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合集下载

《经济体制改革》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经济体制改革》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农村和城市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本课是第三单元第八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课,主要讲述改革开放后,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随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普及展开。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经济体制改革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客观规律。

本课教学内容在这一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教学目标:1. 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及意义。

2.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知道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分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影响。

3. 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与建立,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与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教学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请同学们听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展示图片:《在希望的田野上》展示材料: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为中国农村的全面改革制定了美好的蓝图,短短几年,中国农村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时任《歌曲》月刊编辑的陈晓光在农村体验生活亲身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发自心底的喜悦,深切体会到了祖国大地日新月异的活力,于是他激动地写下了歌词《在希望的田野上》。

1982年,这首歌交给了当时还不满20岁的青年女歌手彭丽媛,她充满青春活力的深情演绎,让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和极富感染力的歌词很快流传开来。

教师:这首歌曲体现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变化,反映了当时农民怎样的心情?农民为什么那么高兴呢?为什么叫《在希望的田野上》?咱们带着这些疑问开始今天的课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课题: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课型:新课教材版本: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课程标准】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概;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认识改革的伟大意义;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研读相关史料,并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在这些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发展过程;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历史的角度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理解改革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适应时代要求,推动经济发展,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

【重点难点】重点:1.农村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方法】史料分析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师:本课有几部分?哪几部分?生:三部分。

第一部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部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第三部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师: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哪个领域开始?生:农村。

【板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师:我们来看《一个农民的烦恼》。

材料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现象?材料1: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师:材料1,反映当时什么状况?生:劳动不积极。

材料2:1978年以前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只有20户人家100多人,是远近闻名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

每年秋后家家户户背起花鼓去讨饭。

师:材料2,反映当时什么状况?生:靠救济生存。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

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

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安徽凤阳小岗村。

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4.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丙所说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提示:乡镇企业。

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5.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提示:师生共同归纳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提出相关问题。

情景故事第一集张三家庭1977年的艰难生活:张三一家是当地出了名的贫困户,家有七口人,茅屋两间,妻子体弱多病,小儿在外求学,家里债台高筑,生活艰难。

张三所在生产队劳动场景:生产队的村民一起劳动,一起分享劳动成果,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生产队长每天吹哨子出工时,是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张三家的状况图片:提问:结合材料和本课的相关知识以及所学过的知识,思考:为什么张三家生活如此的艰难?通过这个问题引出农村改革的原因。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中国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实行人民公社,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先向学生展示情景故事第二集相关内容,以及这时张三家粮食丰收的图片,再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

情景故事第二集张三家庭1985年的“温饱”生活:这时村子里实行了大包干,张三家承包了几亩地,他家的粮食获得了丰收,“上交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粮食丰收的图片:逐步提出问题:张三的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改变的原因是什么?这里的“大包干”是指哪种政策?你认为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微课,再回答这个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来总结它的含义、作用和创造者等。

先向学生展示情景故事第三集相关内容,以及张三家专业化养殖场、住房、当地的乡镇企业的图片,再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

情景故事第三集张三家庭1995年的“小康”生活1995年张三在家干起了养殖场,在政府帮助和支持,养殖场逐步走向专业化,产品远销国内各地市场,成了当地出了名的富裕户。

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其他农民也走上产品经营多元化、专业化,当地乡镇企业蓬勃发展起来。

图片:在学生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讲解: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多元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农村也逐步走向了市场,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为建立社会主义先向学生展示情景故事第四集相关内容,以及这时国营企业萧条、职工上班懒散状态的图片,再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改革先行一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以及在此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

教材以时间为线索,逐步展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各个方面,结构清晰,内容丰富。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这一领域的认识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数据来说明问题。

此外,学生可能对改革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改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掌握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关键事件和典型事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

2.教学难点:经济体制改革背后的原因和意义,以及改革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改革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具体的经济体制改革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的史料和案例,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如播放改革初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说课稿2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说课稿2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经济体制改革》是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成就。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过程,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从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改革开放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过程和成就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加深认识。

同时,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可能存在模糊之处,需要在本节课中进行澄清和深化。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过程,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过程,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的区别。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地图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过程。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讲解:讲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5.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优秀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优秀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教学模式介绍:新课程理念坚持把“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旨。

发现式教学模式是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规范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自学和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教学模式。

发现式教学的课程环节:激趣导学-目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设计思路说明:通过结合现代经济发展的态势,推出紧跟时代步伐,邓小平时代必然加入市场经济因素的必要性,引出当时的经济体制改革。

根据教材的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三大块: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一进行讲解,以整体宏观的角度让学生去感知教材,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讲解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可以运用发现式教学,在目标导学环节后,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起“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进行重组,完善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方法。

教材分析《经济体制改革》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教学难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部编8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含反思第08课 经济体制改革

部编8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含反思第08课  经济体制改革

部编8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

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

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安徽凤阳小岗村。

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4.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丙所说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提示:乡镇企业。

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5.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提示:师生共同归纳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对比。

2.掌握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和过程。

3.理解经济特区的形成和作用,以及中国开放的意义和影响。

4.掌握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的重要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生要理解“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概念的不同,掌握这两种经济体制的特点和优缺点。

