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性遗传与连锁互换定律汇总
第5章_伴性遗传与连锁遗传分析
![第5章_伴性遗传与连锁遗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9ccf8f9af45b307e9719778.png)
正常情况下, X染色体上雄性激素受体基因Tfm基因可生成雄性激素受 体,使雄性激素发挥正常作用, Y染色体上无该等位基因;Tfm 突变为 tfm时,对于XY个体即使有雄性激素产生,但也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从而 导致输精管、附睾等直接依赖雄激素分化的器官不能分化,因而向女性 方向发育,形成“睾丸女性化”的性别畸形 。
SRY 基因
➢Y 染色体上的SRY所编码的基因产物称为睾丸决定因 子( Testis-determining factor,TDF),使性腺发 育成为睾丸而不是卵巢。 ➢如果SRY 基因缺失或失去功能,则XY 个体会表现为 女性;如果SRY基因易位到另一个染色体上,则XX个体 会发育成男性。 ➢TDF为一种转录因子,含有一个称为HMG框( highmobility group box)的DNA结合域。
性指数
性别表型
1:3=0.33
超♂
1:3=0.33
超♂
1:2=0.5 (不育 ) ♂
2:4=0.5 (不育 ) ♂
1:2=0.5
♂
2:3=0.67
两性个体
2:3=0.67
两性个体
3:4=0.75
两性个体
2:2=1
♀
3:3=1
♀
2:2=1
♀
4:4=1
♀
3:2=1.5
超♀
4:3=1.33
超♀
表明常染色体 带♂性化基因 系统,Y只是 保证正常♂个 体的可育性。
性指数(sex index)=X染色体5 X/A=1 0.5< X/A<1 X/A< 0.5 X/A>1
(X/2A、2X/4A等) (2X/2A、3X/3A等) (2X/3A、3X/4A等) (X/3A等) (3X/2A等)
家畜遗传育种:2_4连锁交换规律
![家畜遗传育种:2_4连锁交换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e92fca5319e8b8f67d1cb967.png)
亲代 女性正常 XBXB
配子
XB
子代
XBXb
女性携带者
1
男性色盲
×
XbY
Xb
Y
XBY
男性正常
:
1
男性 的色盲 基因只 能传给 女儿, 不能传 给儿子
伴性遗传
女性携带者与正常男性结婚后的遗传现象
亲代 女性携带者 XBXb
配子 XB
Xb
男性正常
×
XBY
XB
Y
男孩 的色盲 基因只 能来自 于母亲
子代 XBXB
是___1_/_2___。
再见
交换值与遗传距离、连锁强度的关系
交换值 大 小
遗传距离 大
小
连锁强度 小
大
返回
二、性别决定与性连锁
性染色体类型与性别决定 性别的分化 伴性遗传 从性遗传与限性遗传
性 • XY型: 雌:XX; 雄:XY
染
雄性有两个异型性染色体
色 体 类
人类,哺乳动物(牛、猪、羊) • ZW型:雌:ZW; 雄: ZZ
互 换 的 细 胞 学 基 础
➢重组型配子的比例
1、双杂合体F1所产生的四种配子的比例并不相等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性母细胞都发生两对基因间的 交换。
两种亲本型配子数是相等,>50% 两种重组型配子数相等,<50% 2、重组型配子比例是发生交与遗传距离
从性遗传的实质: 由于性别的差异,雌雄个体分泌的雌、雄性
激素水平不同,性状发育受性激素的影响在两性 间表现出差异。
绵羊角的从性遗传 • 人的秃头性状也表现属从性遗传现象
限性性状的遗传
❖ 限性性状:指只在某一种性别表现的性状, 控制此类性状的基因多数位于常染色体上, 也有少部分位于性染色体上。限性性状有单 基因控制的单位性状,如单睾、隐睾;也有 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如泌乳量、产仔数、 产蛋性状等。
生物奥赛遗传专题一:连锁互换定律,DOC
![生物奥赛遗传专题一:连锁互换定律,DOC](https://img.taocdn.com/s3/m/b055d4caf705cc17552709bc.png)
生物奥赛遗传专题一:连锁互换定律第一节?连锁与交换*连锁遗传:同一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以及它们所控制的性状结合在一起传递的现象。
一、连锁与交换的遗传现象(一)连锁遗传现象的发现—-香豌豆连锁现象是1906年英国学者贝特森(Bateson)和潘耐特(Pannett)研究香豌豆两对性状遗传时,首先发现的。
(L)1、F12、F23紫圆和红长)1、F12、F23紫长和红圆)?交组合2相引相F2相引相:紫花:红花=(4831+390):(1338+393)=5221:1731=3:1????????长花粉:圆花粉=(4831+393):(1338+390)=5224:1728=3:1相斥相:紫花:红花=(226+95):(97+1)=321:98=3:1??????长花粉:圆花粉=(226+97):(95+1)=323:96=3:1(二)摩尔根等的果蝇遗传试验1910年摩尔根和他的学生布里吉斯(Bridges,C.B)研究了果蝇两对基因的遗传,发现了连锁和互换,建立了遗传学的第三个基本定律——连锁法则。
具有连锁遗传关系的一些基因,是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一种生物的性状是成千上万的,然而每一种生物所具有的染色体却是十分有限的,少则一对两对,多也不过几十对几百对。
因此,一条染色体上必然载有许多基因。
摩尔根发现果蝇的红眼和紫眼(purple)、长翅和残翅(vestigial)两对性状都是非伴性遗传,各自的遗传都符合孟德尔法则。
