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果斯基
维果斯基社会文化观的主要观点与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维果斯基社会文化观的主要观点与对教育教学的启示维果斯基(Lev Vygotsky)是20世纪俄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被广泛认为是社会文化学派的奠基人之一、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体认知与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类的心理过程是在社会互动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进行的。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有以下主要观点:1.社会环境对个体认知与发展的影响:维果斯基认为,个体的思维和发展是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逐渐形成的。
孩子的学习和认知过程依赖于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通过语言和文化符号的使用,从社会互动中获得新的认知和思考方式。
2. 区分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维果斯基提出了“区域性发展水平”(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的概念,指的是一个人能通过他人的帮助而达到的认知和发展水平,而不能单独完成的水平。
他认为教育的关键是将教学与学生的ZPD相匹配,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促进学生在思维和发展上的进步。
3. 内部化:维果斯基提出了内部化(internalization)的概念,指的是个体通过社会互动和合作逐渐将外部的经验和知识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结构和思维能力的过程。
个体通过语言、符号和工具的使用,将社会文化中的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从而推动认知和发展的进步。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对教育教学有以下启示:1.强调社会互动与合作:教育过程应该重视学生之间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社会互动和合作。
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创造积极的合作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通过交流和合作从他人中学习。
2.关注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要进行差异化教学。
通过在学生的ZPD范围内设置适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可以提供适度的支持,引导学生逐步发展。
3.重视语言和符号的使用:语言和符号是教育过程中的关键工具,通过语言的使用,学生可以表达和分享自己的思考,从他人的话语中获得新的知识和理解。
维果斯基
除了语言符号,人类还发展出了其它各种符号系统以帮助人类适应复杂多变的 文化情境。
文字、手势、旗语等是视觉符号; 汽笛、军号、铃声等是听觉符号; 六个凸点的盲文是触觉符号, 所有这些符号形式,在维果茨基看来都是一种文化的中介工具,是社会文化模 式和知识的“携带者”。它们在作用于外部物质变革的同时,也作用于人的内部心 理过程。这是心理工具作为文化中介手段的根本特点。
例:学生最初对文言文的学习很模糊,不理解,教师就利用语言(工具)进行 讲解,然后学生通过诵读理解,慢慢转化为内部活动,直到最后不需要老师的帮助 (遇到其他文言文也能根据自己的知识来解读,无需老师讲解)。
五、心理发展的活动说
维果茨基依据马克思的活动观,通过对人的实践活动的深入分析后指出,人的 心理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维果 茨基提出的“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学说”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假设,即“人的心理过 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步的”。
发展心理学人物介绍之
简介
维果茨基(Lev Vygotsky,1896--1934)是前苏联建国时期的卓越 的心理学家,他主要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和语言、 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由于他在心理学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而 被誉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
他与皮亚杰是同时期的人物。但不同于皮亚杰认知发展泛宇宙统 一的观点,维果斯基的理论强调文化、社会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但由于其理论中有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在1936至1956年间受到苏联 政府当局的打压,禁止讨论其理论。直至60年代,维果斯基的理论才 受到美国心理学界的重视。
就。因此实际发展区间代表儿童认知发展的实力无论是在儿童的研究还是教育上,我们不应 只重视实际发展区间,而应特别重视他的最近发展区间。
维果斯基知识点(一)
维果斯基知识点(一)维果斯基简介•维果斯基(Vygotsky)是20世纪著名的俄罗斯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生于1896年,在巴黎逝世于1934年。
•维果斯基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人的认知能力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儿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观点•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思维发展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逐渐形成的。
•文化和社会经验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儿童通过与成人和同伴的互动,逐渐获得语言、社会规范和思维能力。
近期研究•近年来,维果斯基的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一些研究表明,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社会文化理论维果斯基的视角•维果斯基认为,人的思维和认知能力是在社会和文化交互中形成的。
•人通过使用符号系统(如语言)来参与社会活动。
•文化工具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具有强大影响力。
ZPD(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指的是一个个体在某一时刻通过适当的引导和支持,能够完成但尚未独立完成的任务的能力范围。
•维果斯基认为,教育者应该利用孩子的ZPD,提供适当的学习活动,以促进他们的发展。
意义和影响教育环境•维果斯基的理论对教育环境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者可以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和ZPD,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协同学习•维果斯基的理论对协同学习有一定启示意义。
•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和互动可以促进知识和经验的交流,推动个体的认知发展。
小组活动•维果斯基的理论指出小组合作活动对儿童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在小组活动中,儿童可以通过合作解决问题,促进语言和认知能力的提高。
