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四教案: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识记:实践的含义2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分析:⑴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以上观点的不同。⑵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能力目标:1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2、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3、在讲述实践对认识的作用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辩证思维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实践第一的观点,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生前最喜爱的一则寓言)-《哲学家与船夫的故事》
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不懂。”船夫说。“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更不懂。”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船夫问:“你会游泳吗?”“不会,不会!”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P42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要了解好实践的含义,我们就得从下面的两方面来理解。
一是指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也就是说,作为实践,它必定是人的活动,其主体只能是人,像牛耕地、蜜蜂建巢都不是实践。
二是指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想和做)。——实践是一种现实的活动,不同于观念的活动,另外,实践还能把我们脑
中的观念意识转化为现实中的东西。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
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
巩固练习—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1、蜜蜂筑巢
2、教师讲课
3、学生认真学习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5、“争论克隆人”
6、克隆羊“多利”问世
2、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哪些?为什么说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原因:A、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实践的主体(人——体力、智力)
构成实践的要素实践的对象(自然界、社会关系)客观的
实践的手段(工具、设备)
实践的主体是人,是人民群众,人有自己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这就使人能够有目的的从事社会实践。人的体力和智力统一起来,共同构成实践的主体这个基本要素。
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像自然界的其他物质形态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人的体力和智力是在社会发展中客观形成的。它的状况归根到底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所以,实践主体是客观的。
然而实践总是有一定的客观对象,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究竟什么是实践的对象呢? 它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生产活动的对象是自然界,其中既有自然物,又有人工制成品。改造社会活动的对象是社会关系。可见,实践的对象就是自然界和社会,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性的东西。在自然界和社会的万事万物中,究竟哪些事物能够成为人们当时、当地的实践对象?归根到底不是由人们意识所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其他客观条件决定的。
实践的物质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设备。人们进行实践活动不仅需要发挥其体力和智力的作用,而且只有使用某种物质手段,才能把自身的体力和智力作用于实践对象,以达到实践的目的,实践越发展,越需要物质手段这个基本要素。构成实践手段的材料是物质的东西;制造实践手段不能随心所欲。它们都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可见,实践的手段也是客观的。
总之,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坚持实践的客观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B、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由生物的遗传规律所决定的
⑵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最本质特征
“狡兔三窟”、“燕子筑巢”、“蜘蛛织网”
课堂探究:⑴这些动物的活动也是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吗?
⑵你能说说为什么“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高明的蜜蜂聪明”吗?
人改造自然界和动物适应自然界的活动有什么异同?
虽然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但它与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因为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动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人们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就是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改造社会的实践,就是要不断地创造新的社会关系。这种有目的的创造就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意识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实践才独有的本质特征。
体现在:A、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如:电视机、电脑、空调
B、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如:社会制度的更替
注意: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二者是统一的,不能用这一特征去否认另一特征。
⑶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所谓的社会性——表明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如工具的制作
所谓的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想想:杨利伟的成就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成就吗?说明了什么?
(1)科学家的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社会性
(2)科学家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离不开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社会性
(3)他们的实践活动要受当时社会条件的制约。---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
教材“专家点评”阐述了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
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为人类要能进行下两项的活动,首先就得解决吃穿住等问题。
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改革、方针的制定制度的实施。
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之一,理解这一内容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要明确实践的具体形式是无限多样的,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它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实践的形式更加复杂。
第二,“基本”不是“全部”,人们难以穷尽实践的所有形式,这里只研究实践的“基本”形式,即上述三种。这三种基本形式只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三,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为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实践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决定着其他社会关系,生产实践也是人们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所以,不能把三种基本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