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解剖生理学-第2章咀嚼系统
口腔解剖生理学医学课件
34
一、咀嚼肌
名称 浅层 咬肌 深层 颞肌 浅头 翼内肌 深头 上头 翼外肌 下头
上颌骨颧 起点 突和颧弓 下缘前2/3
咬肌粗隆 止点 和下颌支 外侧面下 半部
颧弓 颞窝和颞 深面 深筋膜
腭骨锥突 和上颌结 节
翼外板内面 和腭骨锥突
蝶骨大翼 颞下面和 颞下嵴
翼外板 外侧面
下颌 喙突和下 支和 颌支前缘 喙突 直至下8远 中
翼外肌下头 翼内肌深头 翼内肌浅头
颊肌
37
二、表情肌
与咀嚼系统密切相关的有:
口周围肌上组
口周围肌下组 口轮匝肌 颊肌
38
分组及名称
笑肌 颧大肌 口 上 周 组 围 肌 颧小肌 提上唇肌 提上唇鼻翼肌 提口角肌
起点
腮腺咬肌筋膜 表情肌 颧骨的颧颌缝 上颌骨眶下缘 上颌骨额突 上颌骨尖牙窝 颧骨颧颞缝前方
下颌角内侧面和翼肌粗 隆
大部:关节翼肌窝; 小部:关节囊和关节 盘
主要 提下颌骨向上、 作用 微向前,参与其 侧方运动
提下颌向 上,参与 侧方和后 退运动
提下颌骨向上,参与其 侧方运动
牵引髁状突和关节盘 向前,前伸下降下颌, 参与侧方运动
35
咀嚼肌
颞肌 示 意 图
咬肌
36
咀嚼肌
翼外肌上头 颞肌
示 意 图
41
颈部肌
肌 群 颈 浅 肌 群 名称 颈阔肌
颈浅肌群
起点 止点 作用
三角肌和胸大肌 下颌体下缘 降下颌骨、 筋膜 和面下部皮 下唇、口 肤 角
胸锁乳突肌
胸骨柄上、锁骨 颞骨乳突 胸骨端
两侧:头 后仰
42
颈部肌
名称 二腹肌 起点 后腹:颞骨 的乳突切迹 前腹:二腹 肌窝
口腔解剖生理学(二)
• 尖圆形: 牙列从侧切牙的切缘即明显转向后 端,前牙的弓形比较尖圆;
• 卵圆形: 牙列从侧切牙的远中逐渐转向 后端,前牙的弓形比较圆;
牙列的外形(2)
• 乳牙列:
– 较恒牙列短宽,近似半圆形;
乳牙早期
乳牙晚期
• 混合牙列:
牙列的大小
1.牙列长度与宽度
上颌牙列 长50㎜ 宽55㎜
下颌牙列 长41㎜ 宽52㎜
– 倾斜可保证上下颌牙接触广泛和密切,增加咀嚼 效能; – 可使唇舌等软组织协调地行使功能,而不被牙齿 咬伤;
牙排列的倾斜情况以牙体长轴冠方来描述
近远中向 唇颊舌向
向近中倾斜
向唇侧倾斜
1. 牙体近远中向的倾斜情况:
近远中向倾斜度:从唇颊方向观察牙体长轴
(根-冠向)与牙列中线所成的角度.
– 上颌各牙近远中向倾斜度:
口腔解剖生理学(二)
--牙列,合与颌位
牙 列
上下颌牙齿生长在牙槽窝内,所 有的牙靠邻面接触区按一定顺序彼 此紧密邻接,形成弓形的整体形态,称
为牙列或牙弓.
牙列的外形(1)
• 恒牙列:
– 弓形分类: – 牙形,牙弓形与面形的关系:
• 正常情况下,三者相互协调,在个体发育中表 现一致;
• 牙列排列整齐程度也影响面部形态;
切牙段→尖牙→第一磨牙远中颊尖→第二,三磨牙 平直 逐渐降低 最低 逐渐升高
• 纵合曲线:
– 上颌:(补偿曲线)
{
前段:中切牙→第一磨牙近中颊尖 连线较平直
后段:逐渐弯曲向上
• 横合曲线:(Wilson 曲线)
– 上颌:突向下方; – 下颌:凹向上方;
• Wilson 曲面:
– 结合上下牙列的纵合曲线,横合曲线,牙列的 合面形态呈一曲线.
