出一点有用的信息,那就是《周易》的发展定型经历了三大基本阶段:阴阳观念及八卦确立阶段(卦象阶段)、六十四卦阶段(卦经阶段)、经传阶段(易传阶段)。

而伴随着这一发展过程,它也同时由占卜之书或者说具有一定的巫术迷信色彩的书、记录远古时代生活的历史之书,提升成为富有深邃哲理和完整思想体系的哲学巨著。

至于这三个圣人应当说也是集体的名字,只是代表时代,并不能确指某人,如同仓颉造字,仓颉并非指仓颉一人一样。

实际上,这部博大精深的奇书,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一样,绝非一人一时写成,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祖先的集体智慧,是千百个人心血的结晶。

《周易》全书内容可分成符号与文字两大系统,或者说“象”、“经”、“传”三大块。

卦象是最早产生的,可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了,近年来有些考古也可说明这一点。

“象”由六画卦组成,而六画卦又是由两个三画卦组成的。

《周易》与中医推拿

《周易》与中医推拿

《周易》与中医推拿1、推拿疗法中的阴阳虽然在《易经》中并没有关于阴阳的直接沦述,但构成《易经》符号系统的最基本的要素“—”、“--”作为两个性质相反的东西,代表着宇宙最基本的两种力量或趋势。

《易经》微显阐幽,明确地提示出阴阳大义,认为宇宙问最基本的规律就是一阴一阳的对立统一。

《内经》发挥《周易》的阴阳思想,指出:“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素问·天元纪大论》)《内经》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总规律,是天地万物产生、发展、壮大、衰亡的内在动力,是世界纷繁灿烂而又秩序井然的幕后指挥者,阴阳普遍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阴阳的对立统一、调畅、和谐是事物存在、发展、变化的条件。

推拿疗法虽然不像中医学的其他学科那样重视阴阳的辨证分析、调整纠正,但是它很重视手法操作部位的阴阳定性与手法本身的阴阳属性。

如成人推拿手法中分推法与和推法在胸腹部、面额部、手腕部、腰背部等部位操作时被统称为分(合)阴阳法;直推法在上肢或下肢的内(外)侧部位操作被称为推手或足三阴(阳)法;在头部阳经聚集处操作的复合手法称为三阳开泰法等。

有时,推拿手法也可根据手法力度的轻重深浅原则被分类为阳刚类手法和阴柔类手法2大类,而不是传统的6大类分法。

在小儿推拿特定穴中有阳池穴、阴池穴之称。

而小儿推拿复合手法中“猿猴摘果法”共有5种操作方式,其中《厘正按摩要术·卷三》记载的猿猴摘果法操作方式又被称为转阳过阴、转阴过阳法。

同时,在推拿练功中也有阴阳反掌(又称翻掌,主要用于治疗腕部筋伤)、阴阳磨势(主要用于腰部筋伤)的锻炼方法。

2、推拿疗法中的八卦天地阴阳称为两仪,四时称为四象,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称为八卦。

八卦的最基本的单位是爻,爻有阴阳两类,阳爻表示阳光,阴爻表示月光。

周易与中医学

周易与中医学

精彩摘录
《周易与中医学》这本书深入挖掘了周易和中医学的内在,通过摘录经典著作中的精彩片段,展 示了周易和中医学在哲学思想、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融合。这些摘录不仅体 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的全新视角。在今天这个弘扬 中华文化的时代,这本书无疑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周易与中医学》是一本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周易与中医关系的经典著作,作者为著名文化学者 和中医专家田合禄先生。该书于2006年,通过对周易和中医学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两者之间深刻 的内在。本书将摘录《周易与中医学》中的一些精彩内容,并阐述其蕴含的智慧。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天地、自然、人事间万物的阴阳变化规律。周 易理论体系包括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等概念,以及占卜、象数、义理等内容。在中医方面, 周易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阴阳五行理论、藏象学说和经络理论 等方面。 中医学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综合性学科。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 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治疗原则等方面,强调天人合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与周易一样,中 医学也强调和谐平衡的原则,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
精彩摘录
在《周易与中医学》一书中,有很多精彩的摘录,以下仅举几例: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这句话表明了阴阳是宇宙间最基本的规律,是万物生长、发展、变化 的根源。在中医中,阴阳学说被广泛应用,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诊断和 治疗。 “胃气壮则百病不生。”这是《周易》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只要肠胃功能正常,就能抵抗各种 疾病的发生。这句话强调了脾胃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亢则害,承乃制。”这句话出自《周易》中的《乾》卦,意为过度发展会带来危害,而相克制 则能达到平衡。在中医中,这句话被用来描述人体内阴阳的平衡状态,指导医生在治病过程中遵 循“扶正祛邪”的原则。

中医理论和《周易》的一脉渊源(周易是古中医对体和用的分类总纲)

中医理论和《周易》的一脉渊源(周易是古中医对体和用的分类总纲)

