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灾害救助条例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复习题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判断题)1.突发事件是公共危机的触发媒介。
2、1948年,英国政府出台了《民防法》。
3.四川遂宁在全国率先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
4. 2009年3月2日,国家减灾委和民政部将每年的5月12日设为“防灾减灾日”。
5.风险是由致灾因子和脆弱性共同决定的。
6.自2003年“非典”爆发后,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以“一案三制”为核心,取得了不容否定的成绩。
7.2009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明确了消防力量在社会应急救援方面的职能。
8.当公共危机特别重大时,国防力量成为应急处置的最后一道屏障。
9.应急资金是公共危机保障系统的基础。
10.2007年《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实施后,我国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应急产业。
11.2003年10月,北京建成我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元大都遗址公园。
12.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拨款。
13.《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各级政府预算应当按照本级预算支出额的1%~3%设置预备费,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自然灾害救灾开支及其他难以预见的特殊开支。
14.预警系统要围绕“以人为核心”的理念,组织、协调多样化的预警组织。
15.绩效是衡量预警系统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它是指可否对处于风险威胁中的人提供有力的保护。
16.20世纪90年代,詹姆斯·李·维特治下的联邦应急事务管理署推出了以社区为基础的灾害减缓计划,即“影响工程:建设抵御灾害的社区”。
17.社区是公共安全教育的“前沿阵地”。
18.当危机发生后,救人应成为响应活动的重中之重。
19.我国危机处置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社会公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20.从本质上看,危机决策是一种有限理性决策。
21.公共危机响应与恢复之间的界限是比较模糊的,恢复活动往往在响应阶段就已经开始了。
22.公共危机恢复中包含着减缓的因素。
23.恢复重建要以消除危机为基础,以谋求未来发展为导向。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预案一本通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预案一本通一、预案编制的依据和原则(一)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灾害救助条例》3.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4.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5. 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自然灾害救助政策和应急预案6. 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应急预案(二)编制原则1. 以人为本,确保生命安全: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的威胁和危害。
2. 预防为主,减轻灾害损失:把灾害预防作为减灾工作的中心环节,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对自然灾害发生发展全过程的紧急处置能力。
3. 分级管理,协同应对: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体制,实行分级管理、按级负责。
除全市性特大、特殊自然灾害外,一般及重大等级区域性自然灾害由地方政府负责组织处置,责任单位和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负责,密切配合,有效开展应急救援和善后处理工作。
4. 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整合各部门、各单位的力量,形成合力,提高应急救援工作的效率。
二、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发生的自然灾害,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型:1. 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干旱、寒潮、大风等。
2. 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岩崩等。
3. 水旱灾害:如洪水、干旱、堤坝决口、水库垮坝等。
4. 生物灾害:如森林火灾、重大疫情等。
5. 海洋灾害:如海啸、风暴潮等。
6. 人为事故:如核事故、化学泄漏等。
三、组织指挥体系(一)国家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总指挥部国家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总指挥部负责全国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
总指挥部由国务院有关部门组成,指挥长由国务院分管领导担任,成员包括各相关部委、军队有关部门负责人。
(二)地方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指挥部地方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
指挥部由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组成,指挥长由地方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成员包括各相关职能部门、军队有关部门负责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灾害救助条例》
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77号《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已经2010年6月30日国务院第11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
总理温家宝二○一○年七月八日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遵循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的原则。
第三条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
国家减灾委员会负责组织、领导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协调开展重大自然灾害救助活动。
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承担国家减灾委员会的具体工作。
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相关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相关工作。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与自然灾害救助需求相适应的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将人民政府安排的自然灾害救助资金和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以及红十字会、慈善会和公募基金会等社会组织,依法协助人民政府开展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国家鼓励和引导单位和个人参与自然灾害救助捐赠、志愿服务等活动。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防灾减灾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第七条对在自然灾害救助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救助准备第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以及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风险调查情况,制定相应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救助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77号《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已经2010年6月30日国务院第11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
