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概要
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常规
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常规【概述】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 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 。
我国属HBV感染高流行区,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9.09% 。
接种与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人群的HBsAg阳性率分别为4.51% 和9.51%。
我国流行的HBV血清型主要是adrq+和adw2,HBV 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及性接触传播。
围生 (产) 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 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 (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
经吸血昆虫 (蚊、臭虫等) 传播未被证实。
【临床表现】有乙型肝炎或HBsAg 阳性史超过6 个月,现HBsAg 和(或) HBV DNA 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HBV 感染。
根据HBV 感染者的血清学、病毒学、生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可将慢性HBV 感染分为:(一) 慢性乙型肝炎1.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HBV DNA 和HBeAg 阳性,抗-HBe 阴性,血清ALT 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2.HBeAg 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 和HBV DNA 阳性,HBeAg 持续阴性,抗-HBe 阳性或阴性,血清ALT 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根据生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上述两型慢性乙型肝炎也可进一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见2000 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二) 乙型肝炎肝硬化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的结果,肝组织学表现为弥漫性纤维化及假小叶形成,两者必须同时具备才能作出肝硬化病理诊断。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引2019年版管见全文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管见(全文)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19年12月发布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以下简称《指南》)[1],对规范CHB 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帮助临床医师提高专业水平,缩小不同医疗机构和不同医师间医疗实践的差距具有积极作用。
但作为临床合理决策重要依据的《指南》,还有一些内容值得商榷。
本着学术争鸣原则,现结合有关研究结果和国内外相关指南,提出以下管见。
一■关于术语.自然史、临床诊断部分术语、自然史、临床诊断这3部分内容之间交织较多,其名词、定义或诊断依据应注意统一,并符合中文习惯。
1.自然史的分期应符合自然史定义:疾病的自然史是疾病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整个过程[2]。
《指南》根据自然病程与现行习惯将自然史分为4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免疫控制期和再活动期。
未将HBsAg阴转或转换后的乙型肝炎康复或功能性治愈状态包含在内,故不符合自然史”发展到结局的整个过程”。
近年来,鉴于功能性治愈作为乙型肝炎的理想结局已被广泛接受,故可参照2017 年的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指南,将HBsAg阴转或转换后的乙型肝炎康复或功能性治愈状态列为自然史的一个阶段[3],可能这样更全面,也有利于进一步做到自然病程分期与临床诊断之间的对接。
2.术语或临床诊断应前后呼应并符合中文习惯:"HBeAg阴性CHB"又称"再活动期"。
既然有"再活动期",按照中文习惯前面就应有“活动期",而在此"再活动期”之前的却是"免疫清除期",加上此"免疫清除期"虽有清除病毒的作用,但无病毒清除的结果,故若"HBeAg阴性CHB"为"再活动期",则按中文习惯"HBeAg阳性CHB"改为"免疫活动期"较好。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健康教育资料-(含基本知识、治疗方案、预防措施)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健康教育资料(含基本知识、治疗方案、预防措施)2023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
据此推算,我国现有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例。
2023年中国疾控中心对全国1-29岁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4岁、5-14岁和15-29岁人群表面抗原检出率分别为0.32%、0.94%和4.38%。
1基本知识乙肝病毒主要经血液、母婴及性接触传播。
目前,由于对献血人员实施了严格的筛查,经血液及血制品传播已很少发生。
经破损的皮肤黏膜传播主要是由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不安全注射特别是注射等。
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
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生期,大多在分娩时接触HBsAg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
随着乙肝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母婴传播已明显减少。
与HBsAg阳性者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乙肝病毒危险性增高。
乙肝病毒不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接触,如在同一办公室工作、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乙肝病毒。
未发现乙肝病毒经吸血昆虫传播。
2治疗方案 1、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主要根据血清HBV-DNA水平、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肝脏疾病严重程度来决定,同时结合患者年龄、家族史和伴随疾病等因素,综合评估患者疾病进展风险后决定是否启动抗病毒治疗。
动态的评估比单次的检测更具有临床意义。
对HBeAg阳性患者,发现ALT水平升高后,建议观察3-6个月,如未发生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可建议考虑抗病毒治疗。
推荐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人群需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①HBV-DNA水平:HBeAg阳性者,HBV-DNA≥105拷贝/mL。
HBeAg阴性者,HBV-DNA≥104拷贝/mL。
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
慢性乙肝临床定义
隐匿性CHB:
血清 HBsAg 阴性、但血清和(或)肝组织 中 HBVDNA 阳性,除HBVDNA 阳性外, 患者可有血清抗-HBs、抗-HBe和(或)抗 -HBc阳性。
COI,抗-Hbe 3.26 COI,HBVDNA 5.22E+06
copies/ml,ALT 116 U/L,该患者是否具有抗病毒
指针,如何选择抗病毒药物?
