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占位病变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MRI病例讨论ppt课件

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MRI病例讨论ppt课件
硬膜外的常见恶性肿瘤,其转移途径为:经动 脉播散、经椎静脉播散、经淋巴系统播散、邻近肿瘤直接累及、 经蛛网膜下隙播散,最常见为脊椎转移瘤的直接侵犯。 多见于老年人,病程进展较快,有原发病灶的病史;多来自肺 癌、肾癌和乳腺癌等。 多发生于胸段,腰段次之,颈段最少;肿瘤多单发,亦可为多 发。 CT平扫可以显示椎管内硬膜外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 增强扫描肿瘤可有不同程度的强化;相邻骨质结构可有破坏。 肿瘤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稍高或高信号;脊髓 及蛛网膜下隙受压移位;增强后肿瘤呈结节状或环状强化;另外 可有邻近脊椎转移表现。
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MRI病例讨论
患者徐超明,男,41岁 病史:患者系“胸痛两年余”入院 PE:胸痛两年余,腹部、双下肢感觉减
退,双下肢乏力二十余天;神清,精神可,
气平,晨体温平,无明显发热、头痛、头晕、 恶心、呕吐等不适主诉。
辅助检查:胸椎正位(前后)、侧位X线: 胸椎轻度退变;胸椎MRI平扫:胸1-2椎管 内硬膜下占位;常规心电图:正常心电图。
C
A
B
A.B.C.冠状位、矢状位 T1WI Gd-DTPA增强扫描显示病灶 类椭圆形异常对比增强,边缘 清楚
C
讨论
在上海中山医院行手术治疗(全麻下行胸段椎管 内占位切除术),术后病理示:神经鞘瘤。
于术后6月余复查MRI
读片 PACS
A B
C
A B
C
神经鞘瘤
神经鞘瘤为最常见的椎管内肿瘤,占所有椎管 内肿瘤的29%,起源于神经鞘膜的施万细胞,故又 称施万细胞瘤。 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临床最常见于20-40岁, 可发生于椎管的各个节段,以颈、胸段略多。 病理上呈孤立结节状,有完整包膜,常与1~2 支脊神经根相连,与脊髓多无明显粘连;由于肿 瘤生长缓慢,脊髓长期受压,常有明显压迹,伴 有水肿、软化等。可发生囊变,较大的肿瘤内可 有小片状出血,极少发生钙化。 肿瘤从硬膜囊向椎间孔方向生长,使相应椎间 孔扩大;延及硬膜内外的肿瘤常呈典型的哑铃状。

病例随访椎管病变影像诊断

病例随访椎管病变影像诊断

01
02
03
影像学检查
X线、CT、MRI等影像学 检查是诊断椎管病变的主 要手段,可清晰显示病变 部位、性质和程度。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生化等实验室检 查可辅助诊断椎管病变, 了解全身状况。
医生经验
医生根据患者病史、症状 和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 结果,综合判断椎管病变 的类型和程度。
REPORT
CATALOG
1 2
符合率统计
通过对多例椎管病变患者的影像诊断与病理诊断 结果进行对比,发现符合率达到90%。
影响因素
影响符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影像学检查设备的精 度、医生的经验以及病变的复杂性。
3
提高符合率的方法
采用高分辨率影像学设备、加强医生培训和交流、 对复杂病变进行多学科会诊等措施可以提高符合 率。
REPORT
MRI诊断
MRI诊断是通过磁场和射频脉 冲对人体组织进行成像,具有 无辐射、无骨性伪影干扰等优 点。
MRI诊断能够清晰地显示椎管 内软组织的病变,如肿瘤、炎 症等,同时还能显示脊髓和神 经根的状态。
MRI诊断成像时间长,对于某 些金属植入物或起搏器等有禁 忌症的患者不适用。
核医学诊断
核医学诊断是通过放射性核素标记的 示踪剂在体内分布的显像技术,以判 断病变的性质和位置。
率。
多模态影像融合
将不同影像模态的信息进行融 合,以提供更全面的疾病信息

个性化诊疗
结合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多 学科信息,实现椎管病变的精
准诊断和治疗。
REPORT
THANKS
感谢观看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调整治疗方案

椎管内占位

椎管内占位

护理
潜在并发症:呼吸功能障的频率及幅度,
监测血氧饱和度。
护理措施: 1、轴线翻身 2、保持呼吸道通畅 3、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4、准备气管切开包和呼吸机与床旁
护理
潜在并发症:脑脊液漏,与术后伤口感染、愈合不 佳有关
观察要点: 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 引流液(颜色、性质及量) 重视患者主诉(是否有头痛)
颈椎:呼吸功能障碍 胸椎:腹胀、呼吸道感染 腰骶:压疮
共同:脑脊液漏、椎管内血肿、泌尿系统感染、 关节挛缩、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
现存并发症:疼痛,与手术伤口有关
观察要点:患者主诉、伤口周围的皮肤 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 2、评估疼痛程度、药物辅助。 3、变换体位,轴线翻身。 4、预防感冒和便秘。
脊髓压迫症
由于手术中牵拉脊髓或术后水肿、血肿压迫 脊髓而发生的神经系统症状称为脊髓压迫症,多 发生于术后48H内。
术后2日内应每2H监测1次患者的肢体感觉、 运动及括约肌功能并与术前比较。术后麻醉清醒 患者,如出现背部、四肢疼痛难忍、烦躁、感觉 平面上升、双下肢瘫痪加重,应及时通知医生给 予处理。
脊髓各节段肿瘤的潜在并发症:
3.麻痹期:
肿瘤使脊髓完全受压,脊髓横贯性损害,表 现为病变平面以下的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 能障碍。
脊髓半切综合征
定义:指外部的压迫和脊髓的病变等原因引起脊髓病
损,导致病损平面以下同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 深感觉、精细触觉障碍,对侧肢体痛温觉消失,双 侧触觉保留的临床综合征。
表现:病变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硬瘫、深感觉缺失,
对侧的温痛觉减退或消失。 双侧触觉保留
诊断
1 病史与体征 2 腰穿 3 脊柱x线平片 4 脊髓造影 5 CT扫描 6 MRI扫描:为目前诊断椎管内肿瘤最理想的辅助诊

