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后练习题: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业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业Word版含解析

课后训练基础巩固1.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来源主要包括()①先秦儒学②阴阳家学说③道家思想④法家思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相对于孔子的思想,主要变化有()①“君权神授”②“天人感应”③用儒家思想治理天下④提出“民贵君轻”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3.下列人物中首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是()A.孔子B.老子C.董仲舒D.孟子4.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5.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成为官办学校的教科书始于()A.春秋B.西汉C.唐朝D.明朝6.“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董仲舒思想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感应”“天人合一”C.“春秋大一统”D.“三纲五常”7.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的措施是()A.兴办太学B.规定五经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各郡县设立学校8.汉武帝对中国古代教育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他统治时期()①教育为儒家所垄断②兴办太学拓宽了人才选拔渠道③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④私学兴盛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能力提升9.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个书生,你所遇到的情况可能是()①你的教科书除了儒家经典外,还会有法家经典②你可以到郡县的学校就读③即使你不是贵族子弟也有机会读书④如果你考试合格的话,可以到政府任职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10.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里,我们能够看到()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②古代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终结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自然经济的鼎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1.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1)图2中所指“五经”是指哪五部著作?(2)综合分析三幅图片所反映出的汉代教育的历史信息,并分析其对儒学产生的影响。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基础巩固1.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答案 B解析汉初推行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国家实力增强,但仍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如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这些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积极有为的政策。

因此答案选B。

2.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

”这句话反映的是() A.“大一统”理论B.“罢黜百家”C.“天人感应”D.“仁政”思想答案 C解析“天有四时,王有四政”体现了董仲舒“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从而为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3.董仲舒说:“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君为臣纲B.天人感应C.君权神授D.君臣共主答案 A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君臣关系如同天地,君为天,荫庇养育大地,臣为地,承载着天的恩惠,主要论述了君臣关系。

4.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答案 D解析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汉朝发展君主专制理论的是董仲舒,故D项正确。

荀子是先秦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A项错误;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B、C两项错误。

5.汉武帝采取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作用()①举贤良对策②重用文学儒者③兴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④设立地方学校,广泛传播儒学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C解析“举贤良对策”只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并未直接导致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

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作业15: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作业15: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练习题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基础巩固1.黄老思想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历史时期是()A.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B.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即位C.从汉高祖到汉武帝以后D.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以后2.汉武帝时,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开始产生,当时面临的社会问题不包括()A.王国威胁B.边境不宁C.土地兼并D.儒学正统地位动摇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融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4.汉武帝问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的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的意愿5.电视连续剧《走西口》中田耀祖将田家大院赌输给夏三之后,淑贞将家中祖传的乾隆御赐的“仁义礼智信”牌匾摘下来带走。

历史上最早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的是()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6.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曾长期居于正统地位。

这一地位确立于()A.春秋B.战国C.秦朝D.汉朝7.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B.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C.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8.太学是中国古代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汉代太学中教学的主要内容有() ①《诗》②《书》③《庄子》④《春秋》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9.汉初“反秦之弊,与民休息”,采用“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

这种统治思想源于() A.法家思想B.儒家思想C.墨家思想D.道家思想10.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董仲舒倡导的下列观点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春秋大一统”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C.“三纲五常”D.设立太学11.在当今,能成为博士,是众多莘莘学子的追求,也是一个人学识学力的证明,但汉代的“博士”含义却和今天不一样,它是指()A.汉武帝设立的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B.儒家学派的弟子C.有很高的学问并博闻广记的士人D.泛称有高深学问,帮助皇帝出谋划策的官员能力提升12.董仲舒在论证“人性与教化”的关系时写道:“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2020年高中历史 必修3 第一单元 课时2 “罢黜百家%2C独尊儒术” 同步练习(人教版)

2020年高中历史 必修3  第一单元  课时2 “罢黜百家%2C独尊儒术”  同步练习(人教版)

