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科技学院十三五规划

合集下载

“十三五”防震减灾发展目标(全文)

“十三五”防震减灾发展目标(全文)

“十三五”防震减灾发展目标(全文)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积极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融合式发展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以法治为保障,以科技为支撑,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进一步完善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应急救援工作体系,不断夯实防震减灾工作基础,提升城乡一体化的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稳定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和有力保障。

二、发展战略突出重点、全面防御。

紧紧围绕国家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按照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的战略部署,统筹谋划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重点做好城乡建筑物和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的抗震设防工作。

统筹安排、合理布局。

充分考虑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的需要,合理布局全市地震监测、灾害防御和应急救援设施。

统筹考虑中心城区与乡镇的防震减灾设施建设,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专业合作。

动员全社会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科普宣传工作,加强群测群防。

不断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对防震减灾知识的需求,使公众更好地了解、支持和参与防震减灾工作,实现全社会共同抗御地震灾害的局面。

三、防震减灾发展目标依照《国家防震减灾规划》,“到2021年,我国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0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防震减灾能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到“十三五”期末,我市城区具备抗御Ⅷ度地震的能力,遭遇Ⅷ度左右地震时,建筑物倒塌比例很低,社会基本保持稳定。

地震监测预报能力、震害防御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地震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高,地震灾害防御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位于全国前列。

以创建“地震安全城乡”为载体,建成适应市区位优势的地震监测网络,地震监测能力优于2.0级,建立较为完善的地震烈度速报网络,1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完成抗震能力不足的建筑物加固改造,显著提高农村民居抗震能力,新建、改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破坏性地震发生后24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安置;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明显增强。

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一、前言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中国国家地震局紧随全球减灾发展潮流,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开展了广泛的减灾工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防震减灾能力,推动减灾事业的发展,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和政策文件,其中最重要的是《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

本报告对该规划进行中期评估,旨在总结前期工作经验,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为后续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中期评估背景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是我国减灾工作的总体规划,从2016年至2020年实施,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规划工作已经进行了三年,为了评估规划的进展情况、达成情况以及制定后续改进措施,国家地震局决定进行中期评估。

三、规划目标达成情况评估根据《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中制定的目标,我们对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估。

1. 提高地震及其它地质灾害的预测能力和预报准确度。

根据数据统计和专家调查,与规划制定时期相比,我国地震和地质灾害的预测能力和预报准确度有了显著的提高。

以地震为例,我国建立了全国性的地震监测网络,预测和预报工作的准确度得到了明显提高。

2. 提高地震灾害应急能力。

通过对各地地震灾害应急机制的评估,我们发现,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较完善的应急机制,各级地震局和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明显提高。

在地震发生后,各级应急机构快速响应,组织及时、高效的救援行动。

3. 加强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

在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方面,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多部门之间协调不够,信息共享不畅,导致风险评估不够准确;二是部分地区风险评估工作滞后,区划标准不够明确。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4. 提高地震减灾科技支撑能力。

我国的地震减灾科技支撑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技力量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

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

廊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廊政办〔2016〕71号

廊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廊政办〔2016〕71号

廊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正文:----------------------------------------------------------------------------------------------------------------------------------------------------廊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廊政办〔2016〕71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廊坊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为贯彻落实省、市政府防震减灾工作部署,结合当前我市面临的震情形势和工作实际,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冀政办字〔2016〕45号)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做好我市2016年防震减灾工作通知如下:一、扎实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进一步完善地震台网布局,丰富观测手段。

推进落实地震监测台网中心建设,每个县(市、区)至少建设1个地震观测网点,实现地震监测全覆盖、无盲区。

统筹调配专业力量,发挥好群测群防作用,密切监视全市震情趋势和前兆变化。

强化震情跟踪,建立震情预测联合会商机制,本着“小心论证、大胆推断”的原则,及时组织分析研判,力争作出更具减灾实效的预测预报。

科技、地震、气象、教育、地理信息等部门要深入开展项目对接、科研、数据共享等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以签署市院合作框架协议为契机,把市级监测中心建设等各项合作事项稳步推进,不断拓展市院合作的领域和成果,提升地震信息产品服务能力。