2.学生要掌握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理解中国开放政策的背景和意义。

3.学生要理解“经济特区”的概念和作用。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课前预习1.阅读课本P64-P69。

2.预习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的概念。

课堂授课•导入(5分钟)让学生简单回顾上节课学的内容,理解“前置条件”是什么意思,然后告诉学生本节课学习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

•了解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1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概念和特点,并且指出优缺点。

•谈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10分钟)讲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解释为什么需要进行改革。

•了解改革的发展历程(20分钟)让学生阅读相关的学习材料,理解改革的发展历程。

•解读经济特区(15分钟)让学生了解经济特区,包括产生的背景、作用等。

•总结与回答问题(15分钟)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和全班总结,梳理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在此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解答相关问题。

课后作业1.阅读课本P70-P73。

2.回答课后习题。

四、教学手段1.PowerPoint演示。

2.小组讨论。

3.课堂互动。

4.课堂演讲。

5.课后作业。

五、教学评估方法1.课堂表现评价。

2.课后作业评价。

3.小组讨论评价。

六、教学反思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节课通过讲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明确新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让学生能够理解相关概念,掌握重要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经济体制改革》是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在经济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过程和意义,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的事例和数据,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掌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意义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

2.案例分析法:精选一些典型的经济改革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等素材。

3.参考资料:搜集相关的历史文献、论文、报道等资料。

4.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在1978年要进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2.呈现(10分钟)介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的兴起等。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2022-2023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同步教学课件(部编版)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2022-2023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同步教学课件(部编版)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建立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
练一练
3、 1978 年底,某村的几个老农商量说:“只有分田到户才能吃饱肚子。”队长严 峻昌当时想:管它倒霉不倒霉,只要大家能吃饱饭就行。哪怕能吃一顿饱饭,拉去 杀头也满意了,做饱死鬼强过做个饿死鬼。”最后就把村里的田地分到每一户农民 家里。 (1)上述情境中“分田到户”,是我国后来在农村逐步实行的什么制度?
1980年,上海某企业因为天气很热,为了不影响生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定购买风扇、鼓
风机降温。但需要经过十一个部门审批,盖11个章,等最后的章盖完了,夏天
已经过去了。
工人生产没有积极性,企业生产效率低,缺少生机。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84年, 党的十二 届三 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 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 加快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 革步伐。
A 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C.农民土地所有权的获得 D.南方谈话的正式发表
2、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抓住这一趋
C 势带来的历史机遇,中共中央于1993年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 )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发展乡镇企业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阅读教材,归纳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前后变化,完成下表。
所有制形式 管理方式
改革前 单一的公有制 政企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
分配方式
平均主义
改革后 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 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与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关键的一课,是对前一课我党提出的伟大决策实施的具体阐述,主要讲述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全面展开。

本课包括三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目,介绍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一目,着重叙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及国有企业改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实行政企分开、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目,着重叙述了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党制定的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的基本知识,认识到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正确性,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较为系统的历史学习,阅读分析能力和对某些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已有一定提高,初步具备了用历史的眼光来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改革的史实对学生来说相对久远,他们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却对改革前后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缺乏亲身体验,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过于肤浅,难以把握改革的实质,难以理解教材中提到的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因此,在安排本课教学时,教师要尽量提供适量资料,设置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学习。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教学目标续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意义。

教学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意义。

教法学法教法:教师收集相关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法:学生在课前搜集身边的国有企业改革前后的变化及发展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1.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1978年)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哪些重要决定?(①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二、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中共十一届三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课件)八年级历史下册课件(部编版)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课件)八年级历史下册课件(部编版)

权利:分田到户 责任:保证国家集体的 利益:剩下全是自己的
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能够阐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及其意义。
活动:阅读课本,找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概况
过程: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 产到户,自负盈亏 1983年,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特点/方式 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材料一:(张瑞敏1984年刚上任青岛电冰箱厂时)“上班八点钟来,九点 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吃“大锅饭”,职工没有积极性
材料二:那年夏天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措施。当 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 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11个部门的审批,要盖11 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开始: 1984 年 10 月 , 中 共 十 二 届 三 中 全 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 革的决定》,初步提出和阐明了经济 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 题,要求加快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 改革步伐。
目标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及作用。
活动:阅读课本,找出这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能够阐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及其意义。
活动:阅读材料,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背景。
1978年,安徽发生特大旱灾,凤 阳县许多人都外出讨饭了。没有外出 的小岗村农民感到与其坐等饿死,不 如大胆想个办法。于是,在1978年12 月的一个夜晚,他们聚在一起,开了 个秘密会议,决定冲破旧的经营管理 体制,并写下了保证书,实行分田包 产到户,自负盈亏。
存在问题 解决办法
影响
所有制
结构 单一公有制

部编八下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八下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介绍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78年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掌握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我国改革开放有一定的了解,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内容及其意义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同时,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多来源于教材和课堂,缺乏实际经验和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认识改革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

2.教学难点: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意义及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改革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改革的过程和成果。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意义及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下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资料、案例等。

