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面结合白描诗歌练习含答案
点面结合 白描 工笔教师版

诗歌鉴赏之点面结合、白描、工笔(学案)一、点面结合(一)典型例析例1:阅读柳宗元的《江雪》,回答下面的问题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请分析诗歌中点面结合的表现手法。
答:1、诗人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明手法)。
2、“孤舟蓑笠翁”是“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万径”属于面的铺陈(阐运用)。
3、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也从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用数量词“千”、“万”突出了人物的坚韧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析效果)。
翻译:四周的山上没有了飞鸟的踪影,小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里有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二)应用体验: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②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释】①番腾:同"翻腾"。
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
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自主尝试:1、本诗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明手法)。
2、用“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出了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
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释运用)。
2、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描写了苏堤的暮春之景(析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题干已经指出赏析的角度“点面结合”,赏析的内容“暮春之景”。
因此,考生应从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中去分析词人的写景之句。
“面”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的整体描绘,“点”又是词人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独特意象描绘以及写人时的细节描写。
翻译:清明、寒食节过了没多久,百花逐渐退去了原有的艳丽色彩,慢慢凋谢了。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白描手法(含答案)

诗歌专题训练----白描手法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和才叔岸旁古庙梅尧臣(北宋)树老垂缨乱,祠荒向水开。
偶人经雨踣,古屋为风摧。
野鸟栖尘坐,渔郎奠竹杯。
欲传《山鬼》曲,无奈《楚辞》哀!注释:山鬼,屈原《楚辞·九歌》篇名,祀一山中女神,因其非正神,故称“山鬼”。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从庙旁老树写起,以枝条乱垂的老树,来衬托野水荒祠的冷寂。
B.写古庙,不写崇楼高塔,不赞颂神佛的“法力无边”,诗人选材运思独到。
C.“《楚辞》哀”既是诗人对《山鬼》的评论,也是“自哀其志穷”。
D.由“祠荒”可以想见村落之荒凉,也可想见此时北宋民生之凋敝。
2.诗的颔联、颈联运用白描的手法,“写破庙如画”,请对此加以赏析并指出这两联蕴含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浣溪沙韦庄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杆,想君思我锦衾寒。
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惟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
3、唐圭璋评论此词:“文字全用赋体白描,不着粉泽,而沉哀入骨,宛转动人。
”试结合全词逐层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酒泉子宋潘阆长忆西湖。
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4.本次运用了白描手法。
请就此进行赏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分题得渔村晚照徐照渔师得鱼绕溪卖,小船横系柴门外。
出门老妪唤鸡犬,张敛蓑衣屋顶晒。
卖鱼得酒又得钱,归来醉倒地上眠。
小儿啾啾问煮米,白鸥飞去芦花烟。
【注】徐照,南宋诗人。
字道晖,自号山民。
永嘉人,布衣终身,家境清寒,贫病潦倒。
5.这首诗与聂夷中的《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诗都运用了白描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白描手法。
五、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乞食(节选)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节选)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高三语文高考一轮复习《表达技巧鉴赏题》及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高考一轮复习《表达技巧鉴赏题》及练习题(附答案解析)●真题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馀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
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
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2)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诗歌后两句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闲敲棋子”虽是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将诗人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末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
诗人与友相约,可是时间已过夜半,客人还未到来,诗人百无聊赖之际,有意无意地拿起棋子在棋盘上敲打,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一细节貌似闲暇,实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烦闷。
点面结合练习