课时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5分钟100分)基础了解“无为而治”的内涵、汉代儒学的主张,认识汉代儒学的特点和作用达标素养通过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习,感受儒学的不断创新,体会思想文化的与时俱进突破董仲舒的儒学是“新”儒学的判断(1)析评价:若材料中有“‘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等相关信息,则可判定这种儒学不再是指先秦时期的孔孟儒学,而是经过改造之后糅合各种思想的“新”儒学。

(2)看主张:若材料中出现“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等任一思想主张,即可以判定该儒学是不同于先秦时期儒学的“新”儒学。

题组一从“无为”到“有为”1.(6分)有学者指出:刘邦当政时的诏令“既无典故,也不讲究对仗之美,直白道来,几近口述”,文景之治期间注重文辞的修饰和句式的工整,且在措辞中引经据典成为常态。

这一变化反映了汉代()A.与民休息的治国理念B.黄老之学的因时而变C.儒学地位的不断提升D.儒道思想的交相辉映2.(6分)著名学者夏曾佑称:(汉)文帝“为政也,二十余年,兵革不兴,天下富实,为汉太宗,其专制君主之典型哉”。

据此可推知,汉文帝的治国理念体现了()A.道家的“无为而治”B.法家的“以法为教”C.儒家的“民贵君轻”D.墨家的“节俭尚贤”A.秦始皇B.唐太宗C.汉景帝D.汉高祖题组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4.(6分)李斯说:“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

”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这说明两人都主张()A.通过改造儒学以维系统治B.统一思想以维护国家稳定C.厚今薄古以加强君主专制D.实行德治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5.(6分)董仲舒指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由此可见,董仲舒的思想()A.继承了孟子的“性善论”B.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C.突出了封建伦理纲常D.具有外儒内法的特征6.(6分)董仲舒按照《春秋》之法,提出了“以人随君,以君随天”的观点。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题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题一、选择题《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下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思想或主张是A.百家争鸣,思想自由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天人合一,天人感应D.君权神授,君主专制汉武帝以前的丞相,多为功臣或功臣子弟;汉武帝之后,丞相中出身于齐鲁地区的人开始增多,昭帝朝四位丞相中的两位、宣帝朝五位丞相中的三位就来自上述地区。

这反映出汉代A.君主专制的加强B.儒学地位的提升C.中央集权的强化D.政治中心的转移先秦时期,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并称“显学”。

秦汉之际,墨家急趋衰微,最终于西汉中期淡出历史舞台。

墨家学派淡出历史舞台的最可能因素是A.小生产者大规模减少B.墨家学派背离了传统思想C.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D.因秦始皇焚书而遭到断绝《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

”文中的“动机”主要指A.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B.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C.消灭异端学说D.繁荣学术文化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

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

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

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A.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B.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D.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西汉初统治者认为“刑法不能治人心,法度过密,君主用刑虽重,而民亦无畏刑之心”,汉武帝以儒家经典著作《春秋》义理解释法律,东汉光武帝刘秀以行德政作为治平天下的主要政策而曾先后七次颁布轻刑和赦罪诏令。

这反映出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B.礼法并举的治国模式形成C.儒道思想逐渐融合D.一直奉行刑法的慎刑主义董仲舒声称,他的学说完全由他在《春秋》中所发现的原理推导出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2学术观点: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2学术观点: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

学术观点: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一种观点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存在的。

翦伯赞认为,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诸子百家的学说就被当作邪辟之说受到抑压,而儒家学说则被当作天经地义的真理提升到一尊的地位”。

《中国通史纲要》写道:“武帝即位不久,董仲舒提出了一个在理论上维护‘大一统’的任务,就是要求树立为封建专制政权服务的思想体系。

武帝采纳了他的意见,推崇儒术,罢黜百家以外的学派,只有通晓儒学的人才能做官。

从此,儒家经典逐渐成为学者们的主要教材,儒家学说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张传玺也指出,西汉前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亦很活跃,这样的情况是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即位,董仲舒就指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汉武帝基本上采纳了这个建议。