总结维果斯基的理论强调了社会和文化对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性。
他的研究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教育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思考方向。
通过了解维果斯基的理论,可以更好地设计教育活动,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更多关于维果斯基的研究内容可以查阅相关书籍和学术论文。
维果斯基的理论
维果斯基的理论认为,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是相互依存的 ,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可以为个体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和 条件。这启示我们应努力实现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良性 互动,以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THANKS
感谢观看
05
维果斯基理论的影响与启示
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强调社会文化背景在 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维果斯基的理论认为,个体的学 习和发展受到其所处的社会文化 背景的深刻影响。这启示教育者 要关注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并 利用这些背景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和发展。
重视社会互动在学习 中的作用
维果斯基强调社会互动在学习中 的重要性,认为个体通过与他人 的互动和合作,可以促进认知和 社会发展。这为教育者提供了利 用小组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论基 础。
障碍的治疗和干预。
社会学领域的应用
1 2
文化适应
维果斯基关于个体与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观 点,为社会学在研究文化适应和文化变迁方面提 供了理论依据。
社会认知
维果斯基关于社会认知的理论对社会学在研究群 体行为和社会结构方面产生了影响。
3
教育社会学
维果斯基的理论在教育社会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对教育政策、教育实践和教育公平的研究产生了 重要影响。
03
维果斯基理论的应用
教育领域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
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支架式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教师通过搭建支架 ,帮助学生跨越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鸿沟。
合作学习
维果斯基强调社会互动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合作学习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学生在互动 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情境教学
维果斯基认为,学习应与实际情境相联系,情境教学通过模拟真实环境,让学生在实践 中学习和运用知识。
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 - 济南大学
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
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
1924年到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工作。
维果斯基所处的年代,正是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创建的初期。
在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各种资本主义思想发生了激烈的斗争。
年轻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积极参加了这场斗争,一方面反对唯心主义心理学,另一方面尝试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学。
针对行为主义的S-R公式和格式塔心理学的直觉主义,维果斯基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进行了研究,并在1925年发表了《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明确提出研究意识问题对科学心理学的重大意义。
1931年撰写重要代表作《思维和言语》,详细论述了他对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与中介结构的理论观点,同时还对皮亚杰关于儿童自我中心言语的观点做了详细评述。
此外,还写有多篇论文阐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等观点。
维果斯基的思想获得了一批年轻心理学家的拥护,鲁利亚和列昂节夫一直追随维果斯基,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
因此,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又称“维列鲁”学派。
1934年维果斯基因患肺结核逝世,年仅38岁。
维果斯基一生留下180多种著作,其心理学思想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亦即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受人类的文化历史所制约的。
其实现的具体机制是通过物质工具,如刀斧、计算机等,以及精神工具,如各种符号、词和语言等实现的。
高级心理机能不同于低级心理机能的特点是:(1)它们是随意的、主动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起的;(2)它们的反映水平是概括的、抽象的,也就是各种机能由于有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3)它们实现过程的结构是间接的,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4)它们的起源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5)从个体发展来看它们是在人际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不断发展起来的。
维果斯基知识点
维果斯基知识点维果斯基相关知识点详解1. 什么是维果斯基•维果斯基(Wigorski)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源自于俄罗斯的实验剧场运动。
•维果斯基通过身体动作、情感投射和声音等元素,呈现出一种富有戏剧性和表现力的舞台艺术形式。
2. 维果斯基的特点•高度身体化:维果斯基注重演员的身体表达,通过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传达情感和意境。
•音乐性:维果斯基中常伴随着舞蹈和音乐,音乐通过节奏和旋律增强戏剧效果。
•实验性:维果斯基鼓励艺术家进行创新和实验,挑战传统的舞台表演形式。
3. 维果斯基的起源和发展•维果斯基起源于20世纪初的俄罗斯,由瓦谢·斯维尔多夫斯基创立,后得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人的发扬和推广。
•维果斯基在俄罗斯革命后迅速发展,成为实验剧场运动的重要一环。
•维果斯基的思想和表演技巧在20世纪后期传播到西方国家,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 维果斯基的演出技术•内部行动:演员通过集中注意力和感觉,从内心体验角色的情感和意境。
•外部行动:演员通过身体和动作表达内在的感觉和情绪,包括姿势、动作和面部表情等。
•现场反应:演员通过观众的反馈和互动,调整自己的表演和角色状态。