充分利用共建单位可用站点资源,加快推进我市区域内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

二、强化地震应急准备牢固树立防范胜于救灾的意识,变被动救灾为主动减灾,实现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全面做好指挥、队伍、技术、物资等方面的应急准备工作。

强化地震应急准备督导检查,以省政府地震应急工作检查整改落实和日常应急准备工作为重点,对县(市、区)政府和市直重点部门开展常态化、制度化实地检查。

学院十三五规划方案-更新版

学院十三五规划方案-更新版

学院十三五规划方案-更新版
学院十三五规划方案
前言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是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开端,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
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义重大。

本文旨在探讨学院在本次规划中如何制定发展战略,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院整体实力。

一、发展战略
在新时期,我们要抢抓机遇,深入实施“双一流”建设,促进学科和教学体系的
协调发展。

着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研究院和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树立学院在产学研合作中的核心地位。

二、内部管理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教师职称晋升、海外交流等措施。

2.完善评价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

3.推进大数据技术在学院管理中的应用,实现信息化管理。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学生学习生活质量。

三、教学质量
1.探索开设创新性课程和核心通识教育课程。

2.针对学科特点,制定教学改革
计划,推进实践教学。

3.加强学生学业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全员育人。

四、学院整体实力
1.进一步拓宽国际化合作渠道,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

2.扩大科研成果转
化应用范围,促进产业升级。

3.加强文化建设,培育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

五、总结
学院的十三五规划方案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

我们希望通过本规划,让学院在未来的五年里,获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1 / 1。

学院十三五建设发展规划

学院十三五建设发展规划

学院十三五建设发展规划一、背景介绍学院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阵地。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学院需要制定一份合理的十三五建设发展规划,以推动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1.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师培训,引进优秀师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拓宽学科门类:根据社会需求,增设新的学科门类,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

3.加强科研实力:建设科研平台,增强科研团队能力,提升科研成果质量。

4.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拓展国际交流渠道,提升学院国际影响力。

5.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学院硬件设施建设投资,提升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6.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7.加强社会服务功能: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提供社会服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三、具体举措1.完善师资队伍:通过提高教师薪酬待遇、严格选拔机制、广泛招聘等方式吸引优秀师资加入学院,提高教学水平。

2.新学科建设: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兴趣,增设热门学科专业,拓宽学科门类。

3.科研平台建设:增加投入,建设实验室、科研中心等科研平台,提高学院的科研实力。

4.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国际交流合作机构,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交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5.校园建设:加大对校园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6.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提供相关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保障措施1.加大政府支持:通过争取更多的政府投入,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保障学院的发展需要。

2.提高经费利用效率: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优先支持教学与科研工作。

3.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健全的师资培训体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4.加强内外交流合作: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学院的发展。

5.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学院的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提高内部管理效能。

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嘿,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的大事儿。

这个规划可是关乎学院未来五年发展的蓝图,咱们可得好好策划一番。

下面我就用意识流的方式,给大家展示一下这个方案的细节。

一、指导思想咱们得先明确指导思想,这可是规划编制的灵魂。

咱们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学院实际,推动学院事业发展。

二、编制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编制规划要客观反映学院现状,不夸大也不贬低。

2.目标导向原则:明确学院发展目标,确保规划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创新发展原则:积极创新,推动学院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4.整体协调原则:规划编制要统筹兼顾,确保各项工作协同推进。

三、编制内容1.学院发展现状分析:从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科研水平、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学院现状进行全面分析。

2.发展目标:明确学院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包括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水平等方面。

3.发展重点:确定学院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投入,推动学院快速发展。

4.保障措施:制定一系列保障措施,确保规划的实施。

四、编制步骤1.调研阶段:组织调研组,深入学院各部门,了解发展现状,收集意见和建议。

2.编制阶段:根据调研结果,组织编制规划文本。

3.征求意见阶段:将规划文本征求相关部门和广大师生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4.审批阶段:将规划文本提交学院领导审批。