中医理论和《周易》的一脉渊源(周易是古中医对体和用的分
类总纲)
中医传统格言有一句话:“不知易便不足以言太医”,“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

明代大医家张景岳说:“阴阳虽备于《内经》,变化莫大乎《周易》”,阴阳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周易》则是阴阳的鼻祖,没有《周易》,便没有中国阴阳文化,更没有中医理论......
再者中医学的思想体系以及《内经》中大量吸收的《周易》论辞及命题,可以证实中医学和《周易》的特殊血缘关系。

《周易》是中医理论的渊薮,中医基础理论基本上源于《周易》。

如: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化学说、运气学说、中医病机学说等无不肇始于《周易》。

具体相关理论举例如下:
(1)《周易》阴爻。

阳爻的阴阳关系,以及《周易》卦象所寓的
阴阳哲理是中医阴阳学说的起源;
(2)《周易》无极、太极图是中医精气学说、阴阳学说的根基;
(3)《周易》爻象、卦象是中医藏象学说的导源;
(4)《周易》交爻与中医六经、六经体系、六经辩证密切相关;
(5)《周易》乾元坤牝,阴爻、阳爻八卦布阵,是中医气化学说,运气学说干支格局的蓝图;
(6)《周易》乾坤天地是中医气一元论的溯源;
(7)《周易》河洛数理与中医九宫八风、子午流注、灵龟八法、七损八益密切相关;
(8)《周易》坎离二卦与中医心肾相交、命门学说、肾间动气密切相关;
(9)《周易》河洛与中医五行学说,生成数相关;
(10)《周易》卦爻天、地、人位与中医三维医学密切相关,是中医整体观的蓝本;
(11)《周易》圆道是中医圆运动的导源;
(12)《周易》中和观与中医平衡论,协调论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周易》是中医学的肇始源,《周易》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母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
医易相通——《周易》与中医


孙思邈:“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张介宾:“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 以医而不知《易》乎?”
一、《周易》概说

(一)《周易》之名 《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 《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三易为夏、商、周三代卜筮之书,《连 山》、《归藏》汉初已不传。汉代时尊 《周易》为经而称《易经》。

3、《文言》 是专门解释“乾”、“坤”两卦之卦辞 和爻辞的,重在阐发两卦的象征意义,文 字较长。文言,谓“文饰乾、坤两卦之 言。” *(乾)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 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 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 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 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 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 无咎矣。”


4、9
1、6
有减无加
加多减少

2、洛书
戴九履一,左三右四,二四为肩, 六八为足,五居于中。

*(2)明夷

:利艰贞。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 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 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 贞。 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 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卦辞、爻辞,按内容可分为三类:



1、河图
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 四九居右,五十居中。
南、火 2 、7 东、木 中、土 西、金 3、8 5、10 1、6 北、水 1+3+5+7+9=25……天数 2+4+6+8+10=30……地数 4、9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三演:用右手分数左手之蓍草,4根一组, 此谓“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四演:4根一组分数完左手的蓍草,剩下1至 4根为余数,将其置于左手无名指与中指之 间。此谓“归奇于扐”。 五演:用左手分数右手之蓍草,4根一组。
六演:将余数置于左手中指与食指之间。



七演:将左手指间的蓍草置于一旁。此时 留下的蓍草为44根或40根。 一变:以上过程即为“一变”。
1、2、3、4、5……生数 6、7、8、9、10……成数
五脏 生成 数
肝 心 脾 3、8 2、7 5、10
现九会五
9=8+1 5=8-3 9=7+2 5=7-2 9=5+4 5=5-0 9=9+0 5=9-4 9=6+3 5=6-1
加减比例
加少减多 加减相等 有加无减
五脏虚实与 补泻原则
肝不可轻补 水火相济 心肾相交 脾主升 有升无降 肺主肃降 可降不可升 虚多实少 不可轻泻

4、《系辞》上下 是阐发《易经》意义和功用的总论,因 篇幅较长而分为两篇。主要论述了天地万 物的变化规律与人事吉凶祸福形成的道理, 具有深刻哲理。系辞,本指系于爻卦之下 的卦爻辞,《系辞》旨在阐述经文系辞之 义理。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 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 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 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二变:将留下的蓍草,依“一变”的方法 再做七演。其结果有三种:40根,36根,32 根。


三变:将“二变”留下的蓍草,再做七演。 其结果有四种:36根,32根,28根,24根。
四营:将以上结果除以4,得数可能为:9, 8,7,6,即“四营”。四营象四时:7象春, 9象夏,8象秋,6象冬(阳顺阴逆)。春时 阳气渐壮,故7为少阳;夏时阳气渐老,故9 为老阳;秋时阴气渐壮,故8为少阴;冬时 阴气渐老,故6为老阴。老变少不变,故7为 不变之阳爻,9为可变之阳爻,8为不变之阴 爻,6为可变之阴爻。由此三变而成一爻。

