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d45db81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33.png)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资本主义是一种现代经济制度,它的核心是自由市场和私有财产。
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企业和企业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竞争是市场主导力量。
资本主义在欧洲17世纪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而形成,并且一直在不断发展。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利润追求。
利润是企业活动的目的和动力。
利润的追求激励企业家竞争、投资、创新和生产。
资本家的首要目标不是为了生产产品,而是为了赚取最大的利润。
资本主义下的企业家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决策权的主要角色。
他们决定企业的投资策略、市场定位和合作伙伴。
资本主义的利润追求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也造成了社会和环境问题。
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级资本主义、发达资本主义和后发展的资本主义。
初级资本主义阶段从17世纪中期开始,以农业为主导。
在这个时期,英国的纺织业发展迅速,促进了商业和金融业的兴起。
工厂生产成为一种常见形式,由大量劳力创造的生产效率明显增加。
这个时期的资本家是个人或家族。
国家的作用被限制在促进商业和农业生产上。
发达资本主义阶段从19世纪中叶开始,以工业和制造为主要产业。
这时,机器取代了手工制造,大规模生产和工厂化生产成为主流。
发达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城市化和全球化。
在这个时期,资本家变得更加专业,并用各种方式扩大他们的财富。
这个时期还涌现出大量的跨国公司,逐渐成为了世界经济的主要力量。
国家也开始扩大其干预市场的角色,通过税收政策、法规等限制其控制范围。
后发展资本主义是指从二战以后到现在的资本主义阶段,由于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个时期的资本主义呈现出新的特点。
在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增长主要靠消费和债务。
金融和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活动,大型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控制着世界经济的主要资源。
国家也发挥了更大的作用,通过监管、市场干预等方式来保障市场系统的稳定。
总体而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促进了全球的经济发展,社会财富也随之增加。
但这种经济制度也带来了贫富差距、环境破坏和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第二节讲义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第二节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5d5ca29ddd88d0d233d46ac4.png)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剩余劳动的吸取。
——马克思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度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
为了深入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必须阐明劳动者是怎样转化为劳动力的出卖者,从而形成了雇佣劳动制度;还应阐明资产阶级的货币财富是怎样转化为资本,从而在此基础上,揭示资本的本质和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劳动力成为商品(1)货币转化为资本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和现实来看,资本最初都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
任何一个资本家,首先必须筹集和掌握一定数量的货币,用以购买生产资料和雇用工人,然后才能开始资本主义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是,货币并非从来就是资本,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作为货币的货币,只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起着媒介的作用,不会发生价值的增殖。
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由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然后再将商品卖出,换回更多的货币,实现了价值的增殖。
这个增殖额就是剩余价值(m)。
正是发生了这种价值增殖,产生了剩余价值,从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所以,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那么,为什么资本家手中的货币会带来更多的货币,发生价值增殖,产生出剩余价值,从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呢?其原因就在于,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创造出剩余价值。
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它存在于活的人体中。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36790d16b52acfc789ebc9d0.png)
(五)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1、工资理论
2、剩余价值分配理论
1、工资理论
(1)工资的现象和本质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工资表现为“劳动的报
酬”,所以在西方经济学中也把工资称作“劳动价
格”。
(1)工资的现象与本质
工资的本质: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劳动力价值表现为工资,掩盖了剩余价值的 真实来源。 原始社会解体后的各个社会形态里,劳动者 的劳动都分为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两部分。但是, 资本主义社会工人收入表现为工资,全部劳动都 表现为有酬劳动,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 源。
(1)产业资本循环的基本过程
售卖活动的实质:通过出售商品,收回生产中 投入的资本,并实现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价值。 这一阶段是资本运动中决定性阶段,如果商品不 能正常售出,资本就不能真正得到增殖的价值。
(四)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1、个别资本的运动 (1)产业资本循环的基本过程 (2)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 (3)资本的周转及周转速度 2、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1)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2)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平均利润率=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量/社会总资 本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②平均利润率与平均利润
部门间资本转移在经济中形成相对统一的平均利
润率。这时每个资本得到的利润不再与自己所雇工 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相等,而是按照平均利润率获得 相当于自己预付资本量的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考察资本周转目的
资本周转速度对 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3)资本的周转及周转速度
资本周转
中 心 问 题
周而复始不断进行的资本循环
资本周转速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f608a0f9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14.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主题: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2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第3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学习时间:2016年6月13日-6月19日内容:我们这周主要学习第四章,第2-3节的相关内容。