点面结合练习题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②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
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
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1.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答:2.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4分)答:试题答案:1.【答案】“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虽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关,表达了留春之意下。
“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
“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2.【答案】“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
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
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暮春之景.二、阅读下列的唐诗,完成(1)、(2)(3)小题。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________的环境。
(2)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3)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解析:(1)寒冷、寂静(或冷峭)(2)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老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解答这两小题,应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扣住“江雪”分析环境,抓住“孤”“独”“寒”等诗眼分析“蓑笠翁”这一形象。
而正确把握人物形象,首先要知人论世,准确记忆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具体的创作背景等。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用的特殊方式。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地说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鉴赏表达技巧,就是辨识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艺术构思,分析这些技巧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一、全面掌握古诗常用的修辞手法边练边悟:1.请说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拟人)(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拟物、夸张)(3)终岁不闻丝竹声。
(借代)(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喻、夸张)(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比喻、夸张)(6)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设问、借代)(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对偶、双关)(8)主人下马客在船。
(互文)(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比、借代)(10)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比喻、夸张)2.(2016·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比拟、排比。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诗歌鉴赏答题步骤及常见答案

一、形象类诗歌作品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
(一)设问方式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二)分析思路1、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2)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3)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4)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形象类举】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常用词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
2、事物形象。
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
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即物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竹、梅等。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
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具体分析思路:1、捕捉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色、声、态等)、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2、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完整版)点面结合白描诗歌练习含答案

幽居韦应物①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②,谁谓薄世荣。
【注】①韦应物:唐代诗人,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②蹇劣:笨拙。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歌开头两句写了诗人对世事人情的看法,意思是说世人无论高低贵贱,总要为生活而奔走经营。
B.正是因为诗人在夜里亲见绵绵春雨,所以才会产生春草萌生的联想,这处细节描写既有春的气息,也有诗人的喜悦。
C.七八两句,诗人截取了早春清晨一个短暂时刻的山中景物,情景交融,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幽居图画。
D.诗歌最后两句,诗人自嘲笨拙愚劣,只能安于幽居独处,同时对世间的荣华充满鄙薄厌倦。
E.这首诗将思想情感融汇于对自然景物与生活场景的描写之中,诗风平和冲淡、清新质朴。
2.诗歌是如何表现诗人的“幽居”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6分)阮郎归西湖春暮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
香红渐渐稀。
番腾妆束闹苏堤。
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
人归春也归。
注:1:番腾:同“翻腾”2: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韤生尘。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翻腾妆束,闹春苏堤,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唤船离去,叹春之意。
2、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
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内涵。
二详解版1.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对诗歌人物形象的情感进行分析,是这道题的答题方向,然而题干还指明了分析的切入口,那就是人物动作神态描写。
因此,考生解答这道题,首先必须从词作中找到词人对西湖游人描写的文字,然后去揣摩不同动作神态的人所具有的不同情感。
高三语文诗歌复习之表达技巧

《创》P89 欧阳修《别滁》
8.对比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创》P89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9.描写角度
(1)点面结合 杜牧《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
江雪。”
(2)远近结合(由远及近,由近及远) 仲殊《南柯子·忆旧》“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寒假综合
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 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 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2.正侧结合
详见《创新设计》P88《陌上桑》
3.动静结合
指在诗中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 手法。
如: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杜甫《绝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创新设计》P88 杜甫《漫成一首》
问: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使用了借代和用典,(明手法)借代如“烟尘”代边境 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 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 缨”,典出《汉书.终军传》;(释内容)在诗句中暗示朝 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析 情感)
答题步骤 :
①先确定诗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抒,则再 确定具体又是哪一种;
②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 ③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到术语,如含蓄
蕴藉、淋漓尽致等。
即:明手法+释内容+析效果(情感)
05年全国卷一
(见习题集 例2)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 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村夜》阅读答案及赏析精选九篇