【口腔医学】咀嚼课件
2023-11-09
目录
• 咀嚼系统概述 • 牙齿的结构与功能 • 咀嚼肌肉与运动 • 咀嚼与颞下颌关节 • 咀嚼与口腔感觉 • 咀嚼障碍的评估与诊断 • 咀嚼障碍的治疗与干预
01
咀嚼系统概述
咀嚼系统的组成
01
02
03
牙齿
牙齿是咀嚼系统的重要组 成部分,包括门牙、犬齿 、前臼齿和臼齿。
味觉功能
识别食物的味道,帮助我们选择 和评估食物的营养价值。
04
口腔感觉异常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询问病史、口腔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等。
可能原因
神经系统疾病、口腔疾病、全身性疾病等。
治疗措施
针对不同原因进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 疗、手术治疗等。
06
咀嚼障碍的评估与诊断
咀嚼障碍的常见原因
口腔结构异常
如牙齿缺失、畸形,牙周病等。
肌肉功能障碍
如颞下颌关节紊乱,咀嚼肌无力等。
神经系统疾病
如帕金森病,肌无力综合征等。
不良饮食习惯
如长期软食,偏侧咀嚼等。
咀嚼障碍的评估方法
临床检查
观察患者的口腔结构,牙齿状况,咀嚼肌情 况等。
放射学检查
如X光、CT等,用于观察口腔结构及骨骼情 况。
肌肉功能测试
通过仪器测量咀嚼肌的力量和耐力。
07
咀嚼障碍的治疗与干预
牙齿缺失的修复治疗
活动义齿修复
01
针对部分牙齿缺失或全口无牙的情况,设计并制作活动义齿,
以恢复咀嚼功能。
固定义齿修复
02
通过将人造牙齿固定在两侧健康牙齿上的方法,恢复缺失牙齿
的咀嚼功能。
种植牙修复
03
口腔解剖生理学
口腔解剖生理学第一节咀嚼功能(一)咀嚼运动及咀嚼周期1.咀嚼运动为下颌运动的一部分,其运动形式较为复杂。
在牙列完整对称、牙尖协调、功能潜力相等及咬合运动无障碍的情况下,应是多向双侧交替地咀嚼。
一般将咀嚼运动归纳为切割、压碎和磨细三个基本阶段。
(1)切割运动:主要通过下颌的前伸运动,经前伸咬合而实现。
下颌自牙尖交错位或下颌姿势位向下、向前伸,继而上升至上、下颌切牙相对,切咬食物。
在穿透食物后,上下颌切牙对刃,然后下颌切牙的切嵴沿上颌切牙的舌面向后上方向回归至牙尖交错位。
下颌自前仲,经切牙对刃,滑回至牙尖交错位,为前牙的一次切割运动。
下颌前伸过程是准备运动,由对刃滑行回归至牙尖交错位,才是发挥功能的阶段。
当食物被切割成大小合适后,由唇、颊、舌的协同作用,将食物送往后牙面,经后牙嚼细、吞咽,然后才进行第二次切割运动。
(2)压碎和磨细:是通过后牙运循环进行的。
压碎和磨细是两个不能截然分开的阶段,均由后牙进行。
压碎指垂直方向将食物捣碎。
磨细则需伴有下颌的侧方运动。
循环始于下颌由牙尖交错位向下向外(向工作侧),继而上升,使工作侧上下颌后牙的同名牙尖彼此相对,然后下颌后牙颊尖的颊斜面,沿上颌后牙颊尖的舌斜面向舌侧滑行,返回牙尖交错位。
下颌后牙颊尖舌斜面从中央窝沿上后牙舌尖颊斜面向舌侧继续滑行,约至其一半处而分离。
这段滑行过程有研磨食物作用。
下颌后牙颊尖与上颌后牙舌尖分离后,再向颊侧重复上述的咀嚼运动,如此周而复始,称为后牙的狳运循环。
2.咀嚼周期咀嚼食物时,下颌运动有其一定的程序和重复性,此种程序和重复性称为咀嚼周期。
根据咀嚼时下颌运动的轨迹图形,咀嚼周期具有形态和时间的变化。
(1)轨迹图形:似滴泪水形。
(2)时间变化:快(开口)-慢(最大开口)-快(闭口)-慢(咬合接触)。
一个咀嚼周期所需时间平均为0.875秒,其中,咬合接触时间平均为0.2秒,两者间之比约为4:1。
咀嚼周期中,每一程序所持续的时间和咀嚼运动的特性,可随食块的大小、硬度、滋味、特点及某些疾病的性质而异。
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生理功能
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生理功能下颌运动-下颌运动的形式下颌运动的形式开闭口运动前后运动侧方运动开闭口运动正常的标志:双侧髁突运动均匀一致;关节内无响声,无弹跳现象;颌面部无痛,下颌颏部运动不偏斜,无前伸动作;开口度为40mm以上。
侧向咬合运动1)工作侧髁突运动的动力主要来自该侧颞肌后束的收缩,同时该侧的翼外肌上头收缩以稳定关节盘。
2)非工作侧髁突向前、内、下运动的动力主要来自该侧下翼外肌下头和翼内肌的收缩。