5. 维果斯基的影响•维果斯基对戏剧和舞台表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艺术家们对创造力和表演技巧的探索。
•维果斯基的思想和方法也在其他艺术形式中得到应用,如电影、舞蹈和声音艺术。
•维果斯基的教学和训练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演员培训和舞台表演教育中。
以上就是有关维果斯基的相关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维果斯基作为一种独特的舞台艺术形式,以其高度身体化、音乐性和实验性而备受关注。
它的起源和发展,演出技术以及对艺术和教育的影响都是我们了解和探索的重要方面。
通过学习和体验维果斯基,我们可以发现更多舞台表演的可能性,并在创作中获得更多的灵感。
6. 维果斯基的表演哲学•维果斯基注重演员的身体和心灵的一体化,通过深入的感受和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来呈现真实的演出。
阐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及其教育意义
阐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及其教育意义一、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的概述维果斯基(Lev Vygotsky)是20世纪俄罗斯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心理发展观对于理解儿童认知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核心概念:区域性发展、近程发展和独立实现。
1. 区域性发展(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指儿童在自主学习中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但在指导下能够完成的任务范围。
维果斯基认为,通过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儿童可以在区域性发展中不断提高,实现认知能力的发展。
2. 近程发展(Actual Development):指儿童在独立学习中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范围。
该范围代表了儿童当前已经掌握的能力和知识。
3. 独立实现(Independent Functioning):指儿童在经过适当指导后,能够独立完成任务并达到区域性发展的能力水平。
维果斯基认为,区域性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具体操作和社会互动来逐渐扩展自己的区域性发展。
二、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的教育意义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对于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几个教育实践的关键点:1. 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教师应该在学生的区域性发展范围内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完成更高层次的任务。
这种指导可以包括提供示范、解释和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
2. 创设社会互动的学习环境维果斯基认为,社会互动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育者应该创设积极的社会互动环境,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和互动,促进他们在学习中相互启发和支持。
3. 强调学习的意义和目的维果斯基强调,学习应该有意义和目的,学生应该明确为什么要学习某个知识点或技能,并将其与自己的生活和实际应用相联系起来。
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具体的例子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4. 个性化教学由于每个学生的区域性发展不同,教育者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设计和实施个性化的教学策略。
维果斯基
② Vygotsky, L.S. (1978). Mind in Societ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4)“内化”学说——工具理论
在儿童思维发生学的研究中,国际不少心理学家提出了外部动作“内化”为智力活动的理论。维果茨基是“内化”学说最早推出人之一。他指出,教学的最重要的特征便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这一事实,也就是教学激起与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学生通过教学而掌握全人类的经验内化为儿童自身的内部财富。维果茨基的内化学说的基础就是他的工具理论。他认为,人类的精神生产工具或“心理工具”,就是各种符号。运用符号就使心理活动得到改造,这种改造转化不仅在人类发展中,而且也在个体的发展中进行着。学生早年还不能使用语言这个工具来组织自己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形式是“直接的和不随意的、低级的、自然的”。只有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才能转化为“间接的和随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机能。新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活动形式,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的,以后才“内化”,转化为内部活动才能“默默地”“在头脑中进行”。
由此可见,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是与他的文化——历史发展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强调,心理发展的高级机能是人类物质产生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并为这个变化过程确定了一系列的指标。
(3)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维果茨基提出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的思想。
当然,工具本身并不属于心理的领域,也不加入心理的结构,只是由于这种间接的“物质生产的工具”,就导致了人类的心理上出现了“精神生产的工具”,即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生产工具和语言符号的类似性就在于它们使间接的胜利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所不同的是,生产工具指向于外部,他引起客体的变化,符号指向于内部,它不引起客体的变化,而是影响人的行为。控制自然和控制行为是相互联系的,因为人在改造自然时也改变着人的自身的性质。
维果斯基 - 复制
• 四、对最近发展区的简要评价 对最近发展区的简要评价 • (一)有助于树立新型的、符合现代教学 要求的教学观 • (二)有助于赋予因材施教的教育观新的 内涵 • (三)有助于我们改变以往的学习观,更 加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以及学生 潜力的发掘。
• ★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 维果斯基将学生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 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 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 “ 区”。
• • 现有的水平 •
他人帮助
较高水平
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 三、教学与发展 教学与发展 • • • • • (一)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二)学习最佳期限 儿童对于某种技能的掌握都有一个最佳的期限 教学最佳期——最低教学界限和最高教学界限之 间。