《村夜》阅读答案及赏析精选九篇篇1:《村夜》阅读答案及赏析《村夜》阅读答案及赏析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赏析】:这首诗没有惊人之笔,也不用艳词丽句,只以白描手法画出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
信手拈来,娓娓道出,却清新恬淡,诗意很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
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
这里虽是纯然写景,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
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
“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诗中的过渡,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又是两联之间的转折,收束了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另外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画面: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月明荞麦花如雪”,多么动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他暂时忘却了自身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
这奇丽壮观的景象与前面两句的.描写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
诗人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人物感情变化,写来是那灵活自如,不着痕迹;而且写得朴实无华,浑然天成,读来亲切动人,余味无穷。
对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的理解:因前后描写的景物不同,表达出诗人由孤独寂寞而兴奋自喜的感情变化。
诗人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乡村夜景,于清新恬淡中蕴含了浓浓的诗意。
诗中描写村夜,既有萧瑟凄凉,也有奇丽壮观,对比中构成乡村夜景。
【阅读训练】1.用自身的话把“月明荞麦花如雪”一句的意境描绘出来。
(2分)2.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了感情的转变。
这种感情变化的过程是:【参考答案】1.白色的荞麦花,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犹如一片耀眼的白雪。
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倍感欣喜。
(能用自身的语言描绘,符合诗句的意境即可得2分)2.孤独寂寞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每对一处l分。
点面结合、白描、工笔

点面结合: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广镜头为面,特写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的多为面,细笔描绘的多为点。
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为“面”,千山无鸟飞行的踪影,万径无人行走的痕迹;后两句为“点”,一个披蓑戴笠的老翁,独自一人在寒冷的江面垂钓。
点面结合,突出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仍傲岸不屈的精神品格。
白描/工笔白描本是中国画技的一种,一般用墨线粗线条勾勒,不着颜色,移用到文学创作上,即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简洁明了地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
采用白描手法写的诗歌,看似平淡,细细品味,却意味深长。
如孟浩然《春晓》、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都惜墨如金,分别粗线条的勾勒出春天的景象和诗人归隐田园的情景。
又如《田家》: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析】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而工笔则是对事物注重局部细节描写,对之进行精雕细刻、浓墨重彩的描写。
如王维的《待储光羲不至》:“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诗人紧扣题目中的“待”字,描写了诗人等待客人到来的种种情景:清早启门待客来,但坐立不安,时坐时起。
接着又描写听觉上的幻境,然后又通过景物描写(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从早到晚,友人还是没有来,而是自己多情(空复情)。
在诗中,诗人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动作、神态、心理、景物),表达了盼望好友到来的急切心情以及好友未至的怅惘心情。
白描现代文阅读原文及答案.doc

白描现代文阅读原文及答案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
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白描》现代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白描》现代文阅读原文①鲁迅几次说到白描笔法的好处,所谓白描,在写作上,就是避免浮夸,要求简练。
但这是很难的。
能几笔画出一个人,是要有经验的画家才行。
在初学画的时候,一定是擦了再画,画了再擦,不知经过多少次练习,然后才能一笔是一笔。
②白描的功夫,是作家对生活人物异常熟悉,经过周密观察研究的结果。
如果事先没有观察或不熟悉,面对面工笔细涂,尚且不像,何况白描?③鲁迅的小说,是白描的杰品。
研究起来,他的作品,没有过多的风景描写,没有过长的人物对话。
不抽象地代言人物的心理,不琐碎地描写人物的装饰。
对话、心理、环境和服装,都紧紧扣在人物的行动性格上。
一切描写叙述都在显示人物的形象,绝不分散甚或掩蔽人物的形象。
都是从人物情节出发,找到的最为特征的表现。
④能够做到这样,作家就近于成熟了。
从繁琐到单纯,要经过很多苦心。
我们要避免的是造作。
什么是造作?就是在一个人物之上,强加形容,滥作猜测;在一个环境之上,铺张涂饰,不分黑红。
例如一个人物,本无必要,我们却强要他做几个动作,算作描写,以示生动;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本无必要,我们也强要加一两点形容。
叙述农民,都是从土地改革以前,说到实现社会主义以后;描写工人,一定依次说完日本、国民党和解放以来的三个时期。
⑤你这样写,我也这样写,就成了曹雪芹说的:一千个人一个面孔,一千个人一个声音。
既无情节的不同,也没有性格的差异。
这样的描写,繁复或是简略,都成了无谓,和白描的精神是背驰的。
⑥文章里的造作和日常里的造作一样,是因为没有真实的基础。
造作的人物,造作的动作和言语,都不是从生活里积累起来,更没有在作家头脑里成熟。
都是临时写到了,才勉强添加进去的。
它就像坏导演导出来的戏剧一样,虽是满场动作,满台喊声,也只能引起一时的哄笑。
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

