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的思想信仰

合集下载

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迷失与重塑

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迷失与重塑

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迷失与重塑【摘要】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着信仰迷失与重塑的挑战。

随着宗教信仰的消失和新信仰的兴起,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不断加剧。

科技发展对信仰的影响也日益显现,社会变革和文化认同危机更是给信仰带来了冲击。

当代中国社会急需对信仰进行重塑,加强信仰多元化和包容性,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稳定社会发展。

未来,中国社会信仰将更加多元化,同时也需要更加包容不同信仰观念,这将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信仰重塑的必要性和信仰多元化与包容性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这样,中国社会的信仰才能向更加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迷失、信仰重塑、宗教信仰、新信仰、传统价值观、现代价值观、科技发展、社会变革、文化认同、信仰重构、信仰多元化、包容性、未来展望。

1. 引言1.1 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迷失与重塑在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迷失与重塑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宗教信仰逐渐淡化,人们开始面临信仰的真空和迷失。

随着社会风气的变迁和文化价值观念的碰撞,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也受到了挑战,使得信仰体系面临危机和重新构建的压力。

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但同时也让人们对传统信仰产生怀疑和挑战。

社会变革的洪流冲击着人们的信仰根基,使得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信仰的意义和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文化认同也受到了挑战,人们正在面临着文化认同的危机和信仰重构的挑战。

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下,中国社会的信仰正在经历着一次深刻的变革和重塑,这不仅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2. 正文2.1 宗教信仰的消失与新信仰的兴起宗教信仰在当代中国社会出现了消失与新兴起的现象。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宗教信仰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兴的信仰形式。

诸如佛教、道教、基督教等传统宗教在当代社会并没有像古代那样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逐渐变得理性和现代化,许多宗教故事和传统信仰在现代社会已显得无法让人们产生共鸣。

高中议论文:中国人没有失去信仰

高中议论文:中国人没有失去信仰

高中议论文:中国人没有失去信仰标题:中国人没有失去信仰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人说“中国人失去了信仰”。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本文将探讨中国人的信仰现状,并证明中国人并没有失去信仰。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信仰。

信仰并非单纯指宗教信仰,而是一种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类命运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

它可以是道德准则、人生目标,也可以是对某种理念的执着追求。

在中国,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仁爱、和谐、公正的价值观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

这些价值观就是我们的信仰。

无论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在社会交往中,我们都以儒家思想为指导,遵循和实践这些价值观。

这种信仰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脉,成为了我们的精神支柱。

此外,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信仰。

共产主义信仰以其公平正义、人民至上的理念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和认同。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这就是对共产主义信仰最好的证明。

再者,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奋斗。

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一种信仰。

它激励我们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这也是我们国家能够不断取得发展的重要动力。

因此,无论是儒家文化的影响,还是共产主义信仰的引领,或者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证明了中国人并没有失去信仰。

相反,我们的信仰更加坚定,更加深沉。

这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信心和力量。

总的来说,尽管现代社会存在着各种挑战和困扰,但中国人并没有失去信仰。

我们的信仰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得到了体现和验证。

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之处,也是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原因所在。

论当代中国信仰危机问题

论当代中国信仰危机问题

论当代中国信仰危机问题1.什么是信仰信仰一词,由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兴起,如陈独秀先生把科学作为一种真实的信仰。

那么究竟什么是信仰。

《辞海》认为信仰是“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为之行动的准则”。

汉语大词典认为,信仰是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

这是从信仰是人们对某种宗教或者理论体系等的一种坚定不移的确信来说。

从价值观角度来看,信仰是一种终极价值追求。

荆学民教授认为,“信仰问题是一个价值和价值观念的问题,但不是一般的价值观念的问题,而是统摄整个价值观念的核心问题,因而也是世界观和价值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

”另外,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士认为,信仰是通过人的思维达到的人的生活中的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促使我们坚定地去行动,并使我们的行动更加具有效率。

还有的学者从人性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信仰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与人密不可分。

综合不同角度上的描述,我们认为,信仰是构成一个特定社会群体或者个人一定时期的文化,精神,意识等的相对稳定的东西,是人们基于理性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对世界和人生终极发展状况的总体性把握。

2.信仰的基本特征2.1信仰是后天形成的,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一定的家庭背景中,一定个人的社会体验等的结果。

信仰并不是人人都具有的东西,人与人的信仰也不一样,信仰是与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历程,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联系在一起的。

2.2信仰是一种精神现象,具有精神升华性。

信仰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不但具有认识功能,而且还满足了人的情感需要和归属感的需要。