希望通过下面的内容能使同学们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一、学习要求1.掌握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2.掌握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二、主要内容(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1.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的。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发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2)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像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db7cf5b8f524ccbff1218486.png)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其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形成的前提。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运行的前提条件,劳动者拥有劳动力所有权但丧失了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前提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其最大的特殊性在于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过程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劳资关系的形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在一般意义上,所有制是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并表现为经济利益的体现形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凭借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可以从社会在生产的三个主要环节说明这个观点。
第一,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从直接生产过程来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即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但这不等于说,资本的所有部分都能发生增值。
资本的不同部分在生产剩余价值重的作用是不同的:不变资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重要物质条件,只有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才带来剩余价值。
从再生产来看,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应对竞争的压力,单个资本的规模通过积累和集中两种形式而不断的膨胀,资本有机构成随之提高,其结果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的产生,终将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
第二,剩余价值的实现。
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增值。
产业资本要连续不断的回圈,就不能处在某一种职能资本形式上,必须按一定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必须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一次转化。
第三,剩余价值的分配规则及其结果。
从两个方面看,其一,劳资之间对新价值的分配决定了剩余价值总量。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94c0c4c8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52.png)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
2、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占有,被剥夺了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一无所有,仅有人身自由。
劳动者为了生存,不得不把自已的劳动力当做商品出卖给资本家接受资本家的雇用,成为雇工。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成为雇主。
雇佣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资本家靠榨取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增大自己的资本。
所以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资本家与劳动者的关系,实际上是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的基础之上的。
第四章第二讲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第四章第二讲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81efd503581b6bd97f19ea15.png)
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
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 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13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
——“钱生钱”的艺
术
14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40
2006年考研政治第35题
自2002年以来,南京、成都、石家庄等地相继发生奶农把鲜奶倒入下水道的事 件。另据2004年7月15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报道,进入夏季之后,浙江 某市160多户奶农也频频把鲜奶倒入水沟,有时在一天内倒掉14吨。倒奶那几 天,畜牧兽医站的工作人员分头外出,帮助奶农联系收购鲜奶的企业,但收效 甚微。时隔一年,这样的事件又见诸媒体。2005年8月11日新华网报道,陕西某 村十几家奶农无奈把鲜奶倒进污水沟。为帮助奶农售奶,当地政府联系了一家 公司,收奶价格是每公斤1.2元。可就是这样的低价,该企业后来也不收了。 人们不禁要问:如今牛奶多得喝不完了吗? 其实,全球年人均奶类消费量为93公斤,中国仅为7.2公斤。奶农倒奶固然与牛 奶易变质且不能大量贮存有关,但前几年一些地方农民一窝蜂地饲养奶牛,鲜 奶的供应大量增加。同时,很多企业纷纷介入乳品加工业,有些产品尚未达标 上市,消费者不敢购买。当乳品销路不好时,企业便限量收购鲜奶。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时农场主把牛奶倒入大海的现象,与材料中的 “倒奶事件"有何本质区别?(3分) (2)“倒奶事件”中隐含着什么样的经济规律?(3分) 41 (3)为避免发生类似的“倒奶事件”,你认为地方政府应如何作为?(4分)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e13f48b2bcd126fff6050b45.png)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条件的。
所以,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必须从理解劳动力成为商品入手。
货币与资本之间有一个转化的过程,从资本运动总公式的分析中,马克思得出结论,资本不同于货币,它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之所以增殖,是因为资本家在购买阶段买到了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
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的观点,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
也就是说资本家购买到了劳动力这种商品。