【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分析
本诗是 如何表现社日热闹的。 【参考答案】本诗写社
社 日 日,不写正面写侧面, 王驾 通过家家半掩扉、扶得 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醉人归的生活细节,表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现社日的热闹和节日村 [注释] (1)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民的快乐,笔墨极少而 春秋各一次,称为春社和秋社。 (2)豚栅:猪栏。鸡栖:鸡窝。扉:门。 内容丰富令人回味无穷。
5、白描 工笔: 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 用线条勾勒,不加渲染烘托的表现手法。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 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 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 “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通过景象有 力地烘托了人物的伤感之情。
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理?
【练习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从动静 【参考答案】 一二句以“水面平”“ 结合的角度分析本诗的艺术特点。 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 后幽美迷人的静态美。 雨后池上 后二句则由静而动,写雨后池上的 刘攽 动态美。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 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态之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 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 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
评 价 顺 水 又 顺 风 跨 过 技 巧 这 道 关 虚 实 结 合 更 鲜 明 细 节 精 心 显 真 情
侧 陪 正 面 静 衬 动
描 写 手 法 妙 处 多
考 纲 要 求 烂 心 间
高考诗歌白描手法赏析难点讲解及练习(DOC)

高考诗歌白描手法赏析难点解说及练习一、什么叫“白描”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采修饰与衬着烘托。
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色,照实地勾画出人物、事件、光景的神态相貌。
其特色是用精练的墨色线条来勾画画面,赋形写意,不事衬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琢和层层衬着,更不用曲笔或衬托,而是抓住描绘对象,用正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短的语言,朴素平和的文字,洁净利素地勾画失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觉。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土。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光景)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
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
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再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情形的白描,显得简短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有条有理,有远有近,有板有眼,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注意白描和细描的划分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琢,相关于白描 ,细描也能够称为工笔, 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节气,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衬着出春雨迷茫、色彩迷离的气氛。
二、“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
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古诗鉴赏之列锦、白描、点染、点面结合手法