脊髓及椎管内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脊髓及椎管内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MRI:脊髓增粗;肿瘤T1信号低于脊髓,T2 信号高于脊髓;囊变、出血、空洞使信号不 均;肿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均一或不均
14
颈髓星形细胞瘤
15
星形细胞瘤
16
脊 髓 内 星 形 细 胞 瘤
17
1
髓 内 星 形 细 胞 瘤 横断面
增强
18
2
四、诊断、鉴别诊断及比较影像学
根据上述CT和MRI表现,髓内肿瘤不难诊 断。
11
颈7~胸2平面脊髓室管膜瘤
12
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临床与病理
• 占髓内肿瘤40%,76%为Ⅰ~Ⅱ级,24%为Ⅲ~Ⅳ级 • 颈胸段脊髓最多见,儿童可累及脊髓全长 • 38%囊变,可合并脊髓空洞 • 儿童多见,无性别差异,肿瘤小
13
影像学表现
CT:脊髓增粗,呈等、低或稍高密度;囊变 呈更低密度;轻度强化;CTM脊髓增粗,蛛 网膜下腔变窄
脊髓及椎管内疾病
1
椎管内肿瘤的分类
髓内肿瘤
室管膜瘤 /星形细胞瘤
髓外硬膜内肿瘤 神经鞘瘤 /脊膜瘤
硬膜外肿瘤
转移瘤 /淋巴瘤
2
脊髓内肿瘤 (Intramedullar Tumor of
Spinal Cord)
3
椎管肿瘤:髓内肿瘤
概述
.占椎管内肿瘤的10-15%,以室管膜瘤和星 形细胞瘤最多。
病理:
◆肿瘤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常单发 。 较大肿 瘤易发生囊变,
◆部分肿瘤可沿神经孔生长到椎管外而呈哑 铃状。
◆由于肿瘤生长缓慢,脊髓长期受压,常有 明显压迹,甚至呈扁条状,伴有水肿软化等。
24
概述
临床最常见于20~40岁,常表 现为神经根压迫症状,表现为 疼痛,以后出现肢体麻木、感 觉减退等。

椎管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椎管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椎管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椎管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椎管内肿瘤是指生长于脊柱脊髓腔内的肿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椎管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病理特征和临床诊断,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种疾病。

一、椎管内肿瘤概述椎管内肿瘤是指生长于脊柱脊髓腔内的肿瘤,主要包括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脊膜瘤等。

这类肿瘤的发病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造成严重的影响。

及早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二、症状与检查椎管内肿瘤的早期症状通常较为隐蔽,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微的肢体麻木、疼痛、无力等症状。

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出现感觉障碍、肌肉萎缩、大小便失禁等严重症状。

在进行影像学检查之前,医生会首先关注患者的病史和症状,了解病情的发展趋势。

三、影像学诊断1、MRI检查:MRI(磁共振成像)是目前诊断椎管内肿瘤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

它能够清晰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对于指导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2、CT检查:CT(计算机断层扫描)对于显示骨质变化和钙化灶更为敏感。

在某些情况下,如神经鞘瘤的钙化或脊膜瘤的骨质压迫变形,CT检查能够提供更为精确的信息。

3、脊髓造影:脊髓造影是一种直接观察脊髓内部形态的方法。

通过向椎管内注射造影剂,能够清晰地显示肿瘤对脊髓的压迫程度和位置。

4、病理学检查:在手术切除或穿刺取样后,医生会对肿瘤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肿瘤的细胞类型和恶性程度。

这对于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四、治疗方案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肿瘤的性质,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大多数椎管内肿瘤需要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切除肿瘤以减轻压迫和改善症状。

对于无法完全切除的肿瘤,可能需要结合放疗和/或化疗进行综合治疗。

五、预防措施目前没有特定的方法可以预防椎管内肿瘤的发生,但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的体检,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

此外,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定期随访和复查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脊柱和椎管内常见疾病检查方法和影像诊断

脊柱和椎管内常见疾病检查方法和影像诊断

鉴别诊断
➢硬膜外疤痕:有手术史,疤痕位于硬膜囊与手术部位之间, 其CT值往往低于椎间盘,疤痕组织增强比椎间盘明显。MRI 上疤痕呈长T:中长T:信号影,增强扫描强化明显。
➢椎管内硬膜外肿瘤:如神经纤维瘤等,可形成类似椎间盘突 出样的肿块。其密度低于椎间盘,强化较为明显。且合并有 椎体及椎小关节骨质破坏,椎间孔扩大。
正常腰椎横断位MR T1WI、T2WI表现
异常MRI (脊椎)
部位
◦ 脊椎 ◦ 椎管内病变 ◦ 椎间盘病变