总理温家宝二○一○年七月八日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遵循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的原则。
第三条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
国家减灾委员会负责组织、领导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协调开展重大自然灾害救助活动。
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承担国家减灾委员会的具体工作。
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相关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相关工作。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与自然灾害救助需求相适应的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将人民政府安排的自然灾害救助资金和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以及红十字会、慈善会和公募基金会等社会组织,依法协助人民政府开展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国家鼓励和引导单位和个人参与自然灾害救助捐赠、志愿服务等活动。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防灾减灾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第七条对在自然灾害救助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救助准备第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以及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风险调查情况,制定相应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灾害救
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灾害救助工作以()为主。
A、居委会或村委会B、中央政府C、地方政府参考答案:C国家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了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了应急救援行为,提高了应急救援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了应急救援工作。
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的社会稳定。
政府具有统一的领导,分级管理,部门之间,部门之间和部门之间的结合,分工与合作,履行各自的职责。
要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组织的作用。
2016年3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规范并完善了组织指挥系统,灾害预警与反应,信息报告发布,国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等内容relief灾和重建,以及保障措施。
汇编目的建立健全应对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应急救援行为,提高应急救援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的生命财产损失。
人民,维护灾区的社会稳定。
编制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计划(1998-2010年)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制定。
该计划是根据“ 《三项条例》和有关的国家救灾准则,政策和原则。
适用范围该计划适用于洪水和干旱灾害,台风,冰雹,雪灾,沙尘暴和其他气象灾害,火山,地震,自然灾害,山崩,滑坡,泥石流和其他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和其他海洋灾害,符合启动条件的森林和草原火灾以及重大生物灾害和其他公共紧急情况。
工作原理(1)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2)政府具有统一的领导,分级管理,部门与部门相结合,以部门为基础。
(3)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履行职责。
(四)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组织的作用。
国务院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总则1.1 编制目的为了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应急救助行为,提高应急救助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本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法律法规编制。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遭受重特大自然灾害时国家层面开展的灾害救助等工作。
1.4 工作原则1.4.1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在国家减灾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分级负责、分工协作、协调一致的工作机制。
1.4.2 以人为本,确保安全。
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1.4.3 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迅速响应,协同配合,形成合力,有效应对自然灾害。
1.4.4 科学决策,规范操作。
依据法律法规和实际情况,科学决策,规范操作,提高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效能。
组织指挥体系2.1 国家减灾委员会国家减灾委员会为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统筹指导全国的灾害救助工作,协调开展重特大自然灾害救助活动。
2.2 专家委员会国家减灾委员会设立专家委员会,为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建议。
灾害预警响应3.1 预警信息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及时向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和成员单位通报灾害预警预报信息。
3.2 预警行动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根据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对可能出现的灾情进行预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灾情信息报告和发布4.1 信息报告地方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应严格执行灾情信息报告责任,确保灾情信息报告及时、准确、全面。
4.2 信息发布灾情信息发布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发布。
国家应急响应5.1 级响应当发生重特大自然灾害时,国家减灾委员会立即启动级响应,组织协调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灾害救助工作。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复习题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判断题)1.突发事件是公共危机的触发媒介。
2、1948年,英国政府出台了《民防法》。
3.四川遂宁在全国率先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
4. 2009年3月2日,国家减灾委和民政部将每年的5月12日设为“防灾减灾日”。
5.风险是由致灾因子和脆弱性共同决定的。
6.自2003年“非典”爆发后,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以“一案三制”为核心,取得了不容否定的成绩。
7.2009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明确了消防力量在社会应急救援方面的职能。
8.当公共危机特别重大时,国防力量成为应急处置的最后一道屏障。
9.应急资金是公共危机保障系统的基础。
10.2007年《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实施后,我国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应急产业。
11.2003年10月,北京建成我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元大都遗址公园。
12.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拨款。