古诗鉴赏之列锦、白描.点染.点面结合手法一、列锦的修辞手法列锦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
列锦的诗句节奏鲜明,词约意丰,词断意连,形散神聚。
因而,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的空间。
列锦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而常用的修辞方式。
这个名称是当代修辞学家谭永祥提出的,他对列锦的解释是:古典诗歌作品中一种奇特的句式,即全句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却同样能起到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效果。
列锦作为汉语一种重要的修辞现象,早在先秦时代的《诗经》中便有运用。
之后,随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在诗歌、词曲、散文、小说等文体中都有出现,并且在结构形式上有了很大发展变化。
纵观汉语列锦辞格结构形式的发展变化,其基本类型大致可以归纳为两大类若干小类:(一)不带结构助词或连词的形式,分为单句式、双句式、多句式;(二)带结构助词或连词的形式,分为带”之“式、带“和“式、带”与"式、带''的"式、带“的“兼“和“式、带“的“兼“与“式、带”的“兼衬字式。
前一大类主要出现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后一大类主要出现于近现代文学作品中。
(《修辞新格》,福建教育出版社)中国的古人早就注意到这种现象,如明代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谈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像俱足,始为难得。
”用散文的文字来诠释,可以这样来理解:鸡叫了,天还没有亮,残月挂在茅店的上空,赶路的人已经登途了,他走过满是凝霜的木桥,留下了一个一个的足印。
区区十个字,不仅有景有情,而且还有动态的叙述,妙就妙在没有一个动词。
如果写作“鸡鸣茅店月,人行板桥霜”,意思也许是完整的,但也就不会传诵至今了。
运用列锦最为精妙的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脍炙人口的小令。
《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参考答案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悯然( ) 荻花( ) 恬然( ) 湓浦( ) 铮铮然( ) 贾人( ) 钿头( ) 呕哑( ) 嘲哳(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 (2)因为长句( ) (3)弦弦掩抑声声思( ) (4)低眉信手续续弹( ) (5)秋月春风等闲度( ) (6)去来江口守空船( ) (7)梦啼妆泪红阑干( ) (8)如听仙乐耳暂明( ) (9)凄凄不似向前声( ) 3.文学常识填空。
(1)白居易,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代现实主义诗人,________运动的倡 导者,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最有名的长篇叙事诗是________、 ________。
(2)“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歌、行、引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来成为古代 诗歌的一种体裁。
这种体裁一般在音节、格律方面________,形式上采用________ 言、________言和________言,富于变化。
4.名句填空。
(1)(2009 辽宁高考,10)弦弦掩抑声声思,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1 / 12说尽心中无限事。
(2)《琵琶行并序》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抒发“同病相怜”的感触。
(3)诗中写琵琶女内心的犹豫和被邀出场后神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诗中生动描绘了琵琶女弹奏乐曲旋律的变化,其中用“______________” 描绘曲调的婉转悠扬;用“______________”比喻突然发出的乐声雄壮激越;用 “______________”比喻弦声愈来愈低沉以至于停顿。
(5)大弦嘈嘈如急雨,______________。
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______。
【语文版】2018年秋八年级上:第20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答案版

20湖心亭看雪白描手法【白描的含义】白描是文学创作中的描写手法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中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的描写手法。
它能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
这种描写手法要求作家准确地把握住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渲染、铺陈,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
【白描的特点】(1)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
通过抓住人物特征的肖像描写或人物的简短对话,将人物的性格凸显出来。
(2)不求细致,只求传神。
由于白描勾勒没有其他修饰性描写的烦扰,故作者能将精力集中于描写人物的特征,往往用几句话,几个动作,就能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收到以少胜多、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3)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优秀的文艺作品之所以感人,就在于作者抒发的是真情实感;感情愈真实,愈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白描的作用】使被描写的对象主体突出,且语言简洁明了,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空间。
01积累运用1.字词积累——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崇祯.(zhēn)拏.(ná)更.定(gēng)毳.衣(cuì) 雾凇.(sōng) 沆砀..(hàng dàng)一芥.(jiè) 铺毡.(zhān)2.词语积累——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是日更定.矣(止,停)(2)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3)余拏.一小船(撑)(4)拥毳衣..炉火(细毛皮衣)(5)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6)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能)(7)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8)及.下船(等到)3.下面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A.湖中人/鸟声俱绝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D.舟中人/两三粒而已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使人想起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芣苢》《插秧歌》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芣苢》《插秧歌》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芣苢》《插秧歌》同步练习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自古便形成了高于邻邦异族的定居农耕文化。
世代相传的躬耕生活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自立的传统美德。
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培养出他们浓厚的恋土情结。
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那片耕耘的土地使他们悲怆的心灵得以慰藉,在属于自己的乐园中,他们感受着生活的快乐,尽情释放热情并深深地热爱着它。
正是这难以言表的微妙关系,无形中生发出一种强大的束缚力,使整个民族产生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
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也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措施,到了北宋,王安石提出了保甲法,其目的是用“什伍之法",把各地人民编制起来,固着在土地之上,封建社会的秩序便可以得到稳定。
从劳动者个人来说,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开山垦地、种植桑麻,一年四季辛苦耕作,起居有定,耕作有时,邻里和睦,互帮互助,这一切创造了一幕幕让人艳羡不已的田园牧歌场景。
在农耕社会,个体劳动者自给自足、任劳任怨的意识以及自古以来“男耕女织”社会分工的影响下,必将产生与之相应的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单位。
正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描述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这种完美农耕生活的核心就是土地,在这种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意识也将是朴素的。
无论富有抑或贫穷,幸福抑或痛苦,同甘共苦的情感意识促使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能互爱互助、不离不弃。
首先表现于农事诗中的便是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劳作、夫唱妇随、尊长教幼的温馨场景,如:“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社南村酒白如饧,邻翁宰牛邻媪烹。
插花野妇抱儿至,曳杖老翁扶背行。
淋漓醉饱不知夜,裸股掣肘时欢争。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