3)非工作侧髁突返回牙尖交错位的运动动力主要来自非工作侧颞肌和咬肌的收缩。
前伸后退咬合运动下颌切牙运行的轨迹与眶耳平面所成的角度正常约为45°~60°切道斜度髁突在关节窝内的运动轨迹与眶耳平面所成的角度髁道斜度前伸下颌从牙尖交错位沿上切牙舌面向前下运动,到达上下切牙切缘相对的位置即切(牙合)位,或其逆过程称为前伸咬合运动,为前牙咬切食物的主要功能形式。
后退下颌从牙尖交错位顺后牙牙尖斜面引导,向后下方至后退接触位的运动。
一般运动范围为1mm左右。
下颌运动的范围(1)边缘运动:为下颌向各方向所能做最大范围的运动。
(2)叩齿运动:即习惯性小开闭运动,是一种无意识进行的开闭口运动,与口颌系统下颌运动中神经肌肉记忆型的反复强化有关。
(3)咀嚼运动:属于下颌的功能运动,冠状面上切点运动轨迹呈滴泪状,但存在个体差异。
下颌运动制约因素①右侧颞下颌关节②左侧颞下颌关节③(牙合)④神经肌肉下颌运动的记录方法直接观察法开口度:指受试者大张口时,上下颌中切牙近中切角间的垂直距离,正常约40~60mm,小于40mm为开口受限。
开口型:正常开口时,下颌直向下后,开口型记录为“↓”,没有偏斜、偏摆、震颤或弹跳等异常。
前伸和侧方运动:前伸运动时,下颌切牙可以向前超过上颌切牙,运动距离约8~10mm。
侧方运动时,下颌切牙近中切点偏移中线的距离大致为8~10mm。
小于8~10mm为下颌前伸和侧方运动受限。
下颌运动-下颌运动的形式下颌运动的记录方法机械描记法(1)哥特式弓描记(2)机械式髁突运动描记电子仪器记录法(1)切点描记(2)髁点描记(髁突运动描记)咀嚼运动咀嚼运动的过程前牙切割后牙捣碎、研磨1.前牙切割运动始于牙尖交错(牙合)或姿势位准备运动阶段发挥功能阶段前牙切割的水平运动范围:约1~2mm2.后牙捣碎和磨细后牙(牙合)运循环准备运动阶段咀嚼运动阶段功能运动范围 2~4mm工作侧与非工作侧咀嚼运动的类型(1)双侧交替咀嚼:此类约占78%。
咀嚼系统—牙合(口腔解剖生理学)
超牙合 (覆盖 )
ICO 时上颌牙盖在下颌牙的唇(颊)面的水平距离。
前牙超牙合:ICO 时上下中切牙切缘间的水平距离 正常为4mm。
后牙超牙合:ICO 时上后牙颊尖盖过下后牙颊尖颊 侧,两颊尖顶间的水平距离。(半个牙 尖宽度)。
覆牙合
ICO时, 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垂直距离,通常指前牙 的覆牙合。
─ occlusal key(牙合 关键) 5>牙列整齐完整 6>超覆牙合 正常,均为2~4mm
正 常 牙合
关于 牙合 关键
①6萌出最早,作为建牙合 基础; ②6牙根粗壮,分叉大,固位好,牙合 关系
稳定; ③6位于颧根部,牙槽骨结实,变化(牙位)
小; ④6位于肌力之中心点上,牙合 力较大,
担负主要咀嚼功能。
骨 进一步发育完全,这些现象可以改善。
七、乳牙期牙合 特征
1.建牙合 时间2.5岁左右。 2.灵长类间隙及其他间隙
灵长类间隙: Ⅲ远中和Ⅲ近中பைடு நூலகம்间隙。 其他间隙: 切牙区、尖牙区较多。 意义: 为较大的恒牙萌出提供空间 。 原因: 颌骨发育所致。 3.乳牙在颌骨上的位置较垂直,无明显倾斜,无牙合 曲线, 因而覆牙合 较深、超牙合 较小;随年龄的增加, 牙槽骨 长高长大,超覆牙合 关系可改善。 4.ICO特征: 1>除I 和V 外均为一牙对二牙; 2>齐平末端: 末端对正, 后期V 可移至V 的近中或远中。
三、后牙牙尖
后牙的一部分牙尖与对颌牙的窝、沟的接触, 这些牙尖叫支持尖,有些则无接触,称作引 导尖。
支持尖
上后牙舌尖和下后牙颊尖
特点:形态圆钝, 占牙合 面宽2/3
引
支
导
持
尖
尖
支
口腔生理
磨耗的生理意义
①通过磨耗,消除建合初期可能出现的早接触点,建立平衡的合关系。
②随着年龄的增长,牙周组织对外力的抵抗能力逐渐减弱。磨耗可使牙尖高度降低,可减少咀嚼时牙周组织所受的侧向压力,使牙尖形态与牙周组织功能相适应。
③对于高龄者,磨耗可减少临床牙冠的长度,保持冠根比例协调,从而不致由于杠杆作用而使牙周组织负担过重。
①轨迹图形具有似滴泪水的形态
②时间变化为:
快(开口)→慢(最大开口)→快(闭口)→慢(咬合接触)
咀嚼周期所需的时间平均为:0.875秒
其中咬合接触时间为0.2秒,牙尖交错合接触约0.1~0.15秒
咀嚼周期可随食物的大小、硬度、滋味、特点及某些疾病的性质而不同
如:咀嚼胡萝卜 约0.58 秒 咀嚼口香糖 约0.77秒
