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案例与反思.doc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一、案例描述在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上,教师使用了一种具体操作的教学方法来教授“加法”这个概念。
教师将两个小球盒逐个放到课桌上,然后让学生目测两个小球盒里的小球总数,并把总数告诉教师。
接着,教师会让学生分别打开两个小球盒,数一数小球,然后再把数量告诉教师。
教师会把两个小球盒里的小球放在一起,数一遍,然后把数量告诉学生。
最后,教师会问学生两个小球盒里小球的总数是否等于放在一起的小球数,引导学生发现“加法”的概念。
二、案例分析这种具体操作的教学方法在小学一年级学生中非常适用,因为学生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还不强,他们需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首先,通过目测两个小球盒里的小球总数,学生可以培养直观感知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对数学问题的直观认识。
然后,通过打开小球盒,数小球,学生可以通过操作操练加法运算,帮助他们理解加法的运算规则。
最后,通过比较两者的数量是否相等,学生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两个小球盒里的小球数总和等于放在一起的小球数,从而形成对加法运算的概念理解。
三、案例反思尽管这种具体操作的教学方法在小学一年级学生中非常适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具体操作,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机会。
例如,在学生目测两个小球盒里的小球总数时,教师没有让学生自己估计数量,并且缺乏有针对性的引导,使得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感性认识而无法形成概念理解。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供更多的思维训练机会,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其次,教师没有适时地提供反馈和指导。
在学生比较两者的数量是否相等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进行相关的引导和解释。
然而,在这个案例中并没有提到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反馈,这对于学生的进一步理解和提高是不利的。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及时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
最后,这种具体操作的教学方法侧重于直观认识和操作操练,但缺乏对数学概念的抽象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平行与垂直”教学案例与反思.docx
“平行与垂直”教学案例与反思唐彩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浙教版”小学数学第7册教学目标:(1)经历操作、观察与分类等活动,认识两条直线Z间的关系垂直与平行;(2)经历直观演示和直观操作的过程,能在动态过程中理解垂直与平行Z间的关系,能够在二维和三维Z间进行转换,发展空间观念;(3)在学习的过程屮,注重分类思想方法的渗透;结合挑战和富有现实性的情境, 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屮的广泛应用。
教学过程:一、以传统的游戏为情境,引出主题。
1 •出示传统游戏“比眼力,挑小棒”的工具。
师:有一种扔小棒的游戏,你们知道吗?生:(观察出示的小棒)知道;师:游戏的规则是把小棒一扔,落成一堆,谁能取,看谁能不动别的小棒而取走其中的一根小棒,谁取得最多,谁就获胜。
2.引出学习的主题。
师:今天我们在课上不玩这个游戏,这么一堆小棒一扔的时候, 其实里面蕴含着许多数学问题,这些小棒与小棒Z间存在着一种怎样的位置关系呢?要解决这样复杂的问题,我们就还需要从简单的问题开始。
3•引导复习相关知识,激发已有经验。
师:请大家看这里,在屏幕上会出现一个点,当有很多个点的吋候,它就会形成什么?生:线师:回答得不错。
这就是我们所学过的线段。
这条线段叫什么名字?生:线段AB 师:如果这个点向右不断延仲,他就形成了一条……?生:射线师:很不错,这就是射线AI3。
如果从A这边再延伸,他就变成了什么?生:直线AI3。
【反思:从学生熟悉的传统益智游戏中引出学习的内容,是创设情境的一种好策略,一方面是充满童趣,同时更是充满数学游戏的美妙,既感觉好玩,乂直面数学本身,便于学生激活原有的一些游戏经验。
点与线的复习与回顾是把学习放在一个大背景下进行的,借助技术能够直观展示它们Z间的关系。
从点到线,从一条线到两条线,以后再学习三条线,四条线……为学生的学习潜伏一条数学的线索】二、动手操作,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由1条直线过渡到2条直线。
师:接下來我们要來研究2条直线,它们Z间有儿种不同的位置关系?。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优秀4篇)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优秀4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一【教学目标】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2、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3、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数数;【教学难点】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法【教学准备】小棒、铅笔【教学设计】一、数铅笔教师出示铅笔,比一比,谁数铅笔的方法多。
(学生可能会一根一根地数,十根十根地数,还可以一百一百、一千一千地数。
)如果铅笔非常多,可以一根一根地数,一十一十地数,还可以一百一百、一千一千地数。
二、说一说1、圈一圈,数一数2、问:下面画了几个圈?你怎样数比较快?你是怎样数的?把你数的方法表示出来。
3、用圆圈圈起来。
4、请几名学生回答。
三、拨一拨1、拿出计数器,做拨数游戏。
2、一个学生说数,另一个同学拨珠子,并说说方法。
四、练一练1、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5个数来。
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五十六(五十七、五十八、五十九、六十、六十一)八十五(八十六、八十七、八十八、八十九、九十)九十五(九十六、九十七、九十八、九十九、一百)2、看谁数得快?请同学们找出格子的'规律,小组讨论。
(一个一个地数;移一移,再十个十个地数)看谁的方法最好?3、接力赛找出女孩子数数的规律,男孩子按此规律接着往下说,看谁发现规律最快?女生:34,36,38(相差2)男生:40,42,44女生:20,30,40(相差10)男生:50,60,70女生:45,50,55(相差5)男生:60,65,70女生:22,32,42(相差10)男生:52,62,72五、全课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二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99页例1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
2、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功能。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分析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分析与反思一、案例描述某小学老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选择了一个以“加法”为主题的教学案例。
案例内容为: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有5个苹果,他们把苹果放在一起,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老师首先向学生们展示了三个苹果和五个苹果的图片,并引导学生们通过观察图片来解决这个问题。
接着,老师鼓励学生们用手上的苹果模型来模拟问题,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去感受加法的运算过程。
老师带领学生们进行讨论,引导他们总结出3+5等于8的结论。
二、案例分析1. 教学目标明确这个案例中,老师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即通过本案例,让学生掌握加法运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通过直观的图片和实物操作,让学生们感受加法的运算过程,培养他们对加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在这个案例中,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展示图片、实物操作和讨论引导等。