1、相引组杂交与测交:他们将红眼长翅的果蝇和紫眼残翅的果蝇进行杂交,F1代为红眼长翅,然后将F1和双隐性的亲本进行测交,所得到的测交后代按孟德尔法则应有四种表型,分离比为1:1:1:1,但实际得到的结果亲组合多于理论数,重组合少于理论数。
2、相斥组杂交与测交:3Pr、Vg携带Pr+配子1:1:1:1(1(cis(2)11922年英国的霍尔丹提出:凡是较少发生交换的个体必定是异配性别个体,此称为霍尔丹定律。
连锁与互换规律
![连锁与互换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02178887aeaad1f347933f2b.png)
第五章连锁与互换规律1910年摩尔根将果蝇白眼基因定位于X上后,又发现一些伴性遗传基因,证明X上确有许多基因(人有23对染色体和十万个基因)。
提出问题:(1)同一染色体上众多基因如何排列(2)遗传传递有何规律经研究得到结论:(1)基因论(2)连锁交换规律第一节基因的连锁与交换一、连锁遗传现象(一)连锁遗传现象发现1906年英国学者贝特森(Bateson)和潘耐特(Pannett)研究香豌豆两对性状遗传时,首先发现的。
分离比不符花颜色紫色P对红色p显性,花粉粒形状长形L对圆形l显性。
F2合9:3:3:1,亲组合类型较多,重组合类型偏少。
原为同一亲本的两个性状,在F中常常有联系在一起的倾向,这说明来自同2一亲本的基因,有较多的在一起传递的可能。
但贝特森和潘耐特未能提出科学的产生配子数找原因,4种配子数目不等,亲组合类型多,解释。
摩尔根认为应从F1重组类型少。
(二)摩尔根的实验果蝇翅的长短,复眼的颜色长翅Vg,残翅vg,红色复眼Pr,紫色复眼pr解释相引组杂交红眼雄果蝇产生两种数目相同的配子,测交后代1:1,红眼雌果蝇产生四种配子,但亲组型配子Vg Pr和vg pr多,而重组型配子Vg pr和vgPr少。
同理可解释相斥组杂交结果。
果蝇翅的长短和眼的颜色是两对相对性状,这两对相对性状在杂交后代中具有某种程度的相关性或相连性,把这种现象叫连锁。
把这两对相对性状叫连锁性状。
控制连锁性状的基因叫连锁基因,连锁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连锁基因之间能够发生交换的连锁叫不完全连锁(雌果蝇),不能发生交换的连锁叫完全连锁(雄果蝇、雌家蚕)。
目前人们经过研究发现仅有两种动物雄果蝇和雌蚕属于完全连锁,不发生交换。
相引组:两个显性在一起,两个隐性在一起配成的杂交组合。
相斥组:一个显性一个隐性和一个隐性一个显性在一起配成的杂交组合。
(三)连锁的细胞学基础同一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随染色体一起遗传——完全连锁,又能按一定比例发生交换而重组——不完全连锁。
伴性遗传计算口诀
![伴性遗传计算口诀](https://img.taocdn.com/s3/m/014e7c4c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95.png)
伴性遗传计算口诀1.伴性遗传的基本原理:-伴性遗传指的是遗传物质(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以染色体的性别决定基因的表达。
-在人类中,伴性遗传通常指的是X染色体上的基因。
2.伴性遗传方案:-伴性遗传通常有两种方案,一种是X连锁遗传,另一种是Y连锁遗传。
-X连锁遗传是指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连锁区域上,受性别的影响。
-Y连锁遗传是指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仅在男性的染色体上出现。
3.伴性遗传的特点:-伴性遗传通常表现为一种或多种特定性别的个体携带的表型。
-伴性遗传通常在性别之间的传递不平等。
-伴性遗传通常在正常人群中女性携带率高于男性。
4.伴性遗传的传代规律:-X连锁遗传通常遵循杂合子表达规则,即男性表型为显性(X^AX^a),女性表型为隐性(X^AX^A、X^AX^a、X^aX^a)。
-Y连锁遗传通常遵循纯合子表达规则,即男性表型为纯合子(Y^AY^A),女性没有该基因。
5.伴性遗传计算的步骤:-首先,确定家系中每一代个体的性别和表型。
-然后,推测个体的基因型。
-最后,通过分析家系中的个体基因型,并结合统计学和概率学的知识,推断遗传方式。
6.伴性遗传计算的常见问题:-伴性遗传计算的常见问题包括预测个体的表型、基因型和遗传方式。
-在计算时,通常需要考虑到家族中的其他成员的基因型和表型。
-伴性遗传计算中,常用的方法包括连锁分析、受累表和连锁映射。
7.伴性遗传计算的注意事项:-在进行伴性遗传计算时,需要确保相关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推测个体基因型时,需要综合考虑家系中的其他成员的基因型和表型。
-在确定遗传方式时,需要通过统计学和概率学的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
伴性遗传计算口诀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伴性遗传学知识,从而解决相关问题。
通过掌握这些口诀,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推测个体的基因型和基因座的遗传方式。
同时,伴性遗传计算也需要结合统计学和概率学的知识,进行准确的计算和推断。
因此,我们在进行伴性遗传计算时,应当注意相关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综合考虑家系中的其他成员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推理。
伴性遗传与连锁互换.