❖病变性质 • 炎症 • 肿瘤 • 外伤 • 退变 • 血管性病变
椎管X线造影正、侧位示正常胸段脊髓蛛网膜下腔的形态
一、脊椎退行性骨关节病 (degeneradve steoanhropathy of spine)
Schmor结节,周围反应性骨质硬化。
影像表现(MR表现)
➢椎间盘突出时,髓核突出于纤维环之外,呈半球状、舌状向后方及侧后方突出。 ➢信号强度依髓核变性程度而异,一般呈等T1中长T2信号, ➢突出的髓核与未突出部分间有一“窄颈”相连。 ➢髓核突出部分与髓核未突出部分分离,突出髓核游离于椎体后方。 ➢硬膜囊、脊髓或神经根受压,与突出的髓核相对应, ➢受压节段脊髓水肿或缺血表现为等或长T长T2异常信号。 ➢硬膜外静脉丛受压迂曲,在椎间盘后缘与硬膜囊之间可见条状或弧形高信号影。 ➢对椎间盘钙化显示不敏感。
变及小关节半脱位 ➢韧带长期受力增加,导致韧带纤维增生、钙化或骨化 ➢出现椎管、椎间孔及侧隐窝的狭窄和椎体的假性滑脱
影像检查技术要点
➢X线检查常规选择脊椎正侧位、双斜位,有时加摄功能位(前屈后伸 位)主要了解椎体骨增生、椎间隙改变、椎小关节、钩突关节(颈椎) 及椎间孔的变化。
➢CT检查显示椎间盘的变性、韧带肥厚或骨化、椎管和椎间孔以及 侧隐窝受压的情况。

椎管内疾病CT、MRI诊断

椎管内疾病CT、MRI诊断
脊髓和椎管内疾病
一、椎管内肿瘤
椎管内肿瘤占神经系统肿瘤的 15%,可发生在各个脊段。按生长来自位分为脊髓内15%
★脊髓外硬脊膜内 60-75%
硬膜外
15%
首先要进行定位诊断!
髓内占位
髓外硬膜下占位
髓外硬膜外占位
髓内肿瘤 髓外硬膜下肿瘤 硬膜外肿瘤
肿瘤 与脊 髓的 关系
脊髓增粗
为脊髓(或马尾神经) 受 “硬膜外征”,脊髓
吸收
板内骨质破坏
一、髓内肿瘤
1、室管膜瘤 ependymomus
• 最常见的髓内肿瘤,占髓内肿瘤的60% • 起源:中央管的室管膜细胞及其残余或终丝的
终室细胞 • 好发部位:腰骶段、脊髓圆锥和终丝
病理
起源于脊髓中央管 脊髓终丝室管膜
生长缓慢
常见出血
影像
病变多位于脊髓中央
边界清楚,易囊变及 伴脊髓空洞 常见含铁血黄素帽
• 室管膜瘤:多发生于30岁以后;脊髓圆锥、终丝多 见;多位于脊髓中央;强化界限清晰;
• 急性脊髓炎:发病急、病史短;病变范围长、外缘 光整;不合并囊变及空洞;无强化或仅轻度强化
3、神经鞘瘤
• 椎管内最常见的肿瘤,29% • 发病高峰在20-40岁,无性别差异 • 起源于神经根鞘的雪旺氏细胞,是一种生长缓慢
鉴别诊断
• 神经鞘瘤:均具有髓外硬膜下肿瘤的共同 表现,与神经鞘瘤容易混淆。
• 脊膜瘤钙化出现率高,是鉴别的主要征象 之一;很少引起神经孔扩大,哑铃形肿瘤 明显少于神经鞘瘤。
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脊髓的各个节段,常累及 脊神经的感觉根(恶性神经鞘瘤少见) • 部分肿瘤沿神经根生长穿破硬脊膜到脊膜外或通 过椎间孔到椎管外,使椎间孔扩大或相邻骨质破 坏

椎管内肿瘤影像学诊断(2018新)

椎管内肿瘤影像学诊断(2018新)
① MS脊髓病变通常不超过2个椎体节段 ② 病灶多在脊髓的后方或侧后方 ③ 病灶的最大横截面小于脊髓的1/2 ④ 且通常不伴脊髓肿胀或萎缩
许贤豪.多发性硬化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4,37(1):3-6.
脊髓型MS
增强
髓外硬膜下肿瘤
• 髓外硬膜下肿瘤占椎管内肿瘤60% ,绝大部分为良性, 以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和脊膜瘤最常见。多见于20— 60岁。 • 典型症状为神经根性疼痛,以后出现肢体麻木、酸胀感或 感觉减退。
肿瘤MRI特征:
a b c d 膨胀性或浸润性生长方式; 与正常脊髓分界不清; 近50%病例可囊变; 发生脊髓空洞几率及范围均小于室管膜瘤。
女,60岁,左下肢感觉减退4年
T6-7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增强
星形细胞瘤与室管膜瘤鉴别要点
①年龄:室管膜瘤多发生于30岁以后;星形细胞瘤多 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 ②部位:室管膜瘤多见于中下段脊髓、圆锥及终丝; 星形细胞瘤多见于颈髓及上部胸髓。 ③增强:室管膜瘤边缘锐利、境界清楚,横断面多累 及整个脊髓;星形细胞瘤不规则强化,境界欠清晰, 多位于脊髓后部。
2 感觉障碍:
• 早: 感觉过敏、异常。麻木,蚁行感。 • 中:感觉减退。髓外肿瘤由下向上发展,髓内由上向下。 • 晚:感觉消失。平面以下消失。
3 运动障碍:
• 无力,持物不紧,肌肉萎缩,肌肉痉挛
• 先在病变同侧,反射均消失。
• 病变平面以下:浅反射减退或消失,深反射亢进,病理反 射+
• 2.按解剖部位分类
①颈段肿瘤,占13%~26%; ②胸段肿瘤,占42%~67%;
③腰骶段肿瘤,占12%~28%。
• 3.按解剖层次分类
髓内肿瘤
髓外硬脊膜下肿瘤