1.指出运用了哪种抒情手法。
2.结合文本简析是如何运用
答 题
这种手法的。
模 式
3.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Biblioteka 象、表情达意中的作用以及作者
表达的情感。
随堂练习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木兰诗》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 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 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 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 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孔雀东南飞》
“乐府双璧” 借事抒情
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 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 “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 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七.描写角度 层次角度:远近高低俯仰; 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 (或描绘的角度:绘形绘声绘色绘势) 色彩的角度:色彩的对比、映衬 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咏梅》
物 言 志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
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 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 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 花坚贞的品格 ,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 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 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幽居
韦应物①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②,谁谓薄世荣。
【注】①韦应物:唐代诗人,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②蹇劣:笨拙。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歌开头两句写了诗人对世事人情的看法,意思是说世人无论高低贵贱,总要为生活而奔走经营。
B.正是因为诗人在夜里亲见绵绵春雨,所以才会产生春草萌生的联想,这处细节描写既有春的气息,也有诗人的喜悦。
C.七八两句,诗人截取了早春清晨一个短暂时刻的山中景物,情景交融,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幽居图画。
D.诗歌最后两句,诗人自嘲笨拙愚劣,只能安于幽居独处,同时对世间的荣华充满鄙薄厌倦。
E.这首诗将思想情感融汇于对自然景物与生活场景的描写之中,诗风平和冲淡、清新质朴。
2.诗歌是如何表现诗人的“幽居”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6分)
阮郎归西湖春暮
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
香红渐渐稀。
番腾妆束闹苏堤。
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
人归春也归。
注:
1:番腾:同“翻腾”
2: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韤生尘。
”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翻腾妆束,闹春苏堤,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唤船离去,叹春之意。
2、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
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内涵。
二详解版
1.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对诗歌人物形象的情感进行分析,是这道题的答题方向,然而题干还指明了分析的切入口,那就是人物动作神态描写。
因此,考生解答这道题,首先必须从词作中找到词人对西湖游人描写的文字,然后去揣摩不同动作神态的人所具有的不同情感。
【示例】“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2.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题干已经指出赏析的角度“点面结合”,赏析的内容“暮春之景”。
因此,考生应从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中去分析词人的写景之句。
“面”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的整体描绘,“点”又是词人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独特意象描绘以及写人时的细节描写。
【示例】“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
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
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参考答案
1.D3分,B2分(B.“诗人亲见”“细节描写”错;D.“鄙薄厌倦”错)
2.①诗歌开篇以世人为生活奔走经营,反衬自己不为名利所扰,悠然自得的情怀。