人不仅是有物质上的需求,而且还要满足一定精神上的需求,当一个人有了一定的信仰后,他的精神是有所寄托,是不会在物欲的世界里迷失自己的。

2.3信仰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一种极高的确信信仰一经形成,其核心原则很难轻易变动,信仰渗透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之中,深刻地影响着人的喜怒哀乐,影响人的做事方式,情感的体验。

对于人的实践,信仰起到了精神指导作用,相比一般的认识,知识具有更加强烈的精神力量。

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现状分析与研究

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现状分析与研究

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现状分析与研究摘要:自身理论修养,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冲击,“官本位”流毒的蔓延,给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带来严重的影响。

要改变这种状况,大学生应加强理论学习,社会要进行深化改革,以此来维护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地位。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危及成因;对策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2一、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现状分析(一)当代中国大学生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不够现代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文稿,读得很少,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等也不太关注,他们关注更多的是自己的利益或前途,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缺乏深层次的理论支持。

(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冲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支柱,他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帮助人民树立崇高的信念和伟大的理想,引导人们为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的理想与目标而奋斗。

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充斥于报刊、杂志之间,良莠不齐,扰乱着人们的视觉。

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信仰有被模糊化、边缘化、复杂化的趋向,诸如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念(包括奉献精神、利他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个人的高度责任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等)在部分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有所下降,而西方盛行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思想则甚嚣尘上。

大学生个人主义意识明显增强,价值信仰向个人倾斜,崇尚自我选择,自我奋斗,自由主义倾向严重。

(三)市场经济的内在机制导致大学生信仰的功利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大学生在承认公平合作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基础的同时,更加认可市场的趋利性、本位性、竞争性、等价交换性等。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共同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的社会引导和整合等功能,在市场经济以及自由观念的侵蚀和消解下不断被弱化。

当代中国大学生信仰问题

当代中国大学生信仰问题

学校对大学生信仰的引导与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和集体荣誉感。
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应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文艺比赛、科技竞赛、志愿服务等,培养学生的综合 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注重家庭教育
家长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和教育,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 样,传递正确教育
学校应该开设相关的信仰课程,引导学生正确看 待信仰问题,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 观。
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他们的兴 趣爱好和特长,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活动,满足 不同学生的需求。
家庭经济条件
家庭经济条件对孩子的信仰也有一定的影响。一些家庭经济 条件较好的孩子可能更容易接受一些现代化的价值观,而家 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孩子可能更容易接受一些传统的价值观。
学校教育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但一些学校可能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考 试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思想道德和信仰的培养。
当代中国大学生信仰问题
2023-11-09
contents
目录
• 大学生信仰现状及分析 • 大学生信仰的影响因素 • 大学生信仰的引导与教育 • 大学生信仰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大学生信仰现状及分析
大学生信仰的现状
多元化趋势
随着社会开放和文化交流的增 加,大学生的信仰呈现多元化 的趋势,包括宗教信仰、哲学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 围,开展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和社团活动,增强 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信仰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依然是引领人们思想的重要理论,而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理解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进行浅析,探讨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以及对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进行探讨。

在当代社会,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力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化。

在大学校园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依然是一门必修课,但其传授和教学方式已经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逐渐转变为引导式教育,这使得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有所不同。

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对其抱有怀疑态度,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陈旧的理论,与当代社会的现实情况不符,甚至认为是一种虚无主义的理论。

这种现象主要受到了资本主义思想和西方文化的渗透影响,一些大学生在接触到外来文化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程度有所下降。

也有一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表现出较高的信仰程度,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能够深刻地解释现实社会的现象,并且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这部分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能够认真对待,深入思考,并且在实践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与其文化水平、社会经历等有一定关系。

一些大学生在接触马克思主义时对其的理解程度并不够深入,只是停留在知识的范畴上,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实际的应用。

这部分大学生的认知程度往往受到其学习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而在接受程度上则往往取决于其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

而另一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则较高,他们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推动社会的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当代大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首先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分析和对社会主义的构想。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1.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地位我们来看一下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地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健全,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些大学生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以为然,甚至持怀疑态度,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已经被时代抛弃了。

他们更倾向于追求个人的发展和利益,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观念已经过时,不能对当代社会产生指导意义。

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持有信仰态度,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解放的一种思想,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们希望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为什么当代大学生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呢?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和问题。

他们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压力,对于社会的困惑和迷茫也越来越深。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大学生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因为他们希望找到一种理论体系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正义观念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新视角。

当代大学生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还因为他们对社会的发展充满信心,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理想能够为社会带来更好的未来。

他们希望通过信仰马克思主义,为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自己的努力。

当代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对他们自身以及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信仰马克思主义使得当代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信仰马克思主义,当代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成为社会的栋梁。

信仰马克思主义也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解决自身的现实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正义观念,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理解现实中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通过信仰马克思主义,当代大学生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更加镇定自若,积极应对。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传统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信任、认同和坚持。