13.《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各级政府预算应当按照本级预算支出额的1%~3%设置预备费,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自然灾害救灾开支及其他难以预见的特殊开支。
14.预警系统要围绕“以人为核心”的理念,组织、协调多样化的预警组织。
15.绩效是衡量预警系统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它是指可否对处于风险威胁中的人提供有力的保护。
16.20世纪90年代,詹姆斯·李·维特治下的联邦应急事务管理署推出了以社区为基础的灾害减缓计划,即“影响工程:建设抵御灾害的社区”。
17.社区是公共安全教育的“前沿阵地”。
18.当危机发生后,救人应成为响应活动的重中之重。
19.我国危机处置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社会公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20.从本质上看,危机决策是一种有限理性决策。
21.公共危机响应与恢复之间的界限是比较模糊的,恢复活动往往在响应阶段就已经开始了。
22.公共危机恢复中包含着减缓的因素。
23.恢复重建要以消除危机为基础,以谋求未来发展为导向。
自然灾害救助条例(2019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09号
自然灾害救助条例(2019年修订)正文:----------------------------------------------------------------------------------------------------------------------------------------------------自然灾害救助条例(2010年7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77号公布根据2019年3月2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遵循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的原则。
第三条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
国家减灾委员会负责组织、领导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协调开展重大自然灾害救助活动。
国务院应急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承担国家减灾委员会的具体工作。
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相关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相关工作。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与自然灾害救助需求相适应的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将人民政府安排的自然灾害救助资金和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以及红十字会、慈善会和公募基金会等社会组织,依法协助人民政府开展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国家鼓励和引导单位和个人参与自然灾害救助捐赠、志愿服务等活动。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防灾减灾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2023年社会工作者之中级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题库附答案(典型题)
2023年社会工作者之中级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题库附答案(典型题)单选题(共60题)1、为了加强食品的监管,我国成立了(),是目前食品安全工作的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
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B.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C.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D.工商管理局【答案】 B2、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下列关于成立社会团体所需最低会员数的说法,错误的是()。
A.如果会员全部是个人会员,则为50个以上B.如果会员全部是单位会员,则为30个以上C.如果由个人会员和单位会员混合组成,则会员总数不得少于50个D.如果会员全部是单位会员,则为50个以上【答案】 D3、居民赵某,身体虚弱,经常打针吃药,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低保对象王某,身体健康,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居民李某,因家中失火,财产损失殆尽,本人严重烧伤,欠下巨额医疗费用,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上述三人中属于城市医疗救助对象的是( )。
A.赵某和王某B.王某和李某C.赵某和李某D.赵某、王某和李某【答案】 B4、江湾村正在登记参加村民委员会选举的村民名单,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下列人员中,应当列入此名单的是()。
A.小虎,17周岁,户籍在本村,居住在本村,本人表示愿意参加选举B.兰花,27周岁,户籍不在本村,嫁到本村半年,申请参加选举,村民代表会议不同意C.张数,37周岁,户籍在本村,经商致富后定居外地,经选举委员会与其联系,无明确答复D.郑仁,47周岁,户籍不在本村,三年前来村居住,申请参加选举,村民代表会议同意【答案】 D5、残疾人合法权益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A.康复权B.婚姻家庭权C.教育权D.环境友好权【答案】 B6、关于遗嘱继承的基本要求,以下陈述正确的是()。
A.遗嘱可以处分遗嘱人及其配偶的财产B.立遗嘱时应事先征得法定继承人的同意C.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D.限制行为能力的人也可以设立遗嘱【答案】 C7、近些年来,信用卡成了年轻人的喜爱,小凯见身边的人几乎都有信用卡,有的还好几张,所以就心动了,自己也办了一张,但由于自制力不强透支了很多钱,自己又不愿意偿还,就辞去了之前的工作回到了老家,后来被银行起诉,并被判处了缓刑,小凯的父母得知后赶紧替儿子还清了所有的欠款。
2023年社会工作者之中级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模考预测题库(夺冠系列)
2023年社会工作者之中级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模考预测题库(夺冠系列)单选题(共100题)1、根据《慈善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对慈善组织、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检查或者调查时,检查人员或者调查人员不得少于()人,并应当出示合法证件和检查、调查通知书。
A.2B.3C.5D.7【答案】 A2、某国有企业的仓库半夜突发大火,仓库管理员王刚在消防队员赶到现场前奋力救火,为企业挽回很大经济损失,但他本人却因体力透支在救火中不幸去世。
根据相关规定,王刚可以被评定为()。
A.见义勇为B.烈士C.因公牺牲D.病故【答案】 B3、小张吸毒成瘾,在家人劝说下自愿接受强制隔离戒毒,经公安机关同意后,进入某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
根据《禁毒法》,小张接受强制隔离戒毒的期限不少于()个月。
A.12B.15C.18D.24【答案】 D4、根据《法律援助条例》的规定,下列选项中()公民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A.甲在工作中被同事打伤,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同事给予民事赔偿B.乙应聘某企业,并与之签订劳动合同,后该企业得知其学历是伪造的,遂申请确认劳动合同无效,但乙主张合同有效C.丙在一次城市改造过程中,其住房被强制拆迁,丙因此与人发生肢体冲突,受伤住院D.丁是城镇低保对象,一直没有领到低保金,丁数次到民政部门要求发放,但民政部门推脱没钱给付【答案】 D5、(2019年真题)根据《继承法》,下列继承人的行为中,导致继承人丧失继承权的情形是()A.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B.故意伤害其他继承人的C.过失致被继承人死亡的D.虐待被继承人,情节轻微的【答案】 A6、某青年志愿者协会最近招募了一批大学生志愿者,主要服务于城乡结合部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以下关于该志愿者协会义务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志愿者协会负责招募、登记、培训、管理、考核、表彰志愿者B.该志愿者协会组织实施志愿服务活动,并对志愿服务组织进行监督,提出批评和建议C.该志愿者协会负责筹集、使用和管理志愿服务活动资金、物资D.未经同意,该志愿者协会不得公开或向第三方透露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对象的个人信息【答案】 B7、自书遗嘱中可以不包括的事项是()。