所以说,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也就是说,资本家必须雇佣到劳动力从事劳动,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才得以存在。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其一,劳动者是自由人,有权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出卖;奴隶社会的奴隶因为没有人身自由,所以不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其二,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自由得一无所有。
农民有土地,也不用出卖劳动力。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各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不是商品,劳动力是商品。
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本质上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报酬。
资本主义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的一种私有制形式。
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劳动者拥有劳动力,但与生产资料相分离。
为了维持生存,劳动者不得不将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为了生产,资本家必须购买工人的劳动力。
这样,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就是一种雇佣劳动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工人拥有出卖自己劳动力并获取工资报酬的权力,而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有权支配工人的劳动,有权占有劳动产品。
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表面上是“平等”的,但实际上是,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所以说,资本主义所有制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一种剥削制度。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ppt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ppt](https://img.taocdn.com/s3/m/c2c75ce2f7ec4afe04a1dfb7.png)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劳动力w的使用价值
➢ 其特殊性在于,其他w被消费时随着使用价值 的消失,价值也就消失或者转移。劳动力被消 费时(劳动),创造出新价值和使用价值。
➢ 不仅有生产w和创造价值的能力,而且创造出 比劳动力本身更大的价值。
➢ 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使用所创造的价值是两 个不同的量,后者大于前者。资本家正是看中 了这一点,才购买这一商品。
资本流通公式实际上是: G----W----G’(=G+△G)
➢ △G 就是剩余价值(m)。 ➢ 两个流通的根本区别在于能否带来 m。 ➢ 资本是能带来m的价值。 ➢ 量的增加可以无限,因此资本的运动是
没有限度的。
-6-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 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 ➢ 无止境地追求 m ,使资本在运动中增值,是
恩格斯曾经指出:
➢ 马克思一生有两个伟大发现:一是唯物 史观,一是剩余价值理论;
➢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与发展的规 律。正是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 想变成科学.
➢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 基石。
-2-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与劳动力成为商品
值规律都不产生 m; ➢ 离开流通,生产者自己手中的W和G,其价值一
定,不可能无故地多生出价值。不能产生m。
➢ 所以:m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
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9-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公务员考试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公务员考试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b37cf538aa00b52acec7cab6.png)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的。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二)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作为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之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二、资本和剩余价值任何一个资本家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首先要有一定量的货币,货币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
作为货币的货币是商品流通形式:W—G—W;作为资本的货币则是资本流通形式:G—W—G′。
在商品流通中,流通的内容是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目的是为了获得特定商品满足消费的需要,在资本流通中,流通的内容是终点的数量大于最初预付的货币,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比预付资本价值更多的价值。
(一)资本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因此,只有那些能够自行增殖、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货币才是资本。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存在。
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将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一次或多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生增殖,因此叫不变资本(C)。
(2)可变资本:以劳动力价值形态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可以使价值增殖,因此叫可变资本(V)。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说明剩余价值不是靠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产生的。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3e30f9a4e53a580216fcfe56.png)
恩格斯曾经指出:1马克思一生有两个伟大发现:一是唯物史观,二是剩余价值理论:2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与发展的规律。
正是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3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一、劳动力转化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社会开始形成,在资本的原始积累中,生产资料被资本家掌握,而工人一无所有,只有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维持基本生活,实质上就形成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力的关系,劳动力也由此成为商品)P155(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1.劳动力的价值: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养家、糊口、学习)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在消费它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新的更大更多的价值(资本家就是利用这个特点,用货币购买到劳动力之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收回自己原来付出的价值,而且还可以得到一部分额外的价值,这部分额外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而资本家一旦得到了剩余价值,那么他之前付出的货币也就转化成了资本)案例:现在很多农民在外面打工,因为一名农民工在工厂里打工一年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在家里正常务农的价值,付出的是同样的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却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如果把在家正常务农一年创造的价值作为劳动力的真正价值,那么在位打工一年创造的价值比它多出的那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p156(一)所有制和所有权:1、所有制:又称经济上的所有制,就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该生产资料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价值。