2.患者男,28岁,因恶心、厌油腻食物1周入院,查
乙肝三系统及病毒复制水平示: HBsAg >52000
COI,HBeAg 2278 COI,抗-Hbe 9.67 COI,HBVDNA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分代偿期和失代偿期
慢乙肝治疗的总目标
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坏 死和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
偿期、HCC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
延长生存时间。在治疗的过程中,对于部分适合的患
者应尽可能追求CHB的临床治愈,即停止治疗后持续的
病毒学应答、 HBsAg 消失、并伴有 ALT 复常和肝组织学
推荐使用;
5种NAs药物特点及选择
替诺福韦酯(TDF):各指南首选,抗病毒效果最强 ,耐药率最低,适用于其他4种抗病毒药耐药的患者 ,妊娠B级药物,可用于12岁以上人群,长期使用需 警惕肾功能不全和低磷性骨病的发生。
5种NAs药物特点及选择
替比夫定(LdT):耐药率低于LAM,但总耐药率仍偏
高,妊娠B级药物,长期使用有发生肌酶升高、横纹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治疗部分1-药物、适应症、疗程、监测
普通IFN-和聚乙二醇IFN-2a,疗程至少1 年 (I)。具体剂量和疗程可根据患者耐受性等 因素进行调整。
11
IFN 治疗后取得HBeAg 血清转换 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病人生存率
1.0 0.8 0.6 0.4 1.0
无并发症患者的比例
P=0.004* 0.8
0.6 0.4 P=0.018*
15
基于核苷(酸)类似物的长期治疗
拉米夫定 阿德福韦酯 恩替卡韦 替比夫定
16
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 HBeAg阳性慢每日1次口服。 阿德福韦酯 10 mg,每日1次口服。 恩替卡韦 0.5 mg,每日1次口服。 替比夫定 600 mg,每日1次口服。 在达到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ALT复常、 HBeAg 血清学转换后,再巩固至少1年(经过至 少两次复查,每次间隔6个月)仍保持不变、且总 疗程至少已达2年者,可考虑停药,但延长疗程可 减少复发。
对82例接受LAM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所有患者接受 平均16个月的LAM治疗获得完全应答(HBeAg血清学 转换,HBV DNA检测不到, ALT正常)平均随访44月.
累计复发率%
40 20 0 0 2 4 6 8
巩固治疗 >8 月
10 12
随访月
Chien R-N, et al. Hepatology 2003; 38: 1267-1273. 22
欧洲研究
50 40 100 80
亚洲研究
HBeAg 转换率 (%)
30
40 10 0
29% 24%
31%
HBeAg 转换率 (%)
60
40 20
60% 37%
63/266
哪些人群需要扩大乙肝抗病毒治疗适应症呢
07唐红教授:慢性乙肝患者通过抗病毒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从而减少肝硬化、肝癌的发生,降低终末期肝病的发生率,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部分适合条件的患者,还可以追求临床治愈(又称功能性治愈),以进一步减少肝癌的发生,它是慢乙肝治疗的关键措施。
在过去的指南中,是将慢性乙肝的自然史分为四个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期和再活动期。
通常在免疫清除期和再活动期进行抗病毒治疗。
近年研究也发现,根据原来的分期来进行抗病毒治疗,有一部分患者没有纳入这个治疗范围,但乙肝病毒仍然在复制,疾病还是在进展的,甚至有的发生了肝癌。
提示有更多的人群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的抗病毒治疗做了一些更新。
首先,对于一般的人群,如果患者HBV DNA 阳性,转氨酶异常,排除了其他原因,就应该抗病毒治疗。
特别强调的是此处HBV DNA 阳性是指高精度的HBV DNA 检测结果为阳性,检测下限是10~20 IU/ml 作为检测标准,而不是以前常用的普通检测100~1000IU/ml 作为下限。