5.发布实施阶段:规划文本一经审批通过,立即发布实施。

五、组织实施1.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

2.设立规划编制办公室,负责具体事务的协调和处理。

3.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规划编制工作顺利进行。

六、时间安排1.2021年1月-2021年3月:开展调研,收集资料。

2.2021年4月-2021年6月:完成规划文本初稿。

3.2021年7月-2021年9月:征求相关部门和广大师生的意见,修改完善规划文本。

高校十三五规划方案

高校十三五规划方案

高校十三五规划方案一、总体目标二、发展方向1.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同时,加快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加强科学研究:着力打造一流的科研创新平台,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鼓励教师开展前沿科学研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和影响力。

3.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加强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提高高校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同时,加强留学生教育管理,提高留学生的教育质量和满意度。

4.加强社会服务:加大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社会的支持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同时,加强高等教育与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的融合,提高中小学教师和职业教育人员的培训水平。

三、主要任务1.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根据国家发展需求和地方发展需求,合理布局高等教育资源,优化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加强学科间的协同与融合,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2.推进教育内涵发展:加强思政课建设,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加强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加强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和身体健康。

3.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和待遇水平。

4.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加强科研管理,提高科研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5.加强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社会的支持:加强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合作,开展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合作研究。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日本地震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构建

日本地震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构建

日本地震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构建吴丽慧;包萨日娜【摘要】在阐明应急管理和应急管理体系概念的基础上,从地震相关立法历史沿革、组织机构建设、灾害预警系统开发、防灾教育与防灾训练、地震应急管理相关研究热点等五个方面对日本地震灾害应急管理体系进行了概括性分析.结合中国当前的实际地震应急管理情况,借鉴日本地震应急管理的先进经验,分别从上述五个方面提出推进中国地震应急管理的策略与措施.以期为中国应急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完善防震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力争把地震灾害损失降到最小.【期刊名称】《防灾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9)004【总页数】10页(P54-63)【关键词】地震灾害;应急管理;防灾减灾【作者】吴丽慧;包萨日娜【作者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武汉430205;京都大学学际融合教育研究中心,日本京都60685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950 引言日本是由北海道、本州岛、四国、九州岛四大岛及7200多个小岛组成的岛国。

日本列岛处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汇处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发生。

长期以来,破坏性地震灾害给日本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1891年岐阜县的美浓和尾张发生8.0级地震,史称农尾地震。