![伴性遗传与连锁互换.](https://img.taocdn.com/s3/m/a37a30e7c8d376eeaeaa316f.png)
A.h基因特定序列中BclI酶切位点的消失是碱基序列改变的结果 B.Ⅱ-1的基因诊断中只出现142bp片段,其致病基因来自母亲 C.Ⅱ-2的基因诊断中出现142bp,99bp和43bp三个片段,其基因型为 XHXh D.Ⅱ-3的丈夫表现型正常,其儿子的基因诊断中出现142bp片段的概率 为1/2
一、伴性遗传
• 例:性染色体 A、存在于所有雌雄异体生物的体细胞中 B、存在于所有进行有性生殖生物的体细胞中 C、在同种生物不同性别体内的组成是不同的 D、在不同种生物的相同性别中组成是相似的
• 例:一个患有Klinefelter’s综合征的个体与正常女性结婚 时是可育的。预测他们的儿子中,患有Klinefelter’s综合 征的比例是 A、0 B、1/3 C、1/2 D、2/3 E、100%
一、伴性遗传
2.伴性遗传 (1)定义:控制某些性状或疾病的基因只位于性染 色体上,这些基因可随性染色体而向后代传递,使 相应性状或疾病的遗传与性别相关。
(2)类型 ①X连锁显性遗传 控制某性状的基因为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如抗维生素D佝 偻症。 特点:女患>男患;世代相传;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 ②X连锁隐性遗传 位于X染色体上控制某性状的基因是隐性基因,如红绿色盲, 血友病等。 特点:男患>女患;隔代遗传;女病父必病,母病子必病。
一、伴性遗传
2.伴性遗传
(2)类型 ③Y连锁遗传 控制某一性状或某一疾病的基因位于 Y染色体上,随Y染色体而遗传。 特点:父传子,子传孙。 ④从性遗传 受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但同一基因型个体在不同性别中 表现型不同,如人的秃顶性状遗传。 ⑤限性遗传 某种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只在一种性别中表达,例:一位色觉正常的女性(其双亲都是都无色盲基因)与 一位色盲男性结婚,他们的儿子和女儿患色盲的几率分别 是 • A、0、0 B、50%、50%、 • C、25%、75% D、50%、100%
[理学]05第五章 连锁和交换定律
![[理学]05第五章 连锁和交换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698f094d48d7c1c709a14513.png)
并发系数为1,表示无干涉 并发系数为0,表示全干涉 并发系数大于1,表示负干涉 3 二者间关系
干涉=1-并发系数 即I=1-C
52
六、 连锁遗传图--玉米的连锁遗传图
53
六、 自由组合与连锁互换的区别
1 测交后代中 2 自交后代 3 重组率
54
第四节 人类染色体作图
1家系分析法---外祖父法 2 细胞杂交法 3 原位杂交法 4 基因剂量效应法
(3)不完全连锁的特点 ①两对基因的杂合体在形成配子时,不仅有亲
型配子,也有少量重组型配子 ② 两种亲型配子相等,两种重组型配子也相等。 ③测交后代中四种表现型中亲本类型较多且相
等,而重组型较少并相等。无固定比例。
10
三、连锁互换的本质
11
12
13
四、连锁交换发生的机理
1 交叉学说 1909年F.A.Jamssens认为,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每一
减少交换率52并发系数为1表示无干涉并发系数为0表示全干涉并发系数大于1表示负干涉二者间关系干涉1并发系数即i1c53连锁遗传图玉米的连锁遗传图54重组率55第四节人类染色体作图1家系分析法外祖父法基因剂量效应法56家系分析法57细胞杂交法5859重点
第五章 连锁互换定律
第一节 连锁互换现象及交换机制 第二节第三节 交换率及其测定 第三节 基因定位和连锁遗传图
4 两基因间距离愈远,愈易交换。
50
五、 干扰和并发率
1 干扰(干涉interference):若基因之间的交 换互不影响,理论双交换值应为中央的基因分 别与两端的基因之间的交换率的乘积,但基因 发生交换的时候,一个部位的交换会影响另一 个部位的交换,这种现象称为干涉。
2 干涉的大小用并发系数(C)表示 负干涉:增加交换率 正干涉:减少交换率
连锁交换定律—性别决定与性连锁(普通遗传学课件)
![连锁交换定律—性别决定与性连锁(普通遗传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076ea2d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2c.png)
一、伴性遗传的含义
二、伴性遗传的特点
三、伴性遗传的实例
三、伴性遗传的实例
(一)果蝇的伴性遗传
三、伴性遗传的实例
(一)果蝇的伴性遗传
三、伴性遗传的实例
(二)人类的伴性遗传 人类血友病遗传和色盲遗传也是伴性遗传,与果蝇白
眼的遗传类似,都是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所致。
三、伴性遗传的实例
(二)人类的伴性遗传
二、从性遗传
(二)实例 基因型为HH的公羊、母羊均有角; 基因型为hh的公羊、母羊均无角。 基因型为HH的有角母羊与基因型为hh的无角公羊交
配,F1基因型为Hh,公羊有角,母羊无角。
位于XY型中雄性个体所特有的Y染色体(或ZW型中 雌性个体所特有的W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也只局 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
一、限性遗传
(三)实例 如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奶牛的泌乳量只表现于母
牛,但决定这一性状的基因公牛中也有,因此可以通过对 公牛的选择来提高其子代母牛的泌乳量。而睾丸女性化的 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但只在男性中表现。
《遗传学》
限性遗传与从性遗传
主要内容
一 限性遗传 二 从性遗传
一、限性遗传
(一)含义 限性遗传,是指那些只局限于某一性别表现的性状的
遗传。决定限性遗传的基因可能位于常染体上,也可能位 于性染色体上。
一、限性遗传
(二)遗传特点 位于常染色体上或X(或Z)性染色体上的这些基因,
雌雄性个体都具有,但由于性别、年龄等的影响,其控制 的性状仅在一种性别的个体上表现。
一、限性遗传