椎管内占位病变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椎管内占位病变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髓内常见肿瘤的鉴别诊断 病理
起源于脊髓中央管的室 管膜细胞或终丝等部位 的室管膜残留物;易囊 变、出血;多数沿中央 管纵向生长、上下两端 可见囊变或空洞形成 常累及多个脊髓节段, 与正常脊髓分界不清, 偏心、不规则囊变常见 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的 良性肿瘤。肉眼观肿瘤 由富含血管的肿瘤结节 和囊肿构成,有时瘤壁 可钙化 转移途径为动脉途径、 椎静脉途径和通过神经 根或脑脊液直接侵犯脊 髓等原发病史
髓外硬膜下肿瘤
• 常见病例: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脊膜瘤
• 其他病例:表皮样囊肿、畸胎瘤、脂肪瘤、血 管瘤 • 总体特征: • 大多数为良性,生长缓慢,包膜完整,界 限清楚,早期诊断手术治疗,其效果较好;病 变位于脊髓外硬膜下腔内,相邻部位脊髓受压, 向对侧移位;病变邻近上、下方硬膜下腔增宽。
转移瘤
多见于中 老年
淋巴瘤
多见于中 老年男性
白血病 儿童常见
可表现为 贫血、出 血、感染、 背痛、局 部肿胀
脂肪瘤 男性好发
2/3病人出 现下肢无 力和背痛
髓外硬膜下常见肿瘤的鉴别诊断
发病年龄 临床表现 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
CT:肿瘤密度略高于脊髓,易发生神经根鞘部位,常穿过椎间 孔向硬膜外发展,呈典型的哑铃状改变;MR:T1WI等高信 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实性成分呈均匀显著强化,常合并囊 变;多为神经鞘瘤,若发现多发神经源性肿瘤,应考虑是否为 神经纤维瘤病 CT:多为密度稍高的椭圆形占位,边缘可钙化,增强中度强 化;MR:T1WI、T2WI呈等或略高信号,多位于脊髓背侧,较少 超过2个脊髓节段,增强持久、均匀的强化,邻近硬脊膜“尾 巴状”线性强化。“硬膜尾征”是其相对特征
畸胎瘤
多见于儿童和青 少年男性转移瘤多来源于原发颅 内肿瘤和全身系 统性肿瘤的脑脊 液播散

脊髓疾病影像诊断

脊髓疾病影像诊断
基本病变表现
(一)×线检查 1.脊椎平片椎管内占位病变可致骨性椎管扩大,表现椎弓根内缘变
平或凹陷、椎弓根间距增宽和椎体后缘凹陷;椎间孔扩大伴边缘骨质 硬化,常见于神经源性肿瘤;椎骨破坏及椎旁软组织肿块多见于脊椎 结核或恶性肿瘤。
2.脊髓血管造影椎管内局部血管异常增多、增粗和迂曲,见于椎管 内血管畸形。
(三)MRI检查
平扫和增强MRI检查时,椎管及脊髓的基本病变表现包括出血、肿块、变 形、坏死等,其所见和意义与脑部相似。MRM检查,依据病变与脊髓和硬膜囊 的关系,可判断椎管内病变的部位。
椎管内肿瘤
椎管内肿瘤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5%,可发生在椎管内的各个部位。以 20~40岁成人多见 【临床与病理】
脊髓损伤
a.T1WI平扫,软 化区脊髓呈低信 号(); b.T2W1软化区呈 高信号
脊髓损伤
L1椎体压缩性骨折,相应骨 性椎管变窄,脊髓受压并损 伤。
脊髓空洞症
【临床与病理】 脊髓空洞症在病理上包括中央管扩张积水和脊髓空洞形成两型。临床症状主
要为分离性感觉异常和下运动神经元功能障碍。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偶于上颈髓内见低密度囊腔,囊内蛋白含量高时可呈等密度。 MRI:矢状面上,易于确定囊腔的部位、大小及流体动力学变化,还可明确空洞 症的病因。 平扫:T1WI上囊腔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若囊腔直接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椎管内肿瘤
脊髓室管膜瘤MRI a. T1WI平扫,下颈 段及上胸段脊髓增 粗,信号略低; b.T2WI平扫肿瘤呈 稍高信号,周围蛛 网膜腔变窄(↑); c.T1WI增强冠状位 像,肿瘤有不均匀 的强化(↑)
椎管内肿瘤
椎管内外神经鞘瘤MRI
a.T1WI平扫横断位像,肿瘤呈哑铃状的等信号,延伸至椎间孔外↑); b.T1WI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脊髓被推向右侧(↑)