从此,儒家学说逐步成为西汉中后期的统治思想。

”(翦伯赞、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不存在的。

郭志坤认为:汉武帝的“独尊儒术”采取了“综合的办法”,“吸收了各种学派的思想,甚至包括对立派的思想中的有用的东西,收罗进‘儒术’这个思想体系之中,然后要人们去‘独尊’,同时,对于思想上的各派别,既不‘焚’,也不‘坑’,而是让其存在”。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而实行放宽思想限制的政策”,但“当时只是道家的思想武库里寻找无为而治的思想来作治国安民的法宝”,到“吴楚‘七国之乱’,暴露了黄老思想的局限性,这就迫使统治者不得不采取‘兼合诸说’的措施,寻求更加适应统治的思想。

”董仲舒“所鼓吹的儒术跟原始的儒家思想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已经糅合了各家各派的主张,成了‘博采百家,自成一体’的思想体系,它兼顾了各方,顺乎时务,也就成为封建统治者得心应手的思想统治工具。

”“董仲舒所提的‘罢黜百家’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了,但实际上‘百家’并没有罢黜。

相反,汉武帝的指导思想是博采百家,运用各家各派学说的长处,加以综合利用”,即“汉武帝所独尊的儒术,实际上是一套以儒家思想为主,融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等各家各派思想的封建专制理论”。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时作业(人教版必修3)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时作业(人教版必修3)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时作业(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在此背景下,西汉政府立国的指导思想是()A.墨家思想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D.儒家思想解析:西汉初年,由于经济遭到破坏,统治者为了恢复经济和安定人心,吸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答案: C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百家争鸣”到法家独尊,再到“独尊儒术”的过程。

上述转变过程体现了()①由群雄割据到国家统一并不断巩固②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③思想控制的日益加强④儒家以外学术派别的消亡A.②③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

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作为一种政治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之所以被接受是因为它顺应了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体现了统治者对思想的控制,更体现了大一统的社会现实。

答案: B3.奶奶不断唠叨:“老天爷爷,你怎么不睁眼,这雨没完没了地下,你还叫我们穷人活不活。

”以上是某一文学作品中的片断,“奶奶”的话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中国古代哪一学派有关()A.道家学派B.法家学派C.儒家学派D.墨家学派解析:儒家“天人感应”思想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是有意识的,通过灾异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答案: C4.《二十四孝图》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埋儿奉母》是其中之一,讲述了古人郭巨为供养母亲而准备活埋亲儿、巧得黄金的故事。

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A.说明三纲五常压抑、扼杀人性B.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应全部抛弃C.是对人性善良的一个误导D.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解析:这个故事是对人性的扼杀和对人性善良的误导,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个故事就全面否定了传统文化中的“孝道”。

答案: B5.(2011·广东深圳检测)“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高中历史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含解析)

高中历史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含解析)

(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在此背景下,西汉政府立国的指导思想是 ( )。

A.墨家思想 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 D.儒家思想解析西汉初年,由于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为了恢复经济和安定人心,吸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

答案 C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中,体现儒家的“仁政”思想的是 (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C.“三纲五常”D.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解析汉初由于经济衰退,为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采用黄老思想治理国家。

而材料就体现了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简化事情,不用权谋。

答案 D3.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 ( )。

A.墨子“兼爱”思想B.孟子“性善论”C.老子“无为”思想D.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解析根据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如果统治者“失德”,老天爷就会降灾害以示惩诫,这导致西汉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故选D项。

答案 D4.“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

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C.“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解析A项体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思想,B项体现了董仲舒“君权神授”思想,C 项体现了董仲舒“三纲”思想,D项体现了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思想。

答案 D5.西汉时期,儒学逐渐发展为封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是 ( )。

A.儒学汲取了佛、道的有益内容B.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C.“四书”“五经”被定为教科书D.影响远及东亚、东南亚和欧洲解析本题考查了对西汉儒学发展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原因的理解,A、C选项不符史实,D是影响。

高中历史 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 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课时训练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1.“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董仲舒思想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感应”“天人合一”C.“春秋大一统”D.“三纲五常”解析: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学说把儒家思想神秘化,带有了某些神圣的宗教特征,为皇权披上了神秘的色彩,赢得了统治阶级的青睐,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A、C、D三项不能体现这一特征。