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为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负
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为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负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国务院有关部门“三定”规定及国家有关救灾工作方针、政策和原则,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凡在我国发生的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达到启动条件的,适用于本预案。
1.4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3)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4)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
2启动条件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启动本预案。
2.1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因灾死亡30人以上;因灾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0万人以上;因灾倒塌房屋1万间以上。
2.2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造成20人以上人员死亡或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0万人以上或房屋倒塌和严重损坏1万间以上。
2.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2.4对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作者:暂无来源:《新疆农垦科技》 2014年第6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49号令)《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于2014年2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649号令公布,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社会救助,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社会救助制度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社会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社会救助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的原则。
第三条国务院民政部门统筹全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国务院民政、卫生计生、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相应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卫生计生、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相应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
前两款所列行政部门统称社会救助管理部门。
第四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有关社会救助的申请受理、调查审核,具体工作由社会救助经办机构或者经办人员承担。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有关社会救助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社会救助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都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完善社会救助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将政府安排的社会救助资金和社会救助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社会救助资金实行专项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挤占挪用。
社会救助资金的支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统一规划建立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社会救助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第七条国家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
第八条对在社会救助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最低生活保障第九条国家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家庭,给予最低生活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日期】2008.08.15•【分类】征求意见稿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2008年8月15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建立社会救助制度,承担为公民提供社会救助的基本责任,为开展社会救助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组织保障。
第三条本法所称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依靠自身努力难以满足其生存基本需求的公民给予的物质帮助和服务。
社会救助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本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实施专项救助、自然灾害救助、临时救助以及国家确定的其他救助。
第四条社会救助应当遵循下列基本原则:(一)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二)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三)保障基本生活;(四)鼓励劳动自救;(五)公开、公平、公正、及时。
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依照本法享有申请和获得社会救助的权利。
申请和获得社会救助的公民应当如实申报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接受相关部门的核查。
第六条国务院民政部门主管全国的社会救助工作,财政、教育、卫生、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管理相应的社会救助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管理本行政区域的社会救助工作。
第七条村(居)民委员会或者其他社会组织接受民政部门以及其他社会救助管理部门的委托,协助做好社会救助的申请、调查和审核工作;通过开展社区服务、邻里互助等活动,照料本社区分散供养的贫困孤残人员。
乡、镇人民政府和城市街道办事处对委托村(居)民委员会或者其他社会组织的工作,应当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
第八条县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等有关部门应当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专项救助待遇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并通过职业介绍、扶持从事个体经营、安排公益性岗位、办理劳务输出等方式促进其就业。
第九条社会救助所需资金,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对财政困难的地区和遭受特大自然灾害的地区,中央财政按照规定给予适当补助。
自然灾害救助条例
照各 自职责做 好本行政 区域 的自然 灾害救 助相 报告 、处理 ; ( ) 自然 灾害救助应 急响应 的等级和相 五 关工作 。
告, 宣传避 险常识和技能 , 提示 公众做好 自救 第四条 县级以上 人民政 府应当将 自然灾 应措施 ; ( )灾后应 急救助和居 民住房恢 复重建 互救准备 ; 六 害救助工 作纳入国 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规 划 , 建 立健 全与 自然 灾害救助需 求相适 应的资金 、 物 措施 。 第九条 资保障机 制, 人 民政府 安排的 自然灾害救助 将
害特点 、 民人 口数量和分 布等情 况 , 照布 构应 当及时启动 自然灾 害救助应急 响应 , 居 按 采取 局合理 、 规模适 度的原则 , 设立 自然灾害救 助 下列 一项或者 多项措施 : 物资储备库 。 ( )立 即向社会发布政府 应对措施 和公 一
