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教育的开放与教学的自由
中国教育史基础精讲 第九章 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考纲内容】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制定教育方针:颁布“壬子癸丑学制”;(2)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教育独立思想。
(3)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新文化运动抨击传统教育,促进教育观念变革:平民教育运动:工读主义教育运动:职业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4)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现代西方教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
(5)1922年“新学制”“新学制”的产生过程:“新学制”的标准和体系:“新学制”的特点:“新学制”的课程标准:“新学制”评价。
(6)收回教育权运动:教会教育的扩张:收回教育权运动。
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1)制定教育方针①提出1912年1月,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文化教育改革措施。
临时政府教育部重要的任务是为新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教育发展规划蓝图,其中最有战略意义的是确立民国教育方针。
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即公民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
②意义民国教育方针包含了德、智、体、美四育因素,体现了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
它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将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健全人格作为首要任务,以军国民教育和实利教育引导体育和智育,寄希望于教育能在捍卫国家主权、抑制武人政治、振兴民族经济方面发挥基础作用。
(2)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含义:1912年,教育部参照日本学制的基础上,正式公布了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因当年为阴历壬子年,故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
学制主系列划分为三段四级。
初等教育分为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法定入学年龄为6周岁;中等教育4年,专设女子学校;高等教育虽不分级,但含预科、本科、大学院三个层次。
民国初期的小学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与借鉴

学院:教育学院民国初期的小学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与借鉴摘要:在中国的历史上,1911年是极其不寻常的一年,在这一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这对20世纪初的中国具有重大意义。
不仅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
而且,给中国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曙光和未来。
在以前的封建统治时代,学校无不以孔子为先祖,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成为那个时代的人们学习的课本。
因此,尊孔崇儒成为当时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然而,自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后,一个新的国家建立起了一个新的政治制度,则必然会带来教育的革新。
不管是从内容,还是教育方针等都需要进行变化和改革。
而在“中华民国成立初期教育的改革过程中受益最大的当属小学教育,不仅使得小学校数量和在校人数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而且在教科书编写、教学方法和改进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
①”而这些成就的取得都以对旧教育制度和内容的改革息息相关,《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又为中华民国成立后第一个学制-壬子-癸丑学制的颁布提供了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
同时,蔡元培先生所提出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又为民国时期小学教育的目标指明了方向。
中华民国成立初期还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和教育变革时期,它对于小学教育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对于现在的我们可以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更好地而促进当代小学教育。
关键字:小学教育、改革、五育、壬子癸丑学制一、对旧教育制度和内容的改革(一)、《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的颁布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了第一个改造旧教育的法令—《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这是民国成立初期对旧的封建教育的重大改革。
这个《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共14条:“除敦促各地学校在农历新年后如期开学、按原学期计划正常教学外,还规定:清末各学堂一律改称学校,监督、堂长一律改称校长;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各种教科书务必合于共和国宗旨,禁用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民间流行的教科书凡内容与形式具有封建性而不符合共和国宗旨者,即予改正;废止小学读经;注重小学手工科;高等小学以上体操科应注重兵式;初等小学算术科目第三学年起应兼课珠算;……废止奖励科举出身,从某级某类学校毕业者即称某级某类学校毕业生。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然的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和促使学生主体参与,使课堂教学取得最佳效果。
这样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而又紧凑地参与学习与思考,较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情感、情趣等因素。