②诗人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微雨来过,青山迎来曙色,鸟雀绕舍啼叫的美景,突出了环境的清幽,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
③诗人偶与道人邂逅,有时与樵夫随行,写出了自己幽居山林很少与人交往。
同时,交往的
人物身份是“道人”“樵者”,体现了生活的平静和内心的悠闲。
(每点2分,共6分)
赏析:
《幽居》,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作。
诗人从十五岁到五十四岁,在官场上度过了四十年左右的时光,其中只有两次短暂的闲居。
《幽居》这首诗大约就写于他辞官闲居的时候。
全篇描写了一个悠闲宁静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幽居独处、知足保和的心情。
在思想内容上虽没有多少积极意义,但其中有佳句为世人称道,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韦应物的山水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白居易《与元九书》),形式多用五古。
《幽居》就是比较有名的一首。
诗人从十五岁到五十四岁,在官场上度过了四十年左右的时光,其中只有两次短暂的闲居。
《幽居》这首诗大约就写于他辞官闲居的时候。
全篇描写了一个悠闲宁静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幽居独处、知足保和的心情。
在思想内容上虽没有多少积极意义,但其中有佳句为世人称道,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开头二句是写诗人对世路人情的看法,意思是说世人无论贵贱高低,总要为生活而出门奔走营谋,尽管身分不同,目的不一,而奔走营生都是一样的。
这两句,虽平平写来,多少透露出一点感慨,透露出他对人生道路坎坷不平,人人都要为生存而到处奔走的厌倦之情,但诗人并不是要抒发这种感慨,也不是要描写人生道路的艰难,而是用世人“皆有营”作背景,反衬自己此时幽居的清闲,也就是举世辛劳而我独闲了。
所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便是以上二句作反衬而来,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
由于对官场现实的不满,他曾经说过:“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
君心倘如此,携手相与还”(《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表示了归隐的愿望。
如今,他能够辞官归来,实现了无事一身轻的愿望,自然是满怀欣喜。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
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
”韦应物此时的心情是愉快的、安闲的,因而在他笔下所描绘出的景物也自然著上轻松愉快、明丽新鲜的色彩。
下边六句是以愉悦的笔调对幽居生活作具体描写。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这四句全用白描手法。
“微雨”两句,是人们赞赏的佳句。
这里说“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夜来过”,着一“过”字,便写出了诗人的感受。
显然他并没有看到这夜来的春雨,只是从感觉上得来,因而与下句的“不知”关合,写的是感觉和联想。
这两句看来描写的是景而实际是写情,写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和对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的欣慰。
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情趣。
比之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要更含蓄、蕴藉,更丰富新鲜,饶有生意。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是上文情景的延伸与烘托。
这里不独景色秾鲜,也有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
真是有声有色,清新酣畅。
这四句是诗人对自己幽居生活的一个片断的描绘,他只截取了早春清晨一个短暂时刻的山中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然后加以轻轻点染,便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图画,同时诗人幽居的喜悦、知足保和的情趣也在这画面中透露出来。
接下去,“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时与”、“或随”,说明有时与道士相邂逅,有时同樵夫相过从,这些事都不是经常的,也就是说,诗人幽居山林,很少与人交游。
这样,他的清幽淡漠、平静悠闲则是可想而知了。
韦应物实现了脱离官场,幽居山林,享受可爱的清流、茂树、云物的愿望,他感到心安理得,因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蹇劣”,笨拙愚劣的意思;“薄世荣”,鄙薄世人对富贵荣华的追求。
这里用了《魏志·王粲传》的典故。
《王粲传》中说到徐干,引了裴松之注说:徐干“轻官忽禄,不耽世荣”。
韦应物所说的与徐干有所不同,韦应物这二句的意思是:我本就是笨拙愚
劣的人,过这种幽居生活自当心安理得,怎么能说我是那种鄙薄世上荣华富贵的高雅之士呢!对这两句,我们不能单纯理解为是诗人的解嘲,因为诗人并不是完全看破红尘而去归隐,他只是对官场的昏暗有所厌倦,想求得解脱,因而辞官幽居。
一旦有机遇,他还是要进入仕途的。
所以诗人只说自己的愚拙,不说自己的清高,把自己同真隐士区别开来。
这既表示了他对幽居独处、独善其身的满足,又表示了对别人的追求并不鄙弃。
韦应物的诗受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前辈诗人的影响很大,前人说:“应物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说:“一寄穗秾鲜于简淡之中,渊明以来,盖一人而已”(宋濂《宋文宪公集》卷三十七)。
这些评价并不十分恰当,但是可以说明韦诗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风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