磨耗情况
Carlssion 分级
0度:釉质上没有可见的磨耗小面,合面及切端形态良好。
1度:釉质上出现明显
的磨耗小面。
2度:磨耗累及牙本质
3度:牙本质暴露区超过2平方毫米,基 本失去正常合面及切端形态,牙冠高度降低。
④全牙列邻面持续地磨耗可代偿牙弓持续地向前移动,使前牙不至因后牙的推动而拥挤。
病理性磨耗:
后牙合面过度磨耗,前牙切嵴磨耗小 --》 深覆合TMJ损伤
正常横合曲线 --》 反横合曲线面 --》 牙折
邻面点状接触 --》 面接触 --》 食物嵌塞
OSAS临床表现:低通气呼吸暂停反复发作,低氧血症、二氧化碳增高
OSAS病因:上呼吸道内陷、气道狭窄,小颌畸形
吞咽功能
吞咽的概念:
咀嚼运动形成的食团和吮
吸的饮料等经舌的运动送至咽部,反射性地送入食管,这一过程叫吞咽(deglutition, swallowing) 。
咀嚼系统—与咀嚼系统相关的肌(口腔解剖生理学课件)
二、舌骨上、下肌群
• 舌骨上肌群(suprahyoid muscles)
➢二腹肌(digastric) ➢下颌舌骨肌(mylohyoid) ➢ 颏舌骨肌(geniohyoid) ➢ 茎突舌骨肌(stylohyoid)
• 舌骨下肌群(infrahyoid muscles)
➢肩胛舌骨肌(omohyoid) ➢胸骨舌骨肌(sternohyoid) ➢胸骨甲状肌(sterothyroid) ➢甲状舌骨肌(thyrohyoid)
(2)咬肌功能及神经支配
主要功能:双侧收缩使下颌向前上运动,单侧收缩使下颌 向收缩侧方向运动。产生咬合力 是其主要作用。 神经支配:咬肌神经 。
2. 翼内肌(medial pterygoid)
位置、形态 肌纤维起止、走行 功能及神经支配
(1)翼内肌位置、形态及肌纤维起止、走行
位于颞下窝和下颌支的内侧面,呈四边形,有深、浅两头。深头起 自翼外板的内面和腭骨锥突,浅头起自腭骨锥突和上颌结节。深、 浅两头环抱翼外肌下头,其肌束行向下、后、外,止于下颌角内面 的翼肌粗隆。 下颌角下缘,咬肌浅层和翼内肌附着部以肌腱相延续,此构被称为 “下颌吊索”(mandibular sling)。
舌骨上肌群
位置:位于舌骨与下颌骨、颅底之间,为二腹肌、 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茎突舌骨肌。
功能:当舌骨固定时,除茎突舌骨肌外,其他三块 肌均能向后下方牵拉下颌骨而开颌;当下颌 骨固定时,舌骨上肌群收缩可上提舌骨、口 底和舌。
舌骨上肌群各肌起止点、主要功能及神经支配
舌骨下肌群
位置:位于舌骨下方颈正中线两侧,居喉、气管、 甲状腺的浅面。分为浅、深两层,浅层自外 向内为肩胛舌骨肌和胸骨舌骨肌,深层自下 而上为胸骨甲状肌和甲状舌骨肌。
口腔生理—口腔其他功能(口腔解剖生理学课件)
咀嚼运动的类型
单侧咀嚼及前伸咀嚼
髁状突运动轨迹
研究手段解剖学方法:利用颅骨和新鲜尸体研究髁突运动X线方法:可从多角度对髁突位置的位移作静态或动态的观察,但不能分辨髁突上特定标志点移动情况,所反映的髁突运动是定性的。描记仪方法:可获得髁突在矢状面、水平面和冠状面的运动轨迹。虽然存在许多问题,但在临床上仍然应用。
髁状突运动轨迹描记
传入路径
浅感觉——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三叉神经感觉核——对侧丘脑外侧核三级神经元——中央后回下部。
深感觉——三叉神经——三叉神经中脑核——丘脑、大脑?传出路径
中央前回下部——三叉神经运动核——三叉神经运动纤维——eflex)
下颌运动的形式
及运动范围
下颌运动有开闭口运动、前后运动及侧方运动三种基本运动形式。 下颌运动的范围可以分为边缘运动、习惯性开闭口运动、功能运动。
边缘运动(Border movement)
定义
下颌向各个方向所能作的最大范围的运动。它代表下颌、颞下颌关节及韧带和咀嚼肌的功能潜力。日常生活中的咀嚼、言语等功能性运动,均包含在边缘运动轨迹的范围内。运动范围
以下颌中切牙接触点为描记点,记录下颌运动。仪器: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 由磁钢(黏附在下颌中切牙唇侧)、磁敏传感器(附于面架,固定在头面部)和显示装置三部分组成。
优点
下颌运动不受干扰,可精确再现下颌运动。可从三维方向描记。与肌电图仪联机。
髁状突运动轨迹
切割运动及其生物力学杠杆作用