• 三是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观 • 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 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 四是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
• 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维果斯基在其发展观中提出了教学与发 展,特别是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的思想。 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维果斯基提出了 三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最近发展区” 思想;一个是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一 个是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的问题。
• 主要理论 :
• 一是首先提出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 文化历史理论 • 他将人心理机能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 机能两类。前者的发展受个体的生物成熟所制约, 后者的发展则受社会文化-历史所制约。 ; • 二是内化说 内化说 • 维认为儿童只有通过接受教师的教学才能掌握全 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与自身的认知结构。
阐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及其教育意义
阐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及其教育意义一、引言心理发展是人类在生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教育是一种影响和引导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因此,教育者需要了解并应用心理发展理论来帮助学生实现其潜力。
本文将介绍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及其教育意义。
二、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概述1. 维果斯基简介列夫·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是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他对社会文化心理学和儿童发展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2. 维果斯基的主要贡献维果斯基提出了许多重要概念,其中最著名的是“区域性近似发展”(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
他认为ZPD是个体能够在教师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帮助下完成任务所需的范围。
他还提出了“文化工具”(Cultural Tools)和“内在话语”(Inner Speech)等概念。
3.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认知和情感发展的影响。
他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并且这些互动是通过语言和其他文化工具来实现的。
他还提出了“更高的心理功能”(Higher Mental Functions)概念,即人类思维和行为中最高级别的过程。
三、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与教育意义1. 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
通过了解学生的ZPD,教师可以确定学生当前能力水平,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挑战,以促进其发展。
2. 促进协作学习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个体思考和行为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
因此,在课堂上实现协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3. 强调语言在教育中重要性维果斯基认为语言是人类思考和行为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文化工具。
因此,在教育中强调语言的重要性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
4. 重视个体差异维果斯基的理论强调了个体差异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维果斯基
维果斯基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 的创始人。1917 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 1924 年到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工作。维果斯基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进行了研究, 并在 1925 年发表了《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明确提出研究意识问题 对科学心理学的重大意义。1934 年维果斯基因患肺结核逝世,年仅 38 岁。维果 斯基一生留下 180 多种著作,其心理学思想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编辑本段影响
维果斯基和鲁利亚(А.Р.Лурия)、列昂节夫 (А.Н.Леонтьев)一道从 20 年代开始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 社会历史发生问题。后来得到了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名称, 形 成 了 社 会 文 化 —历 史 学 派 ,又 称 “ 维 列 鲁 ”学 派 ( 苏 联 称 为 трик .а, 意思是三人在一起)。维果斯基是这个学派的创始人。这个由维果斯基、列 昂节夫、鲁利亚为首所形成的心理学派,是当代俄国最大的一个心理学派 别 。后 来 有 许 多 心 理 学 家 ,例 如 Л.И .钦 琴 科 、Л .Я.加 里 培 林 、Л.В.赞 可夫、А.В.查包罗塞茨、Д.В.艾利康宁和В.В.达维多夫等,都 是这个学派的重要成员。在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国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维果斯基
维果斯基知识点
维果斯基知识点维果斯基是20世纪俄国心理学家,他提出了维果斯基理论,该理论在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维果斯基的理论主要涉及到儿童发展、学习和认知过程,以及人类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以下是维果斯基知识点的详细介绍:1. 儿童发展: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儿童能够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他强调了社会交往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近似发展区域”的概念,即儿童能够在适当的教学环境中完成的任务。
2. 学习和认知:维果斯基认为,学习是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指导来实现的。