(三)实例 人类的毛耳(耳廓多毛症)基因在Y染色体上,毛耳
性状只能由父亲传给儿子,只限于男性表现。
二、从性遗传
连锁互换定律整理
![连锁互换定律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864a1070912a2161479293c.png)
连锁与互换定律1、连锁遗传:原来在亲本中组合在一起的两个性状在F2中有连在一起遗传的倾向,称连锁遗传。
连锁相包括互引相(AB、ab)、互斥相(Ab、aB)。
2、亲本型:与两亲本相同的性状表现型称为亲本型;不同的称为重组型。
3、完全连锁遗传:仅有亲本型,缺少重组型,eg:仅见于雄果蝇、雌家蚕。
4、不完全连锁遗传:在连锁遗传的同时发生性状的交换和重组;绝大多数生物为不完全连锁遗传。
5、利用测交法验证连锁遗传现象:特点:连锁遗传的表现为: 两个亲本型配子数是相等,> 50%; 两个重组型配子数相等,< 50%。
亲组合类型多, 重组合类型出现少6、交换值(Cv):指不完全连锁的两基因间发生交换的频率(百分率,平均次数) 。
重组值(Rf):不完全连锁的双杂合体产生的重组型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比率(百分率)。
通常又把交换值称为重组值。
但严格说,交换值不能等同于重组值,因为若两个基因座之间相距较远,其间发生偶数次多重交换时,结果不形成重组型配子,用重组值代表交换值会造成偏低的估计。
7、连锁群:不能进行自由组合的基因群(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群)。
特点:一种生物连锁群的数目与染色体的对数是一致的。
即有n对染色体就有n个连锁群。
8、染色体作图:把染色体的多种基因相互之间的排列顺序确定下来。
连锁遗传的特征1)摩尔根连锁互换是经典遗传学第三定律,是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补充;2)发生在两对或以上基因间,且基因在染色体上线性排列;3)连锁基因发生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4)减数分裂偶线期,同源染色体联会,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是形成重组型的分子基础;5)两对基因座间距离越大,交换概率越大、连锁性越弱;6)完全交换即为自由组合,完全不交换即为完全连锁情形;染色体作图(基因定位)方法包括两点测交法和三点测交法计算基因间相对距离(1)非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排列的直线距离与基因间的互换率大小有关;(2)遗传学上规定,以互换率的1%作为一个遗传单位将基因定位在一条直线上。
伴性遗传与连锁互换定律汇总
![伴性遗传与连锁互换定律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a944b5314431b90d6c85c77b.png)
伴性遗传与基因的连锁与互换定律一、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1.性别决定的概念及类型性别决定(sex determination ):细胞内遗传物质对性别的决定作用,是雌雄配子结合的瞬间就被确定了的。
(1)性染色体决定的性别: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在二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绝大部分同源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是同型的,称为常染色体。
其中也有一对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染色体,这对与性别有明显直接关系的染色体叫性染色体。
一个常染色体组用A 表示。
a.XY 型(最常见的性别决定方式)人 2n=46=44+(XX or XY )=46,(XX or XY )有性生殖时形成的配子的染色体组成:理论上比例为1:1。
所有哺乳动物和双翅目昆虫、两栖类都属于XY 型性别决定:♀产生一种配子,♂产生两种配子。
将产生一种配子的性别叫同配性别,产生两种不同配子的性别叫异配性别。
在性染色体决定类型中,凡是雄性为异配性别,雌性为同配性别的性别决定类型叫XY 型。
特殊类型:XO 型。
蚱蜢、蟋蟀和蝗虫等直翅目昆虫。
该生物没有Y 染色体,只有X 染色体(不是有Y 的生物去掉了Y 染色体)。
在形成配子时,XO 为♂,XX 为♀。
形成配子时,蝗虫 ♀:22+XX 或24,XX ,♂:22+XO 或23,XX ,亦为雌性为同配性别,雄性为异配性别,故属于XY 型。
b.ZW 型:雌性为异配性别,雄性为同配性别。
某些鱼类两栖类、鳞翅目昆虫、鸟类为ZW 型。
鸡雌性为ZW 型,雄性为ZZ 型。
特殊类型为ZO 型。
(2)基因平衡决定的性别基因平衡理论:有些物种个体的雌性决定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而雄性决定基因不位于Y 染色体上,而是位于常染色体中,并且不止一个,因此性别的最终取决于X 染色体的数目和常染色体的倍数之间的平衡。
果蝇 6+XX 6+XY ,有二倍体、三倍体等生物类型性指数(sex index )=X 染色体数/常染色体的倍数(A )X/A=0.5 (如X/2A、2X/4A等)雄性X/A=1 (如2X/2A、3X/3A等)雌性0.5< X/A<1 (如2X/3A、3X/4A等)雌雄间性X/A< 0.5 (如X/3A等)超雄性X/A>1 (如3X/2A等)超雌性Y染色体和果蝇的育性有关,和性别没有关系。
高考生物遗传题高频考点
![高考生物遗传题高频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43715d6b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75.png)
高考生物遗传题高频考点在高考生物中,遗传题一直是重点和难点,让许多考生感到头疼。
但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其中的高频考点,就能在考试中更加得心应手。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高考生物遗传题的高频考点。
