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正骨手法
后背移位正骨手法
后背移位正骨手法后背移位正骨手法是我国传统的中医手法疗法之一,它通过手法调整肌肉、骨骼、韧带等组织,使骨骼复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 适应症后背移位正骨手法适用于肩颈部、腰背部、骨盆、腿部的骨性、关节性、肌性疾病,如脊椎侧弯、脊柱裂、腰肌劳损、风湿关节炎等。
2. 操作要点(1)操作前,应向病人了解相关病史、病情及病理变化,以便判断脱位的位置与方向。
清楚的了解患者的病情在治疗中是非常重要的。
(2)动作轻柔,必须缓慢、轻轻地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和过度牵拉肌肉和韧带。
(3)要有耐心,需要用较长的时间慢慢地调整,不能一次完成,否则会对病人造成伤害。
(4)一旦成功,应向病人解释注意事项及注意事项,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辅助治疗和锻炼。
3. 操作步骤(1)确定病情和位置:首先,要明确患者的病史和病情,以及疼痛的部位和程度。
根据患者的情况,确定需要治疗的位置和方向,以确定如何进行手法操作。
(2)配合平躺:首先,是要做好配合病人的准备工作。
让病人先平躺在治疗床上,放松身体,可以适当地撑起身体的一侧,以便让治疗师可以看到病人的后背、脊柱和其他需要治疗的部位。
(3)判断方向和位置:通过触诊和其他检查方式,确定病人的脊椎和关节的位置和方向。
(4)准备手法:选择合适的手法,进行操作前的准备。
比如,在脱臼的部位,需要先松开周围的肌肉和韧带,以便更容易复位。
(5)运用手法:运用手法进行矫正。
手法需要缓慢、轻柔地进行,通常采用手揉、棕榈压、推拉、扳转、托举等操作。
4. 注意事项(1)在矫正过程中,病人需要保持放松,切忌用力或突然转动身体。
(2)治疗前需要充分了解病人的病史和病情,以确保病人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3)治疗过程中需要逐步进行,切勿仓促和过度扣拉和按压。
(4)治疗后病人需要适当休息,注意体位,避免剧烈运动。
总之,后背移位正骨手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但矫正时需要专业医师进行。
病人需要配合医师的操作,遵守注意事项和注意事项,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正骨手法
中医正骨手法采用不同手法整复骨折移位的中医骨伤科常用外治法。
简史正骨手法历史悠久,约3000年前的周代就有专治骨折的医生。
《周礼·天官》有疡医专处折疡的记载。
唐代《理伤续断方》中介绍了揣、摸、拔伸等正骨手法,首次运用杠杆力学原理整复骨折,对后世影响深远。
明代薛己的《正骨类要》记述的正骨手法有19条,简明实用;王肯堂的《证治准绳》也记载了许多正骨手法。
特别是清代《医宗金鉴》总结前人正骨经验,提出了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称正骨八法。
1949年后,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对正骨八法进行了科学研究,加以改进创新和充实提高,提出了新正骨八法。
手法新正骨八法为现代临床正骨的基本方法。
①手摸心会。
用手指指腹触摸骨折局部,并用心体会,手法由轻逐渐加重,由浅及深,从远到近了解骨折移位情况,是分离还是骨碎等,医生在头脑中要建立一个骨折移位的立体形象。
虽然通过X射线可清楚地看到骨骼的形态,但X线片只能给人以平面的指示,而手摸心会有助于了解全貌。
因此,手摸心会是临床运用其他手法对证施治的先导手法。
②拔伸牵引。
整复骨折的起始手法,由一人或是数人持握骨折远近段,先使肢体在原来畸形的位置下,沿肢体纵轴方向对抗牵引,然后按照正骨步骤改变肢体方向,持续牵引以矫正肢体的短缩畸形,恢复肢体长度,为其他正骨手法的实施创造条件。
③旋转屈伸。
近侧骨折段位置不易改变,远端段因失去连续可以活动,故应用旋转、屈伸、外展、内收等方法,整复骨折断端的旋转或成角移位。
④提按端挤。
用于整复骨折侧方移位的方法,古称捺正。
骨折的侧方移位分为前后侧移位和内外侧移位;前者用提按法纠正,后者用端挤手法矫正。
医者一只手固定骨折近端,另一只手握住骨折远段,或上下提按,或左右端挤。
⑤摇摆触碰。
用于横断、锯齿型骨折,可使骨折面紧密接触,增加复位的稳定。
用双手固定骨折部,在助手维持牵引下,轻轻左右或上下方向摇摆骨折远端至骨擦音消失称摇摆法。
触碰法可使骨折端紧密嵌插,医生一只手固定骨折部,另一只手轻轻叩击骨折远端。
中医骨伤科正骨手法图文
中医骨伤科正骨手法(图文)手法在伤科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伤科四大治疗方法(手法、固定、药物、练功)之一。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旨要》说:“关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
该书还首次把‘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归纳为正骨八法。
并详细阐述了手法的适应症、作用及其操作要领。
一、正骨手法的注意事项(一)明确诊断复位之前,医者对病情要有充分了解,根据病史、受伤机制和X 易查结果作出明确诊断,同时分析骨折、脱位发生移位的机制,选择有效的整复手法。
(二)密切注意全身情况变化对多发性骨折气血虚弱,严重骨盆骨折发生出血性休。
以及脑外伤重症等,均需暂缓整复,可采用I临时固定或持续牵弓[等法,待危重病情好转后,再考虑骨折整复。
(三)掌握复位标准骨骼是人体支架,它以关节为枢纽,通过肌肉收缩活动而进行运:当肢体受到外力或肌肉强烈收缩造成骨折后,骨折断端发生移位,肢体就失去了骨骼的支架作用,而不能正常活动。
因此,在治疗骨折时,首先要进行骨折复位,以恢复骨骼的支架作用.折对位越好,支架越稳定,固定也越稳当,骨折才能顺利愈合,功能亦恢复满意。
对每一个骨折都应复,争取达到解剖和接近堡型堂垂婆一若某些骨折不能达到解剖对位,也应根据病人年龄、职业及骨折部位的不同,达到功能对位。
所袒功盛菇啦,即骨折在整复后无重叠移位,旋转、成角畸形得到纠正,肢体的力线正常,长度相等,骨折愈合后肢体的功能可以恢复到满意程度,不影响病人在工作或生活上的要求。
如老年患者,虽骨折对位稍差,肢体有轻度畸形,只要关节活动不受影响,自理生活无困难,疗效还算满意。