原发性椎管内硬膜外占位性病变的MRI表现

原发性椎管内硬膜外占位性病变的MRI表现

原发性椎管内硬膜外占位性病变的MRI表现原发性椎管内硬膜外占位性病变临床较少见,诊断较困难。

现笔者收集我院21例,分析其MRI表现,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1例中,男13例,女8例;年龄26~68岁。

肿瘤性病变13例,其中淋巴瘤6例,脂肪血管瘤4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非肿瘤性病变8例,其中椎间盘髓核游离6例,自发性血肿2例。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脊髓相应节段以下肢体疼痛、乏力、麻木、运动障碍、萎缩等。

体征主要为感觉减退、肌力降低、深反射减弱或亢进等。

1.2仪器与方法采用Philipsachieva1.5TMRI扫描仪,脊柱表面线圈,行矢状位TSET1WI(颈胸腰椎TR/TE400ms/18ms)、TSET2WI(颈椎:TR/TE3000ms/120ms;胸腰椎:TR/TE2850ms/100ms)、STIR(颈椎:TR/TE5000ms/100ms;胸腰椎:TR/TE3500ms/80ms)、T2WI-FLAIR(颈胸腰椎:TR/TE6000ms/100ms)及SSH-DWI(Max-b-factor=500s/mm2;FOV200mm×120mm×55mm)和轴位FSET2WI(颈椎:TR/TE2500ms/120ms;胸腰椎:TR/TE3000ms/120ms)。

层厚(颈椎3.0mm,胸腰椎4.0mm);层距(颈椎0.2mm,胸腰椎0.3mm)。

所有患者平扫后行Gd-DTPA增强扫描,对比剂剂量为0.1mmol/kg体质量。

2结果21例中,8例(淋巴瘤4例、脂肪血管瘤2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呈包鞘状包绕硬膜囊。

6例淋巴瘤T1WI呈等信号,T2WI呈略低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2例合并邻近椎体骨质破坏,2例肿块沿椎间孔向椎管外生长(图1)。

3例脂肪血管瘤与3例海绵状血管瘤病变主要位于背侧硬膜外。

4例脂肪血管瘤T1WI呈高或等信号内合并部分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图2),1例见大量流空血管影。

MRI影像在椎管内占位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MRI影像在椎管内占位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MRI影像在椎管内占位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目的分析MRI影像学在椎管内占位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86例椎管内占位患者,患者均行CT和MRI 诊断,分析其诊断效果。

结果CT诊断为73例,诊断率为84.9%;MRI影像学诊断为100例,诊断率为100%;组间对比(P<0.05)。

结论MRI可有效诊断椎管内占位,定位准确,诊断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和应用效果,值得肯定和推广。

标签:MRI影像;椎管内占位;诊断椎管内占位疾病是患者在脊髓、脊膜以及神经根等部位出现肿瘤,或者椎管内出现肿瘤及占位性疾病所致[1],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

近年来随着临床诊治水平的不断增加,多种影像学诊断方式在临床推广使用,以往在诊断椎管内占位时多采用CT、X线平片诊断,随着MRI影像的发展,在诊断椎管内占位取得显著疗效。

为了进一步明确MRI影像在椎管内占位的诊断效果,笔者以86例椎管内占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MRI和CT诊断,分析其诊断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86例椎管内占位患者,患者经核磁共振的成像和手术诊断,确诊为椎管内占位[2];男54例,女32例;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38.5±2.4)岁;22例髓内肿瘤,48例髓外硬膜下肿瘤,4例硬膜外肿瘤,血管畸形5例,4例硬膜外转移瘤,3例硬膜下血肿。

1.2 纳入标准[3] 患者经核磁共振的成像和手术诊断,确诊为椎管内占位;排除哺乳期及妊娠期妇女;患者认知功能良好;无精神功能障碍及全身传染性疾病患者;排除合并肝、肾等脏器疾病患者;患者均知情此次研究方法、目的并签署研究同意书。

1.3 检测仪器CT:选择GE的16 排螺旋,0.4 秒高速旋转,时间分辨率低至53ms,重建速率达到20ips;16×0.75mm,16×1.5mm,8×3mm,4×4.5mm,2× 0.6mm;6 ips standard reconstruction (20 ips optional);24 Lp/cm resolution。