但是,在当今社会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信仰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

本文从大学生的视角出发,分析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当今社会,受到经济、文化、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已经变得多元化和复杂化。

正如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一样,既有坚定的信徒,也有质疑和否认者。

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接触主要来源于学校和社会媒体。

在学校中,大学生接触到的马克思主义多是由教师讲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部分思想的传授,或者是马克思主义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应用。

而社会媒体中,马克思主义多是一些热点新闻、讨论话题或者是某些时事评论。

很多大学生在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时,会对其思想深深地产生共鸣,从而产生一些坚定的信仰。

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可以解释现实、指导行动的思想,它不仅可以从经济角度、阶级角度去分析问题,更是一种关注人类解放、追求真理和公平的思想。

在一些大学生看来,马克思主义是有理有据的,是具有科学性质的。

但是,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会媒体上,大学生所接触到的马克思主义,也让许多人充满了疑惑和挑战。

一些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面临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无法充分解释和应对当今世界的复杂性。

另外,一些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中的某些观点产生了疑问,比如主张无产阶级革命、对于资本主义私有化的批判等。

尽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多样,但是仍然可以从中看到一些共性。

下面是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几个特点。

1、关注社会公平和人类解放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一般都关注社会公平和人类解放问题。

在当今社会中,社会阶层二元化严重、社会贫富差距大、资源配合不均等问题已经成为人民的痛点。

这些问题引起了大学生对于未来的担忧和思考,成为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个必然载体。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他们肩负着传承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信仰和行动指南,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思想信仰、实践行动等方面浅析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实践行动方面
马克思主义信仰激励当代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助力实现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要求人们将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

当代大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他们积极参与扶贫攻坚、生态环保、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

在学业上,当代大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实现中国梦奉献自己的力量。

三、体现时代特征
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是他们精神追求和实践行动的重要内容。

当代大学生处在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时代,他们既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遗志,又要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使命。

马克思主义信仰使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仰,锐意进取,勇于担当,积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在新时代的历史洪流中,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他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信仰、实践行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浅谈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代社会中的必要性

浅谈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代社会中的必要性

浅谈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代社会中的必要性母亲曾叹道:“奇怪,过去我们吃不饱,穿不暖,但人却活得很精神;而今日子好过了,却干什么都提不起劲头。

”因为生活在那样的年代,母亲读的书不多,她也不知道什么叫做信仰。

可是母亲的话却引起了我笔者的深思:这其实就是当代社会信仰缺失的例证。

一、目前我们面临信仰缺失危机信仰是人们对其认定体现着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始终不移的信赖和执著不渝的追求,并把它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

因此,信仰是人们活动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准则。

信仰一旦丧失或存在危机,不仅会使个人的生存意义荡然无存,同时也会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感到不知所措。

近几年来发生的种种事情,不断质问拷打着我们每一个人:毒奶粉,毒大米等食品安全问题;黑煤窑,黑心包工头对农民工的种种残酷的剥削;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压,18名路人路过却视而不见;老人孩子跌倒无人敢扶;官在其位不谋其政;富人为富不仁;社会诚信度愈发低下等等,可以想象,今天的社会,各行各业,很多人似乎都失去了信仰、道德、伦理底线,整天浑浑噩噩,过着茫然无措的生活。

寻找信仰,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又是信仰。

作为科学,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强大思想武器;作为信仰,它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奉和自觉追求,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支柱和奋斗旗帜。

经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迄今为止人类信仰史上最崇高的、最理想的信仰,因为它是科学的、革命的、实践的、发展的信仰。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革命的、实践的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

首先,它有科学的基础和来源。

它批判地继承了人类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的思想精华――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主义;其次,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按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再次,它亲自参加工人运动,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实际,不断研究和解决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所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及其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及其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及其原因分析一问题的提出近些年来,中国人的信仰问题开始成为社会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

包尔生在《伦理学体系》中论述的关于信仰问题,使本次社会调查有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他说:“20世纪的信仰危机和21世纪的信仰迷茫,可以说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无论是西方和东方,无论是科学主义还是人文主义,无论是宗教文化的,还是世俗文化的,都承认20世纪的人类文化将带着信仰危机步入21世纪。

”中国各学术界在这一点是一致认同的。

信仰,隶属文化范畴,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体系,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是信仰,它是宗教或某种主义的信任,崇拜,并以其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大学生的信仰便是大学生个体的个人人生信仰和大学生群体的社会理想信仰。

这一信仰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和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今社会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由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社会转变,由商品经济体制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的社会大变革中,人们的社会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在这种巨大的变革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人的精神生活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正确的思维观念不断涌现的同时,各种错误的观念各种危机意识也在悄悄的涌动。