2、所有权:就是法律上的所有制,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相关的法律原则决定的。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3cd0d13e453610661fd9f406.png)
(四) 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1、产业资本循环
(1)产业资本循环 ①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三种职能形式
G
购买 阶段 生产 阶段 销售 阶段
W
Pm
A
… P …W´
货币资本
G´
准备生产 剩余价值
G W A Pm
W A P W Pm
1886年5月4日美国芝 加哥秣市广场
1886年5月1日,美国有近50万工 人参加了大规模的全国性争取8 小 时工作日的罢工。
33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
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 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这种生产方法 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31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
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绝 对剩余价值,这种生产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6小时 12小时 15小时
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15-6=9小时
工作日的最低限度: 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 工作日的最高限度: 取决于① 生理界限;②道德界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2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概念: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 和脑力的总和,是存在于健康的活的人体中 的。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①劳动者是完全自由的人; ②劳动者除了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
13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 为资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四章
第二节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第六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第六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225a33c95fbfc77da269b1c6.png)
第六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就是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
这个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核心的概念。
一个是资本,资本的概念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核心。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有土地,有简易的生产工具,但并没有资本,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
另一个核心概念是劳动力商品,它是雇佣劳动的核心。
在奴隶社会,奴隶不仅仅包括他劳动的能力,甚至连他全部的身体都是奴隶主的;在封建社会,农奴通过在公共土地上劳动、服徭役,向地主贡献自己的劳动力。
但我们要注意,农奴的劳动力并不是以商品的形式存在的,他是把自己的一部分劳动力无偿地交给地主。
资本和劳动力商品都是历史阶段性的产物,就像马克思说的,“黑人就是黑人,并不是黑奴,黑人成为黑奴是一定的生产关系的结果。
”所以,我们要想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就必须从这一经济制度的两个核心概念出发来研究。
而要想进行这一研究,我们又必须要深入到这两个核心概念背后的生产关系中,去探讨劳动力是如何转化为商品的,资本又是在什么样的基础和条件下,形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6.1 资本与资本主义所有制6.1.1 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的使用就叫做劳动。
人的劳动是在任何社会进行生产都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在探讨资本主义的形成的过程中,我们谈过两个自由的概念,这里我们可以表述得更加准确一些,这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的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劳动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形成过程中,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分离,也就是资本主义完成原始积累之后,这两个条件就都实现了。
随着两个基本条件实现,劳动力就终于成了商品。
之前我们提到,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那劳动力这种看起来很特殊的商品是不是也是这样呢?劳动力,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马克)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马克)](https://img.taocdn.com/s3/m/04c90cf2998fcc22bdd10d06.png)
素得到解放”
---马克思
具体来说,人类社会先是从无私有制无剥削无阶级的原始社会转变到奴隶社会,从这
时便产生了第一个阶级剥削社会,又从奴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而这时的社会的特点就
是封建剥削,最后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也就是剥削的社会。
资本主义萌芽于 14 世纪末 15 世纪初地中海沿岸城市,其途径有两种:
不变资本 原有价值转移, 价值量没有变化
可变资本 使原有价值增值, 产生剩余价值
以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 而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3
(二)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 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所生产的 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劳动力商品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就是 为什么说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的缘由。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三.资本主义所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的一种私有制方式 。生产资料所 有制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生产资料所有制从经济意义上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 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利润或超额利润) 。法律意义上 是指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法律形态(以法律规章制度形式强制制定对占有物行使 权利的排他性的权利界限) 。