该地震造成7273人死亡[1],同时房屋坍塌夷平达 14 万多间[2]。

1896年宫本县发生8.2级明治三陆地震,造成21959人死亡[1]。

1923年日本关东地区发生7.9级关东大地震,造成巨大损失,地震中死亡和失踪人数达15万人[1],200多万人无家可归,财产损失达65亿日元[3]。

1948年3769人死于福井地震(震级7.1 级)[1],同时36000 多间房屋被毁[3]。

1995年兵库县南部发生阪神大地震(7.3级),造成6434 人死亡[1]和 1000 亿美元的经济损失[4]。

2004年新泻中越地震(6.8级)造成68人死亡,4805人受伤,3175栋房屋全毁[5]。

防灾科技学院应急避难场所设计与规划

防灾科技学院应急避难场所设计与规划


没有指示牌,无形中制造了慌乱和无序
⑤一些消火栓、防火帘等安全设施无法起
这些问题影响到了人员应急疏散的质量,包括:人员最佳的疏散路线(最短路问题), 每个隔间具体人员疏散量(最大流问题),人流速度、密度等,这在后文关于制定合理的应 急疏散方案有进一步介绍。
标记; (2)校园内建筑群(师生公寓楼等)记为单一建筑,校园内建筑“点化”,即所有建筑
全部以“点”标记; (3)校园内建筑附带的花园、停车场等,将其与建筑看作整体研究; (4)将 M 楼东边的停车场视为空地(灾害发生后经过简单整理,可以迅速“升级”为
空地),M 楼西边的未利用的地域同样视为空地(该地域平整,无大型障碍物,化为空地的 范畴)。
A 小路 S(i)
小路
B
O
C
小路
P1 D
E
小F路
G
小路
小路
N
I
H P2
小路
J K
P3 L
小路
M
P4
S(i):各建筑到达 主干道路的时间 i:表示A,B,C---
防灾科技学院南校区简易图示
接下来,我们讨论的问题是临时居住区能够提供的服务人数是多少呢。 我小组将防灾科技学院的各建筑占地面积作出统计(面积数值“向下取整取零”,例如: 283.7 我们记为 280,1879.2 我们记为 1870)。统计数据如下表:
Y(65) 0 Y(67) Y(68)
P7 Y(35) Y(36) Y(37) Y(38)
Y(75) Y(76) 0 Y(78)
P8 Y(45) Y(46) Y(47) Y(48)
Y(85) Y(86) Y(87) 0
之前我们已经将分区的人数记为,H1,-- ,H4。那么应急避难中需要转移的人数公式

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气象科技管理信息系统

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气象科技管理信息系统

国科办社〔2017〕39号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有关单位:按照《“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国家综合防灾减—1—灾规划(2016—2020年)》等的总体部署,为明确“十三五”期间综合防灾减灾科技创新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重点技术发展方向、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特制定《“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科技部办公厅2017年5月16日(此件主动公开)—2—“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关键时期。

为贯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完善国家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国家重大自然灾害防范的科学决策水平和应急能力,推动防灾减灾领域产业化发展与技术扩散,制定《“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

“十三五”期间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自然灾害形势,对我国经济社会安全可持续发展构成较大威胁。

国家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实施以来,关键技术研发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成功应用于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的应对。

与不断创新发展的国际先进技术相比,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总体上仍是“跟跑”状态,与“十三五”期间国家发展目标与重大战略实施对防灾减灾科技的需求相比,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亟待通过创新发展机制、创新资源配置和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支持,全面推动防—3—灾减灾领域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需求。

(一)国际科技发展形势近年来国际社会十分重视重大自然灾害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影响,高度重视科技在防灾减灾中的关键作用,防灾减灾科技迅猛发展。

高校科研十三五规划

高校科研十三五规划

高校科研十三五规划
为了推动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的发展,中国教育部制定并发布
了“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十三五规划”。

“高校科研十三五规划”是
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旨在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服务国家经
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

该规划明确了高校科研的总体目标为:以高水平学科竞争和国
家需求为导向,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在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增强高校科研综合实力和学术核心竞争力。

在具体实施方面,规划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加大
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力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完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二是推进学术团队、学科领域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和储备;三
是加强高校科研开放合作机制建设,鼓励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四是引导高校教师加强科研能力和科研道德建设;五是加强知识产
权保护和成果转化,促进科技成果向实际经济和社会效益转化。

此外,高校科研也必须与国家需求和人民利益相结合,积极服
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

规划强调,高校科研的重点
将放在关键领域和前沿领域,为国家的重大需求和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总之,“高校科研十三五规划”是我国高校科研工作的总体指导性文件,在推动高校科研事业快速发展、促进学科交叉和创新、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效益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防震减灾体系“十三五”建设规划实施方案

防震减灾体系“十三五”建设规划实施方案

防震减灾体系“十三五”建设规划实施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桌面上,我开始构思这个方案。

地震,这个自然灾害,总是让人心生敬畏。

如何让我们的防震减灾体系更加完善,让人们在灾害面前更有信心,成了我思考的重点。

一、目标设定1.提高地震预警能力,确保地震预警信息在地震发生后的5分钟内传递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

2.提升地震应急预案的实战性,确保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地震发生后的2小时内启动应急预案。