在各种错误观念中,作为文化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的信仰危机,是一种最为深刻的带有总体性的和根本性的危机。

危机是某一特定事物(小至一个信念,大至一个国家民族)即将失去自己的规定性。

北京音乐学院二年级的学生陈果,平时成绩优异,极有音乐天赋。

然而这样一个20岁的才子,却迷信于“法轮功”,与母亲一起在天安门前自焚。

这是一个多么深痛的例子。

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及人生价值的导向问题并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后备力量,时代的生力军,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信仰状况,值得我们去认真的调查和研究。

根据以上的小结,我们归纳以下3个问题,待本次调查进一步验证。

问题1:当代在校大学生的信仰危机程度如何。

问题2:当代在校大学生产生信仰危机的影响因素如何。

论中国当代青年信仰

论中国当代青年信仰

论中国当代青年信仰许立宇 201341310242 电气2班内容摘要:中国当代青年对信仰概念模糊,大部分的人缺乏信仰。

中国从抗日建国时期起,便不乏有人才辈出的有理想,有信仰追求的的青年。

如今时代变迁,对民族信仰也越来越被埋没。

当代大学生迷茫混沌,缺乏个人信仰。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融入国际社会并且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政治体制和法制的不健全日益凸现出来,中国当代青年应当从各个方面提高信仰,要本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本我心态,对待社会,对待人生。

只有这样,中华名族才有希望,只有这样,伟大祖国的未来,才有指望。

关键字:信仰民族教育青年(一)何为信仰--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

什么是信仰呢?从广义的定义上来说:信仰,是指对圣贤的主张、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对鬼、妖、魔或天然气象的恐惧,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信仰与崇拜经常联系在一起,但是与崇拜还有不同。

概括地说,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

从定义上可以看到,信仰很明显不局限于宗教。

他还可以包括中国古代信奉玉皇大帝,西方人信奉的上帝。

还有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的思想,甚至那些鬼神论,奇门遁甲术都可以算做信仰。

国外的什么黑格尔哲学,马列主义等也都算得是一种信仰。

(二)中国当代青年是否有信仰?如果有,又是什么信仰?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们当代人的信仰太多了:有为国争光,为民请民的;有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努力奋斗,追求人生价值的;还有娱乐至死,游戏人间的。

正所谓“人上一百,各种各色”,当代社会俨然一个五光十色的大杂烩。

从单个人的层面来讲,这种现状是历史进步的必然,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个性解放的一种外观表露,也符合多元文化的精神内涵。

然而,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上说,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的现状。

无论为国争光,为民请民的,还是努力奋斗,追求人生价值的,我们都称之为大英雄。

这类人对社会的发展,对时代的进步,都是有益的。

浅析当代中国信仰危机问题

浅析当代中国信仰危机问题

浅析当代中国信仰危机问题篇一:论当代中国道德信仰危机与重建论当代中国道德信仰危机与重建道德信仰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维系民族团结、形成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思想基础,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纽带。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调整期,人们在惊叹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和精神生活多样化的同时,却面临道德信仰危机。

如何认识当前的道德信仰危机,如何建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信仰体系,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1.我国道德信仰危机的现状道德信仰危机是指人们对既有道德信仰体系的怀疑、动摇乃至这种信仰体系缺失的一种精神状态。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既有信仰体系的怀疑、动摇乃至抛弃,二是新信仰体系尚未建立。

我国当前的道德信仰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道德评价标准失衡。

中国社会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经济结构、利益结构乃至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道德观念必随之而变,由一元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这些多元化的价值标准似乎无论哪一种标准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任何一种标准的背后,又都可以找到反向标准,它同样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其中的一些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与现代化价值目标不一致,其导向作用受到质疑或否定,而新的主导性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的确立又非一朝一夕便可能。

1.2道德行为失范现象严重。

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市场经济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物与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成为人们追逐的直接目标。

像安徽阜阳的“劣质奶粉案”、烟台龙口“毒粉丝案”、河北香河的“有毒韭菜”、四川的“敌敌畏泡菜”、以及去年的毒奶粉事件等,这些问题表面上突出了无序的市场秩序,实则反映了公民道德信仰危机这一更深刻的原因。

1.3道德情感的麻木、缺失。

信仰首先是情感的认同,然后才是行为上的拜从。

从构成道德信仰的基本要素看,道德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伴随着道德信仰主体对客体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和体验,通常表现为对道德理想目标和道德规范体系的敬重、忠诚、虔诚、向往等强烈情感。

