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影响因素和世界人口问题的体现及人口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一、分析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影响因素

二、世界人口问题的体现及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分析

二、分析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影响因素

1、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

中国历史悠久,人口总量庞大,其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和多种社会因素影响,具有一系列鲜明的特点。

(1各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东南半壁地势平缓,气候暖湿,人口高度密集;西北半壁地势高俊,气候干冷,人口远为稀疏。若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向云南的腾冲划一直线,其东南一侧占总面积的42.9%,人口占94.3%,西北一侧分别为57.1%和5.7%。2000年年前者(含台湾、香港和澳门平均人口密度高达296人每平方千米。相差达21倍。在东南一侧,以江河沿岸冲积平原和沿海平原人口最为稠密,如珠江三角洲人口密度超过1000人每平方千米,长江中下游平原超过900人每平方千米,黄淮海平原和四川盆地也达600~700人每平方千米;在西北半壁,人口主要集中与河谷地带和绿洲,大面积上人口均极度稀少,其中以藏北高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主的无人区占全国总面积的1/10。此外,帕米尔高原、阿拉善高原、呼伦贝尔高原以及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在1人每平方千米左右。

(2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少。1995年,距海岸200km 范围内的平均人口密度为458人每平方千米, 200~5000km范围内为226人每平方千米,下降了一半还多, 500~1000km范围内160人每平方千米,下降近2/3,1000km以上仅

为23.6人每平方千米。

(3人口主要分布在较为低平的地区,人口密度与地面海拔高程呈密切的负相关。1995年海拔200m以下的地区集中了全国人口的64.9%,200~500m为

17.2%,500~1000m为7.7%,1000~2000m为8.9%,2000~3000m和3000m以上分别仅

为1.1%和0.3%;200m以下人口密度高达达522人每平方千米,3000m以上仅为1.6人每平方千米,相差320余倍。但在中国人口分布的最低高程并不是沿海,而恰恰是在地处亚欧大陆的核心的新疆吐鲁番盆地,其中居住在海平面高程下的约有16万人。中国人口垂直分布的最上限在喜马拉雅山北坡和唐古拉山南坡,共有约2万人定居在海拔5000~5200m高程上,而季节性人口分布(放牧的上限更是高达5500m。

2、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的影响因素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的影响因素有中国的自然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类型的差异,其中以地形、气候为主的自然条件在其中显然起了基本的制约作用。事实上,制约中国人口分布的是一个地区的供养人口的承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粮食的承载力。具体分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赖以生存的基础,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的、自然条件的优劣以及自然资源的多寡,都直接影响着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分布。(2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布局特点:人们的物质生产方式,具体说主要指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水平及其生产布局特点,这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3历史、社会和政治因素:人口的地

域分布是历史的产物。一方面,它随生产方式的发展和生产布局的变化而处在不间断的演变过程;另一方面,从总的来看,它远不如后者变化得那么活跃,而表现出极大的惰性。一个地区人口聚居的历史越长,这种惰性往往越大。而且人口状况不仅仅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布局的变化,它本身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条件对后者也起着很大的作用。从另一方面来说,人们长期在一个地区居住,会养成对当地环境的一中适应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饮食、服装、语言、建筑、风俗、心理乃至生理机能等等的特点莫不与此相关。

二、世界人口问题的体现及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分析

1、世界人口问题的体现

世界人口问题主要指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不协调发展。具体分析如下:

(1人口与社会不协调发展

产业革命后,世界人口激增,人口问题引起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高度重视,马克思的人口理论认为除了生产方式决定人口规律以外,最主要的基本点是:人类自身生产必须同物质资料生产互相适应,以及人类应该自觉地调整自身的生产。

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须的工具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繁衍。就人类而言,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又是物质资料的消费者。人类自身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互相适应的规律对于一切社会都是适用的。当二者比例协调时,社会就会向前进步;当二者比例失调时,社

会就会向后倒退。所谓的比例失调就是指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人口压迫生产力,二是生产力压迫人口。这正是世界人口问题的一个体现。

(2人口与自然资源不协调发展

人口与自然资源的不协调发展表现在人口与土地资源的不协调、人口与水资源的不协调、人口与森林资源的不协调、人口与能源的不协调。

(3人口与生态环境不协调发展

人口与生态环境不协调发展主要表现在六方面:一是环境污染: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化肥和农药的污染等;二是废料激增:大量有毒有害的化学废料和放射性废物不断增加,其处理的难度很大;三是气候恶化: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致使温室效应日趋明显。与此相应的是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气象灾害加剧,天气反常;四是土地退化:人类对土地的过度的、不合理的利用,造成普遍的土地退化包括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等;五是植被减少:受过度采伐放牧的影响,全世界的森林迅速减少。大部分的天然草地的产量也显著下降,严重的已走向沙漠化。六是:人类不断扩大活动空间,人口压力日增,使生物物种适宜的生存环境日甚一日的减少。

此外,人为的灭绝行动、食物链的中断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也对若干物种造成威胁。

2、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分析

人口必须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近一二十年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日益深入人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逐步取代片面

追求经济发展的传统发展战略,把人置于发展的中心地位,把经济增长看作为手段而不是目的,要求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简言之,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求人口必须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口是一个涉及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多方面内容的丰富的总体,这几个方面相互制约,紧密联系,对于人口的可持续发展的都是至关重要的。但现阶段,就人类作为一个总体而言,人口的数量问题,具体说是指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的问题,显然具有头等的重要性。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和终极目标的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互适应、协调运行的综合过程。在人口领域内,涉及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人口结构、改善人口分布等多方面的内容,就现阶段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而言,控制人口数量是头等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