儿童骨折治疗时要注意肢体外形,不能遗留旋转及成角畸形,轻度的重叠及侧方移位,在发育过程中可自行矫正。
(四)抓住整复时机只要周身情况允许,整复时fl磁呈胁骨折后半小时内,局部疼痛、肿胀较轻,肌肉尚未发生痉挛,最易复位。
伤后4〜6小时内局部瘀血尚未凝结,复位也较易。
一般成人伤后7。
10天内可考虑手法复位,但时间越久复位困难越大。
正骨手法的操作要领
正骨手法的操作要领
正骨手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主要通过调整身体的结构和关节,以促进气血流通、调整气血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改善健康的目的。
以下是正骨手法的一般操作要领:
1.全身观察:在进行正骨手法之前,医生会全面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体态、步态、站立姿势等,以初步判断身体结构的不正常之处。
2.患者交流:与患者进行详细的沟通,了解症状、病史、疼痛部位等情况,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判断问题的所在。
3.局部检查:对患者疼痛或异常的部位进行仔细的触摸和按压,寻找异常的体征,如肌肉紧张、关节活动度受限等。
4.整体调整:根据观察和检查结果,通过手法技巧对患者的身体进行整体调整。
这可能涉及到对关节、软组织、脊柱等部位的调整,以促进正常的生理功能。
5.手法技巧:正骨手法的技巧包括推、拉、按、捏等手法,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法,力度要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导致伤害。
6.配合其他疗法:正骨手法通常作为中医整体治疗的一部分,可能会与针灸、中药等方法结合使用,以提高疗效。
7.注意患者反馈:在调整的过程中,医生需要关注患者的反馈,特别是疼痛感觉和身体的变化,及时调整手法和方法。
8.定期随访:正骨手法通常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疗程,医生会安排患者定期随访,观察疗效,并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
需要强调的是,正骨手法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医生或经过专业培训的从业者进行操作,因为不正确的手法可能会导致伤害或不良反应。
在接受正骨手法治疗之前,建议患者先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确保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中医正骨手法
中医正骨手法手法是医者用手施行各种术式,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进行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技术操作。
手法在骨伤科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骨伤科的手法、固定、药物、练功四大治疗方法之一。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说:“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
”该书还首次把“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归纳为正骨八法,并详细阐述了手法的适应证、作用及其操作要领。
一、手法运用原则施行手法治疗以前,必须经过详细的检查,全面而准确地掌握病情,以明确诊断,特别是对骨折、脱位病人,医者应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伤患局部的立体形象,确切了解骨端在肢体内的方位,也就是“知其体相,识其部位”。
从而达到“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法之所施,患者不知其苦”的效果。
概括来说,运用骨伤手法应早、稳、准、巧。
早:早期合理而及时施行手法,患者痛苦少,痊愈快,功能恢复好。
稳:施行手法要有力而稳妥,同时要注意体位道当。
准:对局部解剖、伤病的性质、移位方向要确切掌握,操作动作要准确,用力大小要适中,避免不必要的动作。
巧:施行手法时动作要轻巧,以省力有效为度,做到“法使骤然人不觉,患如知也骨亦拢”。
切忌鲁莽粗暴,以免增加新的损伤。
运用骨伤科手法治疗,有时可由医者一人完成,有的则需要两人或更多的人共同完成。
因此,施法前参加人员应经过共同讨论,统一认识,拟定出一致方案以便在进行手法时共同遵守,动作协调;如途中要改变整复方案,应及时说明,相互配合,才能顺利地达到手法预期的效果。
二、手法的作用(一)整复移位手法可使移位的组织回复到正常的位置,如骨折、脱位、肌腱滑脱的整复。
(二)消肿止痛损伤后脉络破裂,积蓄成瘀,或积于筋肉之间,或蓄于关节骨缝之中,肌肉筋脉为肿为痛,施行手法可行气活血,消除瘀滞,以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
(三)舒筋活络筋骨肌肉损伤和病变,可导致局部气血凝滞,产生筋膜粘连硬结,关节活动受限。
运用恰当的手法,可以消散瘀结,剥离粘连,舒筋活络,使关节功能得到恢复。
中医正骨技术方法
中医正骨技术方法
中医正骨技术方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其主要原理是通过手法和器械等方式,调整和纠正人体骨骼、关节、肌肉等方面的问题,以达到治疗疾病和改善身体健康的目的。
具体的中医正骨技术方法包括推、拍、按、揉、捏、拉、扭等手法,以及拔罐、刮痧、针灸等器械方法。
其中,推、拍、按、揉、捏等手法主要用于调整骨骼、关节和肌肉等方面的问题,而拔罐、刮痧、针灸等器械方法则主要用于疏通经络、排毒养颜等方面。
中医正骨技术方法在治疗骨科、神经科、内科等疾病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腰肌劳损、颈椎病、肩周炎、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等骨科疾病,以及偏头痛、失眠、消化不良、痛经等内科疾病都可以通过中医正骨技术方法得到有效的治疗。