他提出了“内在化”这一概念,即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将外部的知识和经验转化为内部的认知结构。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过程,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
3. 文化和社会影响:维果斯基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认知过程是受到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的。
他强调了文化工具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如语言、符号和工具等。
他认为文化工具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使用这些工具,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己的思维过程。
4. 语言发展:维果斯基关注了语言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语言是儿童思维和认知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语言的使用,儿童能够将外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维结构。
他提出了“语言为中介”的概念,即语言在认知过程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5. 私有语言和社会语言:维果斯基区分了私有语言和社会语言两种语言形式。
私有语言是儿童在思维发展的早期阶段使用的语言,而社会语言是儿童在与他人交往和合作时使用的语言。
维果斯基认为,私有语言和社会语言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私有语言是儿童思维内部化的重要标志。
6. 教育应用:维果斯基的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他提出了“教学的最佳水平”概念,即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来设计,使学生能够在适当的教学环境中完成任务。
他还提出了“异质协作学习”的概念,强调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理论-文档资料
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 理论的创始人 。
1896出生于Byelorussia,Minsk东北方的白俄罗 斯农民家庭
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 大学历史哲学系。
1924年到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工作。维果斯基对人 的高级心理机能进行了研究。
•2
寻找玩具
一个六岁的孩子,把玩具弄丢了。 向父亲求助,父亲问他最后一次看见玩具是在哪里。 孩子说:“不记得了 ”。 父亲又问了很多问题—在不在外面?房间?隔壁房间? 每次孩子都回答说:“没有” 当父亲问到:“汽车里呢?” 孩子说:“我想可能在那里。”就跑去取玩具了
父亲和孩子在交往协作中完成了回忆和解决问题,孩子可能
1925年发表了《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 明确提出研究意识问题对科学心理学的重大意义。
1934年维果斯基因患肺结核逝世,年仅38岁。维 果斯基一生留下180多种著作。
•1
主要著作
《意识是行为心理学的问题》(1925年) 《儿童期高级形式注意机制的发展》 (1929) 《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1931年) 《精神分裂症的概念障碍》(1932) 《心理学讲义》(1932) 《思维与语言》(1934年)等
使一定形式的教学成为可能。 独立—教学和发展是两个不同性质的过程,
发展直接依赖的是神经系统的成熟而不是教 学。
•12
支架式教学与最近发展区的联 系
支架式教学思想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 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以维果斯基的“辅助学习(assisted learnning)”为基础的。维果斯基认 为,人的高级的心理机能,如对于注意 的调节以及符号思维等,在最初往往受 外在文化的调节,而后才逐渐内化为学 习者头脑中的心理工具。
维果斯基理论
维果斯基理论
维果斯基社会理论是指人类的主观知识如果要得到社会的认可,符合人类对其普遍认同成为客观知识;即主观知识只有经社会性接受方能成为客观知识,维果斯基认为知识的基础是语言知识、约定和规则,而语言则是一种社会的建构;人类知识、规则和约定对某一领域知识真理的确定和判定起着关键作用;个人的主观知识经发表而转化为使他人有可能接受的客观知识,这一转化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过程,因此,客观性本身应被理解为社会性。
发表的知识须经他人的审视和评判,才有可能重新形成并成为人们接受的客观知识。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认为,文化背景和环境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同
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会塑造个体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02 03
语言与认知发展
维果斯基认为,语言是文化传承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媒介。通过语言,个 体可以获取知识、表达思想、沟通交流,从而促进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 展。
社会规范与价值观
维果斯基认为,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内化社会规范和价值观,这些 规范和价值观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发展起着引导和约束作用。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 维果斯基简介 •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概述 •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核心观点 •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的影响与评价 •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的应用 • 结论
01
ev Vygotsky,出生于
1896年。
教育经历
职业发展
逝世
在莫斯科大学学习心理 学和教育学,获得博士
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高级心理机能的概念
维果斯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是 指人类所特有的复杂的心理活动 形式,如思维、想象、语言等。
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过程
维果斯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的 发展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个 体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逐渐形成 的。
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特点
维果斯基指出,高级心理机能的 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和发展 水平。同时,高级心理机能的发 展也受到个体自身因素的影响, 如个性、兴趣、动机等。
维果斯基强调社会文化背景在个 体发展中的作用,情境教学通过 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帮助学 生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促进知