MRI影像在椎管内部占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MRI影像在椎管内部占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MRI影像在椎管内部占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临床上MRI影像在椎管内部占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椎管内占位患者52例,对所有患者进行CT和MRI进行两种检查,观察椎管内占位MRI影像的特点,并比较两种检查诊断方式在椎管内部占位的应用效果.结果MRI影像对椎管内占位的诊出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62%(p<0.05),椎管内占位性病变部位的不同,MRI影像的强化特征和信号强度也各有差异,是进行诊断的重要依据.结论MRI影像对椎管内部占位病变的诊出率较高,基本能对发病部位做出正确的诊断,是目前临床上首选的诊断方式. 【关键词】椎管内部占位;MRI影像;CT;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049-02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是指椎管内出现肿瘤、血肿、血管畸形和寄生虫感染等病变,其中椎管内肿瘤是肿瘤性病变,所占的比例较高,血肿、血管畸形和寄生虫感染等为非肿瘤性病变,所占的比例较低[1].该类病变任何年龄均可发生, 肿瘤性病变多会损伤该节段神经根及节段以下相应锥体束,引起皮肤感觉异常、肢体躯体运动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2]. 临床上诊断椎管内占位常用的检查方法有X 线、CT 和MRI影像检查[3].为了观察临床上MRI影像在椎管内部占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我院选取近3年收治的52例椎管内占位病变的患者进行了本次研究,报道如下: 1基线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5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椎管内占位病变的患者52例,均经手术及临床诊断确诊,并排除重要脏器严重损伤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有全身传染性疾病者以及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加本次研究.52例椎管内占位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4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51.57±6.42)岁;其中髓内肿瘤15例,髓外硬膜下肿瘤29例,硬膜外肿瘤7例,硬膜下水肿1例. 1.2研究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CT和MRI进行两种检查,观察椎管内占位病变MRI影像的特点,并比较两种检查诊断方式在椎管内部占位的应用效果.1.3检查方法CT检查:采用飞利浦双排max6000的CT 机,将参数设置为120kv,200ma,1.5s/转,建像矩阵512,重建厚度5mm 后对患者进行扫描.MRI影像:采用飞利浦Achieval1.5T对患者的矢状面和横断面进行扫描, 矢状面为T1WI-TAE和T2WI-DRIVE,横断面为T2WI-FFE,必要时可对冠状面进行扫描.将参数设置为扫描层厚2mm,间距0.5mm 后对患者加行Gd~DPTPA 增强扫描,用量为0.1mmol/kg. 1.4数据处理研究结束后,将数据准确录入到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可信区间为95%.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使用卡方检验.若存在p<0.05,则观察指标比较存在明显差异,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种检查方式对椎管内占位的诊出情况MRI影像对椎管内占位病变的诊出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62%(X2=8.6667,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1.表1两种检查方式对椎管内占位诊出情况的比较(n)2.2椎管内占位MRI影像的特点髓内肿瘤(15例):其中星形细胞瘤13例,室管膜瘤1例,血管网状细胞瘤1例.11例患者的病变位于颈胸前段,剩余4例均延伸至延髓,其中2例的病变位于胸段,2例的病变位于胸腰段.髓内肿瘤的病变范围多比较大,8例患者的病变占据6~10个椎体,7例患者的病变占据3个椎节.4例患者的T1WI 呈等信号,11例患者的T1WI呈等、低混合的信号;7例患者的T2WI呈高信号,8例患者的T2WI呈高、等混合信号.11例患者的病变合并囊变、坏死和空洞.15例患者行加强扫描后,强化局限性3例、血管留空2例、不规则强化8例.髓外硬膜下肿瘤(29例):其中神经源性肿瘤14例,脊膜瘤7例,胚胎性肿瘤6例,蛛网膜肿瘤2例.所有患者的椎管内均可见偏侧行肿块,且伴有脊髓的移位,其中神经源性肿瘤和脊膜瘤多发于颈胸段.神经源性肿瘤的信号分布不均匀,其中6例患者的T1WI 呈等信号,6例患者的T1WI呈低、等混合信号,4例患者的T1WI为低信号;8例患者的T2WI呈高信号,3例患者的T2WI 呈高、等混合信号,2例患者的T2WI呈等信号;3例脊膜瘤患者的T1WI呈等、低混合信号,4例患者的T1WI呈等信号,所有脊膜瘤患者的T2WI呈高信号或等信号,且强度均匀.神经源性肿瘤和脊膜瘤的患者加强扫描后,2例神经源性肿瘤的强化不均匀,2例神经源性肿瘤的星芒状中心未见强化;所有脊膜瘤的患者均显示强化,且出现典型的“脊膜征”. 硬膜外肿瘤(7例):其中淋巴瘤2例,肉瘤1例,转移性肿瘤4例.硬膜外肿瘤的T1WI呈低信号,T2WI呈等、低混合信号.转移性肿瘤和肉瘤增强扫描后均出现不均匀的强化,淋巴瘤患者增强扫描后均匀强化. 硬膜下水肿(1例):手术确诊为单纯性硬膜下水肿,为非肿瘤性质的占位病变.3讨论临床上采用CT等传统影像学检查椎管内占位病变时常难以鉴别髓内和髓外的病变,而椎管内占位病变病情多比较重,严重时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准确诊断椎管内占位病变已成为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4].MRI影像是一种断层成像,利用磁共振现象获得人体的电磁信号,并可以对人体信号进行重建,该技术基于1972年发现的核磁共振的现象以及对核磁共振信号进行空间编码的方法,经过40年的发展已成为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查技术[5].MRI影像与其他断层成像技术相比,具有可以得到任何方向的断层图像和三维图像优势,在空间-波谱分布时还可以得到四维图像,由于MRI成像的磁共振信号直接来源于物体本身,不需要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即可成像,因此也是一种发射断层成像,安全性较高[6]. 椎管内占位病变主要包括髓内肿瘤、髓外硬膜下肿瘤、髓外硬膜外肿瘤和硬膜下水肿等,脊髓的肿胀和信号的异常是髓内肿瘤和脊膜瘤的特征[7];神经源性肿瘤是从椎间孔向外呈哑铃状生长,大小不一;硬膜外肿瘤显示脊髓的形状和信号异常时,说明肿瘤已侵及脊髓;硬膜下水肿时脊髓的形状未见明显的变化,仅显示畸形的网状血管影.有资料显示MRI影像能充分显示椎管的解剖结构,定位准确,是椎管内占位病变首选的检查方法[8].本次研究中,MRI 影像对椎管内占位的诊出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62%(p<0.05),。