第二,应强调对有疾病进展风险的患者应尽早抗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学科主任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感染性疾病研究室主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唐红:哪些人群需要扩大乙肝抗病毒治疗适应症呢本刊记者 张美玲08毒治疗。
若患者HBV DNA 阳性,虽然转氨酶正常,但有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家族史,就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同样,年龄也是一个考量因素。
如果患者的年龄大于30岁,也建议进行抗病毒治疗。
在2019版指南中,要求患者同时满足“乙型肝炎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和年龄大于30岁的转氨酶持续正常的HBV 感染者才启动抗病毒治疗。
而这次指南更新将“有乙型肝炎肝硬化或HCC 家族史”和“年龄>30岁”作为两个独立的危险因素,也就是说,即使转氨酶正常,如果有家族史或年龄大于30岁的HBV 阳性患者只需满足其一,即建议进行抗病毒治疗。
抗乙型肝炎病毒药
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目前公认的抗乙肝病毒药物主要有两类:干扰素类和核苷类似物。
两者的优缺点核苷类似物聚乙二醇干扰素口服需皮下注射副作用少副作用常见仅有抗病毒作用同时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强力抑制HBVDNA HBVDNA抑制作用较弱HBsAg血清转换率低HBsAg血清转换更常见需要长期治疗疗程确定耐药率咼无耐药风险干扰素(IFN):是机体细胞在病毒感染或受刺激后,体内产生的一类抗病毒的糖蛋白物质。
干扰素有三种(a,B,Y),分别由人体白细胞、纤维母细胞及致敏淋巴细胞产生,目前使用基因工程。
干扰素是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的第一个抗肝炎病毒药物,干扰素a是国际公认的治疗慢性肝炎的抗病毒药。
干扰素在病毒感染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一定的作用。
在防止再感染和持续性病毒感染中也有一定作用。
干扰素能激活宿主细胞的某些酶,降解病毒的mRNA,抑制蛋白的合成,翻译和装配。
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较单用效果更好。
我国已批准普通IFN-a和PeglFN-a用于治疗CHB。
普通IFN-a治疗CHB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PeglFN-a相较于普通IFN-a能取得相对较高的HBeAg血清转换率、HBVDNA抑制及生物化学应答率。
基于干扰素a,目前主要是聚乙二醇干扰素(PeglFN-a)的抗HBV治疗方案广泛应用。
与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相比,PegIFN治疗具有更低的HCC发生率。
但许多研究表明,干扰素在抑制HBVDNA方面效果欠佳,并且基因C型和D型的患者较A型和B型患者对干扰素反映较差。
另外,干扰素的副反应较明显,患者耐受性较差此类药物具有直接抗病毒及增强免疫双重作用。
聚乙二醇干扰素a-2a:180ug/次,每周1次,皮下注射,疗程1年。
聚乙二醇干扰素a-2b:1.0-1.5ug/kg/次,每周1次,皮下注射,疗程1年。
IFN-a治疗的禁忌证:IFN-a治疗的绝对禁忌证妊娠或短期内有妊娠计划、精神病史(具有精神分裂症或严重抑郁症等病史)、未能控制的癫痫、失代偿性肝硬化、未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伴有严重感染,视网膜疾病,心力衰竭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等基础疾病。
中国慢性乙肝防治指引
度改善达到某一规定值
抗病毒治疗的应答(续)
? 时间顺序应答 ? 初始或早期应答:结束后随访6个月或12个月以上,疗效维持不变,无复发 。 ? 维持应答:在抗病毒治疗期间表现为HBV DNA检测不到(PCR法)或低于 检测下限,或ALT正常。 ? 反弹:达到了初始应答,但在未更改治疗的情况下,HBV DNA水平重新升 高,或一度转阴后又转为阳性,可有或无ALT升高。有时也指ALT和AST复 常后,在未更改治疗的情况下再度升高。 ? 复发:达到了治疗结束时应答,但停药后HBV DNA重新升高或阳转,有时 亦指ALT和AST在停药后的再度升高,但应排除由其他因素引起的ALT和 AST升高。