总之,中医正骨技术方法是一种有效的中医疗法,具有调节身体平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身体健康等作用,对于那些需要改善身体状况的人来说,非常值得尝试。
- 1 -。
总结79种中医正骨手法
总结79种中医正骨手法1、环枢关节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坐于低凳上,头稍后仰,术者站于患者侧方,一手拇指顶按住患者第二颈椎的棘突,另一手肘部托起患者的下颌部,手掌绕过对侧耳后,夹住其枕骨部,然后逐渐用力将颈椎向上拔伸。
在拔伸的基础上,使颈椎旋转至有阻力的位置,随即做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顶按棘突的拇指同时协调用力下按。
此时常可听到“喀嗒”一声,并且术者拇指下有棘突的跳动感,表示手法成功.[操作要领]1、先拔伸颈椎,在拔伸的基础上再旋转。
2、向齿状突偏向侧旋转,拇指将第二颈椎棘突向对侧顶按。
3、要根据患者体质的强弱控制旋转的力度,切忌过大。
此法主要用于治疗环枢关节半脱位。
2、颈椎斜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头略前俯,颈部放松,术者站于其侧后方,用一手扶住其后脑部,另一手托起下颌部,两手协同动作,使头向健侧侧偏,向患侧慢慢旋转 (即左侧病变,向左侧旋转;右侧病变向右侧旋转).当旋转至有阻力时,稍为停顿片刻,随即用力再做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约5-10度)的快速扳动,此时也常可听到”喀嗒”的声响,一达到目的,随即松手。
[操作要领]1、根据颈椎病变部位,在不同的前屈角度下扳动.2、当颈椎旋转至有阻力时,旋转扳动的范围不能超过5-10度.否则容易造成损伤.本法整复颈椎各关节错缝,间缝变窄,排列紊乱,颈椎周围软组织痉挛.临床常用于治疗颈椎病,颈椎失稳症,颈椎小关节紊乱,滑膜嵌顿,颈椎退行性变,颈椎间盘突出症,落枕,项肌疲劳,痉挛等病症。
3、颈椎侧屈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座位,术者站于其身后,用一手拇指抵住弯颈椎凸侧的横突处,另一手手掌抵住其头对侧颞部,两手协同用力,使颈椎缓缓向颈椎凸侧侧弯,弯至有阻力时,再做一个有增大幅度的,有控制的,快捷扳动。
[操作要领]1、在快捷扳动的瞬间,双手要同时相对用力.2、术者可用拇指面抵按患者颈椎横突,也可拇指外展,用虎口卡按.3、严格掌握侧屈扳动的幅度.本法有纠正畸形,整复关节错缝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颈椎侧弯,如颈椎病,肌性斜颈,落枕,小关节紊乱症等.4、颈椎定位旋转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座位,低头10-15度.术者站在其侧后方,一上肢肘关节屈曲用肘窝将其颌部托住,并用上臂与前臂和手将其头部环抱固定,另一手用拇指面顶住患者颈椎棘突偏患侧的后外侧缘.然后用固定头部的上肢将患者头部向左右方向轻轻旋转.待其放松后,再将其头部向患者颈椎棘突偏歪侧拖转至有阻力时,略微停顿,再做一个瞬间快速的小幅度旋转牵拉动作.同时,另一手拇指向相反方向用力推按棘突,使其复位。
中医传统正骨手法心得
中医传统正骨手法心得
中医传统正骨手法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其主要原理是通过手法的刺激和调整,重新平衡身体的结构和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我对中医传统正骨手法的一些心得体会:
1. 针对不同的疾病,需要采用不同的手法。
正骨手法包括推、拿、按、揉、捏、扭等多种手法,每种手法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方法。
因此,在进行治疗之前,医生必须仔细了解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法进行治疗。
2. 注意手法的力度和频率。
正骨手法需要医生的手上有一定的力度和灵活性,但是过度的力度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伤害。
此外,手法的频率也需要注意,过于频繁的手法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3. 熟练掌握手法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经验。
正骨手法需要医生的手上有一定的经验和技巧,需要多年的实践和学习才能熟练掌握。
因此,患者在选择正骨治疗时,需要选择有经验和技术过硬的医生进行治疗。
4. 正骨治疗需要配合其他治疗方法。
正骨手法虽然可以治疗很多疾病,但是并不能完全取代其他治疗方法。
在进行正骨治疗的同时,患者还需要加强锻炼,改善饮食习惯,保持积极的心态等,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中医传统正骨手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在进行治疗时需要注意方法和技巧,并且需要配合其他治疗方法进行。
只有选择有经验和技术过硬的医生进行治疗,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正骨手法有哪些
正骨手法有哪些正骨是中医治疗骨伤的手法,属于祖国医学中“十三科”之一,通过推、拽、捺、揉、拽等手法对脱臼以及骨折等进行治疗。
还可搭配针灸、艾灸、敷药等方式增强治疗效果。
以下就带领大家走近中医正骨,对常用的正骨手法进行如下科普。
仰头摇正法这种手法主要用于枕颈、寰枢关节部位的旋转错位。
伤者采取坐位,也可以是仰卧体位,低枕接受治疗。
医师一只手托住患者的枕部,另一只手托住患者下颌,托起患者的头部向上仰,之后再侧转,提醒患者要放松脖颈,缓慢动两三下,当患者头部转动到最大角度的情况下,快速施以有限度的“闪动力”,能够使错位的关节实现复位,这种操作复位时能够听到咯噔一声。
低头摇正法此种手法适合颈椎2-6后关节的旋转复位,伤者可选择侧卧、平枕以及低头的位置接受治疗,医师一只手轻握患者的后颈,通过木质按压到错位部分的横突隆起下端,当成定点,另外一个手托住患者的面部并当成动点,并将枕部当做支点,以此进行头部的转动,当摇动头部到最大角度的情况下,动点部位的手快速施以“闪动力”,与此同时定点部位的拇指压住,形成阻力。