这样的多元化教学方法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学生参与度高在案例中,老师提倡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实物操作来解决问题,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在讨论环节,老师还引导学生们共同总结出结论,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反思与改进1. 视觉辅助工具的运用在这个案例中,老师使用了图片和实物模型作为视觉辅助工具,这对学生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老师可以尝试更多不同形式的视觉辅助工具,比如简单的动画、视频等,通过更多的多媒体手段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 个性化教学需加强在案例中,老师鼓励学生们用手上的苹果模型来模拟问题,这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可能非常有效,但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可能不太适用。
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采用更多的差异化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 引导问题的设置在案例中,老师设置的问题比较简单,缺乏挑战性。
老师可以逐步增加问题的难度,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力。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分析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分析与反思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学已经逐渐从单纯的“运算”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因此,如何有效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和适应性,深入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成为了当前小学数学教育的迫切需要。
本文将以某一小学数学课为例,对课程的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情况等方面进行反思与探讨。
一、课程设计本堂课是关于“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教学,以小学三年级学生为主。
在总体课程设计上,整节课程采用了“启发探究”和“体验式教学”两种教学模式,将课堂组织成了三节不同形式的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
具体内容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组内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
2. 教师演示示范,全面讲解知识点。
3. 小组合作实践,进行课堂练习、小游戏等活动。
总体来说,该课程的设计体现了应有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及对于学生个体差异化学习的关注,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教学过程在课堂的准备过程中,教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在灵活掌握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发展思维能力的积极作用。
在第一节小组讨论环节中,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以自己的语言和表述方式来描述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变得更加自信,克服了踏入怯场的心理。
教师还细心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解题思路,让学生通过前人的方法来发现,并肯定不同的思想方法。
在教师演示示范环节中,教师采取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如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语言措辞,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在讲解知识点时,教师充分把握学生认知层次,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引导学生从知识的来源、发展及初次应用等几个层面,促成学生会更全面的理解新知识。
在小组合作实践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小组配对,采取多种形式的练习,如拼图、口算、幻灯片演示、猜数字等,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巩固和应用新知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分析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分析与反思教学案例: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游戏来教授学生几何概念。
分析: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选择了一种有趣的教学方式——游戏来教授学生几何概念。
这种方式可以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通过游戏的方式,学生可以在互动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们玩一个名为“构建城堡”的游戏,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可以自己设计和搭建一个城堡。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需要运用到几何知识,比如不同形状的积木可以组成不同的图形,学生可以通过将不同形状的积木组合起来来构建各种不同的图形。
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几何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且在游戏中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亲自设计和搭建城堡,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几何概念,比如直线、曲线、面、体积等。
反思:这个案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游戏的时间可能会比较短,导致学生在游戏中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学习相关的几何概念。
由于游戏是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可能会导致一些学生不够专注或者走神,影响学习效果。
学生们在游戏中可能会选择一些简单的积木来搭建城堡,没有充分地运用到几何知识。
为了克服这些不足,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可以适当安排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游戏和探索。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相关的几何概念。
可以在游戏之前或之后进行一些导入或总结,帮助学生将游戏中学到的知识与课堂知识联系起来。
教师可以提前设计一些难度递增的任务或者要求,让学生们在游戏中能够更好地运用到几何知识。
通过游戏来教授学生几何概念是一种有趣且有效的教学方法。
但教师需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保持学生专注、提供适当的引导和任务,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分析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分析与反思
教学案例:小明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在学习数学时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在
加减法中经常会出现进位或退位的情况,他对此感到困惑。
老师为了解决他的困惑,设计
了以下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加减法进退位规律
1. 老师出示一些两位数的加减法算式,并让学生观察计算过程。
2.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和学生一起总结加减法进退位的规律。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结合具体算式,分析进退位的原因和规律。