对当代中国宗教信仰的客观评估

对当代中国宗教信仰的客观评估

对当代中国宗教信仰的客观评估当代中国宗教信仰的客观评估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

宗教信仰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但是,宗教信仰是否崛起,社会对此的接受程度以及不同宗教信仰的竞争和互补共生的关系,一直是中国社会和学术界比较关注的问题。

首先,从数量上来看,当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已经广泛出现且不断增长。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文化共存的国家,它拥有众多的宗教信仰,如儒家、道家、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西方的宗教信仰也逐渐渗透到当前的中国社会中。

相比之下,儒家和道家虽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着重要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信仰地位逐渐衰落。

而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却越来越受到当代中国人的认可和接受,尤其是佛教和基督教更是受到广大群众的追捧。

其次,从地区上看,当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存在着地域性的差异,东部地区对宗教的认可程度相对较低,而西部地区对宗教信仰的认同度更高。

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阶层结构和传统文化背景的关系,以及西部地区的发展相对于东部地区相对落后,佛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也是适合此类社会救助中的一种合适的精神慰藉。

再者,从社会角度来看,当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发展缓慢但逐渐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中。

现代化进程中,随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开放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宗教信仰逐步成为民众精神生活的一种重要组成成分。

近年来,大量的民间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如民间基督教家庭教会、民间佛教、气功、瑜伽等热门社团,表明了社会上对宗教信仰的不断发展,以及民众对宗教信仰的重要性更加认可。

此外,中国宗教信仰的发展状况必然受到社会与政府的影响。

在当代中国,政府对宗教的管控和亲信政策已经对宗教信仰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政府的宗教政策大体上非常宽容,并有一定程度上保护市民对宗教信仰的自由。

然而,政府对某些宗教组织的控制力度仍然较大,使得某些宗教组织难以正常宣传和发展。

当代中国人并非无信仰

当代中国人并非无信仰

当代中国人并非无信仰——透过马克思原理看中国信仰问题摘要:很多人认为西方人的信仰很明确,就是宗教。

而在中国,似乎没有那么明确的信仰,于是有人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

然而,本文通过对信仰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对中西方信仰的差异进行比照得出:当代中国人是有信仰的!这种信仰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呈现出多元化。

虽然这种多元化是好的,我们并不反对,但我们提倡和鼓励一切有意义的、美好的信仰,从而让这些积极的信仰促进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关键字:信仰中国西方有意义在当代社会,很多人认为中国是一个无信仰的国度。

在出现了像三鹿奶粉事件、山寨产品泛滥等类似现象之后,人们往往将之归结于信仰的缺失。

更有这样一种调侃:美国人遇到困难时说:“我的神啊!”阿拉伯人说:“我的真主啊!”而中国人只会说:“我的妈呀!”由此可见,不少人还是认为当代中国缺失了信仰。

在查阅了很多资料之后我发现,很多学者也认为中国人无信仰,并且对中国人的信仰危机很担忧,他们呼吁中国人尽快找回自己的信仰。

然而,中国人到底应该找回一个什么具体的信仰,学者们并未给出肯定的答复。

于是,我不禁发出质疑:中国人是真的没有信仰吗?为何我们非要像大多数美国人那样信仰同一种宗教呢?其实我认为,中国人并不是真正地没有信仰,我们有自己的信仰,只是这种信仰表现出了多元化。

下面,我将从信仰的含义、信仰的重要性、中西方信仰的不同等三方面来论证我的观点。

一.信仰的含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信仰是一种特殊的价值现象。

“哲学上的价值概念是对各种特殊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精神生活中某种信仰或信念是否能给人以精神支撑和精神引导……”①信仰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和心理满足。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信仰是与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相联系的一种精神活动。

人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如依赖感、恐惧意识、感恩意识、崇敬、热爱、对安全的渴望、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永恒的追问等等,这些心理活动是构成人的多种多样信仰需要的原因。

我们这个“朝圣”的时代:对当代城市宗教信仰的人类学思考以(上海)三观堂为例

我们这个“朝圣”的时代:对当代城市宗教信仰的人类学思考以(上海)三观堂为例

我们这个“朝圣”的时代:对当代城市宗教信仰的人类学思考以(上海)三观堂为例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宗教信仰在当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普遍和重要。

在这个时代,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念不仅仅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同时也被时代和现实所塑造。

中国的城市宗教信仰呈现了多元化、复杂化和网络化的特征,上海三观堂作为一座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寺庙,为我们展现了当代城市宗教信仰的多个方面。

一、多元化的信仰形态当代城市的宗教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上海三观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作为具有300多年历史的老寺庙,它既是佛教寺庙,也是道教和传统文化研究的场所。

而且,这个寺庙还为广大的信众提供心灵慰藉和求助,在城市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一种稳定和崇高的信仰。

二、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上海三观堂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助力当代城市宗教信仰的传承和发展。