塑亟 j遍
I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 国务 院令
第 57 7 号
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已经 2 1 年 6月 3 00 0日国务院第 1 7 次常务会议通过 ,现予公布,自 1
2 1 年 9 1日起 施行 。 0 0 月
总理 温家宝
二。一。年 七月八 日
自然 灾 害 救 助 条例
救 能力 。 村 民委员会 、 民委员 会、企业事业 单位 居
第十四条 自然灾害发生 并达到 自 然灾害
救 助应急预 案启动条件 的 , 县级 以上 人民政府 或者 人民政府的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
各级人 民政府应 当加强 防灾减灾
宣 传教育 , 提高 公民的 防灾避 险意识 和 自救互 发 、 易发地 区的县级 人 民政府 应当根据 自然灾
救助工作 。 县级 以上地方 人 民政府 有关部 门按 ( ) 三 自然灾 害救助应 急资金 、 资 、 物 设备 ; ( 四) 自然灾 害的预警预 报和灾情 信息 的
【应急办法】吉林省自然灾害救助办法
【应急办法】吉林省自然灾害救助办法吉林省自然灾害救助办法第一条为了规范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自然灾害救助,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遵循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的原则。
第四条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
县级以上减灾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承担本级减灾委员会的具体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相关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减灾委员会应当成立由水利、气象、地震、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为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提供咨询意见。
第六条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以及红十字会、慈善会和公募基金会等社会组织,依法协助人民政府开展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和引导单位和个人参与自然灾害救助捐赠、志愿服务等活动。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与自然灾害救助需求相适应的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将本级人民政府安排的自然灾害救助资金和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制定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并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评估、修订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以制定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并组织应急演练。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技术支撑系统和自然灾害信息共享平台,并结合当地自然灾害特点和救灾工作实际情况,为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提供必要的交通、通信等装备。
第十一条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省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制度和储备库建设规划,合理确定救灾物资储备品种、标准、规模,完善救灾物资生产、采购、运输、储备、调拨、补充、监管和紧急调运体系。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具体规定了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组织、协调 、实施和监督等方面的内容。
适用范围及对象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包括但不限于洪涝、干旱、地震、台风、风雹、低温冷冻、雪灾等 。
适用对象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其中,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承担 主体责任,其他单位和个人有义务参与和支持救助工作。
相关部门应利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对可能引发自然灾害的各种因素进行实时监测,确保 及时、准确地掌握灾害预警信息。
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和作用发挥
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提高其专业技能和应急反应能力,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 速、准确地传递信息,为应急救援提供有力支持。
预警信息传递和报告制度
建立健全预警信息传递和报告制度,明确信息传递的流程和责任,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 时、准确地传达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为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争取时间。
03
减灾委主任由国务院分管民政工作的 副总理担任,副主任由民政部部长、 国务院副秘书长担任,成员包括民政 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气象局、 地震局、水利部、农业部、卫生部、 国土资源部、海洋局、林业局、中国 红十字会总会等部门(单位)的负责 人。
工作机构及职责
01
民政部承担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工作。按照应急响应级别,负责统 一发布灾情,指导地方开展应急救助工作,协调有关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赴灾 区现场协助、指导地方开展应急救助工作。
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手段,广泛宣传自然灾害救助政策法规、应急预案和相关知识 。
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宣传活动,增强公众对自然灾害的认 识和了解。
培训与演练工作
加强自然灾害救助培训和演练工作,提高应急管理人员和救援队伍的专 业素质。
湖南省实施《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办法
湖南省实施《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8.12.30•【字号】湖南省人民政府令第291号•【施行日期】2019.03.01•【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社会救助正文湖南省实施《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办法(2018年12月30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令第291号公布)第一条为了规范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提高自然灾害救助能力,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根据国务院《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自然灾害救助准备、应急救助、灾后救助和救助款物管理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洪涝、干旱、大风、冰雹、雷电、低温、冰冻、暴雪、台风、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本办法所称自然灾害救助,是指对因自然灾害造成生产生活困难的人员依法提供必要的基本生活救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
第三条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由各级人民政府分级领导,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自然灾害救助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确定承担自然灾害救助管理职责的机构和人员,负责本行政区域自然灾害信息报告、先期处置、组织应急自救和灾后救助等工作。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全民减灾救灾责任意识,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抗灾救灾、灾后恢复重建、救灾捐赠、志愿服务等活动。