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心理咨询师需要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和特点,根据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制 定适合儿童的心理咨询方案。
维果斯基
1 维果茨基的生平
维果茨基的早期生活培养了他对人类认知的 一种领悟力。作为一个苏联儿童,他受的是 家庭教师的教育。老师运用苏格拉底式的对 话,这是一种互动的问答方式。这种方式挑 战原有的观念,促进更高层次的理解。在上 莫斯科大学以前,他主要的兴趣是文学,在 大学他获得的是历史和法律学位,大学毕业 后他成了一名教师,后来转而从事心理学研 究。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
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voluntary function) 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abstract
generalizat结构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3、指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儿童的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学校教学是发展的源泉。 为了正确区分发展与教学,提出“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维果斯基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另一个突出贡献是提出了最近
1934年,维果茨基38岁时死于肺结核。虽然他一生著述甚多, 但他仅有不到十年的时间去系统地陈述他的观点。因此,他 的理论没有皮亚杰那样详细具体。尽管如此,研究儿童发展 的人士对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仍然有非常强烈的兴趣。 他的魅力在于他抛弃了儿童发展个体化观点,提倡一种社会 化的观点。
二、维果斯基关于心理发展理论
四、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一、维果斯基的生平
维果斯基(Vigotski,1896-1934)是前苏联 心理学家,探讨了心理的个体发展和种系发 展,特别是在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儿 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方面有 独特的论述。
主要著作: 《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1925年 《儿童期高级形式注意机制的发展》(1929) 《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1931) 《精神分裂症的概念障碍》(1932) 《心理学讲义》(1932) 《思维和语言》(1934)等。
简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简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是俄罗斯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以他提出的文化历史心理学而闻名。
维果斯基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心理发展理论,强调文化和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性。
他的理论为后来的教育实践和认知心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可以概括为“内在心理过程与社会交互的关系”。
他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仅受到遗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社会经验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个体的思维、感知、记忆和问题解决能力都是在社会和文化交往中发展形成的。
维果斯基提出了文化工具(cultural tools)的概念,认为文化工具是个体与社会和文化交往中使用的工具和符号系统。
文化工具包括语言、符号、技术、制度等,它们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使用文化工具,个体能够参与社会活动,获取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并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维果斯基将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纳入了他的理论框架中。
他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在社会交往和文化环境中进行的,通过与他人交流和合作,个体能够获得新知识和新经验,从而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
在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中,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近似发展区域”(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简称ZPD)。
近似发展区域是指个体在能力上已经掌握的事物和还未掌握的事物之间的差距。
在这个差距之中,个体需要依靠他人的帮助和引导,才能够逐步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维果斯基认为,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近似发展区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维果斯基还提出了一种教学方法,称为“师生共同构建”(Scaffolding)。
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人,而是起到引导和支持学生学习的角色。
在师生共同构建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维果斯基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维果斯基对儿童教育的启示引言维果斯基(Lev Vygotsky)是20世纪俄罗斯的一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对儿童发展和儿童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维果斯基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他关于儿童教育的启示,这些启示对于现代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 社会文化理论维果斯基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进行的。
他强调了社会互动和语言对儿童认知和学习的重要性。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儿童需要与他人进行互动和合作,以促进其认知能力和学习水平的提高。
•语言在儿童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应该鼓励儿童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过程。
2. 近似发展区域维果斯基提出了近似发展区域(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简称ZPD)的概念。
ZPD指的是儿童在与他人合作和指导下可以完成但自己尚未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
从这一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教师应该根据儿童的当前发展水平,提供适当的教学活动和支持,帮助他们进入ZPD。
•合作学习和小组活动可以为儿童提供与他人互动和合作的机会,促进他们在ZPD内的发展。