使关节在动点和定点的互相作用下复位,根据这种方法重复约2-3次进行复位治疗。
侧头摇正法适合颈椎2-6钩突关节旋转错位和侧弯与侧摆型错位。
伤者采用侧卧、头前屈,医师一只手扶着患者的头耳区,另外一个手扶着伤者后颈。
拇指置于错位横突的下放,作为定点,将伤者头部抬起呈屈状进行摇头,接下来的操作和低头摇正法相同。
仰头摇正法这种手法适合枕颈与枕寰关节部位的旋转错位。
患者以仰卧、坐位以及低枕的体位接受治疗。
医生一只手托住患者的枕部,另一个受托住患者的下颌,让患者的头部朝上,这能够让患者C2-7颈椎的后关节形成一个定点,之后侧转,嘱咐患者要放松颈部,慢慢转动二三下,当患者头部转为最大角度的情况下,快速施以闪动力,就能够帮错位的部位实现复位,这种方式能够听到咯噔一声。
俯卧摇肩法这种方法适合从第5颈椎到第2胸椎范围的旋转错位。
中医正骨八法详解
中医正骨八法详解中医正骨手法中,以牵、接、卡、挤、分、旋、端、靠为正骨八法者,主要应用于关节脱位和骨折移位。
l. 牵法:又称“牵引法”或“拔伸法”,即顺骨干纵轴进行牵拉,是整复骨折和脱位的基本手法之一,四肢骨折或关节脱位常先用牵法。
2.接法:按照骨折畸形情况,分为抵接法和折接法两种。
“抵接法”是用双手分别握持骨折处的两端,两手拇指抵于骨折成角畸形的顶端,利用三点加压的原理,拇指与其余四指同时用力而方向相反,使成角畸形得以纠正。
本法适用于轻度成角畸形的骨折整复,如前臂单纯骨折等。
“折接法”(或称“反折法”)是用双手握持骨折处两端,用力加大断端成角,使同一侧面的骨皮质紧密相靠,以夹角顶点作为抵顶支点,徐徐而稳妥地折回,使断端对合整复。
本法可用于四肢长骨骨折侧方移位微有重叠,或成角畸形而分离者,一般情况下较为少用。
3.卡法:“又称”卡压“或”卡按法“。
用手指对合用力钳夹。
适用于骨折后骨片游离,或骨骺分离,以及关节脱位之整复。
4.挤法:是通过挤压而使移位对合。
有挤压与纵向挤压两种,适用于掌、指(或跖趾)骨折与脱位,以及四肢长管骨折的侧方移位而无重叠者,亦可用于髌骨骨折移位的整复。
5.分法:实际是从卡法和挤法衍化而来,利用两并列骨之间隙,借助于指力与物体加压,以保持骨间隙组织持续张力。
对于并列骨的骨折以及多段骨折都是必不可少的手法之一。
6. 旋法:回旋转动肢体,用以矫正骨折两端旋转畸形,即采用与旋转力“反其道而行之”的手法达到整复之目的,适用于四肢长管骨折而旋转畸形者。
7.端法:端托肢体或端提下陷之骨,以纠正前后错位下陷之骨端,恢复原有位置。
8. 靠法:属于“夹缚”范畴,既是正骨手法的补充,又有固定的作用。
在具体应用中靠法不是一个单一的手法,而是卡、接、挤、旋等各种手法的综合应用。
本法适用于纠正骨折的残余移位畸形。
中医正骨方法
中医正骨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拔伸牵引、手法复位等。
具体来说,拔伸牵引集中了中医正骨手法之拔伸与西医骨科牵引法之优点,用手或器械在患部进行拔伸牵引,根据伤情确定施术方案,以求骨折移位、关节脱臼的整复。
手法复位是指用不同的手法将骨折、脱位的关节复位,其中骨折常用拔伸、旋转、折顶、回旋、端提、捺正、分骨、屈伸等基本手法进行复位,而脱位一般先顺畸形方向牵拉,再运用旋转、屈伸、端提挤按等手法将脱位的骨端轻巧地送回原位。
中医正骨手法不断流失的当下,为什么仍有做到长盛不衰的?
中医正骨手法不断流失的当下,为什么仍有做到长盛不衰的?最近刷到一个视频,河北邯郸的一位爸爸带着手臂脱臼的宝宝驱车200多里找到大夫,中医“趁手不注意”秒复位,这也让“中医正骨复位”直接进入热搜榜,吸引广泛关注,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正骨手法从来都有市场,即便存在所谓的手法不断流失,也会有一批坚守领地的中医能凭借自己高超的正骨手法做到长盛不衰,以下我们就中医正骨手法进行简单的科普,希望能提升大家对此的了解。
1什么是中医正骨?中医正骨主要是通过拽、推、按、捺等方法,治疗如脱臼、骨折之类的骨科疾病,在中医骨科应用比较多,治疗对象都是软组织、骨、关节等受损的患者。
在骨折后出现局部瘀斑、肿胀、压痛、疼痛、肢体功能丧失,或者是相互接触关节因外力作用脱离原本位置难以发挥正常作用时,都可进行正骨。
2有哪些正骨手法?中医在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后,形成了较多类型的中医正骨手法,比如在患者错位时,可用以下正骨手法:按骶板髂法,多是治疗骶椎向后髂骨前旋的骶髂关节旋转式错位患者,让患者保持卧位,贴床一侧下肢屈髋屈膝,离床一侧下肢向后伸直,医生可站在患者后方,其中一只手抓住患者的髂前上棘部,另一只手按在骶椎中部,注意与患者沟通,让其放松臀部,再用爆发力双手同时一推一拉进行搬按,重复2-4次,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此外还有仰卧旋髋按压法、侧卧牵抖冲压法、俯卧牵抖冲压法等,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
3中医正骨手法为什么能长盛不衰?手法+密法不可否认的是,虽然中医有很多正骨手法,但是有一部分已经失传了,但是为什么有的正骨手法能长盛不衰呢?手法+密法,简单、有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就四川来说,正骨流派包括双桥罗氏洗派、京西李派、成都郑氏等,不同派系手法略有不同,如双桥罗氏洗派,发扬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以“稳、准、轻、快”四字为原则,使患者不恐惧、不害怕,甚至对治疗复位过程全然不知转而康复;京西李派代表人物正骨名家李万禄,师承黄国标,配合柳木夹板外固定是其治疗特色,是真正的手到病除;成都郑氏,创始人为郑怀贤,是我国著名的骨伤科专家、武术家,人称“骨伤圣手”,其在继承前面几位师傅骨伤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整理出了郑氏正骨12法、郑氏伤科按摩13法、经穴按摩8手法。
中医的正骨手法
中医的正骨手法正骨手法又称整骨手法、接骨手法,主要用于骨折的复位。
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将正骨手法总结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在此基础上,经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形成正骨十法。