村(居)民委员会以及红十字会、慈善会、公募基金会和慈善公益类等社会组织,依法协助人民政府做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第五条按照市场主导、政策引导的原则建立巨灾保险、农村住房保险等自然灾害保险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省有关规定给予保险费补贴。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实施办法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实施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7.12.28•【字号】青政办〔2017〕221号•【施行日期】2018.01.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社会救助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实施办法的通知青政办〔2017〕221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青海省〈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实施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7年12月28日青海省《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根据国务院《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高效有序的原则,与经济结构调整、生态文明建设和扶贫工作相结合,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第三条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
省减灾委员会负责组织领导全省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协调开展重大自然灾害救助活动。
市(州)、县(市、区、行委)人民政府或者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省、市(州)、县(市、区、行委)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工作。
省、市(州)、县(市、区、行委)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自然灾害救助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行政区域自然灾害的信息报告、应急处置、开展自救等具体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以及红十字会、慈善会和公募基金会等社会组织,依法协助人民政府做好自然灾害救助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救助准备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自然灾害救助资金和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与自然灾害救助需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和快速下拨机制,健全救灾捐赠动员、运行和监督管理机制,完善救灾捐赠相关政策,提高救灾捐赠社会公信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77号《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已经2010年6月30日国务院第11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
总理温家宝二○一○年七月八日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遵循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的原则。
第三条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
国家减灾委员会负责组织、领导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协调开展重大自然灾害救助活动。
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承担国家减灾委员会的具体工作。
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相关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相关工作。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与自然灾害救助需求相适应的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将人民政府安排的自然灾害救助资金和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以及红十字会、慈善会和公募基金会等社会组织,依法协助人民政府开展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国家鼓励和引导单位和个人参与自然灾害救助捐赠、志愿服务等活动。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防灾减灾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第七条对在自然灾害救助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救助准备第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以及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风险调查情况,制定相应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及其职责;(二)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队伍;(三)自然灾害救助应急资金、物资、设备;(四)自然灾害的预警预报和灾情信息的报告、处理;(五)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的等级和相应措施;(六)灾后应急救助和居民住房恢复重建措施。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技术支撑系统,并为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提供必要的交通、通信等装备。
第十条国家建立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制度,由国务院民政部门分别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发展改革部门制定全国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规划和储备库规划,并组织实施。
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和自然灾害多发、易发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自然灾害特点、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等情况,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原则,设立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库。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等情况,利用公园、广场、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统筹规划设立应急避难场所,并设置明显标志。
启动自然灾害预警响应或者应急响应,需要告知居民前往应急避难场所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应当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互联网等方式,及时公告应急避难场所的具体地址和到达路径。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自然灾害救助人员的队伍建设和业务培训,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设立专职或者兼职的自然灾害信息员。
第三章应急救助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应当根据自然灾害预警预报启动预警响应,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措施:(一)向社会发布规避自然灾害风险的警告,宣传避险常识和技能,提示公众做好自救互救准备;(二)开放应急避难场所,疏散、转移易受自然灾害危害的人员和财产,情况紧急时,实行有组织的避险转移;(三)加强对易受自然灾害危害的乡村、社区以及公共场所的安全保障;(四)责成民政等部门做好基本生活救助的准备。