口腔解剖生理学第二章
第四节 淋巴结和淋巴管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第五节 神 经
147
十二对脑神经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二)上颌神经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85
第一节 表情肌
86
87
88
89
90
91
• 1、颞肌 功能为上提下颌骨,产生闭口动作,也 参与下颌骨的侧方运动。
• 2、咬肌 功能为上提下颌骨,参与下颌骨的侧方 运动。
• 3、翼内肌 功能为上提下颌骨。 • 4、翼外肌 功能为牵引髁突及关机盘向前,使下
颌前伸,并有降下颌作用,单侧收缩使下颌向对 侧运动。 • 5、茎突舌骨肌 牵拉舌骨向后以延伸口底。 • 6、下颌舌骨肌 参与口底的构成,收缩时抬高口 底,闭口时,抬高口底可增加舌向上的压力,使 之能压迫食物向后由咽部进入喉咽部。 • 7、二腹肌 牵拉颏部向后下,参与张口运动。
3
4
第一节 骨与关节
5
6
7
上颌窦提升术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支柱及支架结构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咀嚼系统—咀嚼功能与神经控制(口腔解剖生理学)
2.咀嚼系统功能性肌电图 下颌各种颌位及运动中的肌电图: 姿势位、牙尖交错位 侧方运动、前后运动、开闭运动
1) 下颌开闭口、ICP咬合时咀嚼肌活动
开口: 二腹肌前腹、翼外肌(针电极记录)
闭口:颞肌、咬肌
ICP咬合: 颞肌、咬肌、翼内肌(针电极记录) (密集和高幅电位呈干扰型)
3)
工作侧: 颞肌后束明显电位, 到侧方咬合时, 颞 肌前束及咬肌明显电位。
非工作侧: 颞肌前后束、咬肌无明显电位;二腹 肌前腹、翼外肌明显电位。
左咬肌 右咬肌 左颞肌前束 右颞肌前束 左颞肌后束 右颞肌后束 左二腹肌前腹 右二腹肌前腹
返回
下颌右侧方运动的肌电图
3. 咀嚼活动的肌电图
咀嚼时正常EMG与异常EMG的区别 1) 正常的放电期与静止期分期明显 2) 正常的规则性和周期性保持时间较长 3) 正常的ICO或非ICO作咀嚼负荷测试时, 两则肌
肉活动协调
左咬肌 右咬肌 左颞肌前束 右颞肌前束
正常咀嚼运动的肌电图
四、咀嚼力、牙合力与咀嚼效率
1. 咀嚼肌力(咀嚼力): 为提颌肌收缩时所发挥的最 大力。颞肌、嚼肌、翼内肌垂直肌纤维发出的肌力: 180kg
2. 最大牙合力(牙周潜力): 牙周组织所能耐收的最大 力。
3.牙合力(咀嚼压力):上下牙咬合时,牙周组织所 承受的力。
咀嚼食团
三、高级中枢对咀嚼的影响
皮层咀嚼区发动咀嚼,但不是发动咀嚼活动的基本结构。 皮层咀嚼区协调咀嚼涉及到的不同肌群的活动,并且根据口 面部感觉反馈调整它们的活动。
四、咀嚼运动的反馈控制
周围感觉传入 感受器和本体感受器参与
多感觉信息和多感觉途径传入中枢 反馈控制
调节咀嚼的力量和方向 保证咀嚼运动的顺利进行
口腔解剖生理学 第二章(第6节-磨牙)
颊缘直
b.颊尖高锐(2/5)
舌尖低圆(3/5)
c.近、远中面
d.牙体长轴
远中面
近中面
牙合面——斜方形
周边:嵴、点角
尖:(功能尖)
合面观
嵴: 三角嵴、斜嵴
窝:中央窝
远中窝
沟:颊沟
近中沟
远中沟
远中舌沟
斜面:
远颊合角
近颊合角
4)牙合 面
上颌第一磨牙牙冠
a.复杂的斜方形,颊缘远中舌倾
4点角 锐角
远中颊牙合角
上颌第二磨牙 上颌第三磨牙
左右上颌磨牙的鉴别
近舌尖最大,远舌尖最小,第一磨牙的卡氏尖 在近中 近颊合角最锐 近中边缘嵴高、远中边缘嵴低
上颌磨牙的区别
上颌第一磨牙 上颌第二磨牙
上颌第三磨牙
体积 最大,最宽
较小,较宽
最小,较窄
颊面 近远中颊尖等高 远中颊尖小
颊根尖弯向近中 远颊根较直
远中颊尖更短, 牙根向远中倾斜
颊面——梯形
由近中向远中倾斜
尖:
嵴:
沟:
颊面观
外形高点:
1)颊面
(1)上颌第一磨牙牙冠
a.较宽(近远中径>牙合颈径)的梯形
向远中舌侧倾斜
b.近、远中缘,颈缘
c.二个颊尖
大小与高度
牙合缘:四条牙尖嵴
颊轴嵴:近中颊尖的颊轴嵴显著
颊面
颊面点隙
d.颊沟
至中1/3,末端点隙
e.外形高点 颈1/3
上颌第一磨牙牙冠
根,远中颊根及远中舌根
❖上、下颌磨牙形态区别中哪个不 正确?