? 病毒学标志治疗开始后每 3个月检测 1次HBsAg、HBeAg 、 抗-HBe和HBV DNA
? 根据病情需要,检测血常规、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和肌酐等指
抗病毒治疗:慢性HBV携带者和非活动性 HBsAg 携带者
? 对慢性HBV携带者,应动员其做肝组织学检查,如肝组 织学显示Knodell HAI ≥4,或≥G2炎症坏死者,需进行 抗病毒治疗。如肝炎病变不明显或未做肝组织学检查者 ,建议暂不进行治疗
抗乙肝病毒药物
? 干扰素类
?普通干扰素a ?聚乙二醇干扰素a
? 核苷(酸)类似物
?拉米夫定 ?阿德福韦酯 ?恩替卡韦
抗病毒治疗的监测和随访:干扰素类
? 治疗前应检查:
? 生物化学指标,包括ALT、AST、胆红素、白蛋白 及肾功能
? 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血糖及尿常规 ? 病毒学指标,包括HBsAg、HBeAg、抗-HBe和
? 对达不到上述治疗标准者,应检测病情变化, 如持续HBV DNA阳性,且 ALT异常,也应考 虑抗病毒治疗 (III)
乙肝抗病毒同意书
洛阳二o二医院
关于应用抗病毒药物的知情同意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岁病历号:
医生已告知我患有目前由于需要使用抗病毒治疗。
[适应症]
该品适用于病毒复制活跃,血清转氨酶ALT持续升高或肝脏组织学显示有活动性病变的慢性成人乙型肝炎的治疗。
[不良反应]
该品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发烧、头痛、寒战、乏力、肌痛、关节痛等症状,常出现在用药的第一周,不良反应多在用药一周后消失。
少数病人可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血象异常。
偶见有厌食、恶心、腹泻、呕吐、脱发、血压升高或降低、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停止治疗后的病情加重:
当慢性乙肝病人停止抗乙肝治疗后,已经发现有重度急性肝炎发作的报道。
对那些停止抗乙肝治疗的病人的肝功能情况应从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等方面严密监察,并且至少随访数月。
如必要,可重新恢复抗乙肝病毒的治疗。
医生告知我以上使用抗病毒必要及可能发生的副作用,不能随意停药。
我{理解}使用抗病毒药物的治疗目的及存在的风险。
{同意}使用。
患者或家属签名签名日期年月日
告知医师签名签名日期年月日。
慢性乙型肝炎诊疗规范
肝细胞癌
失代偿肝硬化
“持续病毒复制” 持续病毒复制” 是慢性乙肝病情进展的主要病因
持续病毒复制是慢性乙肝 病情进展的主要病因
HBV DNA高负荷促进了肝硬化的发生 高负荷促进了肝硬化的发生
HBV DNA /mL
肝 硬 化 累 计 发 生 率
N=3,774; log-rank
, p <0.001
Iloeje UH,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06 ;130(3):678-86
EAS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J Hepatol 2009; 50:227-242.
如何确定停止治疗时间? 如何确定停止治疗时间?
HBeAg阳性 阳性 慢性乙肝
评价疗效 至完全应答) (至完全应答) 巩固阶段 HBeAg阳性者至少 月 阳性者至少12月 阳性者至少 HBeAg阴性者至少18月 HBeAg阴性者至少18月 阴性者至少
HBV感染
急性乙肝
携带者
慢性乙肝
隐匿性慢 性乙肝
乙肝 肝硬化
乙肝相 关肝癌
HBeAg+ 慢乙肝 HBV 携带者 非活动性 HBsAg携 带者
HBeAg慢乙肝
代偿期
失代偿期
轻、中、重
活动期和 静止期
慢性HBV感染自然史
免疫耐受期 免疫清除期 免疫控制期 再活动期 HBeAg + (wild) HBeAg - / 抗-HBe +
选择什么样的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 选择什么样的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
目前抗病毒药物特点比较
α 干扰素 疗程相对固定 HBeAg血清学转换率较高 疗效相对持久 耐药变异较少 需要注射给药 不良反应较明显 不适于肝功能失代偿者 核苷(酸)类似物 口服给药 抑制病毒作用强 不良反应少而轻微 可用于肝功能失代偿者 疗程相对不固定 HBeAg血清学转换率低 疗效不够持久 长期应用可产生耐药变异
哪些人适宜抗病毒治疗?