(医学课件)椎管内占位

(医学课件)椎管内占位
定性。
手术方法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 方法,如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
、前路椎体切除术等。
手术效果
手术效果因个体差异而异,部 分患者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但也有一定风险。
预后和转归
预后
椎管内占位的预后因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方式、患者年龄等因素而异。一般来说,非手术治疗效果较好,手 术治疗效果因个体差异而异。
神经根痛
由于椎管内占位可能压迫神经 根,导致疼痛沿着神经根分布 区域扩散。
感觉障碍
患者可能会感到麻木、刺痛、 温度感觉异常等。
性功能障碍
性功能障碍也是椎管内占位可 能引起的症状之一。
体征
肌肉萎缩
由于神经根受压,导致该区域的肌肉萎缩 和无力。
感觉障碍
在病变部位以下,可能出现感觉减退或消 失的现象。
反射异常
类型和分类
类型
椎管内占位可根据病变性质分为良性占位和恶性占位,其中良性占位以椎管内囊 肿、神经鞘瘤等较为常见。
分类
根据病变部位,椎管内占位可分为硬膜外占位和硬膜内占位,硬膜外占位通常位 于脊髓外,而硬膜内占位则位于脊髓内。
发病率和流行率
发病率
椎管内占位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尤其是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 常见。
X光检查
X光可以显示脊柱的形态和结构,有助于 诊断。
04
治疗方法和效果
非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使用药物如激素、脱水剂等缓 解症状,减轻神经根水肿。
物理治疗
进行牵引、理疗、针灸等物理治 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 痛。
康复训练
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增强肌肉力 量,提高脊柱稳定性。
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
解除占位病变对神经的压迫, 恢复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和稳