3. 情境化教学维果斯基提出了情境化教学(situational teaching)的概念,认为教学应该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具体情境相结合。
从这一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创设有趣、具体、有挑战性的情境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自主学习维果斯基强调了儿童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儿童应该在适当的指导下,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从这一观点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教师应该鼓励儿童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提供选择和决策的机会可以增强儿童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5. 儿童发展评估维果斯基认为,评估应该关注儿童当前的发展水平,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果斯基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
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
1924年到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工作。
维果斯基所处的年代,正是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创建的初期。
在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各种资本主义思想发生了激烈的斗争。
年轻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积极参加了这场斗争,一方面反对唯心主义心理学,另一方面尝试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学。
针对行为主义的S-R公式和格式塔心理学的直觉主义,维果斯基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进行了研究,并在1925年发表了《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明确提出研究意识问题对科学心理学的重大意义。
1931年撰写重要代表作《思维和言语》,详细论述了他对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与中介结构的理论观点,同时还对皮亚杰关于儿童自我中心言语的观点做了详细评述。
此外,还写有多篇论文阐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等观点。
维果斯基的思想获得了一批年轻心理学家的拥护,鲁利亚和列昂节夫一直追随维果斯基,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
因此,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又称“维列鲁”学派。
1934年维果斯基因患肺结核逝世,年仅38岁。
维果斯基一生留下180多种著作,其心理学思想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亦即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受人类的文化历史所制约的。
其实现的具体机制是通过物质工具,如刀斧、计算机等,以及精神工具,如各种符号、词和语言等实现的。
高级心理机能不同于低级心理机能的特点是:(1)它们是随意的、主动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起的;(2)它们的反映水平是概括的、抽象的,也就是各种机能由于有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3)它们实现过程的结构是间接的,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4)它们的起源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5)从个体发展来看它们是在人际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不断发展起来的。
为此,维果斯基特别强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尤其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
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
另一方面,内在的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
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
另外,维果斯基在说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他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为此,就要确定儿童的发展水平。
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
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这一思想对正确理解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维果斯基的学习理论:(1)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教学是一种人为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学应该在发展的前面引导着学生发展。
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发展的方向、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以及发展的速度上,即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2)学习的社会性:教育是三方面的积极过程,即学生积极、教师积极以及把他们连接在一起的环境的积极。
(3)认知学徒:学习者通过与某个专家相互作用,逐渐地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4)中介性学习:维果斯基还强调提供提供支架或中介性学习,这是当代构建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5)教学的交往本质:教学必须是在知识经验存在着差异的人们之间进行,亦即有某种知识经验的人与准备学习这种知识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在发展心理学史上,维果斯基(Л.С.Выготски,1896—1934)的思想,独树一帜,不仅被俄国,而且被西方心理学界所推崇,1992年11月,在莫斯科还召开了维果斯基心理学思想的国际讨论会。
维果斯基是前苏联(俄国)的心理学家,他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他和鲁利亚(А.Р.Лурия)、列昂节夫(А.Н.Леонтьев)一道从20年代开始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
后来得到了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名称,形成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又称“维列鲁”学派(苏联称为трик.а,意思是三人在一起)。
维果斯基是这个学派的创始人。
这个由维果斯基、列昂节夫、鲁利亚为首所形成的心理学派,是当代俄国最大的一个心理学派别。
后来有许多心理学家,例如Л.И.钦琴科、Л.Я.加里培林、Л.В.赞可夫、А.В.查包罗塞茨、Д.В.艾利康宁和В.В.达维多夫等,都是这个学派的重要成员。