以上,我们可以引用马克思的一句话作为结论:“资本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16a80096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ae.png)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制度,其本质是基于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运作。
它的规律主要体现在市场竞争、利润追求和经济自由等方面。
资本主义的本质在于私有制。
私有制意味着生产资料归个人或企业所有,人们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财产。
这种私有制的存在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发展的基础。
私有制使得个人或企业有动力去增加自己的财富,追求利润最大化。
资本主义的本质在于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指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来调节资源配置和分配的经济模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市场经济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市场竞争使得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价格,以争取更多的消费者。
同时,消费者也通过市场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市场经济的运作使得资源能够高效配置,促进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规律主要体现在市场竞争、利润追求和经济自由等方面。
首先,市场竞争是资本主义的核心规律之一。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竞争迫使企业不断创新,提高效率和质量,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
市场竞争也会导致低效企业被淘汰,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利润追求是资本主义的动力之一。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利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投资者的回报来源。
企业通过创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等手段来追求利润。
利润的追求激励了企业投资和创新,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经济自由是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
资本主义社会注重个体的经济自由和自主选择。
个人和企业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财产和劳动力。
经济自由为个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机会。
总结起来,资本主义的本质在于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其规律主要体现在市场竞争、利润追求和经济自由等方面。
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市场竞争和利润追求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个体带来了更多的经济自由。
在资本主义的运作下,经济资源能够高效配置,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然而,资本主义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环境破坏等,需要通过政府的干预和调控来解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f8157eaf121dd36a32d82fe.png)
• 维护所劳生动者自身生存所必
需动的需要的生产 和 再活资料决的定 价的值
劳 动
• 养时 活社劳生动者家属所价必力须的
=
生间活会必资产 劳料的价值
要动
值商 品
• 劳动劳者力的教育训练费用
活 资 料 的 价 值
家 属 所 需 要 的 生
劳 动 者 自 己 及 其
PPT课件
13
有三个部分!
劳动力的 价值?
——这就是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PPT课件
16
2.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 对规律
——“ 钱 生 钱 ” 的
艺术
PPT课件
17
资本主义 的生产过
程
1)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一般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
形成过程的统一
一般 商品 生产 过程
劳动过程: 创造新的使用价值 价值形成过程: 商品价值的形成
12小时
生产资料
布4米 20元 辅料2套 4元
24元
27元
进入生产过程
工 人 劳
具体劳动:
转移生产资料价值24元,
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12小时,创造新价值6元
价值 30元
动 商品价值30元 = 24 PPT课件 + 3 + 3
20
工价作值增日(殖12过小时程)就 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 了0 的价值形6成过程。 12
G—W—G’ 1)会不会发生在G—W阶段的G上
2)会不会发生在W—G阶段上
3)必然是发生在G—W阶段的W上
这种特殊的商品 就是劳动力
PPT课件
9
第二节__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第二节__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4ef2af87d0d233d4b14e6970.png)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 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2、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 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 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将资本区分为不变 资本与可变资本。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是以等价方式进行的,因 而不能产生价值的增殖。但资本的运动结果却产 生了价值增殖。 因此,所谓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是资本 的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流通中的不等价交换也不能产生价值增 殖;流通以外的生产中,生产者只能创造价值, 不能得到除所创造以外的额外价值。
一、劳动力成为资本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三)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3、对资本总公式的分析
要解释总公式的矛盾不能只着眼于流通, 也不能脱离流通单纯研究生产,必须将两方面结 合起来。 G—W—G’分为两个阶段: G—W和W—G’ (1)价值增殖不可能发生在W—G’阶段上, 只能发生在G—W上; (2)价值增殖不能发生在W的价值上,只 能发生在W的使用价值上。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情况下,通过必要劳动时 间的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增加剩余 价值生产的方法,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 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剩余价值:
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 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价值,体现了资本家剥削 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 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本质 不是物,而是在物掩盖下的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免费)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免费)](https://img.taocdn.com/s3/m/f9cf495e312b3169a451a41f.png)
谢谢!