第十四条自然灾害发生并达到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启动条件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应当及时启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措施:(一)立即向社会发布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二)紧急转移安置受灾人员;(三)紧急调拨、运输自然灾害救助应急资金和物资,及时向受灾人员提供食品、饮用水、衣被、取暖、临时住所、医疗防疫等应急救助,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四)抚慰受灾人员,处理遇难人员善后事宜;(五)组织受灾人员开展自救互救;(六)分析评估灾情趋势和灾区需求,采取相应的自然灾害救助措施;(七)组织自然灾害救助捐赠活动。
对应急救助物资,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优先运输。
第十五条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期间,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可以在本行政区域内紧急征用物资、设备、交通运输工具和场地,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归还,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第十六条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或者较大财产损失的,受灾地区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立即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报告。
自然灾害造成特别重大或者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受灾地区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应急预案规定的程序及时报告,必要时可以直接报告国务院。
第十七条灾情稳定前,受灾地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每日逐级上报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动态等情况,并及时向社会发布。
灾情稳定后,受灾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应当评估、核定并发布自然灾害损失情况。
第四章灾后救助第十八条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当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采取就地安置与异地安置、政府安置与自行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对受灾人员进行过渡性安置。
就地安置应当选择在交通便利、便于恢复生产和生活的地点,并避开可能发生次生自然灾害的区域,尽量不占用或者少占用耕地。
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并组织受灾群众自救互救,恢复重建。
第十九条自然灾害危险消除后,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当统筹研究制订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规划和优惠政策,组织重建或者修缮因灾损毁的居民住房,对恢复重建确有困难的家庭予以重点帮扶。
居民住房恢复重建应当因地制宜、经济实用,确保房屋建设质量符合防灾减灾要求。
受灾地区人民政府民政等部门应当向经审核确认的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对象发放补助资金和物资,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应当为受灾人员重建或者修缮因灾损毁的居民住房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第二十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对象由受灾人员本人申请或者由村民小组、居民小组提名。
经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民主评议,符合救助条件的,在自然村、社区范围内公示;无异议或者经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民主评议异议不成立的,由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将评议意见和有关材料提交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等部门审批。
第二十一条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当年冬季、次年春季,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当为生活困难的受灾人员提供基本生活救助。
受灾地区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在每年10月底前统计、评估本行政区域受灾人员当年冬季、次年春季的基本生活困难和需求,核实救助对象,编制工作台账,制定救助工作方案,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
第五章救助款物管理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民政部门负责自然灾害救助资金的分配、管理并监督使用情况。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调拨、分配、管理自然灾害救助物资。
第二十三条人民政府采购用于自然灾害救助准备和灾后恢复重建的货物、工程和服务,依照有关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的法律规定组织实施。
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中涉及紧急抢救、紧急转移安置和临时性救助的紧急采购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自然灾害救助款物专款(物)专用,无偿使用。
定向捐赠的款物,应当按照捐赠人的意愿使用。
政府部门接受的捐赠人无指定意向的款物,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统筹安排用于自然灾害救助;社会组织接受的捐赠人无指定意向的款物,由社会组织按照有关规定用于自然灾害救助。
第二十五条自然灾害救助款物应当用于受灾人员的紧急转移安置,基本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的恢复重建,自然灾害救助物资的采购、储存和运输,以及因灾遇难人员亲属的抚慰等项支出。
第二十六条受灾地区人民政府民政、财政等部门和有关社会组织应当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主动向社会公开所接受的自然灾害救助款物和捐赠款物的来源、数量及其使用情况。
受灾地区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公布救助对象及其接受救助款物数额和使用情况。
第二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款物和捐赠款物的监督检查制度,并及时受理投诉和举报。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对自然灾害救助款物和捐赠款物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民政、财政等部门和有关社会组织应当予以配合。
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二十九条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照法律法规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迟报、谎报、瞒报自然灾害损失情况,造成后果的;(二)未及时组织受灾人员转移安置,或者在提供基本生活救助、组织恢复重建过程中工作不力,造成后果的;(三)截留、挪用、私分自然灾害救助款物或者捐赠款物的;(四)不及时归还征用的财产,或者不按照规定给予补偿的;(五)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其他行为的。
第三十条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自然灾害救助款物或者捐赠款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责令限期退回违法所得的款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抢夺或者聚众哄抢自然灾害救助款物或者捐赠款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第三十三条发生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需要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开展生活救助的,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三十四条法律、行政法规对防灾、抗灾、救灾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五条本条例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