在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国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维果斯基在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上都作了研究,特别是他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的学说,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的学说,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首先,他创立了如前所说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
维果斯基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而不象动物一样是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
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当然,工具本身并不属于心理的领域,也不加入心理的结构,只是由于这种间接的“物质生产的工具”,就导致在人类的心理上出现了“精神生产的工具”,即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
生产工具和语言符号的类似性就在于它们使间接的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
所不同的是,生产工具指向于外部,他引起客体的变化,符号指向于内部,它不引起客体的变化,而是影响人的行为。
控制自然和控制行为是相互联系的,因为人在改造自然时也改变着人的自身的性质。
其次,他探讨了“发展”的实质,提出其文化—历史的发展观。
维果斯基认为就心理学家看来,发展是指心理的发展。
所谓心理的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维果斯基归纳为四个方面的表现: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也就是说各种机能由于思维(主要是指抽象逻辑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维果斯基强调了三点:一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
二是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三是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由此可见,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是与他的文化—历史发展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他强调,心理发展的高级机能是人类物质产生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强调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并为这个变化过程确定了一系列的指标。
第三,他提出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的思想。
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维果斯基提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最近发展区”思想;一个是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一个是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
维果斯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
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由于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的结果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
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这样在智力活动中,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独立活动之间可能有差异,由于教学,而在别人的帮助下消除这种差异,这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根据上述思想,维果斯基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这是他对教学与发展关系问题的最主要的理论。
也就是说,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
怎样发挥教学的最大作用,维果斯基强调了“学习的最佳期限”。
如果脱离了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看来都是不利的,它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
因此,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成熟与发育为前提,但更重要的是教学必须首先建立在正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第四,他分析了智力形成的过程,提出了“内化”学说。
在儿童思维发生学的研究中,国际不少心理学家提出了外部动作“内化”为智力活动的理论。
维果斯基是“内化”学说最早推出人之一。
他指出,教学的最重要的特征便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这一事实,也就是教学激起与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
从而使学生通过教学而掌握全人类的经验内化为儿童自身的内部财富。
维果斯基的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
他认为,人类的精神生产工具或“心理工具”,如上所述,就是各种符号。
运用符号就使心理活动得到根本改造,这种改造转化不仅在人类发展中,而且也在个体的发展中进行着。
学生早年还不能使用语言这个工具来组织自己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形式是“直接的和不随意的、低级的、自然的”。
只有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才能转化为“间接的和随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技能。
新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活动形式,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的,以后才“内化”,转化为内部活动才能“默默地”“在头脑中进行”。
维果斯基是苏联早期杰出的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苏联儿童心理学的开拓者。
在短暂的人生历程中,他在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对他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维果斯基不同意皮亚杰的“成熟走在发展的前面,儿童的发展不依赖于教学过程”的观点,上世纪初,维果茨基创造性地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
该理论是他对教学与发展关系问题的最主要理论,他把个体的发展水平分为两种,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即由于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的结果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是“潜在发展水平”指在有知道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即人们平时所讲的“潜能”这就是“最近发展区”。
根据这种思想,维果斯基提出“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
因此教学的意义就变成了不断缩小并消除“现实”与“潜在”之间的差距。
这样只要我们能找出学习个体某个时期“现实的”与“潜在的”两种水平就可以依照相应的最近发展区对个体进行教育,更有效的发觉个体的潜能促进个体的学习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