242011年第6期肝博士哪些人适宜抗病毒治疗李刚(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乙肝病毒是触目惊心的“国害”。
目前我国大约有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9300万,慢性乙肝患者2000万,慢性乙型肝炎是肝硬化、肝癌的重要原因。
因此,抗乙肝病毒治疗是对付乙肝极其相关肝病的重磅炸弹。
乙肝病毒携带者 一旦化验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病毒D N A滴度高是不是就需要抗病毒治疗呢?事实上,只要没有肝功能异常,是不需要抗病毒的。
因为此时机体内负责杀敌的免疫细胞处于休眠状态,擅用抗病毒药物只能是孤军作战,其结果非但不能消灭病毒还有可能使病毒衍生出对抗药物的办法 耐药。
另外,在服用抗病毒药物后或是自身免疫力量清除病毒后,肝脏的炎症消退,病毒不再复制,不需要抗病毒治疗。
我们把符合这两种情况的人群称为病毒携带者。
不治疗不意味着要放松警惕,乙肝病毒携带者应该每3~6个月常规检查肝功能,病毒学、甲胎蛋白和影像学检查,当肝功出现异常,符合抗病毒治疗适应证,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干扰素或核苷 (酸) 类似物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慢乙肝的根本病因是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
但是,目前许多患者忽视抗病毒治疗,只进行保肝治疗,只满足转氨酶化验正常。
保肝降酶治疗或许能在一定时期内使病情得到缓解。
但是,只要体内病毒一直存在,就会伺机兴风作浪,因此不能主观地排除抗病毒治疗方案。
2010年《慢性乙肝防治指南》明确指出,抗病毒治疗是慢乙肝治疗的核心手段。
如果病情处于最佳抗病毒治疗时期,就应该义无反顾地进行抗病毒治疗。
乙肝病情发展经历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并非危言耸听。
有研究表明,高病毒载量及e抗原阳性是导致慢性肝炎病人向肝硬化发展非常重要的两个因素。
能够早期干预,尽快有效地达到H B V D N A 检测不到,同时e抗原血清学转换,可以有效地减少慢乙肝病人向肝硬化的进程。
比如核苷类药物替比夫定在很短的时间里可以控制住病毒复制,减少病毒载量,阻止了肝纤维化和肝癌的进程。
慢性乙肝的治疗进展
精选ppt
5
婴幼儿感染乙肝病毒的自然史
HBsAg慢乙肝
HBV隐性感染
1-5%
1-5%
急性乙肝
HBsAg 阴性 阶段
慢性HBV 感染HBV潜
伏状态
痊愈
非活动
1-5%
婴幼儿
95%
性HBV
感染HBV
携带者
慢性HBV 携带者
HBeAg-慢乙肝
HBeAg+慢乙肝
乙肝相 关肝癌
精选ppt
乙肝 肝硬化
乙肝相 关肝癌
精选ppt
中华医学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12 9
(1) HBV DNA≥105 拷贝/ml (HBeAg阴性者为≥104 拷贝/ml);
(2) ALT ≥2×ULN;如用干扰素治疗,ALT应≤10×ULN,血 总胆红素水平应<2×ULN;
(3) 如ALT <2 ×ULN, 但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 ≥4, 或≥G2炎症坏死,或≥ S2 具有(1)并有(2) 或 (3) 的患者应进行抗病毒治疗
每6个月检测HBV DNA及五项
继续评估精神状态
定义 分类 作用机理 疗效的预测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监测 禁忌症
精选ppt
36
绝对禁忌证
相对禁忌证
妊娠
甲状腺疾病
精神病史 (如严重抑郁症)
视网膜病
未能控制的癫痫
银屑病
未戒断的酗酒/吸毒者
既往抑郁症史
未经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未控制的糖尿病
失代偿期肝硬化
未控制的高血压
有症状的心脏病
总胆红素51
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计数 <1.0 109/L mol/L,特别是以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2014)
对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持续抗病毒治疗可以延缓或降低肝功能失代偿及HCC的 发生率; 对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可以改善或稳定肝功能,延缓或减少肝移植的需求,延 长生存期3
10 10 10
2010版指南与2005版指南抗病毒治疗比较: 肝硬化抗病毒治疗
2005中国指南1
代偿期肝硬化 无固定疗程,需长期应用。
(1)
或炎症坏死≥G2,或纤维化≥ S2。
(4) 具有(1)并有(2) 或 (3) 的患者应进行抗病毒治疗
2010版指南较2005版指南抗病毒治疗更加积极
2005中国指南1
HBeAg(+) CHB患者 HBeAg(-) CHB患者 HBV DNA ≥105copy/mL
2010中国指南2
HBV DNA ≥105copy/mL
• 严格掌握治疗适应证 对于肝脏炎症病变轻微、难以取得持续应答
1
的患者,特别是当这些患者<30岁时,应当
尽量避免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 注意: 无适应证不轻易开始抗病毒治疗,但不 能漏掉该抗病毒的治疗的病人!!!