A. 上颌磨牙的牙冠呈斜方形 B. 上颌磨牙的牙冠较直 C. 下颌磨牙的牙冠倾向舌侧 D. 上颌磨牙颊尖钝而舌尖锐 E. 下颌磨牙一般为双根
咀嚼系统—牙列(口腔解剖生理学)
(四)牙的上下位置
以牙合平面为标准
1.上颌:颊尖最低点为 颊尖,舌尖最低点 为近中舌
尖。向前向后均升高。其中前磨牙颊尖位置低于舌尖位置, 磨牙舌尖位置低于颊尖位置。
2.下颌:颊尖最低点为 远中尖,舌尖最低点为 舌尖,
且下颌牙齿舌尖点均低于牙合平面。
(四)牙的上下位置关系
各牙与牙合平面之关系: 中切牙与该平面接触; 侧切牙略高出该平面(约1 mm); 尖牙、第一、第二前磨牙牙(颊)尖、第一磨牙近颊尖
3. Monson球面学说:
以眉间点为中心,以10.16cm 为半径作一球面,下颌牙列的合面 与此球面一部分相吻合,又认为补 偿曲线也是它的一部分。
4、牙形、牙
牙弓亦可能较宽
利于较宽牙 齿的排列
面部与牙弓及牙齿 统一于较宽型
颌骨可能较窄
牙弓亦可能较窄
适宜于较窄 牙齿的排列
面部与牙弓及牙齿 统一于较窄型
侧切牙远中逐渐转 向远端
切牙略为平直,尖牙 远中才转向远端
2、牙的类别
乳牙列(deciduous dentistry )2.5岁—6岁
乳牙早期 乳牙晚期
混合牙列(mixed dentistry )6岁—12岁
暂时性的错牙合
恒牙列(permanent dentistry ) 12岁以后
(二)牙列的大小 1.牙列长度与宽度
后段:由各磨牙的近中、远中颊尖相连而成,此段连线较 逐渐弯曲向上,是一条向下突的曲线。前后两段相连形成的曲 线称为上颌牙列的纵牙合曲线,又称为补偿曲线。形态与司皮 氏曲线相吻合。
上颌牙弓纵牙合曲线
(二)横牙合曲线(wilson曲线):
连接两侧同名磨牙颊、舌尖形成的凸向下的曲线。
从上颌中切牙 的近中切角到 双侧第一磨牙 的近中颊尖顶 所构成的假想 平面。
咀嚼系统—颌位(口腔解剖生理学课件)
小结
后 后退接触位Βιβλιοθήκη 定义退接后退接触位特点
触
位
后退接触位生理意义
RCP
下颌姿势位
姿势位(mandibular postural position, MPP)
当人直立或坐正,两眼平视前方, 口腔无功能活动,升颌肌群保持轻 微的电位活动,以对抗下颌骨所承 受的重力;
上下颌牙之间有一前大后小的楔形 间隙即息止牙合间隙(freeway space),大约2~4mm。
牙尖交错位、后退接触位、下颌姿势位
颌位
下颌骨的三种基本位置:
牙尖交错位 后退接触位 下颌姿势位
重复性 髁状突位置 牙合 型 临床意义
第一节 牙尖交错位
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 ICP): 牙尖窝交错最大面积接触时下颌的位置。
ICP
牙尖交错 牙合(intercuspal occlusion, ICO):
长正中(long centric):RCP直向 前滑动1mm到ICP,此距离为长正中
3)不协调性:RCP到ICP有牙合障碍, 偏滑
(二)MPP与ICP的关系
小结
ICP-RCP-MPP
三个基本颌位的位置关系
ICP
RCP
MPP
一致性(一位) 协调性(二位)
不协调性:牙合障碍
下颌三个基本颌位的关系
五 前伸牙合颌位与侧牙合颌位
1.下颌在保持一侧上、下颌牙接触的同时向该侧移动, 运动过程中所有下颌的位置都称为侧牙合颌位,其中下 颌移向侧为工作侧,对侧为非工作侧。 2. 侧方运动中,尖对尖位是后牙发挥咀嚼功能的起始 咬合接触位。 3. 从尖对尖位下颌还可以继续向外侧移动至最大侧向 运动的位置,称为最大侧向颌位。
口解重点-二
口解重点二、咀嚼肌主要包括:咬肌masseter,颞肌temporalis,翼内肌medial pterygoid,翼外肌lateral pterygoid。
咬肌masseter:咬肌:嚼肌。
浅层:起于上颌骨颧突、颧弓下缘前2/3,止于下颌角和下颌支外侧下半部;中层:起于颧弓前2/3深面及后1/3下缘,止于下颌支中分;深层:起于颧弓深面,止于下颌支上部和喙突。
颞肌temporalis:位置:颞窝内。
起点:颞窝内骨面和颞深筋膜深面;止点:喙突、下颌支前缘。
分为前、中、后三分。
颞深筋膜:两层附着于颧弓内外,中间有神经血管。