影像诊断思维病例(六):椎管内占位的影像诊断思路

影像诊断思维病例(六):椎管内占位的影像诊断思路

影像诊断思维病例(六):椎管内占位的影像诊断思路
【点击图片可以放大观看】
影像诊断思维系列病例:
影像诊断思维病例(一):脑内外占位的影像诊断思路
影像诊断思维病例(二):侧脑室内占位的影像诊断思路
影像诊断思维病例(三):脑室内外占位的诊断思维
影像诊断思维病例(四):椎管内占位的影像诊断思路
影像诊断思维病例(五):椎管内占位的影像诊断思路
影像诊断思维系列文章:
影像医学思维之培养(一)
影像医学思维之培养(二)
影像医学思维之培养(三)
影像医学思维之培养(四)
影像医学思维之培养(五)
影像医学思维之培养(六)
影像医学思维之培养(七)
影像医学思维之培养(八)
影像医学思维之培养(九)
影像医学思维之培养(十)
影像医学思维之培养(十一)
影像医学思维之培养(十二)
影像医学思维之培养(十三)
影像医学思维之培养(十四)
影像医生如何应对影像医学的快速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
最常见,30-50岁 多见,下部胸髓、 圆锥及终丝好发, 肿瘤生长缓慢,病 史较长,全切术后 复发少见 成人髓内肿瘤第二 位,儿童最常见的 髓内肿瘤。颈髓及 上胸髓好发,良性 少见。多发病于40 岁以前。1/3病人 伴VonHipplelindau综合征,颈 段及胸段脊髓常见 髓内转移瘤多数发 生于软脊膜,脊髓 实质内更为少见
髓外硬膜外肿瘤
• 常见病例:转移瘤 • 其他病例:神经源性肿瘤、脂肪瘤、淋巴瘤、 血管瘤 • 总体特征: • 多数伴有椎骨破坏或椎管膨大;淋巴瘤常 围绕硬膜囊、神经根生长,使硬膜囊呈节段性 环形狭窄;病变位于椎管内硬膜外,病变内侧 可见受压移位的低信号硬脊膜影,脊髓受压推 移;硬膜外脂肪受压推移,病变邻近硬膜下腔 呈“笔尖样”狭窄。
转移瘤
多见于中 老年
淋巴瘤
多见于中 老年男性
白血病 儿童常见
可表现为 贫血、出 血、感染、 背痛、局 部肿胀
脂肪瘤 男性好发
2/3病人出 现下肢无 力和背痛
髓外硬膜下常见肿瘤的鉴别诊断
发病年龄 临床表现 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
CT:肿瘤密度略高于脊髓,易发生神经根鞘部位,常穿过椎间 孔向硬膜外发展,呈典型的哑铃状改变;MR:T1WI等高信 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实性成分呈均匀显著强化,常合并囊 变;多为神经鞘瘤,若发现多发神经源性肿瘤,应考虑是否为 神经纤维瘤病 CT:多为密度稍高的椭圆形占位,边缘可钙化,增强中度强 化;MR:T1WI、T2WI呈等或略高信号,多位于脊髓背侧,较少 超过2个脊髓节段,增强持久、均匀的强化,邻近硬脊膜“尾 巴状”线性强化。“硬膜尾征”是其相对特征
椎管内占位病变影像诊断 与鉴别诊断
椎管肿瘤定位示意图
髓内肿瘤
• 常见病例: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 • 其他病例:血管母细胞瘤、表皮样囊肿、 囊性畸胎瘤、脂肪瘤、转移瘤 • 总体特征: • 病变部位脊髓增粗,病变位于脊髓实 质时,中央管受压移位;病变起源于室管 膜时,其上下方中央管扩张,中央管无移 位;病变邻近蛛网膜下腔变窄、消失,硬 膜外间隙变形;梗阻致病变上下端脊髓空 洞、积水。
髓外硬膜下肿瘤
• 常见病例: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脊膜瘤
• 其他病例:表皮样囊肿、畸胎瘤、脂肪瘤、血 管瘤 • 总体特征: • 大多数为良性,生长缓慢,包膜完整,界 限清楚,早期诊断手术治疗,其效果较好;病 变位于脊髓外硬膜下腔内,相邻部位脊髓受压, 向对侧移位;病变邻近上、下方硬膜下腔增宽。
神经源 性肿瘤
20-60岁,男性多 主要表现为神经根性 见;神经纤维瘤: 疼痛及后续的脊髓压 多见于20-40岁 迫症状
脊膜瘤
中年女性好发
以运动及感觉障碍为 主
脂肪瘤
男性好发
Hale Waihona Puke 一种多发于胸段颈段, 主要为脊髓压迫症状; CT表现为极低密度肿块;T1WI、T2WI为高信号,增强后无强 另一种多发于腰骶段, 化 常与脊髓发育畸形并 存 以椎管内占位病变损 害所致的运动障碍和 疼痛为最常见症状。 膀胱或直肠功能障碍 亦较常见 x线:可有椎体融合,伴椎体及椎弓根变窄、椎管管腔增宽、 椎体后缘内凹等;CT:椎管增宽及高密度钙化灶;MRI:肿瘤呈 不均的混杂信号,脂肪成分在T1WI上呈高信号 CT和MR平扫可为阴性,增强后CT、MR扫描对检测软脊膜转 移较为敏感。弥散型者可见肿瘤包裹在脊髓或神经根袖的 表面,引起线样强化,严重者可见整个硬脊囊包壳样强化;局 限型者可见软脊膜上多发结节样强化。发展快,病史短及临 床肿瘤疾病史可作为重要提示
星形细胞瘤
血管母细胞瘤
转移瘤
海绵状血管瘤
合并出血者症状会突然 加重
临床病史较长,时 好时坏,逐步发展
髓外硬膜外常见肿瘤的鉴别诊断
好发人群 临床表现 最常见, 多为背痛, 多来自乳、 肺、前列 腺 多表现为 脊髓和神 经根受压 症状 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 X线:椎管周围骨质疏松,多见椎弓根和椎板溶骨性破坏, 椎间隙常正常。CT:硬脊膜外软组织肿块,可呈弥漫浸润 压迫硬脊膜囊,使蛛网膜下腔阻塞。MRI:硬脊膜外软组织肿 块和椎体、椎弓根信号异常,病变信号多与肌肉信号相似, 增强后多均匀强化。原发病史及骨质破坏有鉴别诊断意义 X线:可无阳性发现。有时可见椎体溶骨性破坏。CT:多为 椎旁等密度软组织肿块,椎体多呈溶骨性破坏。MRI:肿瘤在 T1WI、T2WI呈等/低信号,肿瘤呈包鞘状环绕硬脊囊生长, 神经根亦常受累;增强后可见肿瘤及受侵硬脊膜明显强化。 肿瘤呈包鞘状环绕硬脊囊生长,为重要的鉴别征象 X线:可见椎体骨质疏松,伴继发性压缩性骨折、椎体透亮 带和多发局限性骨缺损,偶可见骨硬化。CT:可见椎体普 遍密度减低,亦可见白血病浸润形成的软组织块影。 MRI: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髓外的软组织肿块多 为T1WI、T2WI均匀等信号,增强后可见肿瘤明显均匀强化 CT表现为低密度肿块,T1WI、T2WI为高信号,增强后无强 化。血管脂肪瘤CT可见硬脊膜外低或等密度肿块。MRI显示 T1WI呈等或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可浸润邻近椎体;增 强后明显强化
髓内常见肿瘤的鉴别诊断 病理
起源于脊髓中央管的室 管膜细胞或终丝等部位 的室管膜残留物;易囊 变、出血;多数沿中央 管纵向生长、上下两端 可见囊变或空洞形成 常累及多个脊髓节段, 与正常脊髓分界不清, 偏心、不规则囊变常见 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的 良性肿瘤。肉眼观肿瘤 由富含血管的肿瘤结节 和囊肿构成,有时瘤壁 可钙化 转移途径为动脉途径、 椎静脉途径和通过神经 根或脑脊液直接侵犯脊 髓等原发病史
影像学
室管膜瘤
CT:脊髓外形不规则膨大,与正常脊髓分界 不清。MRI:有假包膜,范围常广,信号混 杂,增强后明显均匀性强化。可见三种囊变: 瘤内囊变,肿瘤头端及尾端的囊变,反应性 中央管的扩张 常累及多个脊髓节段,囊变率高,境界欠清 晰,信号混杂,增强后实性部分多有强化。 部分星形细胞瘤无强化,少数恶性的可脑脊 液种植 T2WI病变呈大片高信号灶,主要特点为囊 伴结节,结节显著均匀强化,有时可见血管 流空影 血行播散者脊髓局限性增粗,而蛛网膜播散 者则弥漫性脊髓增粗;增强后髓内及软脊膜 上多发结节强化灶,少数受累的软脊膜可见 薄的环形强化 好发于颈、胸段,团块状、桑葚状和爆米花 状混杂信号,周边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形成 的T1WI和T2WI低信号。一般无水肿,一般 为散点状强化/不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