例如,寺庙积极参与地震救灾、慰问孤寡老人、扶贫济困等公益活动,以实际行动彰显着寺庙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

三、信众的个性化需求在当代城市,信众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明显,他们的信仰和行为也会更加自由和开放。

在上海三观堂中,可以看到许多信众会在庙内参拜佛祖、烧香化灯,他们也会在庙内进行各种自己的个人崇拜行为,并寻求宗教的支持和帮助。

四、宗教和商业的融合在当代社会,商业与宗教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上海三观堂也不例外。

这个寺庙的商业化程度很高,它不仅为长期供奉者提供朝拜服务,还对外售卖文房四宝、佛像、经书等祭品和纪念品。

这种商业模式使寺庙实现了经济利益和宗教信仰的统一。

五、城市信仰场所的形态和变化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宗教信仰的需求变化,城市信仰场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上海三观堂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改造中,寺庙氛围更加庄重神秘,在宗教活动的过程中,为信众营造了一种安静和舒适的氛围。

总的来说,当代城市的宗教信仰发展十分复杂多样,上海三观堂的例子也反映出了这种复杂性。

城市宗教信仰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继续保持其重要地位。

中国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

中国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

中国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和多元哲学并存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传统。

这些信仰和思想体系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而且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宗教信仰1. 佛教佛教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宗教之一。

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成为中国人民的一种信仰。

佛教的核心理念是“无我”和“缘起”,教导人们要超越个人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2. 道教道教是中国本土发展起来的宗教信仰。

道教强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道的境界,修炼内丹等。

道教的主要思想是“道法自然”,强调追求自然的道德境界和修炼内心的修道方法。

3. 儒教儒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也是一种宗教信仰。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即人人都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

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主要的宗教信仰。

伊斯兰教强调顺从真主,并重视礼拜、斋戒和慈善。

伊斯兰教在中国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伊斯兰教”。

5. 基督教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始于公元7世纪,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传播阶段。

基督教强调上帝的爱和救赎,以及人类平等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基督教在中国的信徒数量逐渐增加,并对中国社会的教育和慈善事业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哲学思想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传统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个体的修养和道德修养,认为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追求道的境界和修炼内丹。

道家认为,人应顺应自然规律和道的力量,追求身心的和谐和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思想对中国人民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名家思想名家思想是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流派之一。

中国信仰问题

中国信仰问题
Contents
信仰的定义
当代中国的信仰现状
当代中国人信仰缺失的原因
当代中国信仰建设的思考
PageHale Waihona Puke 2信仰的定义信仰:
百科: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 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 破尔达斯定义:信仰,就是你的信任所在,但与信任不同的是: (哲理数学定义) 信仰同时是你价值的所在,
Page 14
1st完善社会主义经济是克服信仰危机的物质基础
●大力发展经济,调节贫富差 ●扩大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
2nd健全民主法制是克服信仰危机的制度保障
●加强民主,完善利益表达机制 ●健全法制,加强监督约束机制
3th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克服信仰危机的文化保障
●拓宽宣传渠道,转变教育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树立科学信仰
上海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朱大可 所言:“数十年来片面追求GDP,意味着唯 经济主义、市场第一和物质利益至上,拜 物教和拜金主义成为人的最高原则,这同 时意味着其它一切文化要素(文化核心价 值、精神信念和公共伦理)都可以被任意 抛弃。而事实也止是如此,在经济GDP大 幅增长的同时,我们的精神GDP却日益下 降,己经萎缩得不成样子。这是一种极其 高昂的代价,我们正在共同品尝这个硕大 的苦果。”
另一些学者则持不同观点,上海大学教授李向平认为,30年的改革开放后, 肇始于30年前的那种信仰危机,迄今己大大改观,如今中国人的信仰自由, 己经具有了相当大的选择空间与实践的可能,在社会变迁的催化之下,中国 人的信仰观念与信仰模式发生了许多变更,信仰关系的分化组合,使当前中 国人的信仰构成具有了多元化、多样性的诸多特征。
Page 6
当代中国的信仰现状

如何看待中国人的信仰

如何看待中国人的信仰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人的信仰问题Array?信仰是什么?你是否还认为信仰就是中国人传统的迷信,是否认为信仰就是专注于宗教,是否认为信仰就是全面崇拜共产主义?其实不然,在今天信仰是思想的支撑和精神的维系。

在我看来,没有信仰的支撑,就很难给我们做事确定一个方向。

我们缺乏信仰吗?有这样一个故事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中央电视台讲过一段经历:他在美国时,有一次要横穿马路,红灯亮了,但左右两边并没有汽车,他身边有位老太太也照章停下,安安静静地等候绿灯。