功能:上提下颌、闭口、下颌侧方运动。
翼内肌medial pterygoid:位于下颌支内侧面。
浅头:起自腭骨锥突和上颌结节;深头:起自翼外板内面和腭骨锥突。
两头夹包翼外肌下头。
止点:翼肌粗隆。
作用:上提下颌骨,辅助下颌前伸和侧方运动。
翼外肌lateral pterygoid:位于颞下窝内,翼内肌上方,分上下两头。
上头:起自蝶骨大翼颞下面及颞下嵴;下头:起自翼外板外面;止点:部分上头止于TMJ关节囊和关节盘前缘,下头及部分上头止于关节翼肌窝。
功能:稳定和协调盘-髁突复合体:上头:闭口,下头:开口。
三、颈中肌群舌骨上肌群:1)二腹肌:后腹:起自乳突切迹,面神经二腹肌支支配;前腹:下颌骨二腹肌窝,下颌舌骨肌神经支配;中间腱:舌骨大角和舌骨体侧面。
2)茎突舌骨肌stylohyoid:起于茎突,止于舌骨体和舌骨大角连接处,收缩拉舌骨向后上方。
3)下颌舌骨肌mylohyoid:起于内面的下颌舌骨线,止于正中缝和舌骨体,两侧共同形成肌性口底。
4)颏舌骨肌geniohyoid:起点:下颌骨颏联合后面的颏下棘;止点:舌骨体前面;作用:收缩拉舌骨向上前方。
舌骨下肌群:浅层:1)胸骨舌骨肌sternohyoid:起点:胸骨柄及锁骨胸骨端后面;止点:舌骨体内侧下缘。
2)肩胛舌骨肌:omohyoid下腹:起自肩胛切迹附近的肩胛骨上缘和肩胛上横韧带,止于中间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颧骨颧颞缝前方
颧小肌
颧骨的颧颌缝
提上唇肌 周 组 提上唇鼻翼肌
上颌骨眶下缘 上颌骨额突
围
提口角肌 上颌骨尖牙窝
止点 口角皮肤 口角皮肤 口角内侧上唇皮肤 上唇外侧皮肤 鼻大翼、口轮匝肌 口角皮肤、口轮匝肌
作用 牵引口角向外 上
牵引上唇向上 牵引鼻翼向上 上提口角
下 肌
组
降口角肌
降下唇肌 颏肌
口 轮 匝 肌
咀嚼系统
牙列 Artery
咀嚼系统
牙列
上牙列 下牙列
咀嚼活动中上、下牙列咬合在一起,在接 触、分开反复交替的咬合运动过程中,捣 碎和磨细食物
牙列
牙列分型
按构成牙的类型分:
恒牙列 乳牙列 混合牙列
按牙列形态特征分:
尖圆型
椭圆型 方圆型
按牙的排列情况分:
正常牙列 异常牙列
牙列
乳牙列
牙列分型
恒牙列
提下颌骨向上,参与其 侧方运动
牵引髁状突和关节盘 向前,前伸下降下颌, 参与侧方运动
咀嚼肌
颞肌 示 意 图
咬肌
咀嚼肌
颞肌
翼外肌上头
示
意
翼外肌下头
图
翼内肌深头
翼内肌浅头
颊肌
二、表情肌
与咀嚼系统密切相关的有:
口周围肌上组 口周围肌下组 口轮匝肌 颊肌
分组及名称
起点
口上
笑肌 表情腮腺肌咬肌筋膜
颧大肌
舌骨上肌群
止点
中间腱 中间腱
血液供 应
舌下动 脉
颏下动 脉
神经支配 主要作用
面神经的分 降下颌骨,
支
拉舌骨向前
下颌舌骨肌
神经
舌
下颌舌骨肌 下颌体内侧 舌骨体 颏下动 下颌舌骨肌 降下颌骨,
骨
下颌舌骨线
脉
神经
拉舌骨向前
上
肌 群
颏舌骨肌
下颌骨颏棘 舌骨体 颏下动 舌下神经 降下颌骨,
脉
拉舌骨向前
茎突舌骨肌 茎突
混合牙列
牙列
牙列分型
尖圆型
椭圆型
方圆型
牙列
牙列的大小
牙列的长度与宽度
恒: 上:长50mm宽55mm 下:长41mm宽52mm
Terra牙列指数
牙列宽度/牙列长度×100%
牙列
牙正常排列的倾斜规律
近远中向
唇颊舌向
牙列 分为:
纵 曲线
牙列 形态特征
Spee曲线(下颌) 补偿曲线(上颌)
横 曲线:又称Wilson曲线
鼓板
关节结节:侧面观为一突起,底面观为 一横嵴,中间稍凹陷
(关节窝和关节结节均是颞下颌
关节的组成部分)
颞骨
外形(外面观)
颞骨
外形(下面观)
咀嚼系统
肌 Muscle
咀嚼系统
肌
与咀嚼相关的肌群有表情肌、咀嚼 肌以及颈部肌
一、咀嚼肌
名称
咬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浅层
深层
颞肌
浅头
翼内肌 深头
翼外肌
上头
下头
上颌骨颧 颧弓 颞窝和颞 起点 突和颧弓 深面 深筋膜
牙列
Spee曲线
牙列 形态特征
补偿曲线
牙列
上颌横 曲线
牙列 形态特征
下颌横 曲线
咀嚼系统
骨 Bone
咀嚼系统
骨