3.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白板、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背景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图片、资料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改革的过程。

《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2

《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2

《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21.组织教学2.导入新课:温故知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

什么是改革开放?其地位?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结合以下材料,分析问题:安徽省委书记来到一户低矮残破的茅屋,在锅灶旁的一堆柴草里坐着一位老人。

他热情地上前问道:“老人家,八点多钟了,你怎么还坐在柴草里,不上工?”老人却坐着,一动没动。

当地干部挂不住脸,斥责老人:“你这个老东西,省委书记来了,问你呢,怎么不说话?”老人这才抬起头,傻傻地望着书记,突然往起一站。

书记一下惊呆了:原来老人一丝不挂,光着屁股,没穿裤子。

思考:(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背景?(2)为什么改革先从农村开始?讲解:当时中国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温饱问题。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2.分析漫画,结合教材,思考以下问题:(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点是?(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怎样的?讲解:3.结合表格,谈一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什么作用?提示:农民形象地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4.分析材料,结合教材,回答问题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思考:(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如何推广的?(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什么意义?强调: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5.小组讨论:在新中国成立后,都经历过哪些改革?给我们什么启示?归纳:土地改革(1950~1952年):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废除,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八下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八下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初中八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1版内容来源:初中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三单元主题:《经济体制改革》课时:1课时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课程内容:了解农村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改革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2.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8课。

本课包含三个子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揭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4 年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开始全面展开;1992 年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经济体制向纵向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3.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出生在21世纪,对上世纪农村经济改革不熟悉,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更是陌生。

本节课借助历史史料、影视素材和创设情境等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帮助学生理解艰涩的学科内容。

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调查访问作业,让学生对长辈进行访谈,搜集口述资料,了解身边的历史。

学习目标:1.创设情境,解析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因、内容。

2.分析史料,归纳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内容、影响。

3.通过教师讲解,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

4.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就了强大的祖国!评价任务:1、创设情境,分析史料,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涵。

2、分析史料,回顾旧知,分析农村改革的背景。

3、创设情境、利用影视素材,总结农村改革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大发展。

4、分析史料,理解城市改革的原因、内容。

5、教师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

《经济体制改革》参考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参考教案

第7课经济体制改革一、教学理念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义务教育部编历史新教材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包含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第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介绍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的史实。

第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介绍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介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及意义。

从整个单元看,这节课上承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下一节课《对外开放》是平行关系,改革开放是我国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三、学情分析由于这一节课面向全市初二学生,上课时间为20分钟,难度不宜太大,在有限的时间内突出主干知识是关键。

初二学生在史料阅读能力方面要加强。

四、教学目标1.学生知道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过程,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意义。

2.学生通过分析材料,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认识到改革的必然性。

3.进一步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的重要价值。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六、教学设计思路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城市的情况,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提问:新中国成立以来,凤阳县经历了哪些变化?回顾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介绍70年代小岗村的情况。

出示材料:迟出工,早下工,到了田里磨洋工,反正记的一样工。

——人民公社时期的民谣”提问:小岗村为什么这么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出示图片《全国农村第一份包干到户合同书》出示材料:“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鉴(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和国的记忆:文物见证历史》”提问:小岗村的村民打算如何做?这样做有什么后果?出示材料“1979年,全队粮食总产量由上年的2万余斤猛增到13万余斤,油料3.5万余斤,相当于1960年到1978年的总合,人均收入从20元增至400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

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

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
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
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
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安徽凤阳小岗村。

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4.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丙所说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乡镇企业。

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5.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
提示:师生共同归纳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

②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

③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史料展示:
材料一: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材料二:1985年底,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工业品出售总额达1751亿元,首次超过农副产品出售总额的1680亿元。

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数达到8805万人,产值达到476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4%,第一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7.教师提问: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说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对农村发展的意义。

提示: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目标导学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史料展示:
材料一:“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材料二:1956年夏天,上海天气很热,一家企业想买一批风扇,就打报告到上级有关部门申请,结果经过11个部门的层层审批,等申请报告批下来,夏天早过去了。

2.请学生说说:两则材料说明国有企业中存在哪些问题?
提示:政府——要给企业下达生产任务,严格规定产品的数量、品种、样式等,还负责企业的原料供应、产品销售、新产品开发、人员安排、职工工资、奖金和福利的发放等。

企业——只管生产。

工人——干多干少,干与不干一个样,每月都能按照级别领取固定工资。

政府管得太多;企业没有自主权;工人没有积极性。

政企不分,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使企业不能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

3.教师讲述:城市改革的内容。

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4.引导学生思考:城市改革的目的和结果。

提示:目的是克服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

结果是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1987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都比1978年翻了一番。

目标导学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教师讲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情况。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读课本,引导学生回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

提示: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三、课堂总结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开始富裕起来;城市国有企业焕发了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并得到了很大发展。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八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的精力充沛,思维比较活跃,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和分析比较说明问题的能力;他们爱发表见解,爱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语言讲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另一方面通过预设一些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见解,使用激励性评价语言,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不够顺畅、不够熟练的情况,需要加强对教学衔接的学习和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