他问了老太太一句:"现在没有汽车,为什么不走过去?"老人回答说:"也许,我们身后哪栋房子里,会有一个小孩正在看街景。

如果他看见我们走过去,以后照我们的样子横穿马路,也许就会出事。

"这个回答,听起来有点出乎意外。

可就是这小小的一件事反映出国人和外国人的差距,反映了国人是多么的缺乏信仰。

你有信仰吗?曾经有没有人这么问过你,而你的回答又是什么呢?信仰这东西也不是一下子就形成了。

说实话,我还没有信仰,不是不想有,是一直追寻,却没有找到。

我不想信仰宗教,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不应该单纯的把思想寄托在宗教上,但我又不排斥,我的家人中,不乏有信仰宗教的人,他们觉得这可以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寻求一种心理安慰,我觉得也未尝不可,毕竟这个世界还是有很多东西我们无能为力。

有一档综艺节目叫“爸爸去哪儿”演员黄磊就在采访的时候说:“中国人现在就是缺乏信仰,如果没有信仰,那么你就可以信仰家庭。

”节目过去很久了,可我还依然记得这句话,家庭对一个人来说多么重要啊!如果你也没有找到信仰那么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也没有信仰家庭,我还不到信仰家庭的年纪。

有一次和师兄聊天,他也说我们缺乏信仰,而他的信仰就是“信自己”,他说这样的信仰,让他做事之前会想很多,这让他做事有了分寸,也让他做事更加努力坚持,更好的完成一件事。

我现在正在慢慢的把“信自己”成为我的信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当代中国的思想信仰
论当代中国的思想信仰
文/双木
当代中国人的的物质生活水平是提高了,这大概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注意自省的人们总能发现自身信仰的“缺失”,从马加爵事件到药家鑫事件,从三鹿毒奶粉事件到小悦悦事件,而“缺失”正困扰着我们,让我们的灵窒息。

且心灵上的痛苦对于自省的人们也不断的证明了这样的一个事实,“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人脑中的一切话。


在中国的长达2500余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的思想信仰由儒、释、道三部分组成。

其中以儒家为主,释、道辅之。

儒家的入世,道家的出世,加上佛家的转世,少年时期十年寒窗,发愤苦读,为的是求取功名,为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人近中年,在宦海中浮沉,面对残酷的现实,身心疲惫,于是他们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走进自然,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

晚年人已垂垂老矣,回忆一生罪孽与痛苦,不禁感慨万千,遂入佛门,一心修行,为的是寻求解脱,人死后能到达佛家净土转世。

也许是中华这种独特的人文环境因而产生了此种独特文化思想,其并承担了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教育、宗教等各个社会职能。

儒、释、道三家共同组成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

儒就是指得儒家思想,释是指得是佛家思想,道是指得是道家思想。

这里面首先就儒家思想,儒家理论就个人来说讲究个体与天下的同一,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个体的完善而在于平天下。

也就是说天下平了个体也就自然的到达了最终目的。

就社会群体来说,儒家思想是以宗族生活为基础的,个体的经济生活。

所以儒家思想在中国如果概而言之:可以说就是一个“天人合一”的个体伦理与宗族生活的社会伦理相结合的伦理体系。

其次就佛家思想而言。

佛教自从汉末陆续从印度传到我国,最终在唐时正式在中国站稳了脚跟,得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中国的佛教自从法华宗乃至禅宗以后,佛学便渐渐“中国化”了。

总之佛学在中国渐渐与儒学相互渗透,并转变为“一切诸法,依此心有,以心
为体。

”转变成为一种把自我寄托于来世的心性信仰。

最后就道家思想。

道家更应该像是是一个人生哲学。

道家讲究出世,讲究无为,讲究顺其自然。

道家对于现世不如儒家那么积极,它是一种被动的顺从。

老子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所以道与儒应该是最早相互影响的。

两者就像天平的两端,互相的调节能够使一个人保持一种心性的平衡以面对现世的残酷。

反观后来的佛家,也许是因为在五胡乱华的年代佛教被认为是胡人的宗教,是外来的,所以长期以来自然受到了传统中国伦理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反弹。

魏晋南北朝时期几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佛学后来也心性化了,其被一定意义上同化了,被儒和道感染了。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儒和道本身也没有“逃脱”被佛家感染的命运,道教的形成就是一个证明。

如此儒、释、道三家共同组成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而其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历史在人类思想史当中也算是个奇迹。

但是自从1840鸦片战争年以来,中国最为剧烈的地震还是在思想领域的大地震!从开始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到后来“德先生、赛先生”中国的知识人们无不尽心寻找新的出路以解救民族危亡。

然而现实的危及使得我们的知识人们很难全面研读西学之精髓,往往都是功利性的“拿来主义”。

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作为西学最高精神的“真理”,并没有植入中国人的骨髓之中。