与咀嚼运动密切相关的颌面部骨有上颌骨、 下颌骨、腭骨、蝶骨以及参与构成颞下颌关节 的颞骨。
上颌骨
外形
一腔 上颌窦
一
前面(脸面)
体
四 后面(颞下面)
面 上面(眶面)
内面(鼻面)
额突
四
肌
锁骨胸骨 软骨
端后面 斜线
舌下神经 降袢
颈部肌
示 意 图
咀嚼系统
颞下颌关节 TMJ
咀嚼系统
颞下颌关节
特点
颌面部唯一的左右双侧联动关节
负重
灵活
稳定
颞下颌关节
组成
关节 囊外 韧带
关节囊 和关节
腔
颞下颌 关节
关节 盘
下颌 骨髁
突
颞骨 关节
面
颞下颌关节
下缘前2/3
腭骨锥突 和上颌结 节
翼外板内面 蝶骨大翼 和腭骨锥突 颞下面和
颞下嵴
翼外板 外侧面
咬肌粗隆
止点 和下颌支 外侧面下 半部
下颌 喙突和下
支和 颌支前缘 喙突 直至下8远
中
下颌角内侧面和翼肌粗 隆
大部:关节翼肌窝;
小部:关节囊和关节 盘
主要 提下颌骨向上、 作用 微向前,参与其
侧方运动
提下颌向 上,参与 侧方和后 退运动
口腔解剖生理学
全国高职高专口腔医学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第三轮规划教材
口腔解剖生理学
第二章 咀嚼系统
牙列 与咀嚼系统相关的骨 与咀嚼系统相关的肌 颞下颌关节 与颅面部相关的点、线、面
颌位 咀嚼神经控制与咀嚼功能
咀嚼系统
是将发挥咀嚼功能的肌肉、颌骨、颞下颌关 节、牙、牙周组织及与其相关的神经血管统一为 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简称为咀嚼系统。
颊
浅层 中层
深层 肌
下颌骨外斜线
口角皮肤、口轮匝肌 降口角
下颌骨外斜线
下唇皮肤、黏膜
降下唇
下2根尖处骨面
颏部皮肤
前伸、收紧下 唇
固有纤维:从唇的一侧至对侧
颧肌、上唇方肌、尖牙肌、三角肌、下唇方 肌的纤维参与组成
闭唇、参与咀 嚼、发音等
来自颊肌唇部和唇周围肌的部分纤维
8牙槽突外侧和翼突下颌 参与口轮匝肌组成 牵引口角向后 缝
颧突
突
腭突
牙槽突
上颌骨
外形
上颌骨
外形
上颌骨
结构特点
上颌窦
最大的鼻旁窦
下壁距上颌第一 磨牙根尖最近
上颌骨
结构特点
牙槽窝
上颌骨 结构特点
支柱及支架结构
尖牙支柱(鼻额支柱):
上尖牙区牙槽突
眶内缘
颧突支柱:
上第一磨牙牙槽突 颧骨
额骨 眶外缘
翼突支柱:
上颌骨牙槽突后段
颧弓 颅底 蝶骨翼突
上颌骨
结构特点
表情肌
示 意 图
三、颈部肌
与咀嚼系统密切相关的有:
颈浅肌群 舌骨上肌群 舌骨下肌群
颈部肌
颈浅肌群
肌
名称
群
起点
止点
作用
颈
颈阔肌 三角肌和胸大肌 下颌体下缘 降下颌骨、
浅
筋膜
和面下部皮 下唇、口
肌
肤
角
群
胸锁乳突肌 胸骨柄上、锁骨 颞骨乳突 两侧:头
胸骨端
后仰
名称 二腹肌
颈部肌
起点
后腹:颞骨 的乳突切迹 前腹:二腹 肌窝
骨体与 舌骨大 角连接 处
面动脉 的分支
面神经的分 牵引舌骨向
支
后,拉长口
底
颈部肌
舌骨下肌群
名称
起点
止点
血液供应 神经支配
主要作 用
胸骨舌骨 胸骨柄后 舌骨
舌下神经 下拉舌
肌
面
体下
降袢
骨
缘
肩胛舌骨 上腹起自 舌骨
肌
中间腱, 体下
舌
下腹起自 缘
骨
肩胛切迹 中间
下 肌 群
附近的肩 键 胛骨上缘
胸骨甲状 胸骨柄及 甲状
视神经孔
圆孔
颈动脉沟 垂体窝
卵圆孔 棘孔
蝶骨
大翼 体
小翼
翼突
翼切迹
外形(后面观)
眶上裂
大翼大脑面 翼管
翼突窝 翼突内板
翼突外板 翼钩
颞骨
组成
颞鳞:其外面(颞面)构成颞窝的主要部分和颧突,
其内面(大脑面),下界为岩鳞裂
乳突部
关节窝:颞鳞下面颧弓根部内侧、鼓部
前方。其顶部与颅中窝之间仅隔以薄骨板。
岩部(颞骨锥体)后界为鼓鳞裂和岩鳞裂
支柱及支架结构
颧突支柱 尖牙支柱 翼突支柱
下颌骨
外形
下 颌 体 (水平部)
下 颌 支 (垂直部)
外面 内面 牙槽突 下缘(下颌底) 外面 内面 喙突 髁突(关节突) 四个边缘
下颌骨
外形
下颌骨
内部结构
下颌骨
髁突颈部
下颌角
薄弱部位
薄
正中联合
弱
部
位
易
发
生
骨
颏孔
折
腭骨
外形
蝶骨 小翼
外形(上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