1.正骨手法的使用原则(1)明确:正骨手法实施之前,需经过详细的临床检查及必要的影像等辅助检查,明确诊断,明确骨折的移位情况和类型,明确导致骨折的暴力方向,明确所伤部位的解剖和功能特点,以便做到“心中了了”,便于采用相对应的复位方法。
(2)及时:只要身体情况允许,整复时间越早越好。
骨折后半小时内,局部疼痛、肿胀较轻,肌肉尚未发生痉挛,最易整复。
伤后4~6 h内局部瘀血尚未凝结,整复也相对较易。
一般成人伤后7~10日内可考虑整复,时间越久复位困难越大。
(3)稳妥:对骨折的复位,要求术者双手有良好的劲力,在需要的时候能应用暴发寸劲,同时又需要较长时间力量较大的拔伸牵引力,更需要心灵手巧,训练有素。
另外,整复骨折时全神贯注,体会手下感觉,并随之调整动作和力度,做到“手随心转,巧从手出”。
(4)轻巧:实施正骨手法用力大小要恰到好处,使骨折端按设计要求移动,使复位准确有效,避免不必要的动作。
施行正骨手法时要充分运用各种力学原理,掌握技巧,动作轻巧,切忌鲁莽粗暴。
(5)到位:按照不同部位骨折对对位、对线的要求,达到解剖对位或功能对位的要求。
(6)麻醉:伤后时间不长,上肢的简单骨折,估计整复较易者,选择骨折端的血肿浸润麻醉;如果伤后时间较长,或者是复杂骨折,估计复位有一定困难者,选择神经阻滞麻醉,也可采用全身麻醉。
2.正骨十法(1)手摸心会:在整复骨折前,术者用手仔细在骨折局部触摸,结合X线片或者CT等辅助检查,明确骨折的移位情况和类型,明确导致骨折的暴力方向,明确所伤部位的解剖和功能特点,整复过程中,要反复进行“手摸心会”,了解对位情况。
这是施用手法前的首要步骤,且贯穿于正骨过程的始终。
(2)拔伸牵引:是正骨手法的基础,能纠正骨折后的短缩移位,恢复肢体的长度,以便进一步整复。
简述正骨八法
简述正骨八法
正骨八法是中医学中的一种手法疗法,主要用于调整人体骨骼结构、纠正姿势和改善运动功能。
以下是对正骨八法的简述:
1. 推法:通过手掌、拳头等部位对患者的关节、肌肉进行推按,以缓解疼痛和恢复活动度。
2. 按法:用手指、手掌等部位对患者的经络穴位进行按压,以调节气血、促进血液循环和增强免疫力。
3. 拉法:利用手部和身体的重量对患者的肌肉和韧带进行拉伸,以增加关节的灵活度和伸展性。
4. 针法:经过专门培训的医师可以使用针灸技术来治疗骨骼肌肉疾病,比如针刺关节周围组织来缓解疼痛。
5. 扭法:用手部或身体的力量对患者的关节进行扭转,以调整骨骼结构和改善姿势。
6. 摇法:通过摇晃患者的身体来缓解肌肉疼痛和增强运动能力。
7. 颤法:使用手掌或手指对患者的肌肉进行顺时针或逆时针的震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放松肌肉。
8. 按揉法:用手指或手掌对患者的肌肉进行揉捏和按摩,以缓解疼痛和改善运动能力。
- 1 -。
中医正骨手法治疗上肢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中医正骨手法治疗上肢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摘要】中医正骨手法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治疗上肢骨骨折中展现出良好的临床效果。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医正骨手法的原理和特点,然后详细阐述了其在治疗上肢骨骨折中的应用情况,以及与传统治疗方法的比较。
通过对不同类型上肢骨骨折的疗效评价,发现中医正骨手法在促进骨折愈合、减轻疼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强调了进一步研究和推广中医正骨手法的重要性,以更好地服务患者,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正骨手法治疗上肢骨骨折有望成为重要的临床疗法,值得临床医生和患者共同关注和推广。
【关键词】中医正骨手法、上肢骨折、临床效果、治疗、疗效评价、比较、原理、注意事项、愈合、疼痛、研究、推广。
1. 引言1.1 中医正骨手法治疗上肢骨骨折的临床效果中医正骨手法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独特治疗方法,通过手法操作来调整身体的气血运行,促进骨骼的生长和愈合。
在治疗上肢骨骨折方面,中医正骨手法已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通过手法的施加,可以有效减轻病人的疼痛和不适感,加速骨折部位的愈合,恢复患者的正常功能。
上肢骨骨折是生活中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患者常常会伴随剧烈的疼痛和功能障碍。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外科手术或固定器械来维持骨折部位的稳定,但往往会导致组织粘连、功能恢复缓慢等问题。
相比之下,中医正骨手法以其独特的原理和特点,在上肢骨骨折的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通过对中医正骨手法在治疗上肢骨骨折中的应用、与传统治疗方法的比较、不同类型上肢骨骨折中的疗效评价以及注意事项的整体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中医正骨手法治疗上肢骨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对促进骨折愈合、减轻疼痛等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
进一步研究和推广中医正骨手法,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中医正骨手法的原理和特点中医正骨手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主要应用于治疗骨折和脱臼等骨骼问题。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医正骨手法通过手法操作调整骨骼位置,恢复关节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骨折愈合。
中医正骨定义历史发展正骨手法注意事项课件PPT
正骨手法的注意事项。 摇 摆 触 碰
正骨八法
主要适用于横断型及锯齿型骨折,使骨折端紧密接 触,增加稳定性。