陈学敏、余艾玲
特点: 利用“科学的劳动组织”,最大限度地提 高工人的劳动强度,从他们身上榨取更多 的血汗。(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的“泰罗制”和“福特制”)
•
泰罗在20世纪初创建了科学管理理论体系,他 这套体系被人称为“泰罗制”,泰、制定工作 额。3、选择最好的工人。4、实施标准化管理。 5、实施刺激性的付酬制度。6、强调雇主与工人 合作的“精神革命”。7、主张计划职能与执行职 能分开。8、实行职能工长制。9、管理控制上实 行例外原则。由于泰罗制的实施,当时的工厂管 理开始从经验管理过渡到科学管理阶段。
• 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可分为不 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 本价值之间的比例 •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
四)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 阶段: 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 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 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 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 段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 第一 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 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 第二 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没有 任何实现自己劳动力所必需的条件
• 这两个条件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发生的资本
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 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 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形式上是自由, 平等的买卖关系,实质上是资本主义 的雇佣劳动关系
六)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第一,它从经济上建立了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的可 行性和科学依据.从而为政治上对资产阶级的统治 进行反对找到了方向和基础. 第二,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础.马克思主 义者哲学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对异化 的批判.而 这个哲学观点的出现的经济学基础就在于此. 第三,它马克思主义优势占有道义上的优势.而这 种道义上的优势是政治合理性的根本基础. 第四,它对未来社会制度的构想和设计起了决定 性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姓名:***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号:************课程名称: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学期:2011年春内容提要:资产阶级建立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商品生产高度发达的产物。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虽然有其不足之处, 但也创造了很强的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并且由私人垄断阶段进入到了国家垄断阶段,其产业结构和国际经济的联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应当而且必须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成功经验。
但是也应该明确一点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是永远不能得到纠正的。
关键词: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严重缺点罗斯福曾经说过:“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的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对于他所说的永远纠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的缺点,我认为是不可能的。
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形态, 它是以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 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 它继承了以往社会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 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面, 具有显著功绩。
第一, 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它是在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产生的。
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 有了剩余产品, 商品交换才成为可能。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了出来。
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社会上出现了只从事商品交换的社会阶层——商人。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到最高程度。
一切劳动产品都成了商品, 甚至连人的劳动力也成了商品。
当劳动力商品供过于求时,就业工人身上的压力增大, 迫使他们不得不从事过度劳动和听从资本家的摆布。
这时资本家的剥削就开始了。
第二,资本主义是社会化大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原来小规模的个体生产转变为机器大工业。
这一变革使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剧烈的变革。
生产的社会化形成了强大的社会生产力,这是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的物质基础。
它不仅扩大了各个生产部门的分工,而且把各种产品的生产,甚至把一种产品的各个部分生产和工艺操作,都变成了专业化生产。
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创新发明,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成本降低, 产品质量更有保证, 生产周期大为缩短。
第三,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规律反映资本主义本质。
即资本家通过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对工人榨取剩余价值。
为了榨取更多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采取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工人生活资料的价值,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第四, 在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更加广阔。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是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的。
这个商品价值量只能由社会的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来决定。
就每个生产者来说,不管你耗费了多少个别劳动时间,得到社会承认的,只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所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论生产领域还是流通领域,社会经济到处都是剧烈的竞争,蕴含着不断发展和前进的动力。
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在20世纪得到巨大发展, 同时发生了深刻变化。
资本主义经济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非均衡的。
表现为地域上两种类型的不平衡,即发达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在深刻演变的基拙上形成了一些新的特征。
它表明资本主义仍具有适应生产社会化而不断调整自身的能力,同时也反映了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并未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经济的腐朽性和不稳定性甚至有所加强。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个别商品成为它的“经济细胞或元素形式”。
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普遍、最基本的关系,包含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胚芽。
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须从商品分析开始。
价值是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范畴,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价值形式随着交换活动的发展而发展,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的完成形式。
