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总结_看图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化

一·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导致了居民点的形成

1城市的形成: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来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2行政区划的标准:我国城镇可以划分为直辖市、市和镇;其中,按行政管辖不同,还可以把市进一步划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

3城市的发展(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中西的区别):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中央集权制,各朝代都城规模都很大、布局严整,这些都城都是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以超经济的手段,役使人民在短期内建成的。除了都城外,府、州、县就是不同行政管辖区的政治和军事中心。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时间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小,直至17 世纪建立君权专制国家,都城才有较大的发展。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而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心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4城镇化(一节)——结合课本看

1)城市化: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和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2)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结果

3)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起步阶段;加速阶段;稳定阶段

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的发生和发展受到农业发展(原始动力)、工业化(根本动力)和第三产业崛起(后续动力)三大力量的推动和引。

5)中国已经步入城市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

6)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正确思想:大城市有一个适度规模问题,积极发展小城镇应尽快使其达到适度规模,而不是遍地开花。这是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使城市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逐步形成的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的基本方针。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1开封城的扩建(宋代城市规划的新发展和变化):关于改扩建东京(汴梁)所颁布的诏书,提出了改扩建的规划措施,如扩建外城、将城市用地扩大 4 倍、规定道路宽度、设立消防设施,还提出了规划的实施步骤等。从宋代开始,里坊制度逐渐被废除,在北宋中叶的开封城中出现了开放的街巷制度,这种街巷制成为中国古代后期城市规划布局与前期城市规划布局区别的基本特征,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重要的新发展。

3希波丹姆城市规划: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广场是市民集聚的空间,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希波丹姆模式寻求几何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以及秩序的美。例:米列都城

4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人名、理论、主要内容):

1)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源自于托马斯·莫尔在 16 世纪提出的。有 50 个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最远一天能到达,城市规模受到控制以免与乡村脱离,每户有一半人在乡村工作,住满两年轮换,街道宽度200 英尺,城市通风良好,住户门不上锁。生产的东西放在公共仓库中,每户按需要领取,设有公共食堂、公共医院。

2)“太阳城”方案:康帕内拉,意大利人,在 1602 年提出。居民财产为公有制,居民从事畜牧、航海、农业、防卫等。城市空间结构由 7 个同心圆组成。

3)“新协和村”方案:罗伯特·欧文在 1817 年提出。居住 500-1500 人,有公用厨房及幼儿园,住房附近有机器生产的作坊,,村外有耕地及牧场。必需品由本村生产,集中于公共仓库,统一分配。

4)“法郎吉” 1829 年由傅里叶提出。名为“法郎吉”的生产者联合会为单位。戈定(J.P.Godin)1859-1870 年间,在法国一家工厂相邻处按照傅里叶的设想进行了实践。

5 田园城市理论:霍华德(E. Howard)田园城市

霍华德的规划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的,因此在其论述的过程中更多地体现出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

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霍华德于 1898 年出版了以《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为题的论著,提出了田园城市(Garden City)的理论。

田园城市的概念: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正确认识霍华德的理论贡献:

(1)以社会改革目标作为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对传统城市规划的挑战

(2)摆脱城乡对立的城市规划观念---“城乡磁铁”(3)城市规

划---丰富的想象与务实的精神

6卫星城理论:1922年昂温提出建设卫星城的概念: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7《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的区别和对比:

A、《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B、《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

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

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C、《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8邻里单位的特征、提出者(结合第十八章邻里单位的相关内容):

9基本目标: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把上述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他最适宜的用美国克拉伦斯·佩里提出。它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住区的基本形式,以避免由于汽车的迅速增长对居住环境带来的严重干扰。住区内配置足够的生活服务设施,以丰富居民的公共生活,促进社会交往,密切邻里关系。邻里单位有明确的边界,通过步行网络系统将住宅与小学、休闲设施和少量的社区商业等相互联系,并形成一个开放空间体系,而所有这些都在步行范围内。

这种思想因为适应了现代城市由于机动交通发展带来的规划结构上的变化,把居住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以后的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

10有机疏散思想(人名、大概内容):有机疏散论是伊利尔·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基本目标: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把上述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他最适宜的用途;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11城市设计研究(人名和对应的书,连线):吉伯德《市镇设计》;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布罗西等编著的《论新技术对城市形态的未来的影响》;格里斯《美国景观的桂冠》;埃伦·雅各布斯与阿普亚德的《走向城市设计的宣言》

12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批判、决策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人名和书,连线):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达维多夫《规划中的倡导与多元主义》;达维多夫与雷纳合著的《规划选择理论》;罗尔斯《公正理论》;大卫·哈维《社会公正与城市》;卡斯泰尔斯《城市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探索》《城市、阶级与权力》;约翰·弗里德曼《女权主义与规划理论:认识论的联系》

13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城市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全球气候变化城市化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

1第一部城乡规划法的诞生:1909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城乡规划法《住房和城市规划诸法》

2开发控制制度:对于城市规划区——“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对于乡、村庄规划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1永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主要包含两个重要的概念:1“需要”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2“限制”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永续发展的核心依旧是发展。

2和谐城市(概念):三个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和谐。和谐城市就是在规划未来发展中应当探寻更为美好的城市生活的理想目标。

永续发展的提出是为了应对危机,其核心诉求是人类的生存;而和谐发展则是在永续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更美好、更有意义的人类生存方式。或者说,和谐城市是以永续性为底线,但又不满足于人类生存的底线,而是追求更高境界的发展模式。二者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第五章生态与环境

1城市环境的概念: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狭义的城市环境主要指物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质、土壤、水文、气候、植被、动物、微生物等自然环境及房屋、道路、管线、基础设施、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废气、废水、废渣、噪声等人工环境。广义的城市环境除了物理环境外还包括人口分布及动态、服务设施、娱乐设施、社会生活等社会环境,资源、市场条件、就业、收入水平、经济基础、技术条件等经济环境,以及风景、风貌、建筑特色、文物古迹等美学环境。

2城市环境效应的概念:指城市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综合效果,包括污染效应、生物效应、地学校应、资源效应、美学效应等。

3城市环境容量的概念:城市环境容量是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即城市所在地域的环境,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在一定的经济水平和安全卫生条件下,在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通过城市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文化历史等的共同作用,对城市建设发展规模及人们在城市中各项活动的状况提出的容许限度。

4城市环境质量的概念:指城市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它包括城市环境的综合质量和各种环境要素的质量,如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生物环境质量、生产环境质量、文化环境质量等。

第六章经济与产业

1 产业的分类:

1)统计上的分类:1 第一产业,指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2 第二产业,是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的产品(原料)进行加工的部门,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

产和供应业、建筑业;3 第三产业,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即服务业。在在国标中第三产业包括 15 个门类即自 F 类到 T 类,48 个大类,为分类最多的产业。

2)从要素角度的分类: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

3)城市产业功能分类:主导产业、辅助产业与服务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