摇摆法:术者用两手固定骨折部,由助手在维持牵 引下轻轻地左右摇摆或前后方向摆动骨折的远端, 待骨折断端的骨擦音逐渐变小或消失,则骨折断端 已经紧密吻合。
触碰法(即叩击法):用于须使骨折部紧密嵌插者 ,横型骨折发生在干骺端时,骨折整复夹板固定后 ,可用一手固定骨折部的夹板,另一手轻轻叩击骨 折的远端,使骨折断端紧密嵌擦,复位更加稳定。
《世医得效方》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指出 :骨折、脱位“须用法整顿归 元”,首创用悬吊复位法治疗 脊柱骨折。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指 出:骨折、脱位“须用法整 顿归元”,首创用悬吊复位 法治疗脊柱骨折。
叁 注意事项
避免在有禁忌症的情况下接受正骨治疗,如骨折或严重软组织损伤 。在治疗过程中,保持舒适的姿势,避免过度疼痛或不适感,及时
正骨八法 —提按端挤
内外侧(即左右侧)移位用端挤手法。 操作方法:医者一手固定骨折近端,另一手握住骨折远端,用四 指向医者方向用力谓之端,用拇指反相用力谓之挤,将向外突出的 骨折端向内挤迫。 要领:操作时手指用力要适当,方向要正确,部位要对准,着力 点要稳固。术者手指与患者皮肤要紧密接触,通过皮下组织直接用 力于骨折端,切忌在皮肤上来回摩檫,以免损伤皮肤。
中医
中医正骨
让错位归位,疼痛不再来。
目
肆叁贰壹
正
注
历
手
录
骨
意
史
法
八
事
沿
定
法
项
革
义
壹 手法定义
中医正骨手法主要用于治疗骨关节疾病、脊柱问题和运动系统疾病 。这种手法通过调整骨骼和关节的位置,矫正姿势,促进气血流通
正骨八法名词解释
正骨八法名词解释
正骨八法是中医学中的一种传统手法治疗方法,也称为“八法正骨”。
1. 推法:指用手掌或手指按照患者身体的经络方向,施力推动肌肉、
筋膜、骨头等,以达到调整身体结构、纠正错位的效果。
2. 拉法:指用手掌或手指按照患者身体的经络方向,施力拉伸肌肉、
筋膜、韧带等,以增加关节活动度和舒缓紧张的效果。
3. 揉法:指用手掌或手指在患者身体表面按摩旋转,以促进血液循环、松解肌肉和缓解疼痛的效果。
4. 捏法:指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患者皮肤,以刺激穴位和神经末梢,调
节气血运行和神经系统功能的效果。
5. 扳法:指用手掌或手臂扳住患者关节或四肢进行牵引和旋转,以增
加关节活动度和纠正错位的效果。
6. 搓法:指用双手相互握住患者的肌肉或骨头,进行搓动和摩擦,以
增加血液循环和促进组织修复的效果。
7. 捶法:指用手掌或拳头轻敲患者身体表面,以刺激神经末梢和促进血液循环的效果。
8. 掐法:指用手指捏住患者皮肤或穴位进行刺激,以调节气血运行和神经系统功能的效果。
中医传统正骨手法心得
中医传统正骨手法心得中医传统正骨手法是中医临床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其目的是通过调整骨骼结构,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身体恢复正常生理功能,缓解疼痛,预防疾病。
下面介绍一些中医传统正骨手法的心得体会。
一、加强理论基础中医传统正骨手法需要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包括经络、腧穴、气血、五脏六腑等病理生理学知识,才能灵活运用手法,切实解决临床问题。
因此,我建议学习正骨手法的同学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对经络与穴位的认识。
二、熟悉手法技巧正骨手法的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在实践中需要不断磨练和调整。
为了熟悉手法,需要注重学习基本动作,如摆正、推拿、扳折、复位、拍打、拉伸等,并逐渐掌握手法穴位的位置和深度,灵活运用手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观察病情正骨手法在实践中需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手法施治,具有一定的个性化,需要医生注重病情观察,了解病因、病程、症状等信息。
在治疗过程中,要不断调整手法与位置,观察疗效与对患者的刺激反应,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患者恢复健康。
四、尊重患者体验中医传统正骨手法虽然有效,但不同患者对刺激反应有所不同,部分患者会感觉痛苦,这就需要医生耐心细致的开导和调整,保证患者的安全性和舒适度,尊重患者的体验。
五、建立信任关系建立医患信任关系是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在刚开始接受正骨治疗的患者会存在一些恐惧,建议医生通过耐心细致的沟通与交流,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与患者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增强患者的信心。
综上所述,中医传统正骨手法需要注重理论学习、熟悉手法技巧、观察病情、尊重患者体验和建立信任关系等方面,这些都是成功治疗的前提,期望广大医护人员能兼顾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正骨治疗服务。
中医正骨手法治疗上肢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中医正骨手法治疗上肢骨骨折的临床效果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症,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十大伤残原因之一。
手术治疗是常见的骨折治疗方法,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因此,有不少患者选择中医正骨手法治疗骨折。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上肢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一、中医正骨手法中医正骨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治疗领域是一些骨骼、关节、肌肉系统的疾病。