4.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并和老师一起验证。
反思分析:
这个教学案例采用了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总结的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
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加减法进退位的规律,而不
仅仅是死记硬背。
教师提供了一些具体情境,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
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能力。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该教学案例中给出的引导问题可能
过于宽泛,导致学生思路不够明确。
需要通过适当的问题引导,引导学生关注加减法中的
进位退位规律。
在进行小组讨论时,需要设定明确的讨论问题,以保证讨论的深入和有效。
教师在巩固知识点时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的知识。
这个教学案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和总结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和思考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
果。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范文以上案例反映了教师在课堂上可能存在的一些偏向,比如只让成绩较好的同学发言,而忽略了其他同学的思考和表达。
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尤其是要关注那些研究困难的学生。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随机点名、小组合作等,来激发每个学生的参与和表达。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研究情绪和心理健康。
在课堂结束时,可以让学生用分数表述自己的情绪,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交流和团队合作。
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时刻保持对学生的关注和尊重,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
这是我们在数学课堂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如何让我们的教学面向所有学生?只有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个学生,才有可能真正面向所有学生。
然而,在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下,这种理念很难得到落实。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和表达个人想法。
在研究小数的加减法之前,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
同时,教师也鼓励学生迎接挑战,认真审题,先列出算式,再到黑板前列出算式。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数加法的算法。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小组交流。
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和研究。
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中三位小朋友是如何计算的,让学生发现不同的算法和特点。
然后,教师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探讨小数加法的算法和原理。
最后,教师归纳小结,明晰小数加法的算理。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数加法的算法和原理,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在问题讨论中,教师解释了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让学生明白了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加法的计算没有什么不同。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小数加法的算法和原理。
就本案例而言,教师在学生讨论完之后,安排了看书的环节。
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数加法的算法和原理,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案例(三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案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
以下是我在一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遇到的一个反思案例。
在这堂课中,我选择的是一道有关分数的问题。
问题是这样的:小明买了12块巧克力,他吃了其中的1/6,小红吃了其中的1/4,小刚吃了其中的1/3,剩余的有多少块巧克力?首先,我进行了一个问题导入,先与学生们讨论一下这道题目的背景,即巧克力的购买和吃掉的情况。
然后我问学生们,如果我们知道总共有12块巧克力,那么要计算吃掉的巧克力数量,以及剩余的巧克力数量,应该如何计算呢?学生们思考了一会儿,有几个学生尝试回答了我的问题。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应该用减法来计算,即12减去1/6再减去1/4再减去1/3。
然而,他们在计算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
一些学生不会找到正确的最小公倍数,一些学生在计算分数的减法时混淆了分子和分母。
面对这种情况,我决定重新向学生们解释一下分数的减法规则,以及如何找到最小公倍数。
我用简单的例子向他们解释了如何找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并且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示例来解释如何进行分数的减法计算。
然后,我让学生们再次尝试解决原始问题。
这次,学生们的回答明显有所改善。
他们能够正确地识别出最小公倍数,并且能够运用正确的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
然而,我注意到一些学生在计算中仍然会出错。
一些学生会把分子和分母混淆,或者在计算过程中遗漏步骤。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决定引入一个更简单的方法,即转换成通分后再进行减法计算。
首先,我对学生们解释了什么是通分,以及如何通过找到两个分数的最小公倍数来转换成通分。
之后,我给学生们一个例子来演示如何进行通分,并进行分数的减法计算。
然后,我要求学生们自己计算原始问题,并检查他们的答案。
这一次,学生们的计算准确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他们能够正确地将分数转换成通分,并且能够正确地进行分数的减法计算。
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得出正确的答案。
然而,我仍然注意到一些学生在计算中犯了一些基本的错误,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基本的计算技能掌握不牢固导致的。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及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及教学反思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及教学反思(精选10篇)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
那么什么样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本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及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及教学反思 1一、教学目标1.在平均分饼干等食品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在平均分若干食品的活动中,理解余数比除数小。
3.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会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要余数比除数小。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课本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复习之前学习过的没有余数的除法。