一、孟德尔遗传定律孟德尔遗传定律包括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这是遗传题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基因的分离定律指的是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理解分离定律的关键在于掌握杂合子自交和测交的结果及比例。
例如,杂合子(Aa)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为 AA:Aa:aa = 1:2:1,表现型比例为 3:1;杂合子(Aa)与隐性纯合子(aa)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比例均为 1:1。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是指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在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相关问题时,我们常常需要运用“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
比如,对于两对等位基因(AaBb)的自交,先分别考虑每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Aa 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为 1:2:1,Bb 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也为 1:2:1,然后将两对基因的结果相乘,得到 AaBb 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为 9:3:3:1。
二、伴性遗传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
常见的伴性遗传疾病有红绿色盲、血友病等。
在解题时,我们需要记住这些疾病的遗传特点。
比如,红绿色盲是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并且往往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的特点。
对于伴性遗传的题目,我们首先要判断基因是位于 X 染色体上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
可以通过不同性别的表现型差异、正反交实验结果等方法来判断。
第三章 连锁遗传规律
![第三章 连锁遗传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e5c33016c281e53a5802ff9b.png)
得到了测交子代6708个子粒
2.分类统计测交子代表型数据,推论F1配子类型
产生8种类型的Ft子代,有4种比例,这是典型的3对基因连锁遗传的表现。
(如果3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杂合体测交子代应是8种表型一种比例。如果3对基因中, 两对连锁,一对独立遗传,则杂合体测交子代应是8种表型两种比例。)
测交子代的 表现型
证实F1 的♀ 蝇w和b连锁,W和B连锁。
相斥相:
白眼褐体的雌蝇(wwBB) ×红眼黄体的雄蝇(Wb) ↓ F1 红眼褐体(WwBb)雌蝇 白眼褐体(wB)雄蝇 F1 的♀红眼褐体( WwBb)×白眼黄体(wb)♂ ↓ 白眼黄体 白眼褐体 红眼黄体 红眼褐体 wwbb wwBb Wwbb WwBb 0.55% 49.45% 49.45% 0.55%
公式的根据是:双交换也是交换值的组成部分,但不产生重组型配子 。 在双交换值=0(或忽略不计)时,交换值在数值上等于重组率 。
双交换
第三节 基因定位与遗传图
基因定位的概念:
基因定位是指确定连锁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的排列顺序和距离。基因之间 的距离可用交换值来表示。
生物体的各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相对恒定的,该理论的重要证据
用以上方法估算出来的重组率,可用以计算交换值。交换值即两个连锁 基因间发生交换的频率。用于衡量连锁基因间的距离。1%交换值作为1
个遗传距离单位。交换值越大 → 基因间距离越远 → 连锁强度越小;
反之,交换值越小 → 基因间距离越近→连锁强度越大。 利用重组率计算交换值的一般公式是:
交换值%=重组率%+双交换值(%)
证实F1的♀ 蝇w和B连锁,W和b连锁。
通过两个测交结果的分析,摩尔根证实了:
在上述相引组中,w和b进入同一配子,W和B进入同
生物奥赛遗传专题一:连锁互换定律
![生物奥赛遗传专题一:连锁互换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d12d60a90508763230121204.png)
生物奥赛遗传专题一:连锁互换定律第一节? 连锁与交换*连锁遗传:同一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以及它们所控制的性状结合在一起传递的现象。
一、连锁与交换的遗传现象(一)连锁遗传现象的发现—-香豌豆连锁现象是1906年英国学者贝特森(Bateson)和潘耐特(Pannett)研究香豌豆两对性状遗传时,首先发现的。
香豌豆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花色:紫花(P)对红花(p)为显性;花粉粒形状:长花粉粒(L)对圆花粉粒(l)为显性。
杂交组合1:紫花、长花粉粒×红花、圆花粉粒;试验结果:1、F1两对相对性状均表现为显性,F2出现四种表现型;2、F2四种表现型个体数的比例与9:3:3:1相差很大;3、两亲本性状组合类型(紫长和红圆)的实际数高于理论数,而两种新性状组合类型(紫圆和红长)的实际数少于理论数。
杂交组合2:紫花、圆花粉粒×红花、长花粉粒;试验结果:1、F1两对相对性状均表现为显性,F2出现四种表现型;2、F2四种表现型个体数的比例与9:3:3:1相差很大;3、两亲本性状组合类型(紫圆和红长)的实际数高于理论数,而两种新性状组合类型(紫长和红圆)的实际数少于理论数。
结论:原来为同一亲本的两个性状,在F2中常常有联系在一起的倾向,这说明来自同一亲本的基因,有较多的在一起传递的可能。