正骨医生通常使用手部按摩、推拿、扭转、牵引、拍打等手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组织代谢和营养供给,改善患处功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1. 风险低:相较手术治疗,中医正骨手法治疗的风险更低。
手术治疗需要麻醉药物和手术刀等,存在感染、出血、术后疼痛等并发症风险,而中医正骨治疗无需麻醉或手术,风险也更小。
2. 创伤小:手术治疗常常需要切开肌肉和组织进行骨折复位和固定,容易造成创伤和疼痛。
而中医正骨手法治疗在操作过程中对肌肉和组织的创伤更小,可以减少疼痛和不适。
3. 恢复时间短:中医正骨手法治疗常常具有快速见效和恢复时间短的优点。
手术复原期一般较长,需要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而中医正骨手法治疗则缩短了治疗时间,患者也可以更快地恢复正常活动。
中医正骨手法治疗上肢骨折的有效性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研究表明,中医正骨手法治疗上肢骨折可以促进骨折愈合和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不适,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1. 促进骨折愈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骨折部位的新陈代谢和营养供给。
同时,正骨手法可以帮助恢复骨折部位的功能,调节骨折末端的微循环、神经和组织代谢,加速骨折的愈合。
2. 缓解疼痛和不适研究表明,中医正骨手法治疗可以缓解骨折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通过手法对骨折部位的操作,可以刺激引流淋巴液和代谢废物的排出,减轻患区的淤血、肿胀和疼痛。
3. 提高日常生活质量中医正骨手法治疗可以促进上肢关节的灵活性和活动度,缓解患者的肌肉疼痛和僵硬感,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正骨手法采用不同手法整复骨折移位的中医骨伤科常用外治法。
简史正骨手法历史悠久,约3000年前的周代就有专治骨折的医生。
《周礼·天官》有疡医专处折疡的记载。
唐代《理伤续断方》中介绍了揣、摸、拔伸等正骨手法,首次运用杠杆力学原理整复骨折,对后世影响深远。
明代薛己的《正骨类要》记述的正骨手法有19条,简明实用;王肯堂的《证治准绳》也记载了许多正骨手法。
特别是清代《医宗金鉴》总结前人正骨经验,提出了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称正骨八法。
1949年后,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对正骨八法进行了科学研究,加以改进创新和充实提高,提出了新正骨八法。
手法新正骨八法为现代临床正骨的基本方法。
①手摸心会。
用手指指腹触摸骨折局部,并用心体会,手法由轻逐渐加重,由浅及深,从远到近了解骨折移位情况,是分离还是骨碎等,医生在头脑中要建立一个骨折移位的立体形象。
虽然通过X射线可清楚地看到骨骼的形态,但X线片只能给人以平面的指示,而手摸心会有助于了解全貌。
因此,手摸心会是临床运用其他手法对证施治的先导手法。
②拔伸牵引。
整复骨折的起始手法,由一人或是数人持握骨折远近段,先使肢体在原来畸形的位置下,沿肢体纵轴方向对抗牵引,然后按照正骨步骤改变肢体方向,持续牵引以矫正肢体的短缩畸形,恢复肢体长度,为其他正骨手法的实施创造条件。
③旋转屈伸。
近侧骨折段位置不易改变,远端段因失去连续可以活动,故应用旋转、屈伸、外展、内收等方法,整复骨折断端的旋转或成角移位。
④提按端挤。
用于整复骨折侧方移位的方法,古称捺正。
骨折的侧方移位分为前后侧移位和内外侧移位;前者用提按法纠正,后者用端挤手法矫正。
医者一只手固定骨折近端,另一只手握住骨折远段,或上下提按,或左右端挤。
⑤摇摆触碰。
用于横断、锯齿型骨折,可使骨折面紧密接触,增加复位的稳定。
用双手固定骨折部,在助手维持牵引下,轻轻左右或上下方向摇摆骨折远端至骨擦音消失称摇摆法。
触碰法可使骨折端紧密嵌插,医生一只手固定骨折部,另一只手轻轻叩击骨折远端。
⑥挤捏分骨。
用于矫正两骨并列部位骨折移位的手法,医者用两手拇指及食、中三指由骨折部的掌背侧对面挤捏或夹挤两骨间隙,使骨间膜紧张,靠拢的骨折断端便分开,远近骨折段相对稳定,并列的双骨折就能像单骨折一样一起复位。
⑦折顶回旋:折顶法用于矫正肌肉丰厚部位的骨折,且较大的重叠移位仅靠拔伸牵引法不能矫正者。
双拇指并列抵压骨折突出的一端,两手余指环抱骨折下陷的一端,用力挤按突出的一端使骨折处原有成角加大至30~50度,当骨折端的骨皮质接近后,骤然用环抱的四指将远折端的成角伸直,进行反折,矫正畸形。
回旋法用于矫正背向移位的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软组织嵌入骨折。
双手分别握住远近折端,按原来骨折移位方向逆向回旋,使断端相对。
⑧推拿按摩:本法是理筋手法在整复骨折时的具体运用,目的是骨折复位后调理骨折周围受损的筋络,但使用理筋手法时要轻柔,仅作为结束时的辅助性手法。
正骨手法的操作要求稳、准、敏捷,用力均匀,动作连贯,力量要稳重适当,切忌猛力、暴力。
正骨复位最好是一次达到满意效果,多次反复地正复,往往会加重局部软组织的损伤,使肿胀更加严重,复位更加困难,而且有造成骨折愈合延迟或关节强硬的可能。
颈椎正骨手法很多,有人将它归纳为一下几种方法:(一)仰头摇正法。
用于枕寰关节寰枢关节的旋转式错位。
(二)低头摇正法。
适用于颈2-颈6椎后关节旋转式错位。
(三)侧头摇正法。
适用于颈2-颈6钩椎关节旋转式错位不口侧弯侧摆式错位。
(四)侧卧摇肩法。
适用于颈5-颈2椎间的旋转式错位。
(五)侧向搬按法。
适用于颈2-颈6侧弯侧摆式错位和钩椎关节错位。
(六)挎角搬按法。
适用于颈2-颈4后关节错位,或是关节滑膜嵌顿松解后关节肿胀者。
(七)俯卧冲压法。
适用于颈胸交界区(颈6-胸3)的关节错位。
(八)侧卧推正法。
适用于各种椎体前后滑脱式错位,对颈椎曲度变直、反张者也有效。
(九)牵引下正骨法。
适用于颈椎间盘突出、椎间盘变性并发错位(徒手复位困难者)、多关节多形式错位以及骨质增生并错位者。
(十)反向运动法。
适用于松解肌痉挛、肌性牵涉性痛和肌挛缩,如颈椎病正骨后,屈颈仍然感到颈背部有牵拉性痛者。