核苷(酸)类似物耐药治疗基本原则
• 谨慎选择核苷(酸)类药物
2
开始治疗时最好选用抗病毒作用强和耐药发生率
HBeAg(-) CHB患者
基础疗程1年 HBV DNA转阴、ALT复常后 当监测3次(每次至少间隔6个 月)HBV DNA检测不到或低 于检测下限和ALT正常时可以 停药
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ALT复常至少再巩 固1年半(经过至少3次复查,每次间隔6个月) 仍保持不变、且总疗程至少已达到2年半者, 可考虑停药。
• 需要注射给药 • 不良反应较明显 • 不适于肝功能失代偿者。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路线图
乙肝总介
乙型肝炎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据世界性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肝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HCC)。
我国于2006年进行的乙型肝炎流行病毒调查结果表明,我国1-59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有症状需要治疗的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约为2000多万。
乙型肝炎是血液传播性疾病,主要经血(如不安全注射史等)、母婴传播及性传播,皮肤粘膜破损传播也有一定比例,如纹身、扎耳洞、内窥镜检查等,血液制品现已严格控制,传播可能性大大减少,不规范输血及血制品时才有发生。
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也不容忽视。
随着乙肝疫苗在新生儿中的大力推广,及其它母婴阻断措施的实施,母婴传播得到极大控制。
目前HBV-DNA阳性母亲分娩约有百分之九十通过干预成功阻断母婴垂直传播。
HBV感染不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共用电脑等办公用品)、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及拥抱、握手、共用厕所等不会感染HBV。
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未发现乙肝能经吸血昆虫,如蚊虫、臭虫叮咬传播。
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时的年龄是致乙肝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在围产期(即母亲怀孕后至婴儿娩出42天内)和婴幼儿期感染HBV中,分别有90%和25%~30%发展为慢性感染,而5岁以后感染仅有5%~10%发展为慢性感染,婴幼儿期感染乙肝后变为慢乙肝,其自然史一般分为4个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复制期和再活动期,各期特点为:①免疫耐受期:血清HBsAg、HBeAg、抗HBC三者阳性(即大三阳),HBV-DNA病毒载量高,但肝功能正常,肝脏组织学检查未见明显肝损害,此期可维持数年甚至数十年。
②免疫清除期:此期血清可以是HBsAg、HBeAg、抗HBC(大三阳),也可以是HBsAg、抗HBe、抗HBC(小三阳),病毒定量检测(HBV-DNA)一般大于2000IU/ml(相当于104copies/ml),伴有肝功反复异常(如ALT 持续或间歇升高),肝组织学中度或严重坏死、肝纤维化等,反复或严重的肝损害可导致肝硬化或肝衰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近年来,随着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简称:《指南》)中指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本节的重点是讨论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
一、乙型肝炎治疗的难点乙肝是在全世界广泛流行的一种传染病,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药物能够杀死或消灭乙肝病毒,使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痊愈。
乙肝治疗为什么那么难呢?1.乙肝病毒的原始模板cccDNA很难清除这首先要从乙肝病毒复制说起。
乙肝病毒颗粒由外膜和内核两部分组成,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是直径42纳米的球形(图1),病毒的外膜厚7纳米,由蛋白质和膜脂质组成,称作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
病毒的中心部分直径约28纳米,为病毒的核心,其中包括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内核中心含有病毒基因(HBV DNA)和DNA聚合酶(HBV DNA-p)。
HBV DNA是由两条螺旋状DNA链围成的环形结构。
这两条DNA链一条叫“正链”,一条叫“负链”。
较长的负链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环状;较短的正链没有封闭,呈半环状。
在感染肝细胞之后,这条半环状的DNA链要以负链为“模板”复制、延长,形成完整的环状。
这样,乙肝病毒基因就形成了一个完全环状的双股DNA。
我们把这种DNA称作共价闭合环状DNA,即cccDNA。
cccDNA是病毒复制的“原始模板”。
“模板”形成后,病毒基因会以其中的一条cccDNA为“模板”,一段基因又一段基因地复制,形成负链、正链。
最后再装配到一起形成新的乙肝病毒颗粒。