但贝特森和潘耐特未能提出科学的解释。
相引相和相斥相:? 在杂交组合1中,是两个显性性状集中在一个亲本中,两个隐性性状集中在另一个亲本中。
而杂交组合2中是每个亲本中都有一个显性性状和一个隐性性状。
遗传学上把第一种杂交组合称为相引相,把第二种杂交组合称为相斥相。
对于上述两个试验结果,就单个性状进行分析,仍然符合分离规律。
不论是相引相还是相斥相,F2群体中紫花对红花,长花粉对圆花粉的分离都接近3:1。
相引相:紫花:红花=(4831+390):(1338+393)=5221:1731=3:1????? ??? 长花粉:圆花粉=(4831+393):(1338+390)=5224:1728=3:1相斥相:紫花:红花=(226+95):(97+1)=321:98=3:1??? ??? 长花粉:圆花粉=(226+97):(95+1)=323:96=3:1(二)摩尔根等的果蝇遗传试验1910年摩尔根和他的学生布里吉斯(Bridges,C.B)研究了果蝇两对基因的遗传,发现了连锁和互换,建立了遗传学的第三个基本定律——连锁法则。
连锁遗传和伴性遗传
![连锁遗传和伴性遗传](https://img.taocdn.com/s3/m/01c982f32cc58bd63186bdd2.png)
w-sh
=
672
662 39 6033
19
100%
23.07%
4. 绘连锁遗传图
c sh 4.36
23.07
w
2238 2198 98 107 672 662 39 19
6033
(三)干扰与符合 实际双交换值
符合系数 = 理论双交换值 理论双交换值 = 单交换 1 的百分率×单交换 2 的百分率
2238 2198 98 107 672 662 39 19
总数 6033
分析(第一种方法):
1. 计算每两个基因之间的距离
c-w
=
98 107 672 662 100% 25.5% 6033
w-sh
=
672
662 39 6033
19
100%
23.07%
+++ c w sh c++ + w sh +w+ c + sh cw+ + + sh
Lys 基因与着丝粒之间的距离是7.3cM。
第五节 连锁规律的应用(自学)
P105-106
第六节 性别决定与性连锁
一、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一)、性染色体 性染色体(sex chromosome)
成对染色体中直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一个或一对染色体。 成对性染色体往往是异型的:形态、结构、大小、功能上 都有所不同。
wwcc
Ft
非糯有色 非糯无色 糯质有色 糯质无色
2542
739 717
2716
重组值=(739+717/2542+2716+739+717)100%=22%
三大遗传规律—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连锁交换定律
![三大遗传规律—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连锁交换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ea64f9e0af45b307e87197cb.png)
F1代杂种
(Aa) Aa
Aa
隐性纯种
aa (aa)
a
a 配子
F1代杂种 (Aa)
Aa
高茎
aa
隐性纯种
(aa)
矮茎
子代 Aa
Aa
aa aa
显性杂种(1)比 隐性纯种(1)
(Aa)
(aa)
子代 Aa Aa aa aa
合计
64株其中: 高茎30株(1) 比 矮茎34株(1.13)
(Aa)
(aa)
五、孟德尔分离定律(law of segregation)
4n=42=16(如左图)子代个体数
第三节 孟德尔定律的重新发现
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萨顿假说”
1900年三位科学家先后通过自己的豌豆杂交证实了孟德尔发现的颗粒遗传学说。1902年 萨顿(W.Sutton,1877-1916)完成了1种蝗虫的染色体研究,确认其体细胞的染色体为24条, 按形态可区分为12对;在生殖细胞的形成中成对染色体通过配对、再分开,每个配子只能得 到成对染色体的1条,不同对的染色体可以自由组合进入同一配子。1903年他在《遗传中的 染色体》一文中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萨顿假说”——染色体携带基因,染色体在减数分 裂 中 的 行 为 符 合 孟 德 尔 的 “ 分 离 与 自 由 组 合 规 律 ” 。 1909 年 , 丹 麦 生 物 学 家 约 翰 逊 (W.L.Johannsen, 1857—1927)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一词起了一个新名字,叫做“基因” (gene),并且提出了表现型(phenotype)和基因型(genotype)的概念。表现型是指生物 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叫做基因型,如高茎 豌豆的基因型是DD或Dd,矮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 (allele),如D和d。
连锁与交换定律
![连锁与交换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34d4e319da38376bae1fae8c.png)
交换值及其测定
交换值
交换值(重组率):指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
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一般利用重新组合配子数
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进行估算。
交换值 (
%)
?
重组型配子数 总配子数
? 100
应用这个公式估算交换值,首先要知道重组型配子数。 测定重组型配子数的简易方法有测交法和自交法两种。
交换率(重组率)的计算
交换率的计算
交换率=
重组型配子数 总配子数
×100%
重组型个体数
=
×100%
重组型个体数+亲本型个体数
交换率=0,完全连锁;交换率=50%,自由组合;1%交换 率表示两个基因距离为1遗传单位(图距单位、厘摩, cM);这种通过互换率估算出的距离称为遗传距离。
基因定位(gene location/localization)
⑵ZW型性别决定
? 雌异型 ? ZW型: ZZ : ♂