3.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确保地震发生后24小时内,受灾地区得到有效救援。

4.提高地震科普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地震,增强防震减灾意识。

二、具体措施1.完善地震预警系统我们要在“十三五”期间,加大对地震预警系统的投入,提高预警系统的覆盖范围和精确度。

具体措施如下:加大地震观测台建设力度,提高地震观测数据质量。

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提高地震预警信息的传递速度。

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研究,提高预警系统的准确性。

2.提升地震应急预案实战性应急预案是地震发生后的行动指南,我们要确保应急预案的实战性。

具体措施如下:开展地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应对能力。

定期评估应急预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加强应急预案的宣传和培训,让更多的人了解应急预案。

3.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地震发生后,应急救援是关键。

我们要在“十三五”期间,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具体措施如下: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救援体系,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

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救援人员的专业素质。

建立地震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制度,确保地震发生后能够迅速调度物资。

4.提高地震科普宣传力度地震科普宣传是提高民众防震减灾意识的关键。

我们要在“十三五”期间,加大地震科普宣传力度。

具体措施如下: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普及地震科普知识。

开展地震科普讲座和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地震。

加强地震科普教材的编写和推广,让地震科普知识走进校园。

三、保障措施1.政策保障我们要在政策层面,加大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支持力度。

培养新时代防灾减灾高素质人才

培养新时代防灾减灾高素质人才

培养新时代防灾减灾高素质人才■ 本刊记者 张军红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70%以上城市、50%以上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灾害高风险区,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3000亿元以上。

与此同时,各类极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也暴露出我国在防汛防洪和救灾应急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专业应急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较多短板弱项,亟待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基层防灾避险能力。

本期受访嘉宾为防灾科技学院科研处处长姜纪沂、防灾科技学院教务处处长周振海、防灾科技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院长唐彦东。

专业起步晚,人才缺口大《经济》: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才结构和需求是怎样的?还有哪些缺口?姜纪沂: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我国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专业人才队伍蓬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狠抓落实,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特别是党中央深化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组建应急管理部,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自然灾害管理体制基本建立,灾害风险综合会商研判、防范救援救灾一体化、救援队伍提前预置、扁平化指挥协调等机制进一步健全,专业应急队伍、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得到强化,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将会有一定的强化,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防灾减灾救灾人才是监测地球脉动的“守夜人”、穿行灾害现场的“逆行者”。

作为“守夜人”要恪尽职守,用匠心守护生命;作为“逆行者”要本领高强,用忠诚书写担当。

因此,防灾减灾救灾人才不仅要求默默无闻、扎实做好各项灾前准备,还要求面对急难险重从容应对,彰显中流砥柱的职业素养。

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才培养,是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也是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必然要求。

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缺口依然很大,亟须提质增量,亟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

2015年秋季工作会材料汇编

2015年秋季工作会材料汇编

2015年秋季工作会材料汇编防灾科技学院2015年10月目录2015年秋季工作会议日程安排 (1)2015年秋季工作会议处级干部讨论分组安排 (3)防灾科技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4)防灾科技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 (25)防灾科技学院章程 (39)防灾科技学院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工作实施方案 (59)防灾科技学院教师绩效考核暂行办法(试行) (83)2015年秋季工作会议日程安排时间地点内容主持人29 日下午14:00-17:30明德楼会议区132会议室(唐山厅)1.院长薄景山讲话2.学院领导刘春平、迟宝明、兰从欣、石峰、李军作专项工作报告;梁瑞莲作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每人30分钟左右)院长薄景山30日上午08:00-12:00第一组:130会议室(邢台厅)第二组:134会议室(海城厅)第三组:234会议室(澜沧—耿马厅)分组讨论专项改革和依法治校政策措施,每人发言15分钟左右,并在讨论前提交书面发言稿。