新的病毒基因再从肝细胞中释放出来,感染更多的肝细胞(图2)。
HBV DNA聚合酶作用就是“催化”乙肝病毒基因按照一定的“模板”复制出螺旋状的病毒DNA链。
没有这种聚合酶的作用,乙肝病毒复制就会停止。
图2. 乙肝病毒的复制这种cccDNA的寿命很长,几乎和肝细胞的寿命一样长,堪称与肝细胞“共存亡”。
因此,它一旦在肝细胞核内形成,就具有了高度稳定的特性,很难完全清除。
目前只能期望一些抗病毒药物能长期抑制它们的复制,一点一点把它们消耗干净(耗竭)。
近来,有科学家根据病毒复制的数学模式做过计算,如果要将肝细胞里的cccDNA完全耗竭,至少需要长期抑制病毒14年之久。
2.目前的药物只能抑制病毒复制目前的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分为两大类: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
在我国被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有:普通干扰素(interferon,IFN)和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nterferon,PEG-IFN)、拉米夫定(lamivudine)、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恩替卡韦(entecavir)和替比夫定(telbivudine)。
在国外正在研究的药物有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和恩曲他平西(emtricitabine)。
干扰素是一种糖蛋白,它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是通过加强人体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刺激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增强人体细胞免疫功能,诱导细胞内产生抗病毒蛋白等免疫作用,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
而目前的核苷(酸)类似物有抑制HBV DNA聚合酶的作用,仅能起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作用,对cccDNA几乎无作用,因此也不能清除乙肝病毒。
3.乙肝病毒很容易发生变异HBV含4个部分重叠的开放读码框(ORF),即前S/S区、前C/C区、P区和X区。
前S/S区编码大(前S1、前S2及S)、中(前S2及S)、小(S)3种包膜蛋白;前C/C区编码HBeAg及HBcAg;P区编码聚合酶;X区编码X蛋白(图3)。
前C区和基本启动子(BCP)的变异可产生HBeAg阴性变异株。
前C区最常见的变异为G1896A点突变,形成终止密码子(TAG),不表达HBeAg。
BCP区最常见的变异是A1762T/G1764A联合点突变,选择性地抑制前C mRNA的转录,降低HBeAg合成。
S区变异可导致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BV infection),表现为血清HBsAg阴性,但仍可有HBV 低水平复制(血清HBV DNA常<104拷贝/ml)。
对于抗病毒药物来说,最重要的是P区的变异。
P区是乙肝病毒DNA聚合酶所在的部位,核苷(酸)类似物就是作用于该部位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的目的的(图4)。
P区变异主要见于POL/RT基因片段(349~692aa,即rt1~rt344)。
长期使用拉米夫定治疗后,病毒就会在P区的酪氨酸-蛋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氨酸(YMDD)位点发生变异,即由YMDD变异为YIDD(rtM204I)或YVDD(rtM204V),并常伴有rtL180M 变异,且受药物选择而逐渐成为对拉米夫定耐药的优势株,乙肝病毒就对拉米夫定产生了抗药性(耐药)。
图4. 几种核苷(酸)类似物在P基因区常见的变异位点当病毒变异后,别说一些药物可能对它们失效,就连人体免疫系统也常常不能识别它们,只能任凭它们“藏”在肝细胞内作恶。
4.难以打破的人们免疫耐受状态乙肝病毒感染的年龄是发展成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重要相关因素。
在子宫内感染的胎儿,出生后几乎100%发展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若新生儿期感染,则有90%的孩子转为慢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比率很快下降,<2岁时为75%~80%;3~5岁时为35%~45%,6~14岁时为25%;成年以后,绝大多数人体都能抵御乙肝病毒感染,清除病毒或只表现为急性肝炎,只有3%~5%免疫力低下者才会转为慢性。
这是因为在婴幼儿时期,机体的免疫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善,没有识别和清除乙肝病毒的能力,这时感染了乙肝病毒,机体的免疫系统就“默认”了它们,与它们长期“和平共处”,形成所谓的“免疫耐受”状态,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而绝大多数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都是自幼感染的。
这种免疫耐受状态是很难打破的。
因此,免疫系统都“懒”得对乙肝病毒发动“战争”,光凭药物的力量根本不行。
基于以上特点,使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具有难治性、长期性的特点,且有不断发生病毒变异所致的耐药等难题尚未完全解决,因此需要掌握一定的治疗时机(适应证),以达到制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的目的。