货币的职能是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其职能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它们共同表现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
通过对商品、货币等因素具体分析,揭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为研究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两种基本的社会制度及经济运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准备。
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危机彻底粉碎了“美国是由自我管制的私人企业建立起来的”神话和自由放任理论的信条。
这场危机是在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爆发的,是在美国尚未建立起全国性经济干预和调控机制的情况下爆发的,是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史上迄今为止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信奉自由放任的胡佛政府也暂时放弃了自己的信条,对危机进行了有限的干预。
但企业界由于本身的私利和局限,无法建立起有效的长期干预联盟。
结果,他们的干预均以失败而告终。
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不仅是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矛盾继续深化和内在规律依然发生作用的最新证据,而且表明,当前资本主义全球性的生产过剩和积累过剩是非常严重,而资本通过狂热投资虚拟经济领域以牟取暴利和人为扩大需求, 则只能导致实体经济的衰落,加剧资本主义经济的腐朽性和不稳定性。
这场深刻危机严重打击了资本主义经济, 削弱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影响力,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动荡资本主义生产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是资本积累过程所固有的基本矛盾之一,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的动态性的对立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与资本主义市场的矛盾。
这一矛盾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商品生产性质, 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与商品制度的不可分割。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例如科技发展、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取得新发展的主要因素。
资本主义发展有其发展的先天优势(1)资本主义国家的原始积累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拥有很强的科技力量和成果,从而推动了经济的继续发展(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前就已经完成了工业化,产业结构领先于其他国家(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水平远远超于其他国家,随之带来的劳动力素质也普遍比较高(4)他们有相对而言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和机制,并且人口较少,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和进行福利政策(5)雄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他们的政治和军事优势。
这些优势都是值得我们其他国家学习的,尤其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是应该学习其各方面的经验。
(1)教育、科研方面的资金投入应该再多一点,重视教育发展,提高人才培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2)始终奉行市场经济,政府的宏观调控为辅,使市场经济能够更充分的发挥(3)政府的经济管制和宏观调控要不断的完善,积累经验,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但是我们不难看到,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没有解决其经济制度当中存在的缺点,反而趋于加深了,因为生产的社会化不断发展,生产资料更加集中在少数的资本家手中,这就不能解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
我们现在看到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世界经济中存在的阻碍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都是由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的。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愈来愈具有社会性,另一方面,资本愈来愈集中于少数资本家中。
这样,在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就是资本主义被新的、更能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根本原因。
不只是马克思,许多西方学者也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不是永恒的经济制度。
正是因为它的经济制度的缺陷才使得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动用国家权力来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遏制各种危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社会力量,以延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生存期的作用。
但是不管是在第一次经济危机当中采取的各项补救措施,还是第二次由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的金融海啸,政府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外汇管制政策和行政审批政策都不能从根本上拯救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而这一矛盾也终将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消亡。
三、个人观点从资本主义自身来看,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最终导致了财富在的积聚,贫困在蔓延,贫富相差悬殊,少数人被财富无情奴役、剥削大多数人,失业、饥饿和道德堕落等社会病广泛流行。
劳动者的人格难以得到正常的尊重和维护。
由此,资本主义造成了社会各对立成分之间的剧烈对抗,抗议、罢工、游行等层出不穷。
资本主义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发生了一些新变化。
首先,在资本占有关系上,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在坚持私有制不变的前提下,对财产占有形式进行了调整,出现了资本占有社会化的趋势;其次,在劳资关系上,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坚持不损害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采取多种形式,改善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最后,在分配关系上,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坚持以剥削为特征的按资分配的前提下,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了调整,出现了收入分配日益社会化的趋势。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也是推动和导致社会消亡的基本力量。
这一矛盾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获得了新的发展,但这并不能说明这种固有的矛盾就消失了。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拥有很多方面的优势,也对其产生的经济危机制定了很多政策。
例如,股份经济在经济中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缓解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随着资本社会化,资本主义的管理进一步社会化,劳动结构和阶级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劳动者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比较完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下的国家对经济的调节缓解了基本矛盾,主要依据凯恩斯理论围绕“充分就业”而展开。
但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也不可能彻底的消除这一矛盾。
我们应该认识到,尽管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面貌已经完全不同, 但资本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并没有变。
资本主义生产仍然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 追逐利润仍然是资本主义经营的根本目的, 资本之间仍然存在着竞争关系。
只要资产阶级还掌握着政治统治,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演变, 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制度的资本主义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