答案:B2.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其进步作用在于它( )A.使儒家思想得以发展完善B.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C.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提供了依据D.解除了各诸侯王国割据势力对中央的威胁解析: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政权,保证了国家统一,这是其进步之处。

答案:C3.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的局面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解析: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是因为当时面临一系列问题,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

但西汉的“罢黜百家”并不是消灭各家,由此排除④。

答案:D4.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

”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 )A.孔子有教无类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D.“五经”的流传解析:依据“西汉开国”“东汉中兴”等信息,可知经过西汉时期的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选C项。

A、B、D三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C5.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两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C.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D.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解析:一种思想能否被统治者所采纳,既要看它是否符合时代需求,也要看它是否能迎合统治者的要求。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点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点练习(含答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程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背景1.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____________的政策。

2.汉武帝时,社会潜伏着危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土地兼并剧烈、____________威胁着西汉的稳定,____________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提出1.特点:董仲舒把________、________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2.内容①提出“______________”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宣扬“______________”,并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____________”。

3.作用: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对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

三、成为正统1.表现①起用__________参与国家大政。

②____________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兴办________,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④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________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________________的主流。

知识点一从“无为”到“有为”1.西汉初期的统治思想主要来自(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2.西汉建立六十多年后,仍然存在的社会危机不包括( )A.分封的同姓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B.土地兼并越来越剧烈C.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统治D.秦朝的残余势力仍然进行反抗3.《史记》记载,汉景帝时,太后“好黄老之言,不说(悦)儒术”,景帝“读黄帝、老子,尊其术”。

但武帝即位后,便罢百家,尊儒术。

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汉武帝的个人喜好 B.汉武帝雄才大略C.秦二世而亡的教训 D.汉朝国力的强大知识点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4.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要包括( )①先秦儒学②阴阳家学说③道家思想④法家思想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5.“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强化: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强化: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

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 )A.外儒内法,大一统 B.无为而无不为C.仁为本,为政以德 D.礼法并施2.董仲舒《春秋繁露》载:“《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

”该主张旨在 ( )A.说明天地君权之尊贵 B.强调遵从纲常伦理C.提升儒学的独尊地位 D.废弃郡国并行体制3.董仲舒曾经提出三条主张:一是在中央建立太学,地方设庠、序,广泛培养官吏人才;二是责令地方官每年推举二人给朝廷;三是朝廷对这些人才进行考察,量才授官。

他的这些主张( )A.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B.为察举制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C.以“大一统”为根本指导思想D.强调对官僚队伍进行全面管理4.西汉中期以后,皇帝在下达诏令时,动辄引经据典。

而司法官吏在决议时也常常追求“应合古义”,从而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一股“春秋决狱”之风。

该现象反映出 ( )A.司法官吏判案依据是四书五经B.皇帝的诏令必须符合司法程序C.司法成为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D.儒学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5.“循吏”之名最早出现于西汉。

西汉循吏者,属“奉职循理,何必威严”之官吏。

循吏能“养之以仁,使之以义,教之以礼……故人敬而悦之,爱而亲之”。

“循吏”的出现反映出当时( )A.儒学影响扩大 B.私学发展迅速C.监察制度缺失 D.社会秩序混乱6.吕思勉先生说:“诸(子百家)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

安得谓一经汉武之表彰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表彰儒学之后诸学皆绝 B.学识佳者皆成为官员C.儒学由此得以发扬光大 D.百家争鸣从此时结束7.下表是与汉代海昏侯刘贺有关的历史材料。

据此可知( )A.刘贺昏庸无道不重礼制B.当时皇室重视儒学教育C.汉代“四书”地位超过“五经”D.刘贺以皇帝的身份下葬8.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举贤良”“用天下之贤人”等改革措施。

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作业7: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作业7: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题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基础巩固1.史书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

”它反映汉初的统治思想是()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C.儒家思想D.墨家思想2.宋代司马光诗:“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