各组召集人下午14:00-16:3031日上午08:30-09:20明德楼会议区132会议室(唐山厅)各小组汇报本组研讨情况党委书记齐福荣上午09:30-11:30院长薄景山作《践行“三严三实”,推动学院发展》主题报告党委书记齐福荣作总结讲话2015年秋季工作会议处级干部讨论分组安排第一组参加领导:刘春平迟宝明召集人:姜纪沂蔡晓光成员:沈军郭迅丰继林刘翠侠郭子辉王建富胡顺田宋淑珍贾作璋孟晓春周文波谷洪彪郭晓云蔡建羡高方平唐彦东侯英韩红梅赵宜宾冯海成工作人员:谢力刘利民研讨地点:130会议室(邢台厅)第二组参加领导:兰从欣李军召集人:侯逾昆王维新成员: 张伟达勇刘文堂贾甚杰王爱玲谢长旺刘晓岚徐万成边修蕊于会珍王春红刘佳琦田力韩炳东房卉焦贺言张振工作人员:王爱敏赵会朋研讨地点:134会议室(海城厅)第三组参加领导:石峰梁瑞莲召集人:张帆王健成员:卢滔任鲁川蒋锋李巨文李君王秀和周振海尹景玉高亦飞李清华胡道华康建刘喆陈灏杰邹岭工作人员:李伟腾陈晓一研讨地点:234会议室(澜沧—耿马厅)防灾科技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按照学校“三步走”发展战略部署,“十三五”时期(2015-2020年)是学校启动和实施第二步发展战略的重要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防灾科技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十三五”时期是我校实现“二次创业,分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第二步“全面建成特色鲜明、国内知名、高质量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开局期,是进一步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机遇期。

为明确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增强发展的科学性、前瞻性与战略性,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国家防震减灾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一)取得的主要成绩“十二五”期间,学校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办学环境明显改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人才培养开创新局面。

学校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有力促进了教学水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学校进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获得“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完成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两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固体地球物理学”、“地质工程”分别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发展学科;8个教学团队获批省部(局)级教学团队;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奖500余项,其中全国性奖励117项。

本科生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分别达到97.4%和93.5%,一次就业率和考研率分别达到85.2%和21.5%,在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2013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科研和社会服务取得新进展。

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5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系统收录论文200篇。

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500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13项,年均科研(技术服务)经费达到1133.2万元。

2013年芦山地震、2015年鲁甸地震发生后,学校先后派出4支队伍共计27人次,奔赴地震现场参加灾后应急救援、房屋鉴定、灾害损失评估和科学考察工作。

行业培训工作稳步开展,年均培训500人次,2015年获批国家级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师资队伍数量大幅增加,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进一步改善。

完成建设面积3万平米,维修改造面积3万平米,教学用房紧张状况得到缓解。

建设实验室(中心)35个,各类实验单元91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86个,生均仪器设备值达到2.4万元,实践教学条件明显改善。

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省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

图书及信息资源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有力保障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校在“十二五”期间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现有办学能力和办学条件与防灾减灾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差距依然明显。

主要表现在: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需要提高。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滞后,产学合作、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综合实习基地数量不足,实践教学效益需要进一步提高,专业、课程的内涵建设不足,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需要进一步改革。

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科技创新服务行业和社会的意识不够、能力不足、贡献率偏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少、高水平学术成果的体量小;科技成果孵化、转化的激励机制和政策保障措施不完善。

师资队伍水平落后于事业发展。

人才引进力度不大,效果不显著,高水平人才严重匮乏,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整体偏低,人才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化。

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学校筹措资源的渠道单一,办学经费存在结构性短缺。

生均占地面积、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宿舍面积仍未达到办学基本条件指标要求,青年教师周转住房紧张,学术交流和行业培训场地、设施不足,基础信息数据库系统和信息化保障体系建设滞后。

(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等系列改革举措,为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和活力,引导和支持高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突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了良好环境。

为我校与地震系统协同建设“行业特色一流学科”,汇聚具有国际水准的学术领军人物、产出更多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提升服务国家防灾减灾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国家积极引领、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模式,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和措施。