ZW : ♀ 鸟类(鸡、鸭),鳞翅目昆虫(蛾类、蝶类), 爬行类,某些两栖类 ? ZO型: ZZ : ♂
ZO : ♀ 少数昆虫
⑶其他类型的性别决定
(1)蜜蜂:蜂后产卵,未受精卵( n=16 ♂); 受精卵(2 n= 32♀)
(2)蛙类:雌雄决定于蝌蚪发育时的环境温度; 20℃ — 雌雄比例1︰1 30℃ — 全部雄性
(1338)
W. Bateson and Punnett (1906)
亲本型:与两亲本相同的性状表现型称为亲本型;不同 的称为重组型。
eg2
紫花圆花粉 ⅹ 红花长花粉
(PPll)
(ppLL)
紫花长花粉 (PpLl)
紫花长花粉 紫花圆花粉 红花长花粉 红花圆花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伴性遗传与基因的连锁与互换定律一、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1.性别决定的概念及类型性别决定(sex determination ):细胞内遗传物质对性别的决定作用,是雌雄配子结合的瞬间就被确定了的。
(1)性染色体决定的性别: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在二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绝大部分同源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是同型的,称为常染色体。
其中也有一对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染色体,这对与性别有明显直接关系的染色体叫性染色体。
一个常染色体组用A 表示。
a.XY 型(最常见的性别决定方式)人 2n=46=44+(XX or XY )=46,(XX or XY )有性生殖时形成的配子的染色体组成:理论上比例为1:1。
所有哺乳动物和双翅目昆虫、两栖类都属于XY 型性别决定:♀产生一种配子,♂产生两种配子。
将产生一种配子的性别叫同配性别,产生两种不同配子的性别叫异配性别。
在性染色体决定类型中,凡是雄性为异配性别,雌性为同配性别的性别决定类型叫XY 型。
特殊类型:XO 型。
蚱蜢、蟋蟀和蝗虫等直翅目昆虫。
该生物没有Y 染色体,只有X 染色体(不是有Y 的生物去掉了Y 染色体)。
在形成配子时,XO 为♂,XX 为♀。
形成配子时,蝗虫 ♀:22+XX 或24,XX ,♂:22+XO 或23,XX ,亦为雌性为同配性别,雄性为异配性别,故属于XY 型。
b.ZW 型:雌性为异配性别,雄性为同配性别。
某些鱼类两栖类、鳞翅目昆虫、鸟类为ZW 型。
鸡雌性为ZW 型,雄性为ZZ 型。
特殊类型为ZO 型。
(2)基因平衡决定的性别基因平衡理论:有些物种个体的雌性决定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而雄性决定基因不位于Y 染色体上,而是位于常染色体中,并且不止一个,因此性别的最终取决于X 染色体的数目和常染色体的倍数之间的平衡。
果蝇 6+XX 6+XY ,有二倍体、三倍体等生物类型性指数(sex index )=X 染色体数/常染色体的倍数(A )X/A=0.5 (如X/2A、2X/4A等)雄性X/A=1 (如2X/2A、3X/3A等)雌性0.5< X/A<1 (如2X/3A、3X/4A等)雌雄间性X/A< 0.5 (如X/3A等)超雄性X/A>1 (如3X/2A等)超雌性Y染色体和果蝇的育性有关,和性别没有关系。
(3)性别基因决定的性别性别由单基因来决定的。
如玉米,正常玉米雌雄同株异花,个别的有雌株和雄株。
研究发现:决定雌、雄各有一对等位基因。
Ba控制雌花序,只有BaBa,Baba时,在雌穗位置才能形成正常的雌花序。
当baba时,则没有雌花序。
Ts控制雄花序,TsTs和Tsts时,才形成正常雄花序,tsts时,则雄花序变成了雌花序(在雄穗上结玉米粒)。
Ba与Ts为非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属于自由组合。
基因型有9种,显性完全时,表现型有4种。
BaBaTsTs雌雄同株:BabaTsTs 雌株:BaBatsts 雄株:babaTsTs 雌株:babatsts BaBaTsts Babatsts babaTstsBabaTsts(4)环境决定型生物的性别完全由环境决定。
海生动物后螠。
雌虫6cm左右,雄性构造简单,为雌体的1/500,生活在雌体的子宫中。
受精卵孵化成幼虫时,无雌雄之分。
如果落在海底就发育成雌虫,如果由于机会,或某种吸力,幼虫落在雌虫口吻上,它就发育成为一个雄虫。
幼虫已经落在雌虫的口吻上,把它取下让它在离开雌虫的情况下继续发育,它就发育成为中间类型,且偏雌雄的程度与它在吻上发育的时间长短有关。
(5)染色体倍数决定的性别由染色体的倍性决定。
蜜蜂、蚂蚁和黄蜂等膜翅目昆虫等为此类型,自然状态下,以蜂王为单位组成一个家族,一个蜂箱为一个单位。
蜂王一个蜂巢有一个。
一次交配得到足够一生需要的精子。
职蜂负责除交配生殖外的所有职能:采蜜,养育,巡警,降温,清洁,通讯等。
雄峰只负责交配。
蜂王的卵经过储精囊时,精子与之结合,则形成2n的雌体。
将成为职蜂的幼虫,只喂两三天的蜂王浆,且质差量少。
将成为蜂王的幼虫被喂5天质好而量多的蜂王浆。
另外,在蜂王产下的每一窝卵中,有少数是不受精的,这些卵发育成雄峰。
它们的染色体数为n=16。
性别分化:受精卵在性别决定的基础上进行雌雄性发育的过程叫性别分化。
雄鸡去掉产生雄性激素的部位,则变为雌性。
青蛙:蝌蚪在20℃时,XX为雌性,XY为雄性,比例为1:1;30时,都发育成雄性,因此夏季不产卵。
大麻(小麻):雌雄异株。
夏季播种,雌雄发育正常;秋季播种,50~90%雌株转化为雄株。
黄瓜:雌雄同株异花。
早期大量施氮,雌花形成较多,日照时间短形成雌花(夏季要遮光)。
2.人类性别畸形在性别决定的层次上出问题就会导致性别异常(卵巢发育不全症、睾丸发育不全症、XXX综合症和XYY综合症),在性别分化层次上出现问题就会导致真假两性畸形。
(1)Turner氏综合症原发性卵巢发育不全症(范围小时叫“症”,范围大时叫“征”),外表为女性,身体矮小(<140cm;,颈短有蹼,发际低,耳低位,小下颌,眼距宽,肘外翻,原发性闭经,无生育能力等。
发病率在女性中为1/5000——1/10000。
性染色体组成为XO。
(2)Klinefelter综合症原发性睾丸发育不全症(XXY or XXXY or XY/XXY),外表为男性,四肢细长,乳胸发育,须毛、体毛少。
发病率1/1000。
(3)XXX综合症:外表正常女性,精神痴缓,有的不育,有的可育。