首先让学生进行口算练习,然后进行计算没有余数的除法的应用题。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这一群小朋友春游时正在吃午餐,他们都带了什么好吃的?是怎样分的?(出示PPT课件)(三)引导学生看图,并提出、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看图,从中提出有效的数学信息请学生举手回答自己在图中看到的信息。
2、提出问题。
请学生认真观察画面,你看到什么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根据画面可能提出: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3、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1)师:你能解决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吗?先自己试试看。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商量后再交流。
(2)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吗?(3)交流:(可以1个1个地分;也可以2个2个地分;但是不管选用哪种方法,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都是分2个,还余1个)(4)教师使用PPT演示分配过程,让学生感受,同时让学生说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认识余数。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分?(锻炼学生的思维)(5)师:用算式怎样表示?(学生回答,老师板书)9÷4=2(个)……1(个)读作:9除以4等于2余1、引导学生互相读算式,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读写。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总结(模板14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总结(模板14篇)教学反思是教师反思自我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
如果你正在写一篇教学反思文章,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质数与合数的教学一般都是通过找一些数的因数,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分类,建立质数与合数的概念。
无论是老教材,还是现行的人教版新教材,教材上都将分类作为认识质数、合数概念的入门槛,教学前,由于受教材及自身定势思维的影响,也想到了分类的方法,但学生会不会出现教师预期的想法,我心中没有一点底。
不过,过去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分类方法始终不能和教师保持一致,最后往往会导致学生分类与教师讲解出现两张皮的现象,为了帮学生理解概念,最后只好教师又重新布置分类标准,学生再次分类,这样一来二去,宝贵的教学时间也浪费了不少。
虽然课前我已经准备好了自己的教学思路,但至于分类如何处理,还在犹豫不决,期待课堂上能随机应变。
师生合作整理出1——20每个数的因数,并标出每个数因数的个数。
师:看到这些数的因数,你有什么想说的?生:奇数只有2个因数。
生:9呢?不是有三个因数吗?生:每个数因数的个数都不相同。
生:应该是有些数的因数个数不相同的。
生:偶数都有好几个因数。
生:2是偶数,可它只有两个因数。
生:奇数的因数个数少于偶数的因数个数。
生:有些奇数的因数个数少于偶数个数。
4有3个因数,15还有4个因数呢!师:如果根据因数的个数将这些数分类,你会怎么分?生:有一个因数分一类,有两个因数分一类,三个因数分一类,四个因数分一类……。
生:有几个因数就分几类。
师:如果是许多自然数,你准备分成多少类?生:不知道。
……。
生:2、3、5、7、11、13、17、19都是只有两个因数。
师:这些数的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生:一个最大的,另一个是最小的。
生:一个是1,另一个是它本身。
师:数学上把这种只有两个因数的自然数叫着质数。
师:质数的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呢?生:除了1就是它本身。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分析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分析与反思
教学案例:小学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教学视频展示了画正方形的方法,并要求学生根据视频所示的方法画出正方形。
分析:这个教学案例是一个很好的示范性案例,通过使用教学视频,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画正方形的具体步骤。
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画正方形的方法。
这个案例的教学目标明确,即学生能够掌握画正方形的方法。
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可以准确地了解画正方形的步骤,并能够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
反思:尽管这个教学案例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是比较合理的,但还可以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教师可以在学生观看视频后,安排一些与画正方形相关的练习,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通过练习,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画正方形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加入一些趣味性的活动,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或小活动,让学生在画正方形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引导他们发现画正方形的其他方法。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这个教学案例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是合理的,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加入更多的练习和趣味性的活动。
也应该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案例(三篇)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案例近几年,我一直担任小学数学教师的职务。
不可否认,小学数学是学生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反思。
首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上存在问题。
在教学的准备过程中,我仅仅是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缺乏对学生实际情况的针对性。
同时,我在课堂上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应该更加重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活性,结合实际情境设计问题,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并思考解决方案。
其次,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
我在课堂上主要采用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这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无法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中。
我应该尝试采用多样化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式教学和游戏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另外,评价方式上存在问题。
我通常使用传统的笔试和口试的方式进行学生的评价,会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判。
我应该进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观察评价、作品评价和口头评价,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
此外,教学资源的使用不足也是一个问题。
我在教学过程中依赖于课本和教辅资料,对于其他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利用较少。
我应该加强对各种教学资源的了解和使用,如网络资源、多媒体资源和实物资源,以提升教学效果。
最后,我还存在一些教育观念上的问题。