发策登王庭,百家始消伏。

”该诗颂扬的人物应该是()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老子3.西汉宣帝年间发生过一次日食,当时汉宣帝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下列哪种主张()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大一统C.天人感应D.君权神授4.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5.“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即‘奉天承运’‘继天立极’)。

”下列为戴上“神圣的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A.老子B.孔子C.韩非子D.董仲舒6.《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亲自到太学讲学,和儒生们一起研讨儒学经典。

下列文献,不可能列入他们研讨范围的是()A.《诗经》B.《春秋》C.《礼记》D.《道德经》能力提升7.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是因为他提出了()A.“大一统”思想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天人感应”D.“三纲五常”8.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A.法家思想的衰微B.黄老之学被推崇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程朱理学的盛行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

高中历史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题资料

高中历史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题资料

高中历史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题资料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根本内容及其影响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应汉武帝“举贤良对策〞,连续三次作答,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主张,得到汉武帝赏识。

董仲舒把X、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主要内容包含:〔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3〕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这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节约了民力,保证了农时,使土地和劳动力有了比拟稳定的结合,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开展,稳固了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4〕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根底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适应了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和推行“有为〞X的时代需要,因而有利于稳固君权,维护总揽秩序,有利于节约民力,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的开展,总之有利于扭转汉武帝时代内外松弛的局势。

从思想史来看,董仲舒通过对〔春秋〕的解释,将先秦的儒学思想与X、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起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并且因为汉武帝的赏识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X的实施,而获得总揽地位。

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根底,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总揽中国达两千年之久,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开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同时也有封建迷信落后的一面,应当科学的区别对待。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步训练)高中历史必修3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步训练)高中历史必修3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了以下哪项政策?A. 分封制B. 焚书坑儒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设立郡县制2、以下哪位思想家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董仲舒3、《史记》中记载,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 强化中央集权B. 发展经济,提高国力C. 推广道家思想D. 传播佛教思想4、以下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影响,表述错误的是:A.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B. 推动了汉代经济的快速发展C. 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D. 对后世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5、第5题: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主要目的是:A.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局面B. 提高儒学的地位,成为唯一官方学术C. 消除其他学派的影响,防止思想混乱D. 限制知识分子的发展,集中权力于皇室6、第6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实施,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A. 儒学成为唯一官方学术,其他学派被禁止B. 社会思想趋于统一,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 文化发展停滞,学术研究受到限制D. 儒家思想被过度强调,其他学派无法发展7、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 限制思想自由,巩固封建统治B. 发展经济,提高国家实力C. 促进民族融合,加强中央集权D.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选拔贤能8、以下哪项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实施后产生的直接后果?A. 儒学家成为朝廷的主要顾问B. 非儒学者受到排斥,学术氛围单一C. 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D. 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全面繁荣9、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什么?A.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B. 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思想C. 提高科举考试难度D. 选拔优秀人才进入政府 10、以下哪项不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具体措施?A. 削弱地方豪强势力B. 设立太学,培养儒生C. 提高儒生地位,限制其他学派D. 限制民间宗教活动1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其主要目的是什么?A. 提高儒家学说在社会上的地位B. 增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C. 促进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发展D. 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12、下列哪一项不是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A. 天人感应B. 君权神授C. 三纲五常D. 法家刑名之术13、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其主要目的是什么?A. 加强中央集权B. 提高儒学的学术地位C. 打击异端邪说,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D. 促进各民族文化的融合14、以下哪个选项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实施后产生的影响?A. 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B. 道家、墨家等学派逐渐衰落C. 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D. 提高了儒学的学术地位15、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其主要目的是:A. 提升道家思想在社会中的地位B.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权统治C. 推广法家学说,强化法律制度D. 恢复墨家的兼爱非攻理念16、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B. 对其他学术流派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C. 直接导致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停滞不前D. 有助于形成较为统一的文化价值体系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2.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中指出:“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

”这一思想是( ) A.阴阳五行家学术B.“天人合一”理论C.儒学顺应自然规律的哲学D.“天人感应”观3.下面表格为西汉时期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内容。