(二)《周易》的成书时间
《汉书·艺文志》:“人更三圣,世历三 古。”即伏羲画八卦,文王重为六十四卦 并作卦爻辞,孔子作“十翼”。 《易经》当为卜官对卜筮结果的记录和整 理,非一人一时所为,成书于西周。《易 传》是对《易经》的解说和发挥,为孔子 及后学陆续著述,成书于春秋末期至战国 中期,甚至晚到西汉中期。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4、卦辞、爻辞 用文辞表明各卦各爻的寓意,以言而释形。 *(1)乾 :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十八变成一卦:将以上过程进行六次,得 数为7、9,记为阳爻,得数为8、6,记为阴 爻,六爻成一卦,如此所得之卦称“本 卦”。 变爻成“之卦”:将以上结果中的老阳9变 为阴爻,老阴6变为阳爻,如此变化所成之 卦称“之卦”。 解卦原则:解卦时,分别依据本卦、之卦 中变爻的爻辞为占;若六爻均变,则取两 卦的卦辞为占;若六爻均不变,则以本卦 为占;若六爻均为9,则以乾卦“用九”为 占;若六爻均为6,则以坤卦“用六”为占。
叙事类:分为记史、说事两种。
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
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取象类:分为以物象取象、以人事取象两种。
乾:初九,潜龙勿用。 明夷:六二,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

断占类:直接论断吉凶祸福。 乾:元,亨,利,贞。


(二)《易传》 《易传》为解说《易经》而作,阐述发挥 了《易经》的哲学思想。有七种十篇,能帮 助读者理解经义,故称“十翼”。 1、《彖(tuàn)》上下 共六十四节,分释六十四卦的卦名、卦辞 及一卦大旨。彖,断也,断定一卦之义。 *(乾)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 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 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 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一演:取蓍草50根(太极1+两仪2+日月2+四 时4+五行5+十二月12+二十四节气24=50)去 除1根(象征太极),将49根任意分成两份, 左手握一份象天,右手握一份象地,此谓 “以象两”。 二演:从右手中取出1 根蓍草,置于左手小 指与无名指之间,以象征人,从而三才兼具, 此谓“挂一,以象三”。

关于爻的起源,有生殖器崇拜、结绳记事、 奇数与偶数、日影有无等多种说法。 《易经》中,“ ”用“九”表示, “ ”用“六”表示。《易传》赋予其 “阳” 与“阴”的抽象意义,从而分别 称为“阳爻”、“Fra bibliotek爻”。圭表



3、别卦(六十四卦)
别卦由两个经卦重叠形成,下面的经卦叫 下卦或内卦,上面的经卦叫上卦或外卦。 别卦由六爻组成,从下而上,分别称作初、 二、三、四、五、上,是为爻位。爻位加 上表示爻性的“九”或“六”,构成爻名。
同人 明夷
家人 既济
艮 兑
遁 履
谦 临
小过

蹇 节
旅 睽
艮 损
咸 兑
归妹 中孚
卦名次序歌(《周易本义》)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示例: 《左传·哀公九年》:“宋公伐郑…… 晋赵鞅卜救郑……阳虎以《周易》筮之, 遇《泰》之《需》,曰:‘宋方吉,不可 与也。微子启,帝之元子也。宋、郑,甥 舅也。祉,禄也。若帝乙之元子归妹而有 吉禄,我安得吉焉!’乃止。”

十八变得数:7、7、7、8、6、8
本卦 :泰 之卦:需
泰: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需: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注:帝乙是商代帝王,微子启是其长子,商纣王是其 幼子。归妹,指嫁女儿或嫁妹妹。宋国国君是微子启的后 代,曾嫁女给郑国国君,故两国是舅甥关系。帝乙归妹为 大吉,当应在宋,故宋方吉。


(二)河图洛书
《汉书·五行志》:“伏羲氏维天而望, 受河图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 洛书而陈之,洪范是也。” 《易传·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 圣人则之。” 河图洛书的具体形象一直未见记载,至北 宋初,道士陈抟传“河图”、“洛书”于 天下。

5、《说卦》
是论说八卦象征意义的专论。全文追述 了《周易》创作的渊源,陈述了八卦的两 种方位(即先天、后天),说明了八卦的 取象特点。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 火不相射(yì,厌弃),八卦相错,数往 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6、《序卦》 旨在解说六十四卦的编排次序,揭示诸 卦相承的意义,卦序中含有事物向正面发 展或向反面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 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 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 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 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 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 师……



(三)易学的发展概况
先秦视为“卜筮之书”,未予特别重视, 秦时焚书未殃及。 西汉,因相传孔子作“十翼”,加之保存 完好,被列为儒家六经之首。 东汉,注释家多出,代表人物有:郑玄、 荀爽、虞翻。郑玄重卦象,兴“爻辰”之 说;荀爽以阴阳二气的升降释卦辞、爻辞 及传文;虞翻兴“纳甲”说与“卦变”说。
卦名 卦形
八卦取象歌: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朱熹《周易本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