总之,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为学生创设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精讲课本范文学生学习语文,主要还是依靠教师对课本范文的讲解,因此,在对课本范文的教学过程中,我认真做好教学中的每一步工作,认真对待每一节课。
备课深入细致,教案书写工整详细,能做到教材、资料、学生齐备,真正做到有备而上。
所以在课堂上我胸有成竹,挥洒自如。
由于高度的投入,饱满的热情,加上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率高,课堂气氛很活跃,对课本范文的掌握度较高。
在此基础上,我系统地搞好专题练习,如语音题、古诗名句背诵默写题等,有计划地扎实了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功底。
在处理教材的课文教学方面,充分认识到了本学期课本以文学鉴赏为主要教学任务的特点,为配合教学,先后给学生作了“诗歌鉴赏”和“散文鉴赏”两个专题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组织了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使学生们成才,必须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因此,我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如举办诗歌朗诵比赛锻炼学生的朗诵能力,开展演讲活动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上讲台表演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等等。
四、阅读教学长抓不放高中阶段,语文明显处于弱势的地位,学生课余用于学习语文的时间很少。
而语文教学不能单靠课堂教学,必须依托课外活动。
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语文教学质量才有可能提高。
我不断地把大纲推荐的阅读篇目介绍给学生,要求他们制定可行的读书计划,利用阅读课及零碎时间读名著,并通过写读后感的形式检查他们的阅读情况。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在教学中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和学生关系密切融洽,能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使教学工作恰好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相结合。
论中华民国早期的教育宗旨与学制体制

论中华民国早期教育方针与政策教育学院小学教育综合班陈国刚1004012007论中华民国早期教育方针与政策摘要探究民国的早期教育的方针对现在的教育是很有意义的,民国的早期教育方针是最先学习西方的教学经验以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教育方针。
起作用对后世的教育发展做出了一个榜样,对此,我们将深入探究其教育方针与政策,他们过去的理论对当下产生的影响。
1901年无能的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华民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这不是一个政府的战争,而是一个民族的战争。
这进一步激起了人民爱国的救亡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蓬勃发展,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革命迅速在全国蔓延,1912年,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南京成立了以孙中山为大总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民国临时大总统。
为了振兴中华,强国御敌,孙中山把教育放在了首位,给予了教育大力的支持,任命了蔡元培为教育总长。
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在碑亭巷设立办事8关。
有蔡元培构建中国教育的蓝图。
民初教育方针的确立当时临时政府的首要任务是为新生的临时政府的教育设计一个美好的蓝图,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具有战略意义的就是确立了民国的教育方针。
为此,蔡元培为了宣传他的教育方针于1912年2月在《教育杂志》、《民立报》等处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率先对民国教育方针的整体构想从理论上进行系统的探讨,引起了很大一部分的关心教育的人士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大家都参与了讨论,再后来蔡元培又以《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作为题目,再一次的在《东方杂志》上进行发表,为的是征求各位学者的意见,。
蔡元培针对的是清朝末年的教育方针,那是的教育的宗旨是“忠君””尊孔“,他就很果断的宣布:“忠君与当前的共和体是不相符合的,尊孔与我们提倡的自由信教也是相违背”要予以取消,对“尚公”、”尚武“、”尚实“三项主义加以改造。
使其符合当前的资产民族阶级的需求重新表述为公民道德教育,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又曾添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汉语教学史(第七讲)

民国时期的汉语教学:老舍
老舍在伦敦东方学院的教学工作:
教学内容:学生想学什么就要什么 教学对象:来什么样的学生就教什么样的学生 教学形式:有一对一的,也有成班的
——老舍散文《东方学院——留英回忆之三》
民国时期的汉语教学:老舍
编写教材《灵格风言语声片》:
《Linguaphone Oriental Language Courses: Chinese》,作者分 别为J. Percy Bruce, E. Dora Edwards, C.C.Shu;(1926)最 早的汉语留声机唱片教材(?)
民国时期的汉语教学:老舍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讲师。
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连载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第1期 署名“舒庆春”,第2期起改“老舍”。此后三年继续创作,在英 国共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三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 马》。
从舒庆春负责的第十六课起,会话部分都有题目,是一个一个专 题,共十五个专题,诸如“火车站”、“游戏”、“商业谈话” 、“新闻”、“洋服庄”、“银行”等等,其中有一些专题不光 语言生动,内容也很新颖,传递了作者的一些思想和主张。
民国时期的汉语教学:老舍
编写教材《灵格风言语声片》:
第二十一课(下),《看小说》: 甲:……我近来看小说的瘾非常的大。说真的 ,近来出版的小说实在比从前好得多。因为 新小说是用全力描写一段事,有情有景,又 有主义。旧小说是又长又沉闷,一点活气没 有。况且现在用白话写,写得生动有趣,你 说是不是。 乙:是,我也觉得新小说有意思,因为有一些 文学上的价值。
民国时期的英语教学特点探究

民国时期的英语教学特点探究
民国时期的英语教学特点探究:纵观中国的英语教学历史,民国时期的英语教学因处于中国近现代转型时期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这一时期,中国与世界逐步接轨,作为中西方交流的重要工具,英语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发展时期。
本文将从教材、教学方法、教育机构三个方面探讨民国时期的英语教学的特点,然后浅谈该时期对现代英语教学带来的启示,望有助于我国今后的英语教学改革。
2民国时期的英语教学特点
教学方法:
20世纪20年代以前,出现在课堂中的主要是语法翻译法。
水天同在他的《我与外语学习》中是这样描述语法翻译法的,“教法则是逐字逐句的翻译法,当然有的老师也说些英语,不过大多数时间内还是翻译,而且是英译汉,讲解则等于讲自己的译文。
”这一教学方法的缺陷在于极易造成“哑巴英语”的现象,教师教学按部就班,学生上课被动灌输,教学缺乏灵活性。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为了克服语法翻译法存在的种种弊端,教师学者们开始了对直接教学法的探索。
这种教学法不允许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母语,教师须用英语进行教学,学生用英语学习,而且规定教学所用的教材必须是英文原版教材。
第14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第14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一、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政策1.“党化教育”的实施和废止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了国民党,并模仿苏俄“以党治国”模式,强调政治上一切举措都以党纲为依据,教育也不例外。
“党化教育”的概念由此推衍而出。
1926年广东国民革命政府成立教育行政委员会,提出“党化教育”口号。
“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召开的“五四”运动纪念大会上也提出要实行“党化教育”,同年7月,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通过《国民政府教育方针草案》,阐述了“党化教育”的涵义:所谓“党化教育”,就是在国民党指导之下,求得教育的“革命化”、“民众化”、“科学化”、“社会化”,即把教育方针建立在国民党的根本政策之下,按国民党的“党义”和政策的精神重新改组学校课程,不仅造就各种专门人才,尤其要使学生走出学校后都能做党的工作。
由于国民党所提倡的“党化教育”目的在强化国民党对学校教育的控制,出台后立即受到进步人士的抨击,国民党内部对“党化教育”的解释也存在分歧,后以“三民主义教育”代之。
2.“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颁行(1)“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产生1929年3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提出《教育方针及实施原则案》,认为应当确立全国统一的教育方针和实施原则,并指出“中华民国今后之教育,应为三民主义之国民教育”。
经大会议决的教育宗旨和实施原则,于4月26日由南京国民政府正式以《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通令颁行,其宗旨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同时配套公布的还有《三民主义教育实施方针》,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如何落实“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作出了具体规定。
至此,“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最终形成。
(2)“三民主义”教育的实施原则为了落实和强化“三民主义”教育,1931年6月,在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以根本法的形式规定了民国教育宗旨及其方针政策。
从蔡元培的教育体制改革看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中国内部军阀割据严重,外部侵略不断,战乱依旧频繁,人民生活疾苦。
虽然当时时局不够稳定,但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很多有识之士,将先进的文化和办学方式带到了中国,使得当时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赢来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佳时期。
提到民国时期的大学教育制度,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蔡元培。
蔡元培一直致力于封建教育制度的改革,为发展中国新兴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蔡元培年少时博览群书,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甲午战争之后,开始接触西学。
在此期间,他曾多次赴国外留学考察、学习,为后来的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蔡元培于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在蔡元培就任之前,北京大学学校制度混乱、学习风气日益减弱、封建落后文化漫溢。
虽然当时很多人都劝其不要接受任命,但他在孙中山等人的支持下,决定接受这一任命,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
蔡元培在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中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学应该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这一观点的提出明确了大学的办学宗旨,为接下来的教育制度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一、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革的具体改革方面:(一)整顿教师队伍,为大学挑选热心于学术研究的老师。
北京大学之前之所以学校制度混乱、学习风气日益减弱、封建落后文化漫溢、学习氛围不浓。
很大程度上在于老师不热心于学术研究。
因此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为大学挑选那些热爱学术、学文问研究的教师,以此来改变学校的教学、学习氛围。
在教师的挑选上,他着重聘用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
同时这些人无论出身贵贱,学历如何,都已与录用。
相反地,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不热心于学术方面研究的,无论他是什么人都将被辞退。
(二)学生的观念,提倡思想自由旧时的北京大学学生将大学作为升官发财的跳板,读书只为做官,而忽略了读书的根本目的。
而这也是旧时北京大学学校制度混乱、学习风气日益减弱、封建落后文化漫溢、学习氛围不浓。
民国初期小学科学课程与教科书的特色与启示_柴西勤

民国初期小学科学课程与教科书的特色与启示_柴西勤第35卷第8期2015年8月CURRICULUM,TEACHINGMATERIALANDMETHODVol.35,No.8,2Auust015g民国初期小学科学课程与教科书的特色与启示柴西勤()人民教育出版社综合理科室,北京100081摘要:民初政体的变更以及实业的兴起,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小学科学课程也出现一些新变化,如重视科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关注学生生产技能的训练等。
宽松的教科书编审政策,营造出民初教科书研究与出版热潮。
在此期间,出版发行的小学科学教科书达20多套。
这些教科书具有课文结构简单、知识呈现重演绎、内容选择强调实用性等特点。
这对当下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启示是,改革应立足于本国实际并持续不断地进行、加强教学实验等。
民国初期;小学科学课程;小学科学教科书;特色;启示关键词:()G62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0186201508012006中图分类号:---—1民国初期(民初”)的1912922年,简称“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建立在清末格致课程基础之上,因而继承的成分较重。
随着教育宗旨的转变,尤其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以及新文化运动对科学内涵、价值的探讨,民初小学科学课程理念发生了一些转变,这些转变体现到教科书研究、编写与教学等方面。
在短短的十年间,业界编写出版了20多套小学科学教科书,并在借鉴国外经验、满足社会需求以及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这对当下的小学科学课程与教科书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教育宗旨的演变及其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国体已改,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教育理当适应这一变化。
1912年2月,蔡元培发文批判以“忠君”“尊孔”为核心的清末教育宗旨,提出民国教育应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五育”并举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这“为教育方针,并论述了“五育”的关系和重要意义。
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

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一、本文概述1、研究背景:介绍中国师生关系的历史背景,阐述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自古以来,中国的师生关系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尊师重道,教师被视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角色。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师生关系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从清末民初的新文化运动,到改革开放后的教育现代化,再到当前信息化、全球化的冲击,中国师生关系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教育理念的更新,也体现了社会文化的演进。
研究中国师生关系的思想史,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教育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也有助于我们把握当前教育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和挑战。
特别是在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如何在尊重传统的推动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的梳理和分析,揭示其演变规律和内在逻辑,以期对当前和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这一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2、研究目的: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即梳理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的演变过程,总结其特点和规律。
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梳理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的演变过程,挖掘其背后的历史脉络和社会文化背景,以期总结其特点和规律,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历史借鉴和理论支撑。
通过对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师生关系的内涵、外延及其演变过程,探究其与社会、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的互动关系,为当前教育实践中师生关系的处理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通过对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的总结,我们还可以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不足,为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思路和方向。
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旨在为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3、研究方法:说明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如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等。
在《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中,本文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以全面、深入地探讨中国师生关系在过去一个世纪的发展演变。
民国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及其启示

民国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及其启示民国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及其启示英语教学历史上的民国是中国特殊的历史时期,也是英语教学的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民国初期,一些大学及高等教育机构开始英语教学,这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对受过正规教育的人才的渴望,并为当时及日后的语言学习和应用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民国时期,中国当局推行“西学东渐”的思想,在英语教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种思想受到了极大的鼓励,并在不同的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中得到了广泛的开展。
在当时教学中,人们采用“书本教学法”——考生根据老师的解释仔细阅读书本,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让学生们有更强的记忆力,但是有时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
此外,老师还教导学生翻译,这是当时练习英语语言技能的有效方式。
在民国时期,人们还开始采用“实践法”——尝试使用言语表达习惯,以及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交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这样的实践法后来在英语教学中被广泛采用。
民国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对当下的英语教学有很多启示。
首先,要合理安排课程。
从书本教学、实践教学和其他各种教学模式中选择最合适的,以更好地发挥教学功能;其次,要注重学生情境教学。
创设更有趣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采取实践活动,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最后,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增强教师的语言水平和教学技能,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英语学习的具体方法,把它付诸实践,更好地教授英语。
总而言之,民国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为当下的英语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要做到有效教学,光靠书本教学和理论知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多做实践,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让英语教学助力学生更新眼界、拓宽思路,及时掌握新变化,以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十一章民国初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利:
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是近代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第一次系统的改革,它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的要求,是资产阶级新教育反对封建的主义教育的一次重大胜利,有着历史进步意义。
弊:
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在教育的改革上也有许多不彻底的方面。壬子癸丑学制和各种学校教育法令,很多是参照日本的办法;在课程方面还保留了很多封建主久的因素,如修身课和伦理对女子还是更多地强调地贞淑教育,在学习内容和程度上也很多低于男子。
第三节文化教育战线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
一、 北洋军阀政府的复古主义教育
袁世凯纂夺了革命政权后,建立了北洋军阀政府,大力推行复古主义教育
复活封建买办的教育宗旨
一九一五年以总统的名义颁定“教育要旨”
把教育宗旨概括为“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七项。这个教育宗旨复活了一九0六年清王朝公布的教育宗旨,是教育上的大倒退。
3、了解文化教育战线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
4、理解掌握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重
点
与
难
点
重点:识记掌握“戊辰学制”的颁行
理解掌握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难点:理解掌握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教
学
方
法
讲授
使
用
教
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备注
第一节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活动
一、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抨击
资产阶级革命派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教育是剥夺人权的奴隶教育,清朝统治者所开设的学堂都是奴隶学堂,所用的教科书都是奴隶教科书,教育内容的目的是培养各色各样的奴隶。
一九一二年一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他被任命这教育总长。
民国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及其启示

国大学师资的重要来源 。 9 8年 , 10 美国同意将一部分庚子赔
款从 10 99年 1 月起至 14 9 0年止 ,逐年按月退还给中国, 但
代大学的师资队伍迅速壮大 , 而师资的强大又是教学与科研
作者 简介 : 朱芳 (9 3 , , 汉大 学外语 学院讲 师 , 17 -) 女 武 文学硕士 。
统的英语教学的序幕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 , 尤其在抗战前 l 0年间, 高校规模逐年增大 , 中国迎来了大学英语教学发展
( 曾习英文代数 、 须 平面几何、 平面三角 , 并习过高等代数 、 立
体 几何 、 解析几何等学 者尤 佳 )六 、 致( ; 格 中等 理化 学 、 动植 物学、 生理学 )七 、 ; 德文或 法文 ( 二者之 中须 曾习一门能作文
年 6月 , 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游美 学务 处 , 责挑选赴美留学 负 的青年。 1 1 年 7月游美学务处举行 的第二次考试 为例 , 以 90
可知其选拔之严格 , 菲兼备扎实 的国学和西 学功底者不能录
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 教材选材 不当以及学生英语 程度不佳 等问题显得尤其突出。 其实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 自小学 三年
让我们来梳理一下民国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历史看看那时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并吸取其有益的经验或可为当今大学英语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
湖 北 社 会 科 学 2 0年 第 5期 01
民国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及其启示
朱 芳
( 武汉大学 外语学院 , 湖北 武汉 4 0 7 ) 3 0 2
摘要 : 民国时期的 大学英语 教 学师资雄厚 , 以培养和积 累西学素 养为要 旨, 注重英 文经典 的广泛 阅读和 严
民国大学的教学管理制度

民国大学的教学管理制度一、教学计划在民国大学,教学计划是教学管理的基础,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学校教学任务的完成,并保证学生能够学有所得。
教学计划主要包括每学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等方面的规定。
民国大学通过制定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规划,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保证教学质量。
二、教学组织民国大学的教学管理制度要求教育教学工作必须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组织和实施。
在教学组织方面,学校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学习作用。
教学组织侧重于提高师生的教学效果,完善教师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三、教学评估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要求对教学效果进行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估。
教学评估主要包括教师教学评估和学生学业水平评估。
教师教学评估是通过学生评价、同事评价、学校领导评价等多角度进行,以科学的方法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
学生学业水平评估是通过期末考试、成绩评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评估,以客观的标准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教学改革民国大学的教学管理制度要求学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学生的需求。
教学改革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教材选用等方面的改革。
通过教学改革,学校力求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五、教学道德在教学管理中,民国大学非常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做到敬业爱生、教书育人,做学生的榜样。
同时,学校也要求学生要遵守学习纪律,自觉完成学业任务,爱护学校财产,珍惜学习机会,做到自律、守纪、自强、自信。
六、教学设施教学管理制度还要求学校要提供良好的教学设施和教育资源,以保证教学条件的完善。
学校要加大对教学设施和教育资源的投入,不断完善教学设施,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
学校要求教学设施要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提供舒适的教学环境,为教学工作提供保障。
七、教学安全在教学管理中,民国大学还要求学校要保障教学安全,确保学生的学习环境安全稳定。
民国时期的文化教育与思想启示

民国时期的文化教育与思想启示民国时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文化教育、思想启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许多优秀的思想家和文化人在各个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从文化教育和思想启示两个方面来探讨民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一、文化教育在民国时期,中国的文化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现代教育的兴起,许多新的学校和学科逐渐出现。
这个时期,不仅涌现了很多优秀的教育家和教育理念,而且还有一些开创性的教育实践。
同时,近代化进程的推进也使得中国的文化教育逐渐实现了与国际接轨。
1、新学派教育思想的兴起新学派是民国时期中国教育改革最重要的一股力量。
新学派提倡“实用主义”、“现代主义”,反对“经学”、“传统文化”,主张学习科学、语言和技术,创造新的文化。
新学派提出了“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倡导务实、实践性的教育,注重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借助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
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
陈独秀提出“敬业主义”、“民主主义”、“科学主义”,其教育代表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李大钊则倡导艺术教育、音乐教育等多元化的教育方法,他主张学校应该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胡适则提倡高等教育的自由和开放,他认为学生应该具备开阔的视野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教育实践的创新民国时期,中国的教育实践也得到了一些创新。
许多学校开始采用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例如,南开大学、北平大学等一批学校在实验性教育方面有突出的贡献。
南开大学创立了“国学择要”、“世界择要”等多个专业性学科,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发展机会。
北平大学创立了“机械系”、“化学系”等一批重要学科,为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时,也有一些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校推行了校园工作制,鼓励学生在校园中参加社团、工作,培养自己的技能和兴趣,增强综合素质。
民国初年较有影响的教育思潮

职教史民国初年较有影响的教育思潮有:一、平民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是“五四”时期影响最为广泛的一种教育思潮。
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对于平民教育思潮的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915年,陈独秀在《今日之教育方针》一文中,提出要“以人民为主人,以执政为公仆”,从而确立教育的“惟民主义”方针,要求一切学校教育机关向全民开放,使“引车卖浆之徒,瓮牖绳枢之子”,均能进学校读书。
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平民主义,或“纯正的平民主义”,就是要把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一切特权阶级完全打破,主张无论是什么人,都应无条件地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力。
1919年3月,邓中夏发起组织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该团“以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为宗旨,”“以教育普及与平等为目的”。
1919年10月,北京高师的部分教职员和青年学生,在杜威来华讲演的影响下,组织了“平民教育社”,以研究、宣传、实施平民教育为宗旨,并创办《平民教育》杂志,希望通过平民教育来实现平民政治,明确提出平民教育就是要“教国民人人都有独立人格的与平等思想的教育”。
1920年,晏阳初归国后,在上海、长沙、烟台、杭州、嘉兴等地作了大规模识字运动的试验,轰动一时。
1923年8月,由朱其慧、陶行知和晏阳初发起,在北京清华学校召开全国平民教育大会,会议决定在北京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
此后,总会通过各地分会在全国20多个省市开办了大量“平民学校”,设立了许多“平民读书处”、“平民问字处”,还设立了广播电台,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平民教育运动。
1925年以后,平教会工作逐渐向农村转移。
1929年秋,平教会总部也由北京迁往河北定县。
平民教育运动逐渐为乡村教育运动所取代。
二、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思潮也是“五四”时期盛行的一种教育思潮。
这一思潮与实利主义、实用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等有着广泛的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创造一个合理的社会,实现一种理想社会人生的追求。
论民国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及启示-教育文档

论民国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及启示多年来,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探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以及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着力寻找最佳的教学教育方法来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
很多大学的英语教学周期过长而收效甚微,教材的选取也有失水准导致了我国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低。
学生从小学起就开始接受英语的学习和教育,甚至很多学生还会去学习补习班,可是学生在经过多年的教育后英语成绩仍然不高。
在我国的民国时期,自南京政府的建立,京师同文馆的创建后,大学的英语教学发展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
仔细寻找民国时期的教学理念以及方法能够对当代大学英语教学起到一定的知道作用。
1.民国时期大学英语的教学特点在民国时期,我国的高校普遍重视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大学英语的教学在师资力量上、课程设计以及教学模式上都具有独到之处。
雄厚的师资力量保证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条件,同时注重学生的西方素养,采取英文原版教材,注重学生的经典英文阅读量以及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1.1民国时期大学的师资力量民国时期高等院校具有极强的师资力量,教学的质量也非常高。
当时的高等院校以留学生教师为主,这些留美学生很多曾就读于哈佛、耶鲁、麻省理工、芝加哥等名校,具有极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能够贯穿中西文化,成为了大学讲台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与此同时,1933年到1944年九次留学生公费选拔考试选取了共193名学生留学英国,这些学生在回到我国后多数选择留在大学任教,壮大了我们的师资队伍。
1.2民国时期的大学英语教材设置民国时期的大学教学课程以及教学大纲并不是由教育部来统筹安排的,而是由各个院校自行制定安排的。
由于学校的重视,使得大学的英语教学无论从专业英语上还是公共英语上都具有极为高超的水平。
当时的大学英语教学由于将培养学生的西方素养作为培训的要旨,所以多数学校将英文原版教材作为大学生的学习教材来使用,同时要求每名学生定期上交英语作文,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特殊时期,从1912年至1949年,是一个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化国家逐渐转变的过程。
民国时期重视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
一、政治制度1. 议会制度的建立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建立了议会制度,具有总统制和国会议会制。
总统由全国选举,国会由两院组成,参议院由各省长选举,众议院由全国选举。
这一制度正式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制度,奠定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2. 宪法制度的建立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宪法,明确规定公民权利与义务,确立了中华民国的国体和政体。
1936年,中华民国宪法再次进行修改,规定总统为国家最高元首,担任组织、统帅和领导工作,确立了法治的原则,对中国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变革1. 教育体制的改革民国时期充分重视教育的发展,实行了教育体制的改革,并逐步完善了教育制度。
建立了现代化的大学,特别是北洋政府于1924年推行了中学教育的统一计划,通过设立统一师范学校,推行城乡教育的统一,有效地提高了全民教育水平。
2. 妇女地位的变革民国时期开始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女性组织,1924年,国民政府制定了《改善妇女地位国民会议纪要》,要求法律保护妇女的婚姻权、财产权和教育权,逐渐使妇女获得了更多的社会尊重和地位提升。
3. 经济制度的改革民国时期大力倡导实业救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并积极推动畜牧业和农业发展,增强国内经济实力。
4. 对外开放的改革民国时期相继建立了对外开放的口岸与商埠,并签订了一系列的国际条约,实现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大量使用海外工人,开展直邮、便民之事,推进经济现代化。
同时开始逐步与外国进行接触,增强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威望。
总的来说,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具有强烈的现代化特征,不断深化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虽然这一时期也存在一些阻碍中国现代化的社会和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但是最终还是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近代中国教育的亮点

近代中国教育的亮点在全球化时代的大背景下,竞争与合作已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引导着世界各国。
然而,教育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部分在此过程中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事业不仅与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密切相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国家和民族的社会文化与社会心态。
以世界各国的教育史为鉴,结合本国具体国情,建立科学的教育系统无疑已成为当务之急。
回顾中国教育事业历程,近代教育可算作中国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原因便在于中国处在社会变革、思想解放与国家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
对中国近代教育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评价,我们发现问题与成就是并存的,它区分于历史与当前,特色鲜明并且影响深刻。
教育作为意识层面上的产物,在反应社会形态的同时也极大推动着国家的不断进步、不断革新。
我国近代教育事业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一言以蔽之,即继承、借鉴、变革、自由发展。
近代教育为中华民族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唤醒国民意识、重塑民族灵魂、推动社会转型。
迫于深刻的民族危机,持续了百年的思想大解放与教育发展相互推动着。
首先,近代教育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本质,儒家思想的精华部分不仅被传承其中,而且在诸多方面始终是整个民族的最优导向与价值观念。
其次,西学东渐与西式先进的教育系统是同步进行地,西学及其教育体制的传入是主要的外部因素。
第三,变革封建式教学的落后观念,一改历史上以四书五经为纲的填鸭灌输教育模式,在注重个性发挥的基础上,培养既全能型又专业型的人才。
第四从制度层面上彻底突破束缚与限制。
最后,由于特定的历史因素,政府放松对教育的高度管制,为其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使民国教育事业达到了顶峰。
总之,教育大业当是社会、国家、民族的灵魂,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近代教育成就的取得是以保留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优秀成分为前提并进行发展和创新的。
传统文化和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充当着教育发展的指导性原则,它一方面塑造着中国特有的教育精神,另一方面,促使中国人“和而不同”、“仁义礼智”等优秀思想在教育中得以彻底的贯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教育的开放与教学的自由
唐晓敏
民国时期的教育是开放的教育,同时对西方和古代开放。
这一时期,新式的学校教育发展起来了,而中国原有的教育形式并没有废除。
基础教育阶段,私塾、家塾教育仍然存在并发挥作用,甚至是在高等教育中,也有清华国学院、无锡国专这样的教育机构,这些教育机构实际上即是传统书院的延续。
民国时期的大学,在教学方面的特点是相当自由。
如北京大学即是典型。
冯友兰回忆说:“蔡元培到北大以前,各学门的功课表都订得很死。
既然有一个死的功课表,就得拉着教师讲没有准备的课,甚至他不愿意讲的课。
后来,选修课加多了,功课表就活了。
学生各人有各人的功课表。
说是选修课也不很恰当,因为这些课并不是先有一个预定的表,然后拉着教师去讲,而是让教师说出他们的研究题目,就把这个题目作为一门课。
对于教师说,功课表真是活了,他所教的课,就是他的研究题目,他可以随时把他研究的新成就充实到课程的内容里去,也可以用在讲课所发现的问题发展他的研究。
讲课就是发表他的研究成果的机会,研究成果就或直接充实了他的教学内容。
这样,他讲起来就觉得心情舒畅,不以讲课为负担,学生听起来也觉得生动活泼,不以听课为负担。
”
又说:
开什么课,这是教师的自由,至于这个课怎么讲,那更是他的自由了。
你可以说韩侂胄好,我可以说韩侂胄坏,完全可以唱对台戏/戏可以对台唱,为什么学术不可以对堂讲呢?至于学生们,那就更自由了。
你上什么课,不上什么课,没人管;你上课不上课也没人管。
只到考试的时候你去参加就行。
如果你不打算要毕业证书,不去考试也没人管。
那一时期,不仅是教学内容上相当自由,形式上也很自由。
田炯锦:“北大六年琐忆”一文讲:
“初到北大,甚感不惯,上课铃响时,好些教员常迟延十分钟左右,方到教室,但下课铃响后,仍继续讲之不休,下一课的教员如守时,学生简直无法休息。
有些教员上课后两三星期,尚未讲入正题,有些教员编发讲义,但过数星期后,又作废另发。
月考甚少,且不认真。
故当时很奇怪北大驰名全国的好学校,何以如此随便?但一学期未满,我即体认北大的好处。
教员们多系学识丰富之学人,他们开始讲的许多题外话,对该课以后的深入了解,大有功用。
有些教员个功课虽未能按时完成,但确有许多心得,转授给学生。
只要学生肯用功,则其所得到的益处,当远超过按课本逐章逐节的讲解。
”
当时的大学,遵从的是德国的教育理念。
德国思想家包尔生在《德国大学与大学生活》一书中叙述德国大学教育的情况说就讲:
“在学生时代通过外部力量而获得的自由,是人生所能享有的最大、最彻底的自由。
在这段时期之前和之后,我们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责任和束缚,而大学生却可以自由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独立个性的塑造当中……大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学习领域、自己喜欢的大学、自己的老师,以及自己决定是否去听讲座。
并且,对于教师讲授的东西,他们可以采取一种独立的思想态度,……如果愿意的话,他可以选择不听任何授课,没有人会要求他为此负责,没有人会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或者询问他是如何安排召开的时间的。
”
“学生在大学里享有几乎不受限制的自由;尤其是学习的安排、顺序、还是对科目、讲座和练习课的选择,尤其是对学校所提供的教学资源的利用,所有这些东西都真正是由学生自己来进行选择的。
大学仅要求学生做到:每个学期必须至少注册一门讲座课程(请注意只是注册而并非上课)。
即使是涉及备考问题的规则,通常都是非常宽松,留有相当大的解释空间。
”
不仅大学是这样,中学也差不多。
当时虽有教材,但各个学校的语文教师多不用现成的教材,往往自行其是,选择教学内容。
还有更特别的。
程千帆讲它读高中的情形时,说道:
“1928年,我赴南京,考入金陵中学学习……余姚黄云眉先生,后来是海内外知名的明史专家,在上高中三年级时,一个学期就只为我们讲了一篇曾国藩的《圣哲画像记》,事实上却是以此为纲,上着国学概论的课。
这种概论式的宏观论述是我在私塾学习时所不曾接触过的,所以‘受之者其思深’。
”
一个学期的语文课,只讲了一篇文章,真是自由!在今天,这是不可想象的。
但在当时却可以做到,而且,这还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的成长需要开放的环境和自由的心态,教育方面太过整齐一律,是不适合“育人”,只适合“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