(4) XYY综合症:身体高大(>180cm),四肢都成比例,智力正常,性格暴烈),在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不分开,导致异常在减数II时,y染色体不分开形成XYY型(几率高)形成Y+Y+X,XY+Y+0(几率低)♂ ♀ O X XXX XO XX XXXY OY XY XXYO OO XO XXXY XY XXY XXXY(5)真假两性畸形(两性人)体内生殖腺有两种为真两性人,只是外表是两性,则为假两性人。
据性染色体组成又分为两类:男真两性人(XY):第二性征(外表)倾向于男性。
女真两性人(XX):第二性征(外表)倾向于女性。
在身体两侧,一侧为卵巢一侧为睾丸或卵巢睾丸分布于身体同侧。
外生殖器:混合型、男性型、女性型。
3.伴性遗传学习性染色体决定型应注意: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在结构上是相同的,不是特殊染色体;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具有相同的传递规律。
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相同点:①结构和化学组成相同(都是DNA);②都载有基因;③传递规律相同。
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不同点:①不同的性别性染色体种类不同(不同性染色体在不同性别中种类不同。
②不同性染色体含的基因种类、数量不同。
X或Z上的基因远远多于Y或W。
但也有等位基因造成许多单倍体基因。
③性染色体的传递是定向的。
男性XY,X只传给女儿,Y只传给儿子。
女性随机传递。
导致位于XY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后代上的表现型不同。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其传递的过程中与性别相关的现象叫伴性遗传。
根据基因的性质及其所在性染色体的不同,可以把性连锁遗传分为X连锁显性遗传,X连锁隐性遗传,Y连锁遗传。
(1)X连锁遗传a.伴X隐性遗传负责识别三原色的视蛋白(视色素)有三种:红、绿、蓝。
缺少某一种叫某色盲,全缺少的则为全色盲(看来均为灰色)。
控制红、绿色盲的基因处于紧密连锁,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红色盲同时表现绿色盲,绿色盲同时也表现红色盲。
红绿色盲属于X隐性遗传。
X B:正常基因X b:表示隐性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特点:①患者多为男性,我国男性患者的发病率约为7%,.女性为0.5%;②呈不连续遗传(隔代遗传);③呈交叉遗传:父传女,女传子(外祖父的性状在外孙身上表现)。
血管瘤病、夜盲、鱼鳞鲜、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b.伴X显性遗传抗维生素D佝偻病,表现:肾小管机能异常,导致P和Ca的吸收发生障碍,尿P增加,血P下降,影响着钙化,呈O型腿,站立困难。
除此之外,遗传性肾炎、Xg血型、脂肪瘤等症。
特点:①呈连续遗传,每代都有患者,但患者的正常后代的后代全部正常;患者的双亲之一必患病;②男性患者的后代中女儿都是患者,儿子全部正常;③女性患者的后代中,男女患病的机会相等;④在人群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约2倍,但女性患者多数病情较轻,男性患者病情较重。
c.Y连锁遗传长毛耳:耳朵上缘有坚硬挺拔的毛。
位于Y染色体上的基因无显隐性之分,仅在男性表现。
目前已知的位于Y染色体上的结构基因不多,有外耳道多毛症基因、H-Y抗原基因、睾丸决定因子、箭猪病和蹼指等基因。
(2)Z连锁遗传芦花鸡:芦花是位于Z上显性基因控制的。
芦花雌鸡Z B W ×非芦花雄鸡Z b Z b芦花雄鸡Z B Z b非芦花雌鸡Z b W油蚕的连锁也属此类。
4.限性遗传:只能在某一性别表现的性状叫限性性状,限性性状的遗传方式叫限性遗传。
仅能在雌性个体表现的性状叫限雌性状,这种遗传方式叫限雌遗传;仅能在雄性个体表现的性状叫限雄性状,这种遗传方式叫限雄遗传。
限性遗传的基因不是伴性遗传,也可位于常染色体上。
如限雄遗传长毛耳,子宫阴道积水症(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限雌遗传。
5.从性遗传: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传递的过程中与性别相关的现象叫从性遗传。
绵羊有角和无角为一对等位基因(H,h)控制。
HH无论雌雄都有角;hh无论雌雄都无角;Hh雄有角,雌无角。
其表型与性别有关,且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人的秃顶也为从性遗传。
二、连锁与互换分离规律是等位基因的分离,任何一种生物都有固定的染色体数目和基因数目,人有23对染色体和三万个基因。
连锁:同一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存在相关性的现象。
互换:连锁性状和基因之间发生重组的现象。
1.连锁与交换规律1.1 连锁与交换现象的发现1906年英国学者贝特森(Bateson)和潘耐特(Pannett)研究香豌豆两对性状遗传时,首先发现的。
P 紫花长花粉×红花圆花粉紫花圆花粉×红花长花粉PPLL ppll PPll ppLLF1 紫花长花粉紫花长花粉F2 紫长紫圆红长红圆紫长紫圆红长红圆4831 390 393 1338 226 95 97 1花颜色紫色P 对红色p 显性,花粉粒形状长形L 对圆形l 显性。
F2分离比不符合9:3:3:1,,亲组合较多,重组合偏少。
原来为同一亲本的两个性状,在F2中常常有联系在一起的倾向,这说明来自同一亲本的基因,有较多的在一起传递的可能。
但贝特森和潘耐特未能提出科学的解释。
1.2 摩尔根的实验果蝇翅的长短,复眼的颜色长翅Vg ,残翅vg ,红色复眼Pr ,紫色复眼pr长红 × 残紫 残紫♂ × ♀长红♂ ×残紫♀长红 残紫 长紫 残红 长红:残紫1339 1195 151 154 1 :1残红 × 长紫残紫♂ × ♀长红♂ × 残紫♀长红 残紫 长紫 残红 残红:长紫151 146 1067 965 1 :1相引相:两个显性在一起,两个隐性在一起配成的杂交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