中医正骨推拿法正骨推拿,又称“正骨按摩”、“伤科按摩”,是矫正骨错筋歪等骨伤科疾病的一种推拿疗法。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腕伤诸病候》指出,“卒然致损”而引起“血气隔绝,不能周荣”,通过按摩导引等法可以使气血恢复正常。
正骨推拿手法一般可分为正骨手法与推拿手法两类。
治疗骨折、脱位主要应用正骨手法,治疗软组织损伤则主要应用推拿手法,而在临床上两者又往往相互配合使用。
据《新唐书。
百官志》所载,唐代太医署按摩博士和按摩师的职责之一,就是“损伤折跌者,正之”。
历代不少医著记述了正骨推拿的许多方法,特别是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总结了摸、接、端、提、按、摩、推、拿之“正骨推拿八法”,可说是正骨推拿的基本手法。
然而在临床应用中,由于各人的实践经验不同,对手法运用也不尽相同。
「操作方法」一、以牵、接、卡、挤、分、旋、端、靠为正骨八法者,主要应用于关节脱位和骨折移位。
l.牵法:又称“牵引法”或“拔伸法”,即顺骨干纵轴进行牵拉,是整复骨折和脱位的基本手法之一,四肢骨折或关节脱位常先用牵法。
2.接法:按照骨折畸形情况,分为抵接法和折接法两种。
“抵接法”是用双手分别握持骨折处的两端,两手拇指抵于骨折成角畸形的顶端,利用三点加压的原理,拇指与其余四指同时用力而方向相反,使成角畸形得以纠正。
本法适用于轻度成角畸形的骨折整复,如前臂单纯骨折等。
“折接法”(或称“反折法”)是用双手握持骨折处两端,用力加大断端成角,使同一侧面的骨皮质紧密相靠,以夹角顶点作为抵顶支点,徐徐而稳妥地折回,使断端对合整复。
本法可用于四肢长骨骨折侧方移位微有重叠,或成角畸形而分离者,一般情况下较为少用。
3.卡法:“又称”卡压“或”卡按法“。
用手指对合用力钳夹。
适用于骨折后骨片游离,或骨骺分离,以及关节脱位之整复。
4.挤法:是通过挤压而使移位对合。
有挤压与纵向挤压两种,适用于掌、指(或跖趾)骨折与脱位,以及四肢长管骨折的侧方移位而无重叠者,亦可用于髌骨骨折移位的整复。
5.分法:实际是从卡法和挤法衍化而来,利用两并列骨之间隙,借助于指力与物体加压,以保持骨间隙组织持续张力。
对于并列骨的骨折以及多段骨折都是必不可少的手法之一。
6.旋法:回旋转动肢体,用以矫正骨折两端旋转畸形,即采用与旋转力“反其道而行之”的手法达到整复之目的,适用于四肢长管骨折而旋转畸形者。
7.端法:端托肢体或端提下陷之骨,以纠正前后错位下陷之骨端,恢复原有位置。
8.靠法:属于“夹缚”范畴,既是正骨手法的补充,又有固定的作用。
在具体应用中靠法不是一个单一的手法,而是卡、接、挤、旋等各种手法的综合应用。
本法适用于纠正骨折的残余移位畸形。
在治疗软组织损伤方面则归纳为“按摩十二法”,可分为普通手法、特殊手法、强化手法三类。
“普通手法”包括按、摩、推、拿及点穴法,这类手法是其他各类手法的基础手法,具体应用于各类手法的临床操作中:“特殊手法”包括分筋(深压痛点或筋结之上,横向按揉,移上时不用力,移下时用力)、理筋(顺筋缓缓按压移动)、弹筋(提弹筋脉)、拨络(左右拔动)等法,常用于筋络的绞结痉挛及粘连硬缩:“强化手法”包括滚摇(旋转运动)、升降(屈伸运动)、镇定(在行使其他手法后,将伤部固定于某种有利于其功能恢复的姿态,停待片刻)诸法,常用于因软组织痉挛僵化或粘连所造成的关节功能障碍,有升降气血、舒展筋脉、镇定止痛之功效。
二、以手摸心会、离拽分骨、旋转捺正、交错捏合、推拉提按、屈伸折顶,抖颤扣挤和理肢顺筋为正骨八法者,适用于整复骨折和关节脱位。
1.手摸心会:是骨伤科临床检查的基本方法。
即通过手摸心会,以了解伤痛情况,确定治疗方法。
2.离拽分骨:是使骨折或脱位的关节在异位状态下经过牵拉而复原位,所谓“欲合先离”;然后对双骨或多骨并列处骨折在牵引状态下,先进行分骨,再作整复,以保持正常间距。
3.旋转捺正:是在牵引下徐徐转动骨折远端,以矫正骨折的旋转畸形。
4.交错捏合:是用拇指及其余各指捏定骨折两断端,按其远段移位的方向,相对交错用力捏合。
5.推拉提按:是矫正骨折成角畸形及大骨干的骨折或大关节脱位的手法。
6.屈伸折顶:主要用于关节附近部位的骨折,在牵引下利用关节的屈伸活动矫正骨折的移位及成角畸形。
7.抖颤扣挤:是在骨折已经基本复位后,再用双手紧紧捏定骨折部位,作轻微的快速颤抖,以进一步矫正残存的移位及成角畸形;在夹板固定后,再用掌根在肢端沿骨干纵轴方向轻轻扣击,使骨折断端吻合更为紧密。
8.理肢顺筋:是在骨折整复后,用拇指及食指沿骨干上下轻轻推理数次,使筋肉舒展,气血畅通。
另一种是软组织推拿手法,可归纳为:捏、弹、按、压、揉、点、推、疏、摇、牵、搬、盘十二法。
无论何种方法,在临床应用中,要重视轻重结合,以轻为主;动作简洁,以巧代力;刚柔相济,以柔克刚;整体观念,全面端详。
要做到因人而异,辨证施治,轻巧灵活,动作正确,重点突出,远近兼施,由轻到重,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深透沉实,发收迅妥,力度适当。
三、侧重于治疗骨关节错缝及软组织扭挫伤的正骨推拿,常用手法分为推拿手法和正骨手法两类。
1.推拿手法有拇指推揉法、掌根推揉法、虎口推揉法、指按法、肘压法、提捏法、弹拨法、屈伸牵引法、扳法、抬腿法、足背屈法等。
这类手法主要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的软组织急、慢性损伤所引起的肌肉痉挛疼痛。
2.正骨手法有颈椎摇转法、颈椎侧屈法、绞腰法、前俯牵拉掌(指)压法、膝顶法、仰扳过伸法、提腿压腰法、揿压法、踩踏法等。
这类手法主要适用于颈腰部损伤,如腰椎问盘突出症、小关节紊乱症、滑膜嵌顿、继发性脊柱侧弯、颈椎半脱位、耻骨联合分离等疾病。
「适应证」正骨推拿疗法在治疗骨伤科疾患方面具有重要的整复治疗作用。
一、肩关节周围炎:将拇指端垂直紧贴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在肱骨结节间沟内,沿肌腱走行的方向作横向弹拨,自下而上移行,待至遮盖的三角肌时,用拇指端将皮肤向上推移,在三角肌内缘深处弹拨,并移至喙肱韧带。
弹拨法操作后,根据肩关节活动受限程度,施以相应的肩关节的各种被动运动。
二、颈椎椎骨错缝:患者取坐位,头部前屈至适当的角度,术者一手按住患椎棘突,另一手用肘部托住患者颏部,作向前上方牵引,同时向患侧旋转,使偏歪的椎骨复位。
或患者仰卧,肩后用枕垫高,术者站于床头,用右手紧紧托住患者枕部,左手托住颏部,将头自枕上提起,使颈与水平面呈45°持续牵引,然后轻轻将头部左右、前后摆动和旋转,使错缝复位。
复位后,患者取坐位,术者在两侧颈部用轻柔的按、揉、拿等理筋手法治疗。
三、胸椎椎骨错缝:患者取坐位,双手手指扣拢后置于项后,肘关节朝向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