二、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证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后的自然史分为四期(图5)。
了解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后的自然史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指南》中提出的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适应证。
第一期是免疫耐受期。
其特点是HBV复制活跃,血清HBsAg和HBeAg阳性,HBV DNA滴度较高(>105拷贝/ml),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正常,肝组织学无明显异常,即慢性HBV携带者。
第二期是免疫清除期。
免疫耐受期的感染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系统不断完善,则可能进入免疫清除期。
免疫清除期表现为血清HBV DNA滴度>105拷贝/ml,但一般低于免疫耐受期,ALT/AST持续或间歇升高,肝组织学有坏死炎症等表现,即慢性乙型肝炎。
图5.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自然史与治疗时机第三期是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
尽管免疫系统完全清除乙肝病毒的可能性很低,但免疫系统有时也会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使其处于低活动状态。
因此表现为HBeAg阴性,抗-HBe阳性,HBV DNA检测不到(PCR法)或低于检测下限,ALT/AST水平正常,肝组织学无明显炎症。
在这一期内,每年有1%~2%的感染者病毒完全被清除,乙肝表面抗原自然阴转,表面抗体出现。
但也有4%~20%的感染者体内病毒再活动进入第四期。
第四期是乙肝病毒感染的再活动期。
无论是围生(产)期和婴幼儿时期,或是在青少年和成人期感染HBV者,在其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的HBV感染者中,部分患者又可再活动,出现HBeAg阳转;或发生前C 或C区启动子变异,HBV再度活动。
前C或C区启动子变异的感染者乙肝血清学检测表现为HBeAg阴性,HBV DNA常常处于低-中复制状态(在104~106拷贝/ml,甚至<104拷贝/ml),但ALT异常。
两者均表现为活动性慢性乙型肝炎。
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简称:《指南》)提出,慢性乙型肝炎的一般适应证包括:①HBV DNA≥105拷贝/ml (HBeAg阴性者为≥104拷贝/ml);②ALT≥2×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s of normal,ULN);如用干扰素治疗,ALT应≤10×ULN,血总胆红素水平应<2×ULN;③如ALT<2×ULN,但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4,或≥G2炎症坏死。
具有①并有②或③的患者应进行抗病毒治疗;对达不到上述治疗标准者,应监测病情变化,如持续HBV DNA阳性,且ALT异常,也应考虑抗病毒治疗。
因此,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即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自然史中的第二期和第四期(图5)。
三、关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治疗问题《指南》把乙肝病毒携带者分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和非活动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两类。
后者无须治疗已成为共识,但前者治疗与否仍有较大分歧。
“主治方”认为:①乙肝的预后与乙肝病毒复制状况有关,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改善肝纤维化,缓解肝病进展。
②ALT水平与肝脏坏死程度有时并不一致,一些ALT正常、HBV DNA水平较高的患者肝活检显示有程度不等的炎症坏死,12%~43%可出现2级以上纤维化。
③目前已经有多种抗病毒药物上市,持续的病毒抑制有可能达到清除乙肝病毒的目的。
“不主治方”认为:①乙肝的预后与病毒复制状况有关,但病毒复制不是唯一的因素。
在预测乙肝病毒感染者临床转归的众多因素中,e抗原和ALT均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而一些医生将HBV DNA水平分层研究后发现,HBV DNA水平为105~107拷贝/毫升时,肝癌死亡风险最高;当HBV DNA≥108拷贝/毫升后,肝癌死亡危险反而下降。
其原因在于:HBV DNA处于105~107拷贝/毫升的这部分病人处于免疫清除期,ALT异常;而HBV DNA≥108拷贝/毫升的患者多处于免疫耐受期,在一定时期内其肝癌发生的风险反而不高。
②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差,长期治疗存在着病毒变异、停药反跳等尚未完全解决的难题。
③ALT异常是慢性乙肝患者发展为肝硬化最重要的因素,绝大多数ALT长期正常的HBV感染者不伴肝损害或肝损害轻微,这部分患者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