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极端的思想。

变革后来演变成为革命。

五四新文化运动全面的对传统文化与传统思想的批判,不顾一切的抨击,而文化大革命则否定了除社会主义之外的所有文化,不管古代的,还是西方的,这种危害不亚于焚书坑儒与清代文字狱了。

要知道割除了国学与西学之后中国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要知道,一个国家的思想体系不是简单的“爱党爱国”所能概括的,它是通过上千年的沉淀和积累,慢慢沁入到这个国家和民族每一个成员的血肉和灵魂之中。

在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华民族算是与旧有的思想体系割裂了,但是当信仰的社会主义又一次经历着重大变革之后,人们变得有些不知所
措了。

当旧的道德约束力被当成阻碍展的枷锁一起被抛弃之后,新的道德约束力又还没有形成,于是大家迷茫困惑中开始放纵自己的私欲,最后形成了一股洪水。

失去信仰的人们开始信仰其金钱,以前被压制的丑陋成了“美德”。

但这仅仅是道德沦丧的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它还有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在文化大革命之后,人们名义上是与旧的思想体系割裂了,但是上千年的思维方式岂是短短十年就能割裂的,最关键的是在割除旧的思想体系之后,人们没有用新的正确思想加以取代。

用一种粗暴的方式去打倒一种旧有的东西,它代表的不是一种理性,而是一种泄愤。

法国大革命是如此,文化大革命也是如此。

历经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儒家思想至少在大陆遭到了致命性的摧残。

民众的道德观变了,变成了空洞与虚无。

改革开放后,思想的禁锢被打开。

如此当代的中国思想信仰可以说是五花八门。

除了传统的儒道佛,马克思主义、科学主义、自由主义、金钱主义、可以说都有其一席之地。

更有的人宣称自己没思想、没信仰,这就是所谓革命的后遗症了,显然,这是一只思想信仰的“精神分裂”。

当然官方所宣扬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了,这就是所谓的“国家信仰”。

从另一个方面,要知道打倒国学,进而打倒西学,该用什么东西去取代?这个也是很重要的,马克思恩格斯主义—列宁主义?那么中华民族就必须完全与自己此前的历史和文明割裂,那么以后的中华民族还叫中华民族吗?其实,作为中华民族,作为龙的传人,我们为什么不能从自己古代思想土壤中找到进步的源泉?信仰不一定要有宗教,他可以是一种思想体系。

中国确实没有强烈的宗教,但是中国文化的儒、道、释、墨等等思想都是极其宝贵和天才的思想与哲学,只是在历史中被歪曲了。

但是我们可以去伪存箐,从博大高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中国人历来是重精神道德的民族,随着国民素质的提升,这一点也将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儒家提倡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恕道”难道不与现代文明人文思想的核心之一-宽恕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孟子的民重君轻,“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思想难道不是中国的人本思想起源吗?墨家的兼爱、尚贤、非攻难道不是一种博爱、平等与和平思想吗?墨家“颇治科学”,难道不是一种提倡科技的思想吗?法家的以法“定分止争”难道不是一种法治思想吗?道家的“道法自然”难道不是一种回归自然的环保思想吗?
尽管这些思想有着各种局限性,但它们为中华民族提供各种先进思想的源泉,就算是古希腊文明,难道它就将自由、民主、科学全部讲清楚了?西方的文艺复兴难道只是一种“复古”而不是在旧有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
我们来细细回味了一下西方国家的进程历史,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号称十分保守的英国就是靠循序渐进在欧洲最初的奴隶制度,这个由野蛮人建立的国家有什么思想根源?还不是吸取古希腊文明和基督教思想,将其做为基础,然后不断吸收、不断改进,最后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制度。

正因为这种循序渐进,使得它的国家没有生太大的变化和起伏,从而延续了数百年的强盛。

相比之下法国,一会儿革命,一会儿复辟,大起大落,使得这个号称欧洲大陆最强国就从来没有长时间真正强盛过。

为什么中国不能利用“复古”运动的名义,从春秋战国时代那无比璀璨的思想文明中追本溯源,找到合适的思想,再吸收古希腊等西方文明的先进之处,最后形成自己的先进文明?况且,历史的的发展证明了哪些东西对中国相对有利,哪些东西对中国不利,站在这个历史高度,总比孔老夫子根据自己的喜爱和个人坚持的思想去修编《春秋》和《诗经》要强。

并且有了这些春秋战国的思想做基础,那我们学得西方科学、民主、自由等思想就不再是无根之源或者是外来户,只有在自己的历史和文明基础上展出最适合自己的思想体系,才
能使得自己获得最快最好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