以下不属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是( )B.“君臣父子夫妇,皆取诸阴阳之道”C.“天下之昆虫随阳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D.“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4.汉武帝时期,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

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

该现象反映了( )A.儒学地位上升B.私人讲学盛行C.官立学校出现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5.从“无为”到“有为”思想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A.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B.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C.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D.统治者不喜欢道家的思想6.西汉时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家是( )A.荀子B.董仲舒C.朱熹D.王夫之7.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8.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的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的意愿9.(2019·全国卷Ⅱ)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10.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

”该观点说明在中国古代( )A.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统治地位B.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C.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D.汉武帝是教育的开创者11.《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12.中国古代统治者宣扬“敬天、法祖、忠君、保民”,汉朝以后以孝治天下“逐渐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

这表明( )A.儒学正统坚不可摧B.宗法制度得以延续C.君主皆为道德楷模D.政治与伦理相结合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材料二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晁,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1)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新”在何处。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时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诏曰:“……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

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

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

”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汉书·武帝纪》(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

答案1.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D [“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主要是指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反之,就会遭到上天惩罚。

故D项符合题意。

]2.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中指出:“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

”这一思想是( ) A.阴阳五行家学术B.“天人合一”理论C.儒学顺应自然规律的哲学D.“天人感应”观B [材料把人与天地日月山川相比,体现了“天人合一”,故B项正确。

]3.下面表格为西汉时期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内容。

以下不属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是( )B.“君臣父子夫妇,皆取诸阴阳之道”C.“天下之昆虫随阳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D.“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C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通”体现出意识上的天人感应,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君臣父子夫妇,皆取诸阴阳之道”体现出形体上的“天人合一”,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体现出政治上的“天人合一”,故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天下之昆虫随阳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是指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人合一”的思想,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4.汉武帝时期,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

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

该现象反映了( )A.儒学地位上升B.私人讲学盛行C.官立学校出现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A [题干信息表明:汉武帝时期之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地位上升,故A项正确;太学属于官办学校,不能说明私人讲学风气盛行,故B项错误;汉武帝之前就有官立学校出现,故C项错误;太学属于中央学校,不能说明地方教育系统建立,故D项错误。

]5.从“无为”到“有为”思想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A.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B.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C.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D.统治者不喜欢道家的思想C [“无为”使汉朝经济恢复,国力日盛,但社会潜伏的危机却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6.西汉时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家是( )A.荀子B.董仲舒C.朱熹D.王夫之B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7.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D [先秦法家的典型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为君主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汉朝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和“君权神授”等主张,迎合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8.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的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的意愿D [题中的材料实际上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以思想的统一巩固政治的统一,迎合了统治者的意愿,故选D项。

]9.(2019·全国卷Ⅱ)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C [由材料“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可知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学说都兼采众家之长以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排除A项;秦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奉行法家学说,打破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并非兼收并蓄,排除D项。

] 10.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

”该观点说明在中国古代( )A.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统治地位B.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C.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D.汉武帝是教育的开创者B [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主流。

儒家学说倡导道德教化,主张通过教育来提升人格素养和道德自律意识,因而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主旋律。

A项不符合史实;在汉武帝之前,中国古代教育已经出现并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排除C、D两项。

]11.《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D [材料说明公孙弘因为精通儒家经典《春秋》而位列“天子三公”,并被汉武帝封为平津侯,这反映出儒学地位的显著提高,D项正确。

]12.中国古代统治者宣扬“敬天、法祖、忠君、保民”,汉朝以后以孝治天下“逐渐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

这表明( )A.儒学正统坚不可摧B.宗法制度得以延续C.君主皆为道德楷模D.政治与伦理相结合D [从材料中的“敬天、法祖、忠君、保民”和“以孝治天下”,可知儒家伦理融入了国家政治之中,D项正确;儒学在历史上受到过几次冲击,A项错误;宗法制在春秋战国瓦解,其影响力下降,B项错误;C项中的“皆”过于绝对,错误。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材料二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晁,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1)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