国家将进一步完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为我校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学生实践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提供了可行路径和条件保障。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增多和人口密度不断加大,灾害风险不断提高,防灾减灾任务更加繁重,《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明确提出了事业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我校作为防震减灾基础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在培养高水平应用人才和提高一线人才队伍能力素质等方面肩负重任,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地理位置是影响高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我院地处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区域,主动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抢抓区位优势,充分利用京津冀人才资源、行业和社会办学资源,提升办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增强核心竞争能力是学校面临的全新课题。

同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的背景下,高校之间人才、生源、经费、资源等各方面的竞争日益加剧。

面对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保持清醒头脑,主动适应环境变化,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著的精神,加快推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二、指导思想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全面建成特色鲜明、国内知名、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布局,加快创建高水平防灾特色大学的步伐。

以综合改革为动力,合理定位、特色发展;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学科建设为支撑,引领内涵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加强和改进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使学校的办学实力、办学水平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发展目标(一)战略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学校校园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文化厚重;成为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并举,创新人才辈出,在国内防灾减灾领域有较高知名度、国际有一定影响力的防灾特色大学;建成中国防震减灾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科技创新中心、文化辐射中心、信息交流中心。

(二)“十三五”目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人才培养更加适应防震减灾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

确保2018年前后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增设10个左右本科专业,在校生规模达到10000人左右,年均培训1000人次以上。

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和示范实验中心等方面取得突破。

防震减灾学科建设水平快速提升。

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优势学科在国内的地位得到明显提高,其他学科得到较快发展,在防震减灾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较大提升。

力争在防震减灾领域的一批学科达到硕士和博士点建设水平,争取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地震安全工程)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行业特色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科研核心竞争力快速提高,服务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得到实质性提升,努力产出一批具有防灾特色和国内影响的原创性科研成果。

年均发表权威收录论文合计达到200篇,年均科研经费达到3000万元。

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3-4项,其中至少1项为二等以上。

师资队伍力量显著增强。

加快建设一支与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专任教师规模达到550人左右,高级职称人数达到28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达到100人,新增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领军人物及学科带头人20人以上。

专任教师中具有出国研修(留学)经历的教师比例超过10%,具有国内访学或企业实践经历的比例超过20%,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超过30%。

基础办学条件更加完善。

校园基础设施与学习、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生均宿舍面积等指标达到国家标准。

实践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实践教学效益大幅度提高,建成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加快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建成便捷、高效的教学信息交流和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和谐校园基础更加牢固。

统筹事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关系,倾情倾力关注民生,教职工待遇得到有力保障和提高,工作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校园更加和谐稳定,教职工更加敬业爱校、健康幸福。

四、主要任务“十三五”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提升“三个能力”,推进“三大建设”,实施“三项举措”。

(一)提升三个能力提升学生专业、实践和自主学习能力。

建立大类和全校选课平台,增加学生自主选学机会和自主学习时间。

鼓励学生通过学科竞赛成绩、创新创业成果等置换课堂学分。

构建教师引导帮扶、学生自主学习的制度环境,深化产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改革,提升以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能力。

提升教师教学、科研和自我发展能力。

落实青年教师培养、教学科研奖励和公派出国学习等制度,鼓励和要求教师参与科研、技术服务等项目,在科研和教学团队中团结互助、共同提高,在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工作中提升能力、提高水平,实现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整体提高。

提升学校服务行业、社会的能力。

深入开展面向地震行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张衡地学班、鲁班工程班等试点改革,为行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建设好国家级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扎实推进行业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在防震减灾科学研究、监测预报、震害预防、应急救援和科普教育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二)推进三大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动力,努力完善学校内(外)部治理结构,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理事会、校友会、教育发展基金会等重要组织形式,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在学术领域的重要作用,努力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

稳步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改革,以实现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优化、提高管理效能和工作绩效为目标,构建学校为主导、系部为主体的校、系二级教学管理模式,激活系部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建立一套推动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高效化的体制机制,促进“责、权、利”、“人、财、物”的协调统一。

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分类分级业绩考核为重点、以绩效目标为核心的评价机制和收入分配制度,完善体现岗位性质和绩效的考评办法,形成科学高效的激励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