我过分注重学生的成绩和考试指标,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和兴趣的关注。
我应该转变观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兴趣学习。
综上所述,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我认识到需要改进的地方和提升的空间。
我将努力改善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资源的利用,同时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相信我能够成为一名更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案例(二)反思小学数学教学一、引言数学是一门对很多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的学科。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分析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分析与反思一、案例描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教学案例。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教学内容:加法运算(两位数相加)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运用加法规则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教师首先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理财等,来引发学生对加法运算的兴趣。
接着,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了两位数相加的基本步骤和规则,例如先对齐个位、十位,然后从低位向高位逐位相加。
随后,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练习题,并让学生通过手抄计算,口头回答的方式来进行练习。
教师通过练习题的错误订正和总结,巩固学生对加法运算的认识。
二、案例分析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首先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教师在讲解和示范的过程中,采用了清晰简单的语言和明确的步骤,使学生能够轻松理解和掌握加法运算的规则。
教师还通过设计一系列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并且通过错误订正和总结,及时纠正了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认识。
这个教学案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机械性的操作,未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未能很好地考虑到学生的不同程度,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的题目。
三、反思与建议针对以上的分析,我们对这个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进行一些反思和建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加法运算的规则和方法,而是应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方法,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
可以设计一些拓展题目,让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思考。
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程度,为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的题目。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会有不同的学习速度和学习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差异化的学习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适合自己学习水平的情况下有所收获。
小学数学案例与反思
小学数学案例与反思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
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或不能、不善于回答问题。
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某教师教学《认识角》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配合教师设计的“我们去旅游”的情景线索,出示了一系列与交通标志相关的实物:出口指示牌(长方形),转弯指示牌(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圆形),手巾(正方形)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这些是什么?生:交通标志师:它们有什么不同?师:还有吗?生2: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师:什么不同?生:转弯指示牌表示……, 限速警示牌表示……,生2:我不同意…..接着学生争论起来。
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
我们老师总是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千方百计创设情景,再引出问题;在这些情景的渲染下,教师有意无意地会抛出一些无关的问题,并且认为完全尊重学生的所有问题和兴趣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生1已经讲到要害时,教师的那句“还有吗?”,本是想让更多的学生来叙述,提高课堂的参与度。
不想教师的随意发问是画蛇添足。
可见,教师的设问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随意发问,就不能发挥相应的价值和作用。
教师的问要适可而止,把握好度,当学生偏离基本的思维方向的时候,教师来一点“武断”的纠正也是必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的认识》教学案例
学号:14104837012 姓名:杨红丽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课堂教学应该关注正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
那么,小学数学,不但要让学生学好小学数学的知识、技能和贯穿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更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在发展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体验、认识、欣赏和创造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
关键词:感受体验认识再创造
正文:
背景分析:
《圆的认识》是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
教材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示出“圆七让学生感受到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之后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过程描述:
片段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些美丽的图片,现在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欣赏。
(图片展示:雨点落在湖面上形成的涟漪,地球自转的轨道,天坛,圆形的园林窗户、土楼,转动的电风扇)欣赏完这些图片以后, 大家发现它们有什么共性吗?
生:每个图片中都藏着圆。
师:很好,你的观察能力真强!有人说:“圆是生活中最美丽的几何图形”。
那么我们这节课,就共同来学习“圆”吧。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师:圆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谁来举例说一说。
生1:车轮是圆形的。
生2:杯子的口是圆的。
【点评】本环节是课堂的导入部分,采用课件向学生出示本单元内容和本节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要学什么?该做什么?如何做?揭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圆的认识。
片段二:感悟画圆的方法。
师:大家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画个圆呢?
生:有。
师:下面就请同桌两人合作,用学具或自己所准备的工具尝试画圆,比一比看哪一桌的同学想到的办法最多。
学生动手操作。
师巡视指导,并发现不同的画圆方法。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用了什么方法?
生1:我的三角板中间有个圆,我就沿着里面的边描出来了。
师:画得真好。
还有同学和他一样用物体的描出来的吗?
(学生展示)
生2:我是用光碟放在纸上,描出了一个圆形。
(展示)
师: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有没有不一样的画法?
生3:我是用圆规画的。
师好奇地问:那你跟大家说说:你是怎么用圆规画出来的?
学生介绍他的画圆方法。
师:眼睛亮的同学肯定看清楚他是怎么画的了,你们能像他那样也在
白纸上用圆规画一个圆吗?
学生操作。
师:通过刚才的尝试,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最科学方便?
通过讨论后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是:圆规最为方便科学。
师:是的,1HI圆最土要的工具还是圆规。
【点评】师放手让学生先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合作解决,最后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在全班解决。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学生独立探索思考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可以更好地在小组内合作交流。
片段三:探索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师:老师这里有四个同学的作品(展示四个同学画的大小不同的圆。
), 请仔细观察,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大小不一样,画在纸上的位置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谁来说说看。
生:圆规的针尖放在纸上的位置不一样。
所以圆放在纸上的位置也就不
一样了。
师:是这样吗?(师在黑板上把圆规的针尖放在不同的位置上演示。
生观察思考后发现是正确的。
)那么,知道这个点叫什么吗?
生:圆心。
师:对,圆心。
通常用字母“0”表示。
请找出自己画的圆的圆心,并写上“0”。
师:现在大家都明白了,是谁决定圆的位置的了。
(圆心)那么圆的
大小是谁来决定的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圆规两只脚间的距离决定了圆的大小。
师:如果要用一,条线段表示圆规两只脚间的距离,该怎样表示?试试看。
学生画后汇报。
生:从圆心到圆上一点画一条线段来表示。
师:是的,用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来表示,这条线段就叫这
个圆的半径。
数学上用r来表示。
(板书:半径r)
师在圆内任意画一条线段。
提问:这是半径吗?为什么?
学生判断后,师:那么,现在大家明白了是什么决定了圆的大小了呢。
(半径)
师:半径有什么特点呢?(小组讨论)
全班反馈。
师小结:在一个圆内,半径有无数条,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我们可以用
字母r表示半径。
请同学用学到的知识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同桌评价是否正确。
师把画得好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点评】本环节是这节课的重要部分,学生在充分体验后,需要把自己的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如“半径”“直径”“半径与直径的相互关系。
判断是否是半径必须讲清楚“是否连接圆心与圆上一点的线段”, 判断直径,必须讲清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通过学生数学语言表达准确性的严格要求,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与严谨的研究习惯。
教学反思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点和性质还是比较困难的,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又是一个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学生正处在逻辑抽象思维形成的阶段上,要使他们全面、正确的理解数学概念,就应该灵活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下面,我就说一说这节课的具体方法:
一、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来自现实生活,学生生活周围处处有数学,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因此,我从生活中引入圆,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抽象出圆的表象,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中,理解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中,同学们用各种学具创造圆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自己“做"数学的过程,因此,要将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过程转变为在操作中思考和分析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中,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观察等一系列活动中,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综合性思维能力。
总之,在这节课中老师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在探究性活动中,像科学家一样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
要让学生拥有一份被信任感,怀揣一份我能行的自信,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活动。
其间,矛盾冲突层层深入,思维碰撞时时激起,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天赋、个性等得以表征。
其次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探索新知创设条件;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鼓励学生对知识的自我理解和自我解读。
课堂中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沉思、有经历探究的刺激、有茅塞顿开的喜悦。
教师的主观意趣只有建立在对学生成长的潜能和对他们充满期待的内心世界的关注上,以生气唤醒生气,以激情感动激情,以生命呵护生命,课堂才能真正成为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发展的有力手段。
参考文献:
1、董健;;优化教学过程推进素质教育[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八
追寻的旋律[C];2003年
2、孙延洲;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中学数学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朱